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中的真实性

发布时间:2015-05-31 23:04:28

纪录片中的真实性

内容摘要:全文以纪录片中的本性——真实性为线索,探讨在纪录片中存在真实性的价值所在,以及在纪录片中失实的纪实存在的弊端,谈论真实性在纪录片中的重要性,对于电视纪录片来说,它固然是以真的人和事为基础,但也必须含有真的理和情,只有这样,电视纪录片才能说是参与了对文艺美的创造。

关键词:纪录片 真实性 价值

纪录片中的真实性

纪录片在我的印象里给予我最多感触就是它非常得真实,拍摄者并不是演员,并不需要台词。纪录片只是在记录生活中的点滴,人的真实反应,事物的真实形态。纪录片就是以真实为核心来进行创造的。纪录片有很多的题材,也有很多的阐述的故事。纪录片呈现的真实性则是纪录片的价值所在。

如果一部纪录片不够真实,还会有人去看吗?那么它的价值又在哪里?可以毫不避讳的说真实是纪录片的艺术生命。某些生活原貌与真实性不能画等号。由此可知,真人真事,是基础,但远不是真实性。纪录片首先必须受新闻学和历史学真实性原则制约 ——内容的真实无误,这是底线,否则便无纪实可言。①

纪录片和故事片的差别在于故事片不具有真实性,众所皆知,真实性是纪录片创作的原则。纪录片也称为非虚构影片,与故事片相比,它最大的魅力就在于真实。纪录片是一个最基本的电影形态,就像绘画和素描的关系。实际上素描解决什么问题呢?一个是材料,一个是作者的本体,还有一个是客观世界。他怎么通过一个有限的材料手段,把他作为一个主体对客观外部世界的惊艳表达出来。那么素描是一个开始,一个起点。我觉得纪录片在电影文化中解决的就是这么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它是一个基本的电影形式,就是你怎么样通过很有限的电影手段,把对外部世界的直接经验,通过电影的方式纪录下来或者表现出来,传递出来,传递给观众,纪录片从文化角度来说就是完成这样一种功能。

纪录片存在真实性是十分重要的,真实性往往就是衡量一部纪录片价值的所在。真实是纪录片艺术的各种功能、价值赖以存在最重要的基石。失实的纪实不仅无益,而且有害。②比如说我们看一部纪录片,它没有真实性的体现,这样就会误导观众对它的正确认知性。拍摄一部纪录片,如果他不存在真实性,也就是说它根本就是毫无价值的。越来越多的纪录片中缺少了真实性,有的纪录片为迎合受众,甚至把再现的趣味功能强化了,却忽略了再现的还原功能。上海台的《文物博览》中有一集介绍紫砂壶,为了吸引观众,增强节目的趣味性,特设了一场制壶名家时大彬为解救民女,怒摔茶壶的戏。之所以说成“戏”是因为观众的审美心理已经从审视历史,被牵引到了“调侃戏说”之中。此刻“真实”成了假面,纪录片的“真实性”荡然无存。说到这里很多人都会觉得,无法追求到既然绝对的真实是追求不到的,何不在不违背事件本身真实性的基础上,采用更多的表现手法,将事件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呢?持此种论调的人恰恰忽略了对纪录片“真实性”的最基本认知。我想这部纪录片观众在观看的时候,甚至已经在对于这件事的认识度上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本身纪录片就具有传播功能,很大的程度的影响着观众的内心与看法。

要较好地解决纪录片真实性原则与编导意识的矛盾与困惑,我觉得就要在拍什么和怎么拍这两个环节中去掌握。纪录片要真实地反映社会反映人生,关注现实,坚持非虚构的美学原则真。在怎么拍这一环节中,编导尤其要注重以旁观者的态度“客观真实”纪录,这时的编导,对被摄者尽可能不“做戏”,掌握好编导的分寸,尽可能原生态记录。但这些问题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因为一个纪录片的完成不仅仅要考虑到真实性原则,当然这很重要。但我们同时还要考虑到纪录片的审美性、娱乐化、故事化。因为纪录片毕竟是给受众看的,如果只是注意了真实性原则,而忽略了审美性、娱乐化、故事化,那么这样的纪录片是很难吸引受众的视觉的,在观看过程中还会产生视觉疲劳。最终达不到传播效果。

其实这些问题也是所有纪录片人所面临的困惑,但是从社会发展角度来看,记录真实的故事比虚构的故事更有价值,这也是纪录片人的历史使命。当然,一部片子不可能仅仅是记录,它还要传达出关于世界的客观信息。虽然这是“我”看到的,但如何以一种恰当的形式记录下来确实是一个难题。这种记录的过程其实是对事件的放大过程,它传递的是一定视角范围之内的图像,观众只能在镜头框定的范围内注视着故事的展开,画面的真实只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里的真实。真正的思考应该在画面之外,或者说镜头之外才是真实的本质。

如果认为纪录片仅仅是罗列生活现象,只是记录生活的真实,只是强调反映社会生活价值层面和事实层面的真实,那这一认识还不全面。纪录片同其他电视艺术创作一样,同样需要叙述的技巧、结构的安排、细节的捕捉、表现的方式、镜头的运用、造型的设计、节奏的处理等等,而这一切,都是电视艺术美的创作,是实现纪录片审美价值的手段。在实现这一价值的过程中,其魅力主要体现在是否具有真实的审美价值,这也是纪录片创作的最高境界。需要指出的是,实现纪录片真实的审美价值是以社会生活的真实为基础,只能去发掘 "记录"过程中内在的艺术潜力,而不能像其他电视艺术作品那样进行艺术虚构。最近一部叫做《舌尖上的中国》的纪录片大火,这部纪录片在展现盛宴之时也展现了中华民族积淀千年的饮食文化。这部仅仅只有7集的纪录片取代多部电视剧成为收视热点,不仅仅是因为它用高清的拍摄设备真实的还原了食品的制作过程,食材的采集让所有吃货们“一解眼馋”,而更重要的是那遍布大江南北的画面中展现的温情,让很多离家在外的人感受到亲情的召唤,体味到那一菜一汤背后的浓情蜜意。诚意的佐料用情才感人,这也是这部纪录片令很多人落泪的原因。 记录的真实性和情感的真实性,是《舌尖上的中国》成功的原因,通过这一现象折射出了纪录片所应秉承的原则——真实为灵魂、人物为主角、故事为载体、情感为核心。例如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中,对于诺邓火腿制作过程的描述,拍摄者没有一个镜头带过,而是从挑选猪肉开始,到盐的使用,再到怎么均匀地涂抹盐粒,再到晾晒,各个细节都无意遗落。还有片末那些展开的笑颜,一笑而过,会使多少离家在外的人想起家中的亲人而流下想家的泪水,而引起情感的共鸣。

纪实手法完整记录过程能够使观众进入具体时空感知体验纪录的内容。观众在观看中情感不断积累,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凝聚,受到感染。纪录片《回家》中有这样的镜头:遗失在东北的弟弟在十多年后与姐姐和妈妈再次相逢时抱头痛哭,妈妈在得知儿子被找到时几近疯狂。片中没有任何的解说词,只是用姐姐的口吻诉说着自己的内心,如果不是用镜头纪录了全家的遭遇和姐姐寻找弟弟的艰难,观众也不会理解这一镜头所带来的含义,更不会跟着心潮起伏。我们体验别人的感情也需要一点点体味,一步步深入,没有立上直下,突生突灭的感情,也没有骤然获取的体验,我们要尊重情感原生态和观众体验情感的心理过程,就要重视纪录感情的铺垫、积累与释放的动态过程,我们才有时间揣摩、了解、体味那引起心灵颤动的情感的真谛。真实自然效果是纪录片艺术性的集中表现,是艺术感染力审美价值所在。③每一个纪录片创作者在创作之初,都会首先在现实生活中选择一个可记录、可表现的题材,而不是首先去虚构一个剧本。在现实生活中选材,应该是纪录片创作遵循真实性原则的第一层含义。它“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这一点在业界应该没有异议,这也是纪录片与虚构类影视剧的最终分野。不管拍摄、剪辑过程中运用过什么样非纪实的手段,只要所表现、所纪录的是现实世界中真实存在的人和事,就可以划归纪录片的范畴。比如《故宫》,大量的动画与重现,并没有损害它带给人的真实感和可信度;比如《油菜花开》,唯美的画面语言、故事化的铺排讲述与张力十足的悬念设置,也并不妨害人们对那一真实世界的审美观。虽然纪录片只是从个体视角出发,反映的只是某一方面的真实,传达的只是创作者的感悟和体验,但是业界对纪录片真实性的要求也并不是毫无道理。这应该理解为对这种艺术门类的一种规范。这个规范要求纪录片创作在选材、手法等方面符合“真实”和“非虚构”的底线标准,以避免同其它艺术门类的混淆,以至失去自身的特色

真实性是纪实影像的本质属性,它要求创作者从现实生活中提取最原始的素材,并且要参与到创作之中。虽然不能去虚构事件、不能去编造故事,但却需要构造,构造触及人们心灵的过程,巧妙规划事件的发展,挖掘故事中的内涵。张以庆所创作的《英和白》就好在没有去构造感情,没有刻意的讲述故事,而是把他们的生活原原本本的展现在观众的面前。在比如说他的另外一部作品《幼儿园》,在其他人的思想中,他能表现的也许就是幼儿园中孩子们快乐的游戏和有条理的生活、学习知识。而张以庆并没有去捕捉那些常规的情节,反到去寻找一些超常规的东西呈现,这样来表现孩子们实际上承受了许多不该承受的东西。所以说,就算是真实的记录也有大部分的主观因素在里面。显然,纪录片并不只是简单地罗列生活。而是真实的再现了孩子们所承受的压力。在这部《幼儿园》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孩子的日常生活,更深层次的看到孩子们所承受的压力。这就是真实性带给这部片子的价值。

真实记录平时的生活场景,也是在加深观众对于被拍摄者的了解。纪录片《我的多胞胎》就是选择英国的几组多胞胎家庭来跟踪拍摄,了解父母对于多胞胎是如何教育的,在养育多胞胎的时候遇到的问题。让观众了解到了这一特殊群体的群体的成长情况和父母的辛苦。这里更深层次的内涵是尊重生命的诞生。纪录片的真实特性也是来自照相术再现物象原貌功能——照相本性。在各种叙事艺术中,纪录片的真实效果因为物象还原功能而优势独具。④

纪录片的真实性在于是对现实世界的创造性处理,我认为一部纪录片里是不能缺少真实性的,没有真实性,这部纪录片就没有价值。对纪录片真实性问题的探讨与争论,是对纪录片这种艺术形式的规范与界定,也是对纪录片创作方式的一种探索与追问。它不会成为纪录片创作的束缚,而应是对创作者的提醒与激发。对创作者来说,用心记录、诚意表达,才是最根本的态度

参考文献:

①《纪录片创作》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朱景和著 2002年

②《纪录片创作》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朱景和著 2002年

③《纪录片创作》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朱景和著 2002年

④《纪录片创作》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朱景和著 2002年

纪录片中的真实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