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发布时间:2020-05-11 09:09:39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试题

2011年7月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发展的差异性指每一个儿童的心理都有自己的发展速率、特色和风格等,从而构成个体间心理发展的不同。

2.记忆恢复指学习某种材料后,相隔一段时间后所测量到的保持量,比学习之后立即测量到的保持量要高。

3.形式运算摆脱了具体事物束缚,利用语言文字在头脑中重建事物和过程来解决问题的运算。

4.亲社会行为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谦

让、帮助、合作、分享、安慰和捐赠等

5.合作游戏是儿童为了达成同一个目标或满足同一个需要,在合作中一起游戏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两大类。

2.研究表明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顺序为先__上下 再前后 ,然后是左右

3.儿童一般先掌握_实词再掌握虚词 。实词中最先掌握名词。

4.柯尔伯格将儿童道德发展阶段划分为____水平,____阶段。

5.处于__象征期 蝌蚪人__的儿童开始逐渐画人,但是这些“人”具有同一个特征,那就是光光的脑袋上长着长长的尾巴,因此,人们把儿童早期画的“人”,称为-蝌蚪人。

6. 6-8岁的儿童所持有的关于男性和女性的各种认识,是以男女之间在机体上所存在的__生理差异和-外貌特征为依据的。

7.斯金纳的操作性行为的理论不仅适合于儿童_新行为 _的塑造,也同样适用于对- 不良行为-的矫正。

8.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心理是在社会文化历史的影响下发生和发展的,-社会交往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条件。

9.格塞尔认为,个体的发展取决于 --成熟,而成熟的顺序取决于_基因_基因决定的时间表。

三、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简述儿童大脑机能发展的主要表现阶段。

(1)条件反射的形成和巩固;

(2)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增强;

(3)第一、第二信号系统协同活动的发展等几个方面。

2.简述儿童的自我中心语言及其表现范畴。

(1)儿童不考虑与谁说话,也不在乎对方是否听他说话而自己讲话;

(2)分重复、独白、双人或集体独白。

3.简述2-6岁儿童语法结构的发展趋势。

(1)从浑浊一体到逐步分化;

(2)句子结构从简单到复杂;

(3)句子结构从不完整到完整;

(4)句子长度由短到长。

四、论述题(16分)

试述影响儿童同伴交往的因素。

1.教养方式(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对儿童性格的不同影响。

2.儿童自身身体的吸引力:相貌漂亮的儿童更易受其他儿童欢迎。

3.自身不同的行为表现:外向、友好无攻击性行为的儿童较受欢迎。

4.认知能力的高低:智商高的儿童与同伴的的接纳程度呈正相关。

5.教师的影响:教师对儿童特征和价值的认可程度影响其他儿童对该儿童的接纳性。

(未加展开,酌情减分)

五、案例分析题(20分)

基尼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个小女孩。她母亲双目失明,丧失了哺育孩子的基本能力;父亲讨厌她,虐待她。基尼自婴儿期起就几乎没听到过说话,更不用说有人教她说话了。除了哥哥匆匆地、沉默地给她送些食物外,可以说,基尼生活在一间被完全隔离的小房里。她严重营养不良,胳臂和腿都不能伸直,不知道如何咀嚼,安静得令人害怕,没有明显的喜怒表情。基尼3岁被发现后,被送到了医院。最初几个月,基尼的智商得分只相当于1岁正常儿童。多方面的重视使她受到了特殊的精心照顾。尽管如此,直到13岁,都没有学会人类语言的语法规则,不能进行最基本的语言交流。据调查分析,基尼的缺陷不是天生的。

根据以上案例,运用学前儿童心理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小基尼的缺陷说明了什么

2.小基尼在精心教育下,仍不能学会人类语言的语法规则,这说明了什么的影响作用 答案要点:

1.儿童心理的发展的生物性和社会性的统一。遗传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先天基础。遗传

一方面保证了人类性状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又为个体适应环境的变化提供了可能性。个体的心理发展不能脱离社会条件。社会环境是儿童心理形成和发展的现实基础,提供了心理形成和发展的现实性;特别是幼儿亲子关系对儿童一生的心理发展起基础和奠基作用,如果没有社会环境及教育的作用,儿童不可能形成成人的心理。(10分)

2.说明儿童各种心理的发展存在关键期;关键期是某种心理活动、机能在某个阶段发展最迅速、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的阶段,在此时期适时对儿童进行正确教育,儿童心理发展很快;反之,则可能造成终生障碍。3岁前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小基尼就失去了这一关键期培养,以后语言的发展就很难了。(10分)

(无展开酌情扣分)

学前教育《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