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中考阅读经典赏析试题(共9题)

发布时间:2020-07-06 08:17:33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中考阅读经典赏析试题(共9题)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1.译文

独自登上金陵西门上的城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看着这万里长的大江在夕阳下流去。

因金人侵占,中原大乱,达官贵族们纷纷逃散,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国土?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扬州前线。

2.主旨、情感

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达了诗人的亡国之痛、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对朝廷不图恢复的愤懑、对沦陷人民的同情和深厚的爱国精神(忧国忧民的情感),感人至深。

3.上片的景物描写营造出了怎样的意境,请作分析。

答:上片写登楼所见的无边秋色,夕阳流水,营造出清冷萧条的意境,借景抒情,抒发了因山河残破而悲凉抑郁的心情。

4.请自选角度赏析“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的表达效果。

答:①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实中寓虚,虚实相生,描写了落日映照万里河山,大江奔流的悲凉壮阔的景观,渲染了肃杀、悲凉的气氛,抒发内心因国家衰亡而生的抑郁苍茫之情运用夸张手法,描写出傍晚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用落日和逝水象征南宋的国势日趋衰微,反映悲凉抑郁的心情奠定全词苍凉感伤的感情基调。

5.词的下片抒情方式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前面直抒胸臆,表达亡国之痛、收复中原的心志以及对朝廷的愤慨;后面用拟人的方法,请托“悲风”把泪吹过扬州去,含蓄深沉地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感。

6.请赏析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的表达效果

答:“簪缨”,运用借代修辞手法讽刺达官贵人,借以表达词人对南宋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收复的愤懑和斥责;②渴望早日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对失地的痛苦、无奈(或担忧

7.赏析“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的表达作用。

答:用拟人化的手法,风本来没有感情,却在前面加一“悲”字,生动形象地现出词人对扬州前线战事的关心,抒发词人的亡国之痛对故土的深切怀念。

8.下列对这首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A.“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西楼”点明作者登楼的地点,“清秋”交代当时正值初秋时节。

B.“中原乱,簪缨散”,“乱”概括了中原沦丧的现实;“散”揭露了统治阶级无心抗战的心理。

C.“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是点睛之笔,词人乞求西风把自己的泪水吹过大江,吹到已成为战争前线的扬州,充满无限感慨。

D.词下片抒情,格调由舒缓变为高亢激越,表达了词人在国破家亡的残酷现实警醒下,深重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清秋”是深秋时节)

9.下列对该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E

A.该词上片前两句写景,既交代了地点、时间,也写出了诗人在冷落萧条的消秋时节倚楼远眺万里景色的活动。

B.上片后两句有双重意味:一是日薄西山、余晖黯淡、暮色苍茫的万里清秋之景;另一方面也暗喻国家的衰落。

C.下片前两句写金人入侵中原带来的浩劫,世家贵族四处逃散,自然也就可以想见北方失地的百姓流离失所。

D.在该词最后两句中,作者希望悲风吹起自己的眼泪飘到扬州。风本身无所谓悲,而是词人主观心情上的悲。

E.该词表现手法富有变化。词的上片侧重写景抒情,比如三、四句寓情于景、由实及虚;下片则重在直抒胸臆。

(A项,前两句不是写景,而是叙述(叙写人物活动);E项,错在“由实及虚”,两句都是实写眼前所见景物,只不过两句都是寓情于景,实中寓虚,是为“虚实相生”。)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中考阅读经典赏析试题(共9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