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中考语文 论语中的成语故事 14 慎终追远

发布时间:2019-09-13 13:52:33

2214慎终追远清明节到了,学校要搞一次清明诗会,往年的清明诗会都是这么命名的“……年清明诗会”,今年的清明诗会学校团委会别出心裁,想先做一个主题标题,在学校征集关于清明诗会的主题标题。经过广泛的发动征集,准备把今年的诗会主题命名为“慎终追远缅怀先烈——2017清明诗会”。对于缅怀先烈的解释大家都非常熟悉,那么慎终追远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慎终追远,几千年来的解释,都跟丧事、祭祀密切联系在一起。清明节,我们怀念、祭奠逝去的亲人、先祖,就是慎终追远的实际行动。“慎终追远”一词,首先出现于《论语·学而》——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办理好丧事,追念久远的祖先,虔诚地祭祀,社会风气就会趋于醇厚了。”后来,“慎终追远”凝练为一个成语,意思是慎重对待父母丧葬,追念逝去的先人。因为人死了之后,尤其是人死了几十年、上百年,隔了几代人之后,非常容易被忽视,被遗忘。如果后人对他们还能够谨慎对待,不忘追思,这就是民风淳厚的表现,也是进行道德教化的重要手段。南怀瑾用佛家的视角,对这句话进行解释。认为“终”是结果,“远”是原因,远因。并且“菩萨畏因,凡夫畏果”,也就是佛家的菩萨、儒家的圣贤,更敬畏事情的起因,因为什么因就种下什么果。而凡夫俗子却看不那么远,他们“不见棺材不掉泪”,只有看到不利的结果了才畏惧、害怕。在这个理解的基础上,他将慎终追远理解为:“与其要好的结果,不如要好的开始。”这种理解,我们要从曾子其人来看的话很可能是不对的。历代各家都将这句话往体现“孝”的丧葬文化理解,与这句话的“主人”有莫大关系。说这句话的曾子的“孝”是出了名的。第一,被历朝历代奉为经典的《孝经》,据传就是曾子所著。第二,流传至今的二十四孝里面,其中一则就是记录曾子的——啮指痛心。曾子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所以,我们从曾子的为人来看这句话就是体现“孝”的丧葬文化。关于这这四个字的理解,朱熹有一个详细的解释—— “慎终者,丧尽其礼;追远者,祭尽其诚。民德归厚,谓下民化之,其德亦归于厚。盖终者,人之所易忽也,而能谨之;远者,人之所易忘也,而能追之:厚之道也。故以此自为,则己之德厚,下民化之,则其德亦归于厚也。”弟子规里的“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说的就是“慎终追远”。五间正殿前,悬一块闹龙填青匾,写道是:“慎终追远”。(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三回)

江苏省中考语文 论语中的成语故事 14 慎终追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