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0-04-14 16:30:04

空间几何体的结构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解析

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2(必修)第一章《空间几何体》第1节《空间几何体的结构》。

几何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物体的形状、大小与位置关系的数学学科。空间几何体是几何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土木建筑、机械设计、航海测绘等大量实际问题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三维空间是人类生存的现实空间,认识空间图形,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运用图形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与一定的推理论证能力是高中阶段数学必修课程的一个基本要求。在本章,学生将从对空间几何体的整体观察入手,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辨论证、度量计算等方法认识和探索几何图形及其性质。

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在立体几何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承接小学和初中阶段学生对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先整体、进而局部认识空间图形,用语言精确地描述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启下——认识清楚了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就可以利用这些特征进一步认识几何体的大小和位置关系,进行定量计算。柱体、锥体、台体、球体都是简单的几何体,复杂的几何体大都是由这些简单的几何体组合而成的。有关柱体、锥体、台体、球体的研究是研究比较复杂的几何体的基础。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抽象成几何图形,体现了数学模型以及数学建模的基本思想,同时,多个几何体具有同样的结构特征,则体现了特殊问题一般化的思想,利用不同的结构特征概括现实世界的物体,体现了分类讨论的基本方法。教学中,通过建立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和空间几何体的对应关系,并从细节上认识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对培养学生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设置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柱、锥、台、球的定义,掌握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及其关系

2.过程与方法

在描述和判断几何体结构特征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大量实例,运用课堂活动和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几何直观能力、合情推理能力和运用图形进行交流的能力,渗透分类思想和类比方法,逐步培养自主探究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抽象,培养探索能力、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在对空间几何体进行分类的过程中,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通过探索、质疑、讨论感受数学探索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从数学角度合理对空间几何体进行分类,准确描述各类几何体的结构特征,能运用这些结构特征判断几何体的形状。

教学难点:准确理解空间几何体尤其是棱柱的概念,学会换角度看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准确判断“放倒”几何体的结构特征。

学生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福建省一级达标学校)高一实验班学生,他们都是初中阶段的优秀学生,具有很好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扎实的数学基本功,经过半个学期的高中数学学习,班级学生思维活跃,学习积极性强,学习兴趣浓厚,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基本能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有较强的课堂参与意识和思维能力,课堂上能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在不断增强。

学生在初中已经对空间图形进行直观认识,能在实物和抽象图形以及抽象图形和概念之间建立对应关系,对柱体、锥体和球有较为深刻的直观认识。细节上,学生已初步明确点、线、面、体等几何对象及其关系,并且能够根据长方体等的平面展开图描述基本几何体或其实物原型。本节课主要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来描述空间几何体的概念和基本特征,主要用到分类思想和类比方法,从思维的角度考虑,本节课是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发展抽象思维,学生在初中对几何图形的认识主要以直观感知为主,这与本节课的做法基本一致,同时,分类思想和类比方法在初中也有涉及,高中阶段必修1的教材中也有很多渗透,比如函数学习过程中含参问题的分类讨论,运用研究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的思路和手段研究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等等。

从非智力层面讲学生在初中有对图形的直观认识经验,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认识结构不断完善,知识不断丰富,学生会更加渴望研究图形的局部性质和细节。结合现实世界中丰富多彩的图形和建筑,借助实物模型和计算机模拟,本节课的教学能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善加引导,能够培养学生欣赏数学美、探索数学美、进而学好数学的积极学习心态。当然,受高中阶段数学课时紧、任务重等特点的影响,课堂上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较少,因此,学生的合作学习经验不足,需要老师善加引导。

教学策略分析

1.启发——探究式教学:遵循“数学学习的本质是主体(学生)在头脑中建构和发展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是主体的一种再创造行为”的理论,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感受到“没有新知识,新知识均是旧知识的组合”,并在问题的提出、分析、探索和解决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增加学生的成就感。本节课的教学首先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图片和实物模型,通过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总结,探索和理解空间几何体的概念和机构特征。

2.小组合作学习: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运用已有的学习经验,并通过与他人(在教师指导和学习伙伴的帮助下)协作,主动建构而获得的。因此,教学应以学习为中心,学生为主体,教师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通过学生的课堂活动,帮助学生确认和巩固对空间几何体结构的认识,同时,在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运用图形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按照几何体的不同特征自然分成7个小组,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小组内成员共享资源,分享成果,小组间互相探讨、互相补充、互相促进。

教学过程

七、教学反思

1.第一次以活动的形式进行概念课的探究教学,总体来讲,活动的过程还是比较顺利的,学生很配合,也能很快按照老师的预设分好组,在分组过程中,个别学生相对被动,但总体学生的讨论是积极、热烈的,效果也不错,说明这种形式学生还是认可和接受的,以后可以进一步尝试。

2.棱柱的概念和结构特征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也花费了最多的时间,通过对相关几何体图片的分析,请学生分析其共同特征,通过一定的简化给出棱柱的概念,在对概念的理解过程中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能否进一步简化概念。通过这个过程,启发学生思考数学概念的形成、发展和简化过程,体会数学概念的精确性,渗透数学思维和科学精神,总体来讲,这个过程是令人满意的。期间有学生提出从运动变化的角度理解棱柱,这是我曾经考虑但最终放弃的一个设计,能有学生自己提出,着实令人欣喜。

3.通过布置课外实践达到课内、课外的统一,也让学生体会数学源于生活、回归生活但不完全等同于生活的数学生活化理念,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留意数学的应用,并适时用数学的观点解释生活,渗透数学应用的意识和能力。

4.本节课的教学存在容量大、概念多、重复性强的特点,通过学生活动和小组合作探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重复啰嗦的困惑,如何更好解决这个问题值得进一步思考。由于时间限制,本节课对棱锥和旋转体的教学略显仓促,留给学生的探究时间不足,第2课时应适当予以补充。

5.课堂语言不够精炼,一定程度上浪费了时间,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应下功夫锻炼和雕琢课堂语言的准确和精炼。


附件:空间几何体的结构

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教学设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