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自律能力的培养

发布时间:2012-12-26 20:45:49

浅谈小学生自律能力的培养

姓名:陈小娜 单位:丰润区新军屯镇溪歌庄小学

[摘要] 德育应该培养学生在个体道德生活和社会道德生活中学会自律。学生的自律,就是学生从自身内部向自己施加准则与控制。是对人的一种高要求,是学生纪律性发展的最高阶段,是课堂学习纪律管理的最终目的,因此,自律是纪律的核心。纪律包括自律与他律。

自律能力是在小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既是一种教育的结果,又是小学生进一步学习、发展和接受教育的重要条件。我们要采取各种措施,培养小学生的自律能力。

[关键字] 德育 自律能力 尊重学生 集体

邓小平同志对学校的德育工作寄予厚望,各级教育领导部门也都强调必须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人,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现代德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在道德方面的主体素质得到全面和谐、充分自由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积极主动的道德能力与素质,即道德上的自律能力。面对二十一世纪,随着青少年主体意识的增强,自我利益的保护,自我价值的提高,加之,社会上多元价值伦理观并存,如何引导学生的道德逐步由“他律”走向“自律”,是学校教育面临的新课题。

根据自己在教学的经验,一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培养小学生的自律能力。

一、掌握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水平,培养他们的自律能力。处于小学阶段的儿童蕴藏着巨大的潜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能动性,但由于受其身心各方面品质发展水平的局限,这个时期的小学生还缺乏约束自己的能力,其道德思维和道德评价能力也较低。因此,在这一时期他们无论在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情感的陶冶、道德意志的锻炼,还是在道德行为的养成上都主要是在教师、家长和社会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下实现的,他们的行为也往往需要教师和家长的约束和指导,即儿童主要是通过他律来接受教育的。随着小学生年龄的增长及身心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他们的自我意识逐渐形成,主体意识也日益觉醒,有一种逐渐摆脱教师和家长的约束而趋于自主自力的倾向。道德思维和道德评价能力开始形成和发展,这为小学生自律能力的产生奠定了客观的基矗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到小学生自律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受其年龄特征制约的。虽然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相对稳定,但它却是我们提出教育措施和方法的依据。因此,如何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水平,提出适当的教育策略就成为培养小学生自律能力的关键。

二、通过课堂培养小学生的自律能力

儿童入学后,面临着全新的世界,新的生活环境、新的学习科目和要求、新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同时,与幼儿园相比较,小学对儿童提出了更多的约束,要求儿童遵守《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及各具特色的校规等。

如要求儿童按时到校、专心听讲、认真做作业、发言要举手、上课时不讲小话、不搞小动作等。上述这些外部的要求和影响属于“他律”的范畴,而这正是小学生自律能力形成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当这些外部的影响和要求被学生所接受,并转化为其内部的道德需要,形成某种道德信念且表现在一定的行为中的时候,在学生身上才开始形成自律的能力。这就是说,培养小学生的自律能力首先必须通过并利用“他律”来进行。他律是基储是手段,而自律是结果、是目的。对小学生进行他律的目的是为了使他们能够自律,是为了使他律转化为自律。而对于小学生来讲,由于其在校的时间主要是在课堂中度过,并且无论他们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还是养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等都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中组过教师的教育和影响来完成的。因此,小学生自律能力的培养也应该通过课堂教学中的他律因素来进行。这里的关键是要求教师有效地利用各种课堂常规和课堂纪律来培养小学生的自制力,从而发展其自律能力。

三、把尊重学生人格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纪律最重要的特征是尊重个人的人格。学生的纪律问题在客观上的受到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在主观上是由于某些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这就要求教师应理解、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人格。

1培养学生的集体归属感

通过培养学生的归属感可以消除一些消极的客观因素对学生的影响。良好的集体归属感源于集体中同伴的接纳和友好的肯定。采用民主的方法评出班级“每周之星”,引导学生去发现同伴的闪光点,使每个学生在他人的赞扬和认同中体验成功和良好的集体归属感。同时,在班级中开展“评评我自己”活动,让学生去发现自己的优点,承认自己的主人翁地位,形成集体的自我评价。

班中自律能力表现特差的李某,最近行事放肆,在课上,纪律松散到了目中无师,有时随意走动,根本就谈不上任何自律了,完全像匹脱缰的野马。家长对他也无可奈何,他律失败。我也感到十分懊恼,便想方设法找切入点,能挽回他的自信心。偶然的一次机会,我发现他能在其他同学大吵大闹的时候,专心致志地看自己喜欢的课外书,那专注的神情,真令人吃惊。李某的自律能力居然能那么强!于是我把他叫到办公室,他一脸的不以为然,我说讲个真实的故事给他听,把少年作家韩寒两次留学,都始终不放弃看书的好习惯,最终成为少年作家的故事讲给他听。听故事时,他专注的神情又回来了。最后我跟他说:“你知道吗?你其实已经有了像韩寒一样强的自律能力。”我帮助他找到了闪光点,接着向他提出了要求,“上课试着控制自己,你有像韩寒一样成功的机会,不要浪费了自己的才能。”他点了点头,安静地上完了下面的课,几天里有了较大的转变。从他的眼里,我看到了他对自己的信心,给予自己正确的定位。

2满足学生自尊的需要

我们可以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尤其是自尊的需要来创设一种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以引导学生自觉遵守课堂学习纪律。因为任何有效的纪律都是建立在对学生主体地位的承认、对其人格尊重的基础上的。反对教师使用苛刻的,侮辱性的和恶意的惩罚方式,也反对使用讽刺、挖苦、嘲笑和恐吓手段对付学生。

同时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遵守课堂学习纪律要提出明确的要求,加强课堂学习纪律的目的性教育。对课堂纪律问题避免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因为这种态度在某种意义上有意无意地助长了学习纪律的不良现象。

四、创设良好的班集体环境

学生的学校生活,主要是在班级中度过,班集体的教育环境如何,对每个学生都有着重要影响。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它说明,班集体与学生个体,学生与学生之间,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美国心理学家季尔斯库指出:个体的自我感觉会不断从自我延伸到以他们作为组成部分的群体中,个体通过与所接触的群体的互动形成和发展自我意识及其能力体系,这种与个体接触的群体被称为初级群体。学生生活中,班集体就是学生个体的初级群体,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能力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对于学生要让他们明白什么是集体,树立集体的概念,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劳动等实践中,发扬集体精神在班内形成一种集体主义氛围,让每个学生明白应为集体增光不能抹黑。作为班主任要力求创建一种良好的班风,在良好班风集体的基础上,创造出良好的民主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参加班集体建设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把个人融入集体中,由教育的对象和客体转化为自我教育的主体。

五、为人师表,率先垂范。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最基层的组织单位,而班主任则是这个单位的领导者、组织者和管理者,班主任工作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工作,班主任对创设良好的班集体,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在学校里,班主任接触学生的时间最长,开展的教育活动最多,对学生的影响最大,在学生面前自己就是一面镜子、一本书。因此,规范学生的行为,首先要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在教育工作中,真正做到为人师表,率先垂范。我作为一名班主任,在工作实践中,要求学生做到的,我首先带头做到;要求学生讲文明礼貌,我首先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人格,从不挖苦讽刺他们;教育他们热爱劳动,每一次走进教室我都会有意识地去捡起地上的纸张,久而久之学生也便有意识地在看到纸张时顺手捡起;学着和学生交知心朋友;在学习上,要求学生书写认真工整,我在板书时首先做到书写规范认真。这样自己的一言一行已经成了一种无声的教育,同时也赢得了学生的爱戴。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榜样,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教师更应提高自身素质,树立职业道德,以高尚的道德风范去影响学生,当好学生健康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道德教育的最高目标是教会学生学会自律。毕达哥拉斯说:不能约束自己的人不能称他为自由的人。培养学生自律能力并不是让一大堆规章制度来层层地束缚,而是用自律的行动创造一种井然的秩序来为学生的学习生活争取更大的自由。所以要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让学生自己来审视自己、支配自己、约束自己,并以此来调节、控制和支配自己的行为。惟有如此,学生才能由他律转化为自律,学生的自律能力才能形成和发展起来。

浅谈小学生自律能力的培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