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学生网络诈骗案例的分析及思考

发布时间:2019-03-15 12:34:35

基于大学生网络诈骗案例的分析及思考

作者:曾庆才

来源:《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2017年第07

        [ ] 随着网络快速发展,网络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利用网络购物、找工作、交易等带来的便利性日益明显,而由此衍生出的网络虚假交易、钓鱼网站等网络诈骗案也越来越多,尤其是1829岁年龄段的受骗者占比最大。而该年龄段正是高校学生的重要群体,因此,预防高校网络诈骗是一项重大而艰巨的任务。拟对网络诈骗案例进行分析,提出解决措施及启示。

        [ ] 网络诈骗;解决措施;启示

        [中图分类号] G71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19-0182-02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6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从网民年龄结构来看,2029岁年龄段的占30.3%,中国网民学历结构中有9.1%的网民是大专学历,11.5%的是大学本科及以上。另据《2016年网络诈骗趋势研究报告》显示:1829岁的人群是网络诈骗受害者最为集中的年龄段,占所有网络诈骗受害者的64.9%。而1829岁的人群正是高校学生的重要群体,一些非法组织或个人便利用网络侵犯高校学生的人身、财产权,尤其是校园网络诈骗已成为高发性问题[1]。因此,高校预防网络诈骗是一项重大而艰巨的任务。本文拟结合辅导员工作中的真实案例,对学生发生网络诈骗案件进行分析。

        一、案例回顾

        学生小D 2016级学生,大一下学期开学初的某天接到网络电话,称其有一个顺丰包裹投递数次后无人签收,提示可按9进行人工客服查询。按9后,客服人员告知包裹是从天津寄往澳门的,内有三张伪造的身份证,已被海关截留了。客服人员温馨提醒可以帮忙报警,获得许可后,转接到了天津市津南区公安局。电话接通后,小D提供了身份证号、姓名等个人信息,之后被告知其涉及李达洗钱案和一条人命案。小D当场提出质疑,那会在学校上课,不可能涉及这些事情。对方提出可提供人证、物证来证明在校上课,及2.7万元的财力证明,否则将按照逮捕令的要求,来学校抓其去天津坐牢。小D当时蒙了,短时间内难以凑齐2.7万元,希望对方通融两天。对方爽快答应,并告知小D,因办案的需要不可向任何人泄露信息,包括父母、老师及同学。随后,更是每隔几分钟给其电话,在对方的强压控制下,小D分不同时段通过支付宝给对方转了三笔钱,共计6000元后,才发现自己被骗了。

基于大学生网络诈骗案例的分析及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