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庄子

发布时间:2011-12-05 21:48:47

《庄子》选读期末结课论文

上海外国语大学 国际工商管理学院

09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2

王若怡 0091131026

天地独往来——庄子的自由

一、道家与庄子总述

道家文化与哲学是中华文化传统最深邃博大的根源之一,道家崇尚自然的精神风骨、包罗万象的广阔胸怀。而庄子的思想可称得上是道家思想之正脉,其“出入六合,游乎九州,独往独来”,“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上与造物者游,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的自由精神体现了道学的逍遥和大自在境界。庄子本人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与西方亚里士多德康德等哲学家齐名的哲学家。在我看来,庄子自由流露出的风格恰似独孤九剑,独孤九剑对天下所有剑法兼容并包,包罗万象而融会贯通之,故能运用自如,随心所欲,此即“汪洋恣肆而行云流水”也。
、蝴蝶与鲲鹏——庄子自由的意象

渴望自由,是人类的天性。只有当人们不自由时,才会渴望自由,对于一个本来就是自由的人来说,谈不上渴不渴望自由。渴望自由,因为他没有自由,或者其自由的范围不够。庄子生活在一个战火纷飞兵荒马乱的时代,,老百姓没有平安,也没有自由,而且都生活在贫困之中。庄子是不幸的,没能见到战争的平息,也没有等到自己所希望的自由。然而,他是一个乐观主义者、一个自由的追求者,也是一名幻想者,更是一位做梦者。他的梦,就是自由;他的自由,也就是梦——一个梦见自己变成蝴蝶的梦。

庄子想象力极其丰富,他笔下的一条大鱼竟有几千里长,鱼还可以变成几千里大的鹏鸟,一飞翅膀所击打的水花竟也有三千里高,扶摇而上九万里。好痛快!世界上若有这样的鱼和鸟,它们可算是自由自在了。一条毛毛虫丑陋软弱,进而,它变成了蛹子,在硬壳的包裹下它失去了自由,一个渴望自由的躯体就这样静静地等待着。终于有一天,它破壳而出,从一条丑陋的毛毛虫蜕变成了一只美丽的五彩斑斓的蝴蝶,可以自由自在地在花丛之中飞舞蹈。

三、庄子的自由意识和个人主义

(一)庄子认为,人之所以不自由,就在于“有己”

儒家强调人强烈的实践意志,即“有为”的理念性;庄子则代之以“无为”的自由之实现,而最终强调涵养自然所赋予人的自然本性。换言之,并没有在制度上或理念上积极地解决一切现实社会问题,而只关注于内心自由。庄子甚至将人的积极的实践意志也看作违背人之本性,从而指出人应该遵循“无为”的自然生活原则。

庄子在《逍遥游》中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至人”“神人”“圣人”都是理想人格之别称而已。他们不羁束于自己的存在,自然而然没有积极想要达成的功果,并且不追求别人的称赞与声望以达到精神上的自由。

庄子在描述“真人”时说:古之真人,其寝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

“真人”与一般人的生活态度上有所不同。他们并没有乐于生且哀于死这与儒家生于忧患的政治主张大相径庭。他们自然而生,静静消失。当然庄子所说的圣人则在现实生活上并不存在,而只在虚构的精神世界中有其存在的可能性。

庄子在阐述解脱时说: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道,此谓坐忘。

“坐忘”就指彻底的又无目的性的全忘在此庄子论及精神上的解脱方法。而庄子以此作为可获得精神自由的重要实行原则。通过“坐忘”可达到与自然万物浑然一体之神秘的精神世界。而且惟有进入其神秘的精神世界之际,才能消除观念上的彼此界限。

庄子讲精神自由,是主张超越一切的局限,所谓的“井底之蛙”。他要以道德观天下,要摆脱任何束缚。这些束缚包括人间所有的思想顾虑。他认为儒家提倡仁义道德就是给人精神的一种束缚。按人的本性本来应该做的事,因为有了仁义,人们就要考虑如何做才符合仁义道德,这样一来人就不能按自己本来的想法去做,处处要以仁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法则,庄子认为任意摧残了人的本性。

毁誉是人们比较普遍的思想负担。人们总是不太了解自己,经常要通过周围人们的反应来认识自己,如果大家说对,就认为自己说的对;如果大家反对,就是自己错了,就要纠正,自己的精神就不能自由。如果世间的毁誉对自己没有任何影响,就不会成为精神负担。

由此可见,庄子所说的人之完全自由,总是在精神领域内的自由,透过个人的主观解脱得以获得观念上的自由。

(二)庄子认为,与其一直争论“仁义”或“兼爱”,不如自己悟“道”

人们只追求眼前的利益,能是可怜的存在,如同埋头于此而不知面临死亡状态的微物一般。因此,若要摆脱如此毁灭人性的危险或危机,我们必须抛弃由习惯或理念而偶像化的所有对象,挣脱束缚,寻求自由

当人们被饥饿煎熬时,会在无力的喘息中求得一餐为满足;当人们被死亡围绕时,求生的本能就会显示出来,希望在点火之中侥幸得一命而幸运,人们得不到自由;到了三餐无忧、安全有了保障的时代,人们便会追求锦衣玉食,进而,就会求富求名求利求权求势在这些欲望之中,人们陷入了一种病态的不自由的状态。

庄子所生活的战国时期,如庄子所论,由于当时大规模战争带来的物质厉害上的冲突引起了个人之间或集团之间的剧烈生存斗争,而使像庄子这样的个人主义知识分子不再容许卷入对社会问题的毫无意义的理念性的名分斗争。个人的生命和无限的自由较一些世俗的成功或理念性的名分逻辑更为重要。庄子将当时刻薄的社会现实喻为干涸的水池,就像忘我地生活在浩瀚江河中的鱼那样。从这个比喻中,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出庄子的个人主义和自由意识:庄子惟以“道”为万物之根源与存在原理,从而深信:只能够与道合一,人类就能获得解放。就庄子而言,“无为自然”是个能与道合一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相处方式。

四、自由的美

首先庄子极为推崇天地之美即自然美。他认为,美存在于天地”——大自然中。天地合一,自然之美。其次,庄子特别崇尚,喜爱不事人工雕饰的天然的美,深恶一切虚伪做作的东西。认为,人自身自然的存在和发展是人类生存的最高目的,牺牲这一目的去追求其他外在的事物就是愚蠢的。所谓以自然无为为生活的准则,也就是以人的生命发展为生活的准则,只有这样的一种生活才是自由的,从而也才是美的。再次,庄子无限向往和极力追求无限之美大美

庄子的自然观崇尚天地之美,推崇不露人工痕迹的天然美,反对一切虚伪矫饰的人工美,追求无限之大美,实际上是强调合规律中的自由,不拘束于严格的规矩、法度,重视从规矩、法度的变化和灵活运用中去自然而然地取得自由。

自由思想是庄子的核心思想,渗透在庄子的《逍遥游》、《齐物论》等各篇中,从审美的角度看,庄子的自由是一种审美的生存方式,他的逍遥游是达到审美境界的途径,庄子追求的人生境界是自由超脱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生命状态,它描写的凌驾于天地万物之上二无待逍遥的“圣人”寄托了它对自由人生的向往。

五、庄子自由的现实意义

浏览过一些高校的帖子,有很多人这样认为:现实的人性,是指在人本质中最真实,最真切,不做作掩盖的那一部分人性。在人性之中,我们每一个人有追求自己理想的冲动,有追求在世俗的社会过上物质上幸福生活的小资情调”,有对社会黑暗不公的强烈愤慨,也有以国家社会家庭为己任的担当和责任感。这些东西,是经过社会化的过程,融进血液,渗入骨髓的东西,是天赋人权也是天赋人责,更是我们在现实世界生存、生活的价值。我们只有秉持这些现实的人性,才能在所谓世俗的社会提升自己,也只有我们秉持这种现实的人性,我们才能实在地促进国家民族的发展和进步,而不是倒退到所谓的与大自然合为一体的原始社会我们在现在不能有老庄的那种虚无的理想小国寡民”。

然而我们换个角度想,儒家的“入世”在现实社会中固然重要,但是当我们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冲撞的迷失了自己,找不到方向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该停下来,想一想老庄哲学的自由,给心灵一个休憩的空间。南怀瑾曾经说过一句话,我本人非常的认同。她说在中国的价值精神体系中,儒家的主流思想是粮店,而老庄哲学的逍遥是药店。是的,庄子的逍遥精神是我们的良药。

有人说庄子的逍遥游是一种对自由的幻想和渴望,是不现实,是应该批判。在生活中,在面对困难时,在遭遇不可抗力时,难道还要剥削我们的精神自由吗?还不可以让我们去想象吗?是不是这种批判挂着社会责任感的牌子,实质是在剥夺了人性的想象自由了,还是批判者们本身就没有明白人与社会的关系。而认为违背我的意志者都是错误地呢?而提倡独尊?

庄子对文明的批判认为:采用任何人为的方法都是徒劳。因为,它的出发点是错误地。它违背了道法自然的法则。就像是用火救火,用水救水,它只会造成错上加错;它只会影响到我们自然地生,伤及到我们的生命。由此,我们也就失去了一次次生而为人的过程。所以,在面对纷繁复杂地社会现实时,庄子说周处乎材与材之间。 

人类的幸福与痛苦,都是来源于人类的认知的觉醒。如果人类没有认知的觉醒,那么,人类与牛马、万物又有什么区别呢?命运就在你手中,人类的幸福与痛苦就把握在我们人类自己的手中。

我们首先要学会保护自己,才能够有资格去谈保护他人和国家、民族。我们首先学会不去惹是生非,才能有资格去谈别人的人生方式是对还是错,而不是指责他人,教导他人。只要他人的生活方式和自由没有直接或间接地侵犯你的生存权和自由,那么,他人的生活方式就是对的。是符合自然之道,道法自然就是这个原理。我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远远达不到庄子的认识高度。

  我更愿意把庄子不同于众人的自由看成一种孤独,孤独是人类自省的需要,是人类对未知世界的迷惘,对身外认识的摒弃和心中美好的静守,又是对与他人相处而生的怀疑和绝望。庄子早已参透世情窥得天道,达到忘情、忘利、忘我之境。

潇洒飘逸,嬉笑怒骂,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这就是自由之境。

201011

马哲庄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