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 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含答案

发布时间:

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含答案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南人张助,于田中种禾,见李核,意欲持去,顾见空桑,中有土,因植种,以余浆灌。后人见桑中反复生李,转相告语。有病目痛者息阴下,言:李君令我目愈,谢以一豚
目痛小疾亦行自愈。众犬吠声,盲者得视远近翕赫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间
一岁余,张助远出来还,见之惊云: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因就斫之。【注】余浆:剩下的水。豚:小猪。翕赫:轰动。斫:砍。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文言字词。顾见空桑________因植种________意欲持去________
2)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盲者得视/远近翕赫/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B.盲者得视/远近翕赫/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C.盲者得视远近/翕赫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D.盲者得视远近/翕赫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李君令我目愈,谢以一豚。
4)在《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有以下两个义项:就是,原来是;仅仅、只。对于文中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一句中的字,同学们有不同的理解,且生发了启示,请把横线处补充完整。
小文:我认为文中的字应选择第个义项,就是、原来是。因为张助见到成百上千的车马前来祭拜李树十分惊讶,于是说:这算什么神啊!就是我种的呀!语气肯定而强烈,所以用就是、原来是表达肯定的语气。
小希:我认为文中的字应选择第个义项,仅、只。因为①________
小文:我觉得你说得也很有道理,而且你的理解给了我启发,我发现这篇文言文想告诉我们的道理就是②________【答案】1)回头看;于是;打算2A
3)李树使我的眼病好了,我要用一只小猪祭谢。
4)张助对众人对李树的祭拜行为既感到吃惊,更觉得荒诞可笑,从语气中我们也能感受到张助对这些行为的轻蔑,于是说:这算什么神啊!只是我种的呀!所以选择仅、;不能盲目相信眼前的事实,要善于思考,不要随波逐流。【解析】【分析】(1)顾:回头看。因:于是。意:打算。
2)解答此类试题时首先要对句子的意思有一个透彻的理解,结合意思断句即可。盲者得视远近翕赫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意思是说是失明的人重见了光明,远近轰动,树下的车马常有数千,树旁摆满了酒肉据此断句为盲者得视/远近翕赫/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故选A

3李君令我目愈,谢以一豚句中李君指的是李树,意思是祭谢意思是意思是小猪谢以一豚的正常语序应为以一豚谢。据此翻译。
4)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句中的意思是,从这个词可以看出张助认为这件事很荒唐,对众人不明所以的行为感到很轻视,所以可以解释为仅仅,只。这篇文章通过一件小事告诉我们对于任何事都要仔细观察,认真研究,不能盲目轻信。据此理解作答。故答案为:回头看;于是;打算A
李树使我的眼病好了,我要用一只小猪祭谢。
张助对众人对李树的祭拜行为既感到吃惊,更觉得荒诞可笑,从语气中我们也能感受到张助对这些行为的轻蔑,于是说:这算什么神啊!只是我种的呀!所以选择仅、”②不能盲目相信眼前的事实,要善于思考,不要随波逐流。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文言词语的解释要放在具体的语句中识记更事半功倍。另外,在积累的基础上积累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比如: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等。
另外还要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方法:通读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一步一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等表示对话的词语进行断句;根据虚词进行断句;根据固定句式进行断句;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进行断句。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基本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虚词的能力以及探究文章给人启示的能力。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对来说较难,要求在平时学习时一定要认真积累,答题时,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根据句意解释词语含义。要想准确地探究文章给人的启示,要在理解文本的内容的基础上联系社会现实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注意一定不能停留在表面,就事论事。【附参考译文】
南顿人张助在田里种庄稼,看见一个李核,想把它带回去,又看见根部枯空的桑树里有土,于是就把李核种了进去,用剩下的水浇灌。后来有人看见桑树中反而长出了李子,就奔走相告(这个神迹),有一个患了眼痛的病人在树下乘凉,说:李树使我的眼病好了,我要用一只小猪祭谢。眼痛的小病,自己也会逐渐痊愈。(但是)众人盲目附和,说是失明的人重见了光明,远近轰动,树下的车马常有数千,树旁摆满了酒肉,过了一年多,张助远行归来,看见了惊讶地说:这算什么神迹呀,这李子只是我种的罢了。于是就跑去砍了那棵李树。

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有仙则名________斯是陋室________谈笑有鸿儒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孔子云:何陋之有?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甘于淡泊、不为物役的高尚情操。B.文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犊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C.作者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典故,是为了赞扬自己的陋室可以和诸葛庐、子云亭齐名。D.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主人品德高尚,陋室就不陋。
【答案】1)出名;这;博学的人
2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3C
【解析】【分析】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年代:唐。
1)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是名词用作动词,出名,著名鸿儒是指博学的人2)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句中的上、入两个词是赋分点;句中的云、何、陋、有几个词是赋分点,注意句式倒装。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3)作者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典故,是借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作类比,引出自己的陋室,希望自己也能如同他们一样拥有高尚的德操,反映自己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同时暗示了陋室不陋。据此,选项C的理解是错误的。故答案为C故答案为:(1)出名;这;博学的人;(2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3C
【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回忆注释和译文,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可以提取实词的含义,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等现象。比如,本题,A项,名,属于词类活用现象。鸿儒,泛指博学之士。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先理解句子,找出句子成分,分析成分之间的关系,根据语言主谓宾顺序来停顿。另外注意句首语助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古代是两个单音

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应连读。本题根据入则”“出则两个假设短语,可将它们断开。
3)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主题思想的能力。本文通过寓言故事讲述了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那就是找出最基本、最关键的问题解决了,事情就自然水到渠成了。
【参考译文】山不在于高,只要有仙人居住就会出名;水不在于深,只要有蛟龙栖留住就显神灵。这是一间简陋的居室,因我的美德使它芳名远扬。苔藓爬上台阶染出一片碧绿,草色映入竹帘映得漫屋青色。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多识的人,来往的没有不学无术之徒。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繁杂的音乐搅扰听觉,没有文牍公务劳累身心。似南阳诸葛亮的草庐,如西蜀扬子云的草屋。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呢?

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语。山门圮于河________阅十余岁________转转不已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文章语言简洁。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等动词领起三个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
C.文章寓理于事。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据理臆的深层思考。
D.文章人物各具特点。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答案】1)倒塌;经过;停止
2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主观臆断吗?3D

【解析】【分析】(1)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停止是古今异义词,经历的意思。2句中的是、柿、岂、携、去几个词是赋分点;句中的然则、但、者、臆断、几个词是赋分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3D项,文章中讲学家只是提出了石兽埋在沙里只能越来越深的看法,并未盲目采取行动。据此,答案为D
故答案为:(1)倒塌;经过;停止
2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主观臆断吗?3D
【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回忆注释和译文,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可以提取实词的含义,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等现象。比如,小题,阅,属于一词多义,义项有:看;检阅;经历,句子中的意思是经历
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回忆注释和译文,可以提取句子的意思,翻译时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等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省略成分也要翻译出来。比如,本题,是非,古今异义,现代汉语里的意思指对错,句子中要分开理解,是,代词,这;非,不是。
3)本题考查分析作品写作特点和人物形象的能力。ABC三项都是写作技巧考查,D项分析人物形象,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再具体分析即可。【附参考译文】
沧州南部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河中。过了十多年,寺僧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寺僧们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是石头的特点应该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寻找它们,不是很荒唐吗?大家都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之后,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上游寻找它。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为坑洞,越冲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里。照这样多次冲刷,石头又会多次向前翻转,不停地转动,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荒唐了;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寺僧们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流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

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汪克宽,字德一,祁门人。祖华,受业双峰饶鲁,得勉斋黄氏之传。克宽十岁时父授以双峰问答之书辄有悟。乃取《四书》,自定句读,昼夜诵习,专勤异凡儿。后从父之浮梁,问业于吴仲迂,志益笃。元泰定中,举应乡试,中选。会试以答策伉直见黜,慨然弃科举业,尽力于经学。(选自《明史·列传》)
1)用“/”为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克悟。
2)下列句子中字的解释相同的两项是(
A.蒙辞以军中多务B.公亦以此自矜C.徐以杓酌油沥之D.会试以答策伉直见黜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但当涉猎,见往事耳。乃取《四书》,自定句读,昼夜诵习,专勤异凡儿。
4)吕蒙和汪克宽各用了什么学习方法?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答案】1)克宽十岁时/父授以双峰问答之书/辄有悟。2A,C
3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于是(他)拿来《四书》,自己断句,日夜吟诵学习,其专心勤奋(的程度)不同于别的儿童。
4)吕蒙的学习方法是粗略地阅读,是略读。汪克宽的学习方法是认真研读,是精读。,示例一:我的启示是:汪克宽精读的方法对我们学习会很有效。当前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如果一味选择粗略阅读,诚然知识面广了,但缺少了有选择的深入钻研。只会停留在浅层的认识上,而抓不住事物或事理的本质,这对我们的学习是不利的。所以,我们只有勤奋研读,才能牢固掌握知识,让自己变得更优秀。示例二:我的启示是:如果在学习或者工作忙碌的时候,我们在读书的方式上可以选择吕蒙的粗略阅读:一方面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另一方面也不会影响生活和工作
示例三:我的启示是:学习中略读和精读这两种方法可以灵活地结合运用。对一般文章采用广泛阅读,就能拓展知识面,开阔视野;而在研究经典作品时,则需要我们认真深入品味,才能领会其中精要,所以我们要灵活运用这两种方法,才能做到学有所获。【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克宽十岁/父授以双峰问答之书/辄有悟。译为:汪克宽十岁时,父亲教他学习双峰饶鲁的著作,能即刻有所领悟。(2)句子中字的解释相同的两项是AC,都是之意。B“D“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

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往事”“句读”“等字词的翻译。
4)比较阅读,也是文言文要点的概括。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一问,吕蒙的学习方法:略读。汪克宽的学习方法:精读。二问,可分别从吕蒙或汪克宽的学习方法的角度写启示。故答案为:(1)克宽十岁时/父授以双峰问答之书/辄有悟。2AC
3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于是(他)拿来《四书》,自己断句,日夜吟诵学习,其专心勤奋(的程度)不同于别的儿童。
4)吕蒙的学习方法是粗略地阅读,是略读。汪克宽的学习方法是认真研读,是精读。,示例一:我的启示是:汪克宽精读的方法对我们学习会很有效。当前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如果一味选择粗略阅读,诚然知识面广了,但缺少了有选择的深入钻研。只会停留在浅层的认识上,而抓不住事物或事理的本质,这对我们的学习是不利的。所以,我们只有勤奋研读,才能牢固掌握知识,让自己变得更优秀。示例二:我的启示是:如果在学习或者工作忙碌的时候,我们在读书的方式上可以选择吕蒙的粗略阅读:一方面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另一方面也不会影响生活和工作
示例三:我的启示是:学习中略读和精读这两种方法可以灵活地结合运用。对一般文章采用广泛阅读,就能拓展知识面,开阔视野;而在研究经典作品时,则需要我们认真深入品味,才能领会其中精要,所以我们要灵活运用这两种方法,才能做到学有所获。【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断句能力。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关联词后面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时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要熟记课文注释。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很多,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解释。3)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语句的能力。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字字落实。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
4)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文内容的解读能力。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的相通之处在于都要读懂文章,准确的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在读懂的基础上善于表达自己的理解。这就要求学习里加强阅读能力的训练,主要是思考表达问题的能力。做此类题,一要通晓文意,二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受其启发,深入思考,加以概括,简要表达。【附参考译文】

(甲)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吕蒙说:志士(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乙)译文汪克宽,字德一,祁门人。十岁时,父亲教他学习双峰饶鲁的著作,能即刻有所领悟。读《四书》能自己断句,日夜学习,其刻苦专心的程度是别的儿童所难以比拟的。后随父亲到浮梁,向吴仲迂求教,求学之心更切。元泰定中(1326),乡试中举,而会试落第。他愤愤不平地抛弃科举而致力于经学。

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吕蒙入吴,王劝其学蒙乃博览群籍以《易》为宗。常在孙策座上酣醉,忽于眠中,诵《周易》一部,俄而惊起,众人皆问之。蒙云:向梦见伏羲、文王、周公,与我论世祚兴亡之事,日月广明之道,莫不精穷极妙,未该玄言,政空诵其文耳。众坐皆知蒙呓诵文也。
(选自《太平广记》)
【注】王:指孙权。宗:主要的。世祚(zuò):指国运。玄:深奥。政:只,仅仅。
1)仔细阅读选文,用“/”为文中划线句划分两处朗读停顿。《易》宗。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忽于眠中________众人皆问之________与我论世祚兴亡之事________政空诵其文耳________3)翻译文中划线句。众坐皆知蒙呓诵文也。
4)文中吕蒙的好学体现在哪两个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答案】1)王劝其学/蒙乃博览群籍/以《易》为宗。2)在;他,指吕蒙;兴盛;罢了
3)在座的人都知道吕蒙说梦话在背诵《易经》。4)博览群书;梦中诵书。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此题较容易,此句可译为:吴国的主公孙权劝他学习,吕蒙于是看了很多的书籍,按照《易经》为主。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王劝其学/蒙乃博览群籍/以《易》为宗。
2)这是一道文言虚词的辨析题,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重点记忆虚词的用法和意

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一句文本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的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代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手法通顺,即所谓的代入法。如众人皆问之中的处在宾语的位置上,所以是代词,代吕蒙。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等字词的翻译。4)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吕蒙好学的两个地方可从博览群书和梦中诵书两个方面作答。故答案为:(1)王劝其学/蒙乃博览群籍/以《易》为宗。2)在;他,指吕蒙;兴盛;罢了
3)在座的人都知道吕蒙说梦话在背诵《易经》。4)博览群书;梦中诵书。
【点评】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附参考译文】
吕蒙为吴国效力后,吴国的主公孙权劝他学习,吕蒙按照《易经》为主,看了很多的书籍。有一次他在先主公孙策宴会上喝酒喝多睡着了,忽然在梦中将《周易》背诵了一遍,然后突然醒了过来。大家都问他怎么回事。吕蒙说:我梦到了伏羲、文王、周公和我谈论国运兴衰的事情,日月运行的道理,都非常的精妙,我没有完全理解,所以只有背诵这篇文章罢了。在座的人都知道吕蒙说梦话在背诵《易经》。

6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鲁肃过蒙屯下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之,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节选自《三国志·吕蒙传》)
【注释】尚:还,仍然。故意:这里指原来的态度、眼光。顾:拜访。虞:意

料,预料。造次:鲁莽,轻率。因:于是,就。就:靠近,接近。拊:轻拍。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即更刮目相待________或说肃曰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卿言多务,孰若孤?
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3)【乙】文中鲁肃对吕蒙的态度先是________吕蒙给他出谋划策之后鲁肃的态度转________
4)【甲】【乙】两文中,鲁肃与吕蒙结友的原因是否相同?谈谈你的理解。5)结合【甲】【乙】两文概括吕蒙的形象。【答案】1)重新;有人
2你说事物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不知道您的才能已经达到了这样的高度。
3)轻视;尊重和亲近
4)相同,都是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5)坦诚豪爽、知错能改、勤奋好学、善听意见、有勇有谋。
【解析】【分析】(1)尤其注意古今异义词语更:重新
2)翻译文句,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文句时要做到字字落实,要特别注意对关键词语的把握,这里应注意”“”“等关键词的理解。
3)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主题的理解能力。解答时,需要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再做具体分析。文段突出的是鲁肃对吕蒙态度由轻视到叹服的变化。4)理解文章内容,可知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爱才敬才,也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才略有了惊人进步。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人物形象和主题的分析能力。分析人物形象要看他做了哪些事,为什么做这些事,揣摩人物的情感、态度、心理。结合甲、乙两文可知,吕蒙是一个善于听劝、有勇有谋、文武双全、勤奋好学、学有所成的人。故答案为:(1)重新有人
2你说事物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不知道您的才能已经达到了这样的高度。
3)轻视尊重和亲近
4)相同,都是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5)坦诚豪爽、知错能改、勤奋好学、善听意见、有勇有谋。
【点评】比较阅读分析人物形象,要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故事情节,抓住人物的言行举止,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翻译两篇文章,抓住吕蒙的言行分析,吕蒙起初不爱学习,在孙权的几番劝说下最后学有所成,他能马上为鲁肃画五,令鲁肃刮目相待,从中我读出了一个知错能改、谦虚勤学、自信率真、计谋过人的吕蒙。

【附参考译文】
鲁肃取代周瑜(为水军都督),在陆口驻屯,到达吕蒙所在的屯下。鲁肃(当时)仍然轻视吕蒙,有人对鲁肃说:吕将军的功名一天比一天显著,不可以用旧眼光来看待,您应当去拜访他。(鲁肃)就去拜访吕蒙。酒过三巡,吕蒙问鲁肃:您受到重任,与关羽作为邻居,您将用什么办法来防止不测的发生?鲁肃轻率地回答:事已至此怎么合适就怎么办吧。吕蒙说:现在长江东西双方(指西蜀和东吴)虽然看上去像一家人一样,但关羽实际上是像熊虎一样有野心的人,怎么能不事先定好应急方案呢?吕蒙于是为鲁肃筹划了五个应急方案,鲁肃就站起来离开自己的坐席,靠近吕蒙拍着吕蒙的背说:吕子明啊,我不知道您的才能已经达到了这样的高度。鲁肃就拜望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交为挚友后分别。

7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选自周敦颐《爱莲说》,有删改)
【乙】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似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多树为庭实焉。
(选自白居易《养竹记》,有删改)
【注释】本:根。体:体悟。虚受:虚心接受。实:充实,充满。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亭亭净植________而不可亵玩焉________贞以立志________
故君子多树为庭实焉________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
3)甲文从莲的生长________________、品性等方面赞美莲的君子之风,乙文由竹的本固、________________、节贞等特点联想到君子之德。
4)甲、乙两文都用了________的表现手法,甲文综合运用记叙、________________抒情等表达方式,乙文则主要运用了________的表达方式。
5)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他花的人多,用甲文中的话说就是“________”你喜欢什么花?喜欢这种花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
【答案】1)竖立;亲近而不庄重;坚定,有节操;种植,栽培

2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君子看见它的本性,就会想到那些待人接物不偏不倚的人。3)环境;外形香气;性直;心空4)象征;描写;议论;议论
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示例一:我喜欢兰花,兰花无论在什么地方都是默默无闻地绽放,默默散发出幽香,有纯朴高雅、不张扬、不媚俗的品质。
示例二:我喜欢梅花。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能凌霜傲雪,展示了逆境中奋进、战胜困难的精神。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和掌握能力。平时要注意积累并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熟记课文中出现的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做题时要结合句子判断词语的意义,考虑不同语境中的不同含意。2同,和……一样;予,我。性,本性;倚,偏倚。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文言文的语言较为简洁,在对文章内容进行概括时需要认真辨析。如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这句话,既写出了莲的外形和香气,又写出了莲的高洁品性。而乙文中对竹的归纳,则可从原文中找到竹本固”“竹性直”“竹心空”“竹节贞等关键词语进行概括。
4)本题考查对文言文表现手法的理解能力。文言文的表现手法和现代文基本一致。两文的相同之处都是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因此它们的共同点是象征手法。不同点是甲文所运用的表现手法更为丰富,乙文则主要是议论。在填空时,要注意根据题目要求进行辨析。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并以个性化阅读的方式考查表达能力。可以从自己的亲身体验和感悟中,以自己比较熟悉的花为内容谈自己的看法,如果能以花喻人,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则更好。
【点评】翻译句子,首先要把握句子中的重点实词;其次要忠于原文,通达顺畅,富有表现力;最后要注意句子的句式,在翻译时补充原句省略的部分,调整语序,使翻译后的句子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8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晓岚,直隶献县人,清代学者、文学家。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山门圮于河________阅十余岁________

求石兽于水中________棹数小舟________湮于沙上________沿河求之,不亦颠乎________转转不已________但知其一________3)理解下列句子中的不同含义: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众服为确论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4)翻译下列句子。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5)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你从中受到什么启示?【答案】1)《阅微草堂笔记》;纪昀
2)倒塌;经历;寻找;划(船);埋没);颠倒、错乱;停止;只3认为成为
4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带走呢?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泥沙成为坑洞。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表面现象,而不了解深层本质的情况太多了,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5)道理:遇事不能主观推论,要实事求是的道理。实践出真知。实践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重要。
启示:遇事要动脑筋多想想,分析各方面因素,不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尽可能少闹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笑话。
【解析】【分析】(1)文学常识的考查。答这种题,必须要熟悉原著的情节内容。死记硬背作者。(2)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近几年考试有加大难度的趋势,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在出题中常常出以今释古的类型的题。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此题多古今异义,所以一定不要以今释古。如:停止。:只。(3这个词在文言中词义多变,用法也较多。可以作动词,可以作介词,还可以作句末语气词。因语义不同,读音也随之有变。比如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此表被动。(4)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尔辈”“物理”“等词语,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5)要答好此题,首先要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然后由这个观点生发出去,再联系现实生活和自己的实际,确定一个论点后进行论述。要把道理和启示分开来谈。
【点评】这是一道文言虚词的辨析题,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重点记忆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依据文本

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的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代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手法通顺,即所谓的代入法。

9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选自《资治通鉴》)
【乙】盖汝好学,在家足可读书作文,讲明义理,不待远离膝下,千里从师。汝既不能如此,即是自不好学,已无可望之理。然今遣汝者,恐汝在家汩于俗务,不得专意。又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及无朋友闻见,故令汝一行。汝若到彼,能奋然勇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可望。不然,则徒劳费。只与在家一般,他日归来,又只是伎俩人物,不知汝将何面目。归见父母亲戚乡党故旧耶?念之!念之!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在此一行,千万努力。(选自朱熹《与长子受之》)
【注释】义理:指讲求经义、探究名理的学问。膝下:这里指父母。汩:搅乱,扰乱。伎俩:原指不正当的手段,这里是不务正业的意思。乡党:家乡的人。忝:不要辱没。忝,辱。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蒙辞以军中多务________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然今遣汝者________力改故习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盖汝好学,在家足可读书作文,讲明义理。
3)【甲】文中孙权劝导吕蒙要学习的理由是什么?【乙】文中朱熹让儿子离家求学的原因是什么?
4)从写作目的看,【甲】【乙】两文有着怎样的共同点?从写法看,又有何不同?【答案】1)用,拿;经过;派
;旧的,原来的
2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知晓事情太晚了吧!如果你爱好学习,在家里完全可以读书写文章,讲求经义、探究名理的学问。
3)【甲】文中孙权劝导吕蒙要学习的理由是通过博览群书,可以获得教益,了解历史的经验教训。【乙】文中朱熹让儿子离家求学,一是担心儿子在家被俗务耽误,不能专心学习;二是父子之间不想日夜督促;三是在家没有朋友、没有见识。

4)【甲】【乙】两文都是在劝谏别人认真学习,勤奋读书。【甲】文既有委婉的劝谏,又有侧面烘托;【乙】文主要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语重心长的劝说。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此题较为简单,弄明白句意的基础上回答即可。要注意是介词,意思是用、拿
2)士别三日:有抱负的人分别几天。三:几天,这里指(与常见的的解释不同)。更:重新。
3)这类题型,先要读懂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再结合重点句子和题目要求答题即可。通过对句子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的分析可知,孙权劝吕蒙读书的原因是吕蒙现在掌管权事,不可以不学习。由汝既不能如此,即是自不好学,已无可望之理。然今遣汝者,恐汝在家汩于俗务,不得专意。又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及无朋友闻见,故令汝一行。汝若到彼,能奋然勇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可望。不然,则徒劳费。可以分析朱熹让儿子离家求学,一是担心儿子在家被俗务耽误,不能专心学习;二是父子之间不想日夜督促;三是在家没有朋友、没有见识。
4)【甲】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趣。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乙】文主要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语重心长的劝说。
【点评】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附【乙】文参考译文:
如果你努力学习,在家里也可以读书写文章,弄明白言论或文章的内容和道理,用不着远离父母,千里迢迢地去跟从老师学习。你既然不能这样,就是自己不好学,也不能指望你懂得这个道理。但是现在让你出外从师的原因,是担心你在家里为俗务所缠身,不能专心读书学习。同时,父子之间,我也不希望日夜督促责备你。在家里也没有朋友和你一起探讨,增长见识,所以要让你出去走一走。你要到了那里,能奋发努力有所作为,用心改去以前的不好的习惯,一心勤奋谨慎,那么我对你还有希望。若不是这样,则是徒劳费力,和在家里没有两样。以后回来,又仅仅是以前那样的小人物,不知道你准备用什么样的面目来见你的父母亲戚同乡和老朋友呢?记住!记住!每天晚上睡觉前,想想自己今天做了什么有意义的事情,对得起自己的生命吗?这一次行程,要千万努力呀!

10阅读文言文,完成题目。

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

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谴:谴责,责备。任:承担责任。任:职位。1)下列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室无贿赂,案无留牍(牍:写字用的木片)B.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辄:就)C.值岁荒,人相食(值:遇到)D.或阻之(或:有的人)2)翻译句子。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3)从文中可以看出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答案】1A
2)(郑板桥)离任的时候,当地百姓沿路送他。3)郑板桥是一个有才、清廉、勤政、爱民的好官。
【解析】【分析】(1室无贿赂,案无留牍翻译为不受贿赂,案件处理的很快,没有积压指的是公文,案卷。故选A
2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句中意思是离开。语序正常,据此翻译。3)从文中爱民如子”“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可见他爱护百姓;室无贿赂,案无留可见他清廉,勤政;以画竹,兰为长”“与文士畅饮咏诗可见他有才华。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A
(郑板桥)离任的时候,当地百姓沿路送他。郑板桥是一个有才、清廉、勤政、爱民的好官。
【点评】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要求学生注意识记、积累,根据句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指的是公文,案卷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注意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句中是赋分点意思是离开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人物性格分析能力。要求学生对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文章主旨都要有一定的理解,才能依据文本和具体的事例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征。【附参考译文】
郑燮(xiè),号板桥,是清朝乾隆元年的进士,画竹和兰是他的长处。他曾经在范县担任县令,爱百姓就像爱自己的子女,不受贿赂,案件处理的很快,没有积压。空闲的时间经常和文人们喝酒颂诗,甚至有时都忘了他是当官的人。郑燮后来被调任到潍县作官,恰逢荒年,(到了)人吃人(的地步)。郑燮打开官仓发放粮食来赈济灾民,有人阻止他,郑燮说:这都什么时候了,如果向上申报,百姓怎能活命?皇上怪罪下来,所有罪名,我一人承担。于是立即把粮食发放给百姓,上万人得以活命。任命期到的时候,潍县的百姓沿路为他送行。


11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金山夜戏袁中道
崇祯二年中秋后一日余道镇江往兖。日晡至北固舣舟江口。月光倒囊入水,江涛吞吐,露气吸之,噀天为白。余大惊喜。移舟过金山寺,已二鼓矣。经龙王堂,入大殿,皆漆静。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余呼小奚携戏具盛张灯火大殿中,唱韩蕲王金山及长江大战诸剧。锣鼓喧阗一寺人皆起看。有老僧以手背摋眼翳
翕然张口呵欠与笑嚏俱至。徐定睛,视为何许人,以何事何时至,皆不敢问。
剧完,将曙,解缆过江。山僧至山脚,目送久之,不知是人、是怪、是鬼。
【注】金山:在今江苏镇江西北,金山寺位于此处。崇祯二年:1629年。兖:即兖州。脯():古代时刻,申时,相当于现在的下午三点到五点。北固:即北固山,今江苏镇江北长江边上。舣()舟:船停靠岸边。噀(xùn):喷水,喷吐。漆静:漆黑寂静。小奚:小奴仆,未成年仆人。韩蕲王:韩世忠,两宋名将,死后被追封为蕲王。喧阗(tián):形容声音大而杂。摋(shā):揉。翳(),眼翳,妨碍视力的白斑。翕()然张口:张大嘴巴合不拢,形容目瞪口呆的样子。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余道镇江往兖________有老僧以手背摋眼翳________呵欠与笑嚏俱至________以何事何时至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目送久之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十则》)B.何陋之有(《陋室铭》)
C.久之目似暝,意暇甚(《狼》)D.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观潮》)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大意。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
4)通读全文,请概括文段内容。5)请赏析下列句子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锣鼓喧阗,一寺人皆起看。有老僧以手背搬眼翳,翁然张口,呵欠与笑嚏俱至。【答案】1)取道、经过;介词,用;一起;因为2C
3)树林里,从树缝里漏下皎洁的月光疏疏落落,像残雪一般。
4)文章回忆了作者在崇祯二年(1629)路过镇江金山寺,兴致大发,即兴表演韩世忠抗金戏剧的故事。
5)总写(全景)写出了全寺人一起看戏,具体(特写)写出了老僧摋眼翳,翕然张口,呵欠与笑嚏俱至惊喜交加的情态,刻画细致传神。
【解析】【分析】(1)此题有古今异义词,如:取道、经过。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在现代汉语中也有一起,都的意思;属于文言虚词,其意思和用法要理解好上下文内容。

2A项,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取独,不译。B项,宾语前置的标志。结构助词,不译。C项,与题干句目送久之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都是起凑足音节作用的语气助词,无实在意义。D项,结构助词,。故选C
3)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洒漏。疏疏:稀稀疏疏,疏疏落落。4)文章写的是作者在崇祯二年路过镇江金山寺,即兴表演韩世忠抗金戏剧的故事。文中通过细致描写一位老僧的一连串动作,展现出了被惊醒的僧人们惊疑不定、惊喜交加的复杂情绪。
5)首先要读懂文句的大意。锣鼓喧阗,一寺人皆起看。有老僧以手背搬眼翳,翁然张口,呵欠与笑嚏俱至:锣鼓喧哗,一寺的人都起来观看。有一个老年僧人,用手背擦着眼翳,突然张嘴,呵欠和笑、喷嚏一起出来。这句话既有锣鼓喧阗”“一寺人皆起看等热闹场面的渲染,又有老僧以手背摋眼翳,翕然张口,呵欠与笑嚏俱至的特写,两者相映成趣。
故答案为:取道、经过;介词,用;一起;因为;C
树林里,从树缝里漏下皎洁的月光疏疏落落,像残雪一般;
文章回忆了作者在崇祯二年(1629)路过镇江金山寺,兴致大发,即兴表演韩世忠抗金戏剧的故事;
总写(全景)写出了全寺人一起看戏,具体(特写)写出了老僧摋眼翳,翕然张口,呵欠与笑嚏俱至惊喜交加的情态,刻画细致传神。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词语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意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思,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虚词,答题关键是熟记常见的一些虚词的用法;
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考查的是对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的赏析。解答此类题,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着手:一是修辞角度、二是描写角度、三是表现手法角度,分析完角度后再分析具体的知识点的作用,再结合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最后套用答题模式进行规范答题。【附参考译文】
崇祯二年,中秋的第二天,我由镇江前往兖州。日暮时分到达北固山,将船停靠在江口。月光如同流水从囊中倾泻而出,江中波涛汹涌,露气吸收着月光,喷薄至天空都成了白色。我感到极大的惊喜。划动小舟去拜访金山寺,已经是二更时分了。经过龙王堂,进入大殿,十分寂静。树林下洒漏的月光,稀稀疏疏如同残雪一般。我呼唤小奴携带演戏的用具,在大殿中大张灯火,唱韩蕲王金山及长江大战等几出戏。锣鼓喧哗,一寺的人都

起来观看。有一个老年僧人,用手背擦着眼翳,突然张嘴,呵欠和笑、喷嚏一起出来。慢慢地定睛到底该看作什么人,为了什么事情,什么时候来到的,都不敢去问。戏演完了,将要天亮了,解开缆绳,划船过江。山僧送到山脚,久久地目送我们,弄不清楚我们到底是是人、是怪、还是鬼。

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安敢轻吾射!翁曰:以吾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吾亦无他,唯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
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注】没人:能潜水的人。1)解释下面句中的词语。公亦以此自矜矜:________康肃笑而遣之遣:________夫没者岂苟然哉苟:________见舟而畏之畏:________2)翻译下面句子。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
3)断句,请用斜线标出。(限断三处)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4)【甲】【乙】两文都告诉了人们一个什么道理?【答案】1)夸耀;打发;随意、随便;畏惧
2(卖油翁)看到他每十箭射中八九箭,只是对此微微点点头。(南方人)天天与水为伴,十五岁就学会了潜水的方法。
3)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4)要想学会一项技能,就得多操练,熟能生巧。【解析】【分析】(1)本题要注意解释为打发
2)本题要注意但(只是)”“颔(点头)”“得(学会)等的翻译。
3)这句话意思是所以北方的勇士,向会潜水的人请教,追求他们之所以能够潜水的本领,根据会潜水的人的话,到河里去试,据此可断句为: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

4)这类题型,先要读懂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再结合重点句子和写作背景等去把握文章的主题。【甲】文卖油翁因为倒油的技术娴熟而得到陈康肃的尊重;【乙】文写了南方人潜水的本领高强,北方人也来学习。因此,通过分析可知,两文都告诉人们的道理是:要想学会一项技能,就得多操练。
故答案为:夸耀打发随意、随便畏惧
(卖油翁)看到他每十箭射中八九箭,只是对此微微点点头。(南方人)天天与水为伴,十五岁就学会了潜水的方法。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要想学会一项技能,就得多操练,熟能生巧。
【点评】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答题时应注意,文言文的朗诵节奏一般按意义划分,以不破句为原则,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按词语断,主谓之间断句;语词后停顿;句首表连接的词后停顿;介词前停顿。
本题考查分析启发和道理。答题时应注意,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从中明白道理或得到启发。【附参考译文】
【甲】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世上没有人能和他相比,他也以此自夸。他曾在自家的园圃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园圃外,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不离开。这个老翁见到陈尧咨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也不过是微微地点点头。康肃公问道:你也懂得射箭吗?我射箭的技术难道不精湛吗?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康肃公听后十分生气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技术?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你射箭也是凭手熟的)这个道理。于是老翁取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过铜钱方孔)注到葫芦里,油从铜钱的孔中注进去,却不沾湿铜钱。接着老翁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肃公笑着将老翁送走了。
【乙】南方有很多会潜水的人,是因为他们每天与水为伴,七岁就能趟水过河,十岁就能浮于水面,十五岁就能潜水了。他们潜水的技术,怎么是随随便便就能掌握的呢?他们必定是掌握了游水的道理。每天在水边居住,于是到了十五岁就能了解潜水的方法。有些人生来就不识水性,那么即使长得强壮,看见来船依然害怕。所以北方的勇士,向会潜水的人请教,追求他们之所以能够潜水的本领,根据会潜水的人的话,到河里去试,没有不被淹死的。所以说凡是不通过学习而追求大道的人,都和那些学习潜水的北方人一样。


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 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含答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