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美丽的西双版纳

发布时间:2020-06-11 07:01:10

《美丽的西双版纳》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学习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段来描绘景物,用小标题的形式来构建文章的方法。

2、理解课文对照手法的运用和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特色。

3、感受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体会作者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华的思想感情。

二、预习检测:

1、读准字音、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澜沧 族( 菜(

贿赂 妩媚 化(

萝( 求( )管

神往 ( ) ( )退 )落

( )描淡写 可见一 色彩斑

2、解释下列词语:

心驰神往:

轻描淡写:

善男信女:

得意洋洋:

可见一斑

3、西双版纳介绍:

西双版纳位于中国云南省南端,与老挝、缅甸山水相连,是泰国、越南的近邻,土地面积近两万平方千米,边境线长966千米。她美丽、富饶、神奇,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祖国的西南边疆。

西双版纳是地球北回归线沙漠带上唯一的一块绿洲,是中国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保存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地区,也是当今地球上少有的动植物基因库,被誉为地球的一大自然奇观。

4、作者介绍填空:李舵是著名的 作家。他所写的 曾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美丽的西双版纳》选自《 》2001年第三期,有删改。本文描写了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朴质意深的民俗风情,向我们介绍了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指导:

(一)、整体感知:

1文章开头一段写什么?有何作用? 找出一个能概括西双版纳景物特征的短语

答:

2文章介绍了西双版纳的哪些美丽的景观呢?使用小标题的作用是什么?

答:

3、这些景观分为哪些了类别?

答:这些景观分为:1 (2)

(二)合作探究:

1、文章五个部分,具体写什么内容?作者是怎样写的?

景点一:

景点二:

景点三:

景点四:

景点五:

2、本文语言形象生动,富有感情色彩,真正做到景美、人美、语言美的特点。请你讲讲下 面语段对表达感情的作用。

1)课文开头语言有何特点,读后有何感受?

答:

2竹楼外形像一只孔雀,又像一顶巨大的帐篷遮掩与蓝天绿地之间

答:

(3)主人家里的老爷爷蹲在竹楼上抽着自制的雪茄烟,一缕阳光正好照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活像一尊塑像

答:

(4)将竹席铺在割完的地里,田地就成了打谷场。男人先用自制的农具把割下来的谷子粗粗打一遍,身着色彩鲜艳的筒裙的女人们,手中挥舞着木锤再细细地打谷子。青山绿水映衬下,那就是一幅精心创作的风情画。

答:

3、作者在这些描写中,渗透了怎样的感情?

答:

(三)、主题思想:

归结文章的主题思想.

答:

四、课外阅读:

镜泊湖的黄昏

熊召政

⑴黄昏有时是一个错误。譬如观飞瀑,黯淡的光线使你无法领略飞腾的气势;譬如草原上的故友重逢,天不假以阳光,无法纵马驰骋,只好入室把盏,醉里挑灯看剑了。但有时,黄昏又是一个不可复制的美丽。譬如暮霭降临时,桂子树下情人的相拥;譬如泛舟,泛舟在山环水曲的湖上。  

⑵如今我正在湖上,在镜泊湖的游船中,倚着舷窗,看夕阳在波浪中书写活泼的禅机。  

⑶说到禅机,似乎有些突兀,但我如此表述,绝非心血来潮。说它之前,让我们还是先来追寻一下镜泊湖的历史吧。  

⑷用地质学家的说法,镜泊湖属于高山堰塞湖,海拔高度世界第二,仅比瑞士的日内瓦湖低了 25米 。所谓堰塞,就是被堵塞的河道。镜泊湖乃牡丹江故道,造物主却赶着青山打了一个滚,牡丹江被截断,只好改道而走。于是,一个美丽的高山湖泊,留在了长白山支脉张广才岭的腹部。  

⑸张广才岭并非以某位汉人的姓氏命名,它是满语,读“遮根采良”,意为吉祥如意。镜泊湖在历史上亦有多个称谓。汉朝时,它叫湄沱河;唐高宗时,改称阿卜湖;唐玄宗时,又名呼汗海。明代称镜泊湖,清代称毕尔腾湖。这满语的毕尔腾,仍然是“水平如镜”的意思。辛亥革命后,复改为镜泊湖,沿用至今。  

⑹既是牡丹江故道,镜泊湖便不像洱海、洪湖、太湖那样一片浩瀚,泛舟湖心,有横无际涯的感觉。它虽然有 90公里 的水域,但仍然曲折如河道,唯其曲折,我们才能见到别致的生动。  

⑺下湖时,已经五点多钟,枕着山脊的夕阳,已经不再炽烈,你可以用肉眼去细细观察它,看它像太极图一样散发的光晕。这最好的生命的蛋白质,在饲养着那一双旋转不息的阴阳鱼。被阴阳鱼啄剩的光粒,散散地洒落湖中,它们飘荡着,浮漾着,像金箔打造的浮萍。  

⑻游船入湖深深,船头向东,切开的是渐渐凝集的暮色。两岸的青山,将葱茏投入湖中,孵化出翡翠般的大宁静。而船尾,那金箔般的浮萍,却是穷追不舍。船头的翡翠,船尾的金箔,在夕阳中穷极变幻。不知为何,这情景让我想起阮籍的诗句:“朝为媚少年,夕暮成丑老。”我不明白,放逸与纵酒的阮步兵,为何心境如此苍凉。中唐的李商隐吟咏“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虽然含蓄一点,也是过分地感伤。这两位诗人,均生存于中国的禅宗诞生之前,尚不能借助禅家参透生命。  

⑼美的东西,大多转瞬即逝。把握生命之内的东西,才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就像我此刻站在船尾,眺望夕阳由猩红变成淡红时,我才真切地感到,生命的每一种境界,都是无法替代的历程。它既有色彩,也有温度;既是灿烂,也是淡泊。就像这镜泊湖,成为河道时,它流得欢畅;堰塞成湖,它仍然逍遥。  

⑽不知不觉,三分之二的夕阳,已经沉入了山脊。剩下的半弯,似乎激情更为充沛;投放到水中的光晕,金灿灿的更为明亮。船尾的排浪中,水花更为璀璨。这最后的辉煌实在太美了。我突然想到应该拍下一帧照片,于是揿下快门……  

⑾刹那间,夕阳完全沉没,湖上的金光也骤然收尽。我捡拾刚才拍摄的湖波,取景框中的画面一出来,我不免大吃一惊。潋滟的金波中,有一尊完整的弥勒佛,正冲着我微笑。  

(选自《新民晚报》  2007年10月30日 )  

1.黄昏是一种美丽,镜泊湖的黄昏更是充满着美丽。但文章开篇却从“黄昏有时是一种错误”说起,从表达技巧上看,这是怎样一种表达技巧?(2分)  

答:  

2.镜泊湖是怎样形成的?跟其它湖泊比较,它最明显的特征是什么?(4分) 

 答:

3.游览黄昏中的镜泊湖,看到了“别致的生动”。第8段中哪一句最能体现了这种“别致的生动”?(2分)  

答:,    

4.读第8、9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朝为媚少年,夕暮成丑老”句流露出阮籍对黄昏是怎样的态度?(2分) 

 答:

(2)“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句流露出李商隐怎样的情感?(2分)  

答:

(3)阮籍和李商隐均未参透生命的禅机,本文作者参透的禅机是什么内容?(5分)  

答:

5.选出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错误的一项。( )(2分)   

A.文章第一段强调黄昏是一个“不可复制的美丽”,自然而然地引出本文的写作对象。  

B.文章引用阮籍和李商隐诗句的目的,是为他们不能参透生命而感到惋惜。  

C.文章按时间顺序描写镜泊湖的黄昏,为读者呈现了一幅水上黄昏的优美画卷。  

D.文章不仅写景,还让读者感受到一种积极而又超然、宽广的胸怀。   

《美丽的西双版纳》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学习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段来描绘景物,用小标题的形式来构建文章的方法。

2、理解课文对照手法的运用和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特色。

3、感受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体会作者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华的思想感情。

二、预习检测:

1、读准字音、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澜沧láncāng 族(dǎi 菜(jué zhài

贿赂huìlù 妩媚 wǔmèi 化(jiào miè

萝(téng měng 求(qí jǐn)管

chí)神往 (chè) (chè)退 zuò)落

(qīng)描淡写 可见一bān 色彩斑lán

2、解释下列词语:

心驰神往:心神飞到(向往的地方)。

轻描淡写:指着力不多地叙述。

善男信女:泛指心地慈善而又单纯的人。

得意洋洋:洋洋,得意的样子。形容称心如意、沾沾自喜的样子。

可见一斑一斑:豹身上的一块斑纹。比喻可以看见相类似的许多事物中很小的一部分。

3、西双版纳介绍:

西双版纳位于中国云南省南端,与老挝、缅甸山水相连,是泰国、越南的近邻,土地面积近两万平方千米,边境线长966千米。她美丽、富饶、神奇,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祖国的西南边疆。

西双版纳是地球北回归线沙漠带上唯一的一块绿洲,是中国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保存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地区,也是当今地球上少有的动植物基因库,被誉为地球的一大自然奇观。

4、作者介绍,填空:李舵是著名的少数民族作家。他所写的《愿你听到这支歌》曾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美丽的西双版纳》选自《大自然探索》2001年第三期,有删改。本文描写了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朴质意深的民俗风情,向我们介绍了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指导:

(一)、整体感知:

1文章开头一段写什么?有何作用? 找出一个能概括西双版纳景物特征的短语

答:开门见山,点出了西双版纳的特点。“神奇秀丽”用在文章开头的一段概括了西双版纳的景物特征,在全文中起到了照应题目、总领全文的作用。

2文章介绍了西双版纳的哪些美丽的景观呢?使用小标题的作用是什么?

答:高高的望天树竹楼映蓝天 悠悠野象谷 妩媚傣寨水 、笑对生与死 ,作者分五个小标题分别描写。小标题的效果:句式整齐 结构匀称 提示内容 鲜明醒目

3、这些景观分为哪些了类别?

答:这些景观分为:1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高高望天树,悠悠野象谷;(2)朴质意深的民俗风情:竹楼映蓝天,

妩媚傣寨水 、笑对生与死。

(二)合作探究:

1、文章五个部分,具体写什么内容?作者是怎样写的?

景点一:望天树的价值及其高度 热带雨林中的藤状植物清澈、冰凉的小溪 傣族的饮食文化

景点二:竹楼的地理位置、构造及其作用 傣族人的热情好客 傣族的饮食文化。

景点三:热带雨林中的野象谷是一个吸引人的地方 大象表演的有趣场面 大象的最后一个表演动作

景点四:打谷子,泼水节 ,水中嬉戏。

景点五:总写一幅民族风情的画卷 修行与还俗 “关门节”和“开门节”

2、本文语言形象生动,富有感情色彩,真正做到景美、人美、语言美的特点。请你讲讲下 面语段对表达感情的作用。

1)课文开头语言有何特点,读后有何感受?

答:课文开头使用充满诗意的语言勾勒出西双版纳令人心驰神往的美丽景色。使用了引用、排比的修辞,并使用了准确的动词“观、涉、登、拍、留。”使语言更富有表现力。

2竹楼外形像一只孔雀,又像一顶巨大的帐篷遮掩与蓝天绿地之间

答:运用两个比喻生动形象,又点明了小标题,突出了竹楼“映蓝天”的特征

(3)主人家里的老爷爷蹲在竹楼上抽着自制的雪茄烟,一缕阳光正好照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活像一尊塑像

答:作者采用剪影法,雕塑式地描写了人物的固定姿势和特定姿势的轮廓,集中而突出地显示人物的形象特征和精神风貌。活像一尊塑像这个比喻,表达了作者对傣族老人尊敬和崇拜的感情。

(4)将竹席铺在割完的地里,田地就成了打谷场。男人先用自制的农具把割下来的谷子粗粗打一遍,身着色彩鲜艳的筒裙的女人们,手中挥舞着木锤再细细地打谷子。青山绿水映衬下,那就是一幅精心创作的风情画。

答:作者浓墨重彩地勾勒了傣族人民打谷的风情画。打谷场由竹席铺成。一粗一细,先粗后细,分工合作,形成鲜明的对照。 色彩鲜艳的筒裙,手中挥舞着木锤,在青山绿水映衬下那就是一幅精心创作的风情画。比喻贴切而生动,颇有诗情画意。画中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妩媚动人。字里行间透露着喜爱和赞赏的感情。

3、作者在这些描写中,渗透了怎样的感情?

答:热爱、赞美之情

(三)、主题思想:

归结文章的主题思想.

答:本文通过亲身游览美丽的西双版纳,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朴质意深的民俗风情,向我们介绍了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四、课外阅读:

镜泊湖的黄昏

熊召政

⑴黄昏有时是一个错误。譬如观飞瀑,黯淡的光线使你无法领略飞腾的气势;譬如草原上的故友重逢,天不假以阳光,无法纵马驰骋,只好入室把盏,醉里挑灯看剑了。但有时,黄昏又是一个不可复制的美丽。譬如暮霭降临时,桂子树下情人的相拥;譬如泛舟,泛舟在山环水曲的湖上。  

⑵如今我正在湖上,在镜泊湖的游船中,倚着舷窗,看夕阳在波浪中书写活泼的禅机。  

⑶说到禅机,似乎有些突兀,但我如此表述,绝非心血来潮。说它之前,让我们还是先来追寻一下镜泊湖的历史吧。  

⑷用地质学家的说法,镜泊湖属于高山堰塞湖,海拔高度世界第二,仅比瑞士的日内瓦湖低了 25米 。所谓堰塞,就是被堵塞的河道。镜泊湖乃牡丹江故道,造物主却赶着青山打了一个滚,牡丹江被截断,只好改道而走。于是,一个美丽的高山湖泊,留在了长白山支脉张广才岭的腹部。  

⑸张广才岭并非以某位汉人的姓氏命名,它是满语,读“遮根采良”,意为吉祥如意。镜泊湖在历史上亦有多个称谓。汉朝时,它叫湄沱河;唐高宗时,改称阿卜湖;唐玄宗时,又名呼汗海。明代称镜泊湖,清代称毕尔腾湖。这满语的毕尔腾,仍然是“水平如镜”的意思。辛亥革命后,复改为镜泊湖,沿用至今。  

⑹既是牡丹江故道,镜泊湖便不像洱海、洪湖、太湖那样一片浩瀚,泛舟湖心,有横无际涯的感觉。它虽然有 90公里 的水域,但仍然曲折如河道,唯其曲折,我们才能见到别致的生动。  

⑺下湖时,已经五点多钟,枕着山脊的夕阳,已经不再炽烈,你可以用肉眼去细细观察它,看它像太极图一样散发的光晕。这最好的生命的蛋白质,在饲养着那一双旋转不息的阴阳鱼。被阴阳鱼啄剩的光粒,散散地洒落湖中,它们飘荡着,浮漾着,像金箔打造的浮萍。  

⑻游船入湖深深,船头向东,切开的是渐渐凝集的暮色。两岸的青山,将葱茏投入湖中,孵化出翡翠般的大宁静。而船尾,那金箔般的浮萍,却是穷追不舍。船头的翡翠,船尾的金箔,在夕阳中穷极变幻。不知为何,这情景让我想起阮籍的诗句:“朝为媚少年,夕暮成丑老。”我不明白,放逸与纵酒的阮步兵,为何心境如此苍凉。中唐的李商隐吟咏“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虽然含蓄一点,也是过分地感伤。这两位诗人,均生存于中国的禅宗诞生之前,尚不能借助禅家参透生命。  

⑼美的东西,大多转瞬即逝。把握生命之内的东西,才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就像我此刻站在船尾,眺望夕阳由猩红变成淡红时,我才真切地感到,生命的每一种境界,都是无法替代的历程。它既有色彩,也有温度;既是灿烂,也是淡泊。就像这镜泊湖,成为河道时,它流得欢畅;堰塞成湖,它仍然逍遥。  

⑽不知不觉,三分之二的夕阳,已经沉入了山脊。剩下的半弯,似乎激情更为充沛;投放到水中的光晕,金灿灿的更为明亮。船尾的排浪中,水花更为璀璨。这最后的辉煌实在太美了。我突然想到应该拍下一帧照片,于是揿下快门……  

⑾刹那间,夕阳完全沉没,湖上的金光也骤然收尽。我捡拾刚才拍摄的湖波,取景框中的画面一出来,我不免大吃一惊。潋滟的金波中,有一尊完整的弥勒佛,正冲着我微笑。  

(选自《新民晚报》  2007年10月30日 )  

1.黄昏是一种美丽,镜泊湖的黄昏更是充满着美丽。但文章开篇却从“黄昏有时是一种错误”说起,从表达技巧上看,这是怎样一种表达技巧?(2分)  

答:  

2.镜泊湖是怎样形成的?跟其它湖泊比较,它最明显的特征是什么?(4分) 

 答:

3.游览黄昏中的镜泊湖,看到了“别致的生动”。第8段中哪一句最能体现了这种“别致的生动”?(2分)  

答:,    

4.读第8、9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朝为媚少年,夕暮成丑老”句流露出阮籍对黄昏是怎样的态度?(2分) 

 答:

(2)“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句流露出李商隐怎样的情感?(2分)  

答:

(3)阮籍和李商隐均未参透生命的禅机,本文作者参透的禅机是什么内容?(5分)  

答:

5.选出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错误的一项。( )(2分)   

A.文章第一段强调黄昏是一个“不可复制的美丽”,自然而然地引出本文的写作对象。  

B.文章引用阮籍和李商隐诗句的目的,是为他们不能参透生命而感到惋惜。  

C.文章按时间顺序描写镜泊湖的黄昏,为读者呈现了一幅水上黄昏的优美画卷。  

D.文章不仅写景,还让读者感受到一种积极而又超然、宽广的胸怀。   

参考答案:

1.欲扬先抑(先抑后扬)(反衬、铺垫)(2分) 2.青山打滚堵塞牡丹江河道,形成的高山堰塞湖。(2分)曲折如河道(2分)  3.船头的翡翠,船尾的金箔,在夕阳中穷极变幻。(2分) 4.(1)流露出对黄昏的一种厌恶(排斥、不喜欢)(2分)  (2)承认黄昏虽美却已接近尾声,流露出的是一种无奈和惋惜。(2分)  (3)生命的每一种境界,都是无法替代的历程。(2分)因此我们只要抱着积极心态,就能享受生命的每一历程。(2分)就像这镜泊湖,成为河道时,它流得欢畅;堰塞成湖,它仍然逍遥。(1分) 5. B(3分) 

《美丽的西双版纳》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学习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段来描绘景物,用小标题的形式来构建文章的方法。

2、理解课文对照手法的运用和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特色。

3、感受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体会作者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华的思想感情。

二、预习检测:

1、读准字音、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澜沧láncāng 族(dǎi 菜(jué zhài

贿赂huìlù 妩媚 wǔmèi 化(jiào miè

萝(téng měng 求(qí jǐn)管

chí)神往 (chè) (chè)退 zuò)落

(qīng)描淡写 可见一bān 色彩斑lán

2、解释下列词语:

心驰神往:心神飞到(向往的地方)。

轻描淡写:指着力不多地叙述。

善男信女:泛指心地慈善而又单纯的人。

得意洋洋:洋洋,得意的样子。形容称心如意、沾沾自喜的样子。

可见一斑一斑:豹身上的一块斑纹。比喻可以看见相类似的许多事物中很小的一部分。

3、西双版纳介绍:

西双版纳位于中国云南省南端,与老挝、缅甸山水相连,是泰国、越南的近邻,土地面积近两万平方千米,边境线长966千米。她美丽、富饶、神奇,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祖国的西南边疆。

西双版纳是地球北回归线沙漠带上唯一的一块绿洲,是中国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保存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地区,也是当今地球上少有的动植物基因库,被誉为地球的一大自然奇观。

4、作者介绍,填空:李舵是著名的少数民族作家。他所写的《愿你听到这支歌》曾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美丽的西双版纳》选自《大自然探索》2001年第三期,有删改。本文描写了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朴质意深的民俗风情,向我们介绍了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指导:

(一)、整体感知:

1文章开头一段写什么?有何作用? 找出一个能概括西双版纳景物特征的短语

答:开门见山,点出了西双版纳的特点。“神奇秀丽”用在文章开头的一段概括了西双版纳的景物特征,在全文中起到了照应题目、总领全文的作用。

2文章介绍了西双版纳的哪些美丽的景观呢?使用小标题的作用是什么?

答:高高的望天树竹楼映蓝天 悠悠野象谷 妩媚傣寨水 、笑对生与死 ,作者分五个小标题分别描写。小标题的效果:句式整齐 结构匀称 提示内容 鲜明醒目

3、这些景观分为哪些了类别?

答:这些景观分为:1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高高望天树,悠悠野象谷;(2)朴质意深的民俗风情:竹楼映蓝天,

妩媚傣寨水 、笑对生与死。

(二)合作探究:

1、文章五个部分,具体写什么内容?作者是怎样写的?

景点一:望天树的价值及其高度 热带雨林中的藤状植物清澈、冰凉的小溪 傣族的饮食文化

景点二:竹楼的地理位置、构造及其作用 傣族人的热情好客 傣族的饮食文化。

景点三:热带雨林中的野象谷是一个吸引人的地方 大象表演的有趣场面 大象的最后一个表演动作

景点四:打谷子,泼水节 ,水中嬉戏。

景点五:总写一幅民族风情的画卷 修行与还俗 “关门节”和“开门节”

2、本文语言形象生动,富有感情色彩,真正做到景美、人美、语言美的特点。请你讲讲下 面语段对表达感情的作用。

1)课文开头语言有何特点,读后有何感受?

答:课文开头使用充满诗意的语言勾勒出西双版纳令人心驰神往的美丽景色。使用了引用、排比的修辞,并使用了准确的动词“观、涉、登、拍、留。”使语言更富有表现力。

2竹楼外形像一只孔雀,又像一顶巨大的帐篷遮掩与蓝天绿地之间

答:运用两个比喻生动形象,又点明了小标题,突出了竹楼“映蓝天”的特征

(3)主人家里的老爷爷蹲在竹楼上抽着自制的雪茄烟,一缕阳光正好照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活像一尊塑像

答:作者采用剪影法,雕塑式地描写了人物的固定姿势和特定姿势的轮廓,集中而突出地显示人物的形象特征和精神风貌。活像一尊塑像这个比喻,表达了作者对傣族老人尊敬和崇拜的感情。

(4)将竹席铺在割完的地里,田地就成了打谷场。男人先用自制的农具把割下来的谷子粗粗打一遍,身着色彩鲜艳的筒裙的女人们,手中挥舞着木锤再细细地打谷子。青山绿水映衬下,那就是一幅精心创作的风情画。

答:作者浓墨重彩地勾勒了傣族人民打谷的风情画。打谷场由竹席铺成。一粗一细,先粗后细,分工合作,形成鲜明的对照。 色彩鲜艳的筒裙,手中挥舞着木锤,在青山绿水映衬下那就是一幅精心创作的风情画。比喻贴切而生动,颇有诗情画意。画中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妩媚动人。字里行间透露着喜爱和赞赏的感情。

3、作者在这些描写中,渗透了怎样的感情?

答:热爱、赞美之情

(三)、主题思想:

归结文章的主题思想.

答:本文通过亲身游览美丽的西双版纳,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朴质意深的民俗风情,向我们介绍了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四、课外阅读:

镜泊湖的黄昏

熊召政

⑴黄昏有时是一个错误。譬如观飞瀑,黯淡的光线使你无法领略飞腾的气势;譬如草原上的故友重逢,天不假以阳光,无法纵马驰骋,只好入室把盏,醉里挑灯看剑了。但有时,黄昏又是一个不可复制的美丽。譬如暮霭降临时,桂子树下情人的相拥;譬如泛舟,泛舟在山环水曲的湖上。  

⑵如今我正在湖上,在镜泊湖的游船中,倚着舷窗,看夕阳在波浪中书写活泼的禅机。  

⑶说到禅机,似乎有些突兀,但我如此表述,绝非心血来潮。说它之前,让我们还是先来追寻一下镜泊湖的历史吧。  

⑷用地质学家的说法,镜泊湖属于高山堰塞湖,海拔高度世界第二,仅比瑞士的日内瓦湖低了 25米 。所谓堰塞,就是被堵塞的河道。镜泊湖乃牡丹江故道,造物主却赶着青山打了一个滚,牡丹江被截断,只好改道而走。于是,一个美丽的高山湖泊,留在了长白山支脉张广才岭的腹部。  

⑸张广才岭并非以某位汉人的姓氏命名,它是满语,读“遮根采良”,意为吉祥如意。镜泊湖在历史上亦有多个称谓。汉朝时,它叫湄沱河;唐高宗时,改称阿卜湖;唐玄宗时,又名呼汗海。明代称镜泊湖,清代称毕尔腾湖。这满语的毕尔腾,仍然是“水平如镜”的意思。辛亥革命后,复改为镜泊湖,沿用至今。  

⑹既是牡丹江故道,镜泊湖便不像洱海、洪湖、太湖那样一片浩瀚,泛舟湖心,有横无际涯的感觉。它虽然有 90公里 的水域,但仍然曲折如河道,唯其曲折,我们才能见到别致的生动。  

⑺下湖时,已经五点多钟,枕着山脊的夕阳,已经不再炽烈,你可以用肉眼去细细观察它,看它像太极图一样散发的光晕。这最好的生命的蛋白质,在饲养着那一双旋转不息的阴阳鱼。被阴阳鱼啄剩的光粒,散散地洒落湖中,它们飘荡着,浮漾着,像金箔打造的浮萍。  

⑻游船入湖深深,船头向东,切开的是渐渐凝集的暮色。两岸的青山,将葱茏投入湖中,孵化出翡翠般的大宁静。而船尾,那金箔般的浮萍,却是穷追不舍。船头的翡翠,船尾的金箔,在夕阳中穷极变幻。不知为何,这情景让我想起阮籍的诗句:“朝为媚少年,夕暮成丑老。”我不明白,放逸与纵酒的阮步兵,为何心境如此苍凉。中唐的李商隐吟咏“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虽然含蓄一点,也是过分地感伤。这两位诗人,均生存于中国的禅宗诞生之前,尚不能借助禅家参透生命。  

⑼美的东西,大多转瞬即逝。把握生命之内的东西,才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就像我此刻站在船尾,眺望夕阳由猩红变成淡红时,我才真切地感到,生命的每一种境界,都是无法替代的历程。它既有色彩,也有温度;既是灿烂,也是淡泊。就像这镜泊湖,成为河道时,它流得欢畅;堰塞成湖,它仍然逍遥。  

⑽不知不觉,三分之二的夕阳,已经沉入了山脊。剩下的半弯,似乎激情更为充沛;投放到水中的光晕,金灿灿的更为明亮。船尾的排浪中,水花更为璀璨。这最后的辉煌实在太美了。我突然想到应该拍下一帧照片,于是揿下快门……  

⑾刹那间,夕阳完全沉没,湖上的金光也骤然收尽。我捡拾刚才拍摄的湖波,取景框中的画面一出来,我不免大吃一惊。潋滟的金波中,有一尊完整的弥勒佛,正冲着我微笑。  

(选自《新民晚报》  2007年10月30日 )  

1.黄昏是一种美丽,镜泊湖的黄昏更是充满着美丽。但文章开篇却从“黄昏有时是一种错误”说起,从表达技巧上看,这是怎样一种表达技巧?(2分)  

答:  

2.镜泊湖是怎样形成的?跟其它湖泊比较,它最明显的特征是什么?(4分) 

 答:

3.游览黄昏中的镜泊湖,看到了“别致的生动”。第8段中哪一句最能体现了这种“别致的生动”?(2分)  

答:,    

4.读第8、9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朝为媚少年,夕暮成丑老”句流露出阮籍对黄昏是怎样的态度?(2分) 

 答:

(2)“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句流露出李商隐怎样的情感?(2分)  

答:

(3)阮籍和李商隐均未参透生命的禅机,本文作者参透的禅机是什么内容?(5分)  

答:

5.选出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错误的一项。( )(2分)   

A.文章第一段强调黄昏是一个“不可复制的美丽”,自然而然地引出本文的写作对象。  

B.文章引用阮籍和李商隐诗句的目的,是为他们不能参透生命而感到惋惜。  

C.文章按时间顺序描写镜泊湖的黄昏,为读者呈现了一幅水上黄昏的优美画卷。  

D.文章不仅写景,还让读者感受到一种积极而又超然、宽广的胸怀。   

参考答案:

1.欲扬先抑(先抑后扬)(反衬、铺垫)(2分) 2.青山打滚堵塞牡丹江河道,形成的高山堰塞湖。(2分)曲折如河道(2分)  3.船头的翡翠,船尾的金箔,在夕阳中穷极变幻。(2分) 4.(1)流露出对黄昏的一种厌恶(排斥、不喜欢)(2分)  (2)承认黄昏虽美却已接近尾声,流露出的是一种无奈和惋惜。(2分)  (3)生命的每一种境界,都是无法替代的历程。(2分)因此我们只要抱着积极心态,就能享受生命的每一历程。(2分)就像这镜泊湖,成为河道时,它流得欢畅;堰塞成湖,它仍然逍遥。(1分) 5. B(3分) 

19、美丽的西双版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