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巫山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发布时间:2016-10-04 23:08:35

www.ks5u.com

巫山中学高2017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1——3題.

没有身份证的大国治理

《黄金时代》编辑部

作为发达国家的美国,从来没有发过全国统一的身份证。但在现实生活中,有三个证件不同程度地起到了身份证的作用:一是驾驶证,二是护照,三是社会安全卡。

罗斯福新政期间,他为了建立社会保障系统,提出为每一个有工作的人员建立一个社会安全账号。设想一出,立刻遭到了强烈反对。最后,罗斯福向国会妥协并保证:这个号码仅仅用于社会保险,一定不会用于身份标识的领域,并且会被保密。这个提案最终在国会通过。

严格地说,社会安全卡还算不上统一的身份证件。因为它只记录姓名,性别、年龄、住址、照片等基本信息都没有,公民也不需要随身携带,该号码被明确规定为个人隐私。1974年的《隐私法》甚至还有专门的条文写明:“要控制社会安全号对个人隐私造成的威胁。”

因为没有统一的身份证,美国各种信息系统中用来标识、区分公民个体的方法五花八门,最核心的方法还是人的姓名。但不同的人可以拥有相同的名字,还容易出现拼写错误。毫无疑问,按照姓名来查询个体信息的方法,检索效率和准确率都很低。当把不同系统的数据库连接、整合到一起的时候,要确定“谁”是“谁”,就变得非常困难。

美国法律认为“户口登记”可能侵犯隐私,因此没有明确的户口制度,只进行公民出生、死亡登记,并不实行如同中国、日本以及泰国等国家那样的“户口登记”制度。在美国,各州登记制度具体执行并不相同,但这不影响这些资料成为证明个人身份最准确、最原始的资料。人口出生、死亡资料由医院等机构报往州政府,并存入计算机系统中,以供备案和查询。出生登记的材料都会被有关部门存入电脑系统,成为证明个人身份最准确和最具法律效力的原始材料,随时可以在各地查找和调用。

我们国家没有采用社会安全号制度来管理公民,而是采用了身份证制度,16岁以上的公民都要办理身份证,而且出行要随身携带,很多地方都需要你填写身份证号码。因为存在同时出生的情况,所以第一代身份证号相同的人很多,也因为身份证会暴露个人年龄、地址等个人隐私,与税收、收入等等也没有挂钩,还容易做假身份证。第二代身份证在技术上、管理上都有改进。

美国的社会安全号制度有很多好处。简单地说:一是没有重号,一人一个;二是便于配套管理,如与收入、保险、缴税、医疗、开户等联系起来,可以在社会安全号下建立很多链接,可以预防腐败;三是没有地域限制,没有城乡、大中城市差别,去哪里工作、生活、学习都是一样的,不像北京那样,限制外地人购房、购车、高考。

与身份证制度比较,采用社会安全号管理的优点显而易见,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人与人之间没有什么不同,不论是在哪里生哪里长哪里工作,都是一样的社会待遇,没有农民、工人、学生、干部之间的区别,更没有城乡间的歧视,公共资源为大家共享。

(《读者》2014·7

1.关于美国的“社会安全卡”的相关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在现实生活中,美国的“社会安全卡”和驾驶证、护照一样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身份证的作用。

B.“社会安全卡” 是罗斯福新政期间为了更新社会保障系统而提出来的,当时遭到了强烈反对。

C.“社会安全卡”提案最终在国会被通过是因为罗斯福向国会保证这个号码仅用于社会保险,并会被保密。

D.因为“社会安全卡”只记录姓名,性别、年龄等其它基本信息都没有,因而无法识别身份。

2.在没有统一身份证的前提下,美国依然可以标识、区别公民个体信息,下面的表述不属于标识、区别公民个体信息的具体方法的一项是(

A.美国的各种信息系统中,用来标识、区分公民个体最核心的方法还是人的姓名。

B.美国法律认为“户口登记”可能侵犯隐私,不实行 “户口登记”制度,在美国,各州登记制度并不相同。

C.为了方便备案和查询,医院等机构将人口出生、死亡等相关资料报往州政府,并存入计算机系统中。

D.出生登记的材料作为证明个人身份最准确和最具法律效力的原始材料都会被有关部门存入电脑系统,可以随时查找和调用。

3.对于美国的“社会安全卡号”制度和中国的“身份证” 制度的比较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国的“社会安全卡号”没有重号,一人一个,不需要随身携带;而中国“身份证”出行要随身携带,很多地方都需要填写身份证号码,16岁以上的公民都要办理身份证。

B.美国的“社会安全卡号”因同名多或拼写错误,使得按姓名来查询个体信息时检索效率和准确率都很低;而中国第一代“身份证”存在同时出生的情况,号码相同的人很多。

C.美国的“社会安全卡号”便于配套管理,如与收入、保险、缴税等联系起来,可以预防腐败;中国的“身份证”与税收、收入等没有挂钩,容易做假身份证,从而导致腐败。

D.美国的“社会安全号”制度没有地域限制,没有城乡差别,到哪里工作、生活、学习,社会待遇相同;中国的身份证制度有地域限制,有城乡差别,如北京就限制外地人购房、购车、高考。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

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初事燕王于藩邸,从起兵有功。累擢太监。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令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造大舶,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五年九月,和等还,诸国使者随和朝见。和献所俘旧港酋长。帝大悦,爵赏有差。旧港者,故三佛齐国也,其酋陈祖义,剽掠商旅。和使使招谕,祖义诈降,而潜谋邀劫。和大败其众,擒祖义,献俘,戮于都市。

六年九月,再往锡兰山。国王亚烈苦柰儿诱和至国中,索金币,发兵劫和舟.和大众既出,国内虚,率所统二千余人,出不意攻破其城,生擒亚烈苦柰儿及其妻子官属。劫和舟者闻之,还自救,官军复大破之。九年六月献俘于朝.帝赦不诛,释归国。是时交趾[1]已破灭,郡县其地,诸邦益震詟,来者日多。

十年十一月,复命和等往使,至苏门答剌。其前伪王子苏干剌者,方谋弑主自立,怒和赐不及己,帅兵邀击官军。和力战,追擒之喃渤利,并俘其妻子,以十三年七月还朝。帝大喜,赉诸将士有差。

  十四年冬,满剌加古里等十九国咸遣使朝贡,辞还。复命和等偕往,赐其君长十七年七月还。十九年春复往,明年八月还。二十二年正月,旧港酋长施济孙请袭宣慰使职,和赍敕印往赐之。比还,而成祖已晏驾。洪熙元年二月,仁宗命和以下番诸军守备南京。南京设守备,自和始也。宣德五年六月,帝以践祚岁久,而诸番国远者犹未朝贡,于是和、景弘复奉命历忽鲁谟斯等十七国而还。

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凡三十余国。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费亦不赀。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要不如永乐时,而和亦老且死,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二)

注释[1]交趾: 古代地名,地域及其文化遗迹位于今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北部。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

A.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    踪迹:追踪探访

B.祖义诈降,而潜谋邀劫          邀劫:邀人抢劫

C.修四十四丈 :长

D. 和觇贼大众既出 :窥视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B.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城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C.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D.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和历经三朝,七次出使。其中六次都是永乐年间奉明成祖之命出使,只有一次出使是在明成祖晏驾之后,先后出使过三十多个国家。

B.明成祖命令郑和出使是出于政治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到海外追寻明惠帝的下落,另一方面是为了到海外炫耀军力的强大和国家的富裕。

C.郑和出使西洋起到了多方面的作用。扫清海道,保护商旅;发展了明朝政府与海外国家的外交关系,所出使的国家纷纷纳贡称臣。

D.郑和深通外交之道,对番国君长恩威并施。他在外交上主要采用怀柔的方式,动用武力大都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的无奈之举。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是时交趾已破灭,郡县其地,诸邦益震詟,来者日多。(5)

2)帝以践祚岁久,而诸番国远者犹未朝贡,于是和、景弘复奉命历忽鲁谟斯等十七国而还。(5)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11分)

少年游 润州作,代人寄远

苏轼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却是姮娥②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注】①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三月底、四月初,任杭州通判的苏轼因赈济灾民而到了润州(今江苏镇江)为寄托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他写下了这首词。②姮娥:嫦娥,代指“月亮”。

8.结合全词,说说上片中“飞雪似扬花”和“杨花似雪”能否对换位置,并说明原因。(6分)

9、下片是如何表达词人的情感的?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琵琶行》中音乐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暂歇”的过程,诗人用“      ”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

(2)《劝学》中“ ”,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 ”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題,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窗中戏剧

(德)伊尔泽·爱辛格尔

女人倚在窗子边,朝对面望去。风微微地从河边吹来,感觉和平常没什么不一样。她住在顶楼的倒数第二层,街道在远远的下面,就连马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的噪音也很少传到这里。就在女人准备从窗边转身离开的时候,她突然发现,对面那个老人房间里的灯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打开了。天色还不晚,外面还很亮,老人房间里的灯光并不明显,那种感觉就好像太阳底下开着的街灯,又像是灯火通明的教堂里,某个人在窗边点亮的蜡烛。

女人站住了。

老人打开窗子,朝着这边点了点头。

他是在向我打招呼吗?女人心里暗自想道。她所住的房子上面一层是空着的,下面一层是一个工厂,这会儿早就关门了。女人于是微微地点了点头,作为对老人的回应。只见老人又冲着这边点点头,同时伸手去摘帽子,却突然发现,自己的头上并没有帽子。老人转身消失在了后面的房间里。

很快,老人又出现在了窗前。这次,他的头上多了一顶帽子,身上加了一件外套。他脱下帽子,微笑着向女人致意。接着,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白色的手帕,开始挥舞起来。一开始,是轻轻的,接着,越来越激烈。他把身子倾在窗台上,让人不得不为他担心他的整个身体会从窗子里跌出来。女人有些愕然地后退了一步。

这时,窗子对面的老人一抬手,将手中的帽子远远地甩开了。同时,他将围巾顶在了自己的头上,就像一个穆斯林人一样,将自己的头包裹了起来。接着,他将双臂交叉,合在胸前,开始鞠躬。每次抬起头时,他的左眼都闭着,仿佛在向女人传递着他们两人之间的某种秘密信息。女人饶有兴味地看着这一切,直到她突然发现,窗子中出现了两条穿着窄窄的、打着补丁的丝绒裤子的双腿。老人在做倒立!当他那满脸通红、满是汗水而又兴高采烈的脸重新出现在窗前时,女人终于拨打了警察局的电话。

老人仍然没有停下来。他披着一个床单,在两个窗子前交替出现。三条街道以外的警局接到了女人的电话,女人在电话中有些语无伦次、声音十分激动,以至于警察们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此刻,对面的老人笑得更厉害了,脸上的皱纹堆成了一团。他伸出一只手,做了个模糊的手势,在脸上一抹,随即,他脸上的笑容消失了,似乎,他的笑容已经瞬间被他攥在了手里。女人一直站在窗边看着这一切,直到警车赶到楼下。

女人气喘吁吁地跑下楼。警车周围已经围了许多人。一群人跟着警察和女人上了楼,有好几个甚至跟到了最后一级楼梯上。他们凑在一起,好奇地等待着——先是有人上前敲门,没有人应;然后按门铃,仍然没有回应。作为训练有素的警察,打开一道门并不是难事——门很快被打开了,干净利落。顺着窄窄的走廊,他们终于捕捉到了走廊尽头隐约的灯光。女人蹑手蹑脚地,紧紧地跟在警察后面。当通往里间的那道门被打开时,只见老人背对着他们,仍站在窗子旁。他的双手拿着一个大大的白色的枕头,放在自己头上,又拿下,不断重复着。那样子仿佛是在告诉什么人,他要去睡觉了。而他的肩上,还披着一块地毯。众人几乎已经走到了他的身后,老人仍然没有转身——这个老人的听觉已经非常迟钝了。女人的视线越过老人,望向对面,她看到了自己家那扇昏暗的窗子。

就像她所想的那样,底下那一层的工厂已经下班了。不过,在她家楼顶上,不知什么时候搬来了一对小夫妻。在他们房间的窗子旁,有一个围着栏杆的儿童床。一个小男孩正站在里面。

这个小孩儿头上也顶着一个枕头,身上披着一个床单。他不停地在床上蹦着跳着,朝着这边挥动着双手,嘴里咿咿呀呀地叫着。他先是笑着,接着,用手在脸上抹了一把,随即,他的脸变得严肃起来,仿佛他在一秒钟之内将自己的笑容攥在了手中。紧接着,小男孩伸出手,用尽全身力气将手中的笑容抛到了所有目瞪口呆的人们脸上。

(选自《读者》2013年第23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这篇小说使用了多种人称方式,通过有限视角和无限视角的自如转换,讲述了一个女人驻足窗边偶然发现的“窗中戏剧”——一位老人为对面楼上的小男孩的倾情表演。

B.女人在报警时有些“语无伦次”是因为她担心老人在倒立过程中会出现意外情况。警察敲门时按门铃“没有人应”是因为老人听力不好,又全神贯注地表演,并且离门较远。

C.这篇小说精心刻画了一位老人的形象。一方面尽情展示 “窗中戏剧”,对老人进行了正面的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另一方面也通过小男孩的表演对老人进行了侧面烘托。

D.“窗子”这个小小的意象在小说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窗中戏剧”窗子是观察点、立足点,女人所站立的“窗子”和老人表演的“窗子”分别是误会的源起点和终结点。

E.小说选择了一个偏僻的题材,尽情展示了老人在窗前逗孩子玩的独角戏剧,老人表演只是为了排遣自己的孤独寂寞,让我们透视到了当时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和猜疑。

(2).开头第一段划线句对老人房间的灯光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小说中女人的心理变化过程。(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小说在选材和情节构思上有哪些艺术性?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余光中——中国文字的炼丹人

1928年重阳节那天,余光中出生于南京。余光中从12岁开始跟从父亲和舅舅学习古文。《谏太宗十思疏》《留侯论》《赤壁赋》《阿房宫赋》这些经典文章,他都特别喜欢。他觉得文字有一种力量,我愿意跟着它走”,“我将来一定要当作家。整个青年时代,余光中都在寻找着精神上的家人,屈原、李白、杜甫、苏东坡、济慈、雪莱、王尔德等都是他的家人1954年,他的精神家人又增添了一大批。余光中与钟鼎文和邓禹平等人共创了蓝星诗社。他们经常聚会,讨论诗歌,勤奋创作,不是一首一首的写,而是一辑一辑的写。

毕业没几年,余光中被派去美国爱荷华大学留学。那时,台湾和美国的现代化程度差别很大。余光中虽然热爱西方诗歌,但一想到美国人瞧不上台湾,心里就觉得委屈。加上那年家里也发生一些大事:母亲去世,自己同妻子新婚才两年,大女儿刚出生,还没看清孩子的脸,他就匆匆地出发了。每一个孤寂的长夜里,他都想回到台湾,回到蓝星诗社,和朋友们一起为中国的现代诗奋斗。

1964年,36岁的余光中回到台湾,他质问自己,怎么都已经36了?拜伦、徐志摩,都在这一年结束生命;王勃、济慈,不到这年纪,便合上了诗集,竖起了石碑。那一年余光中唯一的儿子出生仅三天就夭折了。丧子之痛加上诗人对于我是谁的质问,使他心力交瘁。好在美国的音乐,在一定程度上使他获得救赎。

余光中非常喜欢美国西部的民歌、南部的蓝调以及新生事物摇滚乐。特别是摇滚乐,甚至影响了他一个时期的创作风格。他在散文集中大量介绍了摇滚乐,并将西方音乐的节奏融入诗中,借此抒发心中的很多不平。连余光中自己也没想到,他的这些诗歌被杨弦拿去谱了曲,继而引发了台湾的第一波校园民谣风潮。给我一把吉他和一肩风里飘飘的长发……”当时杨弦被余光中这些极富旋律感和节奏感的文字所打动,将《江湖上》等诗改编成歌曲,如今最为海内外读者所熟知的《乡愁》也是其中之一。

1971年至1972年间,余光中在台湾写下了《乡愁》。他回忆说,当时20分钟一气呵成的原因,不是因为我才思敏捷,而是因为离开大陆20多年,这种感觉在心里也就酝酿了20多年,后来《乡愁》在大陆被选入教科书,电视台也用,很多人都会背。

1988年,古稀之年的余光中出版了第二卷诗集。回顾自己的创作历程,余光中说,以前所想到的能入诗文的题材比较少,以前我主要写自己——你不知道你是谁,你忧郁;你知道你不是谁,你幻灭;你知道你是谁,你放心。现在,余光中已经脱离这三个情况了,写作的题材全凭缘分。

2009年,导演陈怀恩接拍余光中传记纪录片《逍遥游》。片中除了日常工作生活状态外,导演还安排余光中带着夫人到垦丁——余光中在台湾唯一写过游记的地方——故地重游。余光中一路为夫人解释景物,还在海边童心大发,打起了水漂,并传授诀窍——石头要扁,形状要圆,出手要快,脱手要平稳而飞旋——出水为鸟,入水为鱼。

台南小学教科书收录了《雨,落在高雄港上》一诗,导演安排余光中去高雄三民小学听小学生读书。不料那天余光中的女儿遭了车祸。行程既定,余光中无法随夫人赶往医院,心情郁闷。怎料一听小学生读诗,余光中竟然又开心起来,还教他们该怎么念这首诗,拍摄完后还乐呵呵地给他们签名。最后陈怀恩就片子定名为《逍遥游》一事征询余光中的意见,他幽默地说:我哪敢说同不同意?庄子同意就行了。说到幽默,余光中自有一番论调。他认为,所谓幽默,就是不正面迎敌,绕一个弯子去排解误会与痛苦。比如看牙医这样痛苦的事情,也能被他写成诗。再比如,从马屁诗人文白之争,李敖似乎一直在逗余光中和他对骂,但余光中就是不理他,还幽默地说:李敖天天骂我,说明他的生活不能没有我。在余光中的经验中,幽默其实要比愤怒有用。

当生命走到暮年,对于我是谁的问题,诗人早已不再质问,而是报以淡淡的微笑。如今,已经85岁的余光中依旧笔耕不辍。余光中目前正在翻译济慈的诗,此时的感觉定与年轻时的不同吧。

(摘自《名人传记》2014年第3期,有删改)

1)下面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余光中整个青年时期都在寻找自己的精神家人,屈原、李白、济慈、雪莱、钟鼎文、邓禹平等人都曾是他的精神家人,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B.余光中到美国留学,内心非常不愿意。异地他乡的孤寂,母亲的去世,他自己新婚不久,孩子刚出世,匆匆而别让他很不舍,每晚他都盼望着能够回到台湾。

C.从美国回到台湾,余光中已经36岁,相比大器早成者,他感叹自己老而无成,丧子之痛加上他对于我是谁的质问,使他心力交瘁,对前途、对生活失去了信心。

D.余光中在回忆《乡愁》创作时说,不是因为我才思敏捷,而是因为离开大陆20多年,这种感觉在心里也就酝酿了二十多年,表达出一种对祖国的深情。

E.余光中重游垦丁时,一路为夫人解释景物,还像小孩子一样打起了水漂,而且还传授诀窍,这是童心未泯的表现,也是对女儿的深切怀念。

2)余光中少年立志将来一定要当作家,最终成为中国文字的炼丹人。请结合全文分析促使其成功的因素有哪些。(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余光中的许多诗歌,包括为海内外读者所熟知的《乡愁》,被杨弦拿去谱曲并引发了台湾校园民谣风潮。请简要概括余光中诗歌能够引发民谣风潮的原因。(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余光中传主的纪录片以《逍遥游》为标题,记录了他的日常工作生活状态。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余光中逍遥的看法。(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I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可下半场的最后5分钟内,我们差点将全场的努力__________ ,所以说我们要拿下一场比赛还是要在5分钟之后才能确保,在最后5分钟内,对手有3次很好的机会,如果我们想要成为“英东杯”冠军,就要避免这些状况。

(2)富于政治性的文学作品并不始于今日,远在古希腊的悲剧和喜剧中,近在西洋工业革命时期的小说中,都已______

(3)“择校热最大的弊端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一些骨干教师为了提高待遇而跳龙门,这对那些师资力量本不雄厚的普通学校而言,无异于______

A.功亏一篑 层出不穷  雪上加霜

B.毁于一旦 层出不穷   釜底抽薪

C.前功尽弃 屡见不鲜 釜底抽薪

D.毁于一旦 屡见不鲜  雪上加霜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几十年来,吴良镛上下求索,学以致用,践行“让人们诗意般、画意般地栖居在大地上”,营建了一批融合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的建筑。

B.“唯有除贪,才能安民心”——越南国家主席张晋创接受越南通讯社采访时表示,越南反腐工作已经取得一定成果,但这些成绩仍不足以完全根除贪污腐败与浪费现象的发生。

C.步入景区,游客们在世外桃源般的乡村田园,领略完全不同的江南文化和特色民居建筑。

D.从文化哲学意义上来理解,乡愁是归属感的一种表现,同时是一种根源意识的体现,也是对这个归属和根源的一种亲和感,这种归属感是人的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

15.把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这些美都是不同的人,在各自不同的环境与条件下,乐而自得的。

你看她一笑一颦,一起一停,一甩手一投足,挺拔、秀丽、高朗、愁忧,仿佛社会上一切美的物,美的情,这时都聚在她的身上,成一团美的魅力。

舞者,是一面镜,能照出各人的影;舞姿,是一阵风,能拂动各人的情;舞台,是一面大的雷达,能接收与反射各人的思想。

我们知道,在客观世界上,存在着许多的美:大自然千姿百态的美,几何图形整齐组合的美,孩童天真烂漫的美,中年精壮强健的美,老者深熟沉静的美,美术家的色彩线条美,音乐家的声音和谐美,连最枯燥的哲学,也有它的哲理美。

而舞蹈,是一种真正以生命自身来塑造的艺术,因此它也最具有灵性。

A③②④①⑤       B③①④⑤②   

C④①⑤③②      D④⑤②③①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

孟德斯鸠说:对一个人的不公,就是对所有人的威胁。为什么?因为对一个人的不公,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用来对待所有人,无人能保证自己幸免。我想补充说:对一个人的不义,②__________________。为什么?因为对一个人的不义,所显示的是人格的卑劣,这不只是在侮辱某个具体的人,而是在侮辱所有人的尊严,这个尊严是在所有人身上都存在的。所以,看见不公,③_________________;看见不义,我们要当心小人。

17、请根据下面的两幅图,介绍“海心塔”所在的位置,并描述“海心塔”塔身主体部分的形状特点。要求:连标点符号在内不超过60字。 (5)

答:位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平庸的人有一条命:性命。

优秀的人有两条命:性命和生命。

卓越的人有三条命:性命、生命和使命。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巫山中学高2017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题答案

1CA“很大程度上”错,B“更新”错,D“无法识别身份”绝对化。

2B(选项和题干毫不相干,B项不是具体方法的表述。)

3C容易做假身份证,从而导致腐败强加因果。)

4B 邀劫,拦路抢劫。

5D

6C纷纷纳贡称臣错。

7、(1交趾已经打败灭亡,明朝把这个地区作为自己的郡县,各国更加恐惧,来朝拜的日渐增多

2)皇帝认为登上帝位时间很长了,而离中国远的外国依然没有来朝拜进贡,于是郑和、朱景弘又奉命出使了忽鲁谟斯等十七国,然后回朝。

参考译文:

郑和,云南人,就是世人所说的三保太监。起初在明成祖(朱棣)还是燕王的时候在燕王府侍奉他,跟随燕王起兵夺权有功。多次提拔到太监。明成祖怀疑明惠帝(朱允炆)逃亡到海外,打算追踪探访他的下落,而且想向外国炫耀大明朝的武力,显示中国的富强。永乐(明成祖年号)三年六月,命令郑和与侪王朱景弘等出使西洋。带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多人,携带了很多金银财物。建造了大船,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的船有六十二艘。从苏州刘家河渡海到福建,又从福建五虎门扬帆出发,首先到达了占城(印度支那古国),依次走遍了各国,向他们宣读天子的诏书,并赏赐和馈赠当地的君主、首领,有不降服的就用武力镇压。永乐五年九月,郑和等人回到明朝,各国派的使者也跟随郑和的船只来朝见明成祖。郑和献上俘虏的旧港酋长。明成祖非常高兴,对出海者都不同程度的进行了封赏、赐爵。旧港,就是从前的三佛齐国(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巨港),这里的酋长陈祖义,抢掠过往的商客。郑和派人去宣读口谕招抚他,陈祖义佯装投降,却暗地策划拦路抢劫。郑和打败了他们,生擒了陈祖义,献给朝廷,在京城的集市处死了。

永乐六年九月,郑海再次出使锡兰山(今斯里兰卡)。锡兰山国王亚烈苦柰儿引诱郑和到国内,索要金银财物,并发兵劫持郑和的船。郑和窥探到敌人大部分都出动了,国内空虚,就率领自己统辖的二千多人,出其不意攻破了他们的都城,生擒了亚烈苦柰儿及其妻子、儿女、官员。抢劫郑和船的敌人听说后,回来救援,郑和的官军又大败了他们。永乐九年六月把俘虏献给朝廷。皇帝赦免了他们没有处死,释放他们回国了。这时,交阯已经被打败灭亡,明朝把这个地区作为自己的郡县,各国更加恐惧,来朝拜的日渐增多。

永乐十年十一月,明成祖又派郑和出使,到了苏门答剌国。该国的前伪王子苏干剌,刚谋划杀掉了国王自立为王,怨恨郑和不赏赐自己,率兵抄击郑和的官军。郑和奋力作战,追到喃渤利捉住了苏干剌,并俘虏了他的妻子儿子,永乐十三年七月回国。皇帝非常高兴,不同程度的奖赏了将士们。

永乐十四年冬天,满剌加、古里等十九国都派使者来朝廷进贡,各国使者回去的时候,明成祖又派郑和等人和他们一同前往,赏赐各国的君主、酋长。永乐十七年七月回国。永乐十九年春又出使西洋,第二年八月回来。永乐二十二年正月,旧港的酋长施济孙请求继承宣慰使的官职,郑和带着文书和官印前去颁发给他。回来的时候,明成祖已经驾崩了。洪熙(明仁宗年号)元年二月,明仁宗派郑和的部下守备南京。南京设置守备,就是从郑和开始的。宣德(明宣宗年号)五年六月,皇帝认为登上帝位时间很长了,而离中国远的外国依然没有来朝拜进贡,于是郑和、朱景弘又奉命出使了忽鲁谟斯等十七国,然后回朝。

    郑和历经三朝,先后七次奉命出使,所经历的国家共有三十多个,得到的不知其名的宝物不计其数,而朝廷耗费的财物也不可胜计。从宣德年间以来,远方各国不时也有来中原的,但终究也不能与永乐时期相比,而郑和也快老死了。自郑和死后,凡是奉命出使海外的,没有谁不极力称赞郑和来向外国夸耀的,所以世人把三保太监下西洋传为明朝初年的盛事。

8、答:不能对换。1原因:(1)词的格式所限。词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句式和押韵的需要,不能调换;(2)节令所限。离别时“飞雪似杨花”,是冬天,而如今“杨花似雪”是春末。(3)感情所限。“飞雪似杨花”正面烘托亲人离别时思妇内心的凄苦,“杨花似雪”则乐景写哀情,表现春将尽时思妇对末归丈夫的深深思念。(任答两点即可,每点2分)

9、下片借妻子对酒邀月,明月却偏照着画梁双燕,衬托作者久居客地的孤寂凄凉。(2分)把月照梁上燕想象为月中嫦娥只垂爱于成双成对的燕,而不顾怜空闺独守之人,表达了主人公的孤寂和思念。(2分)由双栖燕联想到单栖人,反衬出独守空闺的孤单寂寞。2分)词人假托妻子在杭思己,来表达自己迟留未归孤寂惆怅之情。(2分)(答对三点给满分)

10、(1)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3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11

1).AEA中“小说使用了多种人称方式,通过有限视角和无限视角的自如转换”错,这篇小说只是运用了单一的第三人称,无限视角;E表达局限了,这位老人表演戏剧还有童真的形象与慈爱的情怀。)

(2).①外面很亮,老人房间里开着灯光,为老人的表演提供了明亮的环境。

②室内有灯光,窗边的女人才能清晰看得到老人的表演,为推动后面的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③老人“房间的灯光”像是“又像是灯火通明的教堂里,某个人在窗边点亮的蜡烛”这一句联想描写暗示了老人内心的童真和慈爱圣洁的情怀。(每答对一点给2分)

(3).①突然发现老人房间里的灯打开了,她在窗边站住-----好奇;

②看到老人动作越来越剧烈并把身子倾在窗台上----愕然、担心;

③突然发现老人倒立后,她拨打电话-----紧张、担心;

④继续站在窗边看老人喜怒无常、动作怪异;气喘吁吁地跟着警察-----害怕、紧张、好奇;

⑤站在老人的房间,看到楼上男孩的动作,了解真相----释然。(①②⑤三点必答,③④选一点或者合起来作为一点。)

(4).①以小见大。小说选材小巧独特,但主题耐人寻味、发人深省。作者选取生活中容易被忽略的一瞥,借站立窗边的一个女人的视角,浓墨重彩的描写了一位老人站立窗边为对面的孩子表演戏剧,带来快乐的故事,充分表现了慈悲的情怀,也透视到老人的孤独寂寞和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②误会法。小说以站立窗边的女人对一位老人专门为对面的男孩上演的“戏剧”发生误会为开始,误会层层加深,情节渐次推向高潮,直到我驻足在老人的房间,看到自己那扇昏暗的窗户和那个可爱的小男孩,误会消除,故事结束。

③篇终露底。(或者答“出人意外又在情理之中”“欧亨利笔法”。)小说一路误会行进到全文最后三段,当我驻足在老人的房间,看到自己那扇昏暗的窗户和我家楼上可爱的小男孩,真正的观众亮相,误会消除,篇终露底,很有戏剧效果。(这一收尾出人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耐人寻味。)

④前后呼应,铺垫照应。首段中的老人房间的灯光的描写为后文情节做铺垫;第二段中我对我家楼上的无住户的主观臆断与后文小男孩在我家楼上出现形成前后的矛盾呼应;站立窗边的女人感受对面老人房间的灯光的“明亮”与站立老人的房间发现我家窗户的昏暗形成前后矛盾呼应;最后一段小男孩的顶枕头、披床单、抹笑容的精彩表演与上面老人的“戏剧”表演相呼应,收尾很俏皮。

(任意答两点的4分,艺术技巧正确给2分,分析具体给2分;其它答案酌情给分。)

12

1A  D A3分,选D2分,选B1分,选CE不得分。

解析:B“内心非常不愿意属无中生有。 C“对前途、生活失去信心依据不足。  E“对女儿的深切怀念分析不当。

【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的方法: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

2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余光中从小跟随父亲和舅舅学古文,李白、杜甫等人都给他一定的影响。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比如济慈、雪莱等人对他影响很大,他也曾在美国留学。

勤奋的诗歌创作。青年时代和朋友创立蓝星诗社,不断进行诗歌创作,到晚年依然笔耕不辍。性格开朗而意志坚强。面对误会与痛苦,他幽默对待;面对失去亲人的巨大痛苦,他依然坚强前行。

解析:锁定信息区域,答案在3—5自然段,分段概括即可。

【思路点拨】首先,审清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方向;第二,认真阅读文本,找到相关的答题区间;第三,整合形成答案,注意条理清晰。

3从形式方面,他的诗歌极具节奏感和旋律感。他的诗歌深受中国古典诗歌韵律的影响,同时融入了美国摇滚音乐。

从内容方面,他的诗歌情感真切,内容丰富,国家落后的屈辱,对大陆的深情,家事发生的愧疚,自我质疑的矛盾,客居他乡的孤独等。诗歌中充满了别离伤感的色彩,以及作者的思国怀乡之情,特别能打动人。

解析:答案从第五自然段开始概括归纳,尽量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4创作中随缘。创作上已经摆脱了束缚,写作题材全凭缘分。

生活上童心未泯。在故地重游中,余光中童心大发,率性而为。女儿发生车祸,他心情郁闷,但听到小学生读诗,又开心地给予指导。

幽默化解误会和痛苦。对于李敖的批评,他懂得幽默比愤怒有用。

不再质疑自我。对于我是谁的问题,余光中早已不再质疑。只是报以淡淡的微笑,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解析:解答本题需要筛选余光中逍遥的内容,结合语境进行分析句子含义;结合文本,找出相关内容进行论述。

13D

毁于一旦:多指长期劳动的成果一下子被毁掉。功亏一篑:比喻做事情只差最后一点没能完成。前功尽弃:以前的功劳全部丢失。也指以前的努力全部白费。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屡见不鲜:常常见到,并不新奇雪上加霜,雪上还加上了一层霜。比喻接连遭受灾难,损害愈加严重。釜底抽薪,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14DA.成分残缺,可在“大地上”后“人生理想”。 B项杂糅,将“的发生”删除,或将“根除”改为“杜绝” C,“江南文化”和“特色民居建筑”是包容关系;“领略民居建筑”不能搭配。

15C

16、答案 ①所显示的是制度的恶劣 

②就是对所有人的侮辱 

③我们要警惕制度

17、海心塔北望海心沙岛(珠江、珠江新城),南对赤岗塔,东邻帝景苑,西靠地铁三号线。(3)

塔身由下至中逐渐变细,由中至上逐渐变粗,形如纤纤细腰。(2)

解析:介绍要具体准确,不可含糊其辞。

18.参考立意:(1生命诚可贵,使命价更高。

2做把天顶起来的高个子。

3铁肩担道义。

4走出“小时代”,弄潮“大中国”

5苍茫大地,我主沉浮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重庆市巫山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