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出诗歌的意境(读书心得)

发布时间:2019-10-08 21:27:44

读出诗歌的意境

我对诗歌意境的感受源于两个故事。故事一:一群人于城外送别友人,路过的徐渭长被他们要求题诗,于是徐渭长挥笔便写道:“东边一棵柳树,南边一棵柳树,西边一棵柳树,北边一棵柳树。”太过平凡的四句,用来描绘景物也大是哆嗦,更别说是在与朋友告别宴上的离别之作了,那群人忍不住哄堂大笑起来。然徐渭长不慌不忙,题笔续写上“纵有碧丝千万条,那能挽得行人住?”在场的人于是为之一震,接着,当徐渭长写出“山前鸣杜鹃,山后鸣杜鹃,山上鸣杜鹃,山下鸣杜鹃。行不得也,哥哥,不如归去!”这几句之后,全体禁不住鼓掌叫好起来。故事二:唐伯虎在某人的母亲八十寿宴上题写贺寿诗,开篇第一句却写道:“这个女子不是人”,惹得其儿孙个个怒从心起,双目圆瞪。好在第二句写的是“九天仙女下凡尘”才让其儿孙泄愤,勉强有一丝笑意,不料唐伯虎第三句却写道“儿孙个个都是贼”, 让其儿孙忍不住转喜为怒,捏起了挙头。唐伯虎全然不理,自顾自地写出了第四句“偸来仙桃敬孝亲”,赢得了个满堂彩。两个故事一个相同的情节就是:故事的结尾都呈现峰迴路转的局面。那么,是什么力量给这两个故事带来峰迴路转的局面的呢?我的思考是诗歌的意境:在平凡的或出人意料的铺垫句子之后,出现了令人耳目一新的不同境界,带给了人许多思索、回味的空间。

在我看来,意境,就是诗歌的重要魅力之一。“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诗歌作为文学的一种形式,将现实生活的“感”顷注于笔端,“发”之于文字让人读来感动,就不能离开意境。古人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就是要营造意境:在《诗经》中“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以睢鸠起兴描绘男女爱情,意蕴含蓄,韵味悠长;在《汉乐府》的《孔雀东南飞》中,写刘兰芝与焦仲卿墓地的树木“枝枝相交互,叶叶相覆盖。”,暗喻刘兰芝与焦仲卿的情意深沉,令人悲愤叹息。在诗歌意境营造中,也有直接描摹的: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成为千古绝唱,就在于两句诗就营造了气势宏伟的自然意境。而典型的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三句话九个景物形象,简炼而富有形象感的文字就勾勒出一幅暮秋黄昏的旅人悲愁图画。即使在讲深奥哲理的朱熹诗歌中,“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也因为寓理于景,用池塘因为不断有活水注入才保持了清澈的意象,才深入浅出地说明了人只有经常读书,接受新鲜事物,才能保持头脑清醒,免于陈腐,得以进步、提高的道理,让人读来欣然接受。

在现代诗歌中,意境同样是感人至深的诗歌魅力:卞之琳《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四句话,转换两种不同的角度,将刹那间的感觉升腾为深邃的慧思,就说明了风景与人的关系:别人与自然环境成风景,自己也是别人眼中的风景。在富有哲理的意境中,表现出深远的主题。鲁迅“破帽遮颜过闹市”、“躲进小楼成一统”是鲜明意象的诗句,给人独特的思想感悟;在艾青《手推车》,郭沫若《地球,我的母亲》、《凤凰涅槃》,徐志摩《再别康桥》,戴望舒《雨巷》等等诗歌中,令我们感铭至深的,恐怕还是诗歌营造的意境。

也许有人说,当代诗歌就不一定以意境感人。这真是一种误解。我们来看,当年顾城以“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两句话作为一首诗,整整地感动了当年上山下乡的一代人,感动了乃至没有经历过上山下乡的任何一个读到这首诗的人。再看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闻捷的《吐鲁番情歌》、郭小川的《向困难进军》、舒婷的《双桅船》、藏克家的《有的人》、贺敬之的《回延安》、雷抒雁的《小草在歌唱》等等,让我们感动的哪一首诗歌没有感人的意境呢?

因此,在我看来,诗歌如果没有意境,是很难打动人的。相反,即使是平凡的事物,如果能赋予以感人的意境,也能点化出好诗的。如《小路》“小路/从祖辈那儿走出来/就弯弯曲曲。/从春到冬/脚印在它的背上如草/ 枯。岁末苍漠的雪地上/一行歪扭的脚印/小路依然/走冬串春”一首小诗,没有所谓的深远主题,却抓住了“弯曲、如草荣枯、走冬串春”的意象,塑造了小路的形象,读来让人有清新之感。

不能想象的是,诗歌如果没有意境会是什么样子,它还会以什么魅力让人去阅读。

那么,什么是诗歌的意境呢?或者说诗歌的意境究竟指的是什么呢?“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诗歌作为文学的一种形式,我认为诗歌的意境有这样的一些:

自然意境。写景状物,把山川河流的壮美随一句一句的诗行呈现出来,让人感动大自然的美丽——即描绘自然景物而形成的诗歌意境。 “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平淡自然、意境高远的山林意境,也不能不让人神往;“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未至村庄却见村庄外一排排绿树相连,环抱着村子,青山斜立在城郭的外面,孟浩然对农村优美风光和淳朴生活的赞美,给人恬淡的意境;“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诗中有画、融诗情画意为一体的意境,带给人无限的想象;“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李白《梦游天姥呤留别》中对天姥山雄奇巍峨景色的夸张、想象,构成了一幅幅令人惊心动魄的图画。于是,翻开浩翰的诗卷,田园诗派、边塞诗派、李杜诗稿等等,诗歌的自然意境举不胜数。即使历史变迁,但诗歌自然意境的魅力却是一脉相承。也许,今天的一首诗《深秋写意》,正在说明诗歌自然意境的这种经久不衰的魅力:“夜 还没有醒来/秋之梦/在森林中继续/尽是霜色/抬头看天/一弯廋月蜷曲在半空/曙色在东山那边张望/唯有溪水淙淙……”;而最有说服力的自然意境是:“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多么壮美的山河美意境。

情感意境,即通常说的抒情诗表达的意境。这样的意境可以从咏物言志诗、抒情诗两个方面来说。咏物言志诗通常以物言志、咏物抒情为主,咏物的目的是为了表明心志、抒发某种感情,表达作者内心最炽热的情感,因此,咏物言志诗最大的意境是:由物及人、由物及情志。“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以石灰为吟咏对象,抒写自己忠诚清白,为国不惜牺牲一切的抱负,是一种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意境;“卧听竹林瀟瀟雨,疑是人间疾苦声。”表达的是诗人关心民间疾苦的心声;“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诗写的是马,实际写的却是作者李贺自己有才不能施展的感慨和愤懑,以及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在诗歌中,也有这样一类比较纯粹的,它似乎不带作者的情感,或者其情感意境不好一慨而论,如《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拔清波。”给人以鹅形象;《画》“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给人以谜面与谜底之间的特点联系。对这一类诗歌,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它一定给阅读者带来了风趣、耐人寻味的情感体验,这也不能不说是一种情感的意境了。再来说一说抒情诗的情感意境:委婉含蓄的意境如“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清醒明智的意境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炽热如火的意境如“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燃烧吧!辟开吧……”如《屈原》剧中屈原的大段诗的独白……或掷地有声,或铿锵有力,或炽热如火,或高亢激昂,或悲壮低沉,或明媚清新,或雄奇瑰丽——不一而足的情感意境,就在不经意间深入阅读者的骨髓里,这就是情感意境的感人之所在。

思想意境。“诗言志”,以诗明理是诗歌的形式之一,由此自然就形成了诗歌的思想意境。“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技。”看似说花之事,实在劝诫人珍惜时光,思想的启迪意义十分明白;“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此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分析入情入理,透彻明白,让人警醒;“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藉旧业,七世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左思《咏史》以议论入诗,在指出“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事实后,直接发表议论,予以总结:“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接着又举出“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的史实,无情地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懑,很具思想高度,这种思想意境,是富有说服力的。再如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寓理于景,用池塘因为不断有活水注入才保持了清澈的意象,深入浅出地说明了人只有经常读书,接受新鲜事物,才能保持头脑清醒,免于陈腐,得以进步、提高的道理,让人读来欣然接受。

四、语言意境。诗歌首先是一种语言的艺术,作为咏物、抒情、言志、说理的一种载体,与作者写作的视角、辞采、语言的风格等结合起来,自然就形成为诗歌的一种特定语言意境——诗歌本身独特的意境。就形式上来说,古代诗歌与现代诗歌不同:古代诗歌讲究格律,分五言诗、七律诗等,在押韵上也有要求,如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而现代诗歌不再强求。古代诗歌讲究用字用词的推敲,所谓“一字三年得,拈断数径须。”而现代诗歌也不一定强求。就语言风格上来说,因作者不同,其形成的语言意境也就不同,如李白诗歌的雄奇瑰丽,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两者诗歌的语言意境是完全不同的。从诗歌的发展进程来看,由古体诗到格律诗再到现代诗,或者再宽泛地说,还包括辞赋、词、元曲等,每一种诗歌的语言意境又尽不相同。

对前面所述的自然意境、情感意境、思想意境、语言意境这四种诗歌意境,我认为在诗歌的欣赏中,并不是单独分裂、或相互排斥的,相反,却在一首诗歌中,可能是同时存在、且相互结合、相互影响的。如前面的所说《咏史》一诗中,“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是自然意境与语言意境的结合,“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是情感意境与思想意境、语言意境的结合。

与诗歌意境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诗歌意境的探索价值何在?随着时代的进步、网络技术的普及、文字传媒市场的萎缩,也许有人会说,读书的人少了,读诗的人也就更少了。诗歌本身都在消失,诗歌意境的探索有意义吗?这其实是完全错误的。不是我们的这个时代不需要诗歌了,而是我们的这个时代缺少了反映时代的诗歌,准确地说是缺少了更多的反映这个时代的诗歌意境。当旭日阳刚唱红了“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埋在,在这春天里……”这首歌时,有两个问题值得人想一想:一、这是诗歌,是诗歌在述说着农民工兄弟的时代形象,是一种富有生命力的诗歌意境,在渲染这个时代的生机和活力。二、就象诗歌从古代传承出格律诗、辞赋、词、元曲、再到现代诗一样,诗歌在一种形式的传播上退色了,却会以另一种适合的、你喜欢欣赏的形式在靠近你。

诗歌与人类相随,诗歌意境的探索永无止境!

读出诗歌的意境(读书心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