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师必看

发布时间:2023-08-11 04:58:49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早就说过:“想造就一个科学民族,必须培植造就科学的幼儿,由此才有科学的中国。”为了适应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新世纪,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全面达到小康的宏伟目标,我们亟需早期培养幼儿的科学素质。而环境对幼儿的科学学习和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趣、可操作的蕴含科学道理的各种资源、材料是幼儿进行科学探索的物质基础。因此,要从小对幼儿进行启蒙的科学教育,就要重视开发、利用社区、家庭的“科教资源”,用以提高幼儿的科学素质。
一、挖掘家庭科教资源,从小培养幼儿科学素质。
“家庭是幼儿的第一学校,父母是幼儿的第一老师。”幼儿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成功的家庭教育,离不开家园的密切联系和积极配合。对此,《纲要》和《规程》都提出明确的要求。在注重“资源共享”的信息时代,挖掘、利用家庭丰富的科教资源,用以增强幼儿的科学素质,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就显得极为重要。为此:
1.利用家庭的人力资源,及时个别进行科学教育。
幼儿的科学教育主要是早期激发其对科学现象和科学活动的兴趣和爱好。家庭的人力资源就有“得天独厚”的教育优势。一是现在的家庭文化层次较高;二是亲子关系更利于提高教育效果;三是个体性教育更利于针对个性差异,因人施教,这是实施群体性教育的幼儿园所缺少的。为此,我们一要“遇物则诲,择机而教”。对家庭新购进的科技产品,要激发幼儿的观察、使用兴趣,及时回答其提出的种种问题,更要鼓励其去发现、思考新的问题。对日常生活或外出遇到的科学现象和问题,如“沙尘暴”、“彩虹”和“为什么食物放入冰箱不会坏?”等要及时不厌其烦地回答。二要根据个性差异,进行“因材施教。”由于遗传基因和环境影响,幼儿个性存在差异。我们要因人而异地进行教育、指导。如,对聪明、好动但不细心的孩子,既要允许、支持其去“瞎捣鼓”,又要鼓励其积极地

探索、思考、操作,鼓励其在“捣鼓”中获得新发现,学习新方法,满足其求知欲和探索欲,更要教育、引导其在思考时要尽量周密,操作时要细心。
2.利用家庭的环境资源,创设好奇、探索、自信的心理环境。
幼儿正值情绪、情感萌发的重要时期,其易受外界的干扰,父母的情绪、态度、评价对幼儿有极强的导向作用。在进行家庭科学教育、活动中,有一个很普遍的“误区”,不少家长认为孩子提出各种问题我都不厌其烦地回答了,我算是进行了家庭科学教育了。其实你只迈出了“家庭科教”第一步,更重要的一步,“创设好奇、探索、自信的心理环境”你还没有做。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回答了幼儿的各种问题,而更重要的是既要对他的回答进行评价、激励,还要对他的好奇的探索加以鼓励和支持,这样才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成就欲和探索欲。这样才能逐步创设“好奇、探索、自信的心理环境”,幼儿也只有在这种环境中,才能增强好奇心、想象力和探索欲,才能走进更加宽阔的科学天地。因此,当幼儿用自己充满稚气的目光、想法、做法去观察发现、探索理解周围事物,出现在所难免的种种烦人的问题和场面时,如“打破沙锅问到底”,“不听父母的正确指导,一意孤行”,“弄坏玩具、物品,弄脏衣物”等等。我们家长切记:首先不要发火、严加训斥,不准再搞。其次要耐心教育,善于引导。对“好问”的孩子,要先赞许他好问的优点,再耐心回答其提出的种种问题,更要启发他到《十万个为什么》等有关书籍中进一步找答案。对“不听父母指导,一味蛮干”的孩子,先想想他是怎么想的,问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干,再引导他用其他方法试试看,当他改变思路、方法“操作”成功后,要在赞赏、激励的同时,教育孩子在操作遇到困难时要认真听取别人意见,要变换思路、方法。对“不小心弄坏物品的孩子”,要宽慰孩子,鼓励他汲取教训,要思考周密,操作细心,要不怕失败,再“从头来”。这样才能优化幼儿的“操作心境”,保护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创造精神。
3.利用家庭的物质资源,培养探索、操作能力。

幼师必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