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

发布时间:2020-01-05

统编版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


一、高中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时政疏 王安石
年月日,具位臣某昧死再拜,上疏尊号皇帝陛下:
臣窃观自古人主,享国日久,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虽无暴政虐刑加于百姓,而天下未尝不乱。自秦已下,享国日久者,有晋之武帝、梁之武帝、唐之明皇。此三帝者,皆聪明智略有功之主也。享国日久内外无患因循苟且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趋过目前而不为久远之计自以祸灾可以无及其身 往往身遇祸灾而悔无所及。虽或仅得身免,而宗庙固已毁辱,而妻子固已穷困,天下之民固已膏血涂草野,而生者不能自脱于困饿劫束之患矣。夫为人子孙,使其宗庙毁辱;为人父毋,使其比屋死亡,此岂仁孝之主所宜忍者乎?然而晋、梁、唐之三帝,以晏然致此者,自以为其祸灾可以不至于此,而不自知忽然已至也。盖夫天下至大器也,非大明法度,不足以维持;非众建贤才,不足以保守。苟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则不能询考贤才,讲求法度。贤才不用,法度不修,偷假岁月,则幸或可以无他。旷日持久,则未尝不终于大乱。
伏惟皇帝陛下,有恭俭之德,有聪明睿智之才,有仁民爱物之意。然享国日久矣,此诚恻怛忧天下,而以晋、梁、唐三帝为戒之时。以臣所见,方今朝廷之位,未可谓能得贤才;政事所施,未可谓能合法度。官乱于上,民穷于下,风俗日以薄,财力日以困穷。而陛下高居深拱,未尝有询考讲求之意。此臣所以窃为陛下计,而不能无慨然者也。 夫因循苟且,逸豫而无为,可以侥幸一时,而不可以旷日持久。晋、梁、唐三帝者,不知虑此,故灾稔祸变生于一时,则虽欲复询考讲求以自救,而已无所及矣!以古准今,则天下安危治乱,尚可以有为。有为之时,莫急于今日,过今日,则臣恐亦有无所及之悔矣。然则,以至诚询考而众建贤才,以至诚讲求而大明法度,陛下今日其可以不汲汲乎?《书》曰:若药不瞑眩,厥疾弗瘳。臣愿陛下以终身之狼疾为忧,而不以一日之瞑眩为苦。
臣既蒙陛下采擢,使备从官,朝廷治乱安危,臣实预其荣辱。此臣所以不敢避进越之罪,而忘尽规之义。伏惟陛下深思臣言,以自警戒,则天下幸甚!
(选自《王安石集》)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使其比屋死亡比:挨着 B. 以古准今准:衡量 C. 臣既蒙陛下采擢擢:提拔 D. 臣实预其荣辱预:预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虽无暴政虐刑加于百姓故燕王欲结于君 B. 以臣所见焉用亡郑以陪邻
C. 而不可以旷日持久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D. 陛下今日其可以不汲汲乎其皆出于此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疏是臣下向皇帝有所陈述的一种文书,王安石在此疏中陈述变法革新的主张,论述变法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B. 作者在文章一开头就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因循苟且的保守主义的危害,进而指出大明法”“众建贤才的改革主张。
C. 文章引用《尚书》中的句子,形象地说明变法会引起短时间的不适,因此建议在改革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而实现改革的最终成功。
D. 本文论古议今,借用晋武帝、梁武帝、唐明皇的治国之政来警醒当世。语重心长,文笔简洁,词意恳切,前后呼应,说理透辟。 4)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享国日久内外无患因循苟且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趋过目前而不为久远之计自以祸灾可以无及其身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贤才不用,法度不修,偷假岁月,则幸或可以无他。 此臣所以不敢避进越之罪,而忘尽规之义。 【答案】 1D 2C 3C
4)享国日久/内外无患/因循苟且/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趋过目前/而不为久远之计/以祸灾可以无及其身
5不任用贤才,不修明法度,苟且虚度岁月,那么侥幸或许可以没有什么变故。 这是我不敢回避越级进谏的罪行,而忘记(身负)竭力规劝陛下的责任的原因。 【解析】【分析】(1D项,预,应为参与,联系文本,朝廷治乱安危,臣实预其荣意为朝廷的治乱兴衰,都和我的荣辱有关。故选D
2A项,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时间、处所,可译为”/介词,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等;B项,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这里译为”/连词,表目的关系,可译为 C项,两者都是连词,表转折,可译D项,副词,表示反诘、反问,可译为难道”/副词,表示推测、估计,可译为大概。故选C
3C项,因此建议在改革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错误,原文 臣愿陛下以终身之狼疾为忧,而不以一日之瞑眩为苦,译为请陛下时刻优虑这些致命的病症,不要把一天的头晕目眩作为痛苦,意思是在改革中不要因为遇到一些阻碍就听着,这是正常的现象。故C
4)本题中,表示时间的词常位于句首,应该单独断开,所以日久后断开。找出动词或者形容词,确定谓语。当形容词做谓语,其后应该断开,苟且是形容词做谓语,其后断开。从句子结构的对称看,怛忧天下之心”“ 目前正反对比,两者之间要断开。另起主语,所以其前应断开。
5)本题中注意调整句子顺序贤才不用 修明;,苟且;,虚假的,这里引申为虚度;,侥幸。中的所以……的原因;,回避;,越级;,规劝;,责任。 故答案为:⑴D;⑵C;⑶C
享国日久/内外无患/因循苟且/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趋过目前/而不为久远之计/自以
祸灾可以无及其身
不任用贤才,不修明法度,苟且虚度岁月,那么侥幸或许可以没有什么变故。 这是我不敢回避越级进谏的罪行,而忘记(身负)竭力规劝陛下的责任的原因。 【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2)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与辨析能力。这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重识记,积累,掌握文言18个虚词的常规用法;当然也可以借助语境或利用教材所学作迁移联想等来推断词义。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4)此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
5)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参考译文】
关于时政的奏疏
王安石
年月日,备位充数之臣我冒死叩拜,向皇帝上奏。
我私下观察从古以来国君,在位的时间很长,如果没有至诚恳切为天下优虑的心意,即使没有暴政酷刑施加到百姓身上,天下也没有不乱的。从秦代往下,在位时间长的,有晋武帝、梁武帝、唐明皇。这三位帝王,都是聪明有智谋有功业的天子。在位时间长,国内外没有忧患,因循守旧苟且偷活,没有至诚恳切为天下担忧的意念,只注意度过目前的日子,不做长远的打算,自以为灾祸不会降临到自已身上,常常等到灾祸降临时后悔也来不及了。即使有时候自身可以免于遭难,而国家本来已经受到了破坏和侮辱,妻子儿女本来也遭受了穷困而走投无路,天下的百姓也已经尸横遍野,生还的人也时刻担心饥饿困顿和抢劫捆绑的危险。为人子孙,使宗庙毁坏受到侮辱,为人父母,却使百姓一家挨一家地死去,这些难道是仁孝的天子能够忍受的吗?然而晋、梁、唐的三位帝王由清平世界导致败亡,自认为灾祸不至于发生,却不知道突然之间灾祸就降临了。天下是最大的宝器,若非大力修明法度就不足以维持,若非广泛培养贤才就不足以保护占有。如果没有至诚恳切为天下担忧的意念,就不能寻求考察贤才,讲求法度。不任用贤才,不修明法度,苟且虚度岁月,有时还侥幸没有什么变故,但天长日久,没有不发生大的动乱的。
皇帝陛下有谦恭节俭的美德,有聪明容智的才能,有善待百姓珍爱万物的心意,而且在位时间很长了,此时确实是应该诚心为天下担忧,把晋、梁、唐的三位帝王作为借鉴的时
候了。根据我的观察,现在朝廷中担任官职的人,还不能说任用了贤オ,实施的政令措施,也不能说是合乎法度。官员在上胡作非为,底层的百姓日渐贫困,社会风气一天天地淡薄,国家财力一天天匮乏,而陛下住在深官之中,从来没有咨询考察讲求法度的意思。这就是我为陛下计议而不能不发慨叹的原因。
像因循守旧苟且偷生,贪图安逸而无所作为,可以侥幸一时,却不能保持天长日久。晋、梁、唐的三位帝王不知道考虑这些,所以灾难变乱一时间就发生了,即使再想去咨询考察讲求法度来救护自己,也已经来不及了。用古代来衡量现代,天下的安危成败,还可以加以挽救。有所作为的时机,没有什么时候比今天更紧急,过了今天,我担心后悔也来不及了。那么用至诚的态度咨询考察、广泛培养贤才,用至诚的态度讲求法度并极大地修明法度,陛下今日怎么能不抓紧时间去做呢?《尚书》上说:如果吃了药不感到头晕目眩,疾病就不能痊愈。请陛下时刻优虑这些致命的病症,不要把一天的头晕目眩作为痛苦。
我已经承蒙陛下提拔,让我做了侍从的官职,朝廷的治乱兴衰,都和我的荣辱有关,因此我不敢回避越级进谏的罪行而忘记规劝陛下的大义。请求陛下深入思考我的言论,作为自己的警戒,那么就是天下的大幸了。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轨则,壹禀于六律,六律为万事根本焉。 其于兵械尤所重,故云望敌知吉凶,闻声效胜负,百王不易之道也。
兵者,圣人所以讨强暴,平乱世,夷险阻,救危殆。自含齿戴角之兽见犯则校,而况于人怀好恶喜怒之气?喜则爱心生,怒则毒螫加,情性之理也。
昔黄帝有涿鹿之战,以定火灾;颛顼有共工之陈,以平水害;成汤有南巢之伐,以殄夏乱。递兴递废,胜者用事,所受于天也。
自是之后,名士迭兴,晋用咎犯,而齐用王子,吴用孙武,申明军约,赏罚必信,卒伯诸侯,兼列邦土,虽不及三代之诰誓,然身宠君尊,当世显扬,可不谓荣焉?岂与世儒暗于大较,不权轻重,猥云德化,不当用兵,大至君辱失守,小乃侵犯削弱,遂执不移等哉!故教笞不可废于家,刑罚不可捐于国,诛罚不可偃于天下,用之有巧拙,行之有逆顺耳。
夏桀、殷纣手搏豺狼,足追四马,勇非微也;百战克胜,诸侯慑服,权非轻也。秦二世宿军无用之地,连兵于边陲,力非弱也;结怨匈奴,絓祸于越,势非寡也。及其威尽势极,闾巷之人为敌国,咎生穷武之不知足,甘得之心不息也。
高祖有天下,三边外畔;大国之王虽称蕃辅,臣节未尽。会高祖厌苦军事,亦有萧、张之谋,故偃武一休息,羁縻不备。
历至孝文即位,将军陈武等议曰:南越、朝鲜自全秦时内属为臣子,后且拥兵阻阨,选蠕观望。高祖时天下新定,人民小安,未可复兴兵。今陛下仁惠抚百姓,恩泽加海内,宜及士民乐用,征讨逆党,以一封疆。孝文曰:朕能任衣冠,念不到此。会吕氏之乱,功臣宗室共不羞耻,误居正位,常战战栗栗,恐事之不终。且兵凶器,虽克所愿,动亦秏病,谓百姓远方何?又先帝知劳民不可烦,故不以为意。朕岂自谓能?今匈奴内侵,军吏无功,边民父子荷兵日久,朕常为动心伤痛,无日忘之。今未能销距,愿且坚边设候,结
和通使,休宁北陲,为功多矣。且无议军。故百姓无内外之徭得息肩于田亩天下殷富粟至十余钱鸣鸡吠狗烟火万里可谓和乐者乎!
太史公曰:文帝时,会天下新去汤火,人民乐业,因其欲然,能不扰乱,故百姓遂安。自年六七十翁亦未尝至市井,游敖嬉戏如小儿状。孔子所称有德君子者邪!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律书》)
1)对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卒伯诸侯,兼列邦土 伯:称霸 B. 遂执不移等哉 等:同样 C. 刑罚不可捐於国 捐:捐献 D. 朕常为动心伤痛 动心:不安 2)下列各组词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喜则爱心生,怒则毒螯加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B. 大至君辱失守,小乃侵犯削弱 乃有所不得已也 C. 因其欲然,能不扰乱,故百姓遂安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 孔子所称有德君子者邪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帝王制定事则,建立法度,确定万物的度数和准则,一切都遵照六律,六律是万事万物的根本。
B. 不可挽救的世儒不明大势,不权轻重,强调不用武力,结果国家削弱,甚至君亲受辱,国土失守。
C. 夏桀、殷纣、秦二世灭亡原因是贪婪之心不知停息;汉文帝因固守高祖知劳民不可烦的经验,贻误战机,未能统一疆土。
D. 司马迁认为文帝能顺应民意,使百姓安心生产,百姓安不思乱,汉文帝堪称孔子赞美的那种有德君子。
4)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故百姓无内外之徭得息肩于田亩天下殷富粟至十余钱鸣鸡吠狗烟火万里可谓和乐者乎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兵者,圣人所以讨强暴,平乱世,夷险阻,救危殆。
会高祖厌苦军事,亦有萧、张之谋,故偃武一休息,羁縻不备。 【答案】 1C 2A 3C
4)故百姓无内外之徭/得息肩于田亩/天下殷富/粟至十余钱/鸣鸡吠狗/烟火万里/可谓和乐者乎
5军队,是圣人用来讨伐强暴,平定乱世,夷除险阻,挽救危险局面的。 正赶上高祖(已经)为军事行动感到厌倦苦恼,也是(由于)有萧何、张良的计谋,所以决定停止武力征伐,专心休养生息,(采取笼络政策)对他们稍加约束,(使他们没有异心)而不加防备。
【解析】【分析】(1C项,解释为捐献有误,应解释为舍弃、抛弃,句子翻译为:国家不可抛弃刑罚。C错误。故选C
2A项,两个都是表对举,可译为…… B项,第一个副词,表;第
二个,判断动词,就是。两句意义用法不相同;。C项,第一个介词,依照、顺着;第二个,介词,通过、经由。两句意义用法不相同。 D项,第一个,助词,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字结构,表示……的人;第二个,助词,与连用,表被动。两句意义用法不相同。故选A
3C项,汉文帝因固守高祖知劳民不可烦的经验,贻误战机,未能统一疆土分析有误,由原文又先帝知劳民不可烦,故不以为意。朕岂自谓能?今匈奴内侵,军吏无功,边民父子荷兵日久,朕常为动心伤痛,无日忘之。今未能销距,愿且坚边设候,结和通使,休宁北陲,为功多矣。且无议军可知,汉文帝因固守高祖知劳民不可烦的经验,他希望能坚守边防,派遣使者,缔盟结好,使北部边陲得到休息安宁而不是派兵去征讨南越和朝鲜。他这样做使得天下和平安乐了很长时间。C错误。故选C
4 百姓无内外之徭意思是百姓内外都无徭役,表意完整,应断句;天下殷富句意完整,单独成句,在天下前与后断句;鸣鸡吠狗烟火万里是在叙述天下太平的景象,说的两个方面,应在鸣鸡”“烟火之前断句;可谓,一般用在一句话开始,意思是可称得上,在可谓前断句。综上这段话断句为 / / / / / / 。这段话翻译为:所以百姓内外都无徭役,在田亩中使肩头得到休息(以致力于农事),致使天下殷实富足,一石粮食达到了只值十余文钱的价格,国内鸡鸣狗吠相闻,飘着炊烟的家户绵延万里,可以称得上是一片和平安乐的景象呀!
5)本题翻译赋分点:①“兵者,圣人所以讨强暴,判断句;,军队;所以,用……的(工具);,使……平。②“,恰逢;,苦于,为……所苦;,停止,偃息;休息,休养生息;羁縻,拘束,约束。 故答案为:⑴C;⑵A;⑶C
⑷故百姓无内外之徭/得息肩于田亩/天下殷富/粟至十余钱/鸣鸡吠狗/烟火万里/可谓和乐者
军队,是圣人用来讨伐强暴,平定乱世,夷除险阻,挽救危险局面的。
正赶上高祖(已经)为军事行动感到厌倦苦恼,也是(由于)有萧何、张良的计谋,所以决定停止武力征伐,专心休养生息,(采取笼络政策)对他们稍加约束,(使他们没有异心)而不加防备。
【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2)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与辨析能力。这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重识记,积累,掌握文言18个虚词的常规用法;当然也可以借助语境或利用教材所学作迁移联想等来推断词义。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4)此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
5)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参考译文】
帝王掌握事态,建立法纪,对物品进行度量,确定准则,一概要承受六律的控制,六律是万事万物的根本呀。
六律对于兵家尤其重要,所以说两军相遇望见敌阵上的云气、日晕就可以知道出师的吉凶,军中的太师应用律听到军声就能够占验交战的胜负,这是无论哪一个君王都不能改变的法则。
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时,吹动音律探听声气,从孟春一直推算到季冬,和纣王的暴虐酷急相应是兼有很重的杀气,在五音中武王是崇尚军中和协士卒同心的宫音。同声气的事物互相依从,这是万物的自然现象,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
军队,是圣人用来讨伐强暴势力、平定混乱的社会局面、铲除艰难险阻、挽救国家危亡局面的工具。连口含利齿头戴犄角的野兽受到外物的侵犯,尚且要与它角力抵抗,更何况人还怀抱有好恶喜怒的意气呢?喜欢就会产生爱心,愤怒就会施加暴力,这是情性中的自然道理。
从前黄帝发动了涿鹿地区的战斗,来平定五行中属火的灾难;颛顼摆布下对共工氏的战阵,来消除五行中属水的危害;成汤发动了使桀逃奔到南巢山去的攻伐,来灭绝夏代的暴乱。(动用武力)一个时期兴盛一个时期废弃,胜利的人掌管国家权力,他的权力是从上天那里接受下来的。
从此之后,有名的武士更迭兴起,晋国任用咎犯(狐偃,亦即胥臣),而齐国任用王子成父,吴国任用孙武,申明军事行动的规范,赏罚措施必守信用,终于称霸诸侯,兼并了列国的封土,虽说比不上三代时期由天子发布诰令誓命所给予的封赏,然而自身得到宠荣,国君受到尊重,在当世名声显扬,能说不荣耀吗?难道和社会上的儒生不明大法大理,不权衡利害得失,苟且地宣言道德教化,说不应当动用武力,大至君主受辱国家失守,小则受到侵犯国家削弱,仍然是固执己见不加变通的情况能够等同吗!所以家庭不能够废掉教鞭,国家不能够捐弃刑罚,天下不能够偃息诛伐,只是武力动用起来计谋上有巧妙笨拙,施行起来有顺从还是违反正义原则的不同罢了。
夏桀王、殷纣王能赤手空拳与豺狼搏斗,光脚追赶四匹马拉着的车,勇力并不弱;身经百战都能取得胜利,使得诸侯对他们恐惧服从,权势是不轻的。秦二世把军队驻扎在不能发挥作用的地方,在边界上连接着大量兵员,力量是不弱的;和匈奴结有深怨,被於越的祸患所碍,势力不算寡弱。等到他威权耗尽势力疲极,闾巷中的平民也成了相当于自己敌对国家一样的势力。罪过就是产生于他们穷兵黩武不知止足,嗜好贪婪之心永不停息。 高祖统一天下后,三方边境都有外族叛乱;诸侯大国的封王虽称为天子的屏藩辅佐,但他们并没有尽到做臣属的礼节。正赶上高祖(已经)为军事行动感到厌倦苦恼,也是由于有萧何、张良的计谋,所以决定停止武力征伐,专心休养生息,(采取笼络政策)对他们
稍加约束,(使他们没有异心)而不加防备。
直到孝文帝即位,将军陈武等建议说:南越、朝鲜自从秦朝统一时内属为臣子,后来又拥有军队据守在险要地带,时时想动身进取而密切观望。高祖时天下刚刚平定,人民刚刚得到一点安宁,没有能再次兴兵去讨伐他们。如今陛下以仁德、惠爱抚治百姓,恩泽及于整个天下,应该趁着士卒民众乐于为陛下所用的机会,讨伐叛逆的党徒,来统一疆土。文帝说:朕能够承担天子的重任,从来没有想到这些。赶上吕氏作乱,功臣和宗室共同认为让我登位不算是羞耻,阴差阳错使我得了皇帝的正位,我常战战兢兢,特别不安,唯恐国事不能有个好的终结。况且军事装备是凶恶的器械,虽然能够达到所设想的愿望,动用起来也是有耗费的弊病,又怎能避免得了百姓抛家离业远方征讨?先皇帝知道劳乏的百姓不可去烦扰,所以不能把动用军队作为一种意愿。我怎么可以自己逞强称能?如今匈奴入侵内地,军官士吏御敌没有功劳,边境上民众中的父子们扛着武器守候日子已经很长,我常常为此不安和伤痛,没有一天能够忘记。如今既不能销毁兵器,长守安定,但愿暂且坚守边防,远设斥候,派遣使者,缔盟结好,使北部边陲得到休息安宁,这样做的功劳就是很多了。暂且不可再议论动用军队的事了。所以百姓内外都无徭役,在田亩中使肩头得到休息(以致力于农事),致使天下殷实富足,一石粮食达到了只值十余文钱的价格,国内鸡鸣狗吠相闻,飘着炊烟的家户绵延万里,可以称得上是一片和平安乐的景象呀! 太史公说:文帝时,赶上天下刚从水火中解脱出来,人民安心生产,顺着他们的意愿,能不受到战事扰乱,所以百姓都很安定。即便六七十岁的老翁也未曾到过集市之中,游玩嬉戏起来像个孩子一样。这就是孔子所称道的有德君子吧!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韦贯之,名纯,避宪宗讳,遂以字行。少举进士。德宗末年,人有以贯之名荐于京兆尹李实者,实举笏示所记曰:此其姓名也,与我同里,素闻其贤,愿识之而进于上。说者喜,骤以其语告于贯之,且曰:子今日诣实而明日受贺矣。贯之唯唯,数岁终不往,然是后竟不迁。
永贞中,始除监察御史。上书举季弟纁自代,时议不以为私。转右补阙,而纁代为御史。元和元年,宰相杜佑子从郁为补阙,贯之持不可,寻降为左拾遗。复奏:拾遗、补阙虽品不同,皆是谏官。父为宰相,子为谏官,若政有得失,不可使子论父。改为秘书丞。新罗人金忠义以机巧进,至少府监,荫其子为两馆生。贯之持其籍不与,曰:工商之子,不当仕。忠义以艺通权,幸为请者非一,贯之持之愈坚。既而疏陈忠义不宜污朝籍,词理恳切,竟罢去之。
讨吴元济也,贯之请释镇州,专力淮西,且言:陛下岂不知建中事乎?始于蔡急而魏应也,齐、赵同起,德宗引天下兵诛之,物为殚屈,故朱泚乘以为乱。此非它,速于扑灭也。今陛下独不能少忍,俟蔡平而诛镇邪?时帝业已讨镇,不从。终之,蔡平,镇乃服。初,讨蔡,以宣武韩弘为都统,又诏河阳乌重胤、忠武李光颜合兵以进。贯之以为诸将四面讨贼各税进取今若置统督复令二帅连营则持重养威未可以岁月下也亦不从后四年乃克蔡皆如贯之策运。
有张宿者,有口辩,得幸于宪宗,擢为左补阙。将使淄青,宰臣裴度欲为请章服。贯之曰:此人得幸,何要假其恩宠耶?其事遂寝。宿深衔之,卒为所构,诬以朋党,罢为吏
部侍郎。不涉旬,出为湖南观察使。后罢为太子詹事,分司东都。穆宗立,即拜河南尹,以工部尚书召。未行,卒,年六十二,诏赠尚书右仆射,谥曰贞。
(据《旧唐书》《新唐书》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实举笏示所记曰 笏:笏板 B. 然是后竟不迁 迁:升官 C. 其事遂寝 寝:睡觉 D. 宿深衔之 衔:怀恨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人有以贯之名荐于京兆尹李实者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B. 骤以其语告于贯之 贪于财货,好美姬 C. 俟蔡平而诛镇邪 封府库,而待将军至 D. 后四年乃克蔡 臣乃敢上壁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韦贯之坚持原则,不御私情。上书推荐弟弟韦了秘书丞。
B. 韦贯之刚强正派,不阿权贵。有人把他推荐给京兆尹李实,李实表示愿意结识他并把他推荐给皇上。韦贯之并没在意,几年没有去拜访李实,失去了通过李实推荐而升迁的机会。
C. 韦贸之洞察力强,料事如神。讨伐吴元济的时候,韦贯之建议先放下镇州,全力对付淮西;不赞成设置都统的同时又令二帅连营,这些德宗都没采纳。事后证明韦贯之是正确的。
D. 贯之为官敢言,坚守正义。皇帝宠臣张宿出使外地,宰相装度为他请求章服,书贯之严词坚决反对。因此事得罪了做谏官的张宿,张宿后来诬以朋党报复韦贯之。 4)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贯之以为诸将四面讨贼各税进取今若置统督复令二帅连营则持重养威未可以岁月下也亦不从后四年乃克蔡皆如贯之策运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说者喜,骤以其语告于贯之,且曰:子今日诣实而明日受贺矣。 忠义以艺通权,幸为请者非一,贯之持之愈坚。 【答案】 1C 2B 3A
4)贯之以为诸将四面讨贼/各税进取/今若置统督/复令二帅连营/则持重养威/未可以岁月下也
5(向李实)推荐(韦贯之)的人很高兴,急忙把李实的话告诉韦贯之,并且说:你今天到李实那里去,第二天就能受到庆贺。”②金忠义用艺能来结交权贵宠臣,替他说情的不止一两个,韦贯之对自己所持意见更加坚定。
【解析】【分析】(1C项,其事遂寝寝:睡觉解释错误 ,在这句话中是主语,作谓语,这句话解释为这件事于是被搁置一边在这里的意思是搁置。故代替自己做监察御史,当时人们并不认为他偏私;宰相儿子杜从郁做补阙,韦贯之却两次上奏,致使杜从郁的官职一降再降,做
C
2A项,人有以贯之名荐于京兆尹李实者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中的都是介词,把。B项,骤以其语告于贯之中的,介词,引出对象,不翻译;贪于财货,好美姬中的,介词,在。C项,俟蔡平而诛镇邪 封府库,而待将军至中的都是连词,表承接。D项,后四年乃克蔡臣乃敢上壁中的都是副词,才。故选B 3A项,宰相儿子杜从郁做补阙,韦贯之却两次上奏错,两次上奏一次是针对,一次是针对左拾遗;且一降再降为秘书丞错,原文第二段是改为秘书丞。故选A
4)句中贯之为人名,诸将四面讨贼以为的宾语;”“”“”“是句首的标志;为句末标志;后四年表时间,独立成句;克蔡为动宾结构,攻克蔡;也可结合本句意思断句为:贯之以为诸将四面讨贼/各税进取/今若置统督/复令二帅连营/则持重养威/未可以岁月下也/亦不从/后四年/乃克蔡/皆如贯之策运。文言大意:韦贯之以为诸将从四面讨伐叛贼,各自会迅速进攻,如今设置都统督战,又令二个节帅连营,那么他们会慎重行事,保存各自威力,攻克的日期就难以估计了。皇帝还是没有听从。后来用了四年时间才攻克蔡州。一切都如韦贯之所预料的。
5)此题注意,说者:推荐(韦贯之)的人;骤:急忙;诣:到。明日:第二天。以:用;通:结交;权,权贵宠臣;幸:希望。 故答案为:⑴C;⑵B;⑶A
⑷贯之以为诸将四面讨贼/各税进取/今若置统督/复令二帅连营/则持重养威/未可以岁月下
(向李实)推荐(韦贯之)的人很高兴,急忙把李实的话告诉韦贯之,并且说:今天到李实那里去,第二天就能受到庆贺。”②金忠义用艺能来结交权贵宠臣,替他说情的不止一两个,韦贯之对自己所持意见更加坚定。
【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2)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与辨析能力。这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重识记,积累,掌握文言18个虚词的常规用法;当然也可以借助语境或利用教材所学作迁移联想等来推断词义。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4)此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
5)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
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参考译文】
韦贯之,名纯,避宪宗名讳,以字行于世。年轻时就考中进士科。德宗末年,人有把韦贯之推荐给京兆尹李实,李实举起笏板给人看他所记下来的名字,说:这是他的姓名,和我是同乡,一向就听说他很贤能,希望认识他,然后引荐给皇上。推荐的人很高兴,急忙把李实的话告诉韦贯之,并且说:你今天到李实那里去,明天就能受到庆贺。韦贯之维诺而已,但几年中始终不肯前往,这件事之后他的官位也没有升迁。
永贞年间,韦贯之才被授任为监察御史。他上书举荐小弟韦纁代替自己任监察御史,当时议论这不是徇私枉法。于是转任右补阙,而韦纁代替自己做监察御史。元和元年,宰相杜佑的儿子杜从郁做补阙,韦贯之坚持说不可以,不久降职为左拾遗。他再次上奏说:拾遗、补阙虽然品级不同,但都是谏官。父亲任宰相,儿子任谏官,如果政事有失,做儿子的不可能去议论父亲。于是杜从郁改任秘书丞。新罗人金忠义因为投机取巧进用,官做到少府监,他的儿子以门荫当上了两馆的生徒。韦贯之扣住他的册籍不下发,并说:工商之家出身的子弟,不应当做官。金忠义用艺能来结交权贵宠臣,替他说情的不止一两个,而韦贯之更是坚持己见。他不久又上疏陈述金忠义不应当玷污朝廷官吏的名册,词理恳切,金忠义的官职终于被免去。
当时讨伐吴元济,韦贯之请求先放下镇州,集中力量对付淮西,并且说:陛下难道不知道建中年间的事情吗?开始是蔡州急呼,而魏州响应,齐、赵一同起来,德宗征发天下兵马讨伐他们,财物用完而人力费尽,所以朱泚乘机作乱。这不是别的原因,是要迅速扑灭叛乱。如今陛下难道不能稍稍忍一下,等蔡州平定之后再讨伐镇州吗?当时皇帝已经讨伐镇州了,没有听从韦贯之的建议。最终的结果是,蔡州平定之后,镇州才屈服。开始,讨伐蔡州,让宣武韩弘做都统,皇帝又下诏叫河阳乌重胤、忠武李光颜合并兵力而进军。韦贯之以为诸将从四面讨伐叛贼,各自会迅速进攻,如今设置都统督战,又令二个节帅连营,那么他们会慎重行事,保存各自威力,攻克的日期就难以估计了。皇帝还是没有听从。后来用了四年时间才攻克蔡州。一切都如韦贯之所预料的。
有个叫张宿的人,很有口才,受到宪宗的宠幸,被提升为左补阙。张宿将要出使淄青,宰相裴度要替他请求章服。韦贯之说:此人已备受皇帝宠幸,为何还要再给他优厚的宠幸呢?于是这件事就停了下来。张宿因此对他怀恨在心,(韦贯之)最终还是被张宿陷害,张宿诬陷他结朋连党,罢免了他的官职,让他做了吏部侍郎。不到十天,又外任为湖南观察使。后来又罢为太子詹事,在东都分司任职。穆宗即位,随即下令授拜他为河南尹,召入朝廷任工部尚书,还未赴任,去世,终年六十二岁,追赠尚书右仆射,谥号贞。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以为隐者 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彼执舆者为谁?子路曰: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然。曰:是知津矣。桀溺谓子路曰:了为谁?曰:为由。曰:子,孔丘之徒与?然。桀溺曰:悠悠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与其辟人之士,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耨而不辍。子路以告孔子 孔子抚然曰:兽不可与同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他日,子路行,遇荷蓧丈人,曰:子见夫子乎?人曰:四体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以告,孔子曰:隐者也。
往,则亡。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1)下列对句中划线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使子路问津 路口 B. 而谁以易之 替换 C. 耰而不辍 停止 D. 植其杖而芸 ,播种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隐者,隐士,隐居不仕的古代知识分子,往往有着独立的人格和超凡的才德学识。 B. 子路,名子路,字仲由,孔子的弟子,曾跟随孔子周游列国,孔门十哲之一。 C. 夫子,对年长而学问好的人的尊称,犹今之所谓先生”“老师,此处指孔子。 D. 四体,人的四肢。五谷,五种谷物,常指稻、稷、麦、菽、、麻,后来也泛指谷物. 3)把下列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彼执舆者为谁 译文:那个拉着车的人是谁
B. 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译文:还不如跟着我们这些避世的人呢 C. 子路以告孔子 译文:子路就告诉了孔子
D. 复往,则亡 译文:再到那里去看看,老人已经走了 【答案】 1C 2B 3C
【解析】【分析】(1A项,津:路口错误,应该为津:渡口B 项,易:替换误,应该为易:改变C项,正确。D项,芸:通,播种错误,应该为芸:通,除草。故选C
2B项,子路,名子路,字仲由错误,子路,名仲由,字子路。B错误。故选B 3C项,子路就告诉了孔子错误,字后省略,应译为:子路把这个经过告诉了孔子。C错误。故选C 【附参考译文】
在路上遇见长沮、桀溺两人并肩耕田,孔子以为他们是隐士,就叫子路前去打听渡口在什么地方。长沮说:那个拉着马缰的人是谁?子路回答说:是孔丘。长沮又问:是鲁国的孔丘吧?子路说:是的。长沮说:那他应该知道渡口在哪儿了。桀溺又问子路: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桀溺说:你是孔丘的门徒吗?子路说:是的。桀溺说:天下到处都在动荡不安,而谁能改变这种现状呢?况且你与跟着那逃避暴乱臣的人四处奔走,还不如跟着我们这些躲避乱世的人呢?说完,就继续不停地耕田。子路把此话告诉了孔子,孔子失望地说:我们不能居住在山林里与鸟兽同群,要是天下太平,我也用不着到处奔走想改变这个局面了。有一天,子路一个人行走的时候,路遇一位肩扛除草工具的老人。子路问他:您看见过我的老师吗?老人说:你们这些人四肢不勤劳,五谷分辨不清,谁是你的老师我怎么会知道?说完就挂着拐杖拔草去了。事后子路把这些经过告诉了孔子,孔子说:这是位隐士。叫子路再到那里看看,老人已经走了。 故答案为:⑴C;⑵B;⑶C
【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
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2)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贵在平时的积累,经常翻阅经典,遇到不明白的就请教和查证。也可以分类整理,便于查询和记忆。
3)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李光弼,营州柳城人。父楷洛本契丹酋长武后时入朝累官左羽林大将军封蓟郡公吐蕃寇河源楷洛率精兵击走之师还卒于道赠营州都督谥曰忠烈。光弼严毅沉果,有大略,幼善骑射。起家左卫亲府左郎将,累迁左清道率,兼安北都护。俄袭父封。以破吐蕃、吐谷浑功,进云麾将军。朔方节度使安思顺表为副,爱其材 欲以子妻之。安禄山反,郭子仪荐其能,诏摄御史大夫,持节河东节度副大使,兼云中太守。光弼以朔方兵五千出土门,东救常山,次真定,常山团练子弟执贼将安思义降。郡为战区,胔资蔽野,光弼酹而哭之,出为贼幽闭者 厚恤其家。渣关失守,玄宗幸蜀,人心惊骇。肃宗理兵干灵武 光弼户部尚书,兼太原尹、北京留守。光弼以景城、河间兵五千入太原。前此,节度使王承业军政不修,侍御史崔众主兵太原,侮易承业,光弼闻之素不平。至是,诏众以兵付光弼。众素狂易,见光弼长揖 不即付兵,光弼怒,收系之。会使者至,拜众御史中丞。光弼曰:众有罪,已前系,今但斩侍御史。若使者宣诏。亦斩中圣。使者内诏不敢出,乃斩众以徇,威震三军。至德二载,思明、希德将兵十万攻光弼,时锐兵悉赴朔方,而麾下卒不满万。众议培城以守,光弼曰:城环四十里,贼至治之,徒疲吾人.”乃彻民屋为摞石车,车二百人挽之。石所及辄数十人死,贼伤十二。思明为飞楼车,障以木幔 筑土山临城,光弼遣人穴地颓之。思明宴城下,倡优居台上新指天子,光弼遣人隧地禽之。思明大骇,徙牙帐远去,军中皆视地后行。又潜沟营地,将沉其军,乃阳约降。至期,遣裨校出,若送款者,思明大悦。俄而贼数千没于堑,城上鼓噪,突骑出乘之俘斩万计。思明畏败,乃去,留希德攻太原。光弼出敢死士搏贼,斩首七万级,希德委资粮遁走。初,贼至,光弼设公幄城隅以止息 经府门不顾。困解,阅三昔乃归私寝。后与九节度围安庆绪于相州,大战邺西,败之。光弼与诸将议:思明勒兵魏州,欲以怠我,不如起军逼之,彼惩嘉山之败,不放轻出,则庆绪可禽。观军容使鱼朝恩固谓不可。既而思明来援,光弼拒贼,战尤力,杀略大当。诸将惊溃,各引归,所在剽掠,独光弼整众还太原。帝贷诸将罪,以光弼兼幽州大都督府长史。未几,为天下兵马副元帅。
(节选自《新唐书·李光弼传》)
(注)胔:腐烂的尸体。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父楷洛/本契丹酋长/武后时入朝累官/左羽林大将军封蓟郡公/吐蕃寇河源/楷洛率精兵击走之/师还/卒于道/赠营州都督/谥日忠烈/
B. 父楷洛本契丹酋长/武后时入朝/累官左羽林大将军/封蓟郡公/吐蕃寇河源/楷洛率精兵击/
走之师/还卒于道/赠营州都督/谥曰忠烈/
C. 父楷洛本契丹酋长/武后时人朝累官/左羽林大将军/封蓟郡公/吐蕃寇河源/楷洛率精兵击/走之/师还/卒于道/赠营州都督/谥曰忠烈/
D. 父楷洛/本契丹酋长/武后时入朝/累官左羽林大将军/封蓟郡公/吐蕃寇河源/楷洛率精兵击走之/师还/卒于道/赠营州都督/谥曰忠烈/
2)下列对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爱其材 欲以子妻之 材:通,才华。妻:用作动词,给……做妻子。 B. 使者内诏不敢出,乃斩众以徇 内:通,收纳。众:作状语,当众。 C. 光弼遣人穴地颓之 穴:用作动词,挖洞穴。颓:使动用法,使……倒塌。 D. 将沉其军,乃阳约降 沉:使动用法,使……沉陷。阳:假装,表面上。 3)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俄袭父封 俄:过了不久 B. 玄宗幸蜀 幸:皇帝亲临 C. 贼伤十二 十二:十分之二 D. 帝贷诸将罪 贷:严惩 4)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他三句不一样的一项是(
A. 出为贼幽闭者 B. 肃宗理兵于灵武 C. 障以木幔 D. 光弼设公幄城隅以止息
5)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 累迁,指多次升迁,连续升迁,迁,指官职变动,后文的进、摄、兼、拜等皆是此意。 B. 长揖:古代汉族的交际礼仪风俗,见面时拱手自上而至极下,大多数用于晚辈对长辈。 C. 年号:从秦始皇开始历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词意吉瑞隽永,如建隆、永平、至德。 D. 牙帐:古代官署的大门上有猛兽利牙的图案,所以称官署为牙,牙帐指将帅所居营帐.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光弼少善骑射,有谋略。他得到朔方节度使安思顺和当朝重臣郭子仪的赏识,后曾担任户部尚书、天下兵马副元帅。
B. 李光弼能征善战。至德二年,史思明等人前来攻城。此时敌众我寡,李光弼力排众议,灵活地运用战术,击退了敌人。
C. 李光弼为国钉敌,忘我无私。在叛军围城之时,他就算经过自己家口也不看一眼;在围困解除后,过了三晚才回家。
D. 李光弼领兵有方。相州一城,战况惨烈。敌人一路劫掠,只有李光弼带领部队拼力抗战,最后整治军队回到了太原。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光弼以朔方兵五千出土门,东救常山,次真定,常山团练子弟执贼将安思义降。 侍御史崔众主兵太原,侮易承业,光弼闻之素不平。
思明勒兵魏州,欲以怠我,不如起军逼之,彼惩嘉山之败,不敢轻出,则庆绪可禽。 【答案】 1D 2B 3D 4A 5D

6D
7李光弼率朔方军队五千人从土门出兵,向东援救常山,驻扎在真定,常山团练兵抓住叛军将领安思义归降。侍御史崔众主持太原军务,崔众经常欺凌、轻慢王承业,李光弱听说这件事,向来为此不平。史思明陈兵于魏州,是想让我军懈怠,我们不如起军逼近他。他忌惮于嘉山之败,不敢轻意出兵,那么安庆绪就可擒获了。
【解析】【分析】(1 累官左羽林大将军的意思是多次升官至左朝林将军,所以中间不能断开,前断句,排除选项AC楷洛率精兵击走之的意思是李楷洛率精兵打跑了入侵的吐蕃人,所以中间不能断开,后断句,师还的意思为班师回来的路上,中间不能断开,后断句,排除选项B,故选D。句子翻译:他的父亲李楷洛曾是契丹的酋长。在武则天做皇后时,李楷洛入朝为官,多次升官至左朝林将军,封为蓟郡公。吐蕃入侵河源,李楷洛率精兵打跑了入侵的吐蕃人,班师回来的路上,去世了。皇帝追赠了他营州都督,谥号为忠烈。
2B项,众:作状语,当众错误,应该为众:人名,指崔众B错误。故选B 3D项,贷:严惩错误,应该为贷:宽恕 成语有严惩不贷D错误。故选D 4A项,被动句,表被动,句子意思为:释放那些被叛军关押的人。B项,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肃宗于灵武理兵,句子翻译:肃宗在灵武统领军队。C项,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木幔障,句子翻译:用木板遮挡。D项,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弼(于)城隅设公幄以止息,句子翻译:李光弼在城中一角安置营帐来休息。故选A 5A项,摄、兼、拜等皆是此意错误,摄、兼、拜都不表官职变动,摄,代理。兼,兼任。拜,授予。B项,大多数用于晚辈对长辈错误,长揖,上古时开始流行,不分长幼尊卑都可用,但多数用于平辈之间。C项,年号:从秦始皇开始历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错误,年号:汉武帝时首创。D项,正确。故选D
6D项,敌人一路劫掠错误,由原文诸将惊溃,各引归,所在剽掠,独光弼整众还太原可知,劫掠的是溃逃的其他官兵,而不是敌人D错误。故选D
7)赋分点:东:向东。次:驻扎。执:抓住。主:主持。侮易:经常欺凌、轻慢。素:向来。勒兵:陈兵。怠:懈怠。惩:忌惮。禽:擒获。 故答案为:⑴D;⑵B;⑶D;⑷A;⑸D;⑹D
李光弼率朔方军队五千人从土门出兵,向东援救常山,驻扎在真定,常山团练兵抓住叛军将领安思义归降。侍御史崔众主持太原军务,崔众经常欺凌、轻慢王承业,李光弱听说这件事,向来为此不平。史思明陈兵于魏州,是想让我军懈怠,我们不如起军逼近他。他忌惮于嘉山之败,不敢轻意出兵,那么安庆绪就可擒获了。
【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常见的句首句尾语气词、句式、修辞、意思进行断句。本题可以根据句中动词、虚词、句子结构,抓住关键词,然后根据语意进行断句。
2)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句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 3)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式的辨析能力。解答本题,可结合着常见的文言文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固定句式等)分析判断。
5)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
6)本题考查把握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此类题目要梳理原文内容,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把各个选项与原文内容进行细致比对,逐个排除。 7)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句翻译首先要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重点字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语法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附参考译文】
李光弼是营州柳城人。他的父亲李楷洛曾是契丹的酋长。在武则天做皇后时,李楷洛入朝为官,多次升官至左朝林将军,封为蓟郡公。吐蕃入侵河源,李楷洛率精兵打跑了入侵的吐蕃人,班师回来的路上,去世了。皇帝追赠了他营州都督,谥号为忠烈。李光弼为个严谨刚毅,沉稳果决,有大谋略,年幼即擅长骑马射箭。李光弼从左卫亲府左郎将做起,多次升迁至左清道率,兼任安北都护。不久,就承袭了父亲的封号。因为其打败吐蕃。吐谷浑的功劳,升迁云麾将军。朔方节度使安思顺上表任命李光弼为副手,喜爱他的才干,想将女儿嫁给他。安禄山反叛了,郭子仪推存他的才能,皇帝诏令其代理御史大夫,持符节任河东节度副大使,兼任云中太守。李光弼率朔方军队五千人从土门出兵,向东援救常山,驻扎在真定,常山团练兵抓住叛军将领安思义归降。常山郡是当时的战场,死尸遍地,李光弼祭奠哭悼他们,释放那些被叛军关押的人,给他们家送去丰厚的慰问品。潼关失守了,玄宗驾临蜀地,百姓人心惊恐。肃宗在灵武统领军队,授予李光弼户部尚书之职,兼任太原尹、北京留守。李光弼率领景城、河间兵马五千进入太原。这之前,节度使王承业不治理军务,侍御史崔众主持太原军务,崔众经常欺凌、轻慢王承业,李光弼听说这件事,向来为此不平。到这时,皇帝下诏书命今崔众把军队交付李光弼。崔众一贯狂做看不起他人,见到李光弼只是长揖而已,没有马上交出军队,李光弼很生气,将他抓住关押起来。恰好朝廷使者到了,授予崔众御史中丞。李光弼说:崔众有罪,此前已关押,现在只杀付御史。如果使者宣读皇帝的任命诏书,也要杀了新任命的御史中丞。使者收起诏书不敢拿出来,于是李光弼杀了崔众示众,威震三军。至德二年,史思明、蔡希德率高秀岩、牛廷蚧带领十万军队攻打李光弼。当时,精锐军队全部开赴朔方,李光弼手下兵士不到一万人,众人建议加高城墙来防守,李光弼说:城墙周围四十里,叛军到了再整修它,白白地使我们的兵士和百姓疲顿。于是拆毁民屋造摞石车,摞石车由西百人拉动,发射的石头砸到之处常数十人死伤,结果十分之二的叛军被砸死砸伤。史思明造飞楼车,用木板遮挡,在靠近城墙的地方筑土山,李光弼派人挖地洞使土山倒塌。史思明在城墙下欢宴,
歌女戏子在观台上戏辱奚落天子,李光弼派人挖地道抓获了他们。史思明非常惊恐,将主帅的营帐移走,远远离开,军队都选择地势纷纷后撤。李光弼又暗中在敌军营地边挖出深沟,预谋使敌军陷入其中,就假装约定投降。到约定时间,派遣副校将出城,好像送财物投降的人,史思明非常高兴。不久,叛军数千人陷入深沟中,城上守军擂鼓呐喊,冲锋陷阵的精锐骑兵出城追逐敌军,俘虏、杀死敌人按万计算。史思明害怕失败,就率军离开了,只留下蔡希德进攻太原。李光弼派出敢死队与敌军搏击,杀敌七万人,蔡希德丢下粮草物资逃跑了。当初,叛军刚到,李光弼在城中一角安置营帐来休息,经过府门不看一眼。围困解除后,过了三晚才回家。后来李光弼与九节度使将安庆绪围困在相州,大战邺西,击败他。李光弼与众将商议说:史思明陈兵于魏州,是想让我军懈怠,我们不知起军逼近他。他忌惮于嘉山之败,不敢轻意出兵,那么安庆绪就可擒获了。观军容使鱼朝恩坚持认为不可。不久史思明来教援,李光弼抵抗敌军,战斗特别尽力,杀戮掳掠敌军与自身伤亡大致相当。众将惊慌溃散,各自率军败退,到处抢劫掠夺,只有李光弼整治军队回到太原。皇帝宽恕了众将的罪责,任命李光弼兼任幽州大都督府长史。不久,任天下兵马副元帅。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避风岩记 (明)张明弼
避风岩在端州之北三十里许,或曰与砚坑相近。古未有是名,余避风其下,故赠以是名也。
余何以避风其下?崇祯己卯仲秋,余供役粤帷。二十五日既竣事,则遍谒粤之大吏。大吏者,非三鸣鼓吹不启户,非启户则令长不敢入。余东驰西鹜,左诇右需,目厌于阍卤簿绛旗朱帽之状,耳厌于笳鼓引赞殿喝之声,手足筋骨疲于伏谒拜跽以头抢地之事。眩瞀车上,至不择店肆而解衣卧之。凡六日而毕,则又买舟过肇,谒制府。制府官厌贵,礼愈绝,控拜数四,颔之而已。见毕即登舟,将返杨山。
九月朏 宿三十里。力引数步,偶得一岩。江回峰抱,风力稍损,乃息焉。及旦而视之,则断崖千尺,上侈下弇,状如檐牙。仰而睨之,若层衡之列烟上,崩峦倾返,颓石矗突,时有欲落之势,栗乎不可以久留焉。狂飙不息,竟日居其下。胥仆相扶,上舟一步,得坐于石隙草际。听怒涛声,若奔走败马;望沸波,若一群白鹅鼓翼江心,及跳沫山足,又若千百素鳞跃上岸。石崖磔磔,不沾土壤。面紫茎缠带,青芜数尺,一偃一立,若青狮奋迅而不得去,又若怒毛之兽,风过毛竖,不能自休。身往江坳,目力相界,不能数里,而阴氛交作,如处黑帷。从者皆惨容而相告曰:日复夕矣,将奈何?
余笑而语之曰:第安之,第安之。吾视夫复嶂重峦,缭青纬碧,犹胜于院署之严丽也;吾视夫复崩崖倾石,怒涛沸波,犹胜于贵人之颐颊心腑也;吾视夫青芜紫茎,怀烟孕露,犹胜于大吏之绛骑彤驺也;吾视夫谷响山啸,激壑鸣川,犹胜于高衙之呵殿赞唱也;吾视夫藉草坐石,仰瞩云气,俯视重泉,犹胜于拳跽伏谒于尊宦之阶下也。天或者见吾出则伛偻,入则簿书,已积两载矣,无以抒吾胸中之浩浩者,故令风涛阻滞,使此孤岩以恣吾数刻之探讨乎?……余年少有志,养二龙于水壑,调一鹤于中峰,与羽服思玄之徒,上烟驾,登月馆以望四海三山如聚米萦带而心为时夺至堕俗网往返数千里徒以充厮养之役有才无时
甘于下人。今日见此水石,若见好友,犹恐谆芒、卢敖诸君,诋余以井甃之识,而又何事愁苦于兹岩之下乎?从者皆笑,余乃纳以兹名。
岩顶有一石,望之如立人,或曰飞来之塔顶也;或曰当是好奇者,跻是崖之巅,如昌黎不得下,乃化而为石云。岩侧有二崩石,一大一小,仅可束两缆。小吏程缨曰:当黑夜暴风中,舟人安能择此,神引维以奉明府耳。语皆不可信,并记之。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有删减)
【注释】阍:看门人。驺:官吏的侍从人员。卤薄:帝王和官员们出行时的仪仗。fěi,农历每月初三日的代称。甃(zhòu):井壁。明府:汉代对郡太守的尊称,唐以后多用以称县令。作者时任杨山县令。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若层衡之列烟上 衡:横贯。 B. 目力相界 不能数里 界:交接。
C. 使此孤岩以恣吾数刻之探讨乎 探讨:探索,寻求。 D. 跻是崖之巅 跻:登上。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栗乎不可以久留焉 知不可乎骤得
B. 犹胜于院署之严丽也 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C. 天或者见吾出则伛偻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D. 余乃纳以兹名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况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题目避风可谓一语双关,既指避自然之风,又指避官场的种种邪气、种种歪风。 B. 第二、三自然段的铺陈两两相对,指出岩下风之凶险胜过官场的恶习,令作者惊悚愁苦。
C. 本文叙述清晰,描写形象,尤其是议论部分言语铿锵,气势奔涌,具有纵横挥洒的雄辩色彩。
D. 文末引小吏程缨神引维以奉明府耳的话,再现官场溜须拍马的陋习,与前文形成照应。
4)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登月馆以望四海三山如聚米萦带而心为时夺至堕俗网往返数千里徒以充厮养之役有才无时甘于下人。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制府官厌贵,礼愈绝,控拜数四,领之而已。
犹恐谆芒、卢敖诸君,诋余以井甃之识,而又何事愁苦于兹岩之下乎? 【答案】 1A 2C 3B
4)登月馆/以望四海三山/如聚米紫带/而心为时夺/至堕俗网/往返数千里/徒以充厮养之/有才无时/甘于下人。
5肇庆知府位高权重,礼节愈加缺少,(我) 按规定向他跪拜四下,而他也只不过点点头罢了。

只怕谆芒、卢敖各位先生,嘲笑我井底之蛙般的见识,那么,我又会因什么事情而在这避风岩下愁眉苦脸呢?
【解析】【分析】(1A项,若层衡之列烟上,意思是,在山岚雾霭之上好像有层迭的栏杆。,悬浮。故选A
2A项,乎:语气助词,……的样子/语气助词,句中无实义。意义和用法不同。B项,于:介词,比/介词,在。意义和用法不同。C项,则:两个都是连词,表并列。意义和用法相同。D项,以:介词,用/连词,表目的,用来。意义和用法不同。故选C 3B项,令作者惊悚愁苦理解错误。根据原文从者皆惨容而相告曰:日复夕矣,将奈何?”“余笑而语之曰:第安之,第安之’”“吾视夫藉草坐石,仰瞩云气,俯视重泉,犹胜于拳跽伏谒于尊宦之阶下也可知,是随从们惊悚愁苦,而不是作者,作者是淡定从容甚至惬意的。故选B
4)划线句的翻译是:走上香烟缭绕的祭坛,走进拜月的馆堂,为的就是看到神仙居住的四海三山(蓬莱方丈瀛洲),看人间山河就像聚集堆积的米粒和盘桓萦绕的丝带一样;可是我的心却被世俗时运剥夺,以至于落入仕途的俗网里面,往返于家乡与供职的县衙几千里路,白白地充当养马和烹饪服侍人的贱差役。虽然胸有奇才大略却不遇好的时运,甘心干一些下人的事情。的宾语是月馆的宾语是四海三山,两处结构完整,应前断开;聚米紫带四海三山的喻体,表转折,应在前断开;心为时至堕俗网前后因果相承接,中间应断开;往返数千里表意完整,其后断开;充厮养之役结构完整,其后断开;有才无时”“甘于下人表意完整,中间应断开。
5)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贵,高;绝,少;控拜,跪拜;领,点点头。诋,嘲笑;井甃之识,井底之蛙般的见识;愁苦于兹岩之下,而在这避风岩下愁眉苦脸,状语后置句。 故答案为:⑴A;⑵C;⑶B
登月馆/以望四海三山/如聚米紫带/而心为时夺/至堕俗网/往返数千里/徒以充厮养之役/有才无时/甘于下人。
肇庆知府位高权重,礼节愈加缺少,(我) 按规定向他跪拜四下,而他也只不过点点头罢了。只怕谆芒、卢敖各位先生,嘲笑我井底之蛙般的见识,那么,我又会因什么事情而在这避风岩下愁眉苦脸呢?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文言实词的含义可以运用代入法、课内迁移法、成语迁移法,利用上下文来推敲词义;文言实词的用法应结合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的词性来判断。
⑵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解答此类题目要熟练掌握十八个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文言文虚词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 ⑶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⑷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
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
⑸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 【参考译文】
避风岩在肇庆北边三十里的地方,有人说就在著名的端州古砚的砚坑附近,以前没有这个名称,我在它下边避风,因此送它这个名字。
我为什么在这里避风呢?明朝崇祯己卯年的仲秋,我到广东一个地方去供职。二十五日已经办完事,就四处去拜访广东的封疆大吏。那些高官啊,不多次敲鼓鸣号就不开启门户,不开门即使是县令长官也不敢擅自闯入。我东跑西颠,到处打探将来对我仕途有帮助的人,眼睛里都是那些守门人、侍从人员和随从的官服乌纱的样子,耳朵里充满了开道锣鼓、殿堂上威武的吆喝声或者无聊的唱赞,手足四肢和浑身都被伏地跪拜磕头叩首等礼节弄得精疲力尽。眼睛昏花地倒伏在车上,以至于也不找家旅馆就和衣睡在车子上。一共六天总算结束了拜访,就买了条小船路过肇庆,再去拜见肇庆知府。肇庆知府更会显摆其官位和富贵,礼数更绝,(人家只需三叩首即可,可是这里却要向他)跪拜四叩首,而他也只不过点点头而已。见完礼就去上船,准备返回我供职的阳山县。
九月新月始明之时,停船在肇庆北郊三十里的地方过夜。又朝前走了几步,偶然找到一处山岩。这里北江迂回山峰环抱,风力稍微小一点,就在这里歇息吧。等到天亮一看,原来是一处足有百丈的断崖,上宽下窄,形状酷似房檐廊牙。仰面去看,在山岚雾霭之上好像有层迭的栏杆,那崩塌的山峦好像即将倾倒的样子,光秃秃的山石矗立突出,感觉它好像随时都会落下来的架势,看了就害怕不敢久久地留下来。可是狂风恶浪不停下来,我们整整一天都只好躲在这处危崖的下边。随从仆人们互相搀扶,朝停船的地方走进几步,这才找到山石与草地的交界处坐下。只听到北江怒涛翻滚的声音,就像马拉破车一样轰轰隆隆;远远望见宛如沸腾的波浪,就像一群白鹅在江心鼓动着翅膀;再看那飞沫四溅地跳动着一直溅到山脚下,就好像千百条白色的鱼儿争抢着跳上岸来。再看那石头山崖棱角分明,不沾带一点土壤,而那些紫色的蔓生植物的藤蔓就像丝带一眼缠绕,苍青色的野草叶蔓又几尺高,一山倒伏一山直立,恰似一头黑色的狮子急速奔跑而始终没能跑开;又像一头发怒的野兽,狂风经过时浑身的毛发竖起,不能自己倒下来。我们住在这江边的山坳里,眼睛能看到的地方,不过几里路。可那阴云四合狂风大作,就像被关在黑色的帷幕里一般。随从们都露出凄惨的神态,并且说:这狂风暴雨要是终日不停下来,可如何是好哇?
我笑着跟他们说:稍安勿躁,稍安勿躁。我看那些重峦叠嶂.青白云团萦绕的山峰,比起那些官衙院署机关的严整华丽更胜一筹;我看那些崩塌的山崖将要倾覆的山峦,愤怒翻滚得好像要炸开锅的波涛,比起那些达官贵人的面容和脏腑内心还要更胜一筹;我看那些青草紫藤吸风饮露,比起那些达官贵人的紫袍行头还要更胜一筹;我看那些被狂风激荡的山谷呼啸鸣响.被恶浪激荡的川溪河流呼啸奔腾,比起高衙上呵殿唱赞的声音还要更胜一筹;我看避风岩下枕着草坐在石块上,仰观云天雾霭.,俯视山石泉流,比起趴在达官贵人阶下
向那些高官磕头跪拜还要更舒服惬意许多。老天爷或许见我出门就累弯了腰,进家就要处理诉状和官薄文书,已经连续辛苦两年了,无法抒发我内心深处的浩然正气,因此这才让狂风恶浪阻止淹留我的行程,使我躲在这孤零零的避风岩下,听凭我几个时辰对官场和自然界进行比较和探讨。又或许避风岩陡峭壁立无路可通,那些猿猴鼬叔之类的生灵无法寄托它们的情怀;如果不是服食金丹得道升仙的高人可以腾空飞越,就不能来到这里。虽然地处北江江边,往来船只很多,可是没有一人肯停船泊舟在避风岩下,借以抒发他们的奇想感慨或者留下他们的姓名。老天爷也是同情山灵的寂寞无助,怜爱水伯的孤独凄清,因此这才阻止我的行船,与它结下一天的缘分的吗?我年青时胸怀大志,在水沟里样了两条龙,在山峰间调教一只仙鹤,与那些服食仙丹的道教.羽化登仙的玄学之人为伍,走上香烟缭绕的祭坛,走进拜月的馆堂,为的就是看到神仙居住的四海三山(蓬莱方丈瀛洲),看人间山河就像聚集堆积的米粒和盘桓萦绕的丝带一样;可是我的心却被世俗时运剥夺,以至于落入仕途的俗网里面,往返于家乡与供职的县衙几千里路,白白地充当养马和烹饪服侍人的贱差役。虽然胸有奇才大略却不遇好的时运,甘心干一些下人的事情。今天看到这些美好的山水景观,就好像看到了好朋友一样,唯恐谆芒.卢敖两位得道高人嘲笑我井底之蛙的见识浅薄,又怎么会在避风岩下愁苦呢?随从们听了都笑起来,我于是就采纳了避风岩这个名字。
岩顶上有一块大石头,远看像站着一个人,有人说它是飞来塔的塔顶;也有人说应当是看到如此美景而好奇,所以才站在山崖的巅峰,就像当年韩愈登华山无法下来,就变成了一块石头云云。避风岩旁边又两块崩塌的石块,一大一小,只够拴两根缆绳。小官吏程缨说:在黑更半夜时分,又是狂风暴雨之中,驾船的舟子哪里能找到这么好的缆桩;大概是神人拉着引导着县令大人发现这处绝美的风物的吧。这种话都不可信,我也一起把它都记下来。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抟,字图南,亳州真源人。始四五岁,戏涡水岸侧,有青衣媪乳之,自是聪悟日益。及长,读经史百家之言,一见成诵,悉无遗忘,颇以诗名。后唐长兴中,举进士不第,遂不求禄仕,以山水为乐。自言尝遇孙君仿、獐皮处士。二人者,高尚之人也,语抟曰:当山九室岩可以隐居。抟往栖焉。因服气辟谷历二十余年,但日饮酒数杯。移居华山云台观,又止少华石室。每寝处,多百余日不起。
太平兴国中来朝,太宗待之甚厚。九年复来朝,上益加礼重,谓宰相宋琪等曰:抟独善其身不干势利所谓方外之士也抟居华山已四十余年度其年近百岁自言经承五代离乱幸天下太平故来朝觐。与之语,甚可听。因遣中使送至中书 琪等从容问曰:先生得玄默修养之道,可以教人乎?对曰:抟山野之人,于时无用,亦不知神仙黄白之事,吐纳养生之理,非有方术可传。假令白日冲天,亦何益于世?今圣上龙颜秀异,有天人之表,博达古今,深究治乱,真有道仁圣之主也。正君臣协心同德、兴化致治之秋,勤行修炼,无出于此。琪等称善,以其语白上。上益重之,下诏赐号希夷先生,仍赐紫衣一袭,留抟阙下,令有司增葺所止云台观。上屡与之属和诗赋,数月放还山。
抟能逆知人意,斋中有大瓢挂壁上,道士贾休复心欲之,抟已知其意,谓休复曰:子来非有他,盖欲吾瓢尔。呼侍者取以与之,休复大惊,以为神。有郭沆者,少居华阴,夜宿
云台观。抟中夜呼令趣归,沆未决;有顷,复曰:可勿归矣。明日,沆还家,果中夜母暴得心痛几死,食顷而愈。
华阴隐士李琪,自言唐开元中郎官,已数百岁,人罕见者;关西逸人吕洞宾有剑术,百余岁而童颜,步履轻疾,顷刻数百里,世以为神仙。皆数来抟斋中,人咸异之。大中祥符四年,真宗幸华阴,至云台观,阅抟画像,除其观田租。 1)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抟独善其身/不干势利/所谓方外之士也/抟居华山已四十余年/度其年近百岁/自言经承五代离乱/幸天下太平/故来朝觐。
B. 抟独善/其身不干势利/所谓方外之士也/抟居华山已四十余年/度其年近百岁/自言经承五代离乱/幸天下太平/故来朝觐。
C. 抟独善/其身不干势利/所谓方外之士也/抟居华山/已四十余年度/其年近百岁/自言经承五代离乱/幸天下太平/故来朝觐。
D. 抟独善其身/不干势利/所谓方外之士也/抟居华山/已四十余年度/其年近百岁/自言经承五代离乱/幸天下太平/故来朝觐。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进士及第,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B. 处士,古时候称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后亦泛指未做过官的士人。 男子隐居不出仕,讨厌官场的污浊,这是德行很高的人方能做得出的选择。
C. 中书门下,简称中书,习称政事堂、都堂,是唐代中期至北宋前期的行政机构, 宋朝初期,中书门下成为最高行政机构,其最高长官行使宰相的职权。
D. 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大中祥符,是北宋时宋真宗的年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陈抟字图南,亳州真源人,小时候就很聪明。等长大后,他读经史百家,一见成诵,一点都不会忘记,以诗著名。
B. 五代后唐长兴年中,陈抟去参加进士科考试,虽然考中了进士,但是他不求俸禄官职,以山水为乐。
C. 陈抟能预知人意,他的斋室中有大瓢挂在墙壁上,道士贾休复心里想要这个大瓢,陈抟旋即知道他的意思.
D. 陈抟虽然是个服气辟谷修道的方士,但他并没有借此蛊惑帝王获取私利,反而在帝王招揽时劝他励精图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始四五岁,戏涡水岸侧,有青衣媪乳之,自是聪悟日益。 明日,沆还家,果中夜母暴得心痛几死,食顷而愈。 【答案】 1A 2A 3B
4才四五岁时,在涡水岸边游戏玩耍,有青衣老婆婆给他哺乳,从这以后陈抟日益
聪明颖悟。
第二天,郭沆回到家中,果然他的母亲在那天半夜突然得心痛病几乎死去,一顿饭的功夫又好了。
【解析】【分析】(1)本题中,抟独善其身/不干势利/所谓方外之士也/抟居华山已四十余年/度其年近百岁/自言经承五代离乱/幸天下太平/故来朝觐,这段话是说陈抟独善其身,不为势利所干扰,这就是所谓的世外隐士。陈抟在华山居住已经四十多年,估计他的年龄将近一百岁。陈抟自己说他经历五代离乱之世,庆幸现在天下太平,所以来朝廷进,圈出句子中名词和代词,如”“其身”“方外之士”“华山等,然后根据句意和语法进行排除。如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宾语是其身,故应在后断开,排除BC两项;四十余年是说陈抟在华山居住的时间,二者不能断开,且是动词,意思是估计宾语是后面的内容,故应在四十余年之间断开,排除D项。故选A
2A项,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错误,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三者合称三鼎甲;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故选A
3B项,“……虽然考中了进士……”错误,第一段说的是后唐长兴中,举进士不第,遂不求禄仕,以山水为乐不第意思是落第,科举考试不中。故选B
4)第一句中,,才;戏涡水岸侧,省略句,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涡水岸侧戏,名词活用为动词,哺乳;自是,从此;,一天比一天。第二句中,明日,古今异义,第二天;,回;中夜,半夜;,突然;,几乎,差一点;食顷一顿饭的工夫;,好。 故答案为:⑴A;⑵A;⑶B
才四五岁时,在涡水岸边游戏玩耍,有青衣老婆婆给他哺乳,从这以后陈抟日益聪明颖悟。 第二天,郭沆回到家中,果然他的母亲在那天半夜突然得心痛病几乎死去,一顿饭的功夫又好了。
【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
2)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贵在平时的积累,经常翻阅经典,遇到不明白的就请教和查证。也可以分类整理,便于查询和记忆。
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4)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首先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其次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然后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最后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

【参考译文】
陈抟字图南,亳州真源人。才四五岁时,在涡水岸边游戏玩耍,有青衣老婆婆给他哺乳,从这以后陈抟日益聪明颖悟。等长大后,他读经史百家,一见成诵,一点都不会忘记,以诗著名。五代后唐长兴年中,赴试进士落第,于是不求俸禄官职,以山水为乐。自说曾经遇见孙君仿、鮪皮处士二人,他们道行高尚,对陈抟说:武当山九室岩可以隐居。陈抟就前往栖居在那里。在那儿他服气辟谷修道二十多年,只是每天饮几杯酒而已。移居华山云台观,又居少华山石洞中。每当他睡觉时,多是一百多天不醒。
太平兴国年间陈抟来宋朝进觐,太宗对待他很优厚。太平兴国九年 ,陈抟再次来朝觐,皇帝更加以厚礼对待他,对宰相宋琪等人说:陈抟独善其身,不为势利所干扰,这就是所谓的世外隐士。陈抟在华山居住已经四十多年,估计他的年龄将近一百岁。陈抟自己说他经历五代离乱之世,庆幸现在天下太平,所以来朝廷进觐。与他交谈,很值得听一听。是派中使送陈抟到中书省,宋琪等人从从容容询问陈抟说:先生修得玄妙静默修生养性的方法,可以教给别人吗?陈抟回答说:我是一个山野隐士,对时事没有什么用处,也不知道神仙点金化银黄白术的事情以及吐气养生的道理,没有什么方术可以传授。假使白日冲天,对世事又有什么好处呢?现在圣上龙颜伟秀俊异,具有出众的仪表,博古通今,深究治乱,真是有道德仁义圣明的君主。现在正是君臣上下同心同德,兴起改革致力于治理的时候,努力从事修炼,没有超出这个范围的。宋琪等人称好,把陈抟的话告诉皇上。皇上对陈抟更加器重,下诏赐给陈抟号希夷先生,并赐给一套紫衣,挽留他住在朝宫,命令官吏扩增修葺他所居住的云台观。皇上多次与陈抟和唱诗赋,几个月后放他回山。 陈抟能预知人意,他的斋室中有大瓢挂在墙壁上,道士贾休复心里想要这个大瓢,陈抟旋即知道他的意思,对贾休复说:你来不是有其他事情,是想要我的大瓢而已。陈抟叫侍者取瓢给贾休复。贾休复大为吃惊,认为陈抟是神仙。有个叫郭沆的人,小时候居住在华阴,曾夜宿云台观。陈抟半夜叫他赶快回家,郭沆犹疑不决;过了一会儿,陈抟又说:你可以不回去了。第二天,郭沆回到家中,果然他的母亲在那天半夜突然得心痛病几乎死去,一顿饭的功夫又好了。
华阴隐士李琪,自 己说他在唐代开元年间时任郎官,已经几百岁了,很少有人见到他;关西隐逸之人吕洞宾具有剑术,一百多岁后像儿童的样子,步行轻快迅速,顷刻行走几百里,世人把他当作神仙。李琪、吕洞宾都几次来到陈抟的斋室中,人们都感到惊异。大中祥符四年(1011,真宗临幸华阴,到云台观,参观陈抟的画像,免除云台观的田租。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一)
凡国有三制,有制人者,有为人之所制者,有不能制人,人亦不能制者。何以知其然?德盛义尊,而不好加名于人。人众兵强,而不以其国造难生患。天下有大事,而好以其国后。如此者,制人者也。德不盛,义不尊,而好加名于人;人不众,兵不强,而好以其国
造难生患;恃与国,幸名利。如此者,人之所制也。人进亦进,人退亦退;人劳亦劳,人佚亦佚,进退劳佚,与人相胥 如此者,不能制人,人亦不能制也。
爱人甚而不能利也,憎人甚而不能害也。故先王贵当,贵周。周者不出于口,不见于色;一龙一蛇,一日五化之谓周。故先王不以一过二,先王不独举,不擅功。
先王不约束,不结纽。约束则解,结纽则绝。故亲不在约束、结纽。先王不货交,不列地,以为天下。天下不可改也,而可以鞭箠使也。
时也,利也,士为之也。余目不明,余耳不聪,是以能继天子之容。官职亦然。时者得天,义者得人。既时且义,故能得天与人。
先王不以勇猛为边竟,则边竟安。边竟安则邻国亲,邻国亲则举当矣。
(取材于《管子》)
【注释】胥:从。结纽:与别国结成同党、缔结联盟。士:事。容:指天子圣德。
(二)
以汉东诸侯叛楚。冬,楚斗榖於菟帅师伐随,取成而还。君子曰:随之见伐,不量力也。量力而动,其过鲜矣。善败由己,而由人乎哉?《诗》曰:岂不夙夜,谓行多露。’”
宋襄公欲合诸侯,臧文仲闻之,曰:以欲从人,则可;以人从欲,鲜济。
二十一年春,宋人为鹿上之盟,以求诸侯于楚。楚人许之。公子目夷曰:小国争盟,祸也。宋其亡乎,幸而后败。
秋,诸侯会宋公于盂。子鱼曰:祸其在此乎!君欲已甚,其何以堪之?于是楚执宋公以伐宋。
冬,会于薄以释之。子鱼曰:祸犹未也,未足以惩君。
(取材于《左传》)
【注释】随:国名。斗榖於菟:人名。
1)下列对句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恃与国,幸名利 与:结交 B. 人佚亦佚 佚:安逸 C. 故先王贵当,贵周 周:周密 D. 以为天下 以为:认为 2)下列各组句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则边竟安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 随之见伐 哀吾生之须臾 C. 宋其亡乎 其皆出于此乎 D. 会于薄以释之 而君幸于赵王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德盛义尊,而不好加名于人 有的国家德义尊盛,却不喜欢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他国 B. 如此者,人之所制也 如果是这样的话,就是人制造出来的灾难
C. 故先王不以一过二,先王不独举,不擅功 所以先王不夸大其词把一说成超过二,不独自蛮干,不独自占有功绩
D. 善败由己,而由人乎哉 成败是由自己,难道是由别人吗 4)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时者得天,义者得人。既时且义,故能得天与人 君欲已甚,其何以堪之

5)依据短文(一)管子关于三制的论说,推断短文(二)楚人许之的意图。 6)请结合短文(一)解释孔子这么说的理由。
孔子在《论语》中称赞管仲: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 如其仁。又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注释】如其仁:就是仁。 【答案】 1D 2D 3B
4)答案示例:合于天时能得到天的帮助,合于正义能得到人的拥护。既合天时又合正义,这样就能把天时与正义的力量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国君的欲望太过分了,别人怎么受得了。
5)答案示例:楚人深谙管子制国之道,强大的楚国答应宋人为鹿上之盟的意图是:以其国后后发制人。首先,从后文执宋公以伐宋的果断行动来看,许之是为了制人;其次,公子目夷的评论指出小国争盟必将带来灾祸,也从反面道出楚人许之背后意图。
6)答案示例:孔子的说法,不仅肯定了管仲的功绩,更在于肯定了管仲作为相国帮助桓公称霸的方法,那就是行仁,惠民利民。这个做法也体现在了管子的治国理念中,阐述三制也好,提醒先王不独举,不擅功也好,强调举当也好,都是一种仁义的做法,仁又是贯穿孔子思想的核心,故行仁的管子能够得到孔子如此的赞赏。
【解析】【分析】(1D选项,以为:认为错误,以为,以之为的省略,以此来治理。译文为:以此来治理天下。故选D
2A选项,两个都是副词那么的意思。B选项,两个都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C选项,两个都是副词,都表揣测,大概。D项,第一个,介词,的意思。第二个,介词,表被动,的意思。故选D 3B选项,如果是这样的话制造错误,如此:像这样的国家;制:被控制;译文为:像这样的国家,必然被他国控制。故选B
4)赋分点:时,合于天时;义,合于正义;且,又。欲,欲望;甚,过分;何以,宾语前置,以何;堪,忍受。
5)此题要求结合材料分析,楚人许之的意图,结合天下有大事,而好以其国后。如此者,制人者也等内容可知强大的楚国答应宋人为鹿上之盟的意图是:以其国后发制人。根据后文楚人的做法可以推测:秋,诸侯会宋公于盂”“于是楚执宋公以伐宋也可以根据目夷目夷的话反面论证:公子目夷曰:小国争盟,祸也。宋其亡乎 6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这两句话的意思分别为:孔子说:齐桓公多次、联合统一了诸侯,并不凭借战争,这是管仲的力量。这是仁,这是仁’”“管仲作了齐桓公的相国,使其称霸于诸侯,天下的人都听命于他,现在的人们都能得到他的恩赐。孔子这么说的理由可以结合材料一中三制以及不独举,不擅功等内容概括得出。 故答案为:⑴D;⑵D;⑶B
合于天时能得到天的帮助,合于正义能得到人的拥护。既合天时又合正义,这样就
能把天时与正义的力量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国君的欲望太过分了,别人怎么受得了。 ⑸楚人深谙管子制国之道,强大的楚国答应宋人为鹿上之盟的意图是:以其国后发制人。首先,从后文执宋公以伐宋的果断行动来看,许之是为了制人;其次,公子目夷的评论指出小国争盟必将带来灾祸,也从反面道出楚人许之的背后意图。 ⑹孔子的说法,不仅肯定了管仲的功绩,更在于肯定了管仲作为相国帮助桓公称霸的方法,那就是行仁,惠民利民。这个做法也体现在了管子的治国理念中,阐述三制也好,提醒先王不独举,不擅功也好,强调举当也好,都是一种仁义的做法,仁又是贯穿孔子思想的核心,故行仁的管子能够得到孔子如此的赞赏。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中重点词语意义的能力。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的文言词汇积累,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解释。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虚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⑶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的文言词汇积累,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解释。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虚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⑷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⑸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⑹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和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孔子在《论语》中称赞管仲: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孔子的说法,不仅肯定了管仲的功绩,更在于肯定了管仲作为相国帮助桓公称霸的方法,那就是行仁,惠民利民。这个做法也体现在了管子的治国理念中,阐述三制也好,提醒先王不独举,不擅功也好,强调举当也好,都是一种仁义的做法,仁又是贯穿孔子思想的核心,故行仁的管子能够得到孔子如此的赞赏。 【参考译文】
(一)大凡国家之间有三种控制关系,或控制他国,或被他国控制,或不能控制他国也不被他国控制。怎么知道是这样子呢?有的国家德义尊盛,却不喜欢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他国;国家人口众多、兵力强盛,却不凭借本国的实力去(故意)制造危难、引发祸乱;
一旦天下发生大的事变,喜欢让自己的国家跟随他国之后(行事而不当头领)。这样的国家,必然能够控制他国。有的国家德义不尊盛,却喜欢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他国;人口不多、兵力不强盛,却喜欢让自己的国家成为危难祸乱的制造者;依仗同盟,心存侥幸,措取名利。这样的国家,必然被他国控制。他国前进,本国也前进,他国后退,本国也后退;他国劳作,本国也劳作,他国安逸,本国也安逸;前进、后退、劳作、安逸,与他国相从。这样的国家,不能控制他国,他国也不能控制自己。
非常喜欢一个人,也不能随便给他利益;非常憎恨一个人,也不能无故加害于他。所以古代圣王处事贵在得当,贵在周密。所谓周密,就是话不轻易说出口,情不贸然形于色,就像是龙和蛇,一天之内有五次变化,让人无从猜透。所以,古代先王不夸大其词,不把一说成超过二,不独自蛮干,不独自占有功绩。
古代圣王不结成同党,不缔结联盟。同党总会分解,联盟总会断绝,所以关系亲密不在于结党、联盟。古代圣王也不用财货进行邦交、不用割让土地以示交好来治理天下。天下各国的格局虽不可改变,但可以用威势武力来统治驾驭。
符合天时,符合正义,这是必须去做的事情。其他的事情,眼睛不去看,耳朵不去听,以此来承继天子的圣德。官吏处理事情也应该这样。符合天时,是说得到天的帮助,符合正义,是说得到人的拥护。既合天时又合正义,这样就把天与人的力量都掌握了。 古代圣王是不用武力解决边境问题的,这样边境就会安定。边境安定,邻国相处就能和睦。邻国相处和睦,做起事情来就会适宜得当。 (取材于《管子》)
(二)随国率领汉水以东的诸侯国背叛楚国。冬,楚国的斗榖於菟率领军队攻打随国,取得胜利并与随国签订合约后班师回国。君子说:随国被讨伐,是自己不自量力啊。度量自己的力量后再行动,它的过失就少了。成败是由自己,难道是由别人吗?《诗》里说里是不早点赶路,我是怕路上露水太多。’”
宋襄公准备会合诸侯。臧文仲听到后说道:以自己的欲望去服从别人,可以;强迫别人服从自己的意愿,则很少能成功。
鲁僖公二十一年春,宋国人和诸侯举行鹿上之盟,要求归附楚国的诸侯敬奉自己为盟主,楚人答应了。公子目夷说:小国争当盟主,灾祸啊。宋恐怕会亡国!如果战败了而不灭亡,那是幸运了。
秋,诸侯和宋襄公在盂会盟。子鱼说:祸患恐怕就在这里吧!国君的欲望太过分了,别人怎么受得了?在这次盟会上,楚国抓住宋襄公并攻打宋国。
冬,诸侯在薄地相会,(楚国)释放了宋襄公。子鱼说:祸患还没有完结啊,还不足以惩罚国君。 (取材于《左传》)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熊浃,字悦之,南昌人。正德九年进士。授礼科给事中。宁王宸濠将为变,浃与同邑御史熊兰草奏,授御史萧淮上之。濠仓卒举事,卒败,本两人早发之力。出核松潘边饷。副总兵张杰倚江彬势,赃累巨万,诱杀熟番上功启边衅,箠死千户以下至五百人。又尝率家众遮击副使胡澧。抚、按莫敢言。浃至,尽发其状,杰遂褫职。嘉靖初,由右给事中出为
河南参议。外艰归。六年,服阕 召修《明伦大典》。超擢右佥都御史,协理院事。明年四月迁大理寺卿,俄迁右副都御史。《大典》成,转左。八年二月遂擢右都御史,掌院事。京师民张福诉里人张柱杀其母,东厂以闻,刑部坐柱死。不服,福姊亦泣诉官,谓母福自杀之,其邻人之词亦然。诏郎中魏应召覆按,改坐福。东厂奏法司妄出人罪,帝怒,下应召诏狱。浃是应召议,执如初。帝愈怒,褫浃职。给事中陆粲、刘希简争之,帝大怒,并下两人诏狱。侍郎许赞等遂抵柱死,应召及邻人俱充军,杖福姊百,人以为冤。当是时,帝方深疾孝、武两后家,柱实武宗后家夏氏仆,故帝必欲杀之。浃家居十年。至帝幸承天与近臣论旧人,乃召为南京礼部尚书,改兵部,参赞机务。二十一年召为兵部尚书,掌都察院事。居二年代许赞为吏部尚书帝于禁中筑乩仙台间用其言决威福浃论其妄帝大怒欲罪之以前议礼故不遽斥二品六年满,加太子太保,坐事夺俸者再。浃知帝意终不释,遂称病乞休。帝大怒,褫职为民。又十年卒。浃少有志节,自守严。虽由议礼显,然不甚党比,尤爱护人才,故其去吏部也,善类多思之。隆庆初,复官,予祭葬,谥恭肃。
(节选自《明史·熊浃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居二年/代许赞为吏部尚书/帝于禁中筑乩仙台/间用其言决威福/浃论其妄/帝大怒/欲罪之/以前议礼/故不遽斥/
B. 居二年代/许赞为吏部尚书/帝于禁中筑乩仙台间用/其言决威福/浃论其妄/帝大怒/欲罪之/以前议礼故不遽斥/
C. 居二年/代许赞为吏部尚书/帝于禁中筑乩仙台间用/其言决威福/浃论其妄/帝大怒/欲罪之/以前议礼故不遽斥/
D. 居二年代/许赞为吏部尚书/帝于禁中筑乩仙台/间用其言决威福/浃论其妄/帝大怒/欲罪之/以前议礼/故不遽斥/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御史,古代具有监察性质的官职名,主要负责纠弹朝廷、诸侯、官吏的失职和不法行为。
B. 外艰,中国古代丧制之名,通常指父丧或作为长房长孙在父亲去世之后遭遇的祖父之丧。
C. 服阕,指服丧期间。旧俗尊亲去世后,服阕时禁止娱乐、交际,以表示哀悼。 D. 东厂,即东缉事厂,官署名,中国明代设立的特权监察机构、特务机关和秘密警察机关。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熊浃尽责尽力,忠于朝廷。宁王朱宸濠意图发动叛乱,担任礼科给事中的熊浃与同乡熊兰一起草拟奏章,通过御史萧淮上报朝廷。
B. 熊浃不畏权势,正直敢言。张杰依仗江彬势力,胡作非为,无人敢言,熊浃却尽发其状;张柱案中,熊浃不惧冒犯龙颜,支持魏应召。
C. 熊浃坚守志节,仕途坎坷。熊浃年轻时候就有志节,自我要求严格,一生中不结党营私,不苟且违心,多次遭遇处罚,最终乞归终老。
D. 熊浃富有才华,爱护人才。熊浃一生在礼部、兵部、吏部等多部门任职,颇有建树,还曾编撰《明伦大典》;在执任中,爱护人才,甚有口碑。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濠仓卒举事,卒败,本两人早发之力。 东厂奏法司妄出人罪,帝怒,下应召诏狱。 【答案】 1A 2C 3C
4朱宸濠仓促之中发动叛乱,最终失败,根源是熊浃、熊兰两人及时揭发的功劳。东厂向皇帝上奏说司法官员胡乱开脱他人罪名,皇帝大怒,把魏应召关进监狱。 【解析】【分析】(1)本句找出句中名词代词,许赞”“吏部尚书”“”“禁中”“乩仙”“”“等,然后根据语法和句意进行排除。BD项,是动词,意思是接替,宾语许赞,故与许赞不能断开,排除BD两项;C项,的宾语是其言,即求神问卜得来的话,故其言不能断开,排除C项。故选A
2C项,服阕,指服丧期间错误,服阕指古代守丧期满除去丧服。故选C 3C项,最终乞归终老错误,结合文本内容浃知帝意终不释,遂称病乞休。帝大怒,褫职为民分析可知,熊浃意欲称病乞休,结果惹怒皇上,革职为民。故选C 4中,举事,发动叛乱;第一个,突然、仓促,第二个,最终;,根源、根本;,功劳。中,法司,司法官员,主管法律官员;,胡乱;……诏狱,把……关进诏狱。 故答案为:⑴A;⑵C;⑶C
朱宸濠仓促之中发动叛乱,最终失败,根源是熊浃、熊兰两人及时揭发的功劳。东厂向皇帝上奏说司法官员胡乱开脱他人罪名,皇帝大怒,把魏应召关进监狱。 【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常见的句首句尾语气词、句式、修辞、意思进行断句。本题可以根据句中动词、虚词、句子结构,抓住关键词,然后根据语意进行断句。
2)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
3)本题考查把握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此类题目要梳理原文内容,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把各个选项与原文内容进行细致比对,逐个排除。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句翻译首先要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重点字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语法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附参考译文】
熊浃,字悦之,南昌人。正德九年考中进士。朝廷授予他礼科给事中的官职。宁王朱宸濠准备发动篡夺皇位的叛乱,熊浃与同乡人御史熊兰一起写好奏章,交给御史萧淮上交皇帝。朱宸濠仓促之中发动叛乱,最终失败,根源是熊浃、熊兰两人及时揭发的功劳。熊浃调出京城到松潘核查边境上的军饷。副总兵张杰倚仗江彬的势力,赃款累积巨万,张杰诱杀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然后向朝廷表功,挑起边疆的民族矛盾,打死千户以下的人员达
五百人之多。又曾率自家兵丁拦击副使胡澧。来边境巡查的巡抚、巡按没有人敢说话。熊浃来到边境,把张杰的罪状全部揭发出来,张杰于是被夺去官职。嘉靖初年,熊浃由右给事中外调任河南参议。因父亲去世回家。嘉靖六年,服丧期满,熊浃被召回编修《明伦大典》。越级提升为右佥都御史,协助管理都御院的政事。第二年四月提升为大理寺卿,不久又升为右副都御史。《明伦大典》编修结束,转任左都御史。嘉靖八年二月就提升为右都御史,掌管都御院的政事。京城平民张福状告邻里张柱杀害了他的母亲,东厂把案子向皇帝报告,刑部判处张柱死刑。张柱不服,张福的姐姐也向官府哭诉,说母亲是张福自己杀死的,他家邻人们的证词也是这样说的。皇帝下诏让郎中魏应召重新审判,改判张福有罪。东厂向皇帝上奏说司法官员胡乱开脱他人罪名,皇帝大怒,把魏应召关进监狱。熊浃认为魏应召的意见是正确的,坚持魏应召当初的判决。皇帝更加恼怒,夺去了熊浃的官职。给事中陆粲、刘希简据理力争,皇帝大怒,把他两人一起抓进监狱。侍郎许赞等人于是判处张柱死刑,魏应召以及张柱的邻人都被判处充军,张福的姐姐被处以杖打一百的刑罚,人们都认为这是一起冤案。在当时,皇帝正深深地痛恨孝后和武后这两家,张柱其实是武宗后家夏氏的仆人,所以皇帝必定要杀掉他。熊浃被削职后在家待了十年。直到皇帝到承天与近臣们谈论过去的那些人,于是召回熊浃让他担任南京礼部尚书,又改任兵部,参与协助军机事务。嘉靖二十一年召熊浃担任兵部尚书,掌管都察院的政事。过了两年,接替许赞任吏部尚书。皇帝在禁宫中修筑乩仙台,暗中用求神问卜得来的话决断祸福,熊浃说这样做太荒唐。皇帝大怒,想给他治罪,因熊浃先前有功所以没有立即惩治他。熊浃任二品官职六年期满,加封为太子太保,因事获罪而两次受到降低俸禄的处罚。熊浃知道皇帝心中对他的怨恨始终没有消除,于是以生病为借口请求退休。皇帝大怒,将他削职为民。又过了十年,熊浃去世。熊浃年轻时有志向和节操,严于律己。虽因议论礼制而有名望,他从不与朋党勾结,特别爱护人才。所以他离开吏部,许多正直的人都思念他。隆庆初年,朝廷恢复他的官职,给他举办了追悼、安葬仪式,谥号恭肃。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伊尹论
办天下之大事者,有天下之大节者也。立天下之大节者,狭天下者也。夫以天下之大而不足以动其心,则天下之大节有不足立,而大事有不足办者矣。
今夫匹夫匹妇皆知洁廉忠信之为美也,使其果洁廉而忠信,则其智虑未始不如王公大人之能也。惟其所争者,止于箪食豆羹,而箪食豆羹足以动其心,则宜其智虑之不出乎此也。箪食豆羹,非其道不取,则一乡之人,莫敢以不正犯之矣。一乡之人,莫敢以不正犯之,而不能办一乡之事者,未之有也。推此而上,其不取者愈大,则其所办者愈远矣。让天下与让箪食豆羹,无以异也。治天下与治一乡,亦无以异也。然而不能者,有所蔽也。天下之富,是箪食豆羹之积也。天下之大,是一乡之推也。非千金之子,不能运千金之资。贩夫贩妇得一金而不知其所措,非智不若,所居之卑也。
孟子曰:伊尹耕于有莘之野,非其道也,非其义也,虽禄之天下,弗受也。夫天下不能动其心,是故其才全。以其全才而制天下,是故临大事而不乱。古之君子,必有高世之行,非苟求为异而已。卿相之位,千金之富,有所不屑,将以自广其心,使穷达利害不能
为之芥蒂,以全其才,而欲有所为耳。后之君子,盖亦尝有其志矣,得失乱其中,而荣辱夺其外,是以役役至于老死而不暇,亦足悲矣。
孔子叙书至于舜、禹、皋陶相让之际,盖未尝不太息也。夫以朝廷之尊,而行匹夫之让,孔子安取哉?取其不汲汲于富贵,有以大服天下之心焉耳。夫太甲之废天下未尝有是而伊尹始行之天下不以为惊以臣放君天下不以为僭既放而复立太甲不以为专。何则?其素所不屑者,足以取信于天下也。彼其视天下眇然不足以动其心,而岂忍以废放其君求利也哉?
后之君子,蹈常而习故,惴惴焉惧不免于天下,一为希阔之行,则天下群起而诮之。不知求其素,而以为古今之变时有所不可者,亦已过矣夫。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广选新注集评》苏轼卷)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立天下之大节者,狭天下者也 :使……狭小 B. 然而不能者,有所蔽也 蔽:蒙蔽
C. 是以役役至于老死而不暇 役役:劳苦不息 D. 后之君子,蹈常而习故 蹈:遵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夫以天下之大而不足以动其心 到则披草而坐 B. 伊尹耕于有莘之野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C. 则天下群起而诮之 士大夫之族 D. 以其全才而制天下 君何以知燕王
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苏轼从儒家的伦理标准出发,要求人们的行为应符合道德规范,并提出了办天下之大事者,有天下之大节者也的观点。
B. 紧承首段提出的观点,文章第二段通过对王公大人和匹夫匹妇的比较,说明不取者愈大,所办者愈远。
C. 文章第三、四段引述孟子和孔子的相关材料,就是为了证明办天下之大事者,有天下之大节者也,从而使文章行文更严谨。
D. 作者认为伊尹是符合儒家道德规范的贤者,不以自己的得失而进退,不以自己的荣辱而喜忧,穷达利害都不能动摇其对精神本质,也即道义的追求。 4)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伊尹耕于有莘之野,非其道也,非其义也,虽禄之天下,弗受也。 彼其视天下眇然不足以动其心,而岂忍以废放其君求利也哉? 【答案】 1A 2D 3C
4)夫太甲之废/天下未尝有是/而伊尹始行之/天下不以为惊/以臣放君/天下不以为
僭/既放而复立/太甲不以为专
5伊尹在有莘国的郊外耕作,倘若不合乎道,又不合乎义,就是拿整个天下作为他的俸禄,他也不接受。
伊尹看待天下,感到十分渺小,不足以打动他的心,难道忍心用废黜放逐他的国君来求得好处吗?
【解析】【分析】(1A项,”,应为意动用法,以……为狭。使动用法:是谓语动词具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意动用法:是某些词用作动词充当谓语时其动作属于主观上的感觉、看待或评价。该句释义为树立了天下崇高节操的人,是把天下看得十分狭小的人。故选A
2A项,前句连词,表转折;后句连词,表修饰。B项,前句介词,在;后句介词,对 C项,前句代词,他;后句代词,这。D项,都是介词,凭借。故选D
3C项,文章第三段引述孟子的材料,为了表明古之君子,必有高世之行,非苟求为异而已;文章第四段引述孔子的材料,就是为了彼其视天下眇然不足以动其心,而岂忍以废放其君求利也哉?故选项错误。故选C
4)本句关键是三个句式工整的句子是解题的关键,天下不以为惊”“天下不以为僭”“甲不以为专,然后找出句中名词代词,太甲”“ 天下,然后根据语法、句式以及句意进行即可。句中太甲是主谓结构,不要断开;注意为指示代词,不要断开。 5)此题注意,耕于有莘之野为状语后置。”“为名词作动词解释为合乎道,合乎义。眇然解释为渺小的样子。 故答案为:⑴A;⑵D;⑶C
夫太甲之废/天下未尝有是/而伊尹始行之/天下不以为惊/以臣放君/天下不以为僭/既放而复立/太甲不以为专 伊尹在有莘国的郊外耕作,倘若不合乎道,又不合乎义,就是拿整个天下作为他的俸禄,他也不接受。伊尹看待天下,感到十分渺小,不足以打动他的心,难道忍心用废黜放逐他的国君来求得好处吗?
【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2)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与辨析能力。这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重识记,积累,掌握文言18个虚词的常规用法;当然也可以借助语境或利用教材所学作迁移联想等来推断词义。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4)此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

5)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参考译文】
做天下大事业的人,是具备天下崇高节操的人;树立了天下崇高节操的人,是把天下看得十分狭小的人。凭借着广大的天下却不足以打动他的心,那么,天下的崇高节操就有不够他树立的,天下的大事业也有不够他做的了。
现今那些普通的男男女女,都知道廉洁、忠义、守信是美好的,如果他们果真廉洁、忠义、守信,那么他们的思虑、智慧未必赶不上王公大人们的所能。只是由于他们争夺的不过是一竹筐饭、一盘肉汤,而一竹筐饭、一盘肉汤足以打动他们的心,那么他们的思虑、智慧,不超出这个就是应该的了。一竹筐饭、一盘肉汤,倘若不是通过正当的途径就不去获取,那么一乡的人,就没有谁敢采用不正当的手段来冒犯他了。一乡的人没有谁敢采用不正当的手段来冒犯他,却不能办好一乡事情的人,从来没有过。依照这个推论,他不拿取的东西越大,那么他能办的事情也就越大了。把天下让出去跟把一竹筐饭、一盘肉汤让出去,没有什么不一样;治理天下跟治理一乡,也没有什么不一样。但是仍不能做到,是因为有蒙蔽他们的东西。天下的财富,是由一竹筐饭、一盘肉汤聚集起来的;天下这么广大,是由一个乡推演而来的。倘若不是拥有千金的富家子弟,就不能贩运价值千金的资财。那些出售货物的男女小商人,得到一金都不知道怎么放置,不是他们的智商不如富贵家子弟,而是由于他们处的地位十分卑下。
孟子说:伊尹在有莘国的郊外耕作,倘若不合乎道,又不合乎义,就是拿整个天下作为他的俸禄,他也不接受。天下都不能打动他的心,所以他的品德完美了;凭借他完美的品德来执掌天下,所以面临大事而不惑乱。古时候有道德的人,一定有超出世人的品行,并不是贪求想跟一般人不同罢了。卿相这样的高官显位,价值千金的财富,也有所不顾,要用这个来使自己的心胸宽广,使得困窘、得志、利益、祸害都不能成为他心中的芥蒂,来完善他的道德,想要有所作为罢了。后代有道德的人,大概也曾有过这样的志向,但得与失在他心中扰乱,荣与辱在他身外纠缠,所以辛辛苦苦地直到老死也无暇顾及自己的志向,也够可悲的了!
孔子为《书经》作序说到虞舜、夏禹、皋陶相互推让天下的时候,未尝不长长地叹息。朝廷多么尊贵,可他们却像普通人那样将它推来让去,孔子看中了他们的哪一点呢?孔子看中了他们对富贵不急切地追求,有用来使天下人的心完全折服的功效罢了。太甲被废黜,天下未尝有过这种做法,而伊尹开始推行它,天下的人不以为骇怪;以臣下的身份放逐国君,天下的人不以为僭越;已经放逐又重新扶立,太甲不认为是独断专行。为什么呢?因为伊尹平常不屑一顾的东西,足够用来取得天下人的信任。伊尹看待天下,感到十分渺小,不足以打动他的心,难道忍心用废黜放逐他的国君来求得好处吗?
后代有道德的人,遵循常规,习惯旧例,惴惴不安,害怕不被天下的人宽赦,一做出罕见的行为,天下的人就群起嘲讽他,不知道探求他平素的行为,却认为古今是有变化的,现今就是有不能去做的事,这其实是大错特错了啊!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尚志斋说 ·虞集
亦尝观于射乎?正鹄者,射者之所志也。于是良尔弓,直尔矢,养尔气,畜尔力,正尔身,守尔法,而临之。挽必圆,视必审,发必决,求中乎正鹄而已矣。正鹄之不立,则无专一之趣向,则虽有善器、强力,茫茫然将安所施哉?况乎弛焉以嬉,嫚焉以发,初无定的,亦不期于必中者,其君子绝之,不与为偶,以其无志也。
善为学者,苟知此说,其亦可以少警矣乎?夫学者之欲至于圣贤,犹射者之求中夫正鹄1)也。不以圣贤为准的(2)而学者,是不立正鹄而射者也。志无定向,则泛滥茫洋无所底止。其不为妄人者几希!此立志之最先者也。
既有定向,则求所以至之之道焉,尤非有志者不能也。是故从师、取友、读书、穷理,皆求至之事也。于是平居无事之时,此志未尝慢也;应事接物之际,此志未尝乱也;安逸顺适,志不为尚;患难忧戚,志不为慑;必求达吾之欲至而后已。此立志始终不可渝者也。
是故志苟立矣,虽至于圣人可也。昔人有言曰:有志者,事竟成。又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此之谓也。志苟不立虽细微之事犹无可成之理况为学之大乎昔者夫子以生知天纵之资其始学也犹必曰志况各党小子之至愚极困者乎其不可不以尚志为至要至急也审矣。 今大司寇之上士浚仪黄君之善教子也,和而有制,严而不离。尝遣济也受业于予。济也请题其斋居以自励,因为书尚志二字以赠之。他日暂还其乡,又来求说。援笔书所欲言,不觉其烦也。济也,尚思立志乎哉。 【注释】正鹄:靶心。准的:标准。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挽必圆,视必审 审:仔细 B. 其亦可以少警矣乎 警:警惕 C. 此立志始终不可渝者也 渝:说明 D. 援笔书所欲言 援:持,执持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不与为偶,以其无志也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B. 是不立正鹄而射者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 和而有制,严而不离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D. 尝遗济也受业于予 不拘于时,学于余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头用射箭作比喻,是为了形象地说明立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读者对立志这个问题有明确的认识。
B. 作者认为善为学者的志是以圣贤为准的,向圣贤学习,为学才能走上正途,因此,确立目标是成功的首要条件。
C. 最后一段拓开一笔,写自己为黄济尚志二字赠之援笔书所欲言,不觉其烦,旨在强调善教的重要性。
D. 文章引譬喻类,正反说理,一咏三叹,节奏层次分明,语言极具韵律,将立志这一话题阐述得精辟有力。
4)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子以

矣。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既有定向,则求所以至之之道焉,尤非有志者不能也。
尝遣济也受业于予。济也请题其斋居以自励,因为书尚志二字以赠之。 【答案】 1C 2B 3C
4)志苟不立/虽细微之事/犹无可成之理/况为学之大乎/昔者夫子以生知天纵之资/其始学/犹必曰志/况吾党小子之至愚极困者乎/其不可不以尚志为至要至急也/审矣。 5有了方向以后,就追求如何达到目标的方法,只有有志向的人才能做到。 曾经让他的儿子黄济跟从我学习,黄济请求我给他的书斋题字来勉励自己,因此我给他写了尚志两个字送给他。
【解析】【分析】(1C项,渝:说明错误,依据此立志始终不可渝者也 这就是立志始终不可改变的人啊!可知,意为:改变。故选C
2A项,,介词,因为/ 介词,因为;B项,,助词,表示判断/助词,句中停顿。C项,,连词,表示转折,但是/连词,表示转折,但是。D项,,介词,/介词,向。故选B
3C项,旨在强调善教的重要性错误,最后一段依据济也请题其斋居以自励,因为尚志二字以赠之”“济也,尚思立志乎哉可知,尾段强调尚志的重要性。故选C 4)本题的谓语是不立,且”“”“作为连词往往用于句首,……是固定搭配句式,故可断句志苟不立/虽细微之事/况为学之大乎;再抓时间词”“、句首连夫子的特点行为,可断句为昔者夫子以生知天纵之资/其始学也/犹必曰志/”最后,抓固定搭配 ……,并注意主语夫子小子的对比关系、以及句末助词语气”“的提示作用,故可断句况吾党小子之至愚极困者乎/其不可不以尚志为至要至急/审矣
5)本题注意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①:已经……以后;所以:……的方法;尤:尤其、特别。尝:曾经;受业于予”,状语后置句,跟从我学习;题:题写、写;自勉:宾语前置句,勉励自己;因为:因此写。 故答案为:⑴C;⑵B;⑶C
⑷志苟不立/虽细微之事/犹无可成之理/况为学之大乎/昔者夫子以生知天纵之资/其始学也/犹必曰志/况吾党小子之至愚极困者乎/其不可不以尚志为至要至急也/审矣。
有了方向以后,就追求如何达到目标的方法,只有有志向的人才能做到。 曾经让他的儿子黄济跟从我学习,黄济请求我给他的书斋题字来勉励自己,因此我给他写了两个字送给他。
【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
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2)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与辨析能力。这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重识记,积累,掌握文言18个虚词的常规用法;当然也可以借助语境或利用教材所学作迁移联想等来推断词义。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4)此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
5)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参考译文】
以前曾经看过射箭吗?靶心是射箭者所追求的目标。于是挑选一只好弓,修直你的箭,蓄养你的体气,积蓄你的力量,站正了身子,遵照射箭的方法,来好好准备射箭。拉弓一定拉圆,瞄准一定仔细,发射一定干脆,一直到箭正中靶心为止。如果靶心没有确立,一个人就没有专一的努力方向,那么虽然他有好弓、强力,也会茫然无措,箭往哪里发射呢?更何况那种松弛地拉开弓来游戏,慢慢地发射,起初也没有确定的目标,更不期望一定要射中靶心,这种人,君子是要和他绝交,不和他做朋友的,就是因为这个人没有追求。
善于学习的人,如果知道这种理念,也可以有些警惕吧!学习的人想要成为圣贤,就好像射箭者想要射中靶心。不以圣贤作为目标而学习的人,就是不确立靶心来射箭的人。志向如果失去明确的方向,就会泛滥盲目,没有标准,想要不成为妄人,大概很少见吧。这就是为什么立志是最首要因素的道理。
已有了明确的方向,就要考虑实现的途径了,这尤其是没有追求的人所不能做到的。所以跟随老师,寻找朋友,好好读书,弄清道理,这都是实现目标所应做的事情。于是,平时家居无事的时候,这份志向未曾怠慢过;处理事情、待人接物的时候,这份志向未曾混乱过;生活安逸、处境顺利的时候,志向不因之而丧失;身处患难、心情忧郁的时候,志向不因之而减损,一定要达到自己的愿望才行。这就是立志始终不可改变的人啊! 所以,志向一旦确立,哪怕是成为圣人,也可以实现的。前人有话说:有志向的人,终究能成大业。又有前人说:志向不变,聚精会神。说的就是这啊。如果志向不能成立,即使是细微的小事,也是没有成功的道理的,何况学习这样的大事啊!以前孔夫子具有天生智慧的资质,开始学习时,还一定要谈到志向,何况我们这样的极蠢极笨的后辈小人呢?实在是不能不以看重立志为紧要最急迫的事,想清楚啊!
现在有职掌刑部的大官浚仪黄君之先生,善于教育子弟,平和而有限度,严格却又不过分。他曾让子弟济也来向我学习。济也请我为他题写书斋名,以自我激励,我因此为他写尚志二字送给他。过几天他要暂回老家,又来求我就斋名写一篇。我提笔把自己想说的写了出来,倒不觉得他烦人。济也啊,好好想想立志的事吧。


1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纵囚论 (宋)欧阳修
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
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
或曰: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曰: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然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
④“然则何为而可?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然此必无之事也。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注释】纵囚:史书记载唐太宗曾假释数百死囚,囚犯人归家后全部按时返回,最终赦免了他们。贼:指窥察。
1)可填入第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 B. C. D. 2)分析第段的作用。
3)对第段所用论证方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以唐太宗纵囚的事例,证明死囚应约就死的难能可贵。 B. 引用唐太宗纵囚的史料,证明小人也可以转化为君子。 C. 将君子和死囚进行对比,证明死囚应约的表现违背人情。 D. 将君子和死囚进行类比,证明仁君对臣民不能有所偏见。 4)概括第段驳论的思路。
5)根据文意,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以下选项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借古讽今,指出治理国家要顺应人情、严肃法制。 B. 借古抒怀,感慨统治者实施恩德只是为邀取名声。 C. 点评历史人物,表明唐太宗虽有善行,不及尧舜仁德。 D. 探究历史规律,提倡道德教化要基于人情、行于日常。 【答案】 1C
2)指出死囚罪大恶极的特点和守义赴死难于一般信义要求的高尚性质,引出下文对唐太宗纵囚事件不合情理之处的论述。

3C
4)先推勘唐太宗与死囚的心理活动,一针见血地指出纵囚与自归的动机各是邀取名声与侥幸求生,并非施恩德和讲信义;接着将太宗六年深德与一日浅恩相比,以太宗在位六年的恩德教化并没有消弭小人犯极恶大罪的事实,反衬出纵囚一举忽然使小人视死如归的不合情理,证明死囚自归并非出于恩德感化,由此批驳了太宗施加恩德而使小人迅速变为君的观点。 5A
【解析】【分析】(1)文章第二段是对林和靖先生的评价,方框的位置在句末,从上文来看,这个句子应是一个判断句,所给选项中,可以用在判断句中,一般起强调和确认作用,一般表示对事物的确认,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因而可译为”“就是。本题中用更恰当,故答案应为C项。
2)从内容上看,第段先写了君子和小人的区别,然后指出判处死刑的人是小人中特别坏的,最后总结,为正义而死是君子也难以做到的,说明死囚都是罪大恶极的,而守义而死是君子也难以做到的。从结构上看,开头段有引出下文的作用。
3)第二段引用了唐太宗即位后第六年纵囚的史料,采用的是举例论证的手法,分析过程中又将君子和小人进行对比,最后得出结论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告诉读者,君子都做不到的事情小人却做到了,这是违背人之常情的。由此可知C项正确。A项,证明死囚应约就死的难能可贵对观点理解错误;B项,证明小人也可以转化为君子无中生有;D项,证明仁君对臣民不能有所偏见无中生有。
4)从第三段来看,作者先列出要批驳的观点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然后分析说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指出太宗纵囚与囚犯自归皆有动机,与恩德和信义都没有关系;最后用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来反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表明此又不通之论也,有力地驳斥了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的观点。
5)《纵囚论》是欧阳修的一篇史论文章。文章评论唐太宗李世民的假释死刑囚犯,犯人被释归家后又全部按时返回,从而赦免他们的史实。文章开门见山,从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说起,定下全文基调。接着通过唐太宗纵放死囚的史实,用君子与小人相比较,论析指出唐太宗的做法有悖人情,违反法度,是沽名钓誉的一种手段。因此,作者认为唐太宗的做法不值得效法,而应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由此可知,答案应A项。 故答案为:⑴C
⑵指出死囚罪大恶极的特点和守义赴死难于一般信义要求的高尚性质,引出下文对唐太宗纵囚事件不合情理之处的论述。 C
⑷先推勘唐太宗与死囚的心理活动,一针见血地指出纵囚与自归的动机各是邀取名声与侥幸求生,并非施恩德和讲信义;接着将太宗六年深德与一日浅恩相比,以太宗在位六年的恩德教化并没有消弭小人犯极恶大罪的事实,反衬出纵囚一举忽然使小人视死如归的不合情理,证明死囚自归并非出于恩德感化,由此批驳了太宗施加恩德而使小人迅速变为君
的观点。 A
【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解答时首先要查看所给的虚词,回忆所给虚词的常用含义和用法,再细读所给文段及方框所在的句子,根据语境确定答案。 2)本题考查分析段落作用的能力,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回答。 信义可以在君子中施行,而种种刑罚则在小人中施行。判刑列入死刑的人,是罪大恶极的,又是小人中特别坏的人。宁愿为正义而死,不愿意苟且贪生,而视死如归,这在君子中也是很难做到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能力。在仔细理解文言文内容的基础上作答。 段引用了唐太宗即位后第六年纵囚的史料,采用的举例论证的方法,分析过程中又将君子和小人进行对比,最后得出结论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告诉读者,君子都做不到的事情小人却做到了,这是违背人之常情的。
4)本题考查分析文章驳论的思路的能力,解答事首先要确定文章驳斥的是什么观点,然后再分析相关段落是怎样进行驳斥的。
5)本题考查分析作者写作意图的能力。要在阅读全文,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把握文章主旨。解答这类题目一要注意从原文中寻找对应信息,二要认真比较,不漏过任何字眼。命题者往往在转述中变换一些信息对答题者进行干扰,故解答这类题重在细心。 【参考译文】
信义可以在君子中施行,而种种刑罚则在小人中施行。判刑列入死刑的人,是罪大恶极的,又是小人中特别坏的人。宁愿为正义而死,不愿意苟且贪生,而视死如归,这在君子中也是很难做到的。
在唐太宗即位后第六年时,把判处死刑的犯人三百余人登记在册,放他们回家,约定好到期自动回来接受死刑。这是君子都难以做到的事,而希望小人中最坏的人能做到自然更难。到了规定的时间,那些囚犯自动回来而没有延误。这是君子难以做到的,而小人却很容易地做到了。这难道近于人情吗?
有人说:罪大恶极,确实是小人了;如果对他们采取恩德感化的手段,就可以使他们变为君子。恩德感化愈深入人心,人的转变速度就愈快,有过这样的事。我说:唐太宗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为了得到这种名声。可是怎么会知道他在放回囚犯时,没有料到他们一定会回来希望可以赦免自己的死罪,所以才放回他们呢?又怎么会知道那些被放回的囚犯,没有料到他们自动回来就一定会被赦免自己的死罪,这才又回来呢?料想到囚犯一定会回来这才放他们回家,这是唐太宗从上面窥测到下面囚犯的内心想法;料想到一定会被赦免死罪这才回来,这是下面的囚犯在窥测上面的皇帝的内心想法。我从中看到的是上下互相窥测对方的内心想法才形成了这种名声,哪里还有皇帝采取恩德感化的办法和囚犯遵守信义的事呢?不然的话,唐太宗在全国施行恩德感化的办法,到这时已经六年了,却不能让小人不犯极恶大罪,只凭一天的恩德感化,就能使囚犯视死如归,而且坚守信义。这是一种说不通的观点啊!
那么应该怎么去做才可以呢?我说:对放回家去而又回来的囚犯,杀了他而不能赦免。然后再放出一批囚犯,他们又回来了,这样才可以知道是被恩德感化所致。然而这必定是不可能的事。如果对放出的囚犯在他们回来后就赦免了死罪,可以偶尔做一次。如果总是
这样去做,那么杀人犯都不会被处死。这可以作为国家的常法吗?不能作为国家的常法。这难道能说是圣人之法吗?所以说,尧、舜、三王治理国家,必定以合乎人情为标准,不以标新立异为高明,不能违背情理来博取自己的名誉。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费祎,字文伟,江夏鄳人也。少孤,依族父伯仁。伯仁姑,益州牧刘璋之母也。璋遣使迎仁,仁将祎游学入蜀。会先主定蜀,祎遂留益土,与汝南许叔龙、南郡董允齐名。时许靖丧子,允与祎欲共会其葬所。允白父和请车,和遣开后鹿车给之,允有难载之色,祎便从前请先上。及至葬所,诸葛亮及诸贵人悉集,车乘甚鲜,允犹神色未泰,而祎晏然自若。持车人还,和问之,知其如此,乃谓允曰:吾常疑汝与文伟优劣未别也,而今而后,吾意了矣。
先主立太子,祎与允俱为舍人 迁庶子。后主践位 为黄门侍郎。丞相亮南征还群僚于数十里逢迎年位多在祎右而亮特命祎同载由是众人莫不易观亮以初从南归以祎为昭信校尉使吴。诸葛恪、羊衜等才博果辩,论难锋至,祎辞顺义笃,据理以答,终不能屈。权甚器之,谓祎曰:君天下淑德,必当股肱蜀朝,恐不能数来也。还,迁为郎中,亮北驻汉中,请祎为参军。建兴八年,转为中护军,后又为司马。值军师魏延与长史杨仪相憎恶,每至并坐争论,延或举刃拟仪,仪泣涕横集。祎常入其坐间,谏喻分别,终亮之世,各尽延、仪之用者,祎匡救之力也。亮卒,祎为后军师。顷之,代蒋琬为尚书令。琬自汉中还涪,祎迁大将军,录尚书事。
延熙七年,魏军次于兴势,假祎节,率众往御之。光禄大夫来敏至祎许别,求共围棋。于时羽檄交驰,人马擐甲,严驾已讫,祎与敏留意对戏,色无厌倦。敏曰:向聊观试君耳!君信可人,必能办贼者也。祎至,贼遂退,封成乡侯。琬固让州职,祎复领益州刺史。祎当国功名,略与琬比。十一年,出驻汉中。自琬及祎,虽自身在外,庆赏刑威,皆遥先咨断,然后乃行,其推任如此。十六年岁首大会,魏降人郭循在坐。祎欢饮沉醉,为循手刃所害,谥曰敬候。
(选自《三国志蜀书》)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丞相亮南征还群僚/于数十里逢迎/年位多在祎右/而亮特命祎同载/由是众人莫不易观/以初从南归/以祎为昭信校尉使吴
B. 丞相亮南征还/群僚于数十里逢迎/年位多在祎右/而亮特命祎同载/由是众人莫不易观亮/以初从南归/以祎为昭信校尉使吴
C. 丞相亮南征还/群僚于数十里逢迎/年位多在祎右/而亮特命祎同载/由是众人莫不易观/ 以初从南归/以祎为昭信校尉使吴
D. 丞相亮南征还/群僚于数十里逢迎/年位多在祎右/而亮特命祎同载/由是众人莫不易/观亮以初从/南归以祎为昭信校尉/使吴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舍人,随侍身边的亲近属官的通称,战国及秦初王公贵族都有舍人。
B. 践位,文中指后主刘禅承继皇位。与践位意思相近的还有履至尊”“君临天下等词语。 C. 建兴,后主刘禅的年号。年号是我国从秦初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D. 刺史,官职,汉初指出刺各地检核问事的官员;汉武帝时每部置刺史一人;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费祎出生于江夏鄳地,小时候父亲死了,靠族父伯仁拉扯成人。后来,刘璋召见费祎,伯仁就将他带人蜀地。
B. 费祎与董允一同乘坐简陋的车子前往许靖儿子的墓地。董允脸上露出难以乘坐的神色,而费祎从前请先上,始终无怨言,神态泰然自若。
C. 魏延与杨仪反目成仇,每次一见面都争论不休。费祎对他们直言劝说,晓以利害,让两人都发挥了各自的职能作用。
D. 费祎退魏军后封侯,主持国事政绩名望堪比蒋琬,即使在地方任职,朝廷重要的事情也要先征求他的意见请他决断,深受后主信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权甚器之,谓祎曰:君天下淑德,必当股肱蜀朝,恐不能数来也。 延熙七年,魏军次于兴势,假祎节,率众往御之。 【答案】 1C 2C 3A
4孙权很器重费祎,对他说:您是天下有美德的人,一定能成为蜀国辅佐帝王的得力大臣(重臣,恐怕不能多次来(常来我们东吴了。”②延熙七年,魏军驻扎在兴势,后主授予费祎符节,他率军前往抵御。
【解析】【分析】(1丞相亮南征还/群僚于数十里逢迎/年位多在祎右/而亮特命祎同载/由是众人莫不易观/ 亮以初从南归/以祎为昭信校尉使吴意思是丞相诸葛亮南征回朝,群官到都城外几十里处迎接。其中大多数官员比费祎年长且职位尊贵,但诸葛亮却只命费祎与自己同乘一车,从此众人莫不对费祎另眼相看。诸葛亮刚从南边归来,任命费祎为昭信校尉出使吴国群僚逢迎的主语,是说诸葛亮南征回朝,群官到都城外几十里处迎接,故群僚应放在下一句,排除A项;初从南归的主语是,所以应放在下一句,即亮以初从南归,且如断成亮初从南,则句中缺少谓语,句子结构不完整,排除BD两项。故选C
2C项,年号是我国从秦初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错误,年号是从汉武帝时开始使用的,不是秦初。故选C
3A项,刘璋召见费祎错误,从文中来看,璋遣使迎仁,仁将祎游学入蜀,可见应刘璋派使者迎候伯仁,伯仁就把费祎带到蜀地求学。故选A
4)该题第一句中,,器重;,代词,代费祎;股肱,名词做动词,成为辅佐的重臣;,多次;君天下淑德,判断句。第二句中,,驻扎;,在;授予;,符节;,抵御。 故答案为:⑴C;⑵C;⑶A
孙权很器重费祎,对他说:您是天下有美德的人,一定能成为蜀国辅佐帝王的得力大臣(重臣,恐怕不能多次来(常来我们东吴了。”②延熙七年,魏军驻扎在兴势,后主授予费祎符节,他率军前往抵御。

【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 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2)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3)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排查,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在选项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参考译文】
费祎,字文伟,江夏鄳县人。幼时父亲死了,依靠堂父费伯仁生活。伯仁的姑姑是益州牧刘璋的母亲。刘璋派人迎接费伯仁入蜀,伯仁就把费祎也带到蜀地求学。正遇上先主刘备定都蜀地,费祎于是留在了益州,与汝南人许叔龙、南郡人董允名气相当。这时许靖的儿子死了,董允和费祎打算一同去参加许子葬礼。董允向父亲董和说要一辆车子,董和便给他们派了一辆从后面开门的鹿车,董允面有难色不愿上车,费祎却抢先登上去。等到达安葬地,诸葛亮等显贵人物都到了场,他们的车辆装饰很漂亮,董允下车后表现出很不好意思的神色,而费祎却泰然自若。驾车的人返回后,董和向他询问此行的情况,知道了两人的表现,就对董允说:我常常疑心自己还没有分辨出你和费文伟的高下,从今以后,我清楚了。
先主立刘禅为太子,任费祎和董允为舍人,又升为庶子。后主刘禅继位后,他们任黄门侍郎。丞相诸葛亮南征回朝,群官到都城外几十里处迎接。其中大多数官员比费祎年长且职位尊贵,但诸葛亮却只命费祎与自己同乘一车,从此众人莫不对费祎另眼相看。诸葛亮刚从南边归来,任命费祎为昭信校尉出使吴国。诸葛恪、羊衜等人,知识广博,才能卓越,善于辩论,论辩责问言辞锋利,而费祎与他们谈论时,却滔滔不绝,含义深刻,据理回答,对方始终不能使他服输。孙权十分器重费祎,对他说:您是天下有美德的人,一定能成为蜀国辅佐帝王的得力大臣,恐怕不能多次来我们东吴了。费祎回蜀后,升为郎中。诸葛亮北驻汉中时,请费祎任参军。建兴八年,费祎转任中护军,后又任司马。当时军师魏延与长史杨仪互相憎恶,每当坐在一起时就争论不休,有时魏延甚至 举刀比划着要杀杨仪,杨仪则痛哭流涕。费祎就常坐到他们中间,分别予以劝解,诸葛亮在世时,之所以能充分发挥魏延、杨仪各自的才能,主要靠费祎对他们二人的帮助扶正。诸葛亮去世后,费祎任后军师。不久,代替蒋琬任尚书令。蒋琬从汉中回到涪县时,费祎升为大将军,总领尚书职务。
延熙七年,魏军驻扎在兴势山,后主授予费祎符节,他率领士兵前去抵御。光禄大夫来敏到费祎处告别,请他一起下盘棋。当时战事正急,军书往来传递,人马披甲戴盔,战车整备完毕,而费祎却与来敏专心致志地下棋,毫无急躁厌倦的样子。来敏说:我来这里只
不过是观察试探您罢了!看来您确实是最适宜的人选,一定能打退敌寇。费祎到了兴势山,敌人就撤退了,费祎被封为成乡侯。后来,蒋琬一再推让益州的职务,费祎便又兼任益州刺史。费祎报效蜀国所立的功名,大致与蒋琬并列。延熙十一年,费祎出驻汉中。从蒋琬到费祎,即使身负重命远在朝外,但奖赏惩罚之事,朝廷都要先向他们征求意见,然后才执行,他们受到的尊崇信任就像这样。延熙十六年的岁首大会,魏国降将郭循也在座。费祎畅饮沉醉,被郭循亲手持刀所害,赠谥号为敬侯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完颜陈和尚,丰州人,系出萧王诸孙。贞祐中,陈和尚年二十余,为北兵所掠,大帅甚爱之,置帐下。时陈和尚母留丰州,从兄斜烈事之甚谨。陈和尚在北岁余,托以省母,乞还。大帅以卒监之至丰,乃与斜烈劫杀监卒。夺马奉其母南奔大兵觉合骑追之由他路得免既而失马母老不能行载以鹿角车兄弟共挽南渡河宣宗奇之陈和尚天资高明,雅好文史,人以秀才目之。正大二年,斜烈落帅职,例为总领,屯方城。陈和尚随以往,凡兄军中事皆预知之。斜烈时在病,军中李太和者,与方城镇防军葛宜翁相殴,诉于陈和尚,宜翁事不直,即量笞之。宜翁素凶悍,耻以理屈受杖,竟郁郁以死,留语其妻,必报陈和尚。妻讼陈和尚以私忿侵官,故杀其夫,诉于台省。以故陈和尚系狱。议者疑陈和尚倚兵阃之重,必横恣违法,当以大辟。奏上,久不能决。未几,斜烈卒。上闻,始驰赦陈和尚,曰:有司奏汝以私忿杀人。今以汝兄故,曲法赦汝,天下必有议我者。汝奋发立功名,始以我为不妄赦矣。陈和尚且泣且拜,不能出一言为谢。乃以白衣领紫微军都统,逾年转忠孝军提控。五年,北兵入大昌原,平章合达问谁可为前锋者,陈和尚出应命。先已沐浴易衣,若将就木然者,擐甲上马不反顾。是日,以四百骑破八千众,名动天下。六年,有卫州之胜。八年,有倒回谷之胜。九年正月,三峰山之败,走钧州。城破,大兵入,即纵军巷战。陈和尚趋避隐处,杀掠稍定乃出,自言曰:我金国大将,欲见白事。兵士以数骑夹之,诣行帐前。时欲其降,斫足胫折不为屈,豁口吻至耳,噀血而呼,至死不绝,时年四十一。是年六月,诏赠镇南军节度使,勒石纪其忠烈。
(摘编自《金史·忠义传》)
【注释】北兵:蒙古兵。宣宗:金朝第八位皇帝,1213年至1224年在位。1234金朝灭亡。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夺马奉其母/南奔大兵觉/合骑追之/由他路得免/既而失马/母老不能行载/以鹿角车兄弟共挽/南渡河/宣宗奇之/
B. 夺马奉其母南奔/大兵觉/合骑追之/由他路得免/既而失马/母老不能行/载以鹿角车/兄弟共挽/南渡河/宣宗奇之/
C. 夺马奉其母/南奔大兵觉/合骑追之/由他路得免/既而失马/母老不能行/载以鹿角车/兄弟共挽/南渡河/宣宗奇之/
D. 夺马奉其母南奔/大兵觉/合骑追之/由他路得免/既而失马/母老不能行载/以鹿角车兄弟共挽/南渡河/宣宗奇之/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兄,指父亲的亲兄弟即自己的伯父、叔父的儿子中比自己年龄大的,也称从父兄
现在一般称堂兄
B. 台省,汉朝的尚书台、三国魏的中书省,都是代表皇帝发布政令的中枢机关,后因以指政府的中央机构。
C. 白衣,犹布衣”“乌衣,古代平民穿的衣服。后世以此借指平民,亦用来指代无功名或无官职的读书人。
D. 勒石,刻石记功,亦指立碑。此典故出自《后汉书》勒石燕然,当时东汉窦宪破北匈奴后,封燕然山,刻石记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陈和尚出身高贵,天资聪颖。他是金朝贵族,身为武将而有才名,雅好读书,颇受时人称赞。
B. 陈和尚善于应变,处事灵活。他被蒙古兵俘虏后,虽受赏识,但以探望母亲为借口回到丰州。
C. 陈和尚守法不阿,性情刚烈。他因误判葛宜翁案而锒铛入狱,但内心坦然,坚信自己清白无辜。
D. 陈和尚能征善战,忠心报国。他屡破蒙军,力挽大厦之将倾,功绩显赫,终于壮烈殉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议者疑陈和尚倚兵阃之重,必横恣违法,当以大辟。 先已沐浴易衣,若将就木然者,擐甲上马不反顾。 【答案】 1B 2C 3C
4议论的人怀疑陈和尚依仗统率军队的重大权势,必定横行恣肆,违犯法律,判处死刑。
他先前就已经洗澡更换了衣服,好像就要去死一样,披挂铠甲骑上战马,不再回头看。 【解析】【分析】(1)本题根据对原文文句的理解,夺马奉其母南奔夺过马侍候着母亲向南奔逃,南奔做状语不能断开,所以可以排除AC两项。根据理解原文文句,载以鹿角车就用鹿角车载着她,可以排除D。故答案选B
2)选项C白衣”“布衣”“乌衣三者内涵同中有异。布衣,古代平民穿的衣服,借指平民:鸟衣,黑色衣服,古代贫贱者之服,借指穿黑衣的差役。故答案选C
3)选项C因误判葛宜翁案而锒铛入狱"理解错误,原文是宜翁事不直,即量笞之宜翁……留语其妻,必报陈和尚"。故答案选C
4)此题中的①“怀疑;依仗;结构助词,的;横恣横行恣肆;介词。②“已经;易衣换了衣服;好像;的样子;披挂;回头看。 故答案为:⑴B;⑵C;⑶C
议论的人怀疑陈和尚依仗统率军队的重大权势,必定横行恣肆,违犯法律,判处死刑。 他先前就已经洗澡更换了衣服,好像就要去死一样,披挂铠甲骑上战马,不再回头看。
【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常见的句首句尾语气词、句
式、修辞、意思进行断句。本题可以根据句中动词、虚词、句子结构,抓住关键词,然后根据语意进行断句。
2)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
3)本题考查把握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此类题目要梳理原文内容,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把各个选项与原文内容进行细致比对,逐个排除。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句翻译首先要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重点字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语法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参考译文】
完颜陈和尚,是丰州人。出身于萧王的孙子辈。贞祐年间,陈和尚二十多岁,被蒙古兵掳掠,蒙古军大帅很喜爱他,将他安置在军帐中。当时陈和尚的母亲留在丰州,堂兄安平都尉完颜斜烈侍奉她很恭敬。陈和尚在北方一年多,假托要探视母亲,乞求回家。大帅派士兵监视他来到丰州,他就与完颜斜烈劫持杀死了监视的士兵。夺过马侍候着母亲向南奔逃,大军发觉后,集合骑兵追赶他们,(他们因为)走其他的道路得以逃脱。不久又丧失了马,母亲年老不能行走,(他们)就用鹿角车载着她,兄弟两人共同拉着,向南渡过黄河。宣宗感到很惊奇。陈和尚天资聪慧,一向爱好文史,人们把他看着是优秀的人才。正大二年,完颜斜烈被罢去元帅之职,按规定改任总领,屯驻在方城。陈和尚跟随他前往,凡是堂兄军中的事务他都参与并了解内情。完颜斜烈当时正患病,军队中李太和与方城镇防军军士葛宣翁相殴斗,向陈和尚申诉,葛宜翁的事理有亏,陈和尚就参酌军令笞打了他。葛宜翁一向凶横强悍,以输理受杖刑为耻辱,竟然忧郁苦闷而死去,(他)留话告诉妻子,一定要报复陈和尚。宜翁的妻子控告陈和尚因为私人愤恨侵犯官吏职权,有意谋杀地的丈夫,向御史台申诉。因为这个缘故,陈和尚被关在狱中。议论的人怀疑陈和尚依仗统率军队的重大权势,必定横行恣肆,违犯法律,判处死刑。奏章呈递上去,很长时间不能决断。不久,完颜斜烈去世。皇帝听到消息,才立即赦免了陈和尚,说:主管部门上奏你因为私人愤恨杀人。现在因为你兄长去世(的缘故),我违背法令放免你,天下一定会有议论我的人。你发奋努力,建立功名,天下人才会认为我不是随意救免你的。陈和尚边哭边行拜礼,说不出一句感谢的话。(他)于是以平民百姓身份接受紫微军都统的职务,过了一年调任忠孝军提控官。正大五年,蒙古军进攻大昌原(今甘肃宁县东南),总帅平章政事完颜合达问谁可为前锋,陈和尚应声而出。他先前就已经洗澡更换了衣服,好像就要去死一样,披挂铠甲骑上战马,不再回头看。这一天,他率领四百名骑兵打败了蒙古兵八千之众,名声震动天下。正大六年,取得卫州之战的胜利,正大八年,取得倒回谷之战的胜利。正大九年正月,三峰山之战战败,(他)跑到钧州。钧州城被攻破,蒙古大军入城,(陈和尚)就任由士兵在街巷中作战。陈和尚躲藏在偏僻隐蔽的地方,等到军队杀我掳掠稍微结束才出来,自己声称:我是金国大将,要见大帅禀告事情。兵士们用几个骑兵将他夹在中间,来到行营军帐前面。当时蒙古军想叫他归降,他被砍去脚折断胫骨也不屈服,嘴被割开,创口一直连到耳朵边,他仍然喷血呼喊,喊声到死也不停止,当时他年
龄是四十一岁。这年六月,(哀宗)下诏赠镇南军节度使,刻石立碑纪念他忠烈的事迹。

1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起宗,字元卿,其先上党人,后徙广平洺水县。起宗生长兵间,学书无从得纸,父削柳为简 写以授之;成诵,削去更书。年十七,会立蒙古学,学辄成,辟武卫译史。御史中丞塔察儿爱其才,迁中台译史。仁宗即位, 转中书译史,累迁太子家令司典簿官,上言:东宫官属,辅导德义,财赋非所治也。朝廷是之。迁南台御史。
建康多水,或实灾而有司抑之,或无灾而诉灾,起宗微行得实,人以为神明。文宗初立,命威顺王征八番。是时,蜀省囊加台拒命未平,起宗极言武昌重镇,当备上流之师,亲王不可远去,力止之。及王入见,帝谓曰:八番 之行,非秦元卿,几为失计。朝议以起宗治蜀,幕府忘其名,曰秦元卿,帝引笔改曰起宗,其眷注如此。拜中台御史,劾中丞和尚受人妇人贱买县官屋不报起宗从台官入见跽辩久之敕令起起宗不起会日暮出明日,立太子,有赦,起宗又奏:不罪和尚,无以正国法。和尚服辜。帝曰:为御史,当如是矣。又劾闽宪卜咱耳窃父妾以 逃,其父愤死,渎乱天常,流之岭南。自是尽言无讳,皆见听用。迁都漕运使,帝召谕之曰:漕输事多废阙,赖御史治之尔。出为抚州路总管,至官,有司供张甚盛,问其费所从出,小吏不敢隐,曰:借办于民。遂亟使归之,几席仅给而已。自是官府僚佐有宴集,成礼即止。因谕众曰:我素农家,安俭约,务安静,庶使吾民化之。居一岁,以老去官。明年,以兵部尚书致仕,居一岁,卒,谥昭肃。
(节选自《元史秦起宗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劾中丞和尚受人妇人/贱买县官屋不报/起宗从台官入见/跽辩/久之/敕令起/起宗不起/日暮/
B. 劾中丞和尚受人妇人/贱买县官屋不报/起宗从台官入见/跽辩久之/敕令起起宗/不起/会日//
C. 劾中丞和尚受人妇人/贱买县官屋/不报/起宗从台官入见/跽辩久之/敕令起/起宗不起/日暮/
D. 劾中丞和尚受人妇人/贱买县官屋/不报/起宗从台官入见/跽辩/久之/敕令起起宗/不起/日暮/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简,古代的书写材料,是削制成的狭长竹片或木片,若干简编缀在一起称为 B. 东宫,太子所居之宫,借指太子,后也可指皇太后,如清朝有东、西宫皇太后之分。 C. 幕府,原指古代将军的府署,后世称地方军政大吏的府署,幕府中的僚属称幕僚。 D. 漕运,古代中央政府将各地所征收的粮食等经水路运往首都或指定地点的运输行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秦起宗勤于学习,富有学识才华。他生长兵间,缺纸少书,依靠父亲削柳为简进行学习;十七岁时,创立蒙古学并取得成功,被委以重任,连连升迁。
B. 秦起宗虑事周密,善于审时度势。元文宗即位,准备征讨八番,秦起宗认为蜀省尚未平定,会对武昌形成威胁,极力劝阻威顺王远行征讨,避免了祸患。
C. 秦起宗忠于职守,劾奏直言无讳。任中台御史,坚持弹劾和尚不法行为,使其被定罪;
又弹劾卜咱耳不伦之事,使其被流放岭南,皇上嘉其行,纳其言。
D. 秦起宗体恤百姓,为政廉俭务实。到任抚州路总管时,要求下属官员降低接待宴席的规格,并将费用归还百姓,从此革除了当地官员铺张宴集的风气。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或实灾而有司抑之,或无灾而诉灾,起宗微行得实,人以为神明。 我素农家,安俭约,务安静,庶使吾民化之。 【答案】 1D 2B 3A
4有时确实遭灾而官员压制不报,有时无灾却上报有灾,秦起宗微服私访得到了实情,人们都认为他很英明。
我本是农家子弟,安于俭省节约,追求安宁平静,希望让我的百姓改变这种风气。 【解析】【分析】(1)本题中,劾中丞和尚受人妇人、贱买县官屋,不报。起宗从台官入见,跽辩久之,敕令起,起宗不起,会日暮/,这段话是说弹劾中丞和尚接纳妇女、贱买县官房屋,(却)没有批复。秦起宗跟从台官入宫进见,长跪争辩了很久,皇帝命令他起来,他不肯起来,到太阳快落山的时候,就出来了,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中丞和尚”“妇人”“县官屋”“起宗等,然后依据句意和语法关系进行排除,如是动词,宾语是县官屋不报是说前面弹劾的内容没有得到批复,故应在县官屋不报间断开,这就排除AB两项;久之意思是很久,是说跽辩很久,二者不能断开,且敕令起的主语应是皇帝,而起宗应是不起的主语,敕令起起宗不起是两个各自完整的句子,应该分开,这就排除C项,故选D项。
2B项,东宫……后也可指皇太后,如清朝有东、西宫皇太后之分错误,选项举例错误,因为只在汉代有这种说法,且东宫太后也不是东宫可以指代。故选B项。 3A项,秦起宗……创立蒙古学……”错误,从文中来看,第一段说年十七,会立蒙古蒙古学是蒙古语学校,而且也不是秦起宗创立。故选A项。
4)本题中,第一句中,,有时;有司,有关官员;,压制;两个都是连词,表转折关系,却;微行,微服私访;得实活用为名词,实情;以为,认为。第二句中,,本来;我素农家是判断句;,安于;,追求;,希望;使,让;,改变,,代词,代这种风气。 故答案为:⑴D;⑵B;⑶A
有时确实遭灾而官员压制不报,有时无灾却上报有灾,秦起宗微服私访得到了实情,人们都认为他很英明。我本是农家子弟,安于俭省节约,追求安宁平静,希望让我的百姓改变这种风气。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断句能力,注意文句的句首发语词。文言断句时,要在句首发语词后断句,然后根据其他语法成分进行断句。
⑵本题考查的是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注意积累这些 知识。文化常识丰富多彩,要多积累多背诵,积累时要注意分类进行。
⑶本题考查的是文本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注意疏通文本大意。通过翻译疏通文本大意,然后阅读选项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文段进行辨析。

⑷本题考查的是文言翻译的能力,注意把重点词翻译出来。文言翻译的得分点在重点词上,所以一定要把重点词翻译出来。 【参考译文】
秦起宗字元卿,祖籍上党,后迁居广平洺水县。秦起宗生长在军队中,读书无法得到纸,其父削柳木为片, 写好后教他;能背诵后,削去再写新的内容。十七岁时,适逢设立蒙古学,他一学就会,被征召为武卫译史。御 史中丞塔察儿爱惜他的才能,升任他为尚书省译史。元仁宗即位,他又转迁任中书省译史,屡次升迁太子家令司 典簿官,上奏说:东宫的属吏,辅佐引导道德信义(是职责),财物不是(应该)管理的。朝廷认为他是正确 的。又升任南台御史。
建康(南京)是多水的地方,有时确实遭灾而官员压制不报,有时无灾却上报有灾,秦起宗微服私访得到了实情,人们都认为他很英明。元文宗即位,命令威顺王征讨贵州苗族八番。这个时候,四川行 省平章政事兼宣政院使囊加台造反没有平息,秦起宗竭力陈说武昌是重镇,应防备上游的军队,亲王不能离开湖 广远去,极力阻止了这件事。等到威顺王入朝谒见,文宗对他说:征讨八番的行动,要不是秦元卿,几乎失策。朝廷议论让秦起宗治理蜀地,幕府忘了他的名字,说秦元卿,文宗提笔改正起宗,皇帝对他的关注达到如此 程度。授上书省御史,弹劾中丞和尚接纳妇女、贱买县官房屋,(却)没有批复。秦起宗跟从台官入宫进见,长 跪争辩了很久,皇帝命令他起来,他不肯起来,到太阳快落山的时候,就出来了;第二天,立太子,有赦免命令, 秦起宗又上奏:不处罚和尚,不能正国法。和尚服罪。皇帝说:做御史,应该像这样。又弹劾福建地方长官 卜咱耳,曾与父亲的妾私奔,其父气死,使天常混乱,(最后)被流放到岭南。从此,畅所欲言,无一点忌讳, 都被听从并予采用。升迁都漕运使,皇帝召他来,对他说:漕输之事,多遭损坏,依靠你去治理。出任抚州路 总管,到任之日,(当地)官吏举行宴会,非常丰盛,秦起宗询问费用由谁出,小吏不敢隐瞒,说:从百姓借取。于是马上让他们还回去,桌子上的东西够吃就行了。从此,官员和下属有宴饮集会,使礼完备就行了(停止)。 于是告诉大家说:我本是农家子弟,安于俭省节约,追求安宁平静,希望让我的百姓改变这种风气。居位一年, 因年老辞官。第二年,以兵部尚书之职(身份)退休,又过了一年,去世,谥号昭肃。

1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董仲舒,广川人也。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仲舒以贤良对策焉。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事易王。易王,帝兄,素骄,好勇仲舒以礼谊匡正,王敬重焉。久之,王问仲舒曰:粤王与大夫泄庸、种、蠡谋伐吴,遂灭之。孔子称殷有三仁,寡人亦以为粤有三仁。桓公决疑于管仲,寡人决疑于君仲舒对曰:臣愚不足以奉大对。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是以仲尼之门,五尺之童羞称五伯 为其先诈力而后仁谊也。苟为而已,故不足称于大君子之门也。五伯比于他诸侯为贤,其比三王,犹武夫之与美玉也。王曰:善。舒为人廉直。是时方外攘四夷,公孙弘治《春秋》不如仲舒,而弘希世用事,位至公卿。仲舒以弘为从谀,弘嫉之。胶西王亦上兄也尤纵恣数害吏二千石弘乃言于上曰独董仲舒可
使相胶西王胶西王闻仲舒大儒善待之仲舒恐久获罪病免凡相两国,辄事骄王,正身以率下,数上疏谏争。教国中所居而治。及去位归居,终不问家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仲舒在家朝廷如有大议,使使者及廷尉张汤就其家而问之,其对皆有明法。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对册,推明孔氏,抑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年老,以寿终于家。家徙茂陵,子及孙皆以学至大官。
(节选自《汉书董仲舒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胶西王亦上兄也/尤纵恣/数害吏二千石/弘乃言于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胶西王闻仲舒大儒/善待之/仲舒恐久获罪/病免/
B. 胶西王亦上兄也尤纵恣/数害吏二千石/弘乃言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胶西王闻仲舒大儒/善待之/仲舒恐久获罪/病免/
C. 胶西王亦上兄也/尤纵恣/数害吏二千石/弘乃言于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胶西王闻仲舒/大儒善待之/仲舒恐久获罪/病免/
D. 胶西王亦上兄也尤纵态/数害吏二千石/弘乃言于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胶西王闻仲/大儒善待之/仲舒恐久/获罪病免/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博士,秦汉时掌管书籍典章、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指专通一经、教授生徒的官职。 B. 对策,就政事、经义等设问,由应试者回答自汉朝起作为取士考试的一种形式。 C. 五伯,即春秋五霸,说法之一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D. 茂材,即秀才,因避汉光武帝刘秀名讳而改称,明清乡试所中的秀才也沿用此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董仲舒广招门生,宣扬儒家经典。他在室内挂上帷幕,坐在帷幕的后面讲学;弟子们后人学的要由先人学的传授学业,甚至有的学生都没有见过他。
B. 董仲舒得到重用,两度担任国相。他先辅助骄傲勇武的易王,后辅助凶残蛮横的胶西王;他审时度势、巧施计谋,将江都、胶西两国都治理得很好。
C. 董仲舒廉洁正直,受到权臣嫉恨。他认为掌握大权、位至公卿的公孙弘奉承谄媚,公孙弘因此对董仲舒心生嫉恨,之后终于寻找时机对他进行了报复。
D. 董仲舒居家著书,仍然关注国事。他辞官归家之后埋头修学著书,但只要朝廷派官员到他家征询他对重大问题的意见,他都会有根有据地作出解答。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臣愚不足以奉大对。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凡相两国,辄事骄王,正身以率下,数上疏谏争。 【答案】 1A 2D 3B
4臣愚昧不能解答你提出的问题。仁人端正他的义却不谋取私利,阐明他的道却不计较自己的功劳。董仲舒共计做过江都、胶西两国的相,都是辅佐骄横的诸侯王,他以身作则为下属做表率,多次上疏直言规谏。
【解析】【分析】(1)本题中,胶西王亦上兄也/尤纵/数害吏二千石/弘乃言于上日/独董

统编版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