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学案

发布时间:2019-03-10 01:45:56

《祝福》学案

  【教学目标】

  1.探讨祥林嫂的不幸遭遇,认识其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2.分析造成人物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教学重点】深刻认识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教学难点】准确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

  一、介绍作者

  鲁迅〔1881925日~19361019日〕,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石。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等专集。1921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361019日鲁迅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二、阅读小说,注音解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寒暄 瓦楞 朱拓 踌蹰

  不更事 谬种 俨然

  雪褥 尘芥堆 形骸 荸荠

  呜咽 驯熟 桌帏 讪讪

  怔怔 渣滓 拗不过

  蹙缩 窈陷 惴惴 歆享

  牲醴 间或

  2.解释词语:

  间或 悚然 踌蹰 瑟瑟

  呜咽 歆享 沸反盈天

  三、文本导读

  1.写作背景

  《祝福》是鲁迅第二个小说集《彷徨》中的第一篇。小说写于192427日,反映了辛亥革命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鲁迅曾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残酷的现实不久就让他失望了。他看到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饥寒交迫。中国两千多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而妇女正是旧中国封建思想最大的受害者。鲁迅就选取了妇女题材,写作了《祝福》这篇小说,目的也就在于深刻揭露封建思想文化的流弊和余毒。

  2.故事情节

  序幕: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开端:丈夫去世 鲁镇做工

  发展:婆家劫回 被卖改嫁

  高潮:丧夫丧子 再到鲁镇

  结局:祝福之夜 寂然死去

  尾声: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

  3.人物形象

  ①祥林嫂是生活在旧中国的一个被践踏、被愚弄、被迫害、被鄙视的勤劳善良、安分守己、愚昧顺从的劳动妇女典型形象。

  ②鲁四老爷是顽固守旧、虚伪落后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他政治上迂腐、保守,顽固地维护旧有的封建制度,反对一切改革与革命。他思想上反动,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一个重要人物。

  ③柳妈也是旧社会受压迫的劳动妇女,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很深,她以剥削阶级统治人民的思想──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为指导,来寻求解救祥林嫂的“药方”,这不但不会产生“疗效”,反而给自己的姐妹造成了难以支持的精神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之中。

  4.名词解释

  ①封建礼教:指的是封建礼节和封建道德。

  ②“礼教吃人”:就是用道德以及这道德所产生的舆论来压抑人,把人变成非人。

  ③三从四德: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④贞节观念:“好女不嫁二夫”、“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从一而终的思想。寡妇再嫁就是失节。

  ⑤封建社会捆在妇女身上的四大绳索:夫权(既嫁从夫、夫为妻纲)、族权(家长专制)、政权(统治阶级)、神权(封建迷信)。

  ⑥男尊女卑的等级观念。

  族权给了祥林嫂婆婆卖她的权力。按照封建宗法观念,妇女“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一旦丧夫失子,在家庭中生存的权利被剥夺。族权给了大伯收屋的权力。夫权给了鲁镇人叫她祥林嫂的权力。即便丈夫祥林死了,人们仍然叫她祥林嫂。夫权视再嫁是“败坏风俗”。因而即便她的第二个丈夫叫贺老六,但人们还是叫她祥林嫂。鲁四老爷对祥林嫂的侮辱和迫害,靠的又是封建政权。祥林嫂倾其所有到土地庙捐门槛,是因为她深受封建迷信毒害。

  四、合作探究,研读课文

  (一)初识人物 了解情节:祥林嫂悲惨的一生

  (二)合作探究 把握命运

  提问1:祥林嫂第一次婚姻如何?她为什么离开婆家,来到鲁镇?

  追问:婆婆有权卖掉祥林嫂吗?

  提问2: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生活境况及精神状态如何?说明什么?

  追问:祥林嫂的婆婆来要人,她可以向雇主鲁四求助吗?

  提问3:面对被卖改嫁的命运,祥林嫂是怎么做的?你觉得她为什么要以死抗婚?

  提问4:改嫁后的生活境况如何?祥林嫂为何又被赶出贺家?

  提问5: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精神状态有哪些变化?鲁四叔和四婶以及鲁镇上的人们对她的态度如何?

  追问:面对主人的歧视和人们的冷落,祥林嫂没有沉沦,也没有在丧夫丧子的不幸中倒下,却因为一句话而遭受致命的打击,那究竟是一句什么话?

  (三)把握主题――认识鲁迅的深刻:祥林嫂悲剧命运的根源

  顺着祥林嫂不幸的遭遇一路走来,我们悲哀地发现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无可改变,她必死无疑!那么造成悲剧的根源何在?祥林嫂悲剧命运的根源仅止于外因吗?

  社会悲剧(外因):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的双重压迫。封建礼教造成她现世的不幸遭遇、封建迷信又带给她来世的精神恐惧,在封建礼教和迷信的天罗地网中,祥林嫂凄惨死去。

  性格悲剧(内因):安分老实、愚昧顺从的奴性人格。祥林嫂的生活要求极低,渴望过自食其力、暂时做稳了奴隶的生活。她的思想觉悟不高,面对封建礼教的迫害,她只能被动地反抗、孤独地挣扎,最终被黑暗浓重的社会所吞噬。

  (四)学生争鸣

  讨论、寻找“帮助祥林嫂改变命运的途径”。

  【教学反思】

  本学期要学习人教版必修三的《祝福》,对于高一学生而言,两节课要想透彻理解,我认为最大的难点在于找突破口。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中,学生最容易接受的应该是前两者,而情节的发展离不开人物的命运,因此我选择以人物为切口,通过探究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根源和认识其悲剧命运的不可改变来认识反封建的主题。通过上课、修改,我发现要想顺利地开展教学双边活动,首先必须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有效地预习。否则在研读过程中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带着学生找文本、读原文,再加上思考,课堂就显得过于紧凑,时间相当紧张。另外,为了加深学生对封建贞节观念压迫妇女的认识,我花了2分钟介绍牌坊的故事。最后一个教学设计――让学生讨论、寻找“帮助祥林嫂改变命运的途径”没有完全展开。这个设计应该可以成为整个课堂的高潮,可惜受时间影响,老师和学生未能完全展开,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作者单位:湖北省十堰市车城高中)

《祝福》学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