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气象灾害,它有什么特点》

发布时间:2019-03-26 15:55:20

什么是气象灾害,它有什么特点?


  大气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建设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害,称为气象灾害。它是自然灾害中的原生灾害之一。气象灾害的特点是:种类多。主要有暴雨洪涝、干旱、热带气旋、霜冻低温等冷冻害、风雹、连阴雨和浓雾及沙尘暴等其他灾害共7大类20余种,如果细分; 可达数十种甚至上百种。范围广,一年四季都可出现气象灾害;无论在高山、平原、高原、海岛,还是在江、河、 湖、海以及空中,处处都有气象灾害。频率高。我国从 1950-1988年的38年内每年都出现旱、涝和台风等多种灾 害,平均每年出现旱灾7.5次,涝灾5.8次,登陆我国的热 带气旋6.9个。持续时间长。"同一种灾害常常连季、连年 出现。例如, 19511980年华北地区出现春夏连旱或伏秋 连旱的年份有14年。群发性突出。某些灾害往往在同一时段内发生在许多地区如雷雨、冰雹、大风、龙卷风等强对 流性天气在每年3-5月常有群发现象。 197241522 日,从辽宁到广东共有16个省、自治区的350多县、市先 后出现冰雹,部分地区出现10级以上大风以及龙卷风等灾 害天气。连锁反应显著。天气气候条件往往能形成或引发、加重洪水、泥石流和植物病虫害等自然灾害,产生连锁反应,灾情重。联合国公布的19471980年全球因自然灾害造成人员死亡达121.3万人,其中61%是由气象灾害造成的
2. 气象灾害是怎样监测的?
  监测气象灾害目前主要是通过气象观测网、天气雷达网 及气象卫星等多种手段进行监测,并将监测得到的信息迅速传递到气象中心,及时处理和综合分析而实现的。气象观测 网中的各个气象站,观测的项目和时间都是统一的,一般每隔68小时观测一次,将观测得到的各种信息按照统一的格式编报,发往指定的气象通报台,再通过各地中心气象台到国家气象中心集中起来。然后由中心再把全国性的或地区性的各种信息转发给各地气象台站和用户。他们按照统一的格式把各种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填在专用的地图上或进行专门的处理,气象人员根据多种时刻的气象囱和实况分析,就能清楚地了解各种天气的分布情况及发生、发展的演变情况,同时,为判断气象灾害出现的区域、强度、影响的时 间、移动的方向和速度等提供了依据:天气雷达网则根据需 要采取定时或不定时的跟踪观测,能够及时监测暴雨等天气的演变和移动情况。气象卫星则是从宇宙空间,用遥感的方 式监测气象灾害,将遥感到的信息传递给地面接收站,由接收站将信息转换为人们所直观的卫星云图或其他资料,气象人员对这些资料或云图进行分析处理,可以及时了解大范围的暴雨洪涝、森林火灾等的分布和变化情况。实际应用时, 人们常将三种不同方式监测到的信息进行综合考虑,全面分析,然后再得出结论。
3. 目前我国有多少个气象台站,任务是什么?
  我国气象系统目前有各类气象台站2610余个,其中气象站约2300个,气象台310个,遍及全国各县、市。另 外,军事、民航、农垦、林业、盐业等部门还各自拥有相当数量的气象台站,各类气象台站的共同任务是,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服务。气象站是气象业务的基层单 位,其任务主要是进行气象观测、整理、积累各种气象资 料。在我国,根据当地需要和条件的可能,还要开展本地补 充天气预报。气象台是进行天气预报业务的专业机构,其任务是分析、研究气象资料,发布天气预报和警报,对气象站 进行技术指导。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地、市都设有气象台,所承担的具体工作任务因气象台的等级及所在地区 的经济状况而定。此外,还有为各类专业服务的气象台,如海洋气象台、盐业气象台、航空气象台等。
4. 天气雷达是怎样监测暴雨天气的?
  雷达又名无线电定位,是利用电磁波能被目标物反射的现象来探测目标物的方向和距离的。天气雷达是根据雨滴、 云滴、冰晶、雪花等对电磁波的散射原理而发展起来的一种 。气象探测工具。它由天线、发射机、接收机、定位器和显示 器等部分组成,有的还配备了数据处理和远随离传输系统。 雷达发射出来的电磁波,一面在大气中传播,一面又不断的被大气本身和大气中的水汽凝结物所散射、吸收,以致 逐渐减弱。电磁波在传播路径中遇到水滴时,在水滴内部就 感生出偶极子振荡,入射的电磁波能量,一部分被水滴吸 收,转化成其他能量形式;另一部分则被散射,被水滴散射 的电磁波只有其中一部分能按照入射波的方向返回到雷达天 线,这上部分散射就叫做后向散射,又称反射。反射回来的信号,被天线接收后,经过放大和检波由显示器显示出来, 即称为回波。大气中含水汽量越多,水滴越大,回波越强, 从而就能知道暴雨中心所在的位置。通过连续跟踪探测、体积扫描,通过数据处理就可知道暴雨的移动路径和速度、范围、降水强度以及发展趋势等多种信息,从而为防洪抗灾提供大量的、科学性的决策依据。
5. 气象卫星是怎样监测气象灾害的?
  气象卫星是用遥感技术,从宇宙空间探测天气变化和灾情的。由于气象卫星上装有可见光和红外及微波辐射仪器,所以可以接收地表和云层等物体反射的太阳光及地球大气和 地表发射的红外和微波辐射,并且不断向地面发送所探测的资料,然后通过地面接收站的接收,井经电子计算机处理后 得出各种图像和数据。目前气象卫星有静止和极轨两种。静止气象卫星,是由于它绕地球转动一圈的时间正好与地球自转相同,均为24小时,所以从地球上看卫星是静止的。这种卫星的优点是,站得高,看得远。由于卫星静止在3.6 万公里高的赤道上空,可观测到地球四分之一的面积;能观测到云的分布,以及地面、海面、云顶等的温度分布。由 于它一般每隔3小时转播一张云图,可从云图的连续变化了 解热带气旋、锋面和暴雨云团等天气系统的演变情况。还可以从每隔30分钟云的变化资料推测出空中风的分布情况。 可以了解云的高度、地面积雪、海水的分布等;它又是一个气象情报的收集、转发站。 极轨气象卫星,又称太阳同步卫星。即卫星在轨道上, 从南向北或从北向南通过赤道的时刻(地方太阳时)总是保持一定的。其高度约1千公里左右,绕地球一周约1侧分钟 左右。目前美国的泰罗斯(TIROSN)系列是以两颗星为一组,各地每日可得到4次观测资料。它具有多种探测仪器,不仅能完成静止卫星所探测的气象资料,还可以探测农作物生长状况以及洪涝、干旱及森林火灾,甚至地震前的一些宏观现象等。同时可观测到高纬度地区的气象情况,弥补静止卫星的不足。还可以测得从地面到10百帕的气压和水汽分布以及云层内气温的垂直分布等。
6. 什么是专业气象服务?
  目前,我国气象部门开展的气象服务有公益气象服务和专业气象服务两个部分。公益气象服务即为广大人民群众提 供的通用性的气象情报和预报、如日常电台的气象广播、电 话询问等。专业气象服务是指除公益气象服务之外的,根据 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的不同生产过程对气象条件的特殊要求, 提高工效,减少消耗和损失而开展的有针对性的气象服务。近年来,为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气象部门在加强公益气象 服务的同时,积极开展专业气象服务。目前,专业气象服务 已涉及农业:林业、工矿、城建、能源、交通、水利、环 保、保险、旅游、储运、文化、体育等多种行业。许多气象 台站的科技人员深入实地,开展了大量的调查和科研活动, 逐步掌握了许多生产环节对气象条件的要求,为充分利用有 利气象条件,避免不利天气条件,、在提高生产梦茸、。减免损 失上取得了明显效果。例如:河北省兴隆县啤酒厂1988年要完成8000吨啤酒的生产任务,要完成这个指标,必须打: 破冬季不生产的惯例,这样做有一定的风险。因冬季生产若竭持续低温或最低气温低于零下25时,发酵罐就要冻坏报废。在他们举棋不定的情况下,兴隆县气象站预报1987 年冬季是个暖冬, 19881月上旬到2月下旬不会出现低于零下25的低温天气。啤酒厂根据预报马上投料生产, 桔果预报与实况一致,冬季共生产啤酒800吨,获利9.6 元。又如,天津纺织进出口公司1988826日上午有90余件棉细纺布正在装车待发,下午收到市气象台广播有大暴雨的预报,立即组织人力、物力加班垛盖,刚刚将这些棉布码好盖后,就降起了大暴雨,为国家减少了18万元的经济损失。
7. 什么叫天气系统?它是怎样分类的?
  围绕地球的大气像滔滔的江水一样不停的流动着,由于地表物理特性的差异和地形等的影响,形成了大小不等的波动,波峰区为高压区,波谷区为低压区。在高压区空气由中心向外流动,低压区则相反,空气由外向中心流动。当流动 的空气在地球自转的作用下,在北半球逐渐向右偏移,直到与等压线平行时为止。所以,在北半球高气压区的风向是顺 财针的,而低气压区是逆时针的。另外,它们的垂直空间结 构也不相同,一般高压区垂直方向的气流是下沉的,低压区是上升的。因此产生的天气也不相同。为了区分大气的各种运动状况,气象上把它们分为高压、低压等系统。就是说, 天气系统是指大气运动状况和天气特点等相对独立的系统。 它们是制作天气预报的重要依据。天气系统大都呈涡旋状或波状的形式运动的,如台风、气旋(低压)、反气旋(高压)等。为使人们对天气系统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和区分,气象上常从天气系统的物理特性、空间和时间尺度、所产生的 地区等方面进行分类。从天气系统的物理特性进行分类,有冷性气旋、"冷性反气旋(冷高压)、暖性气旋、暖性反气旋 (暖高压)。冷性切变线、暖性切变线、冷锋、暖锋和静止锋等;以气候带划分的有热带气旋、副热带高压、温带气旋等;以发生地区进行分类的有极地高压、极地气旋、蒙古气旋、东北低压、东北冷涡、黄河气旋、东海气旋、江淮气旋、西南低涡、高原低涡、青藏高压、西北太平洋台风、南海台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赤道辐合带、赤道反气旋等。由于以发生地的划分法给予人们比较具体、明确的概念,所以用的较多。
8. 如何区分长、中、短期和短时天气预报?
  就天气预报时间的长短而言,气象上把它们划分为短时、短期、中期和长期天气预报四种,其各自的预报方法和 预报对象也有所不同。长期天气预报是指10天以上的旱涝、冷暖、雨量、气温等天气趋势的展望,形式上有月、 季、汛期和年度预报等多种。一年以上的长期预报,常称作为超长期预报或气候展望。对未来410天内的天气预报叫做中期天气预报,一般有45天的逐日天气预报,周报及以天气过程为主的旬报等,内容主要针对降水、气温和灾害性天气、转折性天气的变化。短期天气预报是指对未来3天(即72小时内)的逐日天气预报,其预报内容是通常在气象 广播中播发的风、降水天气和气温等。短时天气预报是指未来12小时以内的天气预报,主要是对已作出的短期天气预 报进行补充和订正,一般对大暴雨、冰雹、雷雨大风、龙卷风等尺度较小的天气预报效果较好,也有人将时效3小时以内的天气预报称为即时预报、超短时预报等。
9. 什么是副热带气压,对我国的天气气侯有什么影响?
  热带与温带之间过渡地区的暖性高气压带,受海陆分布的影响,常断裂成为若干个孤立的暖性高压,这些孤立的高 压,统称为副热带高压。这种高压是控制热带、副热带地区 的持久的大型天气系统,其位置和强度随季节而变化。影响 我国的副热带高压主要有西太平洋高压、青藏高压和南海高压,其中以西太平洋高压对我国的影响最大,是造成我国夏季旱涝变化的主要天气系统之一。在副热带高压的不同部 位,出现的天气情况是各不相同的。在副热带高压区内,天气一般晴朗,所以当它长期控制某一地区时,往往会造成该 地区的长期高温干旱,但当条件适当时,有时也会出现局地 性的热雷雨;在西太平洋高压的南侧,是台风频繁活动的地 区,在它的东风气流里,常有东风波形成并向西移动,影响 黔桂以东、长江以南地区,发生雷阵雨和暴雨天气;在副热带高压的北侧和西北侧,由于西部的偏南气流从海上带来大 量的水汽,当遇有西风带低压槽或低涡等天气系统时,会产生大范围的雨带。据统计,这一雨带在西太平洋高压西部脊 线以北的58个纬度一带,一般呈东西向。我国的华南雨 季、江淮的梅雨期、华北雨季等都与西太平洋高压向北移动 有密切关系。这一雨带在某一地区停留的时间长短,直接关 系到该地区的旱涝。一般来说,雨带停的时间越长,出现洪。涝的次数越多,停留的时间短,易出现干旱。青藏高压的位置与长江流域的梅雨及陕、青、甘的大一暴雨有密切的关系。
10. 什么是气侯异常,有什么影响?
  在正常的气候起伏中出现25年以上一遇的现象称为气候异常。例如某年或某一时期出现百年一遇的降水量偏多或偏少、气温的偏高或偏低的现象称为气候异常。气候异常往往影响人类的社会活动和生产活动,危及动植物的正常生长 发育,造成国计民生的巨大损失。如降水量异常偏少,可造成严重旱灾;降水量异常偏多。可造成严重洪涝;异常偏冷,造成严重冷冻灾害等等。
11. 厄尔尼诺现象与气侯异常有关吗?
  厄尔尼诺现象是指在圣诞节前后,出现于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域中的秘鲁洋流的海水温度反常升高、鱼群大量死亡的一种现象。由于它的出现与圣子耶稣的诞辰有联系,而厄尔尼诺在西班牙文中为圣婴的意思,因而得名。在某些年份中,它的出现可使海水温度比常年偏高36。由于海、 气热量交换的关系,所以该区海水温度增高常常伴随发生在南美西海岸的赤道辐合带的异常南移,致使通常气候比较干旱的秘鲁中部及厄瓜多尔的西海岸频繁出现暴雨,产生洪涝和泥石流等灾害。出现厄尔尼诺现象不但对低纬度大气环流 的变化产生影响,而且对全球气候的短期变化也有很大影响。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厄尔尼诺现象与我国的旱涝有关,但对旱涝分布的影响述在继续研究之中。另一方面,这一现象的出现与海面信风的异常减弱有关。而海面信风的减弱促使 表层海水辐射运动减弱,导致冷水。上翻减少,生存于冷水中的大量微生物不能升至海水表层,造成鱼类和海鸟因食物的 大量减少而发生饥饿,并大量死亡。因此,厄尔尼诺现象对 海洋渔业生产的危害也很大影响。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厄尔尼诺现象与我国的旱涝有关,但 对旱涝分布的影响述在继续研究之中。另一方面,这一现象 的出现与海面信风的异常减弱有关。而海面信风的减弱促使表层海水辐射运动减弱,导致冷水上翻减少,生存于冷水中的大量微生物不能升至海水表层,造成鱼类和海鸟因食物的大量减少而发生饥饿,并大量死亡。因此,厄尔尼诺现象对海洋渔业生产的危害也很大。
12. 气象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有多大?
  农作物生长在大自然中,无时无刻不受气象条件的影 响,因此农业生产与气象是息息相关的。风、雨、雪、雹。 冷、热、光照等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活动都有很大的影响。 这些影响集中表现在对江南早稻育秧期有影响的春季低温连阴雨,对晚稻抽穗杨花有影响的寒露风,北方冬麦区的小麦干热风,对水稻、高粱、玉米和大豆等有影响的东北夏季低温,对农作物收获有影响的华南及江淮秋雨和干旱、雨涝、 霜冻、高温、冰雹、大风等灾害性天气。据统计,从1949年至1988年的40年里,我国的农作物因遭受水旱、风雹、 霜冻等气象灾害,平均每年受害面积达3300公顷,其中成灾的面积为1400公顷,每年因灾损失粮食达200亿公斤以 上。由此可见,认识和掌握当地的天气气候规律,积极采取防御措施趋利避害,是非常重要的。
13. 什么是气候评价,有什么作用?
  气候评价就是运用气候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某一时期的气象条件这一自然因素给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所带来的影响,进行科学的客观分析评定。气候评价的内容包括对气候条件本身的评价和气象条件对人们的社会活动与经济活动影响的聊两部分。对气候条件本身的评价主要是针对当年或某一彻的光照、气温、降水等基本气象要素及干旱、暴雨、霜冻、台风、连阴雨等重大灾害性天气进行综合分析, 作出当年或某一时期的气候条件是属于正常、基本正常、不正常、异常等评价,并由此得出气候条件对国民经济建设, 特别是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程度。气候评价的方法主要是根据历史气象资料和各个专业部门的生产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建立回归方程等方法,然后利用当年的气象资料,对气 候条件和国民经济的影响作出评价。定性分析需要摸清所评 价的各个对象在整个生长或生产过程中对气象条件的需求,然后根据气象资料和所掌握的各种数据作出客观分析评定,为各级政府和生产、管理、科研等有关部门提供服务,使他们在总结经验、安排生产、制订计划时考虑气候因素,增强人们对气候变化规律的认识和应用。
14. 气象对航空有什么影响?
  众所周知,无论是飞机的起飞和着陆,还是在高空的飞行等都受着气象条件的制约。由于气象原因造成航空事故的 事件是不少的。据美国统计,从19591979年间,发生在 起飞、着陆阶段的严重飞行事故中,与气象有关的占 599%。根据国际航空组织统计1988年由于气象原因民航发生的飞行事故,共有21起,占事故总数的389%。从美国对19621988年民用航空运输机由于气象原因造成的53 起飞行事故的分析中得知,因雷暴、大暴雨造成的事故有23次, 风切变11次,强颠簸10次,积冰7次,滑水和雷击各一次。这些气象灾害造成的航空事故都是极为惨重的。例如19731227日德尔塔航空公司的一架DL932 机在田纳西州的蒙尼西塔尔机场着陆时遇上大雨,由于光线经过挡风玻璃上的大水滴发生折射,造成驾驶人员对灯光判 断失误,使飞机撞灯柱失事。 1975627日,东方航空 公司的一架波音727飞机在纽约肯尼迪机场着陆时,遇低空风切变而坠毁,113人死亡。这次空难事件震惊了美国航空界。 1982113日,一架被称为最安全的客机波音 737,起飞时因机翼、机身严重积冰,导致机头飞起,机身撞桥,断成两截;坠人华盛顿的瞅马克河中。 1972227日,一架伊尔18飞机在我国沈阳东塔机场降落时,因低能见度,致使飞机在机场外坠毁,等等。
15. 气象对军事有那些危害?
  自古以来,军事与气象有着不解之缘。气象对作战的影响,历来被兵家所重视。从历史上著名的战例来看,对战争危害较大的气象灾害有暴雨洪涝、台风、冷冻、高温、大 雾以及因气象引起的疫病等。例如,暴雨洪涝害: 1815618日,在著名的滑铁卢战役中,在决战前夜,忽降大雨,田野、道路泥泞,兵马难行。法国援军无法赶到,致使拿破仑大败,从此被流放至死。严寒冷冻害:1941年希特 勒进攻苏联, l1月初遭遇寒潮袭击,124日莫斯科气温 降到零下30以下,汽油凝固,致使德军坦克开不动,大炮瞄准镜失效;士兵没有御寒准备,冻伤有11万人。苏军 利用这一有利天时大举反攻,德寇兵力损失约110万人以 上,最后以失败告终。大雾害: 1776829日,美国独立战争,华盛顿在纽约附近抵抗英军,遭到挫折,被围困, 正在危急之时,遇上晚间大雾。华盛顿乘大雾逃走,死旱逃生。此后在12月才扭转战局。瘴气疫病害:抗日战争时期,日军10多万人从缅甸进攻云南,被怒江天险阻于滇西一隅,日军官兵患瘴气疫病,使半数日军不战而亡。
16. 气象对交通有什么影响?
  海、陆、空交通都受风、浓雾、能见度、暴雨、冰雪、 雷暴、积水等气象条件的影响,海雾能使客船、商眠渔船和舰艇等有偏航、触礁、搁浅、相撞的危险。据统计,日本1948年至1953年的6年中发生的910次海损事故中,由于浓雾及低气压的暴风天气而引起的占总数的60%;能见度差易使飞机产生偏航和迷航,降落时影响安全着陆;暴雨可引起洪水害,成昆铁路段1988年共发生水害32起,其中铁路中断19次,严重地威胁着铁路运输的安全;19892月下旬,南京市因降大到暴雪,停发长、短途公共汽车24多个班次, 6000多名旅客滞留车站,飞机场关闭5天。 另外,高温、雨、雪等天气往往使交通事故增多。总之,气象对交通影向是多方面的,为了保障安全,除进一步完善航空和海洋气象学外,还需要开展多方面的专业气象技术研究。
17. 气象对工业有什么影响?
  气象对工业生产的影响是非常广泛的。无论是厂址的选择、广房的设计,还是原料储存、制造、产品保管和运输等个环节,都受温度、湿度、降水、风、日射等气象条件的影响。特别是灾害性天气,如热带风暴和台风、暴雨洪水、 输电线路中断或厂房、设备损坏,仓库被淹以及工人伤亡、不能上班等;由干旱引起供水不足; 雷电等引起火灾;低温造成的水管和输油管冻裂及其他冻害;高温低湿容易诱发火灾和爆炸;高温高湿易造成原材料等的腐蚀、霉烂,以及影响工人的身体健康和生产效率等, 这些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工业生产。有人通过调查分析得出,高温时节的工伤事故多于其他时节;当棉纺厂车间内温度、湿度突然下降时,棉纱断头增多。据河北省沧州地区气 象局的调查研究,海盐的生产,不仅受到降水天气的影响。 且也受到温度的影响。当冷空气侵袭时,日降温大于8,且最低气温在5以下时,可产生芒硝,减少产盐 量;当最高气温大于33,相对湿度在30%以下,风速在8米/秒以上时,由于蒸发量增大,迅速改变卤水比重,容易产生氯化镁,影响盐的产量。总之,气象影响着工业生产 的方方面面。
18. 气象与保险行业有什么关系?
  气象与保险行业的关系是通过气象部门及时向保险部门和投保户提供气象信息,保险部门督促投保户对不利天气切实采取防御措施,使其减少因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少赔偿而体现的。例如,辽宁省北票市气象局通过气象警报系统,将天气预报及时地送到保险公司和许多投保单位,双管齐下地督促投保单位对气象灾害进行主动防范,使1984 1986年的赔偿保险费支出逐年减少,由1984年的赔偿支出140万元减为1986年的20万元。又如,湖北红安县保险公司1986年没有与气象部门取得联系,没有督促投保单位 、预防气象灾害,结果一次8级大风给投保单位造成了很大损 失,赔偿了6万多元。与气象部门取得联系后, 19874 25 日出现的一次9级大风,由于他们及时通告有关投保 单位注意防范,结果投保单位造成的损失只有几百元。实践 证明,气象与保险工作相结合是减轻自然灾害的一条有效途径。
19. 什么是干旱,可造成那些灾害?
  干旱是人们都很熟悉的,但是,由于研究的目的和对象不同,其定义和具体指标是不同的。通常所说的旱灾,是指因久晴无雨或少雨,降水量较常年同期明显减少而形成的。 其干旱程度的确定均与前期降水量、干旱持续日数、地下水位以及农作物种类、品种及其生长发育时期等有密切关系。因此,干旱的具体指标因地因时因农作物而异。 干旱可影响到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农业。据统计,近40年来全国农田受旱灾面积平均每年达3亿亩以上,约占全国受灾总面积60%;减产粮食数百亿斤:其次是造成水资源不足,例如华北地区,近30年来由于降水量呈现减少趋势,加上长期以来对地下水超采,水位逐年下降,沿海一些城市出现地面下沉,海水倒灌现象。这 一切不仅已成为很多大中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制约条件,严重 影响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甚至会危及整个城市的安定。长期干旱还会使生态环境恶化,诸如沙漠化、风蚀加剧等。
20. 我国旱灾的分布有哪些特点?
  我国地处亚洲季风气候区,降水不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域性,而且年际变化很大,由此引起的干旱,除具有普遍性外,还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域性。全国各地皆以冬春旱或春旱发生的机会最多,持续时间最长。干旱出现频率在40%以上,华南和西南地区达5060%以上。最严重的是冬春连旱,大旱年一般都属冬春连旱的情况。其次,我国干旱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东北地区由于降水比较稳定,干旱出现较少;黄淮海地区的降水变化大,干旱频率全年各季均较多;华南地区干旱主要集中在冬春和秋季两个时段;晒南地 区则主要集中在冬春和夏季两个时段。第三,我国干旱具有持续性。在我国历史上,干旱连年出现是经常的,例如北京 地区在14701949年间发生干旱170次,其中有115次是 连年发生的。16371643年和19391945年干旱竟连续7年之久。 1949年以后,干旱仍有连年发生的现象,如长江 、中下游地区19581961年连续4年干旱,农业减产; 1966 1968年连续3年干旱。干旱的连续性往往使旱情加剧, 灾害严重。
21. 形成大范围干旱的条件是什么?
  干旱危害的程度,不仅与干旱的强度有关,而且还与干旱范围有关。严重的干旱往往是范围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干旱。我国大范围少雨干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西太平洋副 热带高压的位置和强度,以及西风环流形势的稳定发展。例 1972年出现的全国性干旱主要是由于副热带高压活动位置较常年偏东,强度较常年偏弱。大范围干旱还与地球以外的其他行星活动有关。比如太阳黑子活动的11年周期就与地球上的大旱大涝存在明显的关系。近年来,气象工作者又发现厄尔尼诺现象与我国大范围旱涝也有密切关系。可见, 形成大范围干旱的条件主要是由大气环流和海温的异常发展而引起的。
22. 什么是旱区,什么是旱期?
  某段时期内降水量比常年同期明显偏少的地区称为干旱区。一般是依据降水量减少的程度来确定的。在气象学中常以降水距平百分率来表示。首先把各地气象台站的降水观测值,按一定时段统计降水量距平百分率,然后填在地图上, 按一定的间隔分析等值线分布图。比如连续3个月降水量比 常年偏少2550%(255成)定为干旱,偏少5成以上,即可定为严重干旱区。这种方法确定的干旱区是单纯从 气象角度考虑的,而没有注意实际经济活动如农业生产、作 物的种类和不同生产发育期对水份的需求。此外,实际干旱还与地形条件、土壤条件、灌溉条件等有关。所以实际干旱 区的确定是件很复杂的工作。干旱期是很难精确地确定的, 主要是由于干旱是在人们不知不觉中悄然而至气象上一般采用某时段降水量偏少到一定的标准时,这个时段就称为干 旱期。也有的用这场雨到下场雨之间的时间间隔表示干旱期。因农作物在需水关键期,对降水量偏少很敏感,确定干 旱期时尽可能使用时段较短的雨量资料(如候雨量、旬雨量)来确定干旱期。这样确定的干旱期比用月雨量资料确定的干旱期要精确得多。旱期要求的精确程度与研究的目的有关,无需强求一律。
23. 什么是伏旱,它是怎样形成的?
  在伏天时期出现的干旱,称为伏(夏)旱。其特点是太阳辐射强烈,温度高、湿度小、蒸发和蒸腾量大我国长江流域特别是湖北、湖南、江西、江苏、安徽等省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下,晴热少雨,伏旱的发生比较频繁,高 50%。其他地区有些年份也出现伏(夏)旱。 夏季是农作物生育旺盛的时期,伏(夏)旱虽不及春旱 出现的频率高;但对作物的危害一般较春旱重,所以有"春旱不算旱,夏旱减一半"的农谚。伏旱不仅关系到当年作物的生长,而且也决定当年水库的蓄水量和土壤底墒的形成, 对来年的冬小麦和春播作物的生长及产量都有重要影响。
24. 什么是"卡脖子旱?
  "卡脖子旱"是一句流传在我国北方的农谚。它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农作物生长需水关键期对水分的需求。作物的水分临界期出现干旱危害,将影响到作物的发育,造成空壳增多,导致减产。谷物、小麦、水稻等水分临界期多是在生殖器官形成期,一般是拔节一袖穗期,这时期缺水将影响小花分化,雄穗迟迟不能抽出,有似卡脖子,使作物的穗粒数降低。华北地区的春旱对冬小麦来讲,主要是影响临界期的水 · 108· 分供应。对玉米来说,水分临界期主要发生在抽雄穗前"大喇叭口"时期,此时的干旱,群众称之为"卡脖子旱"。华北 地区的初夏旱,正值春玉米的大喇叭口时期,将直接影响到 雄花的正常发育。近年来,北方一些地区搞"三种三收"的种 植制度,二茬玉米代替过去的春玉米,因二茬玉米生育期推迟,相应地比春玉米容易避开初夏旱的危害。但这仅仅是相对而言,有些年份雨季来得迟,在水分临界期时缺水,仍会受到"卡脖子旱"的危害。
25. 高温(热浪)有什么危害?怎样预防热浪袭击?
  高温与热浪两者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高温是热浪的结果。热浪是高温形成的原因,并不等于说所有的高温都是热浪袭击引起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盛夏季节常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出现高温醋热天气。 1978年和1988年是 解放以来出现的两次最严重的大范围高温天气,给工农业生 产和人民生活带来很大影响。 1988年,我国江南大部地区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盛行下沉气流,热浪滚滚,7月份高温天气几乎持续了20多天。闽、浙、赣、湘、鄂、豫、苏、沪、皖、川东、黔东、陕南、粤、桂等地的日最高气温 普遍达3539,淮河及长江中下游不少地区的气温高达39,有的地区甚至超过41。高温酷热使处于乳熟期的早稻逼熟,降低千粒重而减产;棉花因蒸腾作用加大;水分供需失调,产生了萎蔫和落蕾落铃现象。高温害对蔬菜和其他作物生长都不利。高温酷热使城镇居民用水、用电量大增,例如, 1988年上海在高温期间日供水量突破历史最高水平,其中718日出水465万吨,不少供水设备因超负荷运行,出现故障。再如北京19877月受热浪袭击, 出现持续高温天气,日供水量增加1520万吨。持续的高温使人们感到闷热难耐、疾病人数增多。 1988年夏南京、 上海、南昌等地因中暑住院的病人有2000余人,其中近300人死亡,劳动生产率大大下降。
预防热浪袭击需采用综合预防措施。在经常受热浪袭击的地区,房屋建筑设计应考虑防暑设施,注意房屋通风;植树造林,扩大绿地面积;开设游泳场地;在热浪袭击之前, 要根据天气预报做好供电、供水和防暑医药等的供应准备; 在热浪袭击时,保证清凉饮料供应,改善休息条件,医疗条件,及时抢救中暑病人。
26. 什么是干热风,多出现在何时何地,其危害有多大?
  干热风与干旱不同,它是由于气温高、湿度小,加上风吹,使植物蒸腾急速增大,植株体内水分失调,导致农作物秘粒增多,甚至枯死。因此在群众中称干热风为"火风""旱风""热风"等。干热风出现在温暖季节,主要危害小麦的生长发育。于热风发生时间与地理纬度、海拔高度、小麦品种及其生育期有关。一般从5月上旬开始由南向北,由东向西北逐渐推迟,至7月中下旬终止。黄淮海冬麦区发生在5月上旬至6月中旬,华北地区以5月下旬至6月上旬出现较多。春麦区的黄河河套及河西走廊地区发生在6月中旬至7月中旬。干热风的危害程度与高温、低湿情况有关、对北方冬麦区来说,一般在小麦乳熟期,遇到气温在30以上, 相对湿度小于30%,且有2米/秒的风时,农作物就会受害;当气温达35以上,湿度在25%以下,风速大于3 /秒,称为严重干热风。据北方13省市统计,干热风危害轻的年份一般平均减产5%以下,损失小麦约37亿斤,危 害重的年份减产510%,损失小麦约70亿斤以上,其中河南省可损失1020亿斤。
27. 怎样预防干热风的危害?
  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和创造了不少抗御干热风灾害夺取小麦高产的经验和方法,这些经验和方法 可归纳为""""""""四个字。""是指合理的作物布局和品种布局,调整作物播种期,躲过(或避开)干热风的危害期;""是指选育抗干热风的优良品种,采取相应的农业技术措施,增强小麦抗御干热风的能力;""是指根据干热风天气预报在于热风来临前采取灌水、施肥等农业技术 措施,防御其危害;""是通过植树造林,改革种植方式和调整播种量以改变麦田小气候,改土治水以改善小麦生育的环境条件。从70年代起,又研究探索了农田林网化、桐 (泡桐)粮间作、灌溉方式、选择抗干热风品种、喷施化学药剂以及改革种植制度等综合防御方法。可见,把我国防御干热风的丰富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地加以应用,一定能减轻干热风的危害。
28. 什么是焚风,多出现在什么地方?
  焚风是在特定的地形和大气环流条件下形成的。当近地层的湿空气沿高山的迎风坡上升时,产生水汽凝结现象,放 出一部分热量,使上升气团降温缓慢,因而从凝结高度开始向上直到山顶,每上升100米温度降低06左右。但空气到了山顶后沿背风坡下沉,因为水汽凝结物全部停留或下降后马上转为不饱和状态,每下降100米增温1,使得该空气在山后到达任何一个高度时,其温度都比山前来得高,这样便形成了又干又热的干风,称为焚风现象。焚风发生时,可使积雪融化,水果与作物早熟,带来有益的影响;但有时 可以使农作物枯萎,加重干旱,易出现森林火灾等灾害。我国境内高山峻岭很多,不少地方可见到焚风,如太行山东 侧、山西晋南、祁连山北坡、阿尔金山北部等,都存在焚风现象,加重麦区的干热风危害。据记载, 193s425日甘肃酒泉(位于祁连山以北)发生一次强焚风,从25日起 强烈的西风持续了3天,气温剧升,相对湿度降到1%。由 于这次焚风的影响,树叶凋谢,作物枯萎。
29. 1949年后我国哪些年旱灾较严重?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较贫乏的国家,人均占有河川地表径流量较世界平均少得多。这些水资源的分布极不均匀,因此干旱经常发生。从公元前206年到1949年的2155年间我国发生过较大的旱灾1056次,平均每二年就发生一次大旱。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对抗旱、防洪极为重视,对旱涝灾害有一定控制,但灾情仍不断发生。其中干旱严重的年份有1959 1961 1972 1978 1986 1988年。这几年全国农 田受旱灾面积达到51亿亩,约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其中1978年受旱灾面积近6亿亩。该年全国大部地区出现了大范围、长时间的干旱,严重旱区主要在我国经济 发达的长江、淮河流域大部,以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等地 区。不少地方降水量出现了解放以来的最小值,其中,南京、上海,芜湖地区年降水量为有降水记录以来近百年的最小值。
30. 什么叫人工增雨,在抗旱中取得了哪些成就?
  人工增雨就是在有形成降雨条件的云层中播撒催化剂; 促使云层早下雨、下大雨。大家知道,雨滴是由凝结核吸收云中水分而形成的,云中水滴由小增大,当其重量超过空气浮力时,雨滴下降成为雨。催化剂具有凝结核和吸湿的作用;能加速雨滴形成。常用的催化剂有干冰、碘化银、盐 粉、尿素等。前两种用来增加云中冰晶,后两种用来吸收云中水分以便形成雨滴。催化剂通常用飞机播撒,早在1958 年我国就开展了人工影响天气的研究试验,到目前已有16个省(区、市)进行了人工增雨作业,获得了许多宝贵的实 践经验,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有关资料表明人工增雨可增加地区降水量l0-30%。 1967年夏天,浙江省有120天未下雨,一些地方小河干涸,庄稼枯萎,人们吃水都要到外地去拉。后来,抓住多次有利时机进行人工增雨旱象得到缓 解。四川省在19601980年间,共进行人工增雨飞行200多架次,作业400多小时,由于时机掌握得好,成功率达 70%。福建古田水库人流区进行了12年人工增雨试验,获 得的资料表明,年平均增雨量为23%,投资与效益比为150。大家还记忆忧新的19875月大兴安岭发生的特大森林火灾中,人们焦急地盼望着灭火的及时雨。519 H 午。随时待命进行人工增雨作业的飞机,抓住有利时机,穿 梭飞行在火场上空的云中,终于为灭火催下了第一场"及时雨"。在灭火战斗中,先后共进行这种作业11次,取得明显 效果。但是,人工增雨仍处在试验阶段,存在着许多问题, 有待研究改进。
31. 天气预报在抗旱中的作用是什么?
  旱灾,是对我国农业危害最广泛的气象灾害之一。在严重少雨干旱的地区,会导致农业的大幅度减产,甚至绝收。 这种灾害是否可以防御或尽量减轻损失呢?实践证明,根据气象台站的气象情报提早做好准备,采取有效措施,是可以取得较好抗旱结果的。例如;河南省光山县19886-8月期间共出现了连续80多天的大旱,为建国以来所罕见。该县气象站在长期预报中提出68月总雨量400毫米左右, 比历年同期偏少,有初夏旱和伏旱发生,建好抗旱准 备,以确保秋粮丰收。县政府据此预报,采取了6项措施: 1)多次召开电话会,动员做好抗旱准备;(2)做好抗旱物 资准备;(3)充分利用水库、沟、塘多蓄水;(4)统一调配 水、电、油的使用;(5)充分发挥电灌站的作用;(6)利用 有利天气进行人工降雨等措施。因而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和 社会效益,抢插水稻52万亩;抢种经济作物15万亩;使全县抗旱保丰收粮食作物18万亩;半收的9千亩,保住经济作物5万亩;保证了18.9万人口和1.2万头牲畜的用水。
32. 什么是雨季和雨带?
  "雨季"是指每年降水比较集中的湿润多雨季节。我国是 一个季风气候明显的国家,其降水的季节分配差异较大。在此季节常常出现大雨和暴雨,其降水量约占年总量的70 左右,因此,雨季表现也比较明显,易造成洪涝灾害,所以又称为汛期。就大范围而言,一般南方雨季为4-9月,北方为69月。前后相差23个月。雨季结束是北方早,南方迟,一般前后相差仅20天左右。一个地区雨季的形成, 同雨带在这个地区停留的时间有密切的关系。在逐日天气图 上,降水区大多呈带状,并有从西向东、从北向南的移动 (也有相反的情况)。由于在冷暖空气势均力敌的地区,降水持续时间较长,降水量较大,所以在气候图上常表现为东西向或东北一西南向的带状,通常称为"雨带" 我国平均气候雨带的南北椎移过程中,有3次跃进和3 次停滞。3次停滞是:第一次在5月中下旬到6月上旬,雨带上直在南岭以南摆动,这就是华南前汛期雨季。第二次在6月中下旬到7月上旬,停滞在长江中下游,这就是著名的 梅雨季节。第三次是7月下旬到8月中旬,雨带一直在华北北部至东北南部停滞少动,造成盛夏北方雨季。与此同时, 华南又出现第二个停滞的雨带,这就是华南盛夏台风汛期。 雨带的3次南北跃进则是,第一次在6月中旬前后;雨带从华南北跳到长江中下游地区。第二次在7月中旬前后,从江、 淮地区迅速移经黄河中下游,北跳到华北北部。第三次则是雨带迅速南撤,从8月中旬起,从北向南撤,8月底己移过黄河中下游。9月初移到华南沿海。雨带的南撤远比北推速度快得多。
33. 什么是梅雨?
  初夏时节,我国长江中下游至日本南部一带经常出现一 段持续较长时间的阴沉多雨天气。时值江南梅子成熟,故称 "梅雨""黄梅雨"。又因为此时温度高、湿度大、风速小、 光照奇缺,器物易发霉,所以又称"霉雨"。关于梅雨,在中国史籍中记载较多。如《初学记》引南朝梁元帝《纂要》:"梅熟而雨曰梅雨"。唐柳宗元《梅雨》"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等。 梅雨是东亚大气环流春夏之交季节转换期间特有的天气气候现象。梅雨,可分为典型梅雨和迎梅雨(早梅雨)。典型梅雨一般为6月上旬到中旬人梅,7月上旬到中旬出梅。 迎梅雨指人梅前的阴雨,一般开始于5月中旬,为期约半个月。迎梅雨以后,雨带常一度南退,以后再次北进而为典型梅雨。多数年份梅雨期持续2025天,长的可达一个多月,短的只有几天,少数年份不出现梅雨,雨带从华南迅速 越过江淮流域而进入华北一带,称为"空梅" 梅雨和农业生产关系非常密切。迎梅雨,正好出现在春 耕夏播作物需水之时。但过多易涝,对油菜、三麦造成湿害和赤霉病害;过少又易致旱。典型梅雨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6月上中旬充沛雨水对水稻插秧十分有利,但对三麦的收割、凉晒和早稻烤田不利。梅雨期过长,雨量过于集中, 还会引起洪涝灾害;梅雨期过短,甚至空梅,则江淮干旱。
34. 什么是暴雨?它是怎样形成的?
  由于暴雨而造成的山洪暴发,江河泛滥,大面积积水, 称为暴雨洪水。它是洪涝的一种。由于暴雨洪水来势迅猛,常常冲毁堤坝、房屋、道路、桥梁、淹没农田、冲刷土壤,还可引起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等,危害国计民生。暴雨洪水有着明显的季节性,我国各地出现的时间基本上与气候雨带的南北推移相吻合,即华南多发生在4-6月及8-9月;江淮多在67月,北方多在78月份。由于暴雨多集中在雨季 ,其发生的频次多,危害大。例如,湖北省19836 11日至710日的梅雨期间,出现全省性的大到暴雨天气过程9次,日雨量大于100毫米的大暴雨有107县次,大于 200毫米的特大暴雨有3个县,造成山洪暴发,河水横溢, 外洪内涝。据不完全统计,全省有60余县受灾,半数为重灾,半数为重灾,受灾农田约2000余万亩,绝收和改种的近700万亩, 死亡人数近400人,其直接经济损失至少有1亿多元。
35. 什么是暴雨洪水,它有什么危害?
  由于暴雨而造成的山洪暴发,江河泛滥,大面积积水, 称为暴雨洪水。它是洪涝的一种。由于暴雨洪水来势迅猛,常常冲毁堤坝、房屋、道路、桥梁、淹没农田、冲刷土壤,还可引起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等,危害国计民生。暴雨洪水有 着明显的季节性,我国各地出现的时间基本上与气候雨带的南北推移相吻合,即华南多发生在4-6月及8-9月;江淮多在67月,北方多在78月份。由于暴雨多集中在雨季 ,其发生的频次多,危害大。例如,湖北省19836 11日至710日的梅雨期间,出现全省性的大到暴雨天气过程9次,日雨量大于100毫米的大暴雨有107县次,大于 200毫米的特大暴雨有3个县,造成山洪暴发,河水横溢, 外洪内涝。据不完全统计,全省有60余县受灾,半数为重灾,半数为重灾,受灾农田约2000余万亩,绝收和改种的近700万亩, 死亡人数近400人,其直接经济损失至少有1亿多元。
36. 我国洪涝的地理分布有哪些特点?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季风气候显著,洪涝的分布有明显的地域性,不但各地区之间,就是在同一地区的不同地方之间也存在着相当的差异。从全国各测站受涝的统计来看,我国洪涝地区分布特征大致可以分为多涝区、次多涝区、少涝区和最少涝区四种类型。(1),多涝区有5个地区: 两广大部、闽南地区和台湾省,这是全国受涝次数最多, 且范围较大的地区,平均3年出现1-2次。该地区有两个多涝中心,一是广东沿海,如汕尾、深圳、阳江一带;另一 是桂北地区。湘赣北部;苏浙沿海和闽北;淮河流域, 这些地区平均2-3年出现一次;海河流域,平均约3年出现一次;(2)次多涝区,主要有四个地区,即湘赣南部和闽西北,汉水流域和长江中游及川东地区,黄河下游地区,辽 河地区。这些地区平均35年出现一次洪涝。(3)少涝区,主要有3个地区,即云贵高原、黄河中游地区、黄河下游地区和东北平原。这些地区平均1516年出现1-2次, 有的地区平均6年一次。(4)最少涝区,有西北大部、青藏高原及内蒙古大部和大小兴安岭地区,极少出现较大范围的 洪涝,即使出现洪涝,也是局部的。总的来说,我国雨涝的地理分布特点是,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地区多,内陆地区少,平原地区多,高原和山地少。
37. 河南"758"暴雨洪水有哪些特点?
  197584-8日,河南省的汝河、沙河、颖河、唐河和白河流域上游的浅山丘陵地区发生了我国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暴雨。位于暴雨中心的板桥、石漫滩两座大型水库漫坝失事。全省在这次特大暴雨中有29个县市的1700万亩农田被淹,其中1100万亩农田受到毁灭性的灾害。受灾人口上千万,死亡近9万人,京广铁路中断行车达18天。这一严重的洪水灾害主要是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雨造成的。那么,这场特大暴雨有那些特点呢?强度大,来势猛。形成特大暴雨的主要原因,是减弱的热带气旋停滞,1500米以下低空有充分的水汽供应等。4-8日总降水量,板桥水库、郭林水库和石漫滩水库及其附近的一些地区达1000毫米以上。中心位于板桥水库附近的林庄、下阵等地,其降水量分别为 1631115164毫米。林庄6小时雨量达830毫米,已超过了1942718日在美国密土港6小时降水量782毫米的世界记录。群众对雨强的描述是:雨象盆里的水倒下来一 样,1米开外看不清人。雨量集中,关键地区最大雨峰在后期。这场暴雨主要集中在5-7日的3天内,且又以7日最为集中,而7日的降水有50-80%又集中在最后6小时。如林庄最后6小时的降水量为830毫米,占日降水量的 83%,占3天总降水量的51.6%。不仅如此,7日的特大强度降水又集中在几个水库附近,由于5日暴雨及6日东部平原的雨峰使上游的河水下泄受阻,造成8日凌晨2时以前,几处大中型水库和许多小型水库同时垮坝,洪水迅猛而下,不可阻挡,洪水所到之处,一片汪洋,危害甚重。
38. 我国北方暴雨有哪些特点?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横跨热、温、寒三带,南方和北方的暴雨特点各不相同。北方的暴雨特点是:暴雨频数少。北方暴雨出现的次数比南方要少的多,除山东沿海、辽东半岛及若干迎风坡的气象站平均每年暴雨日数达2-4天外, 其余大部地区只有12个暴雨日,甚至更少,比江南少1-3倍。据统计,24小时降水量大于200毫米的站数仅占全 国的264%。暴雨强度大。北方暴雨次数虽少,但因大部处在中纬度,夏季冷空气活动频繁,而暖湿空气又达到强盛阶段,冷暖空气激烈交绥,造成很强的暴雨。大陆上历时5分钟到7天的最大降水量,均出现在北方地区,其中大多数是由台风登陆引起的。北方1-12小时的降水量最大值都接近世界记录。暴雨时间集中。华北及东北等地的暴雨有 80%集中出现在7-8月,尤以7月下半月至8月上半月最 多。从降水量来说,78月的雨量,一般占全年总降水量的70%或左右。所以北方严重的洪涝灾害多出现在7月下旬到8月上旬。年际变化大。一般北方最大日降水量可占该地多年平均值的40%。京、津、冀地区可占到40%以上,有的可达数倍。如新疆若羌198175日出现10小时降了735毫米的大暴雨,相当该地多年平均的4倍多。 因此北方大部地区年降水量变化比南方大。历时短,范围小。北方除华北和东北平原外,其他地区属于干旱或半干旱气候区,常常在2-6小时内即可出现200-600毫米的降水,且局地性强。
39. 黑龙江春涝是怎样形成的?
  黑龙江省地处我国东北边陲,冬冷夏热,夏季多雨,季风气候表现也十分明显。春季降水量仅占全年的14%左右,从降水量看,每个月也只有10-25毫米。但却不时有春涝发生。这是何故?春涝又是怎样形成的呢?黑龙江省除北部和东南部为丘陵山区外,大部为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地区,地势比较平坦,还有一部分低洼地区,水分渗流速度比较缓慢,加之大部土壤腐殖质较多,土层厚,保水性能好。 所以,在夏秋降水丰沛的年份,在冬季土壤封冻前,土壤中含水量都比较高。又因冬季气温低,土壤冰冻层厚,冰冻期又长达4个月左右,再加上冬雪覆盖。开春后,大地复苏,气温回升,地表解冻,但底层仍处在冻结状况,表层土壤水 分不易下渗,不少地区出现泥泞现象(返浆)。如果这个时候,春雨又较常年偏多,雨水下渗少,迳流慢,春涝随之发生,造成田间作业无法进行,春播工作受到影响。 1987年夏秋季节,黑龙江省大部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3-4成,封冻前土壤底墒足。冬季降雪量也接近常年值, 1988 年春季气温回升后,土壤返浆明显。4-5月大部降水量又较常年同期偏多5成至1倍半,形成了全省性的春涝局面。至5月上旬,全省受涝面积达5000万亩。因春涝,无法进行春播,各地春小麦播种期平均拖后半个月;东部地区有的地块到5月底仍下不了地。到麦播结束时全省仅完成计划播种的70%,再加上后期一些局地灾害性天气影响,春小麦亩产比上一年平均减产6公斤,总产减少近7亿斤。
40. 城市的暴雨洪涝灾害为什么比过去严重了?
  城市防汛工作与气象的关系十分密切。大雨、暴雨会造成城市低洼地和立交桥积水,仓库受淹,电力中断,引起交通阻塞,工厂停工、停产,大量产品受损,以及人员伤亡等事故发生,且近年来有逐渐严重的趋势。一方面的原因是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活动显著增多,造成出现灾害所受损失的机会大大增加,另一方面从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势来看,正在逐步走向都市化,许多城市的高楼大厦、柏油马路以及市政建设迅速发展,使城市的水面与城市建筑的比例大为缩小,改变了城市的局地气候条件,把城市变成为一个热源,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热岛效应"。城市变为热源的结果使城市上空空气对流发展很旺盛,容易引起产生强对流天气,造成城市地区频繁出现暴雨或降水量增大。另外,城市建筑所用的水泥材料及柏油路面等渗水能力低,蒸发很少;一些城市虽建有排水设施,但排水能力有限,遇有大暴雨天气,雨水多而集中,下水道往往来不及排水,这也是造成城市大面积水害的重要原因之一。
41. 怎样正确使用暴雨天气预报?
  暴雨预报是防洪、抗旱的千里眼,顺风耳,但是暴雨预报是非常复杂的。众所周知,一般较大降水过程中,降雨强度总是时大时小,时强时弱。这种局地强降水的范围较小, 往往只有几十米到数十公里,且生命史短。可是一地的暴雨往往是多次局地强降水过程累积的结果,所以在同一降水天气系统影响下,其过程雨量的分布很不均匀,有时两个测站相距较近,而雨量却相差很大。由于形成这种局地强降水系统的物理条件非常复杂,至今人们还没有完全弄清其原因。 因此要精确地预报出暴雨出现的地点、时间、强度是相当困 难的。据统计,目前国内外对这种高精度的暴雨预报水平, 24小时约为2030%,预报时效愈长,准确率愈低;时效愈短,愈准确。3小时以内的预报一般可达80%以上。但是,一般造成区域性较大洪水的暴雨都伴随着较大范围的强降水过程。目前对这种天气过程的预报,一般可在天气实况出现前24-28小时内报出,有时可提前3-5天报出。这种预报只能提供一个趋势性的意见,供决策部门组织防洪、抗旱"战役"参考。因此,在使用暴雨天气预报时,用户和气象预报部门要保持密切联系,随时了解暴雨天气预报及其补充订正情况,切忌采取简单措施,以免造成不应有的,或更大损失。
42. 什么是连阴雨?连阴雨可造成哪些危害?
  连阴雨是指连续阴雨达4-5天或以上的天气现象。各地气象台站根据本地天气气候特点及对农业生产影响的情况,其规定略有差异。连阴雨天气利弊均有。在少雨干旱之后出现的短时阴雨,能缓解旱象。但在农作物生长发育期间因持续阴雨天气,土壤和空气长期潮湿,日照严重不足,使农作物生长发育不良及产量和质量遭受严重影响。其危害程度因发生的季节、持续的时间、气温高低和前期雨水的多少及农作物的种类、生育期等的不同而异。例如长江下游一带春季连阴雨,因光照不足,会发生三麦渍害和棉花烂种等现象。在收获季节出现连阴雨,能造成油菜、大小麦、水稻、 花生等发芽霉烂,棉花烂铃僵瓣;红薯腐烂等。另外,由于连阴雨,湿度过大,还可引发某些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及蔓延。南方地区春季、江淮地区秋季、华北平原春未夏初、华南地区的秋季等都常有连阴雨发生。 19896月上旬初至中旬初,华北平原大部地区出现连阴雨天气,使正在收割期间的小麦霉变、发芽,损失较大。其中,山东省南部阴雨日数达8-10天,过程降雨量在100毫米以上,田间出现积水造成大量小麦霉变、发芽。据统计,全省有近1千余万亩小麦受灾, 28亿多斤小麦不同程度霉变、发芽,损失小麦达9亿多斤。
43. 怎样避免或减轻连阴雨的危害?
  连阴雨天气是影响农作物稳产、高产的农业气象灾害之一。因此,必须做好防御工作。首先,应研究和掌握本地连阴雨天气发生及其危害的规律,搞好农作物及品种的布局和季节的安排,这是减轻或避免连阴雨天气危害的前提。其次,应根据各地的不同情况,分别采取相应的防御措施。 对南方早稻播种期间的连阴雨,除根据天气变化规律,在冷尾暖头抢晴播种,采用薄膜覆盖或温室育秧外,搞好秧田管理,调节秧田小气候是防御低温阴雨天气影响,培育壮秧的主要措施。对长江中下游地区麦类、棉花等作物主要生育期内的连阴雨,要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排水畅通;低洼地区要作好水上整治,降低内河水位;沟渠配套,降低地下水位;提高栽培技术,改良土壤,推行中耕、培土等。注意收听天气预报,做好排渍和病虫防治工作。对农田作物收获季节的连阴雨,应根据天气预报及时做好抢收抢晒工作。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配备必要的烘干设备,使雨天收的庄稼能及时烘干,避免发芽、霉烂遭受损失
44. 什么是热带气旋?
  热带气旋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海洋上的气旋性涡旋,在北半球做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南半球做顺时针方向旋转。它主要是依靠水汽凝结时放出的潜热而发展的。热带气旋的强度是以其中心附近的最大平均风力来确定,世界气象组织规定了四个强度等级,即国际热带气旋名称和等级标准。
热带低压,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力67级,即风速为108171米/秒;
热带风暴,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力89级,即风速为172-244米/秒;
强热带风暴,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力1011级,即风速为245-326米/秒;
台风,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力12级或以上,即风速在326米/秒以上。
我国自1989年起已采用这一强度等级名称。为了便于分别和预防,我国每年对在经度180度以西、赤道以北的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面上出现的中心附近最太平均风力达到8级或以上的热带气旋,按照其出现的先后次序进行编号。编号用4位数码,前两位数码表示年份,后两位数码表吞出现的先后次序。如"8807"就表示1988年出现的第7个达到编号标准的热带气旋。有的国家给热带气旋取名字,例如,1965年的6504号台风,美国关岛气象台命名为Car1a(卡拉)。
45. 全球平均每年多少个热带气旋,危害有多大?
  热带气旋灾害是世界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在世界历史上一次造成死亡人数达5000人以上的灾害至少有20 次,其中死亡人数超过30万的就有3次之多。有人曾对1964-1978年之间发生的热带气旋、地震、洪水等8 种主要自然灾害进行了比较,无论是总死亡人数还是一次灾害造成的最大损失,热带气旋都居首位。全球平均每年发生热带气旋80个,平均每年死亡2万人左右,造成经济损失达60-70亿美元。
  热带气旋的巨大破坏力主要是由三方面原因造成的: 狂风巨浪,热带气旋中心附近的风速常达40-60米/ 秒,有的可达100米/秒以上,且引起巨浪。海上船只如不及时躲避,很难逃脱灭项之灾。19549月,"玛瑞"台风将停泊在日本函馆港的一艘渡轮吹到港外触礁沉没,港内另有 4艘货轮也相继沉没,使1440人死亡,造成世界航海史上第三次大灾难。即使在热带气旋登陆的沿海地区,狂风可摧毁大片房屋和其他施、折断树木,吹断通讯和输电线路,造成严重的人畜伤亡和财产损失;风暴潮,热带气旋移近陆地或登陆时,由于其中心气压很低及强风可使沿岸海水暴涨,形成风暴潮,致使海浪冲破海堤、海水倒灌,造成人民 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例如,197011月,一个孟加拉湾风暴引起了汹涌的巨浪和大海潮,吞没岛屿、淹没农田和城镇、冲毁房屋,夺去了50万人的生命。暴雨,迄今为止,最强的暴雨是由热带气旋产生的。暴雨可引起山洪爆发或使大型水库崩塌等,造成巨大洪涝害。
46. 热带气旋对我国的危害有多大?
  我国是世界上受热带气旋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 5-10月都有热带气旋登陆我国,尤以7-9月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次数最多,危害最大。从1951年至1989年平均每年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有6.9个,最多的年份有12个,最少也有4 个。据不完全统计,平均每个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指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和台风)造成的经济损失达5-6亿元,死亡百余人。1989年我国受热带风暴和台风影响, 造成的经济损失达576亿元。这些损失还是在事先进行了预防情况下发生的,否则,其危害就会更大。二是受热带气旋影响的范围广。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一次强台风常常深入内地影响数省。例如,195612号台风,于8 1 日在浙江象山县登陆直到陕北消失。受其影响华东、华北、河南、 山西等大部分地区降水量为50100毫米,其中浙江、安 徽、河南、河北等省大部地区及山西东部地区有100-200 毫米,局部有200300毫米。另外,华东大部地区及河北、河南、湖北三省的东部曾出现68级大风,浙江、上海曾出现9-12级大风,从而造成了大范围的洪涝和大风灾害。仅浙江省就有4千多人丧生, 600多万亩农田被淹没。 据统计,我国除新疆、青海、甘肃、宁夏等少数省(区) 外,其他省(区、市)都会受到热带气旋的影响,只是影响程度有所不同。
47. 你知道"228""888"台风造成的灾害吗?
  19228 2 日夜至3 日凌晨, 一个强大的台风在广东汕头地区登陆,故称"228"台风。由于当时我国科学技术落后,没有天气预报,因此人们毫无准备,据当时报纸记载,台风2 日晚至汕头,风势迅猛,同时潮水爆涨,洪水横溢,各种房屋均为之倾塌,致使人民无处躲避,男女儿童奔走呼号,惨不忍睹,倾刻之间葬于水底,港口浮桥码头、船坞损坏者不可胜数,舢板小船破坏者数百只。城内电线被风折断,又遇煤油池破裂,多处发生火灾。"风、水、火"三灾并发,死亡达7 万人。特别是台风过后,由于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助,导致瘟疫蔓延,灾情更加严重,有的地方简直成了无人区。 1988,8807号台风于870时在浙江省 近海生成,迅速向西偏北移动,于15时在象山县登陆,其最大平均风力为35米/秒、(12)88日袭击杭州,故称"888"台风。这次台风横扫41个县市,特别是杭州市遭到新中国建立以来最严重的洗劫,一夜之间美丽的杭州,面目全非,数以万计的树木被刮倒,有的水泥电杆被拦腰折断,电讯和输电线路中断,造成全市严重的停电、停水事件,铁路、公路和市内交通一度中断。受这次台风影响,全省受灾农田达320多万亩,死亡160余人,直接经济损失达11亿元。
48. 热带气旋移动路径的预报是怎样作出来的?
  热带气旋与其他天气系统一样,是由小到大,由弱到强逐步发展起来的,特别是影响我国的热带气旋几乎都是从远洋移动过来的。热带气旋的变化虽然复杂,但是和其他事物一样,仍然是有规律可循的。根据多年的资料分析,影响我·国的热带气旋大致有3条路径,一是西移路径。热带气旋从源地(指菲律宾以东洋面)一直向偏西方向移动,往往在广东、海南岛一带登陆。二是西北路径。热带气旋从源地一直向西北方向移动,大多在台湾、福建、浙江沿海一带登陆; 三是转向路径。热带气旋从源地向西北方向移动,当到达我 国东部沿海或海面后,转向东北方向。这是粗略的概括,对具体的热带气旋来说,要看当时的大型环境流场条件。对于每个热带气旋来说,它象江河中的"旋涡",除了它自身快速旋转外,主要还是沿着主流水道移动。就是说,热带气旋在东风带时,向西移动;反之,在西风带时,向东移动。实践表明,它往往与3-5千米高度层的气流相一致。但是该处气流也是随着大型气压场而变化的。因此在实际预报中要全面考虑应用多种资料。目前在气象预报中常常采用的方法有外推法。即假设热带气旋在近期内的移动方向和速度与前一时段一样;相似法,即在历史资料中找出与当时的热带气旋在出现时间、地点、前期移动路径等方面相似者,并以历史上相似的个例模型作为预报的依据。此外还有理论分析法和计算法,气象上称天气图法和数值预报法、统计法等。这些方法各有千秋,在实际业务中是综合应用的。
49. 热带气旋的消息、警报是怎样发布的?
  一般在6-9月份,大家经常从广播和电视中听到或看到"强热带风暴或台风消息、警报及紧急警报"。那么,它们有哪些区别呢?这三种台风预报,其含义是不同的。根据我国的规定,当编号热带气旋在三天左右可能影响该气象台的责任区时,发布"消息",主要是提供热带风暴或台风的实况,如中心所在位置、强度、移动方向和速度等。当预计热带风暴或台风在48小时内将影响该气象台的责任区时,发布 "警报",其内容还要增加可能登陆的时间和地段及风、雨等影响范围的预报。当预计热带风暴或台风在24小时内将严 重影响责任区时,发布"紧急警报"。它是气象台发布的最高 一级的警报,有详尽的说明和风雨预报内容。这种规定是根据目前预报技术水平和预报效果来考虑的。当前在热带气旋的路径预报上时效越长,准确率越低;时效越短越精确。目 前一般24小时的路径预报,其误差为200公里左右;而48小时的预报误差为400公里左右。所以"消息"主要是给人 们通个信息,作点防灾抗灾的思想准备;"警报",就要做些防台准备;紧急警报就要处在临战状态,迎战台风,以便使灾情减少到最低限度。
50. 什么是台风的危险半圆?
  一个发展成熟的台风,从中心向外大体可分成三部分。 一是中心眼区,是台风的中心部分,风轻浪小,有时会出现晴空;二是涡旋区,紧靠台风眼的周围。该区风雨最激烈, 破坏力最强;三是外围区域,是台风的最外层,此区风速也很强,但不如涡旋区猛烈。由于台风周围气压分布的疏密程度不均匀,其强风区的分布也是不均匀的。一般说来,与高气压相邻的一侧风速大,范围广,海浪高,易造成船沉事故;相反,与低气压接近的一侧风速小,大风区狭小,海浪较低。所以,一个台风自东向西(或西北)移动时,由于台风前进方向的右侧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相邻,通常在台风的右半圆内风较强,而在左半圆内风力较弱。所以台风的右半圆称"危险半圆",左半圆称"可航半圆"
51. 积极的预防措施能减轻热带气旋灾害吗?
  由于热带气旋的能量很大,来势凶猛异常,造成的灾害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及时准确的预报,加之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大大减少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例如, 1986 8615号台风,从8 26日夜起影响上海地区,全市出现了 811级阵风,东部地区达12级,狂风持续了12小时,还降了暴雨,对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威胁很大。由于上海市气象台和各县气象站于25日晨准确地作出台风影响本地的预报,并多次发布了台风警报和紧急警报,做到了家喻 户晓。因此在市政府的领导下,各级地方政府和各企事业单位以及居民都提前做好了防台抗台的准备工作,大大减轻了台风的危害。据上海市航运部门反映,在这次台风影响时, 共有5552艘中外各类船只都及时安全进港避风,未发生沉船和碰撞事故。全市13个港区及客运站、粮库、外贸仓库等无一事故。由于防范及时,准备充分,虽然有12处海堤被冲破,全市发生3100多起供电事故,都得到了及时抢堵抢修,未造成大的损失。又如, 19898909号和8923 两次台风在浙江省登陆,由于各级气象台站预报准确,发布及时,使省政府和防汛指挥部门事先作好了充分的防台抗台的组织准备工作,各级领导和人员处于一级战斗准备,发现险情立即采取措施,有效地减免了损失,估计减少经济损失 6-8亿元。
52. 在海洋上怎样利用气象预报避开热带气旋的影响?
  热带气旋是海上交通和捕捞生产的大敌。在没有气象保障的情况下,航海是一种冒风险的活动,不少商船、渔船、甚至舰艇因遇上热带气旋而葬身海底,海难事例不胜枚举。194412月,美国海军第三舰队在太平洋上遇到台风袭击,有90名舰员死亡和失踪, 146架舰载飞机被吹进海里,3 艘驱逐舰沉没,26艘其他舰只遭受重创,损失惨重。为了保障海上航行和作业安全,及时获取海上气象、海况等情报,近半个世纪来,许多国家先后建立了专门的海洋气象调查船、浮标,有的在灯塔、岛屿、渔船、商船上安装上自动气象观测发报仪器,此外,还组建了全球气象卫星监测网等,从而能够及时监测到热带气旋的发生发展及移动情况。 同时,许多国家开展了专门的海洋气象服务业务,按照世界气象组织划分的责任区,定时收集和广播海上天气、温度、风、波浪等的实况及其预报。有的国家还开展了远洋航行的气象导航业务。只要航行在海上的船只注意收听邻近气象台的海洋气象广播,并保持与海岸指挥台的联系,就可及时避开热带气旋的袭击。避开的办法大致有"停、绕、穿"三种。 停,即滞航,待台风过后,再继续航行。绕,即根据台风移动的方向和大风的范围适当改变航线绕道而行。穿,即抢在台风到来之前迅速穿过。如果万一驶人热带气旋范围时,要 沉着冷静,主动搏斗。弄清船只处在热带气旋中的位置,如果船处在危险半圆内,应采取风向对右舷船首的航向行驶;若船在可航半圆内时,应采取风向对右舷船尾的航向行驶。总之,要顶风或乘风破浪,脱离险境,切忌抛锚关机停车, 否则有翻船的危险。
53. 什么是气象导航,有什么意义?
  大家知道,北极地区因太阳高度角极小,地面和大气吸收的热量亦极少,终年为冰雪覆盖。冬半年因太阳斜射,加以昼短夜长,地面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更少,其放出的热量远远超过所吸收的热量,因而使寒冷程度逐渐加强,范围扩大。冬季的温度一般都在零下40-50之间,甚至有的地方还出现过零下60-70的低温。这些范围很大的冷气团聚集到一定程度,在有利的大气环流引导之下,大规模向南倾泻而下。这就是寒潮爆发。影响我国的寒潮主要有3个源地:新地岛以西的寒冷洋面。新地岛以东的寒冷洋面。 冰岛以南的洋面。寒潮入侵时其主体的移动路线称为寒潮路径。由于入侵我国的寒潮源地不同,加之地势的影响,其路径并不是每次都一样,但也并不是杂乱无章的。统计分析表明,寒潮常有西北、北、西三条路径入侵我国。从西北来的寒潮,由新地岛附近的冰洋出发,经西伯利亚西部,进入我国新疆北部或蒙古人民共和国,朝东南方面,扫过黄河河套地区泻人华北平原,直达长江中下游地区;有时穿过南岭影响南部沿海,又称中路,较为多见。从北方来的寒潮, 由亚洲北部的北冰洋上起身,经苏联远东部分和蒙古人民共和国径直南下,称为东路。从西方来的寒潮,由欧洲北部的北冰洋上启程,穿越整个欧洲大陆,南下到地中海附近, 然后拐弯向东走,从我国西部进来,又称为西路。
54. 什么是寒潮和冷空气?
  寒潮是指大范围强冷空气活动。这种冷空气南侵过程达到了一定标准时,才称为寒潮,否则称为冷空气。因为这种大规模的寒冷气流来势迅猛,寒风刺骨,所以人们称它为"寒潮"。我国中央气象台规定:凡一次冷空气使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北地区48小时内降温10以上,长江中下游最低气温达4C或以下(春、秋季节则以江淮地区的最低气温达到 4或以下为准),陆地上有相当于3个大行政区出现57 级大风,沿海有3个海区出现7级以上大风的,作为发播寒潮警报的标准。如果48小时内最低气温下降14以上,陆地上34个大行政区有5-7级大风,沿海所有海区出现7 级以上大风的,作为发播强寒潮警报的标准,以上标准是针对全国情况而定的,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差异很大,因此,各地气象台还制定了适合本地的寒潮标准。入侵我国的寒潮,虽然在9月至次年5月都可以发生,但主要出现在11月至次年4月。据统计,平均每年有5次寒潮影响我国。但年际之间变化较大,多的达10次(19681969年度),少的仅有一次(19741975年度)。近几年来,由于世界气候呈变暖趋势,我国冬暖趋势也比较明显,寒潮活动也相对减少。
55. 寒潮是怎样形成的,源地在何处?什么是寒潮路径?
  大家知道,北极地区因太阳高度角极小,地面和大气吸收的热量亦极少,终年为冰雪覆盖。冬半年因太阳斜射,加以昼短夜长,地面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更少,其放出的热量远远超过所吸收的热量,因而使寒冷程度逐渐加强,范围扩大。冬季的温度一般都在零下40-50之间,甚至有的地方还出现过零下60-70的低温。这些范围很大的冷气团聚集到一定程度,在有利的大气环流引导之下,大规模向南倾泻而下。这就是寒潮爆发。影响我国的寒潮主要有3个源地:新地岛以西的寒冷洋面。新地岛以东的寒冷洋面。 冰岛以南的洋面。寒潮入侵时其主体的移动路线称为寒潮路径。由于入侵我国的寒潮源地不同,加之地势的影响,其路径并不是每次都一样,但也并不是杂乱无章的。统计分析表明,寒潮常有西北、北、西三条路径入侵我国。从西北来的寒潮,由新地岛附近的冰洋出发,经西伯利亚西部,进入我国新疆北部或蒙古人民共和国,朝东南方面,扫过黄河河套地区泻人华北平原,直达长江中下游地区;有时穿过南岭影响南部沿海,又称中路,较为多见。从北方来的寒潮, 由亚洲北部的北冰洋上起身,经苏联远东部分和蒙古人民共和国径直南下,称为东路。从西方来的寒潮,由欧洲北部的北冰洋上启程,穿越整个欧洲大陆,南下到地中海附近, 然后拐弯向东走,从我国西部进来,又称为西路。
56. 寒潮常造成那些危害?
  寒潮和强冷空气通常带来的大风,降温天气是我国冬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寒潮大风是海上渔业生产的大敌;而在西北地区常常引起沙暴、尘暴及暴风雪等天气,对畜牧业、农业和交通运输等造成严重危害;在寒冷季节,大风易加重冻害,俗话说"冷天冷在风里"就是指的寒潮大风。强降温和严寒,能冻死越冬病菌虫卵,净化空气等,这是有利的一面,但是常使一些农作物、果树、蔬菜等遭受冻害。气温骤降易造成老年人的脑溢血和心脏病的复发等。例如, 1987 11月下旬,寒潮暴发,我国自北向南出现大风降温天气,大部地区日平均过程降温达1020°C,并伴有5-6 级、部分地区达8-9级偏北大风。还降了雨雪,苏、皖、鄂、鲁等省小麦、油菜遭受冻害。据反映,江苏省就有5000万亩三麦、油菜等遭受不同程度冻害;安徽省局部地 区直播油菜全部冻死。关中、河北、江苏等不少地区大白菜等蔬菜受到严重冻害;两广地区的蔬菜及香蕉、菠萝等亚热带作物也遭受不同程度的冻害。寒潮带来雨雪和冰冻天气, 使交通也受到较大影响,哈尔滨、沈阳、北京、乌鲁木齐等铁路局所辖内的不少车站道岔冻结,铁轨被雪埋,通信信号失灵,列车运行受阻。雨雪过后,道路结冰打滑,使交通事故明显上升。
57. 什么是冷害、我国冷害有哪几种?
  冷害主要是由于北方冷空气的侵入,气温骤降,且 低,危害农作物的生长发育,造成减产。冷害在春、夏、秋均可发生。在我国有南方春季低温连阴雨,又称倒春寒;东北夏季低温冷害;秋季低温和寒露风等。根据农作物的受害情况,一般分为三种冷害类型。延迟型冷害:主要指农作物在营养生长期遇到长时间的低温危害,使作物发育缓慢,生育期较正常年份显著推迟,在初霜冻来临之前不能正常成熟,空壳瘪粒增多而造成减产,并且粮食质量明显下降。这种冷害主要发生在我国东北地区。障碍型冷害:农作物在生殖生长阶段,即生殖器官从分化到抽穗开花期间遭受短时间的异常低温,破坏生殖器官的生理机制而造成减产。混合型冷害:指延迟型冷害和障碍型冷害在同一年度发生。即生育前期遇低温,使生育和抽穗延迟,后期抽穗开花期又遇低温,使得产生瘪粒空壳而造成减产。
58. 什么是倒春寒、对农业生产有何影响?
  在春季天气回暖过程中,常因冷空气的侵入,使气温明显降低,对作物造成危害,这种"前春暖,后春寒"的天气称为倒春寒。倒春寒是南方早稻播种育秧期的主要灾害性天气,是造成早稻烂种烂秧的主要原因。常年2-4 月,江南地区先后进入早稻播种育秧大忙季节。在此期间冷暖空气相互交绥,当北方冷空气南侵到江南和华南时冷暖空气势均力敌常常造成低温连阴雨天气,当日平均气温在12°C或以下,连阴雨35天;或在短时间内气温急剧下降,且日最低气温降到5°C以下,均可造成早稻烂秧和死苗。这样不仅损失大量种子,而且因补种延误播种季节,使早稻成熟期延迟,影响晚稻栽插,使晚稻抽穗扬花期易受低温危害。近 30多年中,以1951 1969 1970 1976 年的天气气候条件最差,造成严重烂秧,一般烂秧率超过30%,有的达 50%。如1970年仅广西地区烂种就达1亿斤以上;1976年,仅湖南、江西、湖北三省就损失谷种达7亿斤。此外,对已播棉花、花生等喜温作物也常常造成烂种死苗;并影响油菜的开花受粉,及角果发育不正常,降低产量;有时影响小麦孕穗,造成大面积不孕或籽实质量低劣。
59. 怎样预防倒春寒的危害?
  一般采取以下措施:掌握倒春寒发生规律,收听使用倒春寒天气预报。农谚说:"春天的天气,孩儿面" 说明春天的天气多变,时暖时冷,要抓住天气演变过程中的"冷尾暖头"抢晴播种。一般当日平均气温到达12°C、最低气温不低于5°C,播后有3-5个晴天(每天日照在3小时以上) 就有利于早稻播种育秧。加强田间管理,改善农田小气候条件。对早稻秧田进行科学排灌,在倒春寒到来时进行深水护秧,采取"夜灌日排""晴排雨灌",调节秧田水热状况。 有条件的地区,可采取温室蒸汽或无土育秧,使整个早稻育秧过程完全在人工控制下,保证培育适龄壮秧。 (李伟光)
60. 我国东北夏季低温有哪些特点,造成的损失有多大?
  东北夏季低温冷害,主要是在作物生长期内发生异常低温而造成严重减产的一种灾害,是造成东北地区粮食产量不稳的重要原因。它的主要特点是:在作物生长期的5-9 月气温持续偏低。1969年和1972年,5-9月气温偏低的月占总月数的 87-90%,这种长时间持续低温对农作物的整个生长发育影响很大。只在6-8月气温连续或间断偏低。如19571976年,气温偏低月占总月数的 72-89%。东北北部的冷害比南部的强度大、机会多。一般冷害年黑龙江省最重,平均减产30%以上,吉林省减产173%(其中吉林东部亦减产30%),辽宁省减产最少,为11%。温度变化一致。即冷的年份东北全区气温往往都偏低,而暖的年份又 往往都偏高。一次严重的低温冷害年往往波及整个省或整个地区。冷害发生有一定的周期性变化。东北夏季低温具有2-3年、6-7年和22年的准周期,还有6080年的长周期变化。
根据低温出现的时间不同,对农作物造成的影响亦不 同。6月份的低温使农作物不能正常生长而推迟生育期;8 月份农作物正处在灌浆乳熟干物质积累阶段,正需温度高, 阳光充足的天气,低温易造成籽粒不饱满或空壳而减产。近 40年来,全区性的严重低温冷害年有5个,即.1954 1957 1969 1972 1976年。这5 年每年减产都在3成以上,其中黑龙江北部和吉林省的长白山区减产4成以上。这 5年以1969年危害最重,粮食减产约131亿斤,其次是 1972年约减产126亿斤, 1976年约减产95亿斤,这三年减 产粮食达300亿斤以上。
61. 怎样防御夏季低温冷害?
  东北夏季低温冷害是一种大范围的灾害性天气,对此进行防御确有一定困难,但为减少低温对农作物的影响,一般可采取以下措施:培育或引进耐寒、早熟、高产良种。东北地处我国最北部,热量资源较少,而且低温冷害年景的变化很大。过去对水稻、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盲目引进晚熟和中熟品种,这在高温年能增产,但遇低温年则严重减产。 因此需要培育或引进耐寒、早熟、高产良种。采取相应的农业技术措施。如早播、早育苗及育苗移栽、地膜覆盖、增加施肥、加强田间管理等。这是高纬度冷凉地区充分利用热 量资源获得高产,又减少低温冷害的一个重要措施。掌握当地天气、气候变化规律,合理安排作物品种布局。如黑龙江省扩大小麦种植面积,实行玉米、小麦间作或小麦、玉米、大豆间作,充分利用光能。
62. 什么是寒露风,它对农业生产的危害如何,怎样防御?
  寒露风是秋季北方冷空气频繁南下,使江淮及其以南地区温度明显降低,导致双季晚稻受害而减产的一种低温冷害。在长江流域一般称为秋季低温;在两广和福建一带,因正值"寒露"节气前后,故称为寒露风。虽然各地低温危害出现的时间和称呼不同,但实质上都是秋季低温对作物的危害。
  寒露风对后季稻的危害主要发生在抽穗开花期。一般在抽穗开花期遇到连续3天或3天以上日平均气温低于 20°C,粳稻就易受害;日平均气温连续3天或3天以上低于 22°C,则舢稻和杂交稻就易受害。主要抑制了花粉粒的正常生长和代谢作用。使谷粒不能正常发育,形成不实粒造成减产。气温越低,持续时间愈长,危害愈重。若伴有阴雨、大风或空气干燥等,将会加重危害。我国双季稻区一般寒露风危害导致后季稻空壳率达2030%,严重年份可达40-70%,甚至绝收。例如, 19719月中旬未到下旬初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大部地区出现寒露风天气,江西一些地区日平均气温降至16°C左右,最低气温只有15°C,不少地区的晚稻空壳率达30-50%,严重的达70%以上。
怎样防御寒露风呢?一般可采取以下措施:掌握寒露风出现规律和安全齐穗期,合理搭配品种。根据寒露风出现的早晚选择品种,提出适宜播栽期,使其安全齐穗,避免寒露风的危害。所谓安全齐穗期指晚稻抽穗开花期间80%以 上的年份不会受到寒露风危害的日期。注意应用寒露风预报,合理安排生产。寒露风长期预报,可提供各级领导安排双季稻生产计划时参考。在寒露风早的年份可多种些早熟品种,甚至可缩小双季稻的种植面积;晚的年份可多种些晚熟品种。采取相应的农业措施,改善农田小气候。如灌水、喷水、喷磷、喷施根外肥料等,以减轻低温的危害。选育抗低温高产品种。
63. 什么是霜冻?
  霜冻是春未秋初,由于冷空气的入侵,使土壤表面、植物表面以及近地面空气层的温度骤降到0°C以下,使植物原生质受到破坏,导致植株受害,或者死亡的一种短时间低温灾害。霜冻又分白霜和黑霜两种。当达到霜冻条件,如果空气中水汽含量很多,达到饱和时,由水汽直接凝结成冰晶,并凝聚在植物表面上形成一层白色的霜,称为白霜;当达到霜冻条件时,如果空气中的水汽很少,达不到饱和时,在植物表面就不会有白霜出现,但空气温度已降至摄氏零度以下,使农作物或果树与植物遭受冻害,出现枝叶枯萎死亡而变成黑色,所以人们称其为黑霜。
64. 我国各地早、晚霜冻出现在何时?
  霜冻分早霜冻(也称为初霜冻)和晚霜冻(也称为终霜 冻)。每年人秋后第一次出现的霜冻称为早霜冻;每年春季 最后一次出现的霜冻称为晚霜冻。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 杂;各地所处纬度及地理条件都不一样,固此出现初、终霜冻的时间也不相同。一般来说,初霜出现日期北方比南方早,西部比东部早;终霜结束日期则相反,南方比北方早,东部比西部早。东北平原区,由于纬度较高,受冷空气影响亦早,故初霜出现最早,一般出现在9月下旬,最早在9月上旬,终霜在第二年的5月中旬结束。华北平原和淮河流域,初霜一般在10 月底,即"霜降"前后出现,终霜一般在4月下旬结束。其中山东半岛,由于三面临海,受暖湿空气影响,初霜来临较晚,在10月下旬出现,终霜在4月中下旬结束。淮河流域初霜出现在11月初,即"立冬"前后,终 霜在3月下旬到4月上旬。长江中下游地区,初霜一般在 11月中下旬至12月初出现,终霜在第二年的3月中下旬结束。华南北部初霜在12月中旬,终霜在第二年2月上中旬结束。华南中部初霜在1月上旬,到月底终霜结束;华南南部即两广南部沿海及海南岛长年无霜或很少有霜。青藏高原地区,由于该地区地势较高,比同纬度地区初霜来的早,终霜结束迟。一般在9月上中旬,有的年份8月中旬即可出现初霜,终霜则到第二年6 月才结束。青海西部、西藏大部、 新疆部分地区地势更高,全年有霜,有的地区甚至终年为冰雪所覆盖。
65. 怎样预防霜冻的危害?
  霜冻对农业生产威胁很大,必须采取积极的防御措施。 目前主要防御措施有两大类,即农业措施和物理方法。适用于大面积农田的农业措施有:种植耐寒作物,培育抗寒高产品种;加强田间管理,促使作物提前成熟;采取先进的 栽培技术,提高作物的耐寒能力;根据气象预报,选择适宜的播种期及早熟品种,避过霜冻危害时期;设置风障或使用暖房、阳畦等进行育苗及栽培作物。
关于采取物理措施和药物来提高气温、土温,避免或减轻霜冻的危害。物理方法主要有:灌溉法:在霜冻发生的前一天灌水,保温效果较好。据试验,灌水后的作物叶面温度在夜间可比不灌水的提高1-2°C熏烟法:即燃烧柴草等发烟物体,在作物上面形成烟幕,使降温慢,并能增加株间温度。一般熏烟能达到增温05-2.0°C的效果。也可用化学药剂造成烟幕,提高空气温度。据测定,燃烧1公斤红磷可为5亩地防霜,提高温度1-2°C覆盖法:即用草帘、 席子、草灰、尼龙布覆盖,或用土覆盖,可使地面热量不易散失。
66. 什么是冻雨?它有什么危害?
  雨滴与地面或地物、飞机等物相碰而即刻冻结的雨称为冻雨。这种雨从天空落下时是低于0°C的过冷水滴,在碰到树枝、电线、枯草或其他地上物,就会在这些物体上冻结成外表光滑、晶莹透明的一层冰壳,有时边冻边淌,象一条条冰柱。这种冰层在气象学上又称为"雨凇"。冻雨多发生在冬季和早春时期。我国出现冻雨较多的地区是贵州省,其次是湖南、江西、湖北、河南、安徽、江苏及山东、河北、陕西、甘肃、辽宁南部等地,其中山区比平原多,高山最多。 冻雨是一种灾害性天气。它在地物上冻结并积累后能压断电 线和电话线,严重的冻雨会压塌房屋,压断树木、竹子,还会冻死农作物和蔬菜。由于地面冻结,对交通造成很大影 响。飞机在有过冷却水滴的云中飞行会使机翼、螺旋桨积冰而造成失事。19841月中旬后期,受强冷空气影响,贵州、湖南、江西、湖北等省不少地区出现冻雨天气,造成电线断线倒杆。贵州省的有线电话全部中断,严重影响通讯工作。湖南输电线积冰厚度在20毫米以上,一些高压线路一 天溶冰5-6次。因受冰冻天气影响,贵阳客车站停开长途车803班次,农村公共汽车间断停开418班次。湖南长沙附近几个县停开班车339班次;仅临武、资兴两县折断竹、木近500多万根(棵)。贵州有10%提早抽苔的油菜受到冻害。
67. 积冰主要有哪几种危害?
  积冰主要是冻雨的产物,其危害主要有以下几种:
电线积冰:在冬季及早春季节,当雨凇、雾凇或两者混合体凝附在导线上或湿雪冻结在导线上的现象称为"电线积冰"。由于电线结冰后,遇冷收缩,加上冰本身的重量,就会绷断;有时,成排的电线杆被拉倒,使电讯和输电中断。河南省商丘地区在19663月的一次电线积冰中,电线几乎全部被压断,造成商丘市严重的停电,电讯中断,陇海铁路的火车也一度停运。
飞机积冰:当飞机在过冷却雨或云中飞行时,其表面的某些部位出现冰层的现象,称为"飞机积冰"。由此而影响飞机的空气动力性能,降低飞行南高度和速度,偏离航向,造成空中与地面通讯中断和安全着陆等,甚至造成险情导致机毁人亡。
船舶积冰:在北方海洋上航行的船舶,当温度降到 0°C以下时,因降水、雾或波浪飞沫溅在船体上会产生积冰现象。积冰层如果很厚,会使舰艇重心改变,丧失稳定性, 可能招致倾覆。当温度低于-6°C,风速大于10米/秒(波高大于2米)时,船体上的积冰增长速度在1小时内可达2 厘米厚。
此外,路面积冰,常常造成交通事故增多,等等。
68. 什么是冻拔害?
  越冬作物分孽节出现后根茎外露,受严寒作用而发生的冻害现象称"冻拔害"。大家知道,土壤孔隙中的水因冻结后体积增大。当严寒来临,土壤因冻结膨胀,埋在土壤中的作物根茎、分孽随之抬高,有的即露出土外而受冻,有的虽暂时还在土下,但当天气回暖,土壤解冻下沉,已抬升的作物根系不能随土壤复位。土壤的多次冻融(或昼消夜冻),原来埋在土壤下的根系或分孽节便露于土外,一旦冷空气再次来临,便受冻致死。冻拔害常发生在冬季气温不够稳定的中纬度地区,欧洲的中南部冻拔害较为突出。我国江淮等地也 曾有发生。 195211月江淮一带月平均气温达12°C左右, 麦苗生长旺盛。121日,发生自北南下的强寒潮,最低气温降至摄氏零下5-8°C,而且持续数日久,使江苏、安徽等省一带的部分地区因土壤受冻掀翻出麦根而冻死。受冻最重的扬州地区, 122-14日内有8天结冰,其余日子清晨都有浓霜。土壤解冻后,叶片如沸水烫过,但死亡尚不严重。以后天气转冷,土壤冻结,麦苗陆续受冻死亡,到 19531月底止,死亡严重的达90%,一般麦田死亡20 30%。实践证明,选择抗冻性强的品种,做到整地细致,施足底肥,适当深播和冬季镇压是防止冻拔害的有效措施。
  另外,我国东北林区因冻拔害也常常造成幼树死亡。
69. 什么是"白灾",多发生在何地?
  我国的畜牧业生产与气象条件息息相关,特别是靠天养畜和逐水草而居的草原畜牧业,无论是牲畜的饲草还是牲畜本身都会受到气象条件的制约。据有关材料介绍,由于干旱、暴风雪、白灾、大风、风沙、冷雨、冰雹等气象灾害,加之饲养管理不善,每年牲畜死亡率一般年份在5%或以上,灾年可达24%左右。
  白灾,是我国牧区常发生的一种畜牧气象灾害。它是由于冬半年降雪过多,积雪过深,影响牲畜正常放牧活动的一种灾害。对畜牧业的危害,主要是积雪掩盖草场,且超过一 定深度,有的积雪虽不深,但密度较大,或者雪面覆冰形成冰壳,牲畜难以扒开雪层吃草,造成饥饿,有时冰壳还易划破羊和马的蹄腕,造成冻伤。致使牲畜瘦弱,常常造成母畜流产,仔畜成活率低,老、弱、幼畜饥寒交迫,死亡增多。 同时积雪还妨碍交通,压损棚舍等。 196624月初,新疆北部连降大雪,形成白灾,使牲畜冻、饿死亡全疆达900万头(只)以上。内蒙古的大兴安岭以西、阴山以北牧区,祁连山牧区,北疆的部分牧区,藏北至青海南部一带高寒牧区以及川西高原牧区的西部等地常有白灾发生。从时间上看,一般从10月份到第二年的5月份均可有白灾发生,尤以11月和34月份为多。白灾的发生不仅受到降雪量、积雪深度和密度及时间的影响,同时和草场状况、牧业生产方式(放牧与舍饲)及补饲条件等紧密相关。
70. 1977年内蒙古的白灾造成的损失有多大?
  19771026-30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和乌兰察布盟北部降了一场历史上罕见的大雪,雪量之大,持续时间之长,范围之广,是这些地区有气象记录以来未曾有过的。 其中锡林浩特降雪量最大,过程降水量达58毫米,超过该地1960-l976年共17年中10月下旬降水量的总和(518 毫米),其余大部旗县的过程降水量在25-47毫米之间。上述地区积雪普遍达5寸到1尺,局部地区达1-2尺。大雪封路,交通断绝,草场变成茫茫雪海,雪紧贴羊的肚皮无法行走。造成历史上罕见的特大白灾。大雪之后牧区气温持续偏低, 11月上旬的旬气温较常年偏低5-6°C,阿巴嘎旗11 月最低气温达零下346°C。雪后低温,加上11月又连下几场小雪, 12月降了几次小到中雪,致使积雪不化,牲畜饥寒交迫,牧区白灾持续发展。虽然政府组织抢救和空运,但终因范围太广、时间过长、灾情过重,仅锡林郭勒盟损失的各类家畜就达300万头(只),人员亦有冻死、冻伤。
71. 1989年春季青海省积雪造成的损失有多大?
  青海是我国四大牧区之一,有草场近6亿亩,由于海拔较高,气候寒冷,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雪灾产生。牧区牧民中流传着"五年一大灾,三年一小灾"等说法。一般为三年左右出现一次。从地区上看,主要集中在南部的海南、果洛、玉树、黄南、海西5个冬季降水较多的州。19891 月份开始,牧区就陆续出现降雪天气,积雪较厚的地区对牲畜已带来一定的影响。2月中旬以后,降雪天气更加严重。 2月中至4月不到80天的时间里,降雪日达30多天。尤其是4月至5月初,先后发生4次区域性中到大雪天气过程, 部分地区还降了暴雪。据调查,全省有黄南、海南、海西、 果洛和海北5个自治州的19个县的2亿多亩草场被雪覆盖,8000多万头(只)牲畜受到饥饿威胁,牧民的生活受到很大影响。被群众称为"卡脖子"的这次雪灾是该省近40 年来春季雪灾最严重的年份之一。据不完全统计,雪灾造成全省成畜死亡70多万头(只),仔畜死亡96万头(只),仅牲畜死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17亿多元。
72. 如何预防积雪对畜牧业的危害?
  积雪对牧草的越冬起保温作用;早春融雪可增加土壤水分,对春季牧草萌芽和返青是非常有利的;同时积雪又是无水或缺水的冬、春草场的主要水源之一,可以解决人、畜饮水问题。但是,当降雪过多,积雪过深,掩埋牧草时能形成灾害,即所谓"白灾"。为趋利弊害,保证畜牧业的稳产高产,一般可采取以下防御措施。建立饲料饲草基地,储草备荒。积雪过厚造成的灾,实质上是牲畜的一种"饿灾"。因 此,开发草料资源,发展饲料工业,建立草库伦,围绕以冬草储备为主的草原基本建设,适时储草备料,是预防积雪危 害的根本措施。加强棚圈建设。修建牲畜棚圈,使牲畜在积雪时有个安身之地,这是保证牲畜安全越冬渡春的重要条件之一。加强牧区气象预报和服务的组织等工作,使广大 牧区能及时收听收看到灾害性天气预报,以便做好各种防灾、抗灾准备工作。根据牲畜破雪采食能力,适当调整畜群结构。在各种牲畜中,马的破雪采食能力最强,羊次之,牛最弱。所以,可以根据这一特点,在积雪较厚时,就应适当调整畜群结构,将各种牲畜混合编群,先放马,再放羊,后放牛,使各种牲畜都可采食。以减轻积雪的危害。
73. 什么是暴风雪?有什么危害?
  冬春季节,在强冷空气爆发南下时,常常形成强降温和大风伴随降雪或大风卷起地面积雪天气,飞雪随风弥漫,一片白茫茫,能见度极低,这就是"暴风雪",气象上称为"吹雪""雪暴"。一般牲畜的抗寒能力大于抗热能力。在暴风雪天气中,因非蒸发性散热加大,牲畜机体在维持一段时间的热调节平衡之后,体温将逐渐下降。据测定,在低温和大风环境中,绵羊的体温降到28°C左右时可导致死亡。在春季。牧草枯黄,且数量少,质量低,畜体衰弱膘情很差,御寒能力降低。当遇到暴风雪袭击时,不仅使畜群惊恐不安, 往往因辨不清方向而随风狂奔不止,无法赶拢回圈,常常掉进湖泊水泡或掉下山崖,摔死冻死。怀孕母畜在逆境中奔跑,容易导致机械性流产;即使在棚圈内,因避风雪寒,常 常互相上垛,挤压取暖,也会使怀孕母畜流产,有的活活被压死。有的幼畜甚至异嗜污雪、或结冰牧草,引起恶性传染病的爆发,导致幼畜死亡率剧增。因此,暴风雪是牧业生产上的灾害性天气之一。 19662月至4月初新疆伊犁、塔城、阿勒泰等地区连续出现暴风雪天气,积雪深度达25- 45厘米,其中阿勒泰2月最大积雪深度达73厘米,稳定积雪持续到416日才结束。风力一般有6-7级,有的达9 -10级。暴风雪及低温积雪使全疆损失牲畜达411万头(只),仅阿勒泰地区就损失达100万头(只),占该地总数 40%以上。
74. 怎么预防暴风雪?
  暴风雪是伴随寒潮或冷空气侵袭而产生的。目前人类虽尚无法控制,但是减轻或避免它造成的危害还是可以实现的。从降低草场风速本身出发,种草植树,营造防风林带是行之有效的措施之一。实践证明,大力种草植树,营造防风林带可以增加地表覆盖率,能减小草场风力。且其效果随着护牧林年龄的增长,防风效益增加。据观测,风通过林网草场后,平均风速减少30%左右。由于生态环境条件的改善,有护林草场比无护林草场的牧草产量可增产18- 38%。草料是发展畜牧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建立饲料饲草基地和草库伦,适时储草备料,抓好秋膘,平衡冬、春饲草饲料供应,以提高牲畜抗暴风雪能力。在冬、春季草场上 建设透光保温的棚圈是防御暴风雪对牲畜危害的有效措施。 在放牧转场途中,利用避风向阳、干燥的地形,垒筑防风墙、防雪墙,有条件的牧场可修建接羔房、育羔棚等,对牲畜避寒防冻、减轻暴风雪袭击是行之有效的抗御办法。最后,要努力做好暴风雪天气的预报,并及时传递到牧民中。 特别是春季牲畜转场时,使牧民能在暴风雪天气出现之前把牲畜赶回棚圈,对老、弱、病牲畜做好防御措施,减少损失。
75. 什么是冷雨,怎样预防?
  冷雨是指降雨时或雨后紧接降温、大风天气袭来,危害牲畜的一种灾害天气。当放牧中的牲畜,遭受雨淋后,雨水渗人毛层,湿到毛根,使体温下降,加上寒风袭击,易染疾病和死亡。据调查研究,当日平均气温在5°C以下, 24小时降温大于6°C,日降水量为5毫米或以上,风速大于8米/ 秒时,就可产生冷雨害。冷雨主要发生在我国北部和西部牧区,青臧高原牧区东部次之。出现季节以春季最多,秋季次之,冬夏雨季甚少。冷雨危害程度因雨后寒风强度和出现季节而异。一般春未夏初危害最重。因此时正值牲畜脱绒换毛时节,加之越冬后膘衰体弱,御寒能力较低,遇冷雨后易死亡。其他季节冷雨危害较轻。
  怎样预防冷雨危害呢?主要是注意收听和使用天气预报,当冷雨来临前,将牲畜赶回棚圈,并适当采取防雨防寒措施。例如,1983621-23日,内蒙古出现一次冷雨天气过程,巴彦淖尔盟一户牧民,听到冷雨天气预报后,次日停止放牧,下雨前把羊群赶到棚内,有的用被褥、羊毛苫等盖在羊身上,结果他家承包的数百只羊无一受损,而在外放牧羊群死亡惨重。据不完全统计,这次冷雨过程冻死10多万头(只)。另外,当正在放牧时遇到冷雨,来不及赶回棚圈时,可将畜群赶到沙窝地、高草地,以便保暖避风,减免损失。
76. 寒冬腊月容易诱发哪些疾病?
  寒冬腊月,当寒潮袭来气温骤降,容易诱发感冒、气管炎。冠心病、肺心病、中风、哮喘、心肌梗塞、心绞痛、偏头涌、病毒性肝炎、高血压等病。寒冬腊月不仅能诱发这些疾病,而且还能使这些病患者病情加剧,甚至死亡。根据对中风和心肌梗塞患者死亡情况的统计,每年寒冬季节,两种疾病的死亡人数,几乎是暖季的两倍。特别是老年人的肺心病、冠心病、中风、动脉硬化、高血压的死亡率更高。为什么在寒冬易诱发这些疾病呢?近代学者研究证明,当寒潮袭来,随之气温骤降,直接影响人体内部激素的分泌,使某些人在天气变化时出现气象敏感症状,如乏力、失眠、头疼、激动等。当气温骤降在10°C以上时,人体调节功能就不能很好适应,加之没有思想准备,不注意保暖就易患感冒。骤冷能降低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支气管的纤毛运动,使肺泡舌噬能力降低,入侵的微生物增多,于是炎症急发使支气管疾病发作。
  寒冬腊月死亡率比其他时节高的原因是寒冷天气带来的突然袭击,导致血液中的血小板和红血细胞增加,并贴附在动脉壁上。为适应这一变化,体内血液的循环量减少,其胆固醇也变得很稠密,这样就增加了人的心脏负担致使心脏病发作。寒冷的刺激又使交感神经兴奋,末梢血管收缩,阻力增加以及心率、血压升高、左心室负荷加重,使心肌耗氧增加,还可激发冠状动脉痉挛。实验证明,寒冷可导致冠状动脉痉挛,当吸人-10的冷空气,心电图可出现类似心绞痛的模样。由于寒冷的刺激可引起血管的痉挛,容易使脑部血 压急剧变化,导致血管闭塞,甚至使血管破裂而发生脑溢血。
  总之,在寒冬应加倍预防疾病的发生。要加强防寒锻炼,多在室外活动,坚持用冷水洗脸,随天气变化增减衣服,保持身体健康。
77. 什么是雷暴?
  伴有雷声和闪电现象的对流性天气系统称为雷暴。它产生于强烈发展的积雨云中。这种云的厚度可达数千米,在华南地区可达上万米,有时甚至可达2万米。云中空气的垂直上升速度可达20-30米/秒,最大可达100米/秒,可见其能量之大,我国雷暴活动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季节性。雷暴日数呈现南方多北方少,山区多平原少的特点。最多的地区是云南南部和两广地区及海南省,年平均可达90-100 天,海南岛中部山区和西双版纳达120天以上。而长江以北地区每年平均有30-40天,仅西北干旱地区少于20天。一 般雷暴冬季少于夏季,但在南方有时隆冬也有雷暴出现。雷暴出现的时间一般以下午为多。雷暴是一种危险的天气现象,不仅会影响飞机、导弹等的飞行安全,干扰无线电通讯,而且击毁建筑物、输电和通讯线路、电气机车,击伤击 毙人畜,引起火灾等。据美国20多年石油火灾统计, 55 是由雷暴引起的。在美国每年有数千人受到雷电的伤害,近 400人被雷电击毙,财产损失达26亿美元。我国根据对山东临沂地区的调查, 19501972年间因雷电伤亡就达900 多人。 19903月下旬初,南岭附近地区的一次强对流天气,仅湖南、广东两省就有5人死于雷电。
78. 怎样预防雷击?
  在地球的大气层中,每一瞬间都有雷暴在轰轰作响。据统计,全球每秒有近百次雷电奔驰落地。有人估计,危害最大的击地闪电,其电压可高达几千万伏特、峰值电流高达1 万安培,有时可达10万安培。雷暴虽然有巨大的破坏力, 往往给人们带来很大危害。但是,只要我们认识它的活动规律和造成危害的原因,采取有效的防雷措施,就可避免灾 害。凡属高大建筑物、烟囱、电杆、旗杆、铁塔等都要装 设避雷装置。在正常情况下,可以防雷击。经常加强对避雷装置检修,消除隐患。在雷雨到来之前,关好门窗,避免因室内湿度大而引起导电效应。雷雨时,躲在室内或汽车内关好门。在室外不要站在高大建筑物、电杆、大树下及空旷地带躲雨。不要把锄头、铁锹等带金属器物扛在身上,更不能奔跑。不要在水面停留,如正在划船,要上岸。 在室内,要尽量远离电线、广播线,电话线、水管等容易引雷物体;打雷时,最好不要用电话。遇到雷雨天气时在山区和农村要将家用电器关闭,拔掉电源与天线插头,室外天线最好加装避雷器。
79. 什么是雷暴大风?
  雷暴大风天气是强雷暴云的产物。强雷暴云,又称"强风暴云",主要是指那些伴有大风、冰雹、龙卷等灾害天气的雷暴。强风暴云体的前部是上升气流,后部是下沉气流。由于后部下降的雨、雹等的降水物强烈蒸发,使下沉的气流变得比周围空气冷。这种急速下沉的冷空气在云底就形成一个冷空气堆,气象上称"雷暴高压",使气流迅速向四周散开。因此当强雷暴云来临的瞬间,风向突变,风力猛增,柱往由静风突然狂风大作,暴雨、冰雹俱下,这种雷暴大风,突发性强,持续时间甚短,一般风力达8-12级,所以有很 大的破坏力。当强风暴云中伴有大冰雹和龙卷风时其破坏性就更太。
80. 什么是龙卷风?多发生在哪个季节和地区?
  龙卷风(简称龙卷)是一种与强雷暴云相伴出现的具有近于垂直轴的强烈涡旋。它的外形像一个漏斗状的旋转云柱,当它发生在水面上,常吸水上升如柱,好像"龙吸水" 称水龙卷。当它出现在陆地上时,称为陆龙卷。龙卷风的特点是,范围小,一般水龙卷的直径从10-100米不等; 陆龙卷稍大些,但也不过100-l000米。生命短。一般只 有几分钟,最长也不超过几小时。中心气压极低。据估计,中心气压可低至400百帕。甚至达到200百帕。风力大。在龙卷中心附近的风速可达1O0200米/秒。破坏力大。在龙卷风经过的地方,常将大树拔起、车辆掀翻、建筑物摧毁,有时把人吸走,其危害十分严重。 196633 日,苏北盐城、射阳、大丰县出现特大龙卷风,影响范围宽约1-2公里,长约30余公里,各地受影响时间仅2-3 钟,但风力极猛,摧毁力极大。造成87人死亡,毁坏房屋3万多间,其中倒塌1万余间。盐城磷肥厂有一个直径27 米、长9米、重6.5吨的大容器从新洋河北岸吹到南岸。
  从全球来说,龙卷风主要发生在20-50度的中纬度地区,全世界每年有纪录的龙卷在1000个以上,其中美国平均每年可达800次,堪称"龙卷王国",我国大部省(区、 市)都有龙卷风的踪迹,平均每年不足100个,且多集中在东半部地区,以华东的江苏、上海、安徽、浙江及山东、湖北、广东省等相对较多。龙卷出现的季节一般在5-9月。 出现时间大多在午后到傍晚。
81. 龙卷风袭来时怎么办?
  对于龙卷风袭击时如何防御的问题,多年来还没有很好解决。过去人们对付龙卷风的办法就是打开窗子,使房屋内外气压差相等,以此减少房屋倒塌的危险。据最近的研究,认为打开窗子,虽然可以解决气压不等的问题,但却给迎风墙增加了压力;因此同样会使房屋倒塌。研究还指出,龙卷风造成房屋倒塌的主要原因是风速过大,由于气压差的原因只占很少的比例,而且一般的房屋都有较好的通风通气能力,当建筑物附近的大气压突然下降时,这些房屋都能很快适应。因此有人提出,当龙卷风袭来时,应当作到以下几 点:(1)在家时务必远离门、窗和外围墙壁,最好是到地下混凝土掩蔽所,或最低一层地下屋,并保护好自己的头部。(2)立刻离开危险房或活动房。如果附近无屏障,则应平伏于低地面,但要注意有水淹的可能。(3)寻找最安全的位置。据调查最安全的位置是与龙卷风来向相反的方向,科学家认为,东北方向的房间相对比较安全。小房屋和密室比大房间安全(4)在公共场所,应向指定地点疏散。最好的掩蔽场所是低洼的地方。(5)如果汽车外出遇到龙卷风,这是最危险的,应立即把汽车停在低地。千万不要开车躲避龙卷风。据调查表明,许多人都死在行驶的汽车内。这是因为汽车遇到龙卷风,几乎没有防御能力。(6)在野外遇到龙卷风时,应就近寻找低洼地伏于地面。要远离大树,以免被砸、被压。
82. 冰雹是怎样产生的,有什么特点?
  冰雹是从发展强盛的积雨云中降落到地面的冰球或冰块。其直径一般为5-50毫米,大的可达30厘米以上,常给国民经济、人身安全带来严重危害。冰雹和雷暴都是对流性天气,都发生在积雨云中,但是形成冰雹的条件要比雷暴条件高。一要有厚实的云层,气象上叫深厚的层结不稳定。一般来说,发展强盛的积雨云中都可以有冰雹,但要使冰雹降落到地面,需要云中的雹长到一定的体积。根据理论计算,产生雷暴的积雨云中,上升气流速度一般需要10 /秒左右,而形成降雹的云中上升气流速度,一般要在20 米/秒以上,雹粒愈大,所需上升气流愈强。这种上升气流是不均匀的,时强时弱,使雹粒在碰撞中迅速增大,当上升气流托不住时,雹块降到地面。二要有适宜的0层高度。 积雨云中在0层以下由水滴组成,0°C层以上至零下16°C 层以下是过冷却水滴和冰晶的混合体,再向上则以雪花、冰晶为主。当你仔细剖开较大的雹块,可以看到,冰雹内部是呈透明与不透明层相间排列的。这说明冰雹是在0°C层上下反复升降,在"融化-结冻-再融化-再结冻"的反复过程中,不断增大的。有人从资料得出,当0层的高度位于最大上升速度层200-300米处时,最有利于冰雹的增大,0层过高过低都不利于冰雹的发展,即使降雹,危害也不严重。从我国降雹的特点来看,冰雹灾害多发生在4-7 冷暖空气活动频繁的时期,大多出现在午后到傍晚,持续时间短,一般在几分钟到半个小时。降雹区多呈带状,俗语说 "雹打一条线",其宽度一般只有1-2公里。从发生冰雹的次数看,山地多于平原,内陆多于沿海,中纬多于高纬和低 纬。我国的雹区主要在云、贵、甘、宁、陕、豫、晋,蒙、 苏北等地。
83. 群众中预报冰雹有哪些经验?
  由于冰雹天气出现的范围小、时间短、地方性强等特点,一般难于作出准确的预报。目前主要靠气象雷达跟踪 测,作出短时预报。但是,多雹地区的广大劳动人民,因深受其害,所以很注意观察总结当地冰雹天气发生发展的规律,并代代相传,不断充实,从而积累了不少预报冰雹的好经验。例如,降雹的当天早晨气温一般较低,中午增温猛, 所以有"伏天早晨凉飕飕,午后冰雹打破头""晴得猛,来的紧"等谚语。另外,降雹当天或前几天,一般近地面层湿度较大,人感闷热。所以有"天气闷热,有冰雹"的说法。在甘肃一带有"清早四山拉雾,下午必有冰雹""早上露重,午后有雹"。由于冰雹发生在强烈深厚的积雨云中,因此,在群众中从云的特征来判断冰雹的经验是很丰富的。例如,"低云打架,冰雹就下",说明两块积雨云合并后往往迅速发展起来,天气强烈。四川一带有"不怕云里黑,就怕云里黑红,最怕黄云下面长白虫",这说明冰雹云的色彩不同一般。从雷声判断降雹的经验有"蜂子朝王声,冰雹将来临" 等。这方面的群众经验,各地都有,非常丰富。把这些经验与现代气象科学技术结合起来,将为防御冰雹提供很好的依据。
84. 目前人工防雹主要采取哪些方法?
  为了用人工控制或干涉的办法预防冰雹,减轻灾害,目前人们根据雹粒形成的基本条件,提出两种设想,一是让过冷却水滴尽快降落,以断绝雹粒增长的原料;二是促使过冷却水滴尽快冻结成冰粒,增加雹粒个数,减小其体积,以减轻其危害。根据上述设想,目前国内外在人工防雹中主要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利用催化剂防雹法,就是利用火箭、飞机或炮弹将碘化银微粒等催化剂撒人云中,促使云中冷却水滴变成冰晶。由于碘化银的微粒很多,使冰晶大量增加,从而使冷却水滴减少,不易形成较大的冰雹。另一种方法是炮轰法。就是利用土炮、土火箭或空炸炮等在云中或云下爆炸,有的是用高射炮轰击。炮轰防雹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 史,并取得了一些经验。如"打云头,云转向;打云腰,雹云裂;打云尾,防不住"。还有"打早不打迟。打头不打尾" 等。目前,我国有内蒙古、甘肃、新疆、四川、湖北等10 多个省(区)开展了防雹,并取得了一定效果,当然,人工防雹工作仍处在研究试验阶段,所用的方法还存在不少问题,有待进一步提高。我们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防雹工作定会取得新的进展。
85. 风雹灾害有哪些特点?
  风雹灾害是雷暴大风的产物。它是我国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其形成灾害的特点是:突发性强,难以防御。由于雷暴大风的移动速度快,而且在移动中迅速加强,往往云到风雹到,倾刻之间,狂风大作,冰雹倾砸,大雨滂泊,来势凶猛。危害时间短。一般影响某地的时间仅几分钟,很少超过半小时。危害范围小。一般风雹灾区的范围是长条状的,长度从几百米到几公里,宽约1-2公里,最强的可达上百公里。破坏性大。由于风强、雹砸,所经之地,往往房倒屋损,树木电杆倒折,农作物被毁。例如,、19865 20 日,重庆市遭受强雷暴大风袭击,荣昌、大足等6 区县先后出现8级以上大风和冰雹,雹块像鸡蛋大,普遍出现暴雨,其中荣昌县2小时最大降水量达1257毫米。这次雷暴大风过程历时仅5个半小时。受这次过程影响,死亡90人,启屋倒塌6万余间,成灾农田46万亩,粮食损失620万斤,电杆倒折15万根,造成部分地区停电停水,交通中断,直接经济损失约2亿元。出现频次高。据统计,我国风雹平均每年有1000多县次,最多达2150多县次,波及29个省(区、市),最少也有600多县次。虽然每次风雹灾害范围小,但灾情重、频次高,出现范围广,所以总的灾情是严重的。
86. 大风常造成哪些灾害?
  我国气象上规定,当风力达8级或以上(即风速大于17米/秒)者,称为大风。大风造成的灾害主要是由强风压引起的,其危害是:房倒屋塌、高大建筑物受损,树枝折断,由此而造成的人员伤亡,这种例子屡见不鲜的。 辆颠覆、失控和停驰。 1979年新疆大山至三个泉,受大风危害,有16节车厢被吹翻,这类事例,在新疆多大风的冬春季节常有发生。日本在铁路运输中曾规定,当风速达20 米/秒时,运行时要提高警惕;达25米/秒时,可根据情况,暂停行驰;达30米/秒时,停驰,以防脱轨翻车。在公路交通上,强风可造成汽车失控,特别是行车速度越快, 越容易造成失控,引起交通事故增多,因此遇有大风天气时,开车要谨慎。船舶翻沉。在海上除了热带风暴和台风大风有严重危害外,还有寒潮大风和气旋大风几乎每年都会 造成翻船事故。 1990125日,大连海洋货轮在巴士海峡遭受强风而翻沉。此外,内河江轮也常被大风吹翻。如 198331日,红星312号客轮,行至广东三水县河口区,遭到雷暴大风袭击,造成严重的船翻人亡事故,死亡 200多人。电杆、电线被刮断。大风不仅可把木质或水泥电杆吹倒、折断,有时还把万伏以上的高压铁塔吹倒、损坏,造成停电事故。此外大风常常造成农作物倒伏、折损、落果,吹毁塑料大棚等等。以上都是大风造成的直接危害。其间接危害,如大风可引起巨浪和风暴潮,以及助长森林火灾和城市火灾的发生发展等。
87. 大风对农业有哪些危害
  大风对农业生产可造成直接和间接危害,直接危害主要是造成土壤风蚀沙化,对作物的机械损伤和生理危害,同时 也影响农事活动和破坏农业生产设施。间接危害是指传播病虫害和扩散污染物等。对农业生产有害的风主要是热带气 旋、寒潮大风、温带气旋大风、雷暴大风、龙卷风等,其瞬间最大风力一般都在8级或以上。但有时风力不一定很大,主要起加剧其他不利气象条件的危害等。
  风蚀沙化:我国北部和西北内陆地区,风蚀比较强烈。 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形成的沙漠化土地约5万平方公里,如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后山地厦开垦的农田已有43%被风蚀沙漠化。近20多年来,海拉尔周围开垦的土地,黑土层平均已被吹蚀20-25厘米。此外,在嫩江下游、吉林西部和黄河故道等地区也出现以斑点状流沙为主的沙漠化土地。
  机械损伤:强风可造成农作物和林木折枝损叶,拔根、 倒伏落粒、落花、落果和受粉不良等。受害程度因风力、株高、株型、密度、行向和生育期等而异。
  生理危害:风能加速植物的蒸腾作用,特别在干热条件下,使其耗水过多,根系吸水不足,可以导致农作物灌浆不足,瘪粒严重甚至枯死;林木也可造成枯顶或枯萎等现象。 冬季的大风能加重作物的冻害。另外,在东南沿海地区的海风,因含有较高的盐分,可造成盐蚀等,对植物授粉和花粉发芽也有影响。
88. "黑风"是怎样形成的?常出现在何地?
  黑风是一种强烈的沙尘暴或沙暴。是由强风将地面大量的浮尘细沙吹起,卷人空中,使空气混浊,能见度很低的一种恶劣天气现象。内蒙古一带称之为"黄毛风""风沙滚滚天畔来,自天屋里点灯台,行人出门不见路,一半草场沙里埋"的顺口溜就是对黑风的鲜明写照。发生黑风的条件:一 是要有足够强大而持续的风力。二是大风经过地区植被稀疏,土质干燥松软。因此,我国阿拉善高原、内蒙古北部、 河西走廊和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及黄土高原北部等是最易出现黑风的地区。春季,这些地区气温回升很快,低层空气很不稳定,空气极易扰动,能把沙土卷向空中。据研究, 当风速达7米/秒左右时,即可明显起沙。尤其当冷锋过境时,锋后大风更使大量沙粒、尘土扬向天空,有时沙尘气层厚度可高达4-5公里,然后随高空气流向西南飘移,其浮尘部分常常可以扩散到几千公里远的地方。黑风所到之处,飞沙走石,日光昏暗,能见度很差。这种天气对航空和交通运输及农牧业生产等均有严重影响。 1983427日,内蒙古西中部出现一次强黑风天气,呼和浩特市下午3时天空即一片橙黄,百米之外视物不清,室内需点灯。风过之处, 吹断电杆,通讯中断,火车停驰。尤其是在毛乌素沙漠的鄂托克前旗,午后起风,瞬间飞沙走石,最大风速达31米/ 秒,对面不见人,造成11人死亡,3万余头(只)牲畜被风沙掩埋,跑散丢失10万余头(只),沙埋或吹坏水井5千余眼。
89. 怎样预防风害?
  前面我们谈了我国几种主要的常见的灾害性大风。虽然对于它们还无法控制,但是人们在它们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无所作为的。首先,大力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条件是避免或减轻风害的生态工程措施。选择具有抗风性能强、 根系强大的树种种植成行、成网、成带、成片的防风林,能 起到抗风、护岸、防风固沙、降低风速、增加空气湿度、调节水源,改善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的效益。我国盛产葡萄的吐鲁番盆地位于百里风区之内,自从营造了1300公鱼的防护林,70%的农田实现林网化后,严密的绿色长城使8-9级大风吹来也形成不了灾害。其次,准确的预报是防风的前提,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气象部门目前已能较准确地监测和预报热带气旋(台风)和寒潮大风等天气。这样,人们就可以在大风发生之前,采取各种防风措施,如将船只驶回港口避风,抢收己成熟的作物,赶回放牧的牲畜等,可以有效避免或减轻大风带来的损失。另外,当有大风时,在一些风口要道应加强人员巡视;工程要考虑大风特点等,并且制定有关防风法规,以便避免或减轻风害。

《什么是气象灾害,它有什么特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