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精准扶贫助力脱贫攻坚

发布时间: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精准扶贫助力脱贫攻坚
作者:吴昕昱,赵兴华
来源:《河南农业·综合版》2019年第1

枣庙村位于济源市北20?km,共有9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961人,其中贫困户83302人;耕地面积106.67?hm2,山坡地面积266.67?hm210年来,枣庙村在济源市农牧局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组建合作社,挖掘冬凌草品牌资源,发展“一村一品”,打造特色园区,拉长产业链条,发展休闲农业,累计助农增收5800万元,鼓起了“钱袋子”,甩掉了“穷帽子”。全村83户贫困户,82户实现脱贫,脱贫率99%,成为远近闻名的以发展冬凌草产业脱贫致富专业村,是济源市首个具有“造血功能”的脱贫典范。
一、主要做法
(一)调整结构,撬开财富资源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枣庙村依托北踞太行山、南临蟒河林场、东依蟒河水库、西连林海公园等天然屏障资源,大力发展冬凌草产业,使一株小草成长为全村经济增长的一项重要支柱产业。自枣庙村调整产业结构,种植冬凌草以来,已经走过了10个年头,种“草”真的种出了“金元宝”。生产从零星到规模种植,产品从卖草到卖茶、卖苗、卖花,市场从当地到全国,渠道从线下到线上,枣庙村冬凌草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原战胜带领全村开发利用特有的冬凌草资源,发展种植面积333.33?hm2,成为远近闻名的种“草”专业村。
(二)观念创新,发挥科技作用
由种粮改种草,不仅需要眼光与胆量,更需要技术支撑与科学指导。一是通过组织合作社人员到外地参观学习,拓宽合作社骨干的视野,造就了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人才。二是发挥骨干人才作用,实施“互联网+”工程,加入河南省益农信息社,借助现代科技网络平台,加大品牌宣传推广力度。三是借力济源市农业专家指导、技术讲座等形式,普及栽培技术,促进了冬凌草生产规模的不断壮大。四是园艺站专家定期到冬凌草种植基地进行指导,解决问题,在春秋采茶、炒茶的关键季节蹲点进行服务。五是引进中科院的节水技术,对核心区种植的冬凌草采取喷灌,节水率在60%以上,并且省时省工,劳动效率提高2倍,增产100?kg/667?m2
(三)搭建平台,扶持新型主体
一是搭建发展平台。枣庙村通过济源市园艺站的帮扶成立了冬凌草专业合作社,注册了“圣冰”商标。济源市园艺站帮助其设计参展版面、产品包装等,并争取项目资金20?元。二是强化科研合作。合作社与河南中医学院、河南医科大学、郑州大学等单位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逐步驯化野生品种,筛选人工种植模式。三是注重媒体推介。借力中央电视台、《农民日报》、河南卫视等媒体宣传枣庙村冬凌草产业。四是实施标准化服务。冬凌草合作社从选种、种植、除草到采收,全部采取标准化栽培、模式化管理、无害化生产,并对农户实行“四统一”管理模式。合作社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社员收入也随之不断提高,每667?m2平均收益3000元。合作社相继获得农业农村部“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全国冬凌草产业发展创业基地”和河南省“一村一品”引智示范基地等殊荣。
(四)“三产”融合,延伸产业链条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精准扶贫助力脱贫攻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