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远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发布时间:2017-12-28 15:35:51

怀远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二〇一五年十二月

第一章 “十二五”回顾 1

第一节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1

第二节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1

第三节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2

第四节 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3

第五节 城乡建设成效突出 3

第六节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4

第七节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5

第八节 改革创新深入推进 5

第二章 发展环境 6

第一节 发展机遇 7

第二节 面临挑战 7

第三章 发展思路与目标 9

第一节 指导思想 9

第二节 发展定位 9

第三节 发展战略 10

第四节 发展目标 12

第四章 重点任务 13

第一节 着力空间结构优化 13

第二节 着力工业转型升级 19

第三节 着力第三产业发展 24

第四节 着力农业结构调整 27

第五节 着力基础设施建设 30

第六节 着力生态文明建设 32

第七节 着力推进依法治县 34

第八节 着力社会事业进步 34

第五章 实施保障 42

第一节 加强党的领导 42

第二节 健全组织保障 43

第三节 注重规划引领 43

第四节 深化改革创新 43

第五节 推动开放合作 44

第六节 强化要素保障 44

46

第一章 “十二五”回顾

“十二五”期间,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人民同心协力,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围绕“全省争先、皖北领先、蚌埠率先”的总体目标,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势头良好,为全县“十三五”更好更快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一节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十二五”期间,全县经济快速增长,发展质量明显提升,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42亿元,年均增长11.7%,经济总量占全市五分之一;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8700元,年均增长10.7%;财政收入达到23亿元,年均增长23.1%;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96.8亿元,年均增长15.2%;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42亿元,年均增长26.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18亿元,年均增长14%

第二节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十二五”期间,全县工业转型升级不断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商贸、物流、旅游等服务业发展迅速,三次产业比重由33.739.926.4调整为26.342.631.1,第一产业占比有所回落,二、三产业占比不断上升。

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63.7亿元,年均增长4.7%;农林牧渔总产值达到104亿元;粮食总产达124万吨,实现十二连丰;较大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252家,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8家、市级龙头企业53家,家庭农场23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282个;省市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家,林业专业合作社4个。蔬菜种植、畜禽养殖、水产品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荣获“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称号,两获“水产跨越工程先进县”称号,“白莲坡贡米”成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103亿元,年均增长17.3%,其中工业增加值90.1亿元,年均增长18.6%,工业化率达到37.5%,工业经济引领作用不断增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11家,总产值达到525亿元,年均增长24.5%;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达到35家,总产值达到130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24.8%

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75.3亿元,年均增长10.4%;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2亿美元,年均增长94.6%。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62.7亿元,年均增长27.2%。现代商贸业发展迅速,限额以上商业企业达到82家,上谷集团、豪德集团等服务业企业落户怀远,苏果、大润发等大型超市相继投入运营。房地产开发投资逐年增长,商品房供应总量由每年20万平方米增加至40万平方米以上。我县荣获“安徽省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村淘项目”试点工程顺利推进,淮商集团5分钟商圈模式在全省推广,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和电商孵化园建成投入使用。白乳泉、四方湖旅游景区综合提升等项目开工建设,四方湖风景区成为国家AAA级景区和安徽省水利风景区。

第三节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十二五”期间,招商引资工作扎实推进,招商引资优惠政策陆续出台,招商引资项目评审、重大项目跟踪服务等机制不断完善,共引进项目236个,实际到位资金469亿元,其中引进内资441.8亿元,利用外资43769万美元。亿元以上项目96个,10亿元以上项目6个。引进装备制造及汽车零部件产业类项目112个,引进电子信息产业类项目57个,引进农副产品及食品精深加工产业类项目41个。和鼎轮胎、国泰汽车零部件、大富机电二期、圣科新能源、汉景电子、银锐玻璃机械、传奇农业机械等工业企业落户怀远,莱姆佳、壹石通在新三板挂牌上市。

第四节 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十二五”期间,累计新建、改建县乡村道路1500公里,改造危桥85座,芡河大桥、乳泉大道等主干路桥建成通车;S307改造升级、涡河5桥等项目开工建设;实现蚌怀公交“零距离”换乘,基本形成市县互通、县乡畅通、村村连接的公路网。500kV淝河变电站、220kV圣泉变等电网工程项目进展顺利。涡北新城区自来水厂投入运营,龙亢经济开发区自来水厂招标工作顺利启动。涡北新城区、龙亢经济开发区等污水处理项目有序推进。互联网实现村村通,数字电视信号实现镇区全覆盖。茨淮新河灌区改造、荆山湖行洪堤加固、小型水闸建设等工程项目顺利完成;北淝河下游、澥河洼地治理项目有序推进。2012年荣获“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县”称号,连获“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江淮杯’先进县”称号;成功跻身省级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县。

第五节 城乡建设成效突出

“十二五”期间,城区荆山广场、大禹文化广场等设施投入使用,新建、改造城区道路46.7公里,完成新增绿地面积约21万平方米,城区管网、环境整治等市政项目顺利实施,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24.6平方公里,老城区、涡北新城区、城西新区和怀远经济开发区实现联动发展。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已获批准实施,城市总体规划(2014-2030)、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有序开展。建设公租房45万平方米;完成城市棚户区改造267万平方米,安置房建设面积达到233万平方米,安居工程取得明显实效。首批19个美好乡村通过省级验收,第二批9个重点示范村建设扎实推进,乡村道路、绿化亮化、村民活动场所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顺利完成,新建农村自来水厂20处,累计解决64.7万人安全饮水问题。万福镇荣获全国文明村镇,城关镇、河溜镇罗新庄村被评为全省文明村镇。

第六节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十二五”期间,累计完成民生工程65项,投入民生资金66亿元,人均受益5238元。教育事业成效突出,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师队伍结构不断优化,革命烈士陵园、龙亢新四军淮上行署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向社会开放,新建、改造校舍57.5万平方米,适龄儿童入学率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4.5%。文体事业蓬勃发展,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农民体育健身、农村电子阅览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等设施投入使用,荣获“全国知识产权示范县”、“全国文化先进县”、“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花鼓灯)”等称号,成功举办“石榴节(首届)”、“花鼓灯艺术节”等活动。医疗卫生和防疫保健工作有效开展,拥有各级各类卫生机构436个,每千人拥有床位2.7张,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4.8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新农合参保人数达560余万人次,年均参合率达到98%以上,城镇医保参保率达到90%,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加快。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社会保险保障能力不断提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与新农合并轨试运行,各项社会保险足额发放率和社会化发放率均达到100%。就业局势总体稳定,新增就业岗位4.7万个。“平安怀远”建设成效突出,2015年荣获“省级平安县”称号,2014年荣获“国家六五普法中期先进县”和“安徽省双拥模范县”称号,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进一步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工作扎实推进,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机制不断完善。气象事业发展迅速,气象现代化水平和气象监测预期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气象监测网络进一步完善,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显著增强。居民生活持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6万元。消防、档案、科普、工会、老龄、侨务、双拥、对台、地震、民族宗教、妇女儿童、共青团、扶贫开发等社会事业发展取得新成效。

第七节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十二五”期间,成功创建1个国家级生态乡镇、5个森林集镇、35个森林村庄,建成绿色长廊林带324.5公里,线路绿化134.9公里;县城区绿化面积547.5万平方米,县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6.5%;村庄绿化覆盖率76.4%,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18.2%以上。主要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95%以上,饮用水源地水质明显改善。城区主要大气污染物年均值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城区环境噪声平均值低于60分贝,达到环境功能区划标准。低碳环保产业项目稳步实施,节能减排工作扎实推进,全面实现工业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新建项目环评率和“三同时”执行率达到100%,环境监测监察能力达到国家标准化水平。“三线三边”环境综合整治力度不断加大,淮河河滩地、涡河河岸线等环境整治工程和300个自然村村庄治理项目有效实施。城区污水、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不断提高;农村清洁工程有序推进,规模化畜禽废弃物综合利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高。

第八节 改革创新深入推进

“十二五”期间,行政审批、投融资、招投标、营改增试点、公车改革等重点领域改革进程明显加快,政务公开、财政预算公开、审计结果公开等制度逐步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顺利启动,基本药物制度实现全覆盖,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农村综合改革、农村金融综合改革创新和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改革等试点工作全面启动,龙亢农场改革试验区总体规划付诸实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承包经营权登记颁证工作基本完成。科技创新有序推进,成功申报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作示范县,县科技创业服务中心通过省级验收,连续五年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称号,莱姆佳有机肥实验室成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累计专利授权2090件,引进运用科技成果358项,争取国家、省、市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62项,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9家,总数达41家。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体现在:经济总量稳步提升,但人均收入增长潜力有待挖掘;三次产业总体呈现快速发展态势,但工业主导地位有待增强,一产不优、二产不强、三产不大的发展困境未能得到缓解;资源和区位优势明显,但转化为经济增长的动力略显不足,资金、用地、人才等要素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县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但城镇化水平有待提升,城市防洪、燃气供应、市政道路等配套设施不足;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但教育、卫生、社保、就业、科普等社会事业面临诸多难题;生态文明建设有序推进,但节能减排依然面临较大压力。

第二章 发展环境

“十三五”期间,经济发展宏观环境呈现新特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成为政策调控的导向和重点。在此背景下,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既面临诸多有利机遇和发展条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挑战和制约。

第一节 发展机遇

政策叠加效应推动经济跨越式发展。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实施有利于加快我县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提升我县与周边地区公路、河运等交通设施的互联互通水平,带动装备制造等产业的快速发展。安徽省“调转促”、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蚌埠市“聚焦工业突破”等战略的实施为我县产业转型升级、经济跨越式发展带来新机遇。

交通区位优势提升整体发展水平。我县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有利于实施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提升对外开放与合作水平,参与区域间的合作,拉近与合肥经济圈、南京都市圈、沿淮城市群等经济板块的联系,为我县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提供有利条件。

新型城镇化战略激发经济发展潜力。“十三五”期间,我县将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也处于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有利于促进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升级,促进消费结构和投资结构优化,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城镇经济实力的提升,会进一步增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能力,释放我县经济增长的潜力

中国制造战略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我县必须紧紧抓住当前全球制造业发展格局和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战略机遇,发挥自身优势,争取一批国家试点示范项目,有利于激发制造业发展活力和创造力,给我县制造业快速发展带来新机遇。

第二节 面临挑战

经济形势复杂多变。新常态下我国经济总体呈现出增速放缓、产能过剩、结构变化和动力转换的特点,资源和环境约束导致生产成本不断增加,经济减速使得市场需求不断萎缩,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我县不锈钢、纸制品、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亟需转型升级,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复杂多变的外在经济形势给我县产业转型升级带来挑战。

区域竞争更加激烈。由于具有相似的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方式,我县同周边地区在人才、资源、科技等方面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在争取投资、争取项目时将面临更大压力,为我县经济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带来挑战。

要素资源约束力增强。随着我县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环境等要素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县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化解经济增长与建设用地的矛盾,如何解决企业融资难,如何协调转型发展、增容扩量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给我县经济发展带来挑战。大量人员外出务工、人才流失严重、高质量劳动力供给不足给我县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带来挑战。

产业支撑能力不强。“十二五”以来我县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商贸物流等产业发展迅速,但依然面临产业综合竞争力不强、产业支撑能力不强、集聚度不高、产业融合度低等难题,第二产业发展总体质量和效益还不够高,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尤为严重,对我县产业转型升级带来挑战。

综合判断,“十三五”期间,怀远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仍未改变。只要我们,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有利条件,有效地应各种风险和挑战,坚定信心、奋力进取,完全可以实现怀远新跨越。

第三章 发展思路与目标

“十三五”时期是我县全面优化经济结构、促进产业转型、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根据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依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蚌埠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共怀远县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立足自身实际,提出我县“十三五”规划发展思路和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充分发挥拥河揽湖临港的区位和资源禀赋优势,着力实施城镇化带动、工业突破、服务提升、双创驱动、产城协同和绿色和谐战略,全力发展现代制造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发展现代农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和新业态,全面推进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开创“活力怀远、实力怀远、魅力怀远”新局面。

第二节 发展定位

以大蚌埠都市区建设为契机,以怀远经济开发区和龙亢经济开发区等平台建设为依托,以重大项目为支撑,立足我县资源和产业发展基础,全面提升城乡建设档次和品质,实现与蚌埠市区同城化发展,将我县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蚌埠副中心、区域性物流中心,皖北重要的制造加工基地和全国绿色食品生产基地。

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蚌埠市副中心加快水、电、路、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划定城市开发边界,优化投资环境;建立吸引人才、集聚人才的体制机制,营造有利于外商投资、企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发挥山水资源优势,整合白乳泉、四方湖等旅游资源,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乡生态环境;做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蚌埠副中心。

孵化区域性物流中心。发挥我县交通区位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进包集、龙亢、怀远经济开发区等物流园区建设,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运用互联网、物联网等现代化技术,发展城市配送、农产品冷链物流等新型现代物流,建成辐射周边地区的区域性物流枢纽中心。

打造皖北重要的制造加工基地。发挥我县资源优势,立足产业发展基础,贯彻落实“调转促”行动计划,重点打造农副产品精深加工、装备制造及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等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条,夯实工业的支柱地位,建成皖北重要的制造加工基地。

培育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发挥我县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优势,遵循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淮矿现代农业产业园、淮西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加快石榴、糯稻、蔬菜等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构建绿色生态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成全国知名的现代农业示范县和绿色食品生产基地。

第三节 发展战略

城镇化带动战略。以安徽省获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为契机,把加快新型城镇化作为全县稳增长、提质量的重要着力点,走集约高效、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包集、常坟、河溜等重点镇的发展,提高重点镇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能力。

工业突破战略。全面聚焦工业发展,优先政策支持、优先要素保障,加快怀远经济开发区转型升级,推进龙亢经济开发区建设,建设陈集等农民工创业园,重点发展装备制造及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等三大支柱产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企业,夯实工业的支柱地位。

服务提升战略。以“宜居、宜业、宜游”为目标,按照“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发展,生活服务业城乡均衡发展”的布局,加快物流园区建设,整合旅游资源,重点发展智慧物流、文化旅游、交通运输、健康服务等服务业,提高我县服务业的发展水平。

双创驱动战略。把创新创业摆在全县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加快创新示范园、创业基地和科技孵化平台建设,发挥企业在创新发展中的主体作用,降低创新创业门槛,激发群众创造活力,发展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众创空间,推动全县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

产城协同战略。以城区扩容提质为契机,拉开城市框架,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夯实装备制造及汽车零部件等支柱产业地位,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做大市场、做活商圈、做强物流,提升怀远经济开发区和龙亢经济开发区的产城一体化发展水平。

绿色和谐战略。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的基本方针,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挖掘生态经济增长潜力,走“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循环经济发展之路,将绿色理念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着力解决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土地利用、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等民生问题,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实在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第四节 发展目标

“十三五”期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为:

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左右,力争到2020年达到5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达到3.5万元;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5%,力争实现翻番。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5%,达到94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以上,达到250亿元,工业化率超过4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超过24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400户;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8%以上,达到156亿元;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8.85031.2

经济增长内在动力强劲。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2%,达到426亿元;进出口贸易总额年均增长15%,达到4亿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达到178亿元。

居民生活日益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3%,达到4.1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3%,达到2.2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控制在2以内;城镇化率提高到47%,城乡居民的精神和文化生活得到丰富和提高。

社会事业成效显著。新农合参保率达到95%,每千人医院卫生院床位数达到4.7张,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9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7%以上,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绿色发展理念逐渐深化,绿色生产方式初步建立,万元GDP能耗下降6%,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80%,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森林覆盖率达到19.4%,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农村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50%

第四章 重点任务

第一节 着力空间结构优化

一、总体空间布局

坚持“城镇化带动”和“产城协同”发展战略,完善区域功能区划,合理引导要素流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形成优势互补、层次分明、协同发展的空间发展布局。“十三五”期间,我县总体空间布局可概括为:“1234”,即“一核一副一轴二翼三镇四园”,见附图1

一核:以县城区为核心,怀远县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打造成蚌埠都市区副中心

一副:以大龙亢为副中心,推进龙亢镇、河溜镇、徐圩乡和龙亢农场一体化发展,打造成怀远经济副中心

一轴:以S307为经济发展主轴

主轴东部以怀远经济开发区、县城区、白莲坡食品科技产业园建设为依托,重点发展装备制造及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商贸、物流、金融等产业。主轴中部以河溜镇、淮矿现代农业产业园、淮西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依托,重点发展糯稻、绿色果蔬、花卉苗木、生态休闲等特色农业。主轴西部以龙亢经济开发区、龙亢农场小城镇为依托,重点发展仓储物流、农副产品精深加工、装备制造等产业,推进中小企业科技孵化园、商业综合体等项目建设。形成以现代农业、食品加工、装备制造、仓储物流等产业为主的经济发展连绵主轴。

二翼:以G206S225为产业发展翼

建设陈集农民工创业示范园;加快包集商贸物流产业发展,打造怀远北部商贸重镇;加快四方湖旅游开发,打造蚌埠市后花园;推进新城区高速路口物流园区、皖北黄牛交易大市场等项目建设,加快沿线美好乡村建设,发展生态农业,打造G206产业发展北翼。

加快芡河湖、鳗鲤池旅游开发项目建设,重点发展优质糯稻、怀远石榴、水产养殖、绿色果蔬、花卉苗木等特色农业,加快糯稻加工等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发展,建成旅游休闲目的地,打造S225产业发展南翼。

三镇:以常坟、包集、河溜为重点镇

常坟镇,重点发展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等产业,打造南部商贸加工重镇。

包集镇,重点发展商贸物流、教育、生态农业等产业,打造北部商贸物流重镇。

河溜镇,重点发展商贸、现代农业等产业,打造中部现代农业重镇。

四园:以怀远经济开发区、龙亢经济开发区、淮西现代农业示范区、航空港产业园为重点产业园

二、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坚持“产城协同”和“绿色和谐”发展战略,以县城区为核心,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保障,加快龙亢经济副中心建设,稳步发展重点镇,着力建设美好乡村,推进户籍人口城镇化进程,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到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47%

(一)推进县城建设

坚持“北拓、南控、西进、东联、中优”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拉开城市框架,加大城区改造升级力度,加快涡北新城区和涡西生活区建设,抓好文明县城、卫生县城、园林县城“三城同创”工作,提升城市承载人口、集聚产业和辐射带动能力,打造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皖北最美县城2020年,城区人口达到29万,建成区面积达到33平方公里,将县城区打造成蚌埠都市区的副中心。

北拓。推进企业向怀远经济开发区集中,建设新城区的核心商业区,完善新城区各项功能,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南控。推进“绿满荆山”项目建设,强化荆山风景区规划管理,保护荆山自然环境。

西进。加快涡西生活区、老河湾片区建设,建设白莲坡食品科技产业园,推进综合商务体育休闲中心和公共服务设施集聚区建设,打造产城综合体。

东联。加强县城区与蚌埠市区的联系,实现与蚌埠市区同城化发展,将县城区打造成蚌埠都市区副中心城市。

中优。老城区主要推进人口疏解,提升城市品位,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旧城改造可修旧如旧,在保护历史文化遗存中,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发展商贸、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重点实施禹王路、白乳泉、卞和洞等项目改造,加强一中古建筑群、衙前街等历史文化古迹保护,建设堤坝步行通道和滩涂绿化带,改善人居环境。

(二)加快经济副中心建设

加强垦地合作,实施“一场三镇”一体发展,推进龙亢农场小城镇、产城综合体等核心区建设,加快龙亢经济开发区建设,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高端装备制造、现代物流、特色农业等产业,将大龙亢建成全县经济副中心,到2020年,大龙亢核心区城镇人口达到5万。

(三)稳步发展重点镇

依托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加快常坟、包集、河溜等重点镇建设,建成经济繁荣、带动效应好的现代化新型小城镇。

常坟镇。以怀远县重点小城镇建设试点镇为契机,加大镇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重点发展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等产业,加快农民创业园和糯稻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强化县南部商贸物流集散中心地位,建成现代化滨河小城镇,打造南部重镇2020年,城镇人口达到6.6万。

包集镇。依托交通、教育和商贸优势,重点发展商贸物流、教育、生态农业等产业,培育壮大建材、小商品、农资市场,建设包集镇商贸综合体,推进镇区改造和清河湾住宅小区建设,打造商贸物流重镇和教育重镇。到2020年,城镇人口达到4万。

河溜镇。以淮西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加快镇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发展商贸、现代农业等产业,推进河溜涡河大桥、淮矿现代农业生态园、供港蔬菜基地等项目建设,做精做美小城镇,打造中部重镇。到2020年,城镇人口达到1.8万。

(四)推动产城一体发展

推动“以产兴城、以城带产”,统筹安排城镇及产业发展规模和布局,坚持城镇以产业园区为支撑,产业园区以城镇为依托,构建产城融合、互动发展的良好格局。推进开发区产城一体化,按照“人口集中、产业集聚、要素集约、功能集成”的原则,加快产业园区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经济向综合型城市经济转型。统筹规划包括产业集聚区、人口集聚区、综合服务区、生态保护区等在内的功能分区,坚持基础设施优先,改善城镇发展生态环境,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改革开发区管理体制,创新政区合一、派出机构等管理模式,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五)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

加强就业培训、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保障,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对退出农村宅基地的农民家庭提供城镇保障住房,推进住房公积金制度向农民工覆盖。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有序放开居民落户限制,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比例,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加强对农业转移人口的权利保障,农民在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三权”的同时可获得城市户籍。全面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任务。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积极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探索推进节余指标有偿调剂使用。稳妥推进符合规划的农民住房办证,积极争取试点,合规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

(六)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按照“拉开城市框架、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味”的要求,严格实施城市总体规划,做好重点区域、重点专业系统的控制性规划和详细规划,依法严格实施城乡规划管理。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强化决策引导、推进综合执法、规范协调服务,建立相互衔接、合理分工和规范高效的城市管理框架。提升城市管理标准化、信息化、精细化水平,建设数字城管系统。加快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广覆盖、易使用的社会事业与公共服务信息化应用。注重培育城市精神,塑造城市文化,提升城市品味。

(七)着力美好乡村建设

以农民富裕、农村繁荣为目标,重点抓好中心村发展规划编制,积极探索新农村发展模式,发挥中淝、罗新庄等美好乡村的示范作用,引导农民适度集聚,建设一批具有怀远文化特色的新型农村。实施洼地治理、沟渠改造、乡村道路硬化、水利惠民等工程,推进芡河、涡河中型灌区建设。完善农村饮水安全、医疗卫生、城乡教育、环境整治、灾害防御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村级综合服务中心,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到2020年,确保80%以上的中心村达到要求

三、着力园区优化发展

坚持“双创驱动”和“产城协同”发展战略,按照“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发展思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优化园区的功能分区、产业布局,加快怀远经济开发区、龙亢经济开发区、淮西现代农业示范区和航空港产业园建设,实现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基地化发展。

(一)加快怀远经济开发区建设

加快县经济开发区转型升级,重点发展装备制造及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纸制品及彩印包装三大产业;打造智能电子产业基地,推进自行车产业园、汽车零部件产业园、汽车商贸园、电商孵化园等项目建设;按照产城一体模式,推进园区内及周边住宿、医疗、餐饮配套设施建设。围绕与淮上经济开发区同城化发展,推进县经济开发区扩区,打造园区科技型、创新型品牌,奋力争创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到2020年,建成区面积达到16平方公里,工业总产值达到700亿元。

(二)加快龙亢经济开发区建设

重点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现代物流、商贸服务、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建设仓储物流、综合服务、农产品精深加工、高端装备制造和电子生物信息等特色功能区;推进科技创业孵化园、商业综合体、集中办公区以及电子商务园建设;加快白莲坡科技(食品)产业园(二期)扩区速度,推进光大生物质发电、湘园食品二期等项目建设,着力绿化园林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全力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到2020年,建成区面积达到6平方公里,规划扩容至15平方公里,工业总产值突破200亿元。

(三)加快淮西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推广示范区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发展模式,重点发展品牌糯稻、优质果蔬、花卉苗木、休闲观光四大产业,推进糯稻技术文化产业区、设施农业示范区、生态休闲观光区、现代化农业生产示范区、苗木花卉示范区、农产品食品加工区建设,加快形成优质农产品生产供应下游产业链,延伸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条,促进示范区特色农产品生产转型升级。到2020年,建成皖北领先、全省一流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示范区。

(四)加快航空港产业园建设

按照“统筹规划、基础先行、配套集聚”的发展思路,以机场建设为契机,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发展电商物流等现代服务业,谋划交易、仓储、加工、综合服务、配送等五大功能区块,打造成交通便捷、配套设施完善、特色产业集聚、物流体系健全的服务外向型空港基地。到2020年,空港产业园初具规模

第二节 着力工业转型升级

坚持“工业突破”和“双创驱动”发展战略,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支点,不断激发“项目能量”和“转型力量”,着力推进结构优化、布局调整,形成新型工业发展格局,全面提升工业竞争力,夯实工业的支柱地位。到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超过24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400户,工业化率超过45%

一、壮大夯实三大支柱产业

依托现有产业基础,重点发展装备制造及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等三大支柱产业,到2020年,三大支柱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0%

(一)装备制造及汽车零部件产业

发挥区位和产业发展优势,主动承接产业和资本转移,以银锐玻璃、华贸汽配、国泰等企业为龙头,顺应制造业大型化、国产化发展趋势,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重点生产专用设备、装备制造及汽车零部件产品,形成新能源汽车、轮毂、滤清器等汽车整车和零部件产业链,壮大夯实优势企业,示范带动中小企业,建成皖北重要的制造加工基地和全省装备制造及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

(二)电子信息产业

以“中国制造2025”为契机,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大对企业扶持力度,大力发展智能电子和电子材料等核心技术产品,推进生产线的信息化改造,打造皖北乃至全省范围内知名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地。

智能电子。依托大富机电、尚科院、汉景电子、来福电子等重点企业,开发汽车信息系统及相关零部件、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汽车安全及故障诊断系统等车载智能电子产品,主攻电子防撞器、射频滤波器、移动终端精密零配件等电子产品,扩大显示器件、通信检测设备、电子测试仪器等产品生产规模,构建完整的智能电子产业链条,建成省内一流的智能电子产业基地。

电子材料。围绕国家产业扶持政策,依托壹石通、龙泉硅材料等新型电子材料企业,加快电子材料产业基地建设,重点突破电子新材料的结构功能、集成器件等技术,开发资源消耗少、环境负荷低的电子新材料产品,培育电子材料产业集群。

(三)农副产品精深加工

依托农产品资源优势,发展粮油加工、石榴加工、糯稻加工、肉制品加工等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建成皖北重要的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基地。

粮油加工。依托雁湖、湘园等重点粮食加工企业,加大对高端营养面粉、小麦谷朊粉、淀粉及其生物转化制品等生产技术的集成研发力度,加快优质专用粮油生产基地建设,承接发达地区粮油加工业产业转移,重点生产专用面粉、动物饲料等产品,壮大粮油精深加工产业集群。

石榴加工。发挥“怀远石榴”品牌优势,依托亚太、成果等龙头企业,加快石榴种植新基地建设,重点开发以石榴为原料的果酒、饮料、保健品、生物制品等产品,建设石榴及石榴产品交易市场,建成专业化石榴储藏室,做大做强石榴加工产业。

糯稻加工。依托鑫泰、中海等龙头企业,谋划建设特色糯稻加工产业园,重点发展糯米蛋白粉、蛋白饮料、粽子、汤圆、麻圆等特色功能食品和休闲食品,打造糯米深加工特色品牌,打造全国最大的糯稻加工基地。

肉制品加工。以全国生猪标准化基地建设为契机,推进百万头美味猪项目建设,开发肉制品冷风、发酵增香、风味稳定化技术,大力发展冷鲜分割肉、调理肉制品、熟肉制品等三类产品,培育肉类加工产业集群。

二、改造升级传统产业

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以项目建设为载体,改造升级不锈钢、纸制品及包装和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形成以点带面的产业转型升级新局面。

(一)不锈钢产业

加大对不锈钢企业资金和技术的政策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快品牌和标准化建设,推进炼钢、轧钢、锻造、拉管等技术升级,促进生产装备升级,实现不锈钢产业向“高、精、尖”转型,提高不锈钢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二)纸制品及包装业

依托开来纸业、三联纸业等重点企业,提升淋膜纸、瓦楞纸等特色纸制品的品牌影响和市场竞争力。加大数字印刷技术研发力度,引进和推广数码印刷和柔版印刷等技术,开发高档彩色印刷产品,延伸包装印刷产业链条,培育行业龙头企业。

(三)纺织服装业

加大大宏纺织、可人儿服装等重点企业的改造升级力度,推进纺织服装行业产品设计智能化、关键工序智能化和供应链管控智能化,提高纺织服装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能力,引进国内著名服装企业,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纺织名牌产品,促进纺织行业发展向中高端水平迈进,打造高端服装制造基地。

三、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把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突破口,以集群化、规模化、高端化、链条化为方向,积极培育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农业和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

(一)高端装备制造业

抢抓高端装备制造发展机遇,依托晟泰精工、远洋数控、联合压缩机等重点企业,发展专用设备、农业机械、数控机床等重点产业,攻克一批关键技术,集聚生产玻璃切割机、压缩机、环保设备等专用产品,鼓励企业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为契机,依托汉景电子、鼎诚光电等重点企业,发展四网融合、云计算、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和信息技术、大数据等基础产业,引进信息家电、数字视听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龙头企业,开发面向智能终端的集成芯片,推进数字医疗、数字教育、智能家居等新兴产业的深入融合,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

(三)生物农业

以莱姆佳、中草香料等重点企业为龙头,依托农业部生物有机肥创制重点实验室,增加生物产业研发投入,促进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和市场化转化,培育一批具有创新活力的龙头企业,打造农业生物产业基地。

(四)新能源产业

依托金兑太阳能、光大生物质发电等重点企业,引进芯片设计制造等关键技术战略合作伙伴,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生物质发电、半导体照明、新型电源等产业,加快光伏组件、半导体芯片及设备、LED灯具、汽车锂电池等产品的生产,延伸新能源产业链,培育新能源产业集群。

第三节 着力第三产业发展

坚持“服务提升”战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实现仓储物流、交通运输、金融服务、信息服务、文化旅游、健康服务等产业快速发展。

一、集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按照信息化、市场化、产业化、集聚化、社会化发展方向,发挥区位和交通优势,重点发展仓储物流业,稳步发展电子商务业,创新发展金融服务业,着力发展科技信息服务业,大力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健康、快速、高效发展。

(一)重点发展仓储物流业

完善现代物流集散、仓储等基础设施,建设高速公路出口、包集、龙亢三大物流产业园,继续实施“粮安工程”,推进中粮仓储和地方国有粮食企业仓储等项目建设,保障粮食安全;加快智能社会化配送中心建设,建立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促进运输、仓储、货代、联运、快递等企业向智慧型现代物流企业转型,提高物流运作方式的智能化,形成互联互通、城乡分工协作、区域特色发展的现代物流体系,打造成辐射周边地区的区域性物流枢纽中心。

(二)稳步发展电子商务业

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进京东(怀远)电商物流项目建设,引进知名电商企业,谋划建设集电子商务、创客、物流等为一体的现代电商科技产业园,建立工商企业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网络展销平台,拓展电子商务应用市场,培育经营主体,打造电商产业集聚区。

(三)创新发展金融服务业

紧抓“新三板”全面扩容机遇,发展壮大上市中小企业后备资源库,加大企业上市推荐力度,支持企业在新三板和主板上市,形成资本市场上“怀远板块”。推进各类金融机构和专业性金融服务机构落户怀远,支持金融机构合理增加分支机构与营业网点,推动互联网金融发展,加快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创新保险服务产品,拓宽保险服务领域。做好农村宅基地抵押贷款、农村居民市民化专项基金等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

(四)着力发展科技信息服务业

加强科技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孵化设施一流、国内先进、创新能力较强的国家级和省级科技服务园区,建成产学研结合技术开发服务平台,提升重点企业创新能力。培育创业、技术转移、成果转化、产权交易和咨询评估等科技服务机构,形成功能社会化、经营产业化、结构网络化、手段现代化的信息与科技服务体系,提升科技与信息服务业能级和竞争力,打造“智慧怀远”。

(五)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

依托幸福农机等重点合作社,发展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示范农机专业合作社,带动大型、复式、高性能农机机具和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鼓励发展农机专业大户和联户合作,逐步推动农机跨区作业由小麦向水稻、玉米等大宗农作物延伸,由机收向机耕、机插、机播等环节拓展。大力发展种业科技服务业,促进农业与城市互补融合,打造现代农业良种示范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组建高素质人才队伍、与科研院所合作研究、培训技术、改善条件等方法,不断加强农化服务,推动现代农业的科学生产。

二、均衡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创新政策支持,壮大提升商贸流通业,倾力打造文化旅游业,科学布局健康服务业,推动生活消费方式由传统型、物质型向发展型、现代型、服务型转变,带动生活性服务业发展。

(一)壮大提升商贸流通业

立足我县交通区位优势和商贸流通产业基础,加快城乡集贸市场建设,完善城乡集贸市场布点;加快推进上毅德城、谷农产品、汽车后市场、建材大市场等项目建设,谋划建设辐射周边的大型商贸批发市场;改造提升禹王路等主商业中心,完善社区商业网点,打造5分钟便民服务圈;培育大型零售连锁企业,发展便利店、折扣店、厂家直销中心和体验店等新业态;优化零售业布局,健全农村商业网络。促进商贸服务业整体素质、综合竞争力和服务水平的全面提升,形成布局合理、各具特色商贸集聚区,打造服务本县、辐射皖北的区域性商贸中心。

(二)倾力打造文化旅游业

发挥河、湖、山、林资源齐备和人文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推进景区综合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白乳泉景区争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四方湖景区争创4A级旅游景区。以花鼓灯等民俗文化为支撑,谋划芡河湖休闲度假区开发项目,重点打造大禹文化之旅、白乳泉大圣寺参禅之旅、四方湖寻幽之旅等线路,实现旅游与文化的深度融合。挖掘农业文化遗产,依托农业自然环境、田园景观、规模农业、设施农业、花卉苗木、生态养殖、农家生活等资源要素,开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品,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

(三)科学布局养老服务业

开展多层次、多种类、多方式的养老服务,推进二院、中医院医养一体化项目建设,加大健康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力度,谋划建设集医疗服务、康复护理、疗养度假等为一体的大型健康养老服务中心,形成健康养老服务产业链,形成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体系格局。

第四节 着力农业结构调整

全力实施绿色增效、品牌建设、科技推广、主体培育、改革创新五大示范行动,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农牧渔结合的现代农业结构,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打造成全国知名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

一、注重培育粮食生产能力

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国家千亿斤粮食工程,落实基本农田保护措施,开展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示范活动,加大新技术、新品种、新材料以及农机化生产推广力度,扶持培育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主等新型经营主体,稳定小麦、水稻种植面积,优化生产布局和品种结构,提高单产和品质,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培育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到2020年,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28万吨,优质小麦面积发展到150万亩,水稻面积稳定在85万亩,建成80万亩优质粳糯稻生产基地。

二、发展壮大特色种植业

以淮西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发挥农产品资源优势,实施绿色模式,提高安全品质,大力发展糯稻、石榴、蔬菜、花卉等特色种植业,建设一批规模化的特色农产品种植基地。

糯稻种植。采用“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生产经营模式,加快建立糯稻生产示范区、科技示范场,提高优质糯稻生产的良种覆盖度和关键技术到位率,推进糯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打造名优品牌,提高糯米及其加工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到2020年,糯稻种植面积稳定在80万亩。

石榴种植。发挥怀远石榴品牌优势,推进标准化基地建设,以茨淮新河两岸沿线为轴,逐渐形成“两山两河”(荆山、平阿山、茨淮新河、怀洪新河)石榴种植布局,建设特色石榴产业带。组织制定怀远石榴种植技术标准,加大石榴种植技术培训力度,强化科技支撑,打造核心品牌,培育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企业。

蔬菜种植。做好设施蔬菜基地建设,创建蔬菜标准园,加大对蔬菜种植大户的扶持力度,引进名优品种、特色品种,建成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绿色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到2020年,实现蔬菜总产80万吨,建立基础设施配套完备、标准较高的蔬菜生产基地8万亩。

花卉种植。组建花卉苗木专业生产合作社,采用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模式,建设花卉种植基地,培育集研发、生产、展示、交易等功能于一体的花卉产业。

三、大力发展生态养殖业

实施总量扩张战略,坚持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发展理念,着力建设六大畜禽养殖板块基地,实施水产养殖四大工程,形成分布合理、特色明显的生态养殖新格局。

畜禽养殖。依托全国生猪标准化养殖基地和汉世伟百万头美味猪项目建设,加快生猪规模化、标准化养殖进程;开展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试点,推进牛羊业可持续发展;扶持蛋、肉禽场建设,发展新型经营主体,推进品牌化生产,壮大家禽产业化规模。加快品种改良,实施“畜牧科技进万家”活动,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培育畜禽养殖龙头企业,实现畜禽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水产养殖。以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县创建为抓手,发挥“四河三湖”水资源优势,加快渔业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建设甲鱼、泥鳅、黑鱼、鳜鱼、河蟹等五大主导养殖区和相关种苗繁育基地。大力发展休闲渔业,延伸水产养殖产业链,拓展渔业功能,构建现代渔业体系。

四、深化现代农业发展机制创新

强化农业结构调整。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合理安排农业产业发展顺序,鼓励粮经轮作、粮肥轮作,发展绿色农业,引导传统种植业向优势产区集中,增加怀远石榴等特色种植面积,扩大甲鱼等绿色生态养殖规模,开发城市冬季设施蔬菜,推动怀远农业跨越发展。到2020年,传统种植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降至60%以下,特色种植、生态养殖等特色农业产值比重明显增加。

坚持农业产业化经营。依托“怀远石榴”、“白莲坡贡米”等品牌优势,加快粮食、蔬菜、石榴、畜禽养殖、生态水产等基地建设,开展农业产业化示范区、示范主体的创建和培育工作,建设农副产品深加工特色功能区,强化农业产业化平台的支撑作用,培育一批规模大和科技含量高的龙头企业,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提高产品增值空间,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巩固完善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成果,加快实施不动产登记工作,扩大农村信用评价体系覆盖面,开展“两权”抵押贷款试点,促进农村资源进入资本市场。推进土地流转、土地托管、土地入股,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金融改革规范土地流转管理,落实土地流转风险防范、奖补等优惠政策,研究落实金融支持方案。

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完善农机购置补贴管理办法,引导发展大中型机械和多功能复式作业机具,优化农机装备结构,重点扶持有一定基础的乡镇、村建立农机化生产科技示范园区,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到2020年,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0%以上。

第五节 着力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交通、市政、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我县基础设施的网络化和现代化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以高速公路、国道、水运航道为骨架,以港口、铁路和一般干线等项目建设为依托,以乡村公路为补充,构建与城市功能和空间布局相协调、城乡发展相适应、“高效、安全、便捷”的一体化交通运输网络。完善县域交通路网,重点推进中轴线(G206改线)、G329S307升级改线)、S234S225升级)、S345(蚌-淮怀远段)等道路建设;谋划蚌-怀轻轨、S236(西部南北通道)、S311(包-固-怀段)等项目建设,谋划建设黄疃窑大桥、淝河大桥、涡河六桥项目,形成“六横三纵”的交通路网格局。配合谋划亳蚌扬城际铁路、淮海铁路、蚌宿六高速等项目,提升外联内畅水平。建设县城及重点镇交通枢纽站,谋划建设一批交通物流中心。加大农村道路提升改造力度,优化农村客运公交线网布局,建设龙亢、常坟、包集等重点乡镇客运站,提高农村客运综合能力。推进通10户以上自然村道路改造建设。加快淮河、涡河等河航道升级改造,推进龙亢港、城西码头等配套设施建设,打造水运黄金通道。到2020年,新建县道46公里,升级县道260公里,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100公里,新建改建桥梁30座。(见附图4

二、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世纪大道、外环路、涡河五桥等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谋划涡河六桥项目;加快公交换乘枢纽站建设。到2020年,新(改)建城区道路54公里,新增公交路线2条,新建一批公共停车场。完善县城供水设施,实施三水厂迁建、供水管网改造工程,建设地下综合管廊,保障城区正常供水。加快推进城区加气站、燃气管网建设;完善新区开发、旧区改造的道路燃气管道及配套建设。建设一批绿廊、角园、游园、公园等项目,重点推进白乳泉景区提升改造项目。突出新城区、城西新区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建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做好以污水、垃圾处理为重点的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严格实行达标排放。

三、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全面深化水利建管体制改革,加快防洪、除涝、节水灌溉等水利工程建设,提高水利信息化水平;加强沿淮湖洼地综合整治,实施河道防洪排涝、堤坝除险加固、河道整治等防洪工程;推进淮洪新河灌区、茨淮新河、北淝河治理、灌区汤渔湖移堤及行蓄洪居民搬迁等项目建设,逐步建成与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相协调的水利保障体系。到2020年,除险加固堤坝40.6公里,新(改)建渠系2530公里,新(改)建提灌站(所)165处,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0万亩。

四、推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实施生物质能源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光大生物质电厂建设;选择在废弃土地、荒山荒坡、农业大棚、鱼塘湖泊等适宜地区建设一批并网光伏电站;鼓励社会各类主体投资建设光伏电站,引进好亚能源,阳光能源等项目落户我县;实施光伏扶贫项目。推进天然气东部管道、西部管道建设,实现全县管道供气,同时建设县城区、龙亢、包集等天然气输配站,构建清洁高效、保障有力、安全可靠天燃供应体系。续建项桥(龙亢)、规划建设五岔(城北)、找郢等110千伏变电站;规划徐圩、启王等35千伏变电站。新增容量45万千伏安,新建110千伏线路57公里,新建35千伏线路131公里。形成以500千伏淝河变为中心电源点,以220千伏、110千伏变电站为骨干网架,35千伏乡镇、开发区电源点全覆盖,实现所有变电站双电源供电。到2020年,全县供电可靠率99.98%,户均容量达2.5千伏安,实现智能型电网。

五、提升信息基础设施服务能力

加快4G、光纤宽带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政府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商务楼宇等场所的光纤宽带接入。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推进数字化城管建设,实施数字村镇建设工程,加快农村宽带网络、下一代广播电视网、无线宽带专网等项目建设,推进公共场所、服务场所WLAN免费接入服务,大幅度提高覆盖密度和质量,打造“无线怀远”。

第六节 着力生态文明建设

坚持“绿色和谐”发展战略,推进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及污染治理、资源集约利用及生态文明建设,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构筑生态文明风尚,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争创省级生态文明县。

一、加大自然生态环境保护

推进涡河、茨淮新河、芡河等河流两岸以及县道、省道、国道、高速公路等道路两旁的生态廊道和农田林网防护体系建设,实施涡河、淮河沿岸景观湿地修复,建成覆盖全城的慢行绿道和生态文化长廊。推进荆山绿化工程与龙亢农场等生态风景区建设,建设一批森林村庄、森林城镇,争创省园林县城,打造四方湖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湿地公园。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19.4%

二、全面治理环境污染

以全面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监管废气、危险废物等污染物的总量减排、污染防治。加大淮河、涡河等重点河段沿线的污染防治力度,做好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工作。加快重点乡镇污水、垃圾处理等设施建设,推进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划定水畜禽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实施消灭黑水沟等农村清洁工程,防控农业面源污染,推进农村环境集中连片整治,加强土地污染治理。到2020年,城镇和乡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分别达到95%50%

三、推进资源节约利用

以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为目标,逐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缓解资源环境约束。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水定产、以水定城,建设节水型社会。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着重改造燃煤小锅炉等项目,抓好工业、建筑等领域节能减排工作,加大不锈钢等高能耗企业改造力度,降低资源消耗强度,万元GDP能耗下降6%

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减少单位产出物质消耗。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和再生资源回收的衔接,推进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建设秸秆综合利用等固废循环利用项目,建立循环型工业、农业、服务业体系。到2020年,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

、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牢固树立底线思维,设定并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和生态环境保护红线,建立健全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实施生态文明考评制度、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和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构筑生态文明风尚,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

第七节 着力推进依法治县

依法治县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保障。

一、着力提升司法公信力

坚持司法独立。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审判权、检察权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健全行政机关负责人依法出庭应诉、支持法院受理行政案件、尊重并执行法院生效裁判的制度。健全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各司其职,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执行权相互制约的体制机制。

推进严格司法。推进诉讼制度改革,全面贯彻证据裁判规则,规范各类案件证据的取证要求和标准。继续推进量刑规范化改革,规范法官裁量权。探索创新人民群众参与、监督司法的途径和方式,在司法调解、司法听证、涉诉信访等司法活动中保障人民群众参与。

完善地方法律体系。健全立法机关和社会公众沟通机制,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健全法规规章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和公众意见采纳情况反馈机制,广泛凝聚社会共识。坚持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二、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全面推进依法履职。推进行政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实施涉企收费清单制度,探索开展负面清单制度试点,建立权力事项增减调整动态管理机制。推进落实各级政府事权规范化、法律化,健全规范性文件定期清理制度,推进政务公开,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

全面推进依法决策。完善行政决策程序规定,明确重大行政决策范围,认真落实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和责任倒查制度,实现重大决策依法依规、集体决定、公开透明、终身负责。

深化行政执法改革。按照减少层次、整合队伍、重心下移、提高效率的原则,合理配置执法力量,推进综合执法。完善各级政府行政执法管理,严格实行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建立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严格执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

三、加强法治宣传教育

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繁荣与发展,着力建设集知识普及、观念引导、能力培养于一体的法治文化体系。加强法治主题公园、法治教育展馆、法治活动街区等法治文化设施建设。

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发挥法治在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中的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加快社会诚信建设,健全公民和组织守法信用记录,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探索实行失信发布制度,建立严重失信黑名单制度和市场退出机制。

加强普法宣传。以“法律六进”为抓手,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健全普法宣传教育机制,落实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把法治宣传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创建内容,落实媒体公益普法制度,加强新媒体新技术在普法中的运用,提高普法实效。

四、加快法治社会建设

建立社会行为规范体系。加快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健全公民和组织守法信用记录,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探索实行失信发布制度,建立严重失信黑名单制度和市场退出机制。开展以诚信为重点的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治理,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社会公平正义为核心、道德规范和诚信体系为基础、公民权利保障为重点的社会行为规范体系。

完善社会政策体系。建立社会政策的公共需求调查机制,确保社会政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建立社会政策的信息公开与沟通机制,提升社会政策的公信力。建立社会政策的绩效评估机制,提升社会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健全权利救济机制,畅通公民的维权渠道。引进市场化和社会化的运作方式,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的有机衔接,逐步形成政府主导、多元协同的公共服务治理格局。

加强社会组织培育和监管。坚持社会管理创新,落实统一登记、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分级负责、依法监管的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有序扩大社会组织直接登记范围。继续推进基层社会组织登记备案双轨制。制定社会组织评估办法和标准,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组织的监督评估,逐步建立行政监管、财务审计和社会监督相互协调的监督管理体系。

健全社会风险预警和应对体系。构建多样化的社会矛盾化解调处机制,健全行政复议制度,改革信访制度,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协同发力的“大调解”系统。健全社会风险的预警与评估机制,提升社会风险的识别能力和预警能力。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建立网络舆情和社会心态监测系统,逐步形成关口前移,源头治理、预防为主、防控结合的社会风险预警和应对体系。

五、推动食品生产安全发展

构建权责一致、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责任体系。强化企业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完善食品药品质量追溯制度。加强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加强对重点区域、重点时段、重点单位、重点品种餐饮服务食品的日常监管。全面推进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备案管理工作。加强对药物研发机构及研发过程的动态管理,大力推进“规范药房”建设。

依法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推进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强源头监管和治理,健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立完善安全生产诚信约束机制,运用市场机制加强安全监管。加强重点监管执法,确定重点监管对象,纳入重点监管调度范围并实行动态管理。加强监管执法保障和基层执法队伍建设,推进安全生产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六、加强应急体系建设

提高自然灾害综合预警能力,加强综合减灾救灾与风险管理评估信息平台建设。统筹利用减灾救灾资源,提高减灾救灾应急保障能力。积极探索开展巨灾保险试点。推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减灾救灾。逐步提高救灾补助标准。提升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强化新闻发布与舆情引导机制,深化应急物资储备和管理,推进突发事件处置评估、应急管理绩效考核和督查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应急产业。

七、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加快构建专群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结合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息化建设,提高网上舆情监管能力。加强刑事犯罪预警工作,严密防范、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深入推进社区矫正工作,落实刑满释放人员安置帮教政策。严格公正廉洁执法,提高执法能力、执法水平和执法公信力。发展见义勇为事业。

第八节 着力社会事业进步

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保障和改善民生,逐步完善社会管理制度,创造人民富裕、和谐文明的小康社会新生活,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感。

一、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坚持教育优先的发展战略,积极推进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城区幼儿园建设,稳步提高幼儿园覆盖率,完成县幼儿园迁建扩容工作。统筹中小学义务教育资源,建设毅德实验学校、滨淮学校等九年一贯制学校,新建顺河、城北等小学,扩容第二、第三和第四实验小学。建设农场九年一贯学校。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推进淮西中学、涡北中学项目建设。立项建设怀远职业教育园区,完善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体系。鼓励学校接收残疾人入学,提高残疾人群义务教育、高中教育的普及程度。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城乡教师交流,强化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福利待遇。

二、积极发展体育事业

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科学配置公共体育资源,统筹规划体育设施建设,谋划怀远体育馆;谋划建设老城区体育设施,推动新城区体育场建设,谋划建设城西新区综合体育场;城市公园、景区、绿廊、角园、道路两边中谋划建设体育休闲设施。实施体育惠民工程,积极开展马拉松、自行车、乒乓球等全民健身体育活动。扩大体育场馆的社会开放度,提高公办体育场馆使用效率和覆盖率。积极培育体育消费市场,建立完善体育事业管理服务体系。推进体育资源整合与共享,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健身需求,开发体育健身服务市场,倡导体育消费,逐步形成以体育服务业为基础、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体育市场新格局。到2020年,实现每个行政村(社区)有一个体育活动场所,各类体育场地达到350个以上。

三、大力繁荣文化旅游事业

发挥文化底蕴厚、历史遗存多、山水资源美的优势,加强旅游与文化的创新融合,促进文化旅游事业发展。实施花鼓灯文化生态保护、农村广播村村响、农村电影放映、送戏下乡、农家书屋和全民阅读等文化惠民工程,推进城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电子阅览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快县文化馆、县图书馆、大剧院、县博物馆、(河溜镇莲花村)花鼓灯传习基地等文化设施建设,提升四方湖景区、白乳泉景区等旅游服务水平。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四、加快推进扶贫开发工作

坚持精准识别、精准管理、精准帮扶和精准脱贫原则,因人因地施策,提高扶贫实效。以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优化基础设施、促进就业和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目标,以产业扶贫、智力扶贫、金融扶贫、健康扶贫为主线,实施“一二三”扶贫开发计划,一年实现贫困村脱贫、二年贫困户脱贫、三年巩固提高,确保一个贫困村、一个贫困户不掉队。谋划推进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加快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建设,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援助机制,扩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覆盖面,实施盯人帮扶、托底安置,保障困难弱势群体基本生活。到2020年,实现全县贫困村、贫困户全部脱贫。

五、大力发展卫生计生事业

以解决社会健康需求为导向,以优化空间布局和强化能力建设为主线,以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为重点,统筹城乡卫生事业发展,合理规划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数量和规模,鼓励社会资本创办儿童、老年、康复、护理院、临终关怀等医疗服务机构,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推进二院、中医院医养康复中心建设,完成县二院老年康复护养综合楼建设,加快康复治疗中心、健康管理中心等项目建设,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龙亢、包集、唐集、双桥等乡镇中心卫生院升级改造。加强医疗卫生系统信息化建设,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推动全县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健全以计划免疫、传染病防治、预防性体检中心为载体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水平。贯彻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扎实推进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到2020年,实现标准化村卫生室覆盖率达到100%,每千常住人口拥有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达4.7张。

六、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以建立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为目标,做好社会救助工作,健全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专项救助制度,积极探索扶贫与帮扶就业相融合的新模式,做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与新农合并轨工作,完善覆盖城乡、多元投入、统筹高效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养老院、综合性老年公寓、民政福利养老中心等设施建设,扩大城镇职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保险覆盖面,落实好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征缴,健全失业保险待遇调节机制。加强劳动保障执法,健全劳动关系协调和矛盾调处机制,依法保障职工基本权益。加快就业实训基地建设,实施就业信息“村村通”工程,建设乡镇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站,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争创全国结合新型城镇化开展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试点县。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基本养老保险实现灵活衔接,工伤和生育保险基本覆盖全体职业人群。

七、稳步推动科技事业发展

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深入融合。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区域科技创新水平,出台科技创新、专利资助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将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专利授权量、研发中心建设、自主创新成果数量、科研经费投入等指标纳入到科技奖励体系。以财政投入为引导,加大科技投入,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整合人才创新平台优势,完善专家进企工程,构筑科技人才高地。建立高效服务团队,搭建技术服务中心、企业投融资等公共服务平台,为科技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到2020年,我县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比例超过10%

八、统筹其他各项社会事业发展

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加大对科普场馆建设的投资和管理力度,努力提高公民科学素质。高度重视妇女儿童工作,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方面的合法权益。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完善老龄化事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老龄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建立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保障残疾人权益。大力发展气象事业,提高气象监测和预期服务水平。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我县防灾减灾能力。加快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提高平安建设现代化水平;推进农村网格化建设,提升农村社会治理科学化水平。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关心和支持军队建设,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积极创建国家级双拥模范城。做好军转、军休干部安置管理和随军家属就业工作。建设消防应急设施,增设消防中队。积极发展工会、统计、外事侨务、港澳、民族宗教、对台、水文、地震、共青团、修志、档案、文史、慈善等社会事业。

第五章 实施保障

第一节 加强党的领导

健全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工作机制,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完善党委研究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社会形势、研究重大方针政策的工作机制,健全决策咨询机制。在实现“十三五”规划中,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提高党领导创新发展的能力,党的各级组织应成为全社会创新发展的积极推动者;提高党领导协调发展的能力,各级领导干部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解决矛盾,实现社会各利益相关方最大的共识;提高党领导绿色发展的能力,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成为推动绿色发展的引领者;全面提高党领导开放发展的能力,提高党领导共享发展的能力,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二节 健全组织保障

将总体规划纲要和真抓实干精神相结合,建立以县政府牵头、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组织实施体系和城乡衔接、统一协调的规划管理体系,形成保障规划实施的行政合力。加强规划实施执行的监管力度,跟踪、督促、检查各项任务落实情况,各部门定期组织开展动态监测和跟踪检查,及时有效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积极开展中期评估,适时合理的提出修编、调整建议,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指导性。

第三节 注重规划引领

树立依规行事的行政观念,强化总体规划纲要的纲领性意识,明确城镇、土地利用等不同规划的功能定位,推动多规合一。按照专项规划承接总体规划、同级规划相互协调的原则,推进县域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美好乡村建设规划之间的衔接与配合,做好重点领域的专项规划和制定规划实施的年度计划,分解落实总体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和任务;深入宣传规划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重要任务,积极贯彻规划精神,在全县上下形成规划实施的浓厚氛围。

第四节 深化改革创新

坚定不移落实好省市部署的各项改革任务,深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着力破解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决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最大限度激发发展活力,最大限度谋取改革红利。坚持依法办事,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健全公正文明的法制环境,完善投诉机制,健全投资者、经营者和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构筑覆盖全县的社会安全预警网络和应急反应体系,不断完善投资硬环境,大力增强投资软实力。建立健全创新机制和创新资源共享机制,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长效合作机制,积极引进科技创新人才,大力扶持小微企业孵化园和农民工创业园发展,壮大创新创业平台,加快提升创新能力。

第五节 推动开放合作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发挥拥河揽湖临港的区位优势,加快“引进来”与“走出去”,进一步提升开放合作水平,实现合作共赢发展。推进“引进来”战略,完善服务体系和配套设施建设,优化开放环境,全力推进招商引资,明确招商引资重点,加强招商引资队伍培训与学习,建立招商项目信息库,增强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成高科技、高附加值企业落户。大力推进“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参与域外基础设施建设和产能合作,推动装备制造与汽车零部件等产业走向全国和世界,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加快形成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第六节 强化要素保障

落实资金支持。紧盯国家政策性资金投向,有的放矢地筛选、包装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农业项目、民生工程;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扩大对重点项目的扶持力度,保障项目融资需求。积极探索组建新的投融资平台和新的融资运营模式,引导民间资本有序、合法进入投资领域,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体制和规范高效的融资运营机制,实现社会投资与政府投资相辅相成。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完善规范的预警公开制度和预警机制,规范政府举债融资制度。

保障土地供给。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控,积极探索建设用地供给新模式,合理安排土地供应总量、结构、布局,保障建设用地供给。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加大土地整理投资力度,逐步实施村庄撤并,引导农民向城镇集中,充分挖掘存量土地潜力。建立项目用地控制指标体系和审核体制,对拟引进的项目强化土地预审,实行科学完备的土地准入制度和退出机制,定期对用地节地进行考核,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实施“增减挂钩”,建立健全占补平衡工作机制和土地利用预警机制,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完善建设用地指标体系,加大闲置土地清理力度,从源头上强化集约节约用地管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实施人才战略。建立健全多层次培训体系,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加强各类实用技术和就业技能培训,造就一批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力培育创新创业主体,努力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和创业活力。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依法维护用人单位和各类人才合法权益,保证人才流动的合法性和有序性,打造人才流动“绿色通道”,营造吸引凝聚人才的良好环境,引导外出打工人员回乡创业,为全县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实现“十三五”预期发展目标,前途光明,任务繁重。全县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三严三实”要求,敢于担当,积极作为,务实创新,砥砺前行,为打造“皖北最美县城”、建设“美好幸福怀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附图1:总体空间布局

附图2:县城区空间布局

附图3怀远城乡体系

附图4:新建道路示意图

怀远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