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欧洲电影

发布时间:2010-10-15 17:04:18

浅谈欧洲电影

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它以画面和声音为媒介,以现代科技为手段,在特定的多维时空中通过银幕塑造直观视听形象、再现与反映生活。电影艺术的价值在于它表达创作者对世界、对人类、对自我的认知,并带给人们不可替代的审美感受,为人类提供精神家园和灵魂栖所。

而欧洲电影在这一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首先,欧洲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

现代西方文明是由古希腊罗马文明经由中世纪的基督教而到近代的工业文明独立发展演变而成的。希腊文明和罗马文明共同构成了古代西方文明。

其次,电影诞生于欧洲。

18951228日,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大咖啡馆首次公映自拍的电影,获得成功,这一天被公认是电影诞生的日子。

再次,欧洲电影在世界电影史上取得了丰硕成果。

1、首先将声音、色彩运用于电影;

2、率先使用了宽银幕;

3、电影主要理论的产生地。

近年中国引进的进口影片中,好莱坞电影仍然占绝大多数。可是就这几年在欧洲很多重要的电影国家的票房来看,欧洲本土电影的票房都已经超过了好莱坞电影。面对欧洲艺术电影“经典时期”的消逝,欧洲的年轻导演们,正用自己的“新方式”改写欧洲电影。

以身处中国内地一个观众的视角来看,会有一种错觉:美国只有商业电影;而欧洲只有艺术电影。安东尼奥尼和伯格曼两位欧洲艺术电影大师相继过世。尽管大师们近20年都没有特别有力的作品,但直到2007年,人们才确认了欧洲艺术电影经典时期的消逝。而简单回顾近年来的欧洲电影,会发现,欧洲的年轻导演们,正用自己新方式面对当下的世界。

这种“新方式”受到两种境况的刺激,一种是9·11事件之后,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促使欧洲电影人发出来自“历史深处的忧虑”;一种是高清摄影机的使用,使欧洲电影更贴近“现实表层”。近年来受到公认的杰作,也大致相应可以分作两种:一种是对历史的重新清算;一种是对现实的持续抒写。

近五年来,最好的欧洲电影,几乎都是来自于历史相关的题材。比如英国左派导演肯·洛奇的《风吹麦浪》(2006);罗马尼亚导演克里斯汀·穆基的《43周又2天》(2007);以及德国导演亨克尔·冯·多纳斯马克的《别人的生活》(窃听风暴,2006)。后两部,是把眼光聚焦在1989年之前东欧共产主义阵营瓦解前。《43周又2天》通过一桩女大学生堕胎的事件,勾勒出齐奥塞斯库时代的黑暗,人与人之间相互倾轧。这个电影准确地通过个体的生命,建立了活生生的历史场景。

除了讨论外部世界,近期活跃在欧洲电影界的导演们也将镜头对准人的内心世界。比如西班牙的佩德罗·阿莫多瓦拍出了杰作《不良教育》《回归》,而法国新锐德帕拉欣的《国王与王后》、丹麦导演罗伊·安德森的《你还活着》,这些作品都从不同的视角——女人的、男人的、上帝的——来看待现代人的精神世界。   然而更受到业界讨论的,仍然是欧洲的商业电影的复苏,就这几年的票房来看,欧洲很多重要的电影国家,本土电影的票房已经超过了好莱坞电影。
  其中一个典型是俄罗斯,俄罗斯成功利用它的丰富的历史资源、好莱坞式商业运作与俄罗斯式怀旧的方式吸引国内观众,制作出了诸多成功的战争片,比如2005年的《土耳其》《第九突击队》,以及《风暴之门》《人间兵器》。一如韩国电影在崛起之时,聪明地运用了朝鲜半岛的悲情历史一样,俄罗斯人开始反复提到二战、阿富汗战争、车臣战争。而俄罗斯最轰动的是根据谢尔盖·卢科扬涅科的科幻三部曲拍摄的《守夜人》《守日人》。由电子乐、动漫、电玩游戏、魔幻、MV拼贴成一部糅杂着神话、哲理、浪漫,以及俄罗斯现实的超快节奏电影,引发了非同好莱坞大片的另类风潮。

欧洲有着其独特的电影历史及特色,即使在现在美国商业电影席卷全球票房的背景下,欧洲电影仍保持着它独特的风格,以自己的优势去争夺电影行业的一片天地。

浅谈欧洲电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