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语文复习题:第3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对练(二十四)

发布时间:2019-04-20 20:54:02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5)

卖艺老人

[]波德莱尔

这是一个盛大的节日。到处是喜气洋洋的度假的人们。那些由于年景不佳而外出变戏法的、耍猴玩狗的及挑担做买卖的人都指望着这样的节日。

在这样的日子里,我觉得人们把一切都忘记了,不论是工作还是苦恼。他们都变得像孩子似的。对于小孩子们来说,这是休假日,是从那令人恐怖的学校里解放出来的日子;对于大人们来说,这是从噩梦般的生活中逃离的日子,也是在无休无止的斗争和整天的提心吊胆中的一次短暂的休息的日子。

不管是在客观世界工作的人,还是致力于精神世界工作的人,都很难摆脱这民间狂欢的影响。他们也都在这无忧无虑的气氛里不自觉地扮演着自己的角色。我呢?作为一个真正的巴黎人,从来不会错过到那些出现在这隆重节日里的神气活现的小店里去观赏一番的机会。

实际上,这些小店之间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它们都尖叫着,大声唱着,叫喊声和铜铁碰撞声、焰火爆炸声混合着。愚仆和小丑们由于风吹日晒而变得黑瘦干瘪的面孔都痉挛着,他们拉着十分可笑的俏皮腔,开着莫里哀式的玩笑。孩子们拽着母亲的裙边,为了得到几根棒棒糖;或者趴到父亲的肩膀上,以便更好地观看像神一样令人眼花缭乱的魔术师的表演。到处弥漫着油炸食品的香味,这味道压倒一切芬芳,像是为这节日所供烧的香火。

但是,在那一头,在这一排小店的尽头,我看到一个可怜的卖艺人。就好像是自觉羞愧,他逃到了这华丽的一切之外,他弯着腰,似乎就要摔倒,老朽不堪,就像一具僵尸。他倚靠在他那小店的一根支柱上,那是一间比世界上最不开化的野蛮人的破屋子还要破的小店,里边点着两根蜡烛,蜡烛流着油,冒着烟,更照出了小店的简陋。

到处是欢乐、收益和大吃大喝,到处是确有隔夜之粮的安宁,到处是充满生命力的狂热;可这里却是绝对的苦难。尤其令人感叹的是,这个卖艺老人穿着这样滑稽的褴褛衣衫,比化装更能形成强烈对照。这是出于他本身的需要。

可怜鬼!他不笑,也不哭,不跳舞,也不做任何手势,不叫喊,也不唱任何歌,不唱欢乐的,也不唱悲哀的。他也不乞求。他哑然静坐。他放弃了,他认命了,他的前途已成定局。

可是,他向人群所投去的眼光又是那么深邃,令人难忘。那人群中的潮水般的骚动离这令人作呕的苦难只有几步远。我觉得好像有一只手掐住了我的脖子,我眼里充满了泪水,这泪水滞留在我的眼眶内,使我感到眼前一片模糊。

怎么办呢?又何必要去问这不幸的老人,在这恶臭的黑暗之中,想要引发什么奇迹呢?在他的已经被戳破的幕帐之后,又会有什么奇迹呢?确实,我没敢去问。我这胆怯的理由会使您感到好笑吧……

我承认我当时害怕使他出丑。

最后,我决定在他那木板上顺手放上一点钱,希望他能明白我的用意。可这时,不知怎么一拥挤,一股人流潮水一样涌来,把我卷得离他远远的。

刚才那一幕,一直在我眼前浮现着。我又回转过来,力图剖析一下我刚才那突如其来的痛苦。我自言道:“我刚才见到了一个老朽文人的形象,他活过了一代人,并曾是这个时代出色的捉弄者;这又是一个老诗人的形象,没有朋友,没有家庭妻小,被穷困和忘恩负义的公众贬黜。健忘的人们再也不愿迈进他的小店。”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  )

A.文章中的“我”有同情心,也厌倦世俗的狂乱,作为卖艺老人的窘境的见证者,使散文更加具有真实感。

B.文章中的人们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子都希望借这个盛大的节日忘记生活中的烦恼和人间的不幸,哪怕只是暂时的。

C.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反复使用的否定句式,属于神态方面的细节描写,体现了卖艺老人面对人生艰难的淡定和对狂欢的人们的轻蔑。

D.“我承认我当时害怕使他出丑”,因为“我”不愿意自己对老人的同情让老人再次感到一种屈辱,表明“我”对老人人格的尊重。

2.结合上下文,理解散文结尾画横线句子的含意。(6)

:    

3.文章以“卖艺老人”为题,开头却用大量篇幅描写节日里街头的热闹,请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6)

: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5)

片断的回忆

 

一九三八年,当我还在四川的时候,昆明朋友一再写信给我,说来联大吧,在农校楼上的教室里,从窗里看出去,你可以看到西山滇池,可以看到从西山峭壁那边飘过来的阴云,到你面前却化为一阵爽朗的雨;说在日落黄昏的时候,你可以在芳草如茵的草地上溜达,或者围着百年一开花的龙舌兰,坐在用贝壳铺成的地上,而那些白生生的贝壳螺壳,都是从昆明湖明净的水里捡来的。

刚来的时候,学校没有装电灯,寝室里是八人一组,公用一盏油灯,自私的同学又爱把那脏得可怕的油灯当宝贝似的放在自己床头,因此寝室里的黑暗可想而知了。 图书馆是用汽灯。偌大的一个图书馆并没有几盏,因此抢座位比在电影院购票还要拥挤。天未黑,馆外便黑压压地站满了人,门一开便向里拥,拥进门便分头向汽灯下面跑,等跑到坐定,低头一看,往往便会发现笔记本挤烂了,洋装书的硬封面挤脱了,笔记丢了,或是手指头挤破了。不幸的是出了一身汗还分不到一点灯光的人,于是便只有垂头丧气地又踏出了倚斜的馆门。那时,自修是天经地义,多少从内地来的,多少从沦陷区集中到上海,再从海道来的,都集在这里,抱着一种希望,想学得一些什么。如何能让一个晚上轻轻地溜过去呢?那时凤翥街已经很热闹了,因为那是昆明以北数县上省的驮马队驻足的地方,于是这些学子便只有与贩夫走卒为伍了。但凤翥街茶馆有限,容不了多少人,于是有的只得挟着书继续向前走,三三五五成群结队地,在薄明薄暗中,走向福照街,走向拓东路,走向云大图书馆。

行路当然也不方便,校内走道刚开,因此很松,很不踏实。雨季一到,便泥泞不堪,一脚踏下去,烂泥巴便会围到脚踝。

上课更麻烦,课分散,教室更分散,无时不须“马拉松”。一课在新舍东北区,一课在后来改为女生宿舍的南天一柱,另一课也许在昆北食堂,再一课也许又得跑出大西门到现在的师院(那时的工校)去。跑到教室,工作并未完,还得抢椅子,因为座位不够,到迟一步,便只有立着听课了。

吃呢?早晨是稀饭,用煮蚕豆做菜,午饭晚饭是多土多沙有壳子的红米。米饭也不够的,因此大家围着饭桶,硬把胳膊向里插,菜是清水煮的萝卜白菜,没有盐,更说不上油珠子了。

这就是初期的联大。同学生活是很苦的,可是活动情绪并不低,有很多壁报,又有很多社团,有很多公开演讲,有很多球赛运动会,很热闹。为了襄助抗战,也屡有下乡做兵役宣传的。

一九四年三月三十日,新舍有了电灯,可是初期的电灯很暗,寝室里还是八人一盏,而且吊得老高。此时联大同学生活仍甚清苦。这年的雨季来临以前,已开始有同学种花种树,最先在新舍种下去的是一株芭蕉,几株鸡冠,以及金盏菊,是在三号寝室的旁边种下去的。后来种花的风气才渐渐传布开,学校才开始把松柏的树苗插下去。

一九四一年的一月间,昆明已屡有空袭了,学校上课时间改为上午七点到十点,下午三点到六点,但往往早晨还不到七点钟便响警报了,天黑了还不解除,偶尔夜袭,半夜还得爬起来。八、九月间学校大遭轰炸,图书馆,饭厅,教室,寝室都有损坏。联大同学当时是“床床雨漏无干处”,在图书馆看书要打伞,在寝室睡觉也要张伞,真别致!

毕业后我回川省亲一趟便又回到学校来了。留在学校里工作,物质生活当然是清苦的,可是从别的方面可得到一些补偿。这里,有我熟识的面孔,有温热的气息,有殷殷的情怀。这里,每一个角落,每一个隐微细小的所在,每一棵树,每一片草,我都认识。这里,蔚蓝的天,白色的云,温暖的空气,辉煌的阳光,我也都熟知。轻松,自由,适意,像回到了故乡,像鱼回到了自己的水国。重庆的燥热使人不耐烦,头上是炎炎烈日,足下是烘热的砂岩,人整天流汗,整天伛偻着上坡下坡;在贵阳,你也找不到这份清闲、宁静、平和与秀媚,恐怕后方的都市里,就只昆明最好了。工作以外,你可以与人分度一些时光,聊天,念书,或者散步。当你有兴致的时候,还可以去听一些爱听的课,以最舒适的姿态坐着,闲闲地、悠悠地听人向你娓娓叙述一些絮事,一些远的、古的、美丽动人的情节或境界,没有人会干涉你或打搅你,思想可以飘得老远,心像受到无声的祝福,而心花的舒放,就像花苞舒放一样地轻悄,使你全然不觉不知,早晚的凉爽使你清醒,白日的阳光使你饱满,自在,逍遥,可以随意笑,随意讲,有什么不好的呢?

可惜的是现在该走了,但是任谁都会带着这份对联大以及对昆明的系念,因为昆明与联大是一体的;昆明感染着联大的气质,而联大却非常和谐地嵌进昆明的自然景色之中,像西山滇池一样使昆明有色有声。

(选自《联大八年》,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

A.朋友在信中将联大的生活条件描述得非常美好,作者在开头叙述这些是为了反衬西南联大条件的艰苦。

B.联大学生寻找自修的地方的过程是艰辛的,排比句“在薄明薄暗中,走向福照街,走向拓东路,走向云大图书馆”强化了这种艰辛。

C.本文注重通过叙事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种花种树”这个片段展现了联大学生在艰苦的环境中仍然追求情趣的特点。

D.本文在写到寝室因日军轰炸受到破坏时,化用了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床头屋漏无干处”一句,语言风格轻松幽默。

5.“初期的联大”具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6)

:  

6.文中说:“留在学校里工作,物质生活当然是清苦的,可是从别的方面可得到一些补偿。”这里所说的“别的方面”指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6)

:  

专题对练(二十四)

1.C [详细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评价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C,“神态方面的细节描写”表述不恰当,跳、唱等属于动作描写;“面对人生艰难的淡定和对狂欢的人们的轻蔑”不合文意,原文中“他放弃了,他认命了,他的前途已成定局”说明卖艺老人是对命运的无奈接受,并且原文中也没有表现出卖艺老人“对狂欢的人们的轻蔑”。

2.[答案] 体现了卖艺老人孤苦、落魄的境况;表明了世俗社会对卖艺老人无情的遗弃;表达了作者对卖艺老人的同情;表达了作者对沉溺于纸醉金迷的物欲生活的巴黎社会的嘲讽。(答出三点即得满分)

[详细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散文重要句子的理解能力。结尾画横线句子中的“老朽”“没有朋友,没有家庭妻小”说明卖艺老人落魄的境况;“被穷困和忘恩负义的公众贬黜”表明他被社会遗弃;画横线句子表现出作者对卖艺老人的同情和对世俗的嘲讽。

3.[答案] 盛大的节日场景,为卖艺老人的出现提供了广阔的都市生活背景;这种狂欢、热闹的节日景象与卖艺老人的生存境遇形成鲜明对比,揭示卖艺老人生活面临的窘境;通过强烈的对比手法,揭示出巴黎光鲜的外表下动荡空虚的现实本质,有着强烈的震撼效果。

[详细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情节安排的作用的分析能力。文章开头的对“节日里街头的热闹”的描写,其作用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为人物出场提供典型环境;二是运用对比,突出形象;三是揭示主题,效果震撼。在结构上,盛大的节日场景为卖艺老人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环境。在形象上,节日景象与卖艺老人的生存环境形成对比,突出人物形象。在主题上,本文开头描写的节日场景的特点是盛大、狂欢,由此可以看出巴黎人的物质崇拜和精神的空虚,这与卖艺老人形成对比,有着强烈的震撼效果。

4.A [详细分析] 朋友在信中并未将“联大的生活条件描述得非常美好”,朋友信中所述为联大所处的自然环境,并未提到生活条件,作者在开头叙述这些是为了表达“我”对联大的向往。

5.[答案] 特点:生活条件、学习条件艰苦。没有电灯,寝室八人公用一盏油灯,图书馆用的是汽灯,学生自修时有时需与贩夫走卒为伍;行路不便,教室分散,上课需要进行“马拉松”,而且教室座位不够,若迟到只能立着听课;食物简单,无油无盐。(3)学生学习和活动积极主动。图书馆抢座,步行很远到云大图书馆自修,跑步上课;有很多壁报、社团、公开演讲和球赛运动会,还有下乡做兵役宣传的。(3)(意思对即可)

[详细分析] 由文章第二段到第五段可知,初期的联大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十分艰苦,没有电灯,寝室八人公用一盏油灯,图书馆用的是汽灯,学生自修有时需与贩夫走卒为伍;行路不便,校内走道在雨季时泥泞不堪,教室分散,上课需要进行“马拉松”,而且教室座位不够,若迟到只能立着听课;食物简单,无油无盐。由第二段、第四段、第六段可知,尽管生活条件、学习条件艰苦,但学生学习和活动的热情很高。

6.[答案] 情感的慰藉。联大的一切都使“我”如同回到了故乡。舒适的环境。重庆、贵阳远不如昆明清闲、宁静、平和、秀媚。自由的心境。工作之余可以聊天,念书,散步,听课,随意笑,随意讲。(每点2,意思对即可)

[详细分析] 解答本题要结合倒数第二段的内容,由这段的内容可知,“我”熟知联大的一切,在联大有种回到故乡的感觉;昆明的环境比重庆、贵阳好,清闲,宁静,平和,秀媚;在联大可以自在逍遥,随意笑,随意讲。

2019届高三语文复习题:第3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对练(二十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