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古史名词解释

发布时间:2016-01-17 10:58:44

1.曼涅托:曼涅托(活动时期公元前四世纪末公元前三世纪初),古埃及祭司和历史学家,用希腊文写成《埃及史》一书,该书有片段为教会历史学家保存下来,成为今人研究古埃及历史的重要史料。曼涅托把埃及历史划分为30个王朝和古王国、中王国、新王国三个时期,这种分期法有一定的准确性,至今仍为学术界所沿用。

2.帕勒摩石碑:现存埃及年代最为久远的石刻,因保存在意大利西西里的帕勒摩博物馆而得名,目前仅存部分残片。该石碑记录了埃及古王国第5王朝以前所有国王的名单,国王们对诸如努比亚、腓尼基的远征以及将土地和劳动力捐赠给神庙等重要活动,还涉及诸如尼罗河涨水情况等经济社会生活问题,是研究古埃及国家早期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历史的重要资料。

3.法老:法老是古埃及国王的尊称,也是一个神秘的名字,它是埃及语希伯来文音译,其象形文字写作,意为大房屋,在古王国时代(约前2686~前2181)仅指王宫,并不涉及国王本身。新王国第十八王朝图特摩斯三世起,开始用于国王自身,并逐渐演变成对国王的一种尊称。第二十二王朝(前945~前730)以后,成为国王的正式头衔。习惯上把古埃及的国王通称为法老。法老作为奴隶制专制君主,掌握全国的军政、司法、宗教大权,其意志就是法律,是古埃及的最高统治者。法老自称是太阳神阿蒙-赖神之子,是神在地上的代理人和化身。

4.金字塔: 金字塔是古埃及奴隶制国王的陵寝。在埃及、美洲等地均有分布,古埃及的上埃及和下埃及,今苏丹和埃及境内。 大小不一,其中最高大的是胡夫金字塔,高146.5米,底长230米,共用230万块平均每块2.5吨的石块砌成,占地52000平方公尺。埃及金字塔是古埃及的帝王(法老)陵墓。世界八大建筑奇迹之一。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开罗西南尼罗河西古城孟菲斯一带的金字塔最为集中。[1]

5.斯芬克斯:斯芬克斯”原意是古代希腊神话中带有翅膀的狮身女妖,斯芬克斯一词是希腊语音译而来。由于形状怪异,斯芬克斯在人心中,代表埃及文化中所有怪异难解的问题。一般认为,狮身人面是王权的象征,狮子在埃及文化中有“生命之王”的美称,同时又是权威的象征(在古埃及象形文字中,狮子的一般正是表示权威)。

6.涅杰斯:意为"小人",最早见于埃及古王国时期,是与氏族贵族对立的平民阶层·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他们发生了分化,一部分成为中小奴隶主、僧侣,甚至高级官吏和州长,他们占有奴隶和土地。为数众多的涅杰斯则日益贫困化。在第一中间期,涅杰斯成为一个小私有者阶层。中王国时期出现分化,一部分成为土地所有者、奴隶主,即强有力的涅杰斯,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为各诺姆所倚重;另一部分则沦为靠施舍过日。强有力的涅杰斯是王权与地方贵族斗争的社会支柱,因而也成为统治阶级的一部分。但由于中王国时期埃及的商品经济关系不够发达,涅杰斯实际上还是很软弱的。在中王国时期的大起义中涅杰斯受到了巨大打击。

7.伊浦味陈辞《伊浦味陈辞》(或译为《一个埃及贤人的训诫》),因现藏于荷兰莱登博物馆,又名莱登纸草。是以诗和散文的形式写在纸草之上,它所反映的年代,在学术界有争议,一般认为是在第二中间期。从内容上来看,作者伊浦味站在贵族的立场上,对发生的贫民与奴隶的起义、王权被推翻、国家机器被破坏、有产者的财产被分给穷人等表现出了极端的仇恨。从作者所描述的情况来看,这些情况显然是在起义、暴动时期,并且还表明此时期还发生过外族入侵。

8.尼布甲尼撒:尼布甲尼撒二世(约公元前630 - 561),是位于巴比伦的伽勒底帝国最伟大的君主, 他曾征服了犹大国和耶路撒冷,并在他的首都巴比伦建成著名的空中花园  用巴比伦的语言解释他的名字意思是皇冠的保护和继承者尼布,或保卫边疆者尼布

9.巴比伦之囚巴比伦之囚是指公元前597~前538年期间,两度被新巴比伦王国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征服的犹太王国,大批民众、工匠、祭司和王室成员被掳往巴比伦,这些人称为巴比伦之囚。

10. 大流士:大流士一世波斯帝国君主(前558~前486)。出身于波斯人阿契美尼德家族支系。大流士随冈比西斯二世远征埃及,被任命为万人不死军的总指挥。大流士不仅是波斯帝国的伟大君主,也是世界历史上的著名政治家之一。他自称为王中之王,诸国之王,后人尊称为铁血大帝

11.贝希斯吞铭文:大流士一世上台后,各地人民(包括波斯人)曾两度起义反对他的统治,他严厉地镇压了起义,并将镇压高墨塔暴动和两次人民起义的情况用波斯语、埃兰语、巴比伦语等三种语言(均为楔形文字)刻在贝希斯吞山崖上,此即著名的贝希斯吞铭文。

12.罗林森(Henry Rawlinson):英国军官、东方学家,成功释读大流士一世3种文字之古波斯文部分,为释读美索不达米亚楔形文字提供了线索,大大扩展了对古代中东的了解范围。于1850年和1852年分别撰有《巴比伦及亚述楔形文字铭刻注解》与《亚述史纲》等著作。

13.琐罗亚斯德教:是在基督教诞生之前中东最有影响的宗教,是古代波斯帝国国教,也是中亚等地的宗教。是摩尼教之源,在中国称为祆(xiān)教火祆教、拜火教。琐罗亚斯德教的教义一般认为是神学上的一神论和哲学上的二元论。琐罗亚斯德教的经典主要是《阿维斯塔》,意为知识、谕令、或经典,通称《波斯古经》。

14.腓尼基字母:腓尼基字母是腓尼基人在楔形字基础上将原来的几十个简单的象形字字母化形成,时间约在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现在的字母文字,几乎都可追溯到腓尼基字母,如希伯来字母阿拉伯字母希腊字母拉丁字母等。腓尼基字是辅音字母 ,没有代表元音的字母或符号,字的读音须由上下文推断。

15.《吉尔伽美什史 又称基尔麦什史诗,是目前已知世界最古老的英雄史诗。[1] 早在四千多年前就已在苏美尔人中流传,经过千百年的加工提炼,终于在古巴比伦王国时期(公元前19世纪-16世纪)用文字形式流传下来。这是一部关于统治着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地区苏美尔王朝的都市国家乌鲁克英雄吉尔伽美什Gilgamesh)的赞歌,虽然这是一部残缺了近1/3的作品,但从余下的2000多行诗中我们还是能够感受到苏美尔人对他们伟大英雄的崇拜赞美之情。

16.荷马古希腊盲诗人约前9世纪-前8世纪。相传记述了公元前12~前11世纪特洛伊战争,以及关于海上冒险故事的古希腊长篇叙事代表作——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即是他根据民间流传的短歌综合编写而成。他生活的年代,当在公元前1098世纪之间。他的杰作《荷马史诗》,在很长时间里影响了西方的宗教、文化和伦理观一词的希腊文原文含义多样,至今未能确定。

17.荷马时代也叫英雄时代或黑暗时代,是迈锡尼文明灭亡后,古希腊地区重回氏族部落时期的时代,约公元前十二世纪到公元前九世纪。由于形成于此时的荷马史诗叙述了迈锡尼文明的旧闻,但又表述了当时社会的情况,故又称此时代为荷马时代,也称“史诗时代”

18.吠陀又译为韦达经、韦陀经、围陀经等,是婆罗门教和现代的印度教最重要和最根本的经典。它是印度最古老的文献材料,主要文体是赞美诗、祈祷文和咒语,是印度人世代口口相传、长年累月结集而成的。吠陀的意思是知识启示的意思。"吠陀"用古梵文写成,是印度宗教﹑哲学及文学之基础。

19.吠陀时代吠陀时代指哈拉巴文化衰亡后,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并将这一时段的史料保留在《吠陀》及解释吠陀的《梵书》、《森林书》、《奥义书》以及两部史诗中,故称作吠陀时代。其中《梨俱吠陀》成书于公元前12——9世纪,称早期吠陀,而《娑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闼婆吠陀》成书于前900——600年或更晚,故又称晚期吠陀。

20. 婆罗门教:是印度古代宗教,现在流行的印度教的古代形式。以吠陀经为主要经典;因崇拜梵天及由婆罗门种姓担任祭司而得名。婆罗门教起源于公元前2000年的吠陀教,等级森严,把人分为4种姓氏: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印度教与婆罗门教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其教义基本相同,都信奉梵天毗湿奴、湿婆三大神,主张善恶有报,人生轮回,轮回的形态取决于现世的行为,只有达到梵我同一方可获得解脱,修成正果。因此,印度教也称为新婆罗门教,前期婆罗门教则称为古婆罗门教

21.阿育王佛教护法名王。古代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国王,早年好战杀戮,统一了整个南亚次大陆和今阿富汗的一部分地区,晚年笃信佛教,放下屠刀。又被称为无忧王。阿育王在全国各地兴建佛教建筑,据说总共兴建了84000座奉祀佛骨的佛舍利塔。为了消除佛教不同教派的争议,为佛教在印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阿育王曾邀请著名高僧目犍连子帝须长老召集1000比丘,在华氏城举行大结集(此为佛教史上第三次大结集),驱除了外道,整理了经典,并编撰了《论事》。

22.摩奴法论中文译名又作《摩奴法典》,是婆罗门教(印度教)伦理规范的一部法论,托名由印度教里的人类始祖摩奴所撰,实际写成年代不详,现今学者相信大约为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本书分十二章,内容涉及礼仪、习俗、教育、道德、法律、宗教、哲学、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等,构建出以四大种姓为基础的社会模式。本法论出现后,长期成为印度教的法制权威,至近现代仍具有影响力,并被视为研究印度社会的基本文献。

23.阿旃(zhan)陀石窟印度佛教石窟群,位于马哈拉施特拉邦北部温迪亚山的悬崖上,历时1000年之久。中国唐代僧人玄奘曾对它作了最早的记载。1819年英国人又重新发现。该石窟今存洞窟29座,窟形分支提和毗诃罗两大类,以后者居多。支提窟内中央置窣堵波,依天然岩凿成,内殿四周,建造柱,在早期的支提窟中有明显的仿竹木构造痕迹,且装饰简朴;至中晚期后则趋于精美。毗诃罗窟内部有石床石枕佛龛等,陈设较简单。

25. 亚历山大亚历山大大帝,古马其顿国王,世界古代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欧洲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天才。他足智多谋,在担任马其顿国王的短短13年中,以其雄才大略,东征西讨,先是确立了在全希腊的统治地位,后又灭亡了波斯帝国。在横跨欧、亚的辽阔土地上,建立起了一个西起希腊、马其顿,东到印度河流域,南临尼罗河第一瀑布,北至药杀水的以巴比伦为首都的庞大帝国。创下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辉煌业绩,亚历山大东征虽给被征服地区带来一定危害,但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经济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亚历山大死后,亚历山大帝国分崩离析。

26.十二铜表法也叫十二表法,是古罗马国家立法的纪念碑,也是最早的罗马法文献。公元前五世纪时,罗马的法律还是习惯法,它的解释权操在贵族法官手里。法官利用这个权利为贵族谋利益。平民要求制定成文法,经过长期的斗争,于公元前449年逼使贵族成立十人委员会(十人团)制定和公布了成文法。因这个文法刻在十二块牌子(铜表)上而得名。十二铜表法基本上仍是按旧有习惯法制定,还是维护贵族奴隶主的利益,但它对奴隶主私有制家长制继承、债务和刑法、诉讼程序等方面都作了规定,限制了贵族法官随心所欲地解释法律的权力。十二铜表法反映了罗马奴隶制的发展和奴隶主阶级国家的形成过程。

27.皮洛士式的胜利是古希腊伊庇鲁斯国王,曾率兵至意大利与罗马交战,付出惨重代价,打败罗马军队,由此即以"皮洛士式的胜利"一词来借喻以惨重的代价而取得的得不偿失的惨胜。

28.汉尼拔汉尼拔·巴卡,北非古国迦太基著名军事家。生长的时代在正逢古罗马共和国势力的崛起。少时随父亲哈米尔卡·巴卡进军西班牙,并在父亲面前发下一生的誓言,要终身与罗马为敌,自小接受严格和艰苦的军事锻炼,在军事及外交活动上有卓越表现。现今仍为许多军事学家所研究之重要军事战略家之一。

29.布匿战争或译布匿克战争。是在古罗马和古迦太基两个古代奴隶制国家之间为争夺地中海西部统治权而进行的一场著名战争,名字来自当时罗马对迦太基的称呼布匿库斯。罗马于公元前509年建立共和国,在向地中海扩张过程中,公元前264~前146年与迦太基之间的3次战争。罗马人称腓尼基人为布匿,迦太基曾是腓尼基人在北非建立的殖民地,因此,罗马与迦太基之间的战争被称为布匿战争(The Punic Wars)。第一、二次布匿战争是作战双方为争夺西部地中海霸权而进行的扩张战争,第三次布匿战争则是罗马以强凌弱的侵略战争。

30.同盟者战争同盟者战争,公元前91~前88年,意大利同盟者争取罗马公民权、反对罗马统治者的战争。同盟者中以马尔西人反抗最激烈,故又称马尔西战争。意大利同盟者是罗马在征服意大利过程中给予较低待遇的一些城市和部落。那里的人们无罗马公民权,分不到公有地,却要为罗马当兵,备受歧视和压迫。前2世纪,同盟者要求取得公民权的呼声日益高涨。前91年,罗马保民官M.L.德鲁苏斯提出给同盟者以罗马公民权的法案,遭元老院反对。德鲁苏斯被暗杀,同盟者愤而起义。

31.斯巴达克起义是在斯巴达克领导下,罗马共和国爆发的一次最大的奴隶起义。这次起义是古罗马最大的一次起义,也是古代社会大规模奴隶反抗事件,在世界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沉重地打击了奴隶主统治阶级,加剧了罗马奴隶制的经济危机,加速了罗马政权由共和制向君主制的过渡。斯巴达克在起义中表现了英勇的斗争精神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在人民群众争取社会解放斗争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遗迹。

32.苏拉独裁正当罗马和同盟者酣战之时,在小亚细亚发生了密特里达提战争。本都国王密特里达提六世乘罗马无暇东顾之机,于公元前89年进军亚细亚行省,当地居民苦于罗马的压榨,把他当作解放者。同盟者战争结束后,罗马抽出力量对付东方,但在派遣战争的统帅人选上,贵族派和民主派发生了争执。公元前88年,在元老院主持下,担任当年执政官的苏拉抽签获得了指挥权。可是,苏拉的军队尚未离开意大利,马略和保民官卢福斯结盟,在公民大会通过提案,免除苏拉的指挥权而代之以马略。苏拉旋即带兵向罗马进军,开创了罗马人进攻自己祖国的先例。苏拉攻下罗马后,杀害了卢福斯和大批民主派分子,并宣布马略等人为公敌。还废除民主派法律,规定任何议案不经元老院批准,不得提交公民大会表决,所有议案一律提到森都利亚大会。恢复了元老贵族的统治,苏拉于公元前87年率军出征东方。他在希腊围攻雅典,血洗了这座文明古城。接着又战胜本都和希腊联军,挫败了密特里达提进入欧洲的计划。

33.恺撒盖乌斯·尤利乌斯·恺撒恺撒大帝罗马共和国末期杰出的军事统帅、政治家,并且以其卓越的才能成为了罗马帝国的奠基者。出身贵族,历任财务官祭司长大法官执政官监察官独裁官等职。公元前60年与庞培克拉苏秘密结成前三头同盟,随后出任高卢总督,在8年的时间里征服了高卢全境(今法国一带),还袭击了日耳曼不列颠。公元前49年,他率军占领罗马,打败庞培,集大权于一身,实行独裁统治。制定了《儒略历》。公元前44年,恺撒遭以布鲁图所领导的元老院成员暗杀身亡恺撒死后,其甥孙及养子屋大维击败安东尼开创罗马帝国并成为第一位帝国皇帝。

34.前三头同盟公元前146年,罗马进入晚期共和国时期。这一时期罗马危机四起,奴隶起义和平民运动风起云涌,共和制统治形式已经过时,帝制的建立是奴隶制发展的必然要求。但由于罗马共和国为元老贵族所垄断,改制的阻力极大。不过在苏拉和马略的党争中,许多共和制的支持者被杀,反对共和的势力日益强大。在这种背景下几个军事政治强人相继登上了罗马政治舞台。他们就是靠镇压斯巴达克起家的克拉苏、凭借剿灭海盗和胜利结束米特里达提战争的庞培和野心勃勃的没落贵族恺撒。

35.后三头同盟公元前43年,安东尼屋大维雷必达在波伦尼亚附近会晤,达成协议,史称后三头政治同盟。与前三头同盟的私人协议性质不同,后三头政治同盟后来获得罗马公民大会的承认,授权同盟颁布法令和任命高级官员,统治国家5年,因此具有公开和合法的性质。

36.屋大维盖乌斯·尤里乌斯·恺撒·奥古斯都, 罗马帝国的开国君主元首政制的创始人,统治罗马长达40年,是世界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人物之一。他是恺撒的甥孙,公元前44年被恺撒指定为第一继承人并收为养子。恺撒被刺后登上政治舞台。公元前30年,他平息了企图分裂罗马共和国的内战,后被元老院赐封为奥古斯都,并改组罗马政府,给罗马世界带来了两个世纪的和平与繁荣。在他去世后,罗马元老院决定将他列入的行列。

37.元首制古罗马的元首制,是拉丁文此一政治制度的中文翻译。源自于直译为第一公民。由这位第一公民来领导国家的制度,就称为元首制。在罗马史的划分上,罗马的元首制始于公元前27年,终止于三世纪的末期。公元前一世纪的罗马共和国发生了连番的内战,最后由屋大维扫除群雄,建立不可动摇的政治地位。屋大维在共和国的架构上,让第一公民同时拥有传统的保民官统帅等统治大权,并时常参与执政官的竞选元首制通常被认为是披着共和制外衣君主制,而后代史学家通常用皇帝来指称这个时期的国家领导人,并将屋大维改制后的罗马国家视为罗马帝国的开端

38.图拉真古代罗马帝国安敦尼王朝第二任皇帝,98年至117年在位。五贤帝中的第二位。

图拉真在位期间,对内巩固了经济和社会制度,对外发动战争,将罗马帝国的疆域扩张到历史上最大范围。由于其功绩卓著,获得了罗马元老院赠予的最佳元首称号是第一位意大利以外出生的罗马皇帝。曾经建立图拉真柱记载自己的功绩。

39.哈德良: 罗马帝国安敦尼王朝的第三位皇帝,五贤帝之一,117-138年在位。在位期间,停止东方战争,与帕提亚国王缔结和约,改革官僚制度和法律。又在不列颠岛北部建造了横贯东西的哈德良长城,以御防那些居住在现今苏格兰蛮族的入侵。世人历来对他评价较好,个人爱好也很丰富。他是一位博学多才的皇帝。[1

世界上古史名词解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