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化概论课后答案完整版、填空题、名词解释、论述题

发布时间:2019-01-22 05:20:22

第一章 古希腊罗马文化

第一节

1、 如何认识古希腊文明的时间跨度和空间范围?

1)、地域范围:

古代希腊的概念是一个大希腊的概念,包括希腊本土、小亚细亚和西亚沿海地区、南意大利地区,甚至伊比利亚半岛和北非。

2)、时间跨度:

古代希腊文化包括三个发展阶段:

A、克里特-迈锡尼时代的文化(公元前26-前12世纪)

黑暗时代(公元前12-前8世纪)

B、希腊城邦时代的文化(公元前8-前4世纪)

C、希腊化时代的文化(公元前4-前2世纪)

2、 赫西俄德的《神谱》具有什么文化学意义?

从文化学角度来看,赫西俄德的《神谱》具有两方面的重要意义:第一,它通过神系的生殖原则反映了一种朴素的宇宙起源论和自然演化观;第二,它蕴含着一种自我否定为动力的社会进化思想。

从第一方面来看,希腊神话的神谱不仅仅是神的家族史,同时也反映了希腊人的宇宙生成观,神的衍生和交替也就是自然过程的发生和演进。这种通过神系的生殖原则来说明宇宙起源和自然演化过程的神话思维图景,构成了哲学和科学产生之前人们唯一的世界观。

从第二方面来看,以内在的自我否定作为神系延续和发展的契机是希腊神话的又一个基本特征。这种维持神系更新和发展的自我否定机制使希腊神话表现出一种新陈代谢的社会进化思想,而在背后决定着诸神的兴衰泰否的就是那个不出场的“命运”。这种通过“命运”的“看不见之手”来实现神系更迭和自然进化的思想,构成了希腊神话中最深刻的思想,同时也成为整个西方文化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不断实现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的形而上的动力。

第二节

1、 希腊神话的“神人同形同性”特点反映了什么样的文化精神?

第一,反映了对现实生活的珍视,这是希腊宗教和希腊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希腊人的神是人性的神,希腊人的宗教是人性的宗教.使得希腊人带有很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

第二,自然崇拜和感觉主义构成了最基本的特征.自然崇拜主要表现对人的自然形体的崇拜,感觉主义则主要表现对美的事物和现实生活的热爱.

第三, 神人同形同性”特点反映了希腊和谐之美的文化精神,这一精神成为西方人心中失落而难以复返的精神家园,滋润着被种种功利要求、上帝呼唤和道德命令折磨得疲惫不堪的灵魂的清纯之泉。

A:神人同形——希腊人的自然崇拜和感觉主义,崇尚完美的形体。

B:神人同性——神与人一样具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像人一样会犯错,经常到人间来滋生是非、拈花惹草。

由此导致了希腊神话和整个希腊文化的和谐之美的基本特点。在希腊宗教和希腊文化中,自然崇拜和感觉主义构成了最基本的特征。肉体与精神的原始和谐,使整个希腊文化呈现出一种田园诗般纯净悠扬的意境。

以人为神的形象,以人的精神承认为神,这是古希腊有别于其它民族发端文化中心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特点。随着希腊神话的形成,形成了最初的希腊人本主义观念它成为整个希腊文明和灵魂,乃至整个西方文明的精神。

2.希腊悲剧中的命运意象 

首先,希腊悲剧不是善与恶这两种对立的自由意志,而是自由意志与潜藏在它背后的决定论;不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否定,而是自己对自己的否定。

其次,“命运”作为感性的现象世界背后的一种抽象的本质或规律,作为一种普遍性的东西,是建立在形象思维基础之上的希腊神话和悲剧所无法真正把握的,因而对于希腊人来说是一种不可理解也无法改变的宿命。

其次,希腊悲剧表现了一种庄严而神圣的“命运”主题,他的基调是悲壮的、崇高的,因而“命运”是不可亵渎的神圣的。但这种对“命运”的敬畏被日益兴起的怀疑主义思想所冲淡。怀疑主义渐渐使悲剧的根源被归结为人性的弱点,而不再是神秘而不可知的“命运”。

主要就是俄狄浦斯王,索福克勒斯所写。 

古希腊索福克勒斯的戏剧代表作之一。它取材于希腊神话传说中关于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故事,展示了富有典型意义的希腊悲剧冲突——人跟命运的冲突。剧作家无法摆脱当时浓重的命运观念,使俄狄浦斯逃脱不了体现命运的太阳神“神示”的罗网。但他对命运抱有强烈的不满情绪,认为俄狄浦斯并不是有意杀父娶母,本人非但没有罪,反而是一个为民除害的英雄、受人爱戴的君王。俄狄浦斯智慧超群,热爱邦国,大公无私。在命运面前,他不是俯首帖耳或苦苦哀求,而是奋起抗争,设法逃离“神示”的预言。继而,他猜破女妖的谜语,为民除了害。最后,为了解救人民的瘟疫灾难,他不顾一切地追查杀害前王的凶手,一旦真相大白,又勇于承担责任,主动请求将他放逐。对于这样一个为人民、为国家做了无数好事的英雄所遭受的厄运,剧作家深感愤慨,发出了对神的正义性的怀疑,控诉命运的不公和残酷,赞扬主人公在跟命运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坚强意志和英雄行为。

3.希腊神话的三个基本文化特征 

①希腊神话具有神人同形同性的特点。古希腊中的神是高度人格化的,他们具有人类的思想感情,他们的性格也十分鲜明。与人的区别:长生不死,无比的法术和智慧,超人的神力。他们不仅是自然力量的象征,而且也是社会力量的表现。“神的故事”实际基于人的体验、感受,可以说是“人话”。② 希腊神话体现出浓郁的人本主义色彩。充满了追求光明,酷爱现实生活,以人为本,肯定人的力量的思想。希腊神话“神人合一”神所经历的生活,实际就是人的社会化的生活。对神的肯定与赞扬,实际也是对人的。他们的冥界也充满光明、人间气息,不存在“末日审判”的恐怖与神秘。③地位和影响无可比拟,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相当的高度。

4, 希腊的自然哲学与形而上学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

产生:希腊最初的自然哲学是从广为流传的的奥林匹斯多神教中发展出来的,而形而上学的思想渊源则可以上溯到奥尔弗斯神秘祭。希腊自然哲学关于万物“本原”问题哲学思考源于希腊神普所反映的自然演化观,而形而上学关于世界本质(或“形式”)问题的思考则源于希腊神话中诡异的“命运”意象。

发展: 1),希腊“哲学之父”泰勒斯第一次以哲学的方式表述本源的思想,他认为万物都是从水中产生( 2),米利都学派第一次用哲学语言代替神话语言来说明万物的本原,并用本原自身的内在矛盾代替神系的生殖原则来解释事物的生灭变化。这样,神话所形成的超自然的鬼神就真的被消灭了。( 3),希腊第一个具有形而上学倾向的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用“数”来解释世界本原,万事万物都必须遵从“数”的规律、法则和必然。( 4),巴门尼德提出的“存在“和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一脉相承,二者都是抽象思维的产物,巴门尼德被称为形而上学的真正奠基人。

5),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是希腊最重要的思想家,其哲学思想中已经明显地表现出一种与希腊的感性直观宗教截然相反的形而上学特点,并且把奥尔夫斯宗教中的唯灵主义倾向和灵肉对立思想推向了极端,从而成为希腊多神教向基督教转化的重要理论中介。

第三节

1、 如何理解希腊化时期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

1)从表面上看,希腊化时代是希腊文化在地域上的推广与扩展,但从实际上看,希腊化时代却是希腊文化精神的衰颓和没落。希腊文化的雄浑壮丽、动人魂魄的悲剧时代结束了,接踵而至的是一个低吟浅唱、醉生梦死的平庸时代。

2)思想上,希腊化时代产生了犬儒主义、怀疑主义、伊壁鸠鲁主义和斯多噶主义等各种哲学派别,各自主张不同甚至对立,但却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现实世界漠不关心。

3)希腊化时期的一个闲着特点在于,希腊城邦文化所独具的那种和谐之美出现了裂痕,精神与肉体之间的原始同一被打破了,从而产生了明显的自我分裂和二元对立。其结果,一方面是疯狂放纵的物欲,另一方面悲观弃世的神秘,肉体与精神双方都陷入到一种无可奈何的绝望之中,于是不得不转向东方文化的巨大阴影中去寻求解脱。

2、 如何评价希腊化时期的文化精神?

1)希腊化时期的一个重着特点在于,希腊城邦文化所独具的那种和谐之美出现了裂痕,精神与肉体之间的原始同一被打破了,从而产生了明显的自我分裂和二元对立。其结果,一方面是疯狂放纵的物欲,另一方面悲观弃世的神秘,肉体与精神双方都陷入到一种无可奈何的绝望之中,于是不得不转向东方文化的巨大阴影中去寻求解脱。

2)随着希腊城邦文化所独具的那种和谐之美出现了裂痕,精神与肉体之间的原始同一被打破,希腊人的灵魂世界空虚无聊,慵怠乏力,已经丧失了任何自我振兴和自我更新的潜能。

从表面上看,希腊化时代是希腊文化在地域上的推广与扩展,但是从实质上看,希腊化时代却是希腊文化精神的衰颓和没落。希腊文化的雄浑壮丽、动人魂魄的悲剧时代结束了,接踵而至的是一个低吟浅唱、醉生梦死的平庸时代。

在希腊化时代,希腊的政治向着东方专制主义、官僚主义和腐化堕落的方向发展,亚历山大帝国分裂而成的三个王国——希腊的马其顿王国、埃及的托密勒王国、西亚的塞琉西王国——陷入了无休无止和徒劳无聊的冲突龌龊之中;希腊的文化则向着繁缛华丽和虚浮无聊的方向发展,越来越多地融入了东方文化骄奢淫逸的成分。

在经济生活方面,希腊化世界的中心冲希腊半岛移至西亚的安提阿和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

在思想方面,希腊化时代产生了犬儒主义、怀疑主义、伊壁鸠鲁主义和斯多葛主义等各种哲学派别,它们各自的主张虽不尽相同,有的(如伊壁鸠鲁派与斯多葛派)甚至直接对立,但是却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对现实世界的漠不关心。哲学不再把它的目光投向宇宙的本原(如希腊的自然哲学)、形而上学的本质(如柏拉图的理念论)或者现实的国家(如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哲学),而是将其局限在个人自我完善的狭小圈子里,一味沉潜于个人的幸福和解脱,追求“肉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

希腊化时期的一个显著特点就在于,希腊城邦文化所独具的那种和谐之美出现了裂痕,精神与肉体之间的原始同一被打破了,从而产生了明显的自我分裂和二元对立。其结果,一方面是疯狂放纵的物欲,另一方面则是悲观弃世的神秘,肉体与精神双方都陷入到一种无可奈何的绝望之中,于是不得不转向东方文化的巨大阴影中去寻求解脱。

3、希波战争对希腊城邦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希腊人在战争中的胜利首先归因于战争对他们而言所具有的正义性,从而激发起他们的巨大爱国热情,促使各邦内部和各邦之间紧密团结;同时也由于希腊重装步兵和军舰技术上的优势以及将领的正确指挥。希腊人维护了国家的独立,并为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战争进程和结局对雅典城邦制度的发展和雅典的对外扩张影响尤深,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制度和奴隶制的发展。希波战争所造成的希腊政治格局,对于后来希腊历史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西方历史中心
希腊在波希战争里取胜,使得西方世界的历史中心由两河流域地中海地区推移,希腊文明得以保存并发扬光大,成为日后西方文明的基础。
◆希腊
而且希腊战胜亦确保了希腊诸城邦的独立及安全,使得希腊继续称霸东地中海数百年。
◆波斯
波斯在这场战争里战败,使其对外扩张的气焰受挫,并逐渐走向衰落,最后被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所灭。

第四节

1、“前三头同盟”与“后三头同盟”对于罗马政治制度有什么影响?

“前三头同盟”对罗马政治制度主要的影响有三点。

第一,公开地表达了实际掌握政权的骑士阶层对徒有虚名的元老院权利的蔑视。凯撒更是击溃了庞培与元老院的同盟,自任终身独裁官,集执政官、保民官和大祭司长之职于一身,把元老院降低为名存实亡的傀儡。

第二,“前三头同盟”中的凯撒亲自试探了罗马人所习惯的共和国原则,做出了罗马由共和国制度向专制帝国制度转变的第一步尝试,为后来屋大维的独裁以及帝国制度的最终形成初步奠定了基础。

第三,“|前三头同盟”中的凯撒所形成的个人关系网直接为“后三头同盟”提供了组织基础。“后三头”中,屋大维是凯撒的甥孙、养子和继承人,马克安东尼和雷必达都是凯撒部下大将。

“后三头同盟”对罗马政治制度的影响主要有两点。

第一,“后三头”之间频繁的内战令罗马人怨声载道,他们希望变换一种“游戏规则”,他们渴望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人来取代终日争吵无所建树的元老院。也就是说,“后三头”之间的争战,为罗马政治体制由共和国制转向帝国制提供了客观条件。

第二,“后三头”中的屋大维被封为“奥古斯都”,他将凯撒的尝试做了实质上的推进,为帝制的形成进一步奠定了基础。

2、罗马是如何发展成一个超级帝国的?

公元前3世纪早期,罗马人统一了意大利半岛,成为地中海强国。此后,罗马开始了长期的对外扩张历程。罗马扩张的第一个对象是当时地中海一个强国迦太基,陆续夺取了西西里岛、科西嘉岛、撒丁岛以及阿尔卑斯山以南的一些地方,最终攻占迦太基城。迦太基统治下的广大地区从此成为罗马人的阿非利加省。与此同时,罗马还在向东部扩张,通过同马其顿人的三次战争,控制了希腊,然后,又派兵侵略叙利亚,控制了西亚部分地区。在西部,罗马人也侵占了许多地方,今天法国、西班牙等欧洲国家的很多地方都被纳入罗马的版图之内。凯撒统治时期,还两次派兵侵入不列颠。屋大维率领的罗马军队又灭亡了埃及,把埃及并入罗马。公元前2世纪下半期,罗马已经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国,当时,罗马帝国的版图东起幼发拉底河上游,西临大西洋,南抵非洲的撒哈拉大沙漠,北达莱茵河和多瑙河

3、如何从罗马兵制的变化来认识罗马的盛衰历程?

在共和国时期罗马为征兵制.装备由士兵自己打理.这在欧洲很常见.也是最省钱的方法.但装备的好坏,士兵的战力参差不齐.马略改革后,改为义务兵制,装备由国家提供,训练也更好.但随着领土的扩大,罗马不在有人力控制那么大的国家,便开始招募蛮族加入军队,甚至佣兵.而他们对帝国的忠心非常低.这些外族部队的存在是使罗马由盛转衰的重要原因

第五节

1、 罗马文化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功利主义是整个罗马文化的基本特点,在共和国时期,功利主义与国家利益和个人荣誉联系在一起,因此功利主义焕发出一种磅礴的气势,它是悲壮的,崇高的和理想化的。到了罗马帝国时期,功利主义日益堕落为一种狭隘自私和穷奢极欲的物欲主义,一切高尚的情操、坦荡的胸怀都荡然无存,剩下的只有卑劣的阴谋、贪婪的肉欲和麻木不仁的慵怠。共和国时期的罗马人为了国家而压抑私欲,帝国时期的罗马人却为了私欲而牺牲国家。在共和国的大部分时间里,由于受到荣誉动机和传统道德的制约,英雄主义在物质的诱惑面前始终能保持一种节制,没有滑向享乐主义和纵欲主义的泥潭。到了帝国时期,随着外省源源不断的巨大财富的流入,随着柔靡颓废的东方文化的传入,罗马人严肃而朴素的心灵开始发生蜕变。

2、 罗马法主要内容和范围包括什么?

从内容上看,罗马法已经广泛地涉及民法、商法、刑法等诸多领域。罗马的民法体系已经达到了相当完备的水平,它分为人法、财产法和程序法等三个部分。人法对人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人在家庭和婚姻中的法律地位以及人的刑事责任等问题进行了细致的规定;财产法涉及所有权、经济义务、交易、契约和负债等问题,特别强调了私有财产权的绝对性、排他性和永续性;程序法则对司法诉讼程序、审理制度和刑罚内容进行了明确的规范。

从法律规范的范围来看,罗马法又可分为公民法、万民法和自然法。公民法的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它构成了罗马法的核心。万民法是应罗马帝国治理万邦的现实需要而产生的,它的适用对象是没有罗马公民权的外邦人之间,以及外邦人与罗马公民之间的法律纠纷。万民法的法律条文主要来自于各行省总督和法官们处理各类法律纠纷时所颁布的法令和法规,它具有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的特点,反映了极其复杂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因此属于罗马法中常变常新的动态部分。至于自然法,则构成了罗马法的一般性的哲学基础或法理学基础,它是斯多葛主义的哲学思想对罗马文化发生影响的产物。

3罗马文化与希腊文化的联系与差异?(121页)

联系:罗马文化与希腊文化有着一脉相承的沿袭关系,罗马文化延续了希腊文化的成分融入其中。

区别:二者的根本差异并没有因为罗马人极力模仿罗马文化而有所改变。希腊文化是绚丽多彩的、感性的和精美的;罗马文化则始终单调乏味的片面性,充满了功利的和粗鄙的特点。希腊文化表现了一种灵肉和谐的优雅特点;罗马文化则充满了物质主义的浊重气息。

第二章 中世纪基督教文化

第一节

1、 基督教与犹太教的主要差别表现在哪些方面?(联系只作参考)

联系:基督教作为一种普世主义的宗教,最初是从民主主义的犹太教中发展起来的,因为它在许多方面继承和保留了犹太教的特点,例如在圣教历史、罪孽意识和救世福音等方面,深受犹太教的影响。但是另一方面,基督教也从根本上超越了犹太教,逐渐发展演变成为一种新宗教。

差别:首先,基督教接受了律法,但却不拘泥于外在的律法,而是更侧重于内在的信仰。其次,在道德观上,基督教加入了许多新的并往往是与犹太教的道德观念相反的因素,特别是在保罗派那里,提出了一种与犹太教的效果论针锋相对的运动论道德观。再次,犹太教的核心是律法和祭祀,基督教的核心是信仰和道德.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基督教已经具有了一套形而上学的神学理论(这一点得益于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它克服了犹太教的此岸性和直观性,成为一种传彼岸福音的唯灵主义宗教.总的来说,基督教比犹太教更侧重于个人的内在信仰和灵魂得救,这些差别使得基督教虽然出自犹太教,后来却演变成为一个敌视犹太教的宗教.

2、 如何理解基督教与日耳曼蛮族之间的关系?

a.在日耳曼蛮族入侵罗马帝国之时,基督教与日耳曼蛮族共同摧毁了罗马帝国。基督教在内部潜移默化地侵蚀着罗马文化时,日耳曼蛮族则从外部对罗马帝国发起了猛烈的进攻,最终使不可一世的罗马帝国土崩瓦解。

b.日耳曼蛮族摧毁了西罗马帝国后,他们就陷入了长期的分裂之中。这种状况为基督教会在精神上的全面控制提供了最合适的土壤,同时,帝国的权威被教会的权威所取代。

c.基督教会对于落后的日耳曼蛮族来说,充当了“文明教师”的角色。这使得日耳曼蛮族放弃原来氏族内部的多神教的信仰,改信了基督教,大大促进了氏族与氏族之间的融合过程。

d.信仰基督教会对于日耳曼分裂的各个政权的独立与强大起到了重要作用。法兰克王国首领皈依基督教后,得到了罗马教会和基督教们的全力支持,从而使他在对其他蛮族部落和蛮族王国的战争不断取得胜利。

3、修道运动兴起的原因是什么?

第二节

1、“阿维农之囚”在中世纪教俗之争中具有什么意义

()在同教皇的权力斗争中,腓力四世大获全胜。1305年,腓力四世授意法国波尔多大主教任教皇,即克莱门特五世。新教皇长期滞留法国,后来索性将教廷迁往法国阿维农。从此,罗马教廷凌驾于世俗君王之上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历史学家把在阿维农这段尴尬日子中的教廷,戏称为“阿维农之囚”。

(二) 在皇帝和教皇的争霸过程中,教皇插手世俗事务,削弱了教皇作为西欧精神领袖的地位,日益等同于一个世俗君主。为适应插手世俗事务的需要,在教会管理上,教廷被迫借助于世俗的方式,尤其是一整套税收和财政体系。并且,既然教廷没有一个教会税收体系,因而教廷不得不像世俗国家那样,运用它的司法权力作为一项税收来源,这就必然造成对世俗法权的干涉。教廷的世俗化,它对各国教会的控制、对国家司法的干涉,以及它苛重的税收,都必然加深教皇与普通基督教徒之间的鸿沟,引起西欧各国王权的不满,所以只有彻底摆脱教皇的控制,西欧国家才会得到真正的发展。

(三)腓力四世继续和教皇作斗争,于1307年没收神庙骑士团财产。1312年教皇正式宣布解散神庙骑士团。腓力四世得到完全胜利,教权受到了重大打击。“阿维农之囚”事件充分的表明了教权在这一时期衰落的趋势。王权能最终取得胜利要归因于在王权与教皇的斗争中,西欧各国的民族意识开始了最初的萌动。十二、十三世纪开始的西欧王权的加强,民族和民族国家的形成运动,到十五、十六世纪大体完成。这一漫长过程的结束,终结了教会在中古盛期所确立的“万流归宗”的地位,王权的加强、民族国家的胜利必然意味着教皇势力的衰落。
总之,教权与王权的冲突,以王权的最终胜利而告终。教皇作为西欧最高效忠对象的地位消失,各国王权成为各国臣民最高的效忠对象。王权的加强,民族意识的萌动,是西欧经济发展的结果,又反过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第三节

1、 基督教会对于促进中世纪文艺复兴具有什么重要作用?

1)到“加洛林王朝的文艺复兴”时期,查理曼大帝才开始鼓励教会扩大教育内容的范围,从此以后,修道院、主教教堂和教区教会所设立的学校才开始承担起一般知识的教育职责。

211世纪在意大利的博洛尼亚产生了西欧第一个由专业性学校合并而成的许多学科性质的学校,这种学校被称为“大学”。

3)由于大学推行“有教无类”的原则,加上罗马教廷对大学教育的重视,直接推动了13世纪欧洲文明的复兴事业。尽管欧洲的大学最初是从教会的母体中产生的,但是他后来却成为孕育、传播新思想的温床。

中世纪最初的文艺复兴是由查理曼帝国的统治者推动的,但使欧洲文化免于湮灭的主要功劳还是应该归功于基督教会,正是由于基督教会在普遍蒙昧的“黑暗时代保存了古典文化的火种,才使得蛮族文明教会成为可能。

1)在中世纪,当作为侵略者而入主西欧的日耳曼蛮族们试图以北方森林中带来的野蛮习俗代替罗马世界的文明制度时,是基督教会这个唯一的有教养的教师,以上帝的名义把扭曲了的古典文化因子注入到蛮族体内,而使后者逐渐放弃野性,慢慢走上文明化的道路。

2)在西欧封建社会中,从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都把基督教信仰当作至高无上的真理来加以维护,基督教的基本精神——唯灵主义深入人心,从国家的行政事务到个人的日常生活,事无巨细均打上了基督教信仰的深深烙印。

3)于基督教教义对于现实世界的贬抑态度以及长期停滞不前的生产力水平和封闭狭隘的文化视野极大地限制了人们的物质想象力。中世纪的西欧人在物质生活方面并不抱有太多的奢望,缺乏一种关于社会进步的观念。对于他们来说,宗教活动成为平淡无味的现实生活中的唯一调味品。演出宗教剧和举行节庆游行等等娱乐性的插曲,成为中世纪社会生活中最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娱乐活动。天国与人间的这种强烈反差表现在中世纪的一切文化作品中(尤其典型地表现在骑士文学和哥特式建筑中),并且培育了一种置根于基督教特有的“痛苦的极乐”的精神氛围之中的浪漫主义。

4)欧洲的大学最初是从教会的母体中产生的,但它后来成为了孕育、传播新思想的温床。 “加洛林王朝的文艺复兴”时期,查理曼大帝开始鼓励教会扩大教育内容的范围,而其中修道院、主教教堂和教区教会所设立的学校主要承担起一般知识的教育职责。

早期的大学都是隶属于教会的,管理者是教堂和修道院的教士或僧侣,教师通常是地位较低的教士。13世纪托钵僧团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欧洲大学的发展。虽然法兰西斯修会和多米尼克修会构成了罗马教廷镇压异端运动和组建宗教裁判所的中坚力量,但是它们也为促进欧洲的大学教育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314世纪的许多重要的经院哲学家均属于托钵僧团。

2、 如何从中世纪骑士文学和哥特式建筑中理解基督教文化中的基本精神?

1)在用基督教的唯灵主义圣水浇灌的蛮族文化园圃里,生长出来一支绚丽多彩夺目的花朵,这就是在中世纪骑士文学中所表现的那种忠诚、勇敢、高尚、纯洁的骑士精神。

2)骑士的前身是蛮族统治者的军事仆从——武士,这些武士最初是非常粗野的,在他们的身上打上了北方蛮族骄横暴虐的深深烙印,加洛林王朝建立后,武士阶层发展演变为骑士阶层,受基督教的教化作用变得日益文雅化。

3)由于基督教信仰的濡染,骑士被优美典雅的礼仪逐渐掩饰了他们豪放不羁的举止,对理想女性的赞美和爱恋成为对君王的忠诚和对上帝的虔敬之外的第三个主题。武士的忠诚勇敢、基督教的谦恭虔敬,以及对理想中的女性的纯洁爱情,是基督教培育的骑士精神。

第三章 西方近现代文化

第一节

1、 文艺复兴运动的原因和主要特点是什么?

原因: 经济因素: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政治因素:形成中的资产阶级要求维护自身经济政治利益,打破旧观念

文化因素:意大利较多的保留了希腊罗马文化

外来因素:大批学者逃亡意大利,带去大量古籍.中国的造纸术和印刷术传到欧洲,为文艺复兴创造了客观条件

主要特点:文艺复兴时代的特点就是感性的解放,即以感性意义上的人性来反对抽象的神性,以生机盎然的现实生活来反对枯燥冷漠的天国理性,以人的正常情欲和感官享乐来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和变态虚伪.

2、 马丁·路德“因信称义”思想的实质是什么?

思想的实质:”因信称义”要求真诚的信仰来代替各种虚假的形式,以福音书的权威来代替教皇和神职人员的权威.路德坚持认为,一个人心中如果没有对上帝的坚定信仰,那么任何善功,如朝拜圣地、参加十字军、购买圣徒遗物或赎罪券等等,都是没有用的;反之,如果他心中已经有了信仰,那么也就不再需要任何善功了。在路德看来,信仰是灵魂获救的唯一根据,是蒙受上帝恩典的唯一确证,“只是信,不是行为,才是人称义,使人自由,使人得救。”

凡相信“耶稣是基督”的就得救,没有任何外在条件或者人的行为可以改变这一点。

3、 宗教宽容的历史意义何在?

由于宗教宽容的呼声,在基督教各教派中逐渐生长出一种信仰自由和思想自由的气氛,这种宗教宽容的气氛培养了人们关于信仰平等和自然权利的意识。宗教宽容气氛大大地加强了荷兰的吸引力,推动了荷兰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的强大,促进了世俗文化的繁荣,是的17世纪的荷兰与英国一样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沃土。

宗教的宽容主张从实质上看,是与社会世俗道德精神相一致的, 是普世的道德, 不管有无宗教信仰,都可以接受。因此, 不论对当今世界的和平稳定发展, 还是对扭转社会风气, 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友爱,都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从世界范围看, 面对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 南北贫富的悬殊, 生态环境的恶化, 恐怖活动的猖獗, 地区性的角逐, 乃至世界性的冲突等等, 如果人们能借用宗教的宽容精神, 从人类的共同福祉出发, 不带偏见和狭隘, 互相理解和沟通, 互相欣赏和宽容, 紧握仁慈和善良, 就能避免敌视和仇恨, 消除暴力与战争, 那么世界就会太平, 人类才有幸福。

在当前社会主义时期, 宗教的宽容主张在客观上也是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适应的。在现实生活中, 如果我们能平等对待他人, 多替他人着想, 多拿出一些真诚与友善、怜爱与同情给对方, 也就是在生活中处处表现出宽容、忍让、善待, 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融洽多了, 社会风气也会好转起来。

当然, 我们在充分肯定宗教宽容主张的积极作用的同时, 还应该看到它的消极因素, 特别是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利的一面。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去引导,引导的好, 其积极的一面发挥出来, 可以成为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有力工具; 如果引导不好,就会产生截然相反的作用, 如不分敌我的博爱, 没有原则性的宽容等, 就会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

4、 人文主义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

(一)用人权反对神权。人文主义者热情洋溢地肯定人的价值、尊严和力量,歌颂人的精神和肉体美,认为人有理性,有崇高的品质,有无穷的求知欲,可以创造一切。”“之争,实质上反映了资产阶级和封建主阶级之间的斗争。

(二)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人文主义者提出个性解放的口号,肯定现世生活,认为现世幸福高于一切,只要求凡人的幸福(彼特拉克);对于爱情予以热情歌颂,认为爱情是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莎士比亚)。人文主义者公开宣称,人可以努力追求物质财富和生活享受。

(三)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人文主义者强调理性,重视人的聪明才智,主张发展科学文化,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是快乐的源泉等口号。

(四)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这是人文主义者主要的政治思想。封建贵族割据,战乱不休,妨碍资本主义的发展;人民的不断起义也威胁着资产阶级的财产安全。当资产阶级还无力掌握国家政权时,就迫切要求有一个强大的王权出来消灭封建割据,并镇压人民起义,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统一的国内市场。所以人文主义者的政治要求是建立一个中央集权的,以民族为基础的统一的国家。

人文主义的精神实质就是人性的解放,它热情讴歌曾经被基督教倍加贬抑的自然人性和世俗生活,它的目的是要把人的自然欲望的满足和感性享乐由教士阶层的偷偷摸摸的勾当转变为所有人的理直气壮的行为。

5、宗教改革如何在客观上开启西方现代化的历程

打击了教皇和天主教会的势力,动摇了西欧封建统治的基础,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这场运动瓦解了欧洲的封建制度;创造性地发展出新的面貌,另外由其所产生的新的宗教思想也促进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发展,为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提供合法思想.
宗教改革运动中脱离天主教而形成的各个新宗教统称新教,以三大主流教派为主,即路德教,加尔文教,英国国教.是西欧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的社会改革运动.打击了教皇和天主教会的势力,动摇了西欧封建统治的基础,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二节

1、 王朝国家与民族国家的主要区别何在?

区别:”王朝国家”的根据不是共同的语言、地域、民族和文化,而是王氏家族的婚姻。王朝国家并不存在固定的疆域和人民,一切随着王室的联姻和继承关系而不断发生变化。在王朝国家,民众的“国家自决”和“国家主权”意识淡薄,他们只知道自己属于那个封建领主而不知道自己属于哪一个国家。

“民族国家”的疆域不再由王室的联姻而发生转移和改变,国家由国王的私有财产变成了大多数民众尤其是知识民众普遍关心的政治单元,成为“民族的”国家,这是民族国家最大的特点。民族国家的建立需要不同地域和民族之间形成相对稳定的联系,同时还需要宗教信仰与民族意识、爱国热情相互激励,彼此促进,最终才能使民族国家发展壮大。普通民众关于一个政治统一体的心理认同,是近代民族国家产生的重要标志。

2、 在近代民族国家崛起的过程中,宗教信仰发挥了什么作用?

第一,宗教是维护国家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在16世纪的宗教改革中,法国统治者们对于天主教信仰的实用主义态度使法国教会成为政府进行政治交易的筹码。为了”国家的立场”,法国君主们可以随时改变宗教的立场。

第二,宗教是缓和阶级之间、宗教中的新、旧教徒和异教之间矛盾的“良药”。英国利用宗教,在新教和天主教之间寻求妥协,创造了兼容并蓄、和平共处的政治氛围,使得英国对内团结,从而为近代科学的兴盛和民主制度的出现打下良好基础。

第三,宗教是民族国家之间矛盾激化的导火线。一些国家的民众对于异教徒是不能容忍的,因而宗教冲突成为国家之间战争爆发找到了借口。

315-16世纪西方航海活动的主要动机和历史后果

动机在大纲P28

这其中的主要历史后果由四点。

1. 商业革命。商业革命的表现为世界市场的扩大,流通商品种类的增多和商路贸易中心转移。 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上原来互相隔绝的地区沟通起来,这可以说是世界各个地区之间联系加强的第一步。商业革命所带来的价格革命也对欧洲各国发展至关重要,白银从美洲殖民地向欧洲流通,所经地方引起物价上涨,货币贬值。

2. 世纪市场。世界由此开始打破以往孤立封闭的状态,增强了联系,逐渐开始了的一体化过程。

3. 殖民与掠夺。以西班牙,葡萄牙为首的殖民帝国对亚非拉各国进行了早期的殖民扩张,西方殖民时代就此开始。

4. 商品经济的发展。封建制度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而加速了它的衰落,资本主义也随之加速兴起,他们共同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沟通了欧、亚、非、美四大洲,开始把世界连接成一个整体,扩大了各国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也引发了西欧人殖民掠夺的狂潮

第三节

117世纪理性精神的兴起表现在哪些方面?

首先,在17世纪,理性主义的生长表现为一种普遍的怀疑精神和经验立场,普遍的怀疑精神是那个时代哲学家的基本原则,而经验的立场则是他们共同的出发点。

其次,在17世纪哲学中,理性主义的怀疑精神使得弗兰西斯 培根在亚里士多德的演绎三段式上提出经验归纳法,成为近代实验科学的重要工具。另外,普遍怀疑的原则使笛卡尔确立了“我思故我在”的哲学原则,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他的整个哲学大厦。

再次,理性主义使得“地心说”被“日心说”推翻、血液循环学说、牛顿经典力学等自然科学的发展。

最后,在世俗社会方面,理性主义使科学的取得发展,人们思想也发生了巨变,对科学纷纷持赞成态度,从而导致人们思想受到了启蒙教育。

2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何在?

历史意义

为欧美的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和舆论的准备

用理性的光辉映照出一个民主、科学的光明时代。

其最重大价值和意义在于它对人本身的一种彻底解放的主张:人身的解放,思想的解放。

留下充满个性的浪漫主义

启蒙运动的影响

1、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做了思想和理论的准备

2、为法国大革命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3、启迪了人们的思想,动摇了封建统治

4、激励了中日等亚洲国家仁人志士为改造旧社会而斗争

5、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

局限性:启蒙主义者的唯物主义是不彻底的机械唯物主义,其社会史观也没跳出唯心主义的范畴,过分强调思想意识的力量,不相信人民群众的革命力量。他们以为提倡科学、文化、教育就可以改造社会。他们在对民众进行启蒙的同时,也把希望寄托在教育统治者上面。他们幻想统治者一旦接受了启蒙思想,成为君主,便会实行开明政治。关于宗教问题,他们尽管谴责宗教迷信和教会的罪恶,但并不都是从根本上否定宗教的作用,有的信奉自然神论,有的主张建立理性宗教。他们标榜的理性王国,实质上是资产阶级理想化的王国。启蒙思想家从未否定私有制,相反,他们把它看成是不可动摇的原则,甚至是人权的一部分。他们为之斗争的自由、平等实际上也只是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因此,理性王国的华美约言最终变成了一纸空文。

3、 自然神论的主要特点和精神实质是什么?

主要特点:自然神论最主要的特点是把上帝说成一个理性的创世者,把一切神学教义尽可能地纳入理性范围内来加以解释,从而限制甚至根本取消启示的作用,因此自然神论又被称为理性主义哲学。

精神实质:由自然神论其实是披着宗教外衣的理性主义可知,自然神论的精神实质实际上就是理性主义的精神实质,即普遍的怀疑精神和经验立场。

精神实质:自然神论将上帝置于自然之外,用自然来排挤上帝,用理性来限制信仰,通过剥夺上帝的具体内容而使其成为一个抽象的符号。

4启蒙运动中西方传统基督教如何向现代化转型

由于启蒙思想家的激烈而辛辣的批判,上帝赖以立足的超自然的奇迹基础被摧毁了,然而他在人的道德本性和情感世界中找到新的栖身之所——上帝从外在的自然界的主宰转变为人们内在的道德良心和情感生活的支柱。这一转变是由卢梭、康德、施赖尔马赫等人完成的。

第四节

1、 自然法学派的社会契约思想包含哪些基本观点?

首先,自然法学派由霍布斯提出的社会契约论,使得“君权神授”的封建观念被“君权民授”所取代,民主、自由、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这对于人们建立民主政治 国家有了深刻的思想启蒙作用。在这种思想影响下,一些国家如法国建立了议会共和制。

其次,洛克发展了霍布斯的社会契约学说,带有强烈的革命性,这种思想直接影响美国走上总统共和制道路。自美国完成南北内战结束后,北方资本主义经济战胜南方种植园经济(封建经济方式),在吸收了众多启蒙思想的基础上,美国建立了总统制民主共和制。

最后,自然法学派提出的民主观念,为资本主义国家立法提供了思想舆论基础,美国《人权宣言》《1799年宪法》的确立,都是自然法学派奠定的思想基础。

2、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给人们心灵的影响

3、现代科技发展的利与弊

补充:

1、罗马文化大纲P10、基督教文化、希腊文化的主要特点?

1-质朴务实的传统美德

2-热爱祖国的强烈情感

3-虔诚敬神的宗教态度

4-遵纪守法的习惯风气

5-求实致用——罗马文化最重要的特征

基督教

基督教的最大特点可以用"赎罪"来概括,换句话说,从文化的高度分析,基督教文化是一种赎罪文化.

希腊文化特点:

 一、 希腊文化不同于官方文化,它是来自民间的一种自发的民族文化。例如,

在希腊雅典每年举办的“大酒神节”,就是由民间组织的悲剧会演,如果剧本写得好,再加上名人点评,那么,一出悲剧就自然而然地诞生了。绘画、雕塑的艺术品亦复如此,并非是绞尽脑汁处心积虑的产物,而是接近自然贴近人心的结果,处处显示了它的自然本色。 

二、 心灵性。希腊的艺术品都是用心灵雕刻出来的精品。如雅典风格绘有人

像的器皿,女像柱灯等。 

三、 向善性。希腊人追求理性的美,追求真善美。 

四、 唯美主义。这是一种高于生活的美。 

五、 神秘性和悬念。希腊文化的新鲜、感性、集中使得希腊艺术能够在人们

心中长久驻留

2、新约与旧约的区别?

旧约是讲希伯来人的历史,和三体一体中圣父的作为;新约是记载圣子耶稣基督的事迹、公元初期教会的发展,基督教的教义和关于末后的启示从语言使用上来说,旧约基本是用希伯来文写成(和极少量亚兰文),新约是用古希腊文(从专业角度讲,叫新约希腊文,其中很受闪族语影响)从时间跨度来说,旧约讲了上下四千年左右的历史,新约跨度只有一百来年从写作群体来说,旧约共有230位作者,新约作者只有10位。一般认为前者写成用了1000多年,后者则是560年左右

《旧约》是犹太教的教义。宗教学的学者们认为是由犹太人的一些先知们集体编写的。整个编写时间大约经过了数百年的时间。后来的田野考古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旧约》的意义在于,这部书集中了当时人类对于宇宙万物的认识,以及哲学的思考,应该是当时的人们最高的知识总结。正因为如此,它也就成为犹太教的教义。

《新约》是保罗编纂而成的。成书时已经离耶稣时代很远了。这本书主要记载了耶稣的经历,耶稣门徒的书信,以及最重要的耶稣改造犹太教、创立基督教的基本思想。另外,宗教史学的学者们一致的看法是,由于保罗在编纂《新约》时,引入了希腊哲学来解释耶稣的思想,这就为基督教从犹太民族的民族宗教变为世界性宗教准备了理论条件。因此保罗对基督教的贡献功不可没。

虽然《旧约》和《新约》在宗教理论上有一定矛盾之处,但基督教还是把这两本书都作为基督教的教义。如果要了解基督教的基本思想,主要读《新约》。

未曾读过圣经的人读圣经确实有些困难。可以先读新约,再读旧约。新约是耶稣基督降生后的事,阐述了基督教的起源、福音的传播、以及系统的教义和对末世的预言。旧约则是从上帝创造天地开始,围绕着以色列人的历史,直写到耶稣基督降生前三百年期间满载信靠上帝而蒙福、离弃上帝而遭祸的事迹。但旧约讲述很多犹太人敬拜上帝的规矩、各族的族谱等。

3、罗马文化中的三巨头指什么?

前三头同盟指公元前60年,由凯撒、庞培、克拉苏组成的政治联盟。

后三巨头马可·安东尼 、屋大维、雷必达

填空题或判断题

1城邦文化之前的两个城市:克里特迈锡尼

2真正的爱琴文明主要是指发源于克里特岛的米诺斯王国;

3希腊神话主要保存在赫西俄德的《神谱》和荷马史诗中;

4最能体现希腊城邦文化的两个城市是斯巴达与雅典

5雅典的民主制使其成为希腊诸城邦中最繁盛和最强大的城邦;

6希腊文化的自然崇拜和感觉主义特点典型的体现在对人的自然形体和现世生活的赞美中,这也是希腊文化的特点;

7 希腊的戏剧起源于宗教庆典;希腊的喜剧起源于宗教祭祀;希腊的悲剧起源于狄奥尼索斯崇拜;

8希腊著名三大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德斯;

9 希腊“哲学之父”泰勒斯主要提出的观点是:宇宙起源于“水”;

10 希腊最重要的思想家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其哲学思想中表现出形而上学的特点;

11 罗马政治体制的演变:王政时期结束后,早期的罗马共和国实行寡头政治,少数贵族家控制着最重要的权力机构元老院,并产生出两个为期一年的行政首长——执行官;

12功利主义是整个罗马文化的基本特点;

13 公元前450年颁布的《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的第一个成文法,它明确规定了罗马人在财产,人生安全,债务,婚姻,继承,赔偿等方面的权利和义务;

14 西塞罗:自然主义法律思想;

15基督教的文化来源:基督教与希伯来文化和希腊文化有着直接的文化传承关系;

16基督教最初是从犹太教中发展而来的;

17十字军东征的实质是反对伊斯兰教;

1811世纪在意大利的博洛尼亚产生了西欧第一个由专业性学校合并而成的多学科性质的学校,这种学校被称为“大学”,起源于基督教会;

19早期大学都是隶属于教会的,管理者是教堂和修道院的教士或僧侣。教师通常是地位较低的教士;

20,基督教哲学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早期的教父哲学和后期的经院哲学(一公元11世纪为界);

21中世纪臭名昭著却又令人谈虎色变的宗教裁判所,就是基督教这种不宽容的暴虐态度的“杰作”,用来惩罚“异端”;

22文艺复兴是一场意大利运动,主要思想人文主义思想,人文主义的精神实质是人性的解放;还要记忆只要的人文主义者(250-254

23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观点,即“现代资本主义精神,以及全部现代文化的一个根本要素,即以天职思想为基础的合理行为,产生于基督教的禁欲主义;

24启蒙运动的主题是理性精神的生长

25早在16世纪,培根就喊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豪迈口号;

26法国启蒙运动的重要思想家:卢梭,伏尔泰;

27萨缪尔·亨廷顿发表了著名的《文明的冲突?》一文。

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 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 小说之父;阿普列尤斯

史学之父:希罗多德 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 哲学之父:泰勒斯

近代哲学之父:笛卡尔 欧洲绘画之父:乔托 摇滚之父:比尔·海利

摇滚1.希腊神话中的美神是(阿佛洛狄忒 ),她在罗马神话中被称为(维纳斯  

希腊神话中的三代神王分别是(乌兰诺斯)、(克洛诺斯)、(宙斯),希腊神话中的智慧女神是(雅典娜),美神是(阿佛洛狄忒),酒神是(狄奥尼索斯 

2.关于希腊神话与传说的最著名的史诗是荷马的(伊利亚特)和(奥德修记),而对众神谱系进行系统性梳理的则是赫西俄德的(神谱 

希腊神话主要是(地中海)世界神话与北方印欧语世界神话融合的结果,在“黑暗时代“末期杂乱无章的希腊神话传说进行编撰整理工作的两位重要人物是荷马和(赫西俄德)。 

希腊悲剧的命运主题典型地表现在(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悲剧故事中。 

在希腊神话中,真正具有形而上学意义的决定性力量是潜藏在诸神背后的(命运) 

以克洛诺斯为首的老一辈神族是(提坦)神族,以宙斯为首的新一代希腊神族是(奥林匹斯)神族;与希腊正统宗教相对立的希腊民间神秘祭叫做(奥尔弗斯)。 

4.西方的历史之父是(希罗多德),悲剧之父是(埃斯库罗斯),哲学之父是(泰勒斯),雅典民主制的杰出领袖是(伯里克利) 希腊最杰出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是(柏拉图)。他的哲学体系通常被称为(理念论)/希腊最主要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是(泰勒斯),他的哲学体系通常被称作 (水本原说);希腊哲学和科学思想的集大成者是(亚里斯多德)。 雅典民主制的杰出领袖是(伯里克利),在希腊城邦时期因其思想的超越性而殉道、并且成为后来整个西方文化的“圣人”的是(苏格拉底) 

5希腊宗教的基本特点主要表现为直观的自然崇拜和明朗的感觉主义,而整个希腊文化的个性特征就是(和谐之美) 与奥林匹斯神话相对应的希腊民间神秘祭叫做(奥尔弗斯) 柏拉图之后,对基督教神学思想影响最大的两个非基督教哲学家是(普洛提诺)和(斯多葛) 

柏拉图关于(理念世界)与感觉世界二远对立的思想成为基督教神学的重要理论来源。 

西方教会的著名教父(奥古斯丁)在《上帝之城》一书中为基督教的灵肉对立思想和修道运动奠定了理论基础。 

6在罗马的早期扩张中,罗马与它在地中海地区的头号劲敌(迦太基)进行了三次艰苦的战争,这些战争被称为(布匿)战争。 5.罗马历史上的“前三头同盟”是指(克拉苏)、(庞培)和(恺撒)为了共同对抗元老院而缔结的政治同盟。 

罗马历史上的“后三头同盟“是指(屋大维)、(安东尼)和(雷必达)之间的同盟。 

6.《圣经》中的“旧约”是指(摩西)在西乃上上代表全体犹太人与上帝订立的和约;“新约”则是指(耶稣)在十字架上代表全人类与上帝订立的和约。 

弥赛亚运动的末世论到(救赎说)的发展,是基督教最终摆脱犹太教而成为一种世界性宗教的重要标志。 

与希腊文化和罗马文化相比,基督教文化的个性特征表现为一种深刻而痛苦的(自我分裂) 

7.基督教是从犹太教中发展起来的,但是二者有着根本性的差异,犹太教是一个民族性的宗教,基督教则是一种(普世)的宗教。犹太教拘泥于外在的律法,而基督教更侧重内在的(信仰)。 8.公元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颁布了《米兰敕令》,标志着基督教在罗马帝国中取得了合法地位。325年,在他的主持下召开了基督教历史上第一次世界性会议,即(尼西亚公会议)。 

9.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西欧陷入了混乱状态中,直到公元800年出现了一个新的帝国,即(查理曼帝国),但是这个帝国很快就分崩离析了,公元962年,德意志国王鄂图一世由教皇加冕称帝,建立了(神圣罗马帝国)。该帝国在中世纪成为与罗马天主教会争权夺利的主要对手。 

在瓜分了西罗马帝国的各个蛮族政权中,(法兰克王国)是持续时间最长、最有势力且最早皈依正统派基督教信仰的日耳曼王国,这个王国先后经历了墨洛温王朝和加洛林王朝两个时代,在(查理曼大帝)统治时期达到极盛。但是当这位杰出的统治者去世之后,该王国就分裂为三个国家,成为德意志、意大利和法兰西的雏形。 

10.中世纪欧洲经济生活的基本单元是“小而全”的(庄园);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主要成就表现为经院哲学、骑士文学和(哥特式建筑) 

11.公元11世纪的英国神学家安瑟伦提出了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由此开创了对信仰问题进行理性论证的风气。到了13世纪,著名的经院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又进一步提出了上帝存在的“宇宙论证明”和(目的论证明)。 

在中世纪中期提出了著名的“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的是(安瑟伦)。十三世纪最杰出的经院哲学家和神学家是(托马斯·奎那) 11世纪的坎特伯雷大主教( 安瑟伦)以其“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开创了经院哲学烦琐论证之风气。 

12,从11世纪末到13世纪末的两百年间,基督教世界对穆斯林控制下的中东地区发动了一系列宗教战争,这些战争被称为(十字军东征)。 

公元11世纪下半叶在教皇格利哥里七世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之间发生的(主教册封权)之争是罗马天主教教会走向极盛的开端。 

在中世纪的教俗权力之争中,罗马天主教会的主要世俗对手是徒有虚名的(神圣罗马帝国) 

13.公元13世纪,在教皇的指使下,由多米尼克会和法兰西斯会修道士建立并主持了中世纪臭名昭著的(宗教裁判所),该机构的主要职能就是迫害被教会指定为“异端”的教俗人士/ 141305—1377年,教廷在法国国王的胁迫下迁至法国南部,从此开始了教会势力由盛转衰的过程,这一时期在教会史上被称为(“阿维农之囚”时期) 

15.广义的“基督教”概念包括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狭义的”基督教“概念则仅指(新教)。 

16.由于奥斯曼土耳其对君士坦丁堡的侵占(1453年),大量的希腊文化遗产重新流回西方基督教世界,从而促成了著名的(文艺复兴)运动。在此时期,以意大利为首的拉丁语国家中出现了一股宏扬人性、推崇古典式感觉主义和唯美主义的文艺思潮,即(历史主义美学)思潮。 

中世纪基督教道德蜕化的最典型的例证就是教会兜售(赎罪券)的行为,这种行为成为马丁·路德发动宗教改革的直接导火索 16世纪,南北欧分别出现了两场性质迥然不同的文化变革运动,它们是(文艺复兴 )和(宗教改革运动) 《乌托邦》一书的作者是(托马斯·莫尔) 

1715171031日马丁·路德在维腾贝格大教堂前贴出了(《九十五条论纲》)。从而拉开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 马丁·路德神学思想的核心是(因信称义),加尔文教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概念是(善功对拯救的意义) 

三十年战争的一个重要后果是(宽容)精神的出现,它为近代科学理性的兴盛创造了条件。 

18 新教的三大主流教派是指(路德宗)、(加尔文宗)和(安立甘宗) 

19 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定标志着宗教专制时代的结束,该和约重申了奥格斯堡和约中制定的(教随国定)原则,从而使宗教宽容精神成为新的时代精神。 

20  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基督教在17世纪采取了一种新的信仰形式,它把上帝置于自然之上和自然之外,上帝一次性地创造了自然界之后,就不再干预自然界本身的运动。这种信仰形式就是(自然神论) 

17世纪,理性被确立为信仰的基础,从而导致了一种披着宗教外衣对基督教的神迹和启示进行批判的信仰形式,即(泛神论和自然神论)

名词解释 

1教父学:早期基督教的理论基础是教父学,也就是神学,它是以后的经院哲学的前身。教父学的基本观点是一神(上帝是唯一的神)、一主(上帝是唯一的造物主)、一信(信仰上帝才是唯一正确的信仰),上帝是三位(圣父、圣子、圣灵)一体的。教父学体系中的主要神学思想要点:一切言行都要以《圣经》为准绳,对《圣经》不能有丝毫怀疑。教父学的代表人物有德尔图良和奥古斯丁。 浪漫主义文学:  

2城邦:以一个城市为中心,联合周围农村,小国寡民,独立自治,实行公民集体专政,也称城市国家,简称城邦。 

3骑士精神:骑士精神是指“对个人的人格的爱护和尊重;为被压迫者和被迫者牺牲全部力量乃至生命的慷慨勇敢精神它构成了西欧民族中所谓的“绅士精神”形成了现代欧洲人对于个人身份和荣誉的注重,对于风度。礼节和外表举止的讲究;对于崇尚精神理想和尊崇妇女的浪漫气质的向往;以及恪守公开竞赛,公平竞争的精神品质。 

4实证主义:一种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学的西方哲学流派。提出人物:孔德。 解构主义:20实际上半最常使用爱分析语言文化与社会的方法。 

5弥赛亚运动:“弥赛亚”一词源自希伯来文,希腊文译作基督,本意为受膏者或受上帝祝福的人。在犹太人中弥赛亚与君主、救世主同义,每当犹太人受到本族或异族的统治者的压迫和欺凌,生活痛苦无法忍受时,就会有一位犹太人宣布自己就是众所期待的弥赛亚,而生活的痛苦也使民众相信,这就是世界末日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救世主马上就要降临了,但该运动无一例外地都失败了。 

6哥特式建筑:是一种兴盛于中世纪高峰与末期的建筑风格。它由罗曼式建筑发展而来,为文艺复兴建筑所继承。发源于十二世纪的法国,持续至十六世纪,哥德式建筑在当代普遍被称作“法国式”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 

7人文主义:是指社会价值取向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性尊严,提倡宽容,反对暴力,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体现的一种哲学思潮与世界观。 

宗教改革:基督宗教在16世纪至17世纪进行的一次改革,是资产阶级披着宗教外衣的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改革代表人物马丁路德、加尔文及慈运理等人,以及发展出来的新教教派。 

8启蒙运动:通常是指在18世纪初至1789年法国大革命间的一个新思维不断涌现的时代,与理性主义等一起构成一个较长的文化运动时期。(从字面上讲,启蒙运动就是启迪蒙昧,反对愚昧主义,提倡普及文化教育的运动。但就其精神实质上看,它是宣扬资产阶级政治思想体系的运动,并非单纯是文学运动。它是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反封建、反禁欲、反教会斗争的继续和发展,直接为一七八九年的法国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启蒙思想家们从人文主义者手里进一步从理论上证明封建制度的不合理,从而提出一整套哲学理论,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要求建立一个以“理性”为基础的社会。他们用政治自由对抗专制暴政,用信仰自由对抗宗教压迫,用自然神论和无神论来摧毁天主教权威和宗教偶像,用“天赋人权”的口号来反对“君权神授”的观点,用“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来反对贵族的等级特权,进而建立资产阶级的政权。是欧洲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9宗教异端:天主教会将反对它的人斥为“异端”,并建立了宗教裁判所,残酷迫害进步人士和对教会不满的人。 

10、命运A、命运是希腊悲剧的基本主题,它是潜藏在悲剧主人公的自由行动背后的一种决定论力量,最典型的命运悲剧如《俄底浦斯王》等;B、希腊悲剧中的命运在稍后的希腊哲学中发展为决定现象的本质,其实质即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或社会规律。 

11、布匿战争A、布匿战争是罗马人对外扩张的第一场战争,其对手是地中海南岸的迦太基,该战争共打了三次,以罗马的最终胜利和迦太基的灭亡而告终;B、布匿战争加速了罗马对的步伐,成为罗马称霸地中海世界的序幕。

 12、修道运动 

随着基督教的国教化,到了4世纪末,基督徒已经在罗马人口中占有多数。主教们开始为它的纯洁而忧虑。修道运动的最初是真诚的基督徒面对罗马世界中普遍的堕落现象而采取的一种洁身自好的应战状态,它的本义是为了维护基督教道德的严谨性和纯洁性。基督教的圣徒们为了上帝的缘故而折磨自己的肉体,以独身、清贫、禁欲和脱离尘世的沉思冥想来与骄奢淫逸的罗马生活方式抗衡。  

13、因信称义 A、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神学思想,它的基本内容是:只有信仰才是得救(称义)的唯一根据; B、“因信称义”思想的意义在于,与中世纪罗马天主教会所宣扬的各种善功称义思想针锋相对,反对通过买卖赎罪券等活动来达到称义目的的虚伪主张。 

14、前三头同盟A、前三头同盟是指罗马共和国晚期克拉苏、庞培、恺撒三人缔结的政治同盟; B、前三头同盟的出现标志着罗马共和国已经走向没落,骑士阶层开始公开地与元老院相抗衡,并且逐渐控制了罗马共和国的命运。 

15、宗教裁判所1319世纪天主教会侦察和审判异端的机构。旨在镇压一切反教会、反封建的异端,以及有异端思想或同情异端的人。

16、阿维农之囚 A、公元13051377年,法国国王使用武力把天主教廷从罗马移至法国的飞地阿维农,从此开始了长达70年之久的教廷被囚阿维农的历史。

17、天职观念  上帝接受唯一的生存方式,不是用修道禁欲主义超越尘世道德,而是完成每个人在尘世上的地位所赋予他的义务,这就是他的天职。在西方,天职观念将世俗职业看作神所安排的神圣使命,从而使世俗行为有了宗教意义。

 18、自然神论  自然神论者推崇理性原则 ,把上帝解释为非人格的始因的宗教哲学理论。又称理神论。自然神论反对蒙昧主义和神秘主义,否定迷信和各种违反自然规律的“奇迹”:认为上帝不过是“世界理性”或“有智慧的意志:上帝作为世界的“始因”或“造物主”,它在创世之后就不再干预世界事务,而让世界按照它本身的规律存在和发展下去:主张用“理性宗教”或“自然宗教”代替“天启宗教”。

论述题

1、分析希腊文化、罗马文化与基督教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与本质差异。

A、希腊文化的基本特点是和谐之美,它作为西方文化的摇篮,将一切矛盾的东西都融为一体,灵与肉、理想与现实等矛盾尚未发展到对立的程度,因此希腊文化具有一种原始的或童稚的美感(10分)。 

B、罗马文化对希腊文化多有模仿,但是罗马文化却具有独特的文化精神,它把希腊文化的和谐之美片面地推向了物质主义、功利主义的极端,虽然罗马人建立了强大的国家和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但是在精神方面却极为贫乏(10分); C、基督教文化是以一种否定的方式从罗马文化中成长起来的,它的文化精神与罗马文化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即以一种唯灵主义和彼岸主义与罗马文化相对立。但是在中世纪基督教文化中,这种唯灵主义的理想并未能真正落实到教会实践中,其结果导致了基督教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二元分裂和普遍虚伪,最终引发了宗教改革运动(15分); 

D、罗马文化和基督教文化可以看作是对希腊文化的两种截然相反的片面发展,到了近代,西方文化才走向了一个历史的合题,即试图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将三种文化辩证地统一起来(5分)。 

2、结合新教三大主流教派的具体情况来说明宗教改革运动对于西方文化变革的重大历史意义。

  A、新教的三大主流教派分别是德国的路德宗、英国的安立甘宗和瑞士的加尔文宗B、路德率先发起宗教改革,打破了罗马天主教一统天下的格局。路德通过“因信称义”思想倡导了一种精神上的自由,把信仰变成了个人的事情(10分); 

  C、安立甘宗的改革是由英国国王从上至下地进行的,它把国王的权力提升到罗马教会之上,促进了英国民族国家的崛起和立宪政治的发展,并且通过教产还俗推动了英国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发展(10分); 

D、加尔文宗改革的最重要的意义在于,通过“天职”观念使得日常工作获得了一种宗教意义,从而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一种合理主义根据(10分); 

E、新教三大主流教派的上述改革在思想、政治和经济等各个方面改变了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基本状态,客观上导致了西方社会的彻底更新和资本主义文化的产生(5分)。 

 3、论述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这两场思想运动的实质及其对西方近代文化的不同影响。 

 A、文艺复兴是1416世纪发生于南部欧洲拉丁语世界、特别是意大利地区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它以复兴古典文化为旗帜,主张恢复自然人性的尊严和感性享乐的权利,它的基本特点是用人性的东西来取代神性的东西,用世俗生活来取代基督教的天国理想。在文艺复兴运动中产生了一批专门研究“人文学”的学者和艺术家,这些人被称为人文主义者,他们以文学艺术作品为表现手段,充分讴歌了人间生活和自然人性之美,揭露了罗马天主教会和神职人员的腐败虚伪。最重要的人文主义者彼特拉克、薄伽丘、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琪罗等人(15分)。   B、宗教改革是16世纪发生于北部欧洲即日耳曼语世界中的一场文化变革运动,它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既有虔诚质朴的德国基督教徒对罗马天主教会腐败虚伪行径的道德愤慨,也有北方日耳曼民族与南方拉丁民族之间由来已久的政治、经济矛盾。宗教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纯洁信仰和重建道德,但是它同时也导致了民族国家的崛起和世俗经济的发展。宗教改革运动产生了路德宗、安立甘宗和加尔文宗等三大主流教派(15分)。 

C、文艺复兴运动弘扬了人性的尊严,试图用感性的成份来充实基督教信仰,但是这场运动的结果却主要局限于文学艺术领域,其影响层面也仅限于感性方面;宗教改革运动则具有更加深远的历史影响,它导致了罗马天主教会一统天下格局的分裂,客观上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崛起和世俗经济的发展,并且把宗教信仰与世俗生活有效地结合起来,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文化基础(10分)。  

4、从基督教起源角度看基督教与希伯来文化、希腊文化、罗马文化之间的关系

A、基督教与希伯来文化的关系:犹太教为基督教提供了圣教历史、基本律法、一神教信仰和罪孽意识等东西,但是基督教也超越了犹太教狭隘的民族主义藩篱和律法主义限制,突出了唯灵主义、信仰主义和彼岸主义等特点(10分)。 B、基督教与希腊文化的关系:希腊哲学尤其是柏拉图主义为基督教奠定了重要的神学基础,使基督教摆脱了犹太教的直观性而成为一种具有深刻的形而上学根基的神学体系,但是基督教却用神秘主义冲淡了希腊哲学中的理性主义成份,以神学取代了哲学(10分)。 C、基督教与罗马文化的关系:基督教在罗马帝国中的发展史是一部充满血泪的苦难史,它以唯灵主义和理想主义来对抗罗马的物质主义和功利主义,虽然基督教在313年以后获得了合法性,但是它与罗马文化之间始终处于格格不入的抵牾状态,这种矛盾甚至一直持续到中世纪和近代(10分)。 D、综合而言,基督教汇聚了多种文化的因素,它把希伯来文化、希腊文化以及罗马文化复杂地融为一体,并且表现出一种超越性的特点。因此,基督教文化本身就是各种文化相交融的一个历史结果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作者认为,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表现为七大或八大文明,即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还有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冷战后的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

亨廷顿《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

  这本书的作者亨廷顿对冷战后全球政治的演变作出了解释和预测,渴望提出一个对于学者或者决策者有意义的,有用的看待全球政治问题的框架或者模式。他从美国近年来遇到的比较严重的问题出发,进而投射到全世界,以期用美国的视角来看待世界问题。所谓美国近年来遇到的问题就是40年前,随着美国民权运动的风起云涌,黑人、拉美、亚裔等族群的力量越来越强,欧裔白种人的权利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也许若干年后,新的移民将无法接受正在支配美国的西方文化,传统意义上的美国也将不复存在。

  亨廷顿把世界文明分为几种类型。西方文明(基督教)、东方文明中华文明(儒教)、印度文明(印度教)、日本文明、伊斯兰文明、斯拉夫文明(东正教)、拉丁美洲文明、非洲文明。每种文明都有自己的独特性,而非普世的。正是由于文明之间的独特性,才会有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也正是造成世界不稳定的罪魁祸首。作者在本书中认为,要想消除这中不稳定的状况,重建世界和谐的秩序,那么各种文明就应该和睦相处,各文明核心国就要遵循三个原则:(1)尽量避免干涉其他文明的冲突;(2)互相协商遏制和休止彼此文明的断层线战争;(3)努力探寻并扩展与其他文明在价值观、惯例和习俗方面单色共性,学会如何在复杂的多文明的世界内共存。

  作者能够透过复杂的世界局势,对世界不稳定的根本原因作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是值得我们肯定的,可是作者在本书中所作出的结论却是我不敢苟同的。

  首先,亨廷顿作为一个美国人,他看问题的出发点必然讨不出他的美国立场,所有的问题都是用美国的尺度去衡量的,无法站在世界的高度去俯视众文明。因此在本书众,他的思想仍然有西方中心论的思想,他只看到了别的文明对西方文明的挑战,而未看到西方文明对其他文明的渗透。

  其次,本书中,作者认为世界的动荡,其根本因素在于文明的冲突。文明,从狭义的角度来看也就是文化。所谓文化就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那么文明的冲突从其根本上来说,也就是政治和经济的冲突。政治属于上层建筑,经济是下层基础,下层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那么归根到底,世界的动荡,其根本原因就是经济发展的不平等。

西方文化概论课后答案完整版、填空题、名词解释、论述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