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

发布时间:2018-03-20 02:07:00

赏析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
作者:杨侯 文卿
来源:《艺术评鉴》2016年第17

        摘要:本文将对王建民先生创作的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进行演奏者在演奏中需要掌握的呼吸、音色等要素进行逐一分析。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完成筝曲《枫桥夜泊》之初探,来拓展古筝演奏艺术的演绎手法与空间设计。

        关键词:创作背景 音色呼吸 基本要素

        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是王建民先生根据唐朝诗人张继的古诗有感而作,描写了张继落榜之后,独对渔火,秋风萧瑟的情景。我们都知道中国的古诗强调画意,注重意境的传达,这首曲子也一样,整首乐曲行进并不是沿着诗句一句一句弹出来的,而是直接以音乐描绘古诗中的画面,同时反映诗人的心理状态。

        一、《枫桥夜泊》之创作背景

        1.创作背景

        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创作于上世纪末,是王建民先生创作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首作品。王建民先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了民族器乐独奏曲、民族管弦乐创作,是很有影响力的一位专业的作曲家。王老师以传统音乐为素材,用独特的创作思想,加上近现代作曲的技法,创作出了具有艺术价值的优秀作品,促使民族器乐更加昌盛。

        王建民先生的筝乐创作始于民族音乐,又辅以现代的作曲技法,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既有耳熟能详的传统主题旋律,又有现代音乐的线条。王建民先生的创作既独特又创新,使他的筝曲具有无穷的魅力色彩。

        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将中国古朴的意韵与现代作品技法相结合,描绘出一幅典雅、浓妆淡抹总相宜的中国民族音乐画卷。《枫桥夜泊》这首具意向性的作品是浓缩了中国传统音乐精粹的一首典型曲目,旋律中暗藏着人们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并且有广阔的想象空间,且叙述性很强,将诗中那种静谧、朦胧的意境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唐朝诗人张继古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描绘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王建民先生正是根据诗人张继的这首著名诗篇创作了同名筝曲《枫桥夜泊》。这首作品不仅在取材上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使人们在欣赏作品时产生的联想有了一定的根据,给人以亲切之感,而且在创作上也展现了古筝传统与现代技法完美结合的特点,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古筝曲《枫桥夜泊》用迂回婉转、浅吟低叹的旋律,把深夜孤桥边的一弯残月,几盏渔火、两岸霜枫、数声疏钟和一叶孤舟凝结的愁绪,演绎得淋漓尽致,又用高音区急抹重刮、急切浓重的弹奏,演绎了落第士子的一腔哀怨,彻夜难眠的思乡之情。

赏析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