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发于畎亩之中教案

发布时间:2018-06-15 19:23:32

《舜发于畎亩之中》教案

主备人:苏红瑞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

度对待生活。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

1.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2.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难点:

1.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2.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课时:2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

有一个故事,想必大家都比较熟悉吧,说的是有一只青蛙第一次不小心掉在了一口正煮着水的锅里,恰好水已经开了,青蛙吓坏了,使劲一跳,逃离了险境;第二次,青蛙又犯了同样的错误,又掉进了那口锅中,同样的锅里也在煮着水,不同的是,这次水还没有煮开,青蛙觉得还挺舒服:泡个热水澡吧!结果呢?——青蛙熟了!听了这个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或名人名言概括出故事的主题:先天下之忧而忧;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也就是说青蛙在开水里逃生,青蛙在温水里死亡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古人的经典当中寻找答案吧

二、孟子其人其书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孟子》这本书是孟子与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撰写的,文章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今天要学的这篇文章,就能看出这些特点来。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现有《孟子》七篇传世。

孟子有关的故事:孟母三迁、孟子受教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字音

( shùn ) ( quǎn ) ( áo ) ( xī) ( yuè)

( ɡè) 行拂( fú ) 拂士( bì)

(2)朗读课文

朗读要求: 1、注意听的朗读节奏;2、注意听的朗读感情;3、感悟课文内容。

学生听范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1)/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3)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学生师友互助,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进行课文翻译,做好标记,师生共同解决疑难。

1.积累文言知识。

(1)古今异义

舜发于畎亩之中 : 起,指被任用; 今义:交付、送出

管夷吾举于士 :被举用,被选拔; 今义往上托或推举

:狱官; 今义士兵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征验,表现; 今义征召、走远路

(2)重点词语积累

a.必先其心志,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其所为,所以性……

:使……痛苦 :使...劳苦 饿:使...饥饿 空乏:使...受贫困之苦

拂乱:使...颠倒错乱 :使...惊动 :使...耐得住

b.恒过然后能改

: :犯过失

c.则无法家拂士,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内 :在外面,国外

(3)翻译句子。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所以,上天将要降临重大的责任在这个人(身上),……(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中表现出来,(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才能被人们所了解。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在国内没有守法度的大巨、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外来的忧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灭亡。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可以使人萎靡死亡(的道理)

4、课堂检测

(一)、尝试默写: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 ),( ),( ),(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 ),( )。

2)人恒过,然后能改;( ),衡于虑,(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 ),出则无( ),国恒亡。

(二)、解词

1、舜发于畎亩之中。发: 畎亩:

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

3、管夷吾举于士。士:

4、百里奚举于市。市:

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降: 任: 于: 是:

6、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苦: 劳:

7、饿其体肤,空乏其身。饿: 空乏:

8、行拂乱其所为。行: 拂乱: 所为:

9、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所以: 动: 忍:

10、人恒过,然后能改。恒: 过: 然后:

1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困: 衡: 作:

1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征: 发: 喻:

1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拂: 敌国:

1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知: 于:

二、译句

1、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5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6、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5、布置作业:

1 抄写解释2遍、课文1遍。

2 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名句2句和事例1

第二课时

学习要点

1、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

度对待生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注明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曾益其所不能 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

④所以动心忍性

2)背诵课文

2、分析文章,把握论点

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找出本文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第一段列举了六位先贤的典型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共同点:这六个人物都出身贫贱,在经历了艰难的磨练之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

3、第二段进一步用道理论证了什么?具体是从哪几方面论证的?

担当大任,必受磨练

分别从思想上,生活上,行动上

4、第三段是从哪两方面论证经受磨难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个人和国家,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

5、总结作者提出论点的过程

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3、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课文连举古代六位名人的事例,想说明什么?请你举出古今中外同类型的事例。

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

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诺贝尔发明炸药,实验中多次被炸伤;贝多芬耳聋后写出《命运交响曲》;居里夫人发现了镭元素;张海迪高位截肢自学了四国外语.......

四、课堂小结

优越的条件容易消磨人的意志,腐蚀人的健康肌体,使人丧失成功的上进心;而艰苦的环境,无论坎坷的道路,却能磨练人的意志,增长人的上进心。美国剧作家帕特里克说的“痛苦使人思索,思索使人明智,智慧使人生命持久”,足以说明逆境的优越性。

5、课堂练习

1、磨炼一个人的方式(方法)有哪些?(用原文)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2、在第二段中,作者指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在 等三方面经受艰苦磨难,其中,思想上要 ,生活要 行为上要

3、“有对手,保持警惕,便不失活力”一语与 一词有异曲同工之妙。

4、生于忧患的事例:

1)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终灭吴复国。

2)韩信忍得胯下之辱,助刘邦取得汉室江山。

5、死于安乐的事例:

1)商纣王贪图享乐,亡国。

2)秦二世贪图享乐,亡国。

6、结合实际,说说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体会?

磨难对于人的成长有重要的作用,要有危机的意识,不要贪图享乐。

7、取得巨大成就往往应具备的条件是什么?(原句)

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

8、通过磨练得到的结果是怎样的?

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9、磨练的作用(目的)是什么?

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10、概括第二段的内容:

分析取得巨大成就应具备的条件。

1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从结构上的作用?

过渡,承上启下。

舜发于畎亩之中教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