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说课稿

发布时间:2020-01-14 04:49:45

《雨霖铃》说课稿

高二年级人教版现行教材 四川省平昌中学 杨帆

教学理念重情感自我体验,唤起爱学。开放自主合作鉴赏,培养会学。把握意象感悟情感,鼓励善学。

、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

《雨霖铃》这首诗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二单元第8课《词六首》。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主要鉴赏唐宋诗词。教学大纲要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形成健全人格,《雨霖铃》作为婉约派词的代表,不管在教材中或在中国文学史上,都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掌握其表现手法风格和意境有助于举一反三,深入了解婉约派词,对比学习豪放派词,进而掌握各类诗词的特点和鉴赏方法

(二)教材的内容

这首词以“离情”为线索,细致地描写了词人柳永在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执手别离的情景。词中句句洋溢着离愁深情。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更被誉为千古名句。因此,这篇词具有深厚的文学价值。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中高中语文教学应“让学生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感受形象、品味语言这一要求,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目标:借助对意象的分析,感受《雨霖铃》的意境,体会词人情感。学习其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作特点,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美读、美说、美赏,品味局部语言,整体把握意境,掌握赏析诗词的方法。
⑶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感受词中浓浓的情感美。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并感受《雨霖铃》中的意境和感情。

难点:掌握其艺术手法。

学情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刚进入高二的学生,我校高二学生古文基础普遍较差,大部分学生阅读诗词作品,都只能直观感悟猜测,难以表达,更不用说对诗词进行细致地审美鉴赏。在《雨霖铃》之前学习过的优秀作家作品,例如《沁园春·长沙》《梦游天姥吟留别》《琵琶行》等,都有助于《雨霖铃》的鉴赏学习。
 、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本课依从学生为主,师为辅的原则

运用幻灯片,配乐朗诵等多媒体手段,结合多媒体演示法、诵读法、想象意境法、提问点拨法、拓展法等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兴趣主观能动性,积累文学素材,掌握鉴赏技巧,体会词人情感。

2、学法: 1)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美国著名学者皮尔斯曾经说过后现代时代最缺乏的是注意力,诗歌贵在吟诵,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可以集中注意力,体会和领悟诗歌的音乐美。针对高二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可进行默读,通过潜心把玩,发挥自己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体会和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
2)粗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陶渊明在《五先生传》中说:“好读书,不求甚解。”其实就是采取粗读的方法,整体感知。但《雨霖铃》这首词意蕴极深,还应通过仔细揣摩、深入探究个中精妙词句才能更好地走入文本、跳出文本。

3)联系已学诗词,举一反三,体会词中的意象,再现意境体诗情,赏名句,养成熟读背诵的习惯

、说教学步骤

1)反复诵读 把握 感情基调

2)交流讨论 掌握 主要内容

3)联系旧知 了解 关键意象

4)细致鉴赏 领会 诗词意境

5)归纳总结 学会 鉴赏方法

(一) 导入:学生竞答,激趣导入。出示“离别”相关的诗歌图片,让学生回忆积累的诗句,既能温故,又能检测学生的诗情,还能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一个离愁别绪的氛围中,达到一石三鸟的效果。

相关图片:《荆轲刺秦王》、《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赠汪伦》、《游子吟》、《蝶恋花》《江城子》……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血脉之情、知音之声往往就在这别离声中凄凄惨惨戚戚。今天,我们就来目睹一场“骤雨初歇”后的情人之别——《雨霖铃》(出示标题,板书)

(二) 词牌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词牌虽然只是规定了词的形式格律,与内容没有直接联系,但《雨霖铃》词牌的来历却与该词在感情基调上有一定的共鸣之处,对词牌的介绍,有助于引导学生正确把握作者的感情。教师用故事性的语言介绍柳永的传奇经历,激起学生的好奇之心。强调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三) 四读课文,整体感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加之宋词这种文体本是用来配乐歌唱,抒发感情的。所以,几番诵读更能领会诗歌的主旨和诗人的情感。
1.播放配乐朗诵,学生跟随默读。

听读提示:首先要注意词的感情基调,朗诵者的语气语调、停顿处重音位置。

2.教师以幻灯片出示疑难字词,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疏通词句,自由诵读

寒蝉:初秋乍寒时的蝉,偶自鸣,但短促无力,至深秋则噤。

都门:指汴京门外。

帐饮:是说搭起帐篷请行人吃酒,古人离别饯行离不开酒。

无绪:毫无心思。

烟波:烟雾弥漫水波动荡的水面。

无绪:古,没有心思。今,没有头绪。

念去去:想到将来……

应是:即便是。

3 .学生代表范读,男女生各自请出一位代表,学生进行评论交流并整体把握感情基调(讨论得出哀婉,悲伤,凄清的感情基调)。
4.内容的整体把握:出示图片,鼓励学生结合朗诵所得概括上、下片的内容。然后用自己的话生动形象地叙述出画片的内容,以此检测学生的直观感悟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让学生参与到诗词交流中来。

5、教师出示幻灯片总结该词的内容结构,引出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揣摩鉴赏重点文句,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和文章感情。

主线:诗缘情,文学作品的抒情表达有两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鉴赏文学作品,不能断章取义,但如果截取的是重点语句,就能更简单更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请在词中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作者离愁别绪的诗句!

重要句子: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提问:这句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提问:此句写景,那句中的“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三种景物与词人的离愁别绪有何联系?

3、“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提问:此句在词中的作用是什么?

4“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提问:看似寻常的两句词,何以冠以“千古俊句”?改为“今霄梦醒何处”如何?改为“ 今宵酒醒何处,芳草地晓风残月”如何?  改为“杨柳岸,凄风冷月”如何?    

目的:这四个问题的设计重在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如何景中寓情的,词人所选景物与表情达意之间有何联系。解决此问题,要对意象进行分析,依托于常识和已学诗歌,教师出示与意象相关的幻灯片,旁征博引,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把握意境体诗情

(五)总结风格

教师概括本词的内容,总结婉约派诗歌的风格,学生揣测豪放派诗歌的特点。

(六)作业布置

1、课后作业:反馈练习

反复诵读《雨霖铃》直至背诵。运用课堂中所学,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简单鉴赏下面这首词《蝶恋花》
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借景抒情的诗词往往是上片重在写景,但景中有情;下片重在抒情,但情中有景。上片的写景往往在创设出一种氛围,为下片的抒情作铺垫。

2、课外实践

收集古代诗歌的一些特殊意象,例如“酒”“梅”“梧桐”等。

六、说板书 (内容结构及表达技巧的完全诠释) 

雨霖铃 柳永

离别之前:寒蝉、长亭、骤雨、都门 ——→勾勒环境

离别之时:伤离别 —— 描写情态 情景交融

烟波、暮霭、楚天(实写)

离别之后:羁旅之愁—— ——→刻画心理 虚实相生

杨柳、晓风、残月(虚写)

此板书重点突出,条理清楚,语言简练,学生能直观地把握本词的内容、结构、艺术手法,这样的设计能增强教学直观性,提高教学效果。

2:完整教案

雨霖铃教案

高二年级人教版现行教材 四川省平昌中学 杨帆

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目标:借助对意象的分析,感受《雨霖铃》的感情和意境,体会词中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作特点,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美读、美说、美赏,品味局部语言,整体把握意境,掌握赏析诗词的方法。

⑶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感受词中浓浓的情感美。

教学重点 分析并感受《雨霖铃》中的意境和感情

教学难点 分析其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法、诵读法、想象意境法、提问点拨法、拓展法

教学器材 幻灯片 配乐朗诵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请大家看大屏上的图片,举手抢答,吟出此刻最符合你心境的诗句。(学生抢答)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燕太子丹与刺客荆轲之间的“壮别”;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高适与董大之间的“慰别”;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与元二之间的“酒别”;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李白与汪伦之间的“惜别”;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是母亲与儿子之间的“默别”;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是苏轼与亡妻之间的“梦别”;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是情人之间的“舍别”。

没错,这些都是与“别离”相关的诗,人生沉浮,难免别离。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血脉之情、知音之声往往就在这别离声中凄凄惨惨戚戚。今天,我们就来目睹一场“骤雨初歇”后的情人之别——《雨霖铃》(出示标题,板书)

二、词牌介绍、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出示幻灯片,强调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这首《雨霖铃》,取唐时旧曲翻制而成。《雨霖铃》词牌来源于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据《明皇杂录》云,安史之乱时,唐明皇在南下逃亡的途中,迫于当时的形势,不得已在马嵬坡缢死杨玉环。后唐玄宗入蜀,到了斜口的时候,霖雨连日,他经过秦岭栈道,耳闻铃声,勾起了往事,于是创作此曲,悼念杨贵妃,寄托哀思。后来,人们使用这支曲子来表达离愁别恨,“雨霖铃” 词调极尽哀怨,也就成了离愁别恨的象征。

这首词就是抒写了才子柳永要离开汴京(开封)去各地漂泊时和他心爱的青楼歌伎难舍难分的痛苦心情。

柳永,原名柳三变。虽才情卓著,但早年屡试不第,一生仕途坎坷,生活穷困。由于擅长词曲,精通音律,创制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因此经常出入娼馆酒楼,熟悉了许多歌妓,深深了解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柳永在受了这种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即开封),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依红偎翠、浅斟低唱的流浪生活。“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他的许多佳作,也因此多取材于同歌伎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柳词在宋元时期流传最广,相处当时“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有词集《乐章集》。现在就让我们来欣赏一下,柳永是如何演绎他的离愁别恨的。

.美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配乐朗诵

听读提示:注意词的低沉基调,朗诵者的语气语调、停顿处和重音位置。

2.教师以幻灯片出示疑难字词,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疏通词句,自由诵读:

寒蝉:初秋乍寒时的蝉,偶尚自鸣,但短促无力,至深秋则噤。

都门:指汴京门外。

帐饮:是说搭起帐篷请行人吃酒,古人离别饯行离不开酒。

无绪:毫无心思。

烟波:烟雾弥漫水波动荡的水面。

无绪:古,没有心思。今,没有头绪。

念去去:想到将来……

应是:即便是。

3 .学生代表范读,男女生各自请出一位代表,学生进行评论交流并整体把握感情基调(讨论得出哀婉,悲伤,凄清的感情基调)。
4.内容的整体把握:出示图片,鼓励学生结合朗诵所得概括上、下片的内容。然后用自己的话生动形象地叙述出画片的的内容

5、教师出示幻灯片总结该词结构,引出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上片,写一个秋天的傍晚,词人和他心爱的人在都门外长亭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下片是词人想象别后羁旅生活的情状。

雨霖铃 柳永

上片:离别之前:寒蝉、长亭、骤雨、都门

离别之时:伤离别

烟波、暮霭、楚天(实写) 虚实相生

下片:离别之后:羁旅之愁——

杨柳、晓风、残月(虚写

· 一个深秋的傍晚,骤雨刚刚停歇,空气格外清冷,寒蝉哀鸣。京城门外、长亭边,一顶帐篷内,宴席上有两盏斟满酒的酒杯和几盘几乎未动的下酒菜。一位翩翩美少年和一位温柔美婵娟双手紧握,泪眼婆娑的深情地注视着对方,喉头哽咽着说不出一句话来,脸颊上挂满了滚烫的、晶莹的泪珠。正在此时,岸边的小船上传来了“开船喽——开船喽——”的喊声。天色越来越暗,茫茫水域里,濛濛气连成一片。
    酒入愁肠,昏昏沉沉,一夜漂流后,风吹酒醒,睁开双目,已是异乡。一弯残月斜挂柳梢,河流两岸朦朦胧胧的杨柳在瑟瑟秋风中发抖。望着这杨柳残月,感受着这萧瑟秋风,公子不禁长叹一声,喃喃自语道:我这一走,经年累月,就算遇到美好的景物,也是形同虚设,即使有千万般情意,你不在身边,我又能跟谁诉说呢?

揣摩重点文句,体会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和文章感情。

鉴赏文学作品,不能断章取义,但如果截取的是重点语句,就能更简单更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请在词中找出你认为包含作者离愁别绪的诗句!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提问:这句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开首三句,简单看,只是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用“寒蝉”“长亭”“骤雨”三个独立的画面构成了一幅秋雨黄昏送别图。然而细心留意,这句词中的景物特点:

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骆宾王《在狱咏蝉》

微月初三夜,新蝉第一声。乍闻愁北客,静听忆东京。 白居易《六月三日夜闻蝉》

蝉声在诗人们的听来,似乎本就在嘶哑地愁鸣,更何况此蝉是“寒”的,特指是深秋的蝉。蝉在萧索凄冷的秋天凄凉急促地鸣叫,纷扰了离人心中的千思万绪。

傍晚迟暮本就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

再看词人,一个“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长时间“呆”对着长亭,天色已暗也浑然不觉。

“长亭”——古代送别的地方。“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未有别离多……”这样,这里的景已不是单纯的景物,而变成作者心里难舍的情意:作者恨不能将所有的人所有的景所有的情都定格在心里。

可见这里作者意在借秋雨后的一系列典型景物,营造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先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为后文打下情感的基础,以增强下面抒写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这句要读得凄凉、落寞。

2)“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提问:此句是实景还是虚景?句中的“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三种景物与词人的离愁别绪有何联系?

想到从此天各一方,心情更加暗淡,移情入景,水色天光便披上了阴影。浩渺无际的江面上粼粼水波与词人心头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惆怅相似;傍晚云雾浓重的特点与词人心情的沉重压抑相似;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与愁绪的无边无际相似。

词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选取三种代表性的景物充分地表现了离别的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沉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相同写法的还有名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见贺铸《青玉案》)。词人对景物的描写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所以这句要读出苍茫、孤独味来。

3)“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提问:此句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

此句作者直抒离别之伤,承接上文写景叙事,引起下文言情。在诗中起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4)“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酒醒之时,已是异乡他方。

醉不成欢惨将别 ——白居易

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

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

看来,酒并不非解愁的好方法,“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但愿长醉不复醒”也只能是伤心人遥远的希冀。

讨论:看似寻常的两句词,何以冠以“千古俊句”?改为“今霄梦醒何处”如何?改为“ 今宵酒醒何处,芳草地晓风残月”如何?  改为“杨柳岸,凄风冷月”如何?  

“杨柳”和别情有关,“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自灞陵折柳的故事产生后,杨柳和离别似乎已具有必然性的联系了。

杨柳: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诗经》

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李白《忆秦娥》

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白《劳劳亭》)

客亭门外柳,折尽向南枝。(张籍《蓟北旅思》)

月: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温庭筠

月是思念的化身。

晓风:

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贾宝玉<咏白海棠>

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乾,泪痕残。--唐琬 <钗头凤>

冻水消痕,晓风生暖,春满东郊道。--柳永<古倾杯>

梅雨细,晓风微。倚楼人听欲沾衣。故园三度群花谢,曼倩天涯犹未归。

--晏几道<鹧鸪天>

晓风:早晨的风。小湿微凉!

“晓风残月”是天还未亮时的景象,微凉风过,四周依然静谧。这时想必作者能感受到的只有晓风的凄冷和残月的孤独吧。

词人这也是融情入景的写法,用杨柳、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勾勒出一幅淡雅的画面,凄凉的意境,使离人勾起对往事的回忆,深感眼前的孤单,并渴望再次团聚,言外之意无穷。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伤离别的悲凉情怀。

.风格总结

本词写离愁,以冷落的秋景作衬托,精心刻画难分难舍的惜别场景,进而想象别后的离愁别恨,层层铺写,情景相生,道出了“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悲情主旨,反映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抑郁不满的心情,语言哀婉而含蓄,情思凄凄而缠绵,这正是婉约派词的重要特点。而与之相对的豪放派诗词视野较为广阔,意象恢弘雄放,感情豪迈。

六、布置作业

1、课后作业:反馈练习

反复诵读诗歌《雨霖铃》直至背诵。运用课堂中所学,分析词中的意象,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简单鉴赏下面这首词。


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借景抒情的诗词往往是上片重在写景,但景中有情;下片重在抒情,但情中有景。上片的写景往往在创设出一种氛围,为下片的抒情作铺垫。

2、课外实践

收集古代诗歌的一些特殊意象,例如“酒”“梅”“梧桐”等。

附:板书

雨霖铃 柳永

离别之前:寒蝉、长亭、骤雨、都门 ——→勾勒环境

离别之时:伤离别 —— 描写情态 虚实相生

烟波、暮霭、楚天(实写)

离别之后:羁旅之愁 ——→刻画心理 情景交融

杨柳、晓风、残月(虚写)

《雨霖铃》说课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