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简介

发布时间:2013-12-03 21:54:47

背景

19286月,张作霖被炸死于返回东北的途中。19281229日,张学良毅然宣布“东北易帜”,打乱了日本帝国主义企图吞并中国东北的阴谋。此时的日本认为要尽快解决“满洲问题”,除行使武力外别无他途。关东军本部内以石原莞尔为代表的极右派军官开始着手制定侵华计划可参考《扭转国运之根本国策——满蒙问题解决方案》以及《关东军领有满蒙计划》),并与驻朝日军开始紧张准备。在未经过天皇和内阁会议的批准的情况下,

蓄谋已久的关东军自行发动了九一八事件。

争论---------关于“不抵抗政策”

(维基百科) 在九一八事发当时,乃是张学良亲自下令不抵抗,而蒋介石迟至919日到达南昌后,晚间九点至十点才从上海方面得知“事变”消息张学良事后自己也说,“是我们东北军自己选择不抵抗的。”

,九月十八日深夜:(节录)

得知日军袭击北大营,当即向北平张副司令以电话报告,并请应付办法。当经奉示,尊重国联和平宗旨,避免冲突,故转告第七旅王以哲旅长,令不抵抗......彼时,又接报告,知工业区迫击炮厂、火药厂,均被日军袭击。当时朱光沐、王以哲等,又以电话向张副司令报告,奉谕,仍不抵抗......

张学良,九月十九日下午:

昨日接到沈电,惊悉中日冲突事件,惟东北既无抵抗之力量,亦无开战之理由,已经由沈,严饬其绝对不抵抗,尽任日军所为。(应为发给蒋之电报)

“从前许多学者研究认为是国民政府指示不抵抗,但其实国民政府的指示是‘相应处理’,‘相应处理’意思是看情况自己去办,等于中央不负责的。因此不能将九一八事变没抵抗的责任推给国民政府。我因为不希望扩大事件,所以采取不抵抗政策[17]。……”(张学良自述)

(百度百科)据说事变发生前的1931816日,蒋介石曾致电张学良:“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此即所谓“铣电”,但这封电报的真实性至今无法证实,张学良晚年一再对历史学家唐德刚等人否认有此电[3],大陆档案馆中均查不到此电的档案,台湾学者刘维开查遍台湾保存蒋介石档案最全的大溪档案,亦不见此电的档案。[4]

实际上张氏918时采取不抵抗政策,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认为中日国力悬殊,中国无对日作战实力。192810月,张学良对东北大学学生说,他曾到日本考察,看到群机狂飞、多艇跃水的浩大场面,认为日本的一切军备都优于我们,要求学生们卧薪尝胆、发奋图强。张学良内心深处始终认为,在对日问题上中国无任何实力可言。张致东北政务委员会的电文充分反映了他的这种思想:“此时如与日本开战,我方必败。败则日方将对我要求割地赔款,东北将万劫不复,亟宜力避冲突。以公理与周旋。”可见当时张学良的头脑中笼罩着严重的恐日情绪。

2,对局势的误判,包括对日本国内局势的误判和对国联的依赖。因与日本接触甚多,张学良了解日本国内军方与政府、外务省在对华问题上有分歧,日本政府和外交人员反对军方一味动用武力的方式。而且事变之初,日本内阁确定了“不扩大”方针,日本政府发表的声明中虽污蔑柳条湖事件为中方所为,但也表示将把日军“大体撤回并集结于铁路附属地内”[41]。但张学良没有意识到,日本军方和政府、外务省之间仅在手段上有分歧,在维护、扩大在满蒙的利益方面是一致的,没料到日本政府和外务省会逐渐跟军方合流。张学良也对国联寄予过高的希望。说事变初期这一阶段,张学良不抵抗的原因中有误判,是可以说得通的。(但随着日军进一步进攻黑省和锦州,国联也明显无力后,再说张继续不抵抗是因为误判,就说不通了。)

3,保存东北军实力与依赖中央思想。张学良毕竟是脱胎于旧军阀的地方实力派,尽管他确实有爱国的一面,但个人和小集团的利益在他心中也占有相当分量。19311229, 张学良对王化一说:东北军不能为瓦碎,如果为“玉碎”还可以,“瓦碎”则不必[42]玉碎指全国抗战,瓦碎指东北单独抗战。张学良的意思很明白,要抗日就全国抗日,全国军队一起抗一起牺牲,单让东北军一家牺牲他是不干的。何况即使东三省失陷了,张学良还拥有热河、河北等数省地盘在。

4,贪图安逸、意志消沉、能力低下。张学良晚年曾坦诚对人说,我年轻时什么都来,最喜欢女人和赌博,入居平津后贪图安逸,追求纸醉金迷的荒诞生活。而且身为一方统帅的张学良竟有吸毒的嗜好,且深染毒瘾。热河失守后,胡适曾批评道:“张学良的体力与精神,知识与训练,都不是能够担当这种重大而又危急的局面的。”这种评语用于之前的九一八事变时,也颇有几分合适。

为何?

军力对比

东北军构成:国防军(大部驻辽宁,为张嫡系)

省防军(为当地土著军阀,主要维持地方治安

兵力总数:东北军的正规军一共有26.22万人,有战斗力的非正规军1.6万人。共计约28万人

1)张学良嫡系:正规军:1步兵旅13个,骑兵旅4个,炮兵旅3个及海军(有全国军舰吨位的55%以上)、空军(据说拥有280架左右飞机官兵2000,共计约15万人。

2)其他派系:约13万人(散布热黑吉各地,自成体系,张学良控制乏力)

要说东北军中张学良的嫡系部队数量很多,装备也很精良,这十几万军队压制不到两万的关东军也应该不是问题,但事实上在9.18时候东北军却在老窝沈阳兵力空虚,变数:1其原因在于在1930918日,张学良应蒋介石邀请,在中原大战中出兵支持蒋介石,在冯玉祥和阎锡山背后捅了一刀,确立了蒋介石的全国统帅地位,而东北军为之付出的是调兵6个国防步兵旅,3个骑兵旅,2个炮兵团及附属的工兵辎重及宪兵部队约7万人入关。

2华北52市的地盘(河北、山东、山西、察哈尔、绥远、北平、天津)上的军政大事、亲日军阀石友三的叛变让张疲于奔命。

9.18以前,东北已经势若累卵,整个辽宁只驻扎4个国防步兵旅(其中第12旅驻扎在锦州,不在辽宁腹地,为替东北军把守回家的路),其余3个旅,第七旅在沈阳,第19旅在兴城,第20旅在洮南,1个骑兵第3旅在通辽,调出关的部队能回到辽宁的只有炮八旅(重炮兵,装备150毫米榴弹炮)回到彰武、阜新一带,还有东北军的空军基本全体回到了沈阳,这些部队能顺利回到辽宁,应该是鬼子认为其是特种部队,没有步兵掩护只能乖乖被鬼子缴械,还有炮兵13团,驻在锦州、北镇一带。其他的还有卫队统带部中的两个步兵队在沈阳附近正在扩编部队,训练新兵,还没有形成战斗力,其他的就剩下东北讲武堂的2000多学员,但这些人除了有一个步兵教导队(3个步兵连、1个重机枪连、1个步兵炮连、1个通讯排)约650人有武器外,其他人都是赤手空拳。可以说当时在辽宁的正规军只剩下5.4万左右(另外有非正规军6000余),其中还有1.1万多异己力量、8000在远离腹地的锦州和3000左右不能打遭遇战的炮兵,而与之对峙的是1.5万装备精良,准备充分的关东军及守备队(包括已经动员起来的在乡军人)。而真正的对峙第一线沈阳,只有独立第七旅的8000士兵,对抗的是鬼子一个联队及1个守备队还有千余早已动员起来的在乡军人,总数约6000人。如果再考虑到中国当局(包括张学良的东北当局和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都力求避免与日军决裂,以为像济南事变那样忍耐一下,不让鬼子找到借口,就算鬼子动手最多将沈阳像济南一样,暂时让鬼子占领,以后也可以通过国际力量和平收回。这样,独立第七旅就成为一颗弃子被孤零零放在沈阳等待着鬼子的进攻,而他的手脚还被死死束缚。

可以说整个东北三省九一八事变开始时候只剩下14.2万正规军和1.3万非正规军,而张学良的嫡系部队只有3.3万正规军和6000非正规军

其中很大一部分军队的首脑,如于芷山、张海鹏、熙洽、吉升这些人或是张学良的反对派,或根本就是满清的复辟狂,甚至还是满清皇族,早已和鬼子勾勾搭搭

九一八事变前后,沈阳城中国驻军如下:

1.独立步兵第七旅,约8000人,其中驻守在北大营的有7000人左右,6201个营驻守皇姑屯,621团的3个连驻守东大营。

2.卫队统带部中的两个步兵队,约有官兵4000人,该部队为新扩编,正在训练新兵,基本无战斗力,故在情况紧急下,于916日晚秘密出城,绕道到新民坐火车入关,只留下守卫帅府的一个卫队营,约550人。

3.东北讲武堂学员、学兵约2000人,但能够战斗的仅步兵教导队学兵约650人。

4.空军警卫部队约500

5.东三省兵工厂警卫部队约1个连,100多人。

6.还有的就是沈阳城里面的警察千余人,这些警察枪支破旧,未经过正规训练,基本毫无战斗力。

这些部队,在九一八事变当夜,独立步兵第七旅因为受不抵抗命令的束缚,损失很大,伤亡士兵1000余人,621团武器基本丢失,620团只带出了必要的轻武器,619团和师直部队损失较小,带走了大多数武器,但重迫击炮等重武器还是丢弃了。守卫帅府的卫队营,因为不抵抗命令,卫队长谭海命令将各房紧锁,让士兵将武器击中埋藏,之后解散部队,自己带着钥匙回北平向张学良交差。东大营因为高级将领和教官全部逃散,学生、学员找不到武器,也一哄而散。空军部队在鬼子没来之前想将能飞的四五十架飞机飞走,但因为城内混乱,飞行员都在家里住宿,派汽车去接飞行员没人敢来,故将在沈阳的新旧265架飞机(大部分已经老旧的不能起飞了)全部送给鬼子。东三省兵工厂警卫部队因听不到命令,最后自行解体。沈阳城的警察在事变前,在警务处长黄显声将军的带领下早已做好准备,都已经集中,发好弹药,一听枪响,就整队离开,在沈阳城外集结各地的警察,成立了义勇军,并曾试图反攻沈阳。

至此,日军不费吹灰之力,拿下了东北最大的城市沈阳,夺取了当时亚洲最大的兵工厂东三省兵工厂,抢去了张氏父子几十年积累的数亿财富。这是谁之过?张学良诚然是罪不可恕,但他的拜兄,拉他把主力调离辽宁,并一直命令他不得和鬼子发生冲突,事后也不敢以中央政府的名义给他撑腰的蒋介石,其实更是罪不可赦的。

九一八简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