诗经 讽喻诗

发布时间:2013-01-25 19:38:19

诗经中的“讽喻诗”

摘要文学作品都是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意识的反映。《诗经》全面反映了中国周代时期的社会生活,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奴隶制社会从兴盛到衰落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和人们的思想情绪。尽管尽乎历朝历代都有讽君王统治、诉劳役之苦的佳作问世,但《诗经》中大篇幅的政治讽刺诗的特别性仍不容小觑。这些朗朗上口的作品有些一针见血,直中要害,有些隐晦暧昧,但怨愤之情也略见一斑。

关键词:讽喻社会战事 讽喻社会丑态 继承发展

讽刺诗我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类型之一,也是历史最为悠久的种类之一,而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而诗经中的讽喻诗是最早最好的体现。所谓"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人民将自己生活中的感受诉诸於诗歌当中.在纷乱的西周末年,东周之际,由於国家政治之因素,和社会环境的动汤之下,人民对於社会现实的愤懑,诸如统治者的暴虐贪残,对人民造成生活上的压迫;对内外的战争让人民产生经济方面的影响,精神上的痛苦等,抒发其内心郁结的感受,於是有“讽刺诗”的出现.

,言志也.在《诗经》中关於这方面的著墨占有大量篇幅,其主题内容包含战事扰民的影响,在位者无道的统治方式,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或喜或悲,透过直言无讳的抒发,或由动物的比拟,其形象思维将讽刺意味表露无遗。这些作品所代表的意涵及对后世诗歌创作,文学理论的影响也占有一席之地。

随著封建制度下领主奢侈欲望的增长,剥削不断加重,社会开始动汤。到周厉王,幽王时期,更达极至,造成民不堪命,怨声载道.於是一些较有政治远见的士大夫或受到压抑,损害的下层官吏,抑或是劳动阶级的人民,便写出了怨刺积弊,感叹时艰,讽喻政治的诗篇。

故司马迁云:“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作也,此人皆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显然指的是《诗经》中的讽刺诗.其对各方面种种不平的社会现实所产生的反映,目的在使“言之者无罪,听之者足以戒。”

诗经中的讽喻诗有一类主题是讽喻战事扰民。周王朝礼崩乐坏,再加上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相行产生,对周王室来说,是进入了一段极为动汤不安的时局.然而,周王朝统治者却不体恤人民,反而对下阶层的民众进行残酷的剥削及压迫,驱使人民服各种劳役,对外也不断地用兵。《诗经》中反映战事所激汤的民怨,包括写征人行役之苦,闺妇之愁思及征夫在外挂念双亲的种种不安。

1行役之苦怨
  《小雅 何草不黄》一诗,真实的描写出征夫诉怨奔波在外,远离乡井,日夜匪懈,朝夕不暇,行役之痛苦及愤怒情绪,正因为眼前见到野兽的闲适自在,发出了人不如兽的悲愤。
  作者藉著行军征战的途中,眼前所见到的荒草及野兽反兴出征夫之劳苦。朱熹《诗集传》曰:“周室将亡,征役不息,行者苦之,故作是诗也。”全诗一开始即以草之枯萎,短命,任人践踏来比喻征夫,可知征夫的命是相当低贱.然而诗中的何草 ,何日,何人接连三句冲口而出,便是写出了人民遭受行役之苦的普遍性,战争非一时,也非一人,但是统治者为了经营四方,人人皆当兵,时时皆行役,长年在外,征役劳苦,过著非人的生活.所以在第二章及第三章道出了”哀我征夫,独为匪民!”的沉痛呼喊以及”哀我征夫,朝夕不暇。”的严正抗议。《诗序》云:"何草不黄,下国刺幽王也。”全诗贴切的控诉繁重的劳役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正好反映了广大人民对劳役的强烈不满。
  其他如《小雅 大东》中的第三章中描述到东国困於役的状况:
2闺妇之愁思
  《诗经》里反映兵役及徭役所带给人民的痛苦怨恨中,还有一些是透过思妇对长期在外行役亲人的愁念,如《卫风 伯兮》,《王风 君子于役》等。
  外有征夫,内必有思妇,人民对战争兵役的不满和痛恨,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出战事带给人民的沉重苦难。

3行役者思亲
  战争,严重破坏正常的社会生产以及家庭生活。征人打仗,除了行役之苦,最直接的感发还会忧心在家里的亲人,因此对战事的发生提出沉重的控诉,如《唐风 鸨羽》
农民为了战争而服役,荒废了农耕,家中的双亲还无人奉养,然而那些征役的“王事”,也不知何时才会结束.“悠悠苍天,曷其有所 ”怎叫人能不悲痛欲绝,由衷的呼喊出对安定生活的渴望。
 由以上可以得知战争对人民带来种种的不幸和影响。人民的感情相当直接,对农事的激汤,亲人的分隔,征戍者的痛苦,一再再的指出战事扰民的情况,因而产生了这些哀怨沉痛的诗句,表现出激越的情感及强烈的不满.

诗经中还有一类是讽刺在位者无道的,西周后期至平王东迁之际,由於戎族的侵扰,诸侯的兼并,统治秩序的破坏,造成社会的剧烈动汤。《国风》、《大雅》、《小雅》中产生於此一时期的诗篇,有许多则为批评时政或是揭露统治者丑态的作品。

反映社会丑态也是诗经讽喻诗中的重要一类,人民共同生活相处,造成各种的社会现象,也会产生各种的社会问题.人与人的接触,像是五伦中就可以说出其中的关系,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友情等,但是因为制度上的压迫,不合情理的对待,或是人性中的黑暗层面,都会产生出令人不满,哀怨或是愤怒的情绪,所以在《诗经》中也会有反应社会上的种种丑态的怨刺诗,具体分为三个方向:

1对婚姻爱情之怨旷
  人们最直接的情感寄托,除了双亲家人,就属对婚姻爱情的寄寓,但并不是人人都是幸福美满,有的也会对当时的婚姻制度有所不满,当然也会有遭受遗弃的痛苦,失恋的痛苦,相思的烦恼等.如《邶风 谷风》及《卫风 氓》就道出了不自由的恋爱和不幸的婚姻。

2讽刺友之卖友求荣
  好朋友之间,如果发现自己被出卖,其愤愤之心,必定昭然若揭.如同《小雅 何人斯》,甲乙两人原为好朋友,但是后来乙突然对甲疏离,而且这个时候甲也遭受祸害,甲的政敌暴某来甲的门前幸灾乐祸的示威,突然发现好朋友乙就在暴某的身后,经过甲门而不入.甲则知道被乙出卖了,而且乙也没来解释清楚,所以甲便作此诗以刺之。
3讽刺贵妇心胸狭窄
  人性百种,在周代阶级体制相当明显的社会中,还可以见到人性虚伪的一面,如《魏风》中的〈葛屦〉。
  社会丑态从人性的恶面而发展开来的,社会乱象,生活苦闷,造就出人与人情感间的无奈和不信任。

《诗经》的讽喻诗中的这种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产物,其开创的这个文学传统对屈原及以后的作品产生很大影响。屈原忧愤深广的抒情诗《离骚》就继承了这种怨刺讽刺精神。还有后世的杜甫诗人的忧国忧民精神,也是继承这种精神。

《诗经》中 开创了忧国忧民的先河,他们很关心国家,呈现的忧患精神是是大夫爱国所致,所以诗经对知识分子的人格塑造,价值取向有着深刻影响。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魏曹植魏《七步诗》:“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巧用豆和萁作比,把皇帝兄长的“亲情”描绘得淋漓尽致。。

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离离原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居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士族官僚世家子弟,各据要津。出身寒微,有才之士,屈居下僚升官无望,颇含深意。 这些都是对诗经的忧患意识的继承。

参考文献

1《诗经》. 北京大学出版社;

2陈子展 .诗经直解 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

诗经 讽喻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