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7.2《声声慢》教学案

发布时间:2019-05-12 22:34:52

《声声慢》教学案

【学习目标】

1、诵读全词,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读赏析,学习本词寓情于景,层层渲染的写作手法。

【学习重点】理解这首词的含义,并品位它的语言风格。

【学习难点】体会李清照这首词所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以及它的思想情感。

【学法指导】诵读品悟 展示点拨探讨

【知识链接】

(一)时间 李清照大事记:

1103-1126年:与赵明诚结婚,婚后融洽欢娱,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研究,度过了这生中最安宁、幸福的日子。

1126年:北宋末日,腐败透顶,金兵入侵,围困京师。

1127年:金灭北宋,二人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 终年49岁,李清照时年46岁。

1130年:李清照为赵明诚解不白之冤,在越州、台州、黄岩、温州之间漂泊。

1131年:卜居浙江会稽,又逢盗贼,重病缠身,几欲丧命。

1132年夏: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汝舟离婚。被判刑两年。

1134年:整理完成赵明诚遗著《金石录》。

1151-1155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处。由亡国到丧失亲人,由再嫁到离异,由入狱到悲死,人生的苦难恣意吞噬着李清照的人生。我们可以想象,这个孤孓柔弱的女子晚年是何等凄凉。了解了这些史实后,李清照的愁应该可以理解了。

(二)本词写作背景:

《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词人飘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的火花。这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全词所写,不外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比,有了全新的内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

【学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朗读全词,把握全词的感情基调。思考:那些景物触动了词人的愁思? A

明确:(投影)淡酒、风、雁、黄花、梧桐、细雨

孤寂落寞 悲凉愁苦

(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创作时的心情 。)

二、赏析全词

(一)赏析上阕

1.齐读上阙。

2.首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为全词奠定了怎样的感情基调?反复品读,体会本句的表达效果。 B级(点拨:结合写作背景、作者当时的处境进行理解)

明确:(投影)凄惨愁苦

寻寻觅觅 动作 若有所失

冷冷清清 环境 寂寞冷清

凄凄惨惨戚戚 感受 哀婉凄凉

词人在寻觅什么呢?往日欢笑的岁月,流亡前的太平生活,丈夫在世时的温馨爱情,但却不知道该到哪里去找,寻觅未果,更生一种凄凉、惨淡、悲戚。首句十四个字,无一愁字,却字字含愁,声声是愁,节奏由疏转密,具有如泣如诉的音韵效果。

(分组诵读首句,体会叠词使用带来的音韵美)

3.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传达出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C级(点拨:可联系我国古典诗歌中“酒”的象征意义来体会)

明确:(投影)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叔书云》)

“艰难苦恨烦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柳永《雨霖铃》)

“长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李清照《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李清照《如梦令》)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明写天气气候 ,实写内心感受,生活一下子跌入痛苦的深渊,只有借酒浇愁。酒是“愁”的象征,“淡酒”并非是酒淡,而是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愁情,自然觉得酒味淡,这是作者的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7.2《声声慢》教学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