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灾害发生与影响

发布时间:2017-01-05 15:17:09

魅力科学论文

地震灾害发生与影响

刘春雨

交通运输

201334010

指导教师 张志强

郑州科技学院车辆与交通工程系

二O一六年六月

摘要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目前人列尚不能阻止地震的发生.但是,我们可以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
由于地球不断运动,逐渐积累了巨大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地带造成岩层突然发生破裂或错动,这就是地震.地震前兆指地震发生前出现的异常现象,如地震活动、地表的明显变化以及地磁、地电、重力等地球物理异常,地下水位、水化学、动物的异常行为等.地震烈度是距震中不同距离上地面及建筑物、构筑物遭受地震破坏的程度.我国将地震烈度分为12度.地震烈度和地震震级是两个概念,如唐山7.8级地震,唐山市的地震烈度是11度,天津中心市区的烈度是8度,石家庄的烈度是5度.

关键词:前兆、原生、次生

一、地震前兆 

  地震,特别是强烈地震之前,经常会出现一些异常现象,人们把这类现象称为地震前兆。除了专业地震监测获得的千兆信息外,自然现象中可能出现的地震前兆有:地下水异常、动物异常 、地光和地声、气象异常、地声异常 、小震报大震 、地光异常、地气异常、地动异常、地鼓异常、电磁异常

地震的原生与次生

地震有原生、次生灾害和诱发灾害之分。原生灾害即是由于地震的作用而直接产生的地表破坏、各类工程结构的破坏及由此而引发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诱发灾害是地震引起的各种社会性灾害,如瘟疫、饥荒、社会动乱、人的心理创伤等; 次生灾害是在强烈地震发生后,自然以及社会原有的状态,被破坏,造成的山体滑坡,泥石流,水灾,瘟疫,火灾,爆炸,毒气泄漏,放射性物质扩散对生命产生威胁等一系列的因地震引起的灾害。在这种程度上,诱发灾害也包括在次生灾害里面。 

地震灾害是群灾之首,它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并且频度较高,即使如此,我们还是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地震灾害。深入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加强地震知识科普宣传,将地震常识、震前准备、震时防护、震后自救互救等知识宣传普及到个人,使群众的自我保护及防范意识不断增强,提高他们的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总结一套完整的防灾救灾程序,普及科学避震的方法

三、地震次生地质灾害 

主要类型 

地震可引发多种地质灾害,这些灾害类型主要有:崩塌、滑坡、地裂缝、地面塌陷、沙土液化等。这些灾害又可能衍生成其它灾害,如崩塌滑坡产生的巨量松散岩土可能导致泥石流;地裂缝可发展衍生成崩塌滑坡;崩滑体堵塞江河形成的堰塞湖,有可能对上下游造成灾害;失稳的破碎山体和崩滑堆积体存在再次崩滑的危险等等。由于它们不是由地震波直接产生的地质灾害,因此被称为次生地质灾害。 

1、崩塌 

崩塌发生于整个灾区,不仅在3条断裂带上最常见的次生地质灾害,多集中发生在风化强烈、节理发育的灰岩、砂岩中。根据崩塌体的运动特征,崩塌可分为崩落和剥落两种类型。发生崩落的地层主要是轻变质砂板岩和砂砾生物碎屑岩,受地质构造的影响,崩落一般发生在靠近背斜轴部张性裂隙和断层破碎带发育的陡崖地区,发生崩落时,岩块在坠落过程中解体成巨大滚石,最后停积于沟谷,崩落区往往形成悬崖峭壁和倒石堆。崩落对地表的破坏相当严重。由于巨大岩块从很高的山崖往下坠落而具有强大的动能,崩落体滚动常常直达沟床底部才停息。一旦发生崩落,从崩落发源地到河谷底部整个斜坡的森林植被、建筑、基础设施、工程设施等都会被摧毁。由崩落形成的倒石堆的地表成土过程缓慢,地形一般崎岖不平,岩块架空,地表水渗透速度快,地下水潜水面较深,极不利于植被的生长发育。 

发生剥落的地层岩性主要是石炭系和二叠系的碳酸盐岩和断层角砾岩。这些岩石岩性硬脆,在强烈的区域地质构造力作用下形成密集的网状构造微裂隙。岩体一旦暴露在陡坡上,受风化作用和岩体重力引张作用,网状构造裂隙便迅速扩张,最后导致陡坡岩体呈碎块状剥落。剥落的规模一般较小,然而却连绵不断,同一地区剥落的间歇期较短。剥落使山体基岩大片裸露,土壤尽失,摧毁森林植被和农田,极大地加剧了水土流失程度。 

2、滑坡     

山体滑坡多发生在构造破碎带或严重风化带形成的凸形山坡上,这类破碎岩体滑坡规模一般较大,其滑动蘧多沿岩层、裂隙面以及坡积体与基岩交界面分布,在地震的侔愚下,当上部岩层滑动并挤联下部时沿滑动面产生滑动变形,启动后滑动速度较快,呈楔形环谷外貌,对坡面和坡脚处的村镇构成严重威胁,形成巨大灾难。如北岗老县城大部分区域顷刻阀被麓滑下来的基大出体所掩埋,数千入死亡和失踪,80%以上的建筑全部垮塌,县城周边发生大面积山体滑坡,形成 多个堰塞湖,对下游地区形成严重威胁。 

3、泥石流 

泥石流主要在震后灾区持续降雨,短时间内在三面环山陡峭地形区内积聚了大量雨水、崩塌、破碎岩土体在突发而急骤的水流作用下,夹带大量泥砂与石块突然迅猛直泻,并最终在开阔、平坦的山前平原或河谷阶地大量堆积。泥石流暴发在深风化和易风化的岩体之上,风化厚度越大,剥落越多,为泥石流提供的松散固体物质越多。地震后,灾区泥石流将十分活跃,历史上出现过的泥石流可能大面积复活,由于剥落堆积体、崩塌和滑坡体的形成,很容易出现新的坡面型泥石流或者小型河谷型泥石流,一旦条件成熟,可能造成危害。这类泥石流的规模虽然不大,但由于数量多,在林区和农区都可出现。目前,泥石流灾害点由于数量太多,尚难以统计。由于地形地势的决定作用,泥石流多发生于后龙门山中。

主要特征 

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延续时间长,反复性大强震之后发生大量的滑坡和崩塌,为形成大型的泥石流提供了物质来源。泥石流在流动过程中对河床进行下切,两岸进行冲刷和刮挖,这样使边坡又失去平衡,产生新的滑坡,这样循环反复互为因果,因而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延续时间长,从地震开始将一直延续数年以至于数十年。次生地质灾害的规模大,形成时间短,滑坡因地震的突发作用,使处于极限平衡或接近极限平衡的山坡在刹那间就完成裂缝、下滑的全过程,泥石流也是在震时或震后降雨时迅速暴发。地震后次生地质灾害比普通地质灾害形成时间短,规模大。

地震是自然界10大灾害之一,也是损失最为严重的灾难,带给社会和人们的是破坏和毁灭。目前,人类对地震的预报,仍然是一道尚未攻克的科学难题。在当前科技水平还不够进步以至于达到避免地震的产生的情况下,地震的防治工作也就变得至关重要。随着我们对地震的认识和对地震防治的改进,我们务必做好一切措施如建筑物的减震,震后救灾,震后疾病预防等尽可能减少人命的财产损失。 

四 参考文献:  

[1]常梦飞,防震.请借鉴历史经验[N].检察日报, 2008-05-14.  

[2]潘正良,地震勘探原理仪器原理,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 1996 董敏煜,地震勘探,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 2000  

[3]吴鸣,公共政策的经济学分析[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4.  吴汉东,中国知识产权战略的政策科


地震灾害发生与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