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参的一些小常识

发布时间:1714279785


海参的一些小常识
海参在6亿多年前的前寒武纪就已经存在,直到三国时期才有正式文献记载。明朝万历年间海参才被正式命名。《五杂俎》:“辽东海滨有之,其性温补,足敌人参故曰海参”,到了清代,人们已开始把海参作为高级宴席的美味佳肴了。
全世界有900种海参,多数不能食用,可食用的只有40种,刺参是中最具营养和药用价值的参种,被称为"参中之冠"
“海参”,菜单术语上称为“海龙”或“乌龙”;主要生活于沿海潮流缓慢和风浪不大的岩礁砂石海底海藻丛生处。在中国大多分布于渤海湾和南海的广东以及福建沿海一带,国、日本、东南亚、澳大利亚和意大利等国和地区海域都出产。为棘皮动物门Echinodermata,与海星、海胆等同门。
“海参”是中国古人率先给它起的名字,因“其性温补,足胜人参”而得名,又有“土肉”“海鼠”“沙噀”“海男子”“海瓜皮”“海黄瓜”等别称,为海产棘皮动物门海参纲动物的总称,全世界种类大概有九百多种,可供食用只有四十多种(我国约有101种,供食用的仅有21种),根据海参背面是否有圆锥肉刺状的疣足分为“有刺参”和“光皮参”两大类。其中“有刺参”主要是“刺参科”的种类,“光皮参”主要是“海参科”“瓜参科”和“芋参科”的种类。通常只以的“海参科”“刺参科”“瓜参科”和“芋海参科”等部分海参用作加工食用。
海参繁衍在地球上比原始鱼类更早,大概在六亿多年前的前寒武纪就开始存在,经古生物学家对海参的骨片化石进行系统研究,它已成为地层古生物工作者划分地层和研究古地质的一项重要依据,甚至成为保罗纪的标准化石;十几年前,我国古生物工作者在四川


华莹山和浙江长兴的二叠纪(距今二亿多年前)的地层中,发掘到海参的骨片。
海参最大的特性就是它独特的休眠期,它不象其它陆地动物,如:蛇类、蝙蝠、青蛙等动物有冬季休眠的习惯,而是在海水温达到摄氏20度以上时的夏季休眠,此时正值一般鱼类的活跃期。研究结果表明,原来海参没有天生的利器和手段来保卫自己,而且行动缓慢笨拙,很难在弱肉强食的夏天与其它动物竞争,只好选择强敌们的冬眠期活动和觅食,以此来保存自己。
海参,由于营养丰富,自古就与“鲍鱼、鱼翅、瑶柱”等合称为“海上八珍”,中医对其药性效果更奉为补品,其中古时的《说铃》曰:“海参形似男阳,可以补肾兴阳”,《本草从新》又说它有“甘咸温,补肾益清,壮阳疗痿”,《随息居饮食谱》说它有“滋阴补血,健阳润燥”;从中医角度看,造成**、早泄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由于肝肾阴液不足,肾阳衰微造成的,因为海参壮阳治痿的关键在于它能“补益肝肾之阴,壮肾阳”的功效。亦因此被誉为“海中人参”,补益作用可同长白山人参相媲美。
鲜活的海参较少直接用作烹饪原料的,都必须经过加工晒干再重新涨发后才能食用;因为当渔民捕到海参后,若不及时用粗盐和白矾腌制,海参即会慢慢溶成一滩液体。其种类有:“刺参”“婆参”“梅花参”“方刺参”“秃参”等,又誉以“刺参”为中国参中珍品。除了“刺参”“梅花参”和“方刺参”之外,其它海参的体面都是以无刺居多,又以南方出产的海参皮厚肉粗。
“刺参”产于我国的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在明朝李时珍所编的《本草纲目》中有“(海参)产自辽东湾的,质地较好”,在清朝乾隆赵学敏继编的《本草纲目拾遗》有“海参亦出登州海中,与辽东接壤,所产海参亦佳”,而且还有“海参辽产最佳,吴、浙、闽、粤者肥大无味”等论述。此种海参体壁肥厚,肉质细糯,刺多而挺,色泽有黄褐、黑褐、纯

海参的一些小常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