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 - 苏轼专题

发布时间:2014-03-31 19:08:18

苏轼专题

——整合  迁移训练

教学目的:

学习系统整合、迁移所学知识的方法,提高综合运用(名句、文言、作文)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整合,补充。

1走近苏轼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他的父亲苏洵,即是《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大家。

嘉祐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在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

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苏轼几年不在京城,朝里已发生了天大的变化。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当国王安石意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的,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苏轼在杭州呆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这样持续了有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为自己起的。

宋神宗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

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新党势力倒台,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轼于是年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就又升翰林学士。

俗语:“京官不好当。”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分,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元祐六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被外放颖州。 元佑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他以“讥刺先朝”罪名,贬为惠州安置、再贬为儋州(今海南省儋县)别驾、昌化军安置。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享年六十六岁。

2名家声音。

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林语堂《苏东坡传》

与屈原比,苏轼多了一分自我,少了几分愚忠;与陶潜比,苏轼多了一分经历,少了几分寒闲;与韩柳比,苏轼多了一分豁达,少了几分悲观;与李白比,苏轼多了一分责任,少了几分狂漫;与杜甫比,苏轼多了一分大度,少了几分怨言……——黄玉峰《说苏轼》

3、苏轼作品

读一读,背一背,划出名句,概括各自的内容和诗人的情感(没学的自己查找资料):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二、激活,应用。

1补写出下列苏轼作品中的空缺部分。

1.人有悲欢离合, ,此事古难全。 ,千里共婵娟。

2.欲把西湖比西子,

3.大江东去,浪淘尽,

4.谁道人生无再少?

5. ,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

6.竹外桃花三两枝,

7. 。左牵黄右擎苍……会挽雕弓如满月,

2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我喜欢婉约中透出英气的李清照,虽是人比黄花瘦,也有高歌不肯过江东的豪气;我喜欢意气豪迈而又沉郁冷峭的陆游,虽只能夜阑卧听风吹雨”,位卑未敢忘忧国才是他的初衷;我更喜欢    的苏轼,   ,但

(学生写后交流、修改,教师指导。)

示例:

我更喜欢 命途多舛却不失洒脱 的苏轼, 高处不胜寒 ,但 依然能够淡妆浓抹总相宜,把生活打理得有滋有味

三、迁移,提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嘉祐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

熙宁四年,会上元敕府市浙灯,且令损价。轼疏言:“陛下岂以灯为悦?此不过以奉二宫①之欢耳。然百姓不可户晓,皆谓以耳目不急之玩,夺其口体必用之资。此事至小,体则甚大,愿追还前命。”即诏罢之。时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轼遂请外,通判杭州。

    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①二宫:指后宫的太后及皇后。

   1.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比冠,博通经史 比:等到

B. 会上元敕府市浙灯     市:购买   

C. 尾属于城             属:隶属

    D. 以虞水之再至         虞:戒备

   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此不过 奉二宫之欢耳 谨拜表                       

    B. 轼庐 其上 此非孟德之困 周郎者乎 

    C. 使御史谢景温论奏 皆出于此乎                    

    D. 欲置 不知东方 既白

   3.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够表现苏轼关爱百姓品质的一组是:

    ①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每因法以便民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率其徒持畚锸以出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④⑥    D. ②③⑤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苏轼上书皇帝说,皇宫在元宵节举办灯会,无法让老百姓家喻户晓,应该撤回诏令。

 B. 司农擅造律法要处罚没能按时执行新政策的人,苏轼据理力争制止了对百姓的处罚。C. 突发水灾,苏轼誓与城共存亡,稳定民心,始终带领士卒修堤守城,保全了徐州。

D. 苏轼因关注百姓的诗被奸臣诬蔑陷害,出狱后被贬黄州,从此自号东坡居士

5.翻译文。

四、拓展,延伸。

1反复朗读,赏析美文。

一蓑烟雨任平生

泡一杯清茶,翻开《苏轼诗词选》,大江的涛声在我耳边回响,一个身影缓缓向我走来……
    他的多情造就了他的豪迈,他的豪迈造就了他的豁达,他的豁达造就了他风雨无阻的一生。
    苏轼似水,温柔多情。点点是离人泪。他毫不掩饰内心的伤感,甚至有时还会有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经历。天人永隔的离别,刻骨铭心的思念,肝肠寸断的痛苦,宛若小溪般静静地流淌,一直流到天尽头。一位至情文人,不在乎男儿流血不流泪的名言,不理会男儿有泪不轻弹的劝谏,他诉说着他灵魂深处浅浅的相思,淡淡的哀愁。他大笔一挥,在纸上留下了自己的相思苦。
    苏轼似江,奔腾豪迈。他曾在波涛汹涌的赤壁下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正合他意。他不拘泥于小节,只爱如画的江山。他有博大的胸怀,冲天的豪气,造就磅礴的诗篇,气势好似一落千丈的瀑布,慷慨激昂。真是人如其词,词如其人。滔滔江水流不尽的是他的豪情壮志……
    可是生活总会有很多无奈,愿望不可能总会实现。苏轼一生风雨,一生坎坷。他的政治身涯坎坷,虽多次被召入朝,但又多次遭贬,甚至一贬再贬。他的一生担任过30个官职,遭贬17次,频频往返于庙堂与江湖之间,还曾坐过130天的监牢,至于罪名,真正称得上“莫须有”。然而,无论他身在何处,他的名字都在那里的人们心中留下烙印。世道扭曲如何?孤独一生又如何?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淡淡的一笑,接受住所有的打击。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他把豁达铺洒,让它成为生命的一部分,似酒般爽快。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他把乐观宣扬,将被贬的痛苦转化为理性的思索,不让自己在名利场中迷失了方向……
     一旦进入政坛,卷入这污浊的洪流中,有思想的人便会难以立足。难得的是你当一身抱负,仕途不顺时,在辗转漂泊中,你仍能保持一颗清澈、豁达、豪迈的心。在密州马背高唱老夫聊发少年狂赤壁之畔他吼出了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他给后人留下的是绝唱,是豪健。

读着他那婉约的诗词,感觉如沐春风,微风拂面时那一阵全身舒爽的感觉。

读着他那毫放的诗词,感觉如涛涛江水,以迅雷之势,东流赴洋,如万马奔腾,在草原上齐啸而过。

读着他的诗词的同时,读懂了他。读懂了他处事达观的态度,读懂了他面对逆境时豁达,你的生活是多么的充实。最让人佩服的是你超然物外,不计得失,能尽情享受自然赋予的山间明月和大江波涛,这又是怎样的心境?而我又何其有幸,能在千年之后细吟你的诗词,留下满口余香;能在悲观寂寞时,膜拜你的豁达,寻找一湾心中的清泉;能在失意落魄时与你对话,寻找一份面对挫折与困难的坦然和从容。
     合起书页,我闭上眼回味着。一个豪迈、豁达的声音在我耳边响起: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2写一篇作文,题目:喜欢苏轼

作文素材 - 苏轼专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