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发布时间:1714389484

第三章新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本次课程改革将我国沿用已久的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反映了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基础教育各门课程标准的研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工作。经过近300名专家的共同努力,18种课程标准实验稿正式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新的阶段。

24.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是什么?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
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从以上规定中可以看出,课程标准包括以下内涵
☆它是按门类制定的;


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
达到的基本要求。
问地对教材、教学和评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与归宿。因为无论教材还是教学,都是为这些方面或领域的基本素质的培养服务的,而评价则是重点评价学生在这些方面或领域的表现如何,是否达到了国家的基本要求。因此,无论教材、教学还是评价,出发点都是为了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那些素质的培养,最终的落脚点也都是这些基本的素质要求。
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基本素质要求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灵魂,也是整个基础
教育课程的灵魂。这也正是各国极其重视课程改革,尤其是极其重视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的重要原因。现在英美等国纷纷组织全国最强的力量、投入大量物力经费研制各科课程标准,现出他们对国家课程标准的日益重视。无论教材怎么编,无论教学如何设计,无论评价如何开展,都必须围绕着这一基本素质要求服务,都不能脱离这个核心。
课程标准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基本依据,并不等于课程标准是对教材、教学
和评价方方面面的具体规定。课程标准对某方面或某领域基本素质要求的规定,主要体现为在课程标准中所确定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因此,课程标准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它规定了各科教材、教学所要实现的课程目标和各科教材教学中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规定了评价哪些基本素质以及评价的基本标准。但对教材编制、教学设计和评价过程中的具体问(如教材编写体系、教学顺序安排及课时分配、评价的具体方法等)则不做硬性的规定。
25.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如何?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与课程标准的关系究竟如何?
(教材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教材编写者必须领会和掌握本学科课程标准的基本思想和各部分的内容,并在教材中予以充分体现。课程标准是教材的编写指南和评价依据,教材又是课程标准最主要的载体。教材的编写思路、框架、内容不能违背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和要求。教材的内容要达到标准的基本要求,同时又不能无限制提高难度,教材内容设计
I


呈现方式要有利于改善学生学习方式。
(义务教育的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也就是说课程标准只是一个最低限度的要求,是一个基本性的要求,这为编写多样化的教科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不同版本的教材具有不同的编写体例、切入视角、呈现方式、内容选择及图像系统。不同地区经济发展、自然条件、文化传统有很大差异,教材的编写者要努力体现本地域经济发展、文化特点的特殊发展的需求,要考虑本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儿童身心发展水平及特殊需要,充分利用本地区具有特色的丰富课程资源,开发出既符合课程标准又能体现当地实际、各具特色、丰富多样的教材。例如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东部和西部、城市与农村,在经济条件、自然条件、文化传统方面都有差异。教育水平和学生需求也各不相同,教材的开发应充分考虑这些实际。在教材内容选择、难度及印制质量等方面要符合当地的水平。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90%的地区只有一套教材,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
象发生。对我们这个拥有两亿中小学生的发展不平衡的国家来说,只有多样化,才会有真正的高质量。一套教材质量再高,也不可能适用所有地区和所有学生。对于地方和学校而言,只有符合当地实际和学生需要的教材才是最好的教材。
(教材的编写和实验可以检验课程标准的合理性。一方面,教材编写可以检验课程标准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使用教材不断检验完善教材和课程标准。本次课程改革过程中,为了验证和完善课程标准,教育部组织课程标准组编写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并在全国38个实验区进行实验。通过使用新教材,实验区的教师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课程标准的实质,同时又为进一步完善和丰富课程标准奠定基础。
26.为什么本次课程改革将教学大纲改成课程标准?仅是名称的变化,“课程标准”与以前的“教学大纲”到底有什么区别?
布了《普通教育临时课程标准》,此后,“课程标准”一词在中国一直沿用了40年。建国初期,我国颁布了小学各科和中学个别科目的课程标准(草案)。1952年后,改用教学大纲。这是我国学习前苏联教育模式的一个重要表现。现行的教学大纲明显存在以下弊端:目标上,只规定了知识方面的要求;内容偏难、偏深、偏窄,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要求过高;只强调教学过程,忽视课程的其他环节;“刚性”太强,缺乏弹性和选择性。次课程改革中以“课程标准”代替目前的“教学大纲”,这不仅仅是—个简单的词语置换,至少应包括以下三方面的理解和考虑。
第一,课程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高,教学内容存在繁、难、偏、深、旧、窄的情况,90%的学生不能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要求。与世界各国相比,我国同一学段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知识面较窄,同一知识深度较深。同时,对各科教学的内容、教学要求做了统一的硬性的规定,缺乏弹性和选择性。这种现状导致大多数学生负担过重,学生辍学率增加,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它应是大多数儿童都能达到的标准。因此,课程标准是一个“最低标准”,是一个绝大多数儿童都能达到的标准。接受义务教育是每一个儿童的基本权利,义务教育不是精英教育,面向每一个儿童,着眼于全体儿童的发展。
II


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