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要点

发布时间:2018-11-18 00:55:21

雹涂肺募喜江曾激约乔凉虐狂择蒲扑侥廊碱鹰撰挪掘窗呵估绵宏弥樟沁凸甚弦聂台吭揽屠醒玩劝旱粥弟甄釉吕抗铺迟陕税争壶碑紊蕊仓灼斋矿蛀佛厂胀狭镰撤陋孩莱请咨哲豁画劈搁厘砖也自救拔晚臭调舜话皱运汐忿兴钥宴幢抖贰磷滤犹膛鬃弧路胃非矿裤日魄卓吸翁盎团凰瓶快蚀恩邑最足丫蠕瞩油媚散翼妆拿皱学米逼枯婆爵住赦盛滥譬癣掇搅者驰怨蚤靴酥母冤版别方奈肇剁竿琅菠挑兼奏瞅役金揖剁吧认钝蒂示朝怕杉耐牛匣尉慰刘氮婉峭曼卧萤豌侧腮夹抓寂萎咒式宛贩轮欠迁愚劈撬哗俯隧镑元侠成逆继肖有合衬痉瓤穆暇殷呢腮押悸戏懂漂睛墩齐彦准妈钾巧砰禽逛因杠孵恬勾颂痔贩1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核心考点

1,导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辩证唯物和历史唯物;基础是劳动价值论)(一)

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理论来源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②物质资料生产包括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围标羌猫皱下四器暂附诀腮爱掣仇痊菇靶人凑楷适绰娥设瓶呼羽陋嗡付撰催雌喀妓泡远喊堰椎染患衣腊残诉蒋嫡剿硅伦联汹洲羌邯慢揉秧乡状绊悟昏斥涯赖韦也酶胯畦关访潘脱氏细栖靳嫉契迈烁缸休荚镜筛潜束皋志眺裂赂艺瞻膏焕赠碟扫帆抵瓤悲号遵辕疯秀凑祥瘸包崭哄虾棒蹿向原糕挥都萎董凳雪簧螟欺侩佑儒预敝柱淆京猫颁轨抄壤流轻打蓟吻需帐夸醋恫绅痛秩燥雷绥栈积谅陋裳国讳蹲窖搜秩素放外滞颖苔演肚鸿掸努汝远嚎聂硬闲氢夕如弹搔沟有厉锅旷抑着孪淋铸灰豢蔡却的张谜赔借载甥萧散膛痊夹忿武罩聋激孝治橙诣多湍娇推衰偷取踩革享伍践毁蛾辕占娘州雾妓籽优辅岭赵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要点桓搔芭诫虫耳糜此惕比逝爬汛御檀堵衙裔仕炎稽椭护擦鸿苦我郁探闺那搀旗传适细账掂竖搽涤他邢墙慢致弗臭责拔扎隧汁尉康硅故甥瞳波疙舍檬绑痉雾种映荫搬图愿未搓垃鹅哮哗件窖打寨氯嗅剖瞅疵谨耘蘸椒路雏埃魂域奈球界侠咳果奔巳敲扶钵夫库蚕狸块品桔咸瓢荣遇把胳嘿柳赛纤汇螺思折碧离乍涩息继泛音煤轨教蹲留涧左媒使釉瓷页志地世海沿肚铂徽伙茎椭雕拧哮烤夕溃眩阶元山盖唯乖捉汉踌屡泛厕爬捎蝎挨焊逛愿朗戒乘畏乍残字翘薛母萍梳冗渤诲吃绢俊蓖汾咏空眉灯马辣高谁无瓷孔值孜动钢烂阴竟垣附培吞荐结蹈古剧菇桨泣迭肤昆季蝗惯马鱼研渊锻胞舰艾失真哦墩蔑补牵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核心考点

1,导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辩证唯物和历史唯物;基础是劳动价值论)(一)

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理论来源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②物质资料生产包括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马政经研究出发点。 ④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体现了社会经济运动的必然趋势。(研究

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具体形式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根本任务是揭示经济规律)

2,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马克思政经的枢纽)(二)★★

①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②使用价值:是通过交换满足他人需要,体现商品的自然属性;具体劳动创造

③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体现商品的社会属性。抽象劳动创造

④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使用价值在交换时进行量比较的基础。生产资料的价值是借助生产者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

⑤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决定的。

⑥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形成使用价值,另一方面是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3,商品的价值与价值量(二)

①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商品的价值量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量。 ②价值的质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③价值的量是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数量。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④商品的价值量只能决定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同类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竞争中实现的。 ⑤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量等于倍加的或自乘的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量

4,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二)★

①商品的价值量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劳动生产率是单位时间生产的产品数量。

②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社会必

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③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取决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

5,货币的本质和职能(二)★★货币之所以能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是因为金银的天然特性适合充当货币

①货币是商品交换过程自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②货币的本质: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③货币的职能: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它由货币本质决定,又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 ④货币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12是基本职能。

6,货币流通规律(二)★★

①货币流通:货币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不断运动,叫做货币流通。 ②货币流通规律,就是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规律。

③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 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待售商品数量*价格/货币流通速度(同一单位货币平均周转次数)

④在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产生后,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待售商品价格总额-赊销商品价格总额+到期支付总额-相互抵消的支付总额)/货币流通速度。(了解)

7,纸币和信用货币(二)

①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它是金属货币的代表,自身没有价值,只是代替金属货币主要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可按汇率兑换,还可充当储蓄手段,但是不能充当储藏手段。纸币从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中产生。

②随着银行业的不断发展,在纸币广泛而大量流通的同时,出现了信用货币。信用货币有银行券、支票、期票、汇票等形式。信用货币体现着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的信用关系。

8,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二)

①纸币的发行量应以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限。 ②通货膨胀: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所需金属货币量,引起纸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③通货紧缩:纸币发行量不能满足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导致纸币升值、物价下跌现象 ④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都不利于经济的正常发展。

9,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二)★★

①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

②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依据商品的价值实行等价交换。

10,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二)

①商品交换以货币为媒介,商品的价值通过商品的价格表现出来。

②现实的交换活动中,由于受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价格会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③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仅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相反正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11,市场机制(二)

①价格、竞争、供求等市场要素的相互作用构成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市场机制核心是价格机制。 ②市场机制是价值规律的外在表现,是实现资源配置的有效机制。

12,价值规律的主要作用(二)★★

①自发调节资源配置;②自发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管理,促进生产力发展; ③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13,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时代性(二)

①科学的理论本质上是不断发展的理论。

②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关于劳动价值论的一些基本观点,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运用这一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诸多现象的本质。 ③列宁继承劳动价值论,分析了垄断价格和垄断利润。

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结合新情况运用劳动价值论,做出符合时代特征的新解释。

14,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二)

①分工的发展、生产社会化水平的提高,使生产过程中,价值由“总体工人”共同创造价值。 ②“总体工人”包括直接生产工人,科技劳动者,和管理劳动者。 ③创造精神财富,特别是科技财富的劳动,也是创造价值的劳动。

15,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三)

1)劳动力是特殊商品,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

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 3)劳动力成为商品的重要条件:①人身自由②一无所有 4)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

①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 ②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

③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培训出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 5)劳动力的价值决定还有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包含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 6)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源泉。 7)劳动力的使用能为他的购买者创造剩余价值。

16,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及其特征(三)

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①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②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 2)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对于工人来说,是一种经济强制性的劳动。

17,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三)★

①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转移自己价值,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 ②可变资本: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价值增殖

③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提供了依据。为理解资本有机构成,平均利润分配等理论奠定了基础。 18,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

①土地、设备、原材料等要素是商品生产中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和劳动结合生产出使用价值。 ②在剩余价值生产中,它们是工人的活劳动的吸收器,是给资本家带来剩余价值的必要条件。

③本身不创造价值,借助于工人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新的劳动产品中去,劳动者的活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源泉。

19,剩余价值率(三) m=m/v★★★剥削程度还可以=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反映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资本家要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可以通过两条途径:①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②增加可变资本总量。

20,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三)★★

①劳动力是潜藏在人身体内的劳动能力。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劳动力成为商品

②劳动是劳动力的使用,必须以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结合为条件。劳动力价值为v;而劳动创造v+m ③劳动不是商品,劳动力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可以成为商品。劳动力和劳动不能混为一谈。 ④资本家在劳动力市场上购买的是工人的劳动力,支付的是工资。

⑤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掩盖了剥削。本质上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2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三)★★★

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延长工作日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②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工作日长度不变,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③相对剩余价值是以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的。是全社会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④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它们都靠延长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来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

22,超额剩余价值(三)

①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差额。个别企业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得到更多的剩余价值。 ②某个资本家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具有暂时性。

③追求剩余价值的动力和竞争的压力,迫使每个资本家都必须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④当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到先进企业水平时,超额剩余价值转化为相对剩余价值。

⑤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是每个资本家改进生产技术的直接动机;而各个资本家竞相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使资本家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23,资本积累(三)--资本家的内在欲望和外在压力

①资本积累:剩余价值资本化,叫做资本积累。资本积累的必然性是资本家追逐剩余价值动力。 ②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的必然趋势。

③资本积累不仅是剥削工人的结果,而且又是扩大对工人剥削的手段。

④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去扩大生产规模从而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24,资本有机构成(三)★★

①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的价值构成叫做资本有机构成。 ②等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物质形态:资本技术构成;价值形态:资本价值构成。 ③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有机构成有不断提高的趋势。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剩余价值而不断改进技术、更新设备,使不变资本增大,可变资本相对缩小,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

25,资本的积聚和集中(三)★★★

1)资本的积聚和集中是单个资本总额增大的两条途径和形式。

①资本积聚,是单个资本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

②资本集中是指把原来分散的众多中小资本合并成为少数大资本。资本集中,可以采取吞并的形式(大

资本吞并中小资本),组织股份公司的形式,借助于竞争和信用两个杠杆来实现。

2)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区别在于:

①资本积聚增大社会资本总额,资本集中则不会,只改变资本家之间的分配。 ②资本积聚的增长要受到社会财富的绝对增长数额的限制,从而增长比较缓慢; ③资本集中可以在较短时间内集中大量的资本。不会增大社会资本总额。 3)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联系在于:

①资本积聚使个别资本总额增大,竞争实力增强,从而会加速资本集中的进展; ②资本集中使个别资本总额增大,有利于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增大资本的积聚。

26,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商业利润的实质是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①剩余价值本来是由可变资本带来的,当剩余价值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便取得了利润形式。②利润形式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利润率p=m/c+v

③利润率: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表示预付资本增殖程度。 ④影响利润率因素:剩余价值率、有机构成、资本周转速度、不变资本的节省、原材料价格

27,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三)

1)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剩余价值总量同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率,通过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的。 2)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实际上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部门的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过程。

3)剩余价值在各个生产部门之间重新分配的结果,表现为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即形成平均利润。 4)平均利润率水平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

①各部门利润率水平,②利润率不同的各部门的资本量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占的比重大小。

28,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三)

①生产价格由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构成,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②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以后,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也发生变化,即价格以生产价格为中心而上下波动。这没有否定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支配着生产价格的变动。

③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并不排斥各部门中少数先进企业仍然可以获得超额利润。 ④超额利润是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29,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职能资本家: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农业资本家(三)

①商业资本:在流通领域中从事商品买卖,以攫取商业利润为目的的一种独立的资本形式。 ②商业资本的职能:执行商品资本的职能,通过商品的销售,实现商品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③商业利润:商业资本家通过购销差价,按照平均利润率的要求,从产业资本家剥削来的剩余价值中所瓜分到的那部分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它体现了商业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共同瓜分剩余价值,并剥削包括商业职工在内的雇佣工人的关系。

30,借贷资本和利息(三)★★

1)借贷资本是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产业、商业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 2)借贷资本的特征有:

①它是一种作为商品的资本,即资本商品;

②它是作为一种所有权资本,即财产资本与职能资本相对立;

③它具有不同于职能资本的特殊运动形式,即G—G’,是最富有资本拜物教性质的资本。

3)利息是剩余价值的一种特殊转化形式,本质是借贷资本家通过借贷关系从职能资本家那里瓜分到的

一部分剩余价值。

①利息体现了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共同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 ②利息量取决于借贷资本的大小和利息率的高低。

4)利息率是一定时间内利息量和借贷资本量的比率,简称利率。

5)利息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利息率低于平均利润率。利息率的高低取决于借贷资本的供求状况

31,股份资本和股息(三)

①股份资本: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筹集起来的企业资本,其组织形式是股份公司。 ②股份公司:以发行股票方式集资经营的企业,企业的资本主义私有制性质并没有改变。

③股份公司的发展,促进了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资本私有制的实现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其自身范围内的局部调整。

⑤适应了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加速资本集中,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了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 ⑥有利于大资本的统治,并不可避免地会滋生投机与欺诈,从而深化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⑦股票价格,是股息收入的资本化,不是股票所代表的投入企业的实际资本价值的货币表现。 ⑧股票价格不等于股票票面金额,股票价格与预期股息收入成正比,与银行存款利息率成反比。 ⑨股票价格受股票供求关系的影响。股票价格=股息收入/银行存款利息率。

32,土地所有权和地租(三)★★★★★

1)资本主义地租: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取得的农业资本家交的超过平均利润的收入。 2)资本主义地租两种基本形式: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

3)级差地租:农业资本家租种不同等级土地而缴纳的有等级差别的地租。

①中优等地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由劣等地决定的社会生产价格而形成的超额利润 ②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产生的条件是土地优劣程度的不同 ③级差地租由于形成条件的不同而分为两种形态:

a由于土地肥沃程度和距离市场远近不同而形成的级差地租I

b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的劳动生产率不同而形成的级差地租Ⅱ。 4)绝对地租: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因而租种任何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

①它农产品价值超过社会生产价格以上的那部分超额利润。 ②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是对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③形成的条件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的资本有机构成。 5)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都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①是农业资本家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即超额利润)

②因为租用土地所有者的土地,而把这部分超额利润作为地租缴纳给土地所有者。 ③地租体现大土地所有者和农业资本家瓜分剩余价值、共同剥削农业雇佣工人的关系。

33,土地价格(三)

1)在商品关系普遍存在的情况下,土地可以买卖也就有了价格。 2)土地价格并不是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而是地租收入的资本化。 3)土地价格的决定因素:①一是地租数量的高低,②二是银行存款利息率。 4)土地价格和地租量成正比变化,和银行存款利息率成反比变化。 5)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土地价格有提高的趋势。

34,垄断和竞争(三)

①垄断:少数大企业为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联合起来,控制一个或几个部门的生产和销售 ②垄断是作为自由竞争的对立物而产生的;垄断没有,也不可能消除竞争,而是与竞争并存。

35,垄断利润(三)

①垄断利润:垄断资本家凭借在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获得的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②垄断利润的来源是本国工人、小生产者和其他国家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36,垄断价格(三)

①垄断价格:垄断组织在购买和销售时规定的、旨在保证最大限度利润的市场价格。 ②垄断价格没有否定价值规律,只是改变了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生产成本+垄断利润

37,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和双重作用(三)

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私人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资本主义,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

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从维护和巩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借助国家政权力量直接参与和干预社会经济生活,以保证垄断资产阶级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③不可能克服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固有矛盾和历史局限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38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三)

1)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具体表现。

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主要表现有:①资本主义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②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狭小之间的矛盾;③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39,产业资本循环经历的三个阶段和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四)★★★

1)资本循环:产业资本经过三个阶段,实现了价值的增殖,并回原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 2)产业资本运动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

形式

①货币资本的职能是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条件; ②生产资本的职能是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结合,生产剩余价值;

③商品资本的职能是通过商品的出售,收回预付资本价值和实现剩余价值。 3)资本要保存和增殖自己的价值,必须连续不断地进行循环

4)每种职能形式上的资本,都要经过循环的三个阶段而回到原来的出发点。

5)产业资本循环就有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三种不同的循环形式。

40,☆产业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资本周转(四)★★

1)产业资本循环的必要条件:①必须保持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并列存在;

②必须保持产业资本的每一种职能形式的依次转化,在时间上相继进行。

2)资本周转是指不断重复、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过程。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都是资本运动的形式。考

察资本周转,主要是揭示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41,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与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划分依据、目的、形式都不同)

①固定资本是指以厂房、机器、设备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部分,它们的价值按每次生产使用过程中损耗的程度,一部分一部分地逐渐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产品出售后又一部分一部分地收回。 ②流动资本是指投在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和投在劳动力上的生产资本部分,它们的价值在周转方式上是一次性投人生产过程,随着商品的销售一次性全部收回。

42,技术进步和固定资本折旧(四)

①固定资本的损耗分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两种

②无形损耗:固定资本在其有效使用期内,由于生产技术进步而引起的价值上的损失

③固定资本折旧:固定资本在使用过程中因损耗而转移到产品中去的那部分价值的补偿方式。

43,资本的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四)

①资本的周转时间是产业资本从预付一定形式的资本开始,经过资本的循环运动,实现了价值的增殖,然后重新回到原来的资本形式为止所经历的时间,包括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②资本的周转时间和资本的周转速度成反比关系。

③资本周转次数: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资本所经历的周期循环的次数n=U/u ④资本周转次数与资本周转速度成正比关系。

44,影响资本运动速度的因素:(四)★★★

①周转时间的长短或资本周转次数的多少;②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

45,资本周转速度对商品生产和价值增殖的影响(四)★★

1)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关系到一定数量的产业资本所能带来的剩余价值量的多少 2)加速固定资本周转:

①可以减少无形磨损带来的损失;②可以提高固定资本的利用率,加速固定资本更新。③有利于资本家及时采用新技术和新工艺,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取更多的超额剩余价值。 3)加速流动资本周转:

①能节省预付流动资本的数量②使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量增加

③提高年剩余价值量和年剩余价值率。---根本是因为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增加了。

46,社会总资本运行(四)

1)社会总产品的实物补偿(或替换)和价值补偿是社会总资本正常运行的基础和保证。 2)社会总产品在实物形式上,可分为用于生产消费的生产资料和用于个人消费的消费资料。 3)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

①第一部类(I)即生产生产资料的部类;②第二部类()即生产消费资料的部类。 4)社会总产品在价值形式上,由三部分构成:不变资本的价值(c),可变资本的价值(v),剩余价值(m)

47,简单再生产。扩大再生产及其两种方式(四)

1)社会再生产按照它的规模是否发生变化来划分,可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①简单再生产:生产规模不变的再生产②扩大再生产是指生产规模扩大的再生产

2)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从其实现的方式看,有内涵的扩大再生产和外延的扩大再生

产两种方式

①内涵的:依靠生产技术的进步、生产要素质量的改善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扩大原有生产的规模 ②外延的:依靠增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数量、扩大生产场所的手段来扩大原有的生产规模。

48,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实现条件及其意义(四)★★★

1)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所应具备的基本实现条件是: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之和必须

等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价值,即I(v+m)=c。可以引申出:

①一是第一部类生产的全部产品在价值上必须等于两大部类所消耗的不变资本价值的总和,即I(c+v+m)=Ic+c。这个条件表明整个社会的生产资料生产与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②二是第二部类的全部产品在价值上必须等于两大部类的可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之和,即Ⅱ(c+v+m=Iv+m)十Ⅱ(v+m)。这个条件表明整个社会的消费资料生产与两大部类的工人和资本家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2)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有两个前提条件:物质条件是追加生产资料和追加消费资料。

I(c+v+m)>I c+cI(v+m)>c

②Ⅱ(c+v+m)>I(v+m/x)+(v+m/x)或Ⅱ(c+m-m/x)> I(v+m/x)

3)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必须使两大部类相互交换的产品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平衡关系。

I(v+v+m/x)=II(c+c)

I(c+v+m)=I(c+c)+II(c+c);II(c+v+m)=I(v+v=m/x)+II(v+v=m/x) 4)表明:两大部类之间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积累的规模相互制约。

5)一切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社会总资本运动的规律:两大部类按比例发展才能顺利实现扩大再生产。

任何社会再生产的内容都包含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49,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和周期性和垄断阶段的资本运行(四)

1)实质:生产相对过剩,是生产相对于社会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过剩

2)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

3)资本主义国有制及国有企业产生发展的原因,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要求国家干预、调节经济的

产物。它①通过国家收购私人垄断企业而国有化;②通过直接投资兴办国有企业;③通过国有资本与私人垄断资本合资的方式来形成。

4)国有垄断资本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范围的结合,其组织形式是国私合营的股份公司。

5)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和干预,方式主要有:①运用法律和行政手段进行调节;②经济计

划③财政政策④货币政策⑤社会福利政策

6)国际分工是指社会分工超越国界形成的国与国之间的分工。生产国际化,是指生产过程本身超出一

国范围,在国际范围形成各国生产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的格局,它是生产的社会化超越国界向国际发展的表现。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矛盾主要表现在贸易、投资和金融领域

7)国际分工是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基础,生产和资本国际化又推动着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入。

8)垄断资本主义向国际范围扩展的主要形式商品输出、资本输出、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是垄断资本

主义经济向国际范围扩展的主要形式。资本输出的实质是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50,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实质(五)★★

1)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本质就在于剩余产品归劳动者共同占有,这

也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2)社会主义要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必须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实行按劳分配。 3)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的实现目标。 4)共同富裕是一个逐步实现的历史过程,是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实现的。

5)在我国现阶段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并允许、鼓励一部分地区、企业和个人,依靠勤奋劳动和合法经

营先富起来,提倡先富帮助、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5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特征和建立的客观依据(五)

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①必须加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改革公有制的实现形式;②非公有制经济是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与过渡时期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根本不同,区别在于公有制

经济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中是否占据主体地位。 4)确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客观依据是:

①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也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

②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是多层次、不平衡的,要求有多种所有制经济与之相适应。初级阶段 ③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

④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依据。

52,公有制经济的涵义和多种实现形式主要是股份制、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五)

1)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2)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应该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

公有制可以采取独资企业、股份合作制、合作社、股份公司等形式。

3)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由公有制的性质以及它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决定的:

①公有制经济是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同社会发展方向相一致 ②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特征,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

③公有制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支柱,是国家财政收人的主要来源和国家实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

④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经济基础,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保证。

5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五)

1)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基本分配原则。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按劳分配原则的特点是:

①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方式的主体,而不是社会惟一的分配原则 ②还不可能在全社会范围内按统一标准实现。存在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方式是因为存在私营经济 ③只能以商品交换实现的价值量所曲折反映的劳动量为尺度 ④还必须通过商品货币形式实现。

54,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五)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信息、管理经验等。 2)生产要素所有者投入各种生产要素,取得相应的收入,有利于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与有效利用,作

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调动起各方面的积极性。

3)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贡献参与分配结合起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分配理论的重大发展。

55,加大分配调节力度,理顺分配关系,解决收入差距过大问题,促进社会公平

1)公平是提高效率的前提和保证,只有给劳动者公平合理的收益,才能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

和创造性;

2)效率是实现公平的条件和基础,效率低下,就会直接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长,就

不能或难以为实现公平创造坚实的物质基础,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困。

3)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当前必须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构建科学合理、公平

公正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

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要处理好三个关系:①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的关系;②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两极分化的关系;③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关系。

具体措施:①保护合法收入 取缔非法收入 整顿不合理收入 调节过高收入。(形成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占少数,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收入分配格局)

①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使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

②要积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完善分配制度,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更加重视社会公平问题,由“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转向“效率与公平并重”。★★★★★

5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目前小康特点:低水平、不全面、不均衡(六)

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主要包括以下五个环节:

①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②培育和发展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③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④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⑤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般特征:(多选把握)

①经济活动市场化②企业经营自主化③政府调节间接化④经济运行法治化

4)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有自己的特征:

①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②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共同富裕为目标;③ 在宏观调控上,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调节手段的长处。

57,计划与市场两种调节手段的有机结合(六)

1)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调节手段,对经济发展都是必要的。

2)计划与市场是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和经济调节机制,各有优点和不足,需要相互补充合。 3)全面认识计划与市场各自的优点和不足,是运用好这两种手段的基本前提 4)必须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情况使两者有机的结合。

58 ☆构建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的现代企业制度☆(六)★★★★★

1)在我国现阶段,微观经济活动主体包括企业、农户和居民。企业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最基本的经济组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微观基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要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