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明史部分名词解释

发布时间:2014-01-15 21:53:37

文明: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逐步形成的思想观念以及不断进化的人类本性的具体体现。从狭义来说,指社会脱离了人类群居的原始生活之后,通过知识和技术形成起来的物质和社会状态. 

军事民主制:是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制度,是部落及其联盟联盟的组织机构。由军事首领、长老议事会、民众会组成。

两河流域:即美索不达米亚(底格里斯与幼发拉底两河的中下游地区)。在两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产生和发展的古文明称为两河文明或美索不达米亚文明。

古代两河流域南部的早期居民苏美尔人所创造的文明。苏美尔人是两河流域文化的开创者,他们首先发明和使用了楔形文字此后为古巴比伦王国所取代。

萨尔贡:Sargon,约公元前2316-2261年在位)公元前24世纪阿卡德帝国的开创者,杰出的军事统帅。

《乌尔纳姆法典》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成文法典(早于《汉谟拉比法典》)。它适应奴隶制的发展,主要用来保护奴隶占有和私有制经济,镇压奴隶和贫民的反抗。

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发现最完整的成文法典,竭力维护不平等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社会的情况。

巴比伦之囚是指公元前597~前538年期间,两度被新巴比伦王国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征服的犹太王国,大批民众、工匠、祭司和王室成员被掳往巴比伦,这些人称为巴比伦之囚。

埃赫那吞改革:埃及新王国时期18王朝国王阿蒙霍特普(Amenhotep)四世(后改名为埃赫那吞,公元前1379~前1362年在位)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减少阿蒙神庙势力对王权的威胁,而进行的一次宗教改革(实际上是政治斗争)。他提出了一神论,即只准崇拜阿吞神。

埃及金字塔(Pyramids)相传是古埃及法老(国王)的陵墓,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埃及金字塔始建于公元前2600年以前,是至今最大的建筑群之一,成为了古埃及文明最有影响力和持久的象征之一。

卡迭石战役;公元前1298年春,古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公元前1304-1237年在位)率领了3500辆战车和近4万战士,与赫梯(Hittites)国王穆瓦塔尔(公元前1315-1295年在位)争取赫梯在叙利亚的主要基地和军事要塞——奥伦河畔的卡迭石(今泰勒奈比曼德,位于叙利亚霍姆斯城附近)地区而进行的会战。

吠陀:又译为韦达经、韦陀经、围陀经等,是婆罗门教和现代的印度教最重要和最根本的经典。它是印度最古老的文献材料,主要文体是赞美诗、祈祷文和咒语,是印度人世代口口相传、长年累月结集而成的。吠陀的意思是知识启示的意思。"吠陀"用古梵文写成,是印度宗教﹑哲学及文学之基础。

婆罗门教(Brahmanism):是印度古代宗教,现在流行的印度教的古代形式。以吠陀经为主要经典;因崇拜梵天及有婆罗门种姓担任祭司而得名。

种姓制度:是印度与其他南亚地区普遍存在的社会体系。种姓制度以婆罗门为中心,划分出许多以职业为基础的内婚制群体,即种姓。与印度的社会体系、宇宙观、宗教与人际关系息息相关,可说是传统印度最重要的社会制度与规范。四瓦尔那制度正式形成,婆罗门教的典籍规定了各个瓦尔那的地位以及不同瓦尔那的成员的不同利和义务。(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荷马史诗》:是相传由古希腊盲诗人荷马创作的两部长篇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统称。集古希腊口述文学之大成,它是古希腊 最伟大的作品,也是西方文学中最伟大的作品。

梭伦改革:是雅典城邦乃至整个古希腊历史上最重要的社会政治改革之一,它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促进了雅典社会生活多元化格局的形成,创立了适合民主制发展的社会管理机制,为普通公民参与国家政治活动提供了制度保证。

克里斯提尼改革:公元前508年雅典政治家克利斯提尼(约前570~前508年)实行的政治和社会改革。公元前508年,他联合平民通过公民大会推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加强了雅典公民的团结,有利于雅典城邦的巩固和发展。

希波战争:是古代波斯帝国为了扩张版图而入侵希腊的战争,战争以希腊获胜,波斯战败而告结束。这次战争对东西方经济与文化的影响远大过于战争本身。

伯里克利:(希腊文:Περικλῆς,英文:Pericles,约公元前495—公元前429古希腊奴隶主民主政治的杰出的代表者,古代世界最著名的政治家之一。对外政策以扩大雅典的势力和利益为根本原则。是雅典奴隶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毕生致力于经营奴隶主民主政治,扩张雅典的势力。

伯罗奔尼撒战争:是提洛同盟与伯罗奔尼撒联盟之间的战争,战争的双方是雅典和斯巴达之间。该战争使雅典走出了全盛时期,结束了希腊的民主时代。

亚历山大大帝:【(公元前356-前323年)】,古代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帝国皇帝,世界古代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足智多谋,在担任马其顿国王的短短13年中,以其雄才大略。东征西讨,先是确立了在全希腊的统治地位,后又灭亡了波斯帝国。在横跨欧、亚的辽阔土地上,建立起了一个西起希腊、马其顿,东到印度河流域,南临尼罗河第一瀑布,北至药杀水的以巴比伦为首都的庞大帝国。创下了前无古人的辉煌业绩,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经济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进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塞尔维乌斯改革:王政时代后期,为了适应当时社会发展和对外扩张的需要,增强罗马的实力,调整社会内部关系,第六王塞尔维乌斯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标志着罗马国家的产生。

十二铜表法:公元前452—451年,在平民保民官的强烈要求和平民的努力下,古罗马编订出十个法表,镌刻在十块青铜板上,公布于罗马广场。但他主要由贵族编制并为贵族利益服务,引起平民不满。公元前450年,又增两表,这就是著名的《十二铜表法》。适用范围:罗马共和国公民-罗马帝国公民和自由民

布匿战争:公元前264~前146古代罗马与迦太基之间的 3次战争。罗马人称迦太基人为布匿,故名。第一、二次布匿战争是作战双方为争夺西部地中海霸权而进行的扩张战争,第三次布匿战争则是罗马以强凌弱的侵略战争。

马略(约公元前157~前86.1.13),古罗马统帅,政治家。平民出身。针对当时罗马军队兵源匮乏等弊端,实行军事改革。

盖乌斯·尤利乌斯·恺撒(又译盖乌斯·朱利叶斯·凯撒),即恺撒大帝罗马共和国(今地中海沿岸等地区)末期杰出的军事统帅、政治家。,集大权于一身,实行独裁统治。制定了《儒略历》。

斯巴达克起义:是在斯巴达克领导下,罗马共和国爆发的一次最大的奴隶起义。这次起义是古罗马最大的一次起义,也是古代社会大规模奴隶反抗事件,在世界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前三头同盟:克拉苏、庞培与恺撒结成秘密的政治同盟,一起反对元老院,史称前三头 公元前53年,克拉苏在对安息的战争中失败阵亡,三头剩下了二头 庞培被元老院任命为指挥官前往应战,但被击败,继而仓促逃往希腊。恺撒占领了罗马,被任命为独裁官

后三头同盟:恺撒的大将安东尼、恺撒的继承人屋大维、骑兵长官雷必达三人于公元前43年秋结成政治同盟,史称三头政治。三方协议分治天下5年:安东尼统治高卢;屋大维控制非洲西西里与撒丁尼亚;雷必达得西班牙;意大利和罗马则由三人共治。至于东方,由于尚在布鲁图卡西乌斯的控制之中,归安东尼与屋大维处置。屋大维肃清了庞培之子小庞培在西西里和撒丁尼亚的势力,又解除了雷必达的军权,至此变成两头对峙。

元首政治:是罗马帝国的开国君主屋大维成为罗马最高统治者后,采用元首称号实行个人军事独裁,建立的元首制统治形式。

三世纪危机:时间:公元235 — 284年奴隶制经济的衰落 从公元三世纪开始,罗马帝国陷入严重的危机之中。农村枯竭,城市衰落,内战连绵,帝国政府全面瘫痪。这种全面的混乱现象,历史上称作三世纪危机

戴克里先(245—312年,拉丁文全名Gaius Aurelius Valerius Diocletianus),原名为狄奥克莱斯(Diocles),罗马帝国皇帝,于2841120日至30551日在位。其结束了罗马帝国的第三世纪危机235—284年),建立了四帝共治制,使其成为罗马帝国后期的主要政体。其开始一系列改革以防止帝国再度陷入无政府状态,并维持帝国的生命力。

君士坦丁一世罗马帝国皇帝,306年至337年在位。在多次内战中获胜后,自公元324年起成为罗马帝国唯一的统治者。在位期间,兴建新都君士坦丁堡,以与元老院的罗马对抗:推进政府和军事改革,加固帝国的边防。晚年归顺了基督教。他是第一位皈依基督宗教的罗马皇帝,在313年与李锡尼共同颁布《米兰诏书》,承认在帝国内部所有宗教信仰的自由。

米兰敕令:又译作米兰诏令或米兰诏书,是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和李锡尼在313年于 意大利的米兰颁发的一个宽容基督教的敕令;此诏书宣布罗马帝国境内有信仰基督教的自由,并且发还了已经没收的教会财产,亦承认了基督教的合法地位。是基督教历史上的转折点。

琐罗亚斯德:是琐罗亚斯德教的创始人,琐罗亚斯德教又称拜火教和祆教。30岁时改革传统的多神教创立琐罗亚斯德教。琐罗亚斯德教对后世应显示非常巨大的,虽然在波斯帝国产生,但是为其他的教派提供了一个理论的平台。

耆那教:是印度传统宗教之一,教徒的总数约400万人,耆那一词原意为胜利者或修行完成的人。该教徒的信仰是理性高于宗教,认为正确的信仰、知识、操行会导致解脱之路,进而达到灵魂的理想境界。

释迦牟尼:意即释迦族出身之圣人。即佛教教祖。原名乔达摩悉达多。公元前6世纪创立了佛教。

阿育王(约前304年-前232年)是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频头娑罗王之子,是印度历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君王。使佛教成为国教,也没有迫害其他教派,相反对婆罗门教耆那教也予以慷慨捐助。由于阿育王强调宽容和非暴力主义,他在民众的欢呼声中统治了长达41年的时间。

民族大迁徙:376568年,散居罗马帝国境外的以日耳曼人为主的诸蛮族部落大举强行移居帝国境内,并各自建立国家的历史过程 。罗马奴隶制的危机和帝国的衰落,无力抵御外族入侵,因而使蛮族的武装迁徙深入帝国腹地。直接推动民族大迁徙的导火线是375年匈奴人对日耳曼民族的一支东哥特人的侵袭。

奥多亚克:(435年-493年)是意大利的第一个日耳曼蛮族国王(476年~493年在位)。476年被军队拥为王。这一年传统上被认为是西罗马帝国灭亡的标志。

穆罕默德: 伊斯兰教的创始人,政治家、宗教领袖,穆斯林都公认他是伊斯兰先知,认为他是安拉派遣人类的最后一位使者。

徙志:622年,穆罕默德因因受迫害而带亲兵从麦加迁到雅特里布(麦加以北200公里),该地从此改称麦地那,并考虑在那里建立神权国家。17年后,确定伊斯兰历的纪年从这一年算起,为太阴历岁首(公元622716日),即为伊斯兰教历元年元旦。徙志为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的传播和阿拉伯统一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的最高经典穆斯林认为《古兰经》是真主阿拉的话语,通过大天使吉卜利里(加百列)传授给穆罕默德。穆斯林认为,《古兰经》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更是关于人类社会的最高法则。伊斯兰教徒认为它是阿拉对先知穆罕默德在二十多年期间陆续启示的真实语言。

四大哈里发:先知穆罕默德在世时,既没有留下儿子,也没有明确的指定谁做继承人。因此,他去世后,接班人成了众穆斯林面临的首要问题,产生了激烈的角逐。先知的堂弟阿里看到半岛内局势不稳定,主动承认了艾卜-伯克尔的哈里发地位,至此结束了权利斗争,开始了四大哈里发时期。

什叶派:是伊斯兰教的第二大教派。该派只承认哈希姆家族的阿里及其后裔为合法继承人,并尊奉阿里与其后代为伊玛目,认为他们是受安拉保护,永不犯错误的贤人,甚至高于穆罕默德。且认为末代伊玛目已隐遁,将以救世主(马赫迪)身份再现。

苏非主义:是伊斯兰教的神秘主义。苏非一词的阿拉伯语词根原意为羊毛,因信奉者身穿羊毛褐衫而得名。最初源自《古兰经》的某些经文和穆罕默德的神秘体验。伊斯兰教内的虔信者以此规范自身的宗教生活。伍麦耶王朝时,禁欲主义成为一种反奢华的势力,其成员穿羊毛粗衣而被称为苏非

民法大全:又称查士丁尼法典或国法大全,是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下令编纂的一部汇编式法典,是罗马法的集大成者。

大翻译运动: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也叫大翻译运动中世纪阿拉伯帝国开展翻译介绍古希腊东方科学文化典籍的大规模、有组织的学术活动。

军区制:,即农兵特辖区,最早在七世纪出现,是一种国家给予小农世袭土地换取小农服兵役的义务与税款收入的制度。军区制为拜占庭提供了大量兵员和收入,但最终在9-11世纪的土地兼并中消亡。这一制度一方面加强了中央和地方的军事力量;另一方面使得军功贵族产生,在与某些旧贵族结合后形成新兴封建主阶级,加速了拜占庭的封建化。

破坏圣像运动:89世纪在拜占廷帝国发生的破坏基督教会供奉圣像、圣物的运动,其实质是反对正统教会统治势力和教会修道院占有土地的政治斗争。 843年,皇帝迈克尔三世的皇太后狄奥多拉摄政时,再次宣布恢复圣像供奉,大批圣像破坏者以异端罪被处死。圣像破坏运动从此结束。

拉丁帝国古国名,其拉丁语正式名称是罗马尼亚或罗马尼亚帝国。是欧洲中世纪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时,为取代东正教的拜占庭帝国,而建立的罗马天主教国家。因希腊人称西欧人为拉丁人,故名。

普洛尼亚制度:拜占庭帝国科穆宁王朝时实行的一项改革政策。这一制度类似西欧的采邑制,即把国家土地和农村公社土地有条件的分封给公职贵族,终身享用领地的租税,不得世袭。普洛尼亚制的实施暂时加强了国家和军队的实力,但潜伏着离心倾向,导致分裂割据的加剧。

索贡巡行:是公元9世纪末基辅罗斯国家初期大公向人民征收贡物的一种方式。这种制度构成了罗斯国家早期对内统治的主要特征。随着封建制的发展,以实物税为主的租税逐渐取代了这种早期的原始剥削方式。

丕平献土:是发生在中古时代欧洲教皇国成立的重要历史事件。丕平,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的创建者。751年在教皇的支持下篡夺王位。丕平即位后, 为了酬谢教会相助, 两次出兵意大利 公元756年,丕平把他夺到的意大利中部一部分土地,包括罗马周围地区,送给罗马教皇,史称丕平献土。从此教皇国的基础得以奠定

凡尔登条约:是分割法兰克人查理曼帝国的条约。8438月,加洛林帝国皇帝路易一世3个儿子在凡尔登(位于今法国东北部)签订的分割国土的条约。这一条约是查理曼帝国瓦解的第一阶段,预示近代西欧国家的形成。

卡洛林文艺复兴(Carolingian Renaissance),发生在公元8世纪晚期至9世纪,由查理曼大帝及其后继者在欧洲推行的文艺科学的复兴运动,被称为是欧洲的第一次觉醒 加洛林文艺复兴的标志之一是开始了基督教教义和宗教活动的初步规范工作,带来了崇尚文化、崇尚学术研究的新风气,这是黑暗时代中一个比较明亮的时代,改变了中世纪文化衰退的进程。初步形成了中世纪学术研究的传统。在这样的研究中诞生了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哲学等知识系统和文化体系的萌芽。

大垦殖运动:10世纪起,西欧农业在耕作技术和生产工具上出现的较大变革。 这场运动使西欧内陆的广大地区首次成为农耕地区,奠定了后世西欧农业经济的基本轮廊,推动着西欧农耕技术的不断改进为西欧封建文明的存在、发展、变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末日审判书》:其正式名称应是《土地赋税调查书》或《温彻斯特书》,又称最终税册。是英王威廉一世(征服者)下令进行的全国土地调查情况的汇编。目的在于了解王田及国王的直接封臣的地产情况,以便收取租税,加强财政管理,并确定封臣的封建义务。

阿维农之囚:(1305-1378)法国国王强制罗马教廷迁至法国阿维农地方,并受法王控制。史称阿维农之囚”,期间大部分红衣主教及教皇是法国人。

自由大宪章:英国封建专制时期宪法性文件之一。习称《大宪章》。1215年6月15日,英国贵族胁迫约翰王兰尼米德草原签署的文件。文件共63条,用拉丁文写成。多数条款维护贵族和教士的权利。

世界文明史部分名词解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