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赤壁之战”对后世战争的影响

发布时间:


《三国演义》“赤壁之战”对后世战争的影响
作者简介:夏冬(1990)男,民族:汉,浙江嘉善人,浙江海洋学院学生,研究方向:《三国演义》
韩伟表(1970)男,民族:汉,浙江省绍兴县人,浙江海洋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学位:博士后,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小说、训诂和古代文献整理等。
要:历史上的“赤壁之战”是发生于战乱频仍的东汉末年的一次相对比较普通的战争,但经过《三国演义》巨大篇幅的精彩描述,使这场战争成为《三国演义》中三大战争之一,也成为了中国文艺和战争史上的经典之战,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具体的战争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通过对明中叶以来的一些典型战争的剖析,探究《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对这些战争的具体影响,借此彰显传统人文经典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关键词:三国演义;赤壁之战;战争;影响
中图分类号:i207.4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1-0000-02一、从历史走向文学
在历史上,赤壁之战只是发生在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一场规模较小的普通战争,正史中对赤壁之战的记载也大多较为零碎、分散。后汉书有这样记载到《后汉书·孝献帝纪》”曹操以舟师伐孙权,权将周瑜败之于乌林、赤壁。
裴松之《三国志·注》引《山阳公载记》云:


公船舰为备所烧,引军从华容道步归,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军既得出,公大喜、诸将问之,公曰:“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无类矣。”备寻亦放火而无所及。根据史书的记载,由此可得出:
1)赤壁之战确有其事,但战争规模较小,战争的意义也较为普通。
2)赤壁之战的“火攻”是否存在有争议。
3)抗击曹军的孙刘联军中哪一方占主导地位存在争议。4)正史中并没有出现如“草船借箭”“智激孙权”“智激周瑜”“连环计”“连环计”“苦肉计”等情节的记载。
但在《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是全书最重要、规模最大、人才最集中的一场战争,是决定魏、蜀、吴三国鼎立的一场关键性战争。从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开始,接下来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第四十五回“群英会蒋干中计”、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第四十七回“庞统巧授连环计”、第四十八回“锁战船北军用武”、第四十九回“七星坛诸葛祭风”、一直到第五十回“关云长义释曹操”都是描述“赤壁之战”的内容。对这场宏大战争的原因,经过和结果都进行了详细的描写。
罗贯中不仅写了历史上已经发生的事情,还可以写历史上并未发生的事情或者可能发生的事,这些都是合理的虚构、想象。不仅如此,罗贯中还对历史事件进行重新排列组合。如,《三国志·


书·吴主传第二》裴松之注,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曹操与孙权对垒濡须(今安徽巢县西巢湖入长江的一段水道)。初次交战,曹军大败,于是坚守不出。一天孙权乘轻舟从灞须口闯入曹军前沿,观察曹军部署。孙权的轻舟行进五、六里,曹操见孙军整肃威武,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随后下令弓弩齐发,射击吴船。不一会,孙权的轻舟因一侧中箭太多,船身倾斜,有翻沉的危险。孙权下令调转船头,使另一侧再受箭。一会,箭均船平,孙军鼓乐齐鸣,安全返航。由此可见,“草船借箭”的主角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并且这件事发生在赤壁之战以后五年。所以《三国演义》是一部以三国历史为题材的小说,既来源于历史又高于历史。二、从文学走向现实1.明末清初
《三国演义》小说的受众遍布社会的各个阶层。正如钱大昕在《潜研堂文集》卷十七“正俗”中所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小说演义之书,未尝自以为教也,而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致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可见《三国演义》的流行程度已经到了妇孺皆知的地步了。
《三国演义》的广泛传播也使得“赤壁之战”里的智慧谋略广为人知。对后世的战争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明末农民战争,是我国封建社会里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反抗地

《三国演义》“赤壁之战”对后世战争的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