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起因

发布时间:2011-10-26 18:43:05

一战爆发的原因

08历史 刘琴 080200043

内容摘要: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场规模浩大的混战。它的爆发是帝国主义各国间矛盾日益尖锐的结果,有着极其复杂的社会、历史因素。下面主要从环境、经济、政治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第一次世界大战,同盟国,协约国,英国,德国,奥匈帝国,军备竞赛,巴尔干问题,矛盾冲突,殖民地。

1914628,奥地利皇储弗兰茨,费迪南大公的遇刺,成为一战爆发的导火线。一个大国的皇储的地位固然显要,但怎么会由于一个人的死亡就引发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场世界性的大战呢?这说明大战的发生不是偶然的,它具有深刻的经济、政治、历史、社会等诸方面的原因。

首先,自然地理环境对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法国位于欧洲西部,濒临北海、英吉利海峡、大西洋和地中海,海岸线总长度为5500公里。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东部接意大利境的阿尔卑斯山脉,西南部接西班牙境的比利牛斯山脉;北部是巴黎盆地,中南部是中央高原,西北部是北法平原。主要山脉是阿尔卑斯山脉比利牛斯山脉、汝拉山脉等;最大的科西嘉岛位于地中海。 法国三面临海,西端隔英吉利海峡与英国相望,是连接英国和欧洲的最短海道,也是重要的国际航运要道;的比斯开湾有重要港口,同西非和南、北美洲各国的往来十分便利;经地中海穿越苏伊士运河,可到达印度洋和太平洋沿岸各国。 法国大部分地区属海洋性温带阔叶林气候。法国是世界上铁矿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居西欧之首。最大的铁矿在洛林,储量有96亿吨,占全国铁矿总量的 80%,是西欧最大的铁矿。铝土矿藏量丰富,约有9000万吨,居世界前列,集中分布在地中海沿岸,最大矿区在布鲁里。

英国有良好的自然条件。英国是位于太平洋航线上的岛国,拥有很多优良港口,通往欧洲大陆和非洲、美洲等地都很便利。同时,英国国内的资源也很丰富。英国拥有煤、铁、锡、铜、石料和盐等宝贵资源,煤田分布很广、质量好,铁矿储量高,且多靠近煤田。英国四周大洋环绕,拥有很多适于航行的河流如克莱德河、泰晤士河等,有不少良港如伦敦、利物浦,水路运输便利,价格也便宜,使国内外市场联系密切。

德国是欧洲中部国家,北临北海和波罗的海,全境地势南高北低。境内有巴伐利亚高原和阿尔卑斯山地,北德平原,重要河流有莱茵河、易北河,运河沟通各河,交织如网,航运繁忙。属温带气候。

俄国是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位于欧洲东部和亚洲北部,其欧洲领土的大部分是东欧平原。东濒太平洋,西接波罗的海芬兰湾,横跨欧亚大陆,自然资源丰富。其森林覆盖面积占国土面积的51%,木材储量多、天然气占居世界第一位;石油煤居世界第二位;铁、铝、铀、黄金的蕴藏量均居世界前列。这几个主要的参战国都位于欧洲,除俄国外,都靠得很近。一般来说,距离近的国家比较容易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冲突。同时,历史上的遗留问题和纠葛也比较复杂,若有不慎,则容易爆发战争。再加上资源问题,一个国家为了自己的利益,而采取战争的手段来掠夺别国的资源已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了。

其次,20世纪初欧洲的经济优势,为发动战争提供了深厚的经济基础。要发动战争就必须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一战的这几个参战国,英、德、法、俄在19世纪到20世纪初的一段时期内,经济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20世纪初,欧洲是世界的银行家。英、法、德是向国外投资的三个主要国家。英国的资本输出在1913年达到35亿英镑,相当于其国民收入的8.5%,输出的大部分给予帝国内部,美国和拉美。法国的国外投资主要是在欧洲,首先是俄国,并且多半是借贷资本,而不是对工业的投资。1906-1910年,法国对外贷款达到顶峰,相当于国民收入的4.5%1914年,对外投资总额约600亿法郎。德国的国外投资在1911年约200亿马克,1914年增至300亿马克,分布于欧洲的奥匈帝国、俄国和土耳其以及海外的加拿大、美国和拉美。20世纪初,伦敦仍然是世界金融中心。伦敦城的金融机构拥有世界范围的联系,英镑起着共同的货币贸易的作用。

欧洲不仅是世界的银行家,而且是世界的工业工厂。1870年,欧洲的工业产量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64.7%,而美国仅占23.3%。欧洲的煤产量,1880年为23800万吨,1913年迅速增长到56300万吨。欧洲的钢产量,1880年仅有950万吨,1913年增长到4200万吨。英、德、法三国是欧洲最主要的国家,它们生产的煤占全欧的93%,钢占全欧的78%。在国际贸易方面,欧洲也占有优势。1913年,英、法、德三国的制成品占世界出口的60%

坚实的经济基础并不是战争的充分条件,19世纪7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各国实力发生了重大变化。1870年,英、美、德、法四国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所占的比重分别是31.8%23%13.2%10%1913年,四国所占比重发生了很大变化,分别为14%38%16%6%,美国由原来的第二位升至第一位,德国由原来的第三位升至第二位,英国由原来的第一位降至第三位。从1891-1900年,英、美、德、法四国工业生产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6%3.5%4.8%2.6%1901-1914年,分别为1.4%4.8%1.8%3.3%,美、德、法四国工业生产的年平均增长速度都比英国要快。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和德国,已经赶上并超过了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在对外贸易方面,1870年英、美、德、法四国在资本主义世界所占的比重分别是22%8%13%10%1913年分别为15%11%13%8%,英国虽然仍保持第一位,但已被德国紧紧赶上。英、德两国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十分激烈,英国虽然能在其殖民地保持优势,但在拉美、中东和远东却输给了德国商人。

20世纪初,世界已被瓜分完毕。英国占有的殖民的最多,面积是俄国的2倍、法国的3倍、德国的11倍。德国经济迅速增长,它要求按照新的实力对比重新瓜分世界。19世纪末德国外交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抛弃了大陆政策,开始推行世界政策。威廉二世宣布:德国在古老欧洲的狭窄边界以外有很多任务要完成。极力鼓吹对外扩张的外交大臣伯恩哈特..皮洛夫在189712月的一次演说中声称:”德国过去曾有那样的时期,把土地让给一个邻国,把海上让给另一个邻国,而自己只剩下纯粹在理论上主宰着天空,可是这种时期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们也要为自己要求在日光下的地盘。海军大臣阿尔弗雷德..梯尔比茨坚持认为,德国的工业化和海外征服就像自然法则那样不可抗拒。

直到一战爆发前,英国在世界贸易中仍占首位,伦敦仍是世界金融的中心,但英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已经丧失。对于德国经济的强烈竞争和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的咄咄逼人的姿态,英国深感恐惧,并不能容忍。英德矛盾遂逐渐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由此可见,经济政治的不平衡是导致战争爆发的一个重要因素。

随着经济的增长,各国自然而然的谋求政治的的统治地位,而较高的政治地位背后都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作支撑。因此,开展军备竞赛成为各国的不二选择。其中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各国的军备开支都十分庞大。1913年,德国军备开支已达21亿马克,法国为13亿马克,俄国20亿马克,英国15亿马克,奥地利7.2亿马克。再次,双方都大力扩建陆军。战争开始时,德国陆军野战部队的人数为230万,奥匈帝国为140万,共计370万。法国180万,俄国230万,英德两国的海军造舰竞赛尤为激烈。1883年至1908年,德国海军军费从4600万法郎上升为43600万法郎,增加了9倍之多。而英国则从27000万法郎上升为81100万法郎,也增加了3倍之多。1905年初,英国有44艘战列舰,法国有12艘,德国有16艘,英国的海上霸权是毫无疑问的。但德国在18981900年接连两次通过扩充海军的法案,使英国深感不安。英国决定建造吨位比战列舰更大、装有最重型大炮的新型战斗舰,1906年第一艘这种新型的军舰无畏号下水。英国原以为德国的财力负担不了这种大型战舰的建造。但是,德国不甘示弱,就在这一年通过了第三个海军法案,决定开始建造德国的无畏舰。到1908年,英德无畏舰的比例是4:3英国只略占优势。德国的疯狂扩充海军,威胁到英国的海上霸权,而海上霸权又是英国维持殖民帝国和海外贸易的有力屏障,因而是英国绝对不能容忍的。

帝国主义列强在激烈的竞争中,随着各国矛盾的日益尖锐,一国已不能较好的处理这些矛盾和问题,于是就都在寻找同盟者,以壮大自己的力量并压倒对方,于是在欧洲便逐步形成了对立的两大帝国主义军事集团:”三国同盟三国协约

三国同盟:德法矛盾很深,德国最怕法国的复起,尤其要防备法国收复1871年失去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奥匈帝国则与俄罗斯帝国因争夺巴尔干半岛而不断发生冲突。于是在1879107,德奥便缔结了秘密的军事同盟条约。此后不久,德国又利用法意之间为争夺突尼斯而出现的矛盾,把意大利拉入同盟。1882520,意大利同德奥签订了三国同盟条约。三国同盟的主角是德国,奥匈是依附德国的伙伴,意大利则是暂时的和动摇的同盟者。

三国协约:三国同盟的矛头针对着法、俄,促使它们迅速接近。三国协约来源于1891-1894年法俄签订的一系列协定,1894年法俄同盟正式形成。英国一直奉行光辉孤立的政策,但由于英德矛盾日益尖锐,特别是德国的加紧扩充海军使英国深感威胁,于是在190448同法国缔结了协约,调整了两国在殖民地问题上的矛盾。1907831,英国与俄国也订立协约。法俄同盟再加上英法协约与英俄协约,便构成了三国协约。两大对立的帝国主义军事集团终于形成。

两大军事集团已经形成,军备竞赛又异常激烈,这种剑拔弩张的形势出现以后,一个具体的争端便有可能导致一场大战。巴尔干是欧洲的火药桶,第一次世界大战便从这里点燃了。巴尔干问题不仅是一战的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遗留问题,它的形成经过了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一战前,巴尔干问题成了各种势力斗争的焦点,它主要是由于巴尔干民族主义的发展和列强的干涉造成的。20世纪初,巴尔干地区的民族主义处于空前高涨阶段,但受到了奥斯曼、奥匈和俄罗斯三个王朝帝国的干涉。在东欧地区居住着捷克人、斯洛伐克人、波兰人和罗马尼亚人,巴尔干地区主要居住着南方斯拉夫人。从15世纪起这两个地区曾先后被并入庞大的奥斯曼帝国或依附其统治,正是在反对土耳其的斗争中民族主义开始兴起。在1718世纪,哈布斯堡王朝的历代皇帝带头反对土耳其的统治,同时却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的一部分,并参与瓜分波兰。1867年成立的奥匈二元帝国是一个由多民族组成的帝国,在其疆域内除上述各族外,还有南方斯拉夫人的斯洛文尼亚人和一部分克罗地亚人。民族问题是奥匈帝国最尖锐的问题,奥匈统治者极其害怕和仇视民族主义的发展,害怕境内其他民族起来造反,更害怕境内外的异己民族联合一致。在巴尔干,奥匈开始取代了奥斯曼帝国的地位,但又害怕成为另一个欧洲病夫。从19世纪初开始,沙皇俄国对巴尔干地区的兴趣越来越大,这时带头反对土耳其的已不是奥匈而是俄国。俄国企图利用这里的民族主义扩大自己的势力和影响。

当巴尔干问题日益变得尖锐突出时,欧洲其他几个大国也纷纷介入,最初是德国和英国,随后是意大利和法国,最初是以第三者身份间接介入的,最后变成了直接参加者。

谈到巴尔干问题就不得不提到两次巴尔干战争。1912年爆发了第一次巴尔干战争。191238月,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门的内哥罗结成反对土耳其的巴尔干同盟,10月发动了反土耳其的战争,土耳其很快战败,它在巴尔干的领土几乎丧失殆尽,被迫求和,并请求列强调停。1912126在伦敦同时召开了巴尔干同盟与土耳其的和谈会议和英、法、德、俄、奥匈和意大利六国大使会议。在大使会议上,协约国支持巴尔干同盟,同盟国支持土耳其。19135月,土耳其与巴尔干同盟签订和约,同盟四国取得大片领土,土耳其几乎丧失了全部欧洲的领土,仅保存了伊斯坦布尔及海峡北面的狭小地区。由于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的结果,巴尔干半岛各民族终于摆脱了土耳其的统治。19136月巴尔干各国之间因争夺领土而爆发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巴尔干同盟各国在分配战果时发生了分歧。保加利亚得到了马其顿的大部分。塞尔维亚因未获得亚得里亚海的出海口,要求从保加利亚所占领的马其顿领土中分得一部分作为补偿。希腊支持塞尔维亚,两国于19136月缔结了反保同盟,接着罗马尼亚也参加了这个同盟。在奥匈的支持下,保加利亚在1913629向塞、希两国发起进攻,挑起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土耳其也趁机参加了反保战争。保加利亚很快战败。奥匈帝国曾准备进攻塞尔维亚,来援助保加利亚。但德国鉴于发动一场世界大战的军事准备尚未完成,拒绝支持奥匈的军事行动。保加利亚孤立无援,只得求和。19138月,交战国双方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签订了和约,保加利亚被迫同意马其顿由塞尔维亚、希腊瓜分。保加利亚只保留了马其顿的一小部分。南多布罗加则划给罗马尼亚。929签订了保土和约,亚得里亚堡划归土耳其。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造成了更严重的后果。原来反土耳其的联盟已不存在,巴尔干诸国事实上分成了两个集团:一方是塞尔维亚、希腊和罗马尼亚,站在这个集团后面的是俄国;另一方是保加利亚和土耳其,站在这个集团后面的是奥匈,奥匈后面是德国。巴尔干战争的结果,塞尔维亚的领土几乎增加了一倍,势力和威信大增,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两地的人民要求摆脱奥匈的统治而与塞尔维亚合并,这就使奥匈对塞尔维亚更加恐惧和敌视,决心吞并塞尔维亚。奥塞的冲突势必引起奥俄的冲突,并最终引起同盟国与协约国的冲突。两次巴尔干战争虽然是局部性战争,但集中反映了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对立。

发生在塞尔维亚的萨拉热窝事件是一战的导火索,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其中主要是波斯尼亚危机的影响。

进入20世纪后,已经获得独立的塞尔维亚各方面都有所发展,成了民族主义进一步发展的象征,同时所谓大塞尔维亚主义也开始传播,许多人期待发动一场赛尔维亚血统各民族的统一运动。大塞尔维亚主义得到了俄国的泛斯拉夫主义的鼓励和支持,也在其他奥匈帝国所控制的塞尔维亚血统的各民族中引起强烈反响。奥匈统治者对此极为恐惧与仇视,决心正式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为了换取俄国对合并的支持,奥匈外交大臣向俄国外交大臣表示同意黑海海峡向俄国军舰开放。但正当俄国外交大臣在欧洲各国进行游说寻求支持时,奥匈政府于1908107单方面宣布正式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并声明这样做已完全得到俄国政府的同意。这使俄国在外交上陷于极端狼狈的境地。

吞并的消息在赛尔维亚引起极大愤怒,塞尔维亚政府认为战争不可避免,便进行战争动员,并向俄国求援。但奥匈帝国在德国支持下态度蛮横强硬,向赛尔维亚提出最后通牒,要求赛尔维亚无条件承认吞并,解除动员。同时,向俄国提出要求,要俄国政府发表同意修改<<柏林条约>>关于波、黑两地的声明。俄国政府迟迟未作答复。德国出面进行了有力的干涉。俄国由于财政拮据,军队尚未做好战争准备,也未得到法、英的有力支持,只好在德国压力下屈服。塞尔维亚政府在俄国的劝告下也随之屈服。

综上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不是由某一国或某一个原因造成的,而是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不是偶然的,而是社会历史发展到这一阶段,各种矛盾不断激化的,最终达到一个临界点的总爆发。它的爆发,不仅有历史的原因,还有现实的因素,不仅有环境的因素,还有各国自身内部的因素,同时还有外交、统治者等各种复杂的因素共同作用。

参考书目:

<< 震动历史的时刻 >> 北京大陆桥文化传媒编译

<<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温斯顿·丘吉尔著

<<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

<<百年世界>> 张殿兴主编

一战起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