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古代山水画巨作的是

发布时间:2019-03-01

被称为古代山水画巨作的是
被称为古代山水画巨作的是富春山居图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画家黄公望创作的纸本绘画,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画家黄公望为师弟郑樗(无用师所绘,1350年绘制完成,后几经易手,并因"焚画殉葬"而身首两段,前半卷:剩山图,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后半卷: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富春山居图,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画面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
富春山居图所画内容约80%在桐庐境内富春江的景色,20%为富阳的景色。
富春山居图被誉为"画中之兰亭" 属国宝级文物。 20116月,前后两段在台北故宫首度合璧展出。
《富春山居图》原画画在六张纸上,六张纸接裱而成一副约七百公分的长卷。
而黄公望并没有一定按着每一张纸的大小长宽构思结构,而是任凭个人的自由创作悠然于山水之间,可远观可近看。
这种浏览、移动、重叠的视点,或广角深远,或推近特写,浏览过程中,视觉观看的方式极其自由无拘,角度也非常千变万化。 第一部分:剩山图从一座顶天立地浑厚大山开始,长篇巨制,拉开了序幕,图画上峰峦收敛锋芒,浑圆敦厚,缓缓而向上的土堆,层层叠叠渐进堆砌着,又转向左方慢慢倾斜,黄公望使用他最具独特见长
"长披麻皴"笔法,用毛笔中锋有力向下披刷,形成画面土壤厚实的质地,山岚白色雾气迷蒙,表现出江南山水湿润的独特气候之特色。 第二部分中所画的山脉的发展变化发生了转折,随着山脉的层次变化,画中的树木、土坡、房屋和江中泛起的小舟更有一种层峦环抱、山野人家的萧瑟感。
隔着一段水路第二部分也将进入尾声,主体的山峦在左边,群山全都呼应在左面,而近处的松柏微微摆动至右,遥相呼应远处的大山,承先启后,路转峰回。
由第二部分至第三部分也是墨色变化最大,空间变化最丰富,第二部分也是呼应第三部分开始,黄公望画笔突转,略用皴染的坡与平静的江面,又向后延伸,画面由密变舒,疏离秀丽,又用浓墨细笔勾勒出画中水波、丝草,阔水细沙,风景灵动。
水是从哪里来,是从天空的云出来的,唐诗里面讲"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如果你跟着画面走,在富春江上水的穷绝之处就是它的水口,然后你觉得穷是绝望,可是这个时候应该坐下来,看到云在升起来,而云气刚好是生命的另外一个现象。
所以黄公望也把这些哲学、文学的东西变成山石、水沙跟云起之间的互动关系。
第四部分,全篇画作笔墨最少,没有皴染,只有山,只有水,还原了自然的本真,构图上跨越第五部分,一片水沙,一段最长的留白,如同一年四季,时间流逝,岁月匆匆。

画中点点枯苔小树土坡,河岸边的小桥连接着第五部分,而《富春山居图》这六个部分也像极了春夏秋冬,从前三部分的繁华葱荣、大气磅礴,到第四部分如同时间中的秋冬,静观万物,繁华落尽,肃静苍茫。
第五部分至第六部分中宽远的白沙,留白处两艘小船并行江中,船上渔夫也只是点景,微小的身影,渺小的生命,在整片的留白中,一如一颗尘埃。
远处一片远山,笔的线描,墨的拖带,交织在一起,一直延续在后面的大段留白中。
这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山水画的学习方式、观察方式和表现方式。
毛笔对景写生是外师造化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是作者通过笔墨在大自然中直接完成由自然向画面转换的主要途径,李可染先生称其为对景创作。
(图一为李可染先生的写生稿对景写生对作者的要求比较高,首先要有比较强的造型能力,其次还要有一定的笔墨基础和经验来选景、布置、取舍、概括、提炼。
(2速写速写是一种最便捷的写生方式,运用铅笔或钢笔等工具,在短时间内迅速捕捉对象。
它要求画者在观察的时候去掉一些不必要的细节,抓住大的感受和最基本的形态。

用速写收集素材,加上对自然的感受,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创作,可以摆脱大自然的限制和束缚,画者会有更多的发挥余地和想象空间。 速写的缺点是有材料的限制、过于概括,不能完全充分地表达对对象的丰富感受。
解决的办法是辅以水墨写生或者照片素材,补充这方面的不足。 (3默写默写是山水画家收集素材的重要方法,古人称之为目识心记。
将看见的东西记于心中,这对于一个画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基本功。
古人讲的胸中丘壑、身即山川而取之,都是在讲画家通过山水画来表达他对大自然的理解,所以必须事先将山川装入胸中。 不管速写或对景写生,都是为了胸有成竹。
这种默写不管是用写生的方式,还是目识心记的方式,都是山水画家最重要的基本功,也是山水画创作必不可少的源泉。 这种默写一是平时注意训练,二是长期积累。


被称为古代山水画巨作的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