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0-04-07 01:15:25

中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自古以来,日常生活中,中药在药用、食用、保健中的应用就很广泛,只是现在人们不够注意到而已。例如自古以来,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其中的中草药菖蒲蒿草、艾叶有驱蚊草的作用,雄黄酒主要用做解毒、杀虫,外用治疗恶疮、蛇虫咬伤,传说可防蛇虫蚁咬伤。这种习俗到现在还有许多地方沿用。或以雄黄酒洒墙壁门窗,饮蒲酒等端午实在可算是传统的医药卫生节,是人民群众与疾病、毒虫做斗争的节日。今天这些卫生习俗仍然是应发展,并应弘扬传承的。这是古代的中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典例之一。

其实上述的许多中药仍然出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例如艾草。现在人们用得大多是艾条。有关节四肢疼痛肩周炎,腰肌劳损,腰腿疼痛等症状的,可对相关部位进行熏灸,这被称为艾灸艾灸乃中国最古老的医术之一,属于医外治物理疗法,它源于远古时代,形成于商周年间,历时几千年。例如在热播的《裸婚时代》里面的男主角刘易阳的父亲刘明有腰腿酸疼,刘明经常拿艾条熏烤腿部。艾灸能使人体全面温通经络,温补元气,调和气血,润泽肤色,散发健康神采。14

仍记得小时候每过端午节,家里的长辈都用艾草沾上雄黄酒涂抹我们的手脚,家里的长辈说能避邪。其实从科学上说,雄黄是剧毒,极少用于内服,倒是用来治疗疥癣恶疮、蛇虫咬伤等,效果较好,现在还沿用。

还有一年一度的腊八,很多地方,特别是北方都有喝腊八粥的习俗。传说腊八粥来自天竺,农历十二月初八是佛陀成道纪念日,俗称“腊八节”,在佛教称“法宝节”。腊八节传入后,已非佛门所有,作为一种民间风俗,农历十二月八日吃腊八粥,用以庆祝丰收,一直流传至今。金庸所着《侠客行》里,就出现了侠客岛每十年邀请天下侠客喝腊八粥的场景。最早的腊八粥是由红小豆煮的,后来演变得逐渐丰富起来。据记载:“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

 国人钟情腊八粥,食俗之外,也确有些科学道理。腊八粥不仅是习俗和美食,更是养生佳品。清代营养学家曹燕山撰《粥谱》,对腊八粥的健身营养功能的描述:调理营养,易于吸收,是“食疗”佳品,有和胃、补脾、养心、清肺、益肾、利肝、消渴、明目、通便、安神的作用。其实不止有腊八粥,所有的粥都有所裨益。对于不同的人,煮成不同种类的腊八粥更是有不同的养生调理功效。其中的中药成分:例如白萝卜、芹菜对高血压的人裨益;桂圆,酸枣仁补气血,对失眠体虚者裨益;大枣益气、补血、养胃,对脾胃虚弱、血虚萎黄和肺虚咳嗽等症有一定疗效核桃仁具有补肾纳气、益智健脑、强筋壮骨的作用,还能够增进食欲、乌须生发的作用;薏米具有健脾、补肺、清热、渗湿的功能经常食用对慢性肠炎、消化不良等症有良效。诸如此类,因征下不同分量的料,养生效果很好。

中成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得很广泛,家里也经常会预备有一些。例如很多人都准备有得维C银翘片,轻度的咳嗽发热,喉咙疼痛的时候自己服用几次基本就好了。还有健胃消食片,消化不好厌食的时候服用几次通常效果都很好。这是很常见的中成药。但是很多中药都不能乱用滥用的,像健胃消食片不能跟生冷辛辣食物一起食用。特别是很多药品对老年人、孕妇、儿童都有限制的,所以食用之前一定要先看清楚说明书。六味地黄丸就是很好的例子。六味地黄丸说明书上如此描述:

注意事项

1. 忌不易消化食物。

2. 感冒发热病人不宜服用。

3. 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4. 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5. 服药4周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

6. 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7. 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8. 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9. 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10. 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摘自:六味地黄丸使用说明书)

说明书中写得很清楚,什么人群不能使用,要是违例使用可能造成很多不良的后果。还有,六味地黄丸主要用来治疗肾阴虚而阳盛的人,对肾阳虚的人并不适用。肾阳虚临床表现为一年四季手脚发凉,食欲不振,汗冷或房事不力、阳痿不育,宫寒不孕,病人感觉腰膝酸冷、怕凉。如果不对症用药的话,很可能会适得其反,反而使病情加重。

很多人对中药有这样的误解:中药是纯天然的,没任何的毒副作用。基于这种思想,很多想养生的人盲目地进补各种“补药”。但是事实上,很多中药的副作用并不比西药的少。俗话说:是药三分毒。即使是补药,使用的话也会适得其反。补药用在需要的人身上就是补品,用在不需要的人身上就是“毒药” 拿人参来说,它有很强的补气作用,可以补虚养气,但如果给年轻人吃,他本来身体里面火力就很旺,吃了人参往往流鼻血。中医讲究身体的机能平衡,而吃药治病便是用药物来把原本不平衡的地方调至正常。不足的地方要补,亢盛的地方却要抑制。如果补得太过了,就会适得其反,破坏平衡,营养过剩,也可能产生疾病。对于中药进补,要注意一下几点:

1、 要注意机体消化吸收功能,忌过于油腻。

2、 药补不如食补,在吃药进补前,应该先把自己的饮食调理好。如果条件允许,尽量用食疗进补。

3、 要注意药补、食补、动补三结合,忌单纯进补。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动补”。

4、 补品并非越贵越好,关键在于对症进补。中医认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冬季进补切忌一味偏补,而应注意兼顾气血阴阳,防止过偏而引发其他疾病。

5、 冬季流感咳嗽时不益进补,否则后患无穷。一般来说,在进补过程中,如患感冒发热、急性肠炎等症,须暂停服,待痊愈后再服用。(摘自百度“养生吧”)

记得现在湖南卫视有一个关于养生的节目,好像是“百科全说”,节目受到很多人的欢迎。我觉得上面说的很有道理的。上周四晚上我稍微看到了一下,节目里的老中医说,养生的运动比药物要好得多。就是说,药物不是万能,终究比不上最天然的“运动”。

相信很多人都用过诸如“肤阴洁,百草油,万金油”等外用的中成药。肤阴洁看外观像是化学品,其实它确实是纯中药制剂。也许你会认为外用的中药会不会就是完全安全的,没有任何副作用的呢其实像这类的中药副作用确实非常小,小到有时候你都没注意到。但是副作用小不等于没有。这类药物大都对皮肤有一定的刺激作用,皮肤太过于稚嫩的,譬如婴儿,使用的时候要慎重,不能过分使用。像肤阴洁最好也不要太多使用,特别是女性。

总而观之,日常生活中,人们与中药联系的很密切。中药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应用于药用之外,还广泛应用于使用和保健中。中医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融入我们的民俗风气等。其中科学之处,提倡发扬;不合理之处,提倡摒弃。最后,养生最好还是提倡最健康绿色的运动,而不是等到身体出毛病了才用药物调理。

中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