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情节结构艺术

发布时间:2020-10-11 02:09:40

论《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情节结构艺术

小说结构是小说情节建构艺术的主要表现。小说的结构一旦形成就具有了立体性,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比如,从情节的组合方式看,可以把结构分为“板块式”结构、“冰糖葫芦式”结构、“人像展览式”结构等;从情节间的关系分类,可分为并列式结构、对比式结构、铺垫式结构、因果式结构、递进式结构等;从情节的时空关系分类,情节可分为顺序式结构、倒叙式结构等。由以上论述可见结构的复杂性以及视角的多样性。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俄国著名短篇小说家契诃夫的代表作之一,历来被选入语文课本,可见其艺术感染力、文学价值及其经典性。可是纵观以前学者对文本的论述,总是在于人物形象的经典型、主题的典型性以及夸张、讽刺艺术,未见对其结构的论述。我们认为,小说的艺术魅力无论其形象的经典、主体的典型,还是其艺术之技多么丰富,都逃不出结构的魔掌。有人说,结构是情节的“容器”,如果对于情节的“容器”尚且漠视,只注意“容器”里的东西,未免挂一漏万了。小说情节如果没有装进容器,小说不成形,再怎么样也无法评判其优劣。所以在我们看来,小说的艺术感染力、主题的经典性及其局部艺术手法的优劣,都必须结构化才能比较、鉴别。更何况,我们倾向于把结构看成是情节的骨架,这样结构就具有了可操作性和建构性的特征,情节的结构化就成了作者写作智慧和技巧的巧妙融合了。因此,研究并探讨《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情节结构艺术,对于全面理解其艺术价值、文学价值及其脍炙人口的原因是至关重要的。

《装在套子里的人》的结构具有立体性,从不同的视角会得出不同的结构特色。本文从情节的组合关系出发,来论述它的情节结构艺术。

孙绍振认为,小说创造就是“把人物打出常规外”,这是对小说创造艺术很经典的概述。如果人物是把小说的情节串起来组成主线,那么“把人物打出常规外”就是情节的特色,让人物在非常规的生活场景充分表演,把人物性格充分展示出来,就是小说的情节。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就是这一创造艺术的精美诠释。陈奂生本是地道农民,改革开放后,“自由市场开放了”,“他到城里去做买卖”,“他又不投机倒把,卖一点农副产品,冠冕堂皇”。可是偏碰到自己生病,在自己毫无知觉的情况下被县委书记吴楚送进了招待所,住进了五元一晚的高级房间。作者让陈奂生遭遇了一把在正常情况下无法走进的非常规生活,然后让他尽情展现,人物的风貌、性格在这里充分展示出来,以此来揭示小说的主题:现代阿Q的精神。

《装在套子里的人》也是这一创造艺术的精美诠释。别里科夫生活在19世纪末沙皇俄国的黑暗统治之下,专制恐怖统治着整个沙皇,这种社会就像个套子,套牢了别里科夫,套蠢了别里科夫,造成了别里科夫封闭、怀旧、胆小、多疑的性格;也套坏了别里科夫,使这样的人无时无刻不在维护现行的社会秩序——“千万别出什么乱子”成了别里科夫套在身上的标签。作者契诃夫为了揭示这种专制制度的荒谬,让别里科夫时尚了一把,竟然让他与时尚女子华连卡谈了恋爱,“差点结了婚”,可是担心出乱子的别里科夫怎么能不与时尚刮擦与碰撞呢?结果套牢他的旧习惯、旧规矩、旧制度却最终套死了他,经不起碰撞的别里科夫经不起新思想、新风尚的冲击“再也没起过床”,“过了一个月,别里科夫死了”。

作者为了表现主题,在情节的选择和组合上花了一定的心思,表现出一个短篇小说家的写作智慧。在《装在套子里的人》里,契诃夫不是把别里科夫的全部生活一一例举出来,而是选择几个场景,利用场景组接艺术,形成艺术蒙太奇,委婉含蓄地揭示主题。为此,在这篇短篇小说中,作者选取了别里科夫生活的四个场景,这四个场景就好像一个个的板块。《装在套子里的人》就是把这四个板块组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文本。这就是《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情节结构艺术,这种结构艺术,我们把它叫做“板块结构”,由于它是由四个场景组接而成,也可以取名为场景组接式结构。

《装在套子里的人》一共有四个板块,四个场景。第一个板块是别里科夫平常的生活场景。在这一板块中,作者选取别里科夫最具代表性的装扮、行为、语言,以别里科夫同事的视角,概述其在平常生活场景下的状态。第二个板块是让别里科夫生活在非常规场景,守旧、怕事的别里科夫竟然在校长太太、同事及同事太太撮合下同华连卡谈起了恋爱,这一恋爱本身就让人不可思议,是一曲让人发笑的喜剧。华连卡是一个时尚、开朗、乐观、热爱生活的姑娘,骑骑自行车本是生趣盎然的事,可是到了别里科夫的眼里就成了大逆不道的事情,比自己受到漫画事件的嘲弄还要乱,直到第二天“老是心神不灵,打哆嗦”。如果说这是一次新旧思想的斗争的话,这只不过是一次刮擦。一次刮擦就让别里科夫生了病,那如果是直接碰撞会是什么样子呢?第三板块,那就是非常规场景新旧思想的对决。别里科夫面对刮擦总是放心不下,决定去找华连卡谈谈。作者偏偏又设置另一非常规场景,即非常规场景中的非常规场景,让他没有碰到华连卡,而是碰到本来就很讨厌他的华连卡的弟弟,新旧对决马上开始。“我上您这儿来,是为了了却我的一桩心事”,别里科夫说。可是华连卡的弟弟柯瓦连科却“生闷气,一句话也不说”。话不投机半句多,实质碰撞开始了,别里科夫甚至搬出了督学、校长、上司;威胁开始了——“报告校长”。柯瓦连科怒不可遏,抓住他的衣领,把别里科夫推下楼去。本来别里科夫安然无恙,可是想到这件事将会传到校长、督学的耳朵里去,想到自己弄得个奉命退休,想到华连卡“哈哈哈”的笑声,别里科夫内心的恐惧让他结束了他的一切,包括婚事以及人间的生活。第四板块是别里科夫死后的社会场景,本来别里科夫死了,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可是布尔金回到家里,却发现“生活又恢复旧样子”,像别里科夫一样“装在套子里的人”不知有多少,可见这些套子的牢固、顽强,它是改革以及新思潮顽强的敌人,它给人们制造的恐惧是多么的强大。

板块结构具有强大的艺术力量。《装在套子里的人》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板块结构的艺术魅力。由于板块结构选择的是人物生活场景的典型场面,省略了人物生活中的许多细节,因此给读者留下了许多空白,这些空白本身就是一个“召唤结构”,唤醒读者的生活阅历,让读者自由想象、补充,使得文本能以少博多、以小博大,创造“形象大于思想”的深刻主题。板块结构对于学生写作具有无限的诱惑力,可以带给学生许多的创造启示,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鼓励学生选择富有特色的生活场景,让人物在这些具有特色的生活场景充分表现,然后利用板块组接艺术,创造新的艺术世界,也是《装在套子里的人》的魅力所在。

由于板块结构的灵活性和留下的许多艺术空白,可以创造许多的结构关系,让小说更具艺术力量。《装在套子里的人》四个板块,第一板块常规生活场景已经是让别里科夫套上了许多的套子,可是作者却让别里科夫超出自己该有的生活范围,让他同不是一个世界的华连卡谈一次恋爱,这样的人竟然能够谈恋爱,本身就是一次绝妙的讽刺。尤其是作者竟然还为他建立了非常规场景的两个板块,把别里科夫置于其中,这两个板块本身就构成了一个层进关系,从新旧刮擦到碰撞,对一个总是担心出乱子的别里科夫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怕出乱子,结果自己却出了乱子,这怎么能不把别里科夫送上断头台?别里科夫的死就在情理之中!可是为了揭示套子力量的强大,作者又回到现实,别里科夫已经死了,本来大快人心的事却没有让人高兴起来,岂不怪哉?这一板块作为一层讽刺深深的嵌入读者的心房,让读者窒息、沮丧,最后领悟、兴奋,这种板块结构真是具有无穷的艺术力量,难怪本文经久不衰,历久弥新!

板块结构是一种具有无限艺术活力的结构。《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一篇伟大的短篇小说,其伟大就在于板块结构的运用。

[作者通联:湖南邵阳市第十一中学]

论《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情节结构艺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