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危动物之大熊猫

发布时间:2012-06-12









濒危动物之大熊猫




摘要:大熊猫是中国的国宝,也是世界报规定自然遗产。而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及野生动物贩子的捕杀,它们的数量急剧减少。面对这种状况,政府及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对策,并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对大熊猫实施保护。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提出更多有实用价值的策略,有效地拯救这一濒危物种。
关键词:大熊猫、濒危动物、保护、措施


1.大熊猫及其简介
大熊猫属于兽纲食肉目大熊猫科大熊猫属。只产于中国的四川、甘肃、陕西。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世界级珍贵物种。
其体形似黑熊,头圆而大,尾极短。躯干和尾白色,两耳、眼及四肢全黑色。以竹叶为主食,为食肉目中的“素食”种类。
常在竹林内卧睡,平时单独活动,行动缓慢,性情温顺,听、视觉较差、自卫能力较弱。栖息在海拔14003500米的高山竹林内,主要以竹笋、竹叶及嫩竹尖为食,亦喜吃野果或一些动物性食物,为食肉目中的“素食”种类。 别名 花熊、竹熊、大猫熊 学名 Ailuropodamelanoleuca 英文名GiantPanda 熊猫不仅毛色奇颖,而且形象独特,姿容可掬,性情温顺,行动逗人,真的是人见人爱。由於熊猫现存数量稀少,这种中国特产动物更形珍贵,驰名世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也选用熊猫作会徽。
“熊猫”这个名字,或许会使人以为熊猫是似熊的猫类,或似猫的熊类。的确,一八六九年三月一位法国传教士首次为熊猫拟订学名时就称之为“黑白熊”,但第二年就由别人纠正了。其实,熊猫既非熊,又非猫,也不是小熊猫的同类。“熊猫”是因本身在动物分类学上的独特地位而赋予独特含意的专有名称。按照生物特征来说,熊猫与熊、猫、虎、豹一样属于食肉类,唯独熊猫又从食肉转为吃植物,在进化过程中很早就分化成独立的一个分支。 距今几十万年前的地质历史时期,熊猫盛极一时,曾广泛分布於于中国东半部,南及缅甸北部,是更新世中期中国南方动物的代表种,同期的动物后来相继灭绝,唯有熊猫孑遗至今,基本上保持原有特征,所以得“活化石”之称。但现在熊猫的分布范围已非常狭窄,仅限于中国陕西省秦岭南坡,甘肃省南缘岷山山麓,四川省岷山、邛峡山、巴朗山、大小相岭和凉山局部山地海拔二千至三千米间的亚高山针叶林-箭竹林,以及针阔混交林-箭竹林中。

2.大熊猫的保护措施
2.1 连续开展全国性大熊猫资源调查。
为掌握大熊猫资源和保护状况,中国政府野生动物主管部门-国家林业局分别于1974年至1977年,1985年至1988年,1999年至2003年底连续开展了三次全国范围内的大熊猫资源调查。20046月结束的全国第三次大熊猫调查结果表明,中国大熊猫分布范围有所
扩大,栖息地状况有所改善,种群数量有所增长。截至2003年底,全国野生大熊猫分布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范围内的秦岭、岷山、邛崃山、大相岭、小相岭和凉山六大山系,包16个地(市、州45个县(市、区194个乡镇;栖息地总面积为230多万公顷;野外
2.2 强化自然保护区建设,重视大熊猫栖息地保护。
中国政府一直把强化栖息地建设作为大熊猫保护的关键,把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作为重要手段。1963年,我国在四川的卧龙、白河、王朗、喇叭河等地建立了以大熊猫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1992年实施“中国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工程”,进一步加大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建设力度,限制大熊猫分布区森林采伐力度,强化大熊猫栖息地保护建设。2007年底,全国已经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62个,有效地保护了超过57%的大熊猫栖息地面积和71%以上的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
2.3 积极开展大熊猫抢救工作。
上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岷山、邛崃山、秦岭、凉山等地的大熊猫主食竹发生了大面积集中连片开花,严重威胁野外大熊猫生存,很多大熊猫个体因饥饿、疾病而死亡。针对这种严峻形势,国务院全面部署,林业部采取非常措施,四川、陕西和甘肃三省以及大熊猫分布区地方政府都成立了保护抢救大熊猫组织,建立专业巡逻队、救护队、监测站和收容点等专业保护组织60多个,从事专业保护工作的人员达到千余人。同时,社会各界和国际组织的大力支持,兴起了抢救“国宝”大熊猫热潮。据不完全统计,1983年到2007年底,全国共抢救病饿大熊猫287只,其中救活210多只,经治疗康复后放回野外的大熊猫123只。1990年以后,随着大熊猫栖息地开花的竹林逐渐恢复,抢救工作也逐步转入正常保护阶段。
2.4 实施重点工程,以保护大熊猫。
1992年国家计委批准国家林业局组织实施为期10年的《中国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工程》。工程的实施在本底资源调查、基础设施建设、人员综合能力建设、保护宣传教育、大熊猫资源救护与监测、人工饲养繁殖研究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工程以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为重点,规划从1992年到2002年完善已建的13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新建14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建设17条大熊猫保护走廊带;在32县建立大熊猫栖息地保护管理站;加强大熊猫圈养繁殖和生态研究为重点的科学研究。1998年国家开始组织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对包括四川、陕西和甘肃省在内的西部省区全面实行天然林禁伐,撤销或转产国有森工企业,对大熊猫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起到了十分关键性的保护作用。200112月,作为全国性林业六大工程之一,国家林业局启动了“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再次将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列为重点保护物种继续给予重点保护。
2.5 加强大熊猫保护管理体系建设。
我国大熊猫保护的行政管理体系,是由中央、省、市(县和自然保护区自上而下五级管理机构形成。国家林业局主管全国大熊猫保护工作,各级地方林业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大熊猫保护管理工作。四川、陕西、甘肃三省在有大熊猫分布的16个市和45个县,都已设立了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机构,负责辖区内的大熊猫保护工作。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全国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大熊猫分布省、市(、县(林业部门基本上都建立了专(职保护机构,而且基础设施建设、人员能力建设、巡护、救护、监测、社区共管、对外交流与合作等方面都在稳步发展。
2.6 人口增长威胁野外大熊猫生存。 例如,四川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区,居民以藏族、羌族为主。卧龙保护区1975年有2560人,1995年增长至4260人,2005年共有5000多常住人口,其中农村人口有4850人。处在夹金山脉腹地的宝兴县硗碛乡,1957年为3000人,2000年增长到5030人。人口的增长使当地居民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也随之增加。这些贫困的农村人口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在国家
加强对森林资源的管理,各种滥砍滥伐、盗猎野生动物的行为越来越少后,当地不断增加的人口的生产生活活动已经成为破坏自然生态的主要原因,而这些活动都直接影响了大熊猫的生存环境[1]。 2.7 大熊猫栖息地保护工程。
大熊猫栖息地保护与边缘带的经济协调。遗产地边缘带指遗产地边界的外围地带,是相对遗产地边界以及管理机构的周边所有社会活动范围2世界遗产边缘带与核心保护区互相作用、相依相存,协调二者的关系,是解决边缘带经济活动与遗产保护矛盾的重要前提。 “申遗”成功给地方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如何满足当地居民的生活需要,已成为解决大熊猫和当地人之间的生存竞争的关键。
保护自然生物物种的根本在于保存其长期繁衍需求的栖息环境,大熊猫的未来也是一样的,它不但需要有食物有水,有隐蔽的地方,它更需要更多个体种群间的交流。没有了交流,熊猫不能繁衍后代,过少个体的交流,会出现近亲衰退而灭亡,无种群间的交流,使遗传多样性迅速丢失而灭种。而目前上述基本建设发展,没有那一项不是在直接切断大熊猫繁衍生存所必需的“交流”。这种使大熊猫栖息地严重破碎化的发展驱动,结果只能是现已残存不多的大熊猫栖息地进一步缩小、丧失,退化,破碎,进而导致大熊猫种群数量下降,种群消失或形成小种群、近亲繁殖衰退,直至这一珍贵物种更加濒危,灭绝。这不是耸人听闻,如果不能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和长期对策,不但现有的大熊猫保护成果会丧失,未来半个世纪将可以看到我们可以自食的“恶果”。过去30年,我们丧失了16.5%的大熊猫栖息地:过去50年,我们丧失了55.1%。未来50年,即便是我们不再侵占大熊猫一寸家园,那也仅有23000平方公里的栖息地散布在川,甘,陕三省南北狭长的六个山系——凉山小相岭、大相岭邛崃山,岷山、秦岭。在大范围上,这六个山系的大熊猫种群早已被人类开发割裂:在小尺度上,现存约1600百只大熊猫也已被人类割裂为18个在地理上相互隔离的种群。实际上熊猫已被和将被人类活动和自然隔离为多少个已不能有效繁殖交流的小群体,那是还无法得知的悲哀! 3
鉴于目前大熊猫栖息地质量下降,栖息地面积不断缩小,为了保护和改善大熊猫栖息环境,稳定和发展大熊猫种群,1992年国家批准于1993年正式实施《保护大熊猫及栖息地工程》。该工程预期10年完成,总投资3亿元人民币。除进一步完善已建的13个保护区外,还将新建14个保护区,17条大熊猫走廊带和32个栖息地保护管理站。同时,也要加强大熊猫生态学和饲养繁殖的研究。整个工程保护面积18000平方公里,覆盖川、陕、甘三省34个县,其中包括已建和新建保护区及走廊带,将严格保护大熊猫栖息地6500平方公里,其余栖息地也将受到有效的保护。[4

大熊猫栖息地多属经济较为落后的边远山区,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仍较为突出。受山区地缘经济的限制,当地村民只能从事半高山农业生产。由于亩产很低,村民被迫毁林开荒进行粮食耕种。一些地方由于电力不足,村民尚进山伐木取薪,以为烹调及取暖之用。由于山区经济产业结构单一,季节性生产的林副产品和中药材便成为当地村民换取现金的主要途径。村民在不同季节进山从事采药、打笋等林副产品生产活动对大熊猫栖息地造成一定的破坏,并对大熊猫的正常生活造成干扰。因此,未来的工作应充分协调大熊猫保护与当地村民经济生产活动之间的关系[5]。
2.8 大熊猫的迁地保护。
大熊猫的迁地保护,是对大熊猫就地保护的有利辅助,就是以野外大熊猫个体为建群者,在人工条件下发展圈养种群数量,达到能够自我维持的最小规模。在圈养种群达到一定程度时,适时开展圈养个体放归野外准备工作,最终建立迁地保护与就地保护的良性互动。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四川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为龙头,四川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陕西楼观台大熊猫救护中心和北京动物园为重点的全国圈养大熊猫繁育发展体系。


总结:人类如何能够和动物和谐相处并且协调人类利益与动物的利益是人类能否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键。地球上很多地生物都濒临灭绝之边缘,如何拯救这些濒危物种,并及时实施可行策略已是当下的我们刻不容缓所行之事。现如今,就大熊猫而言,人们对其已经实施了一些相关的保护措施,然而,要想大熊猫能够继续完好的生存下去,要想其他濒危物种能够安然无恙,人们就应该不断深入和普及对于濒危物种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只有在内心真正地理解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重要性,才能真正的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当然,对于濒危动物一些必要的保护措施更是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 陈富斌、赵永涛等.论夹金山脉大熊猫栖息地的世界自然遗产价值]J.山地学,2002,20(6687694
2 厉以猷.中国世界遗产地边缘特征及其思考[J.旅游学刊,2005,20(32332 3 大熊猫的保护和未来;户外探险20109 4
大熊猫栖息地保护工程;网易,科技报道
http://tech.163.com/06/0106/08/26P7IIGN00091OKJ.html 5 Wei F W,Yang G,Hu J C,Stringham S.2004b.Balancing panda and human needs for bamboos hoots in Mabian Nature Reserve,China:predictions from a logistic like model.In:Lindburg D,Baragona K eds.Giant Pandas:Biology and Conservation.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1209

濒危动物之大熊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