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题结题分析报告

发布时间:2020-04-21 10:10:31

数学课题结题报告



———————————————————————————————— 作者:

———————————————————————————————— 日期:

农村小学中年级学生数学课前自学能力培养的研究

赣榆县黑林中心小学 熊纪鹏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

我们学校处在经济欠发达的边远山区,学生的家长多都外出打工,“留守儿童”非常多。父母为了工作,没时间监督和管理孩子;贪玩是孩子的天性,他们缺乏自觉性;如此的种种原因,导致学生的学习成绩落后。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作为老师,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学会自学。只有提高了孩子的自学能力,引导孩子主动学习,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校教学质量。

当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不断增长,知识陈旧率不断提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掌握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是现阶段各学校教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根本满足不了未来的需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埃德加富尔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培养课前自学习惯,是提高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当前,有很多教师不注意数学课的课前自学,还没有体会到课前自学的真正意义,根本没有有安排学生去自学的概念。这样势必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影响学生自我素质的不断完善,影响学生自学习惯的养成及自学能力的提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维进入数学课堂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可能有许多老师认为小学生课前自学并不重要,等上了初中再去自学也不晚。其实不然,任何良好习惯的养成都要从小开始抓起,因为“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翻读一下科学文化界的名人传略,大家就会明白,他们所建造的科学文化大厦的根基都无一例外地坐落在小学时养成的自学习惯上,良好的课前自学习惯 ,可使学生终生受益。

为此,我确定了以“农村小学中年级学生数学课前自学能力培养的研究”作为实验课题。

二、理论依据

1、生活教育理论

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反对让儿童被动地接受成人的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环境中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数学。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既教育”、“教学做合一”、“为生活而教育”。他认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2、建构主义理论

皮亚杰的知识建构理论指出,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也就是说,学习不是简单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生活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

3、情境主义的学习理论

在教育心理学的历史中,有关学习的理论经历了三个转变,即从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到情境主义的转变。情境主义主张按照社会情境、生活情境、科学研究探索活动改造学校教育,使学生在真实或逼真的活动中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情境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活动,不仅能促进有意义学习,而且有助于知识向真实生活情景的迁移。

三、课题界定

农村:学生家长素质普遍较低,培养学生的意识不够强,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学生学习氛围不够浓厚,学习欲望不够强烈。

年级学生:包括三、四年级的学生,他们正处于生长发育的萌芽阶段,生理、心理都在不断的酝酿而走向成熟,有了自己的想法和理想,一个人一旦有理想和想法他就又会产生叛逆心理。

数学课前自学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在数学课前的自学。数学课前自学能力是以数学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多方面、多因素的一种综合能力,它主要包括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系统掌握数学知识的能力,科学地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旨在“让学生养成数学课前自学的习惯培养数学课前自学能力,主动参与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努力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主探索、自我评价、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达到锻炼人、完善人的目的,为推进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基础。达到无师也能自通的境界,培养一批会学习的人才。

2、通过探索与研究,使本校教师能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组织教学,真正把学生放在学习主人的地位,依据教育教学规律进行教学活动。

五、研究方法:

本实验采取行动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教育科研方法,注重各种方法的相互协调与对比,采用问卷法,访问法,经验总结法,个案法,反馈法等各种实验法,开展形式多样的训练实践活动。

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数学课前自学的意义:

课前自学是指教师在上课之前就针对不同学习材料或课型提出不同的课前预习要求,使学生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课前自学可帮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课前自学时学生对上课内容提前进行思考,甚至收集相关信息,将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扩大他们的知识面,提高他们收集信息以及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课前自学对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意义

课前自学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是课堂学习的基础,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前提之一。数学课前自学是指在老师讲课之前,学生自学新课内容,做到初步理解,并做好上课的知识准备的过程。有效的课前自学,能提高学生学习新知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也能提高课上听讲的效率,改变被动学习的局面;同时也是培养自学习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因为数学知识是连续的、不间断的,新旧数学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联系能帮助学生沟通数学与生活常识的联系,使他们能用数学的眼光和思维方法去观察、理解、解答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这些特点决定了数学学习是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可见课前自学是必不可少的。

(三)培养学生数学课前自学能力的方法:

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课前自学能力不能急于求成,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特别是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在初始阶段以指导学生课前自学方法和培养学生课前自学习惯为主要切入点,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1、通读数学内容,动手画、圈知识要点,了解主要内容。

对于概念性的知识,他们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概念、结论划一划、圈一圈,使得新课中的主要内容显现出来,为理解和掌握知识做准备。例如预习《圆的初步认识》时,学生就把关键词划起来、把重点词圈起来:

先在纸上确定一点作为圆心(打上×),把圆规的两只脚分开,使两脚之间的长度为 r,再把有针尖的一只脚固定在圆心上,把另一只装有铅笔的脚绕圆心旋转一周,就画出了一个圆。通过预习,学生已经基本了解了画圆的过程。

2、巧用课前自学方式,理解主要数学知识。

这是课前自学的主要环节。学生在对数学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就要指导学生怎样“消化”这些知识。

(1)列举身边熟悉的事例来理解概念。数学概念并不是无中生有,而是从具体的例子中抽象出来的。让学生举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概念,可以帮助学生形象理解概念。例如对“约数和倍数”的理解,课本上只有一句话:“如果整数a能被整数b整除,就a叫做b的倍数,就b叫做a的约数。”学生就可以举出这样的例子:6能被2整除,6就是2的倍数,2就是6的约数;15能被5整除,10就是5的倍数,5就是10的约数等。表面上看,是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实际上学生是在用具体的例子理解概念。当量达到了一定的标准就会有质的飞跃。

(2)动手实践来感受数学。《课标》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在课前自学时,也应该指导学生动手实践来理解数学知识。例如《圆的初步认识》中对“圆心”、“半径”的预习,我带领学生到操场,给他们绳子和细木棒等,让他们自己想办法画圆,让他们感知什么是圆心、确定圆心的意义,以及绳子的长短与所画成的圆之间有什么关系,通过画一画、做一做,让他们在活动的过程中,不仅很自然的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而且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了求知欲。

(3)大胆尝试解答例题来思考问题。在小学数学课本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的设计是以解答数学问题的形式出现的。如果不指导学生怎样自学这样的内容,就很有可能造成学生读完题后看答案的想象。学生在似懂非懂的情况下不劳而获,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发展。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碰到这样的内容,先将课本上的解答方法用纸盖住,自己尝试审题、解答。解答后与课本上的方法对照,不会解答再看课本上的。这样学生通过了自己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过程,就会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4)巧用对比来分析关系。在数学的学习中“对比”是很重要又经常用到的学习方法,在预习时也是如此。如预习《同分子分数比较大小》时,可以指导学生将它与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进行对比。再如预习《分数基本性质》时,可以指导学生将《商不变的性质》与它进行对比。使用对比不仅可以揭示两个新知识之间的关系,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外延和内涵及新知;还能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3、精读难点内容,思考、标注疑点,这是数学课前自学的重要一环。

课前自学中遇到的疑难之处,要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努力去理解知识,发现问题才是课前自学的关键所在。“学起于思,思起于疑”。例如:在教“商不变的性质”时,有一位同学是这样进行标注的:在除法中,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商不变。他的疑惑是为什么要“零除外”,如果不要这三个字,可以吗?在课堂里,针对自己的疑惑,他听课越发仔细了,因为有了问题,学生对新课的学习才有目标,也因为是有了目标的学习,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试做练习,检验学生预习效果,这是数学课前自学不可缺少的过程。

数学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大特点就是要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数学知识,要让学生通过做练习或解决简单的问题来检验自己课前自学的效果。做了练习,既巩固了课前自学过程中所学到的知识,又达到了自我检测预习效果的目的。在做练习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不会的地方,可以采取三种办法:①仔细读题,直到弄懂题意;②再读与题目有关的内容,尤其是例题,直到弄明原因,③在前两种方法失效的情况下,将题目记下来,这样既能让学生反思课前自学过程中的漏洞,又能让老师发现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较集中的问题,以便课堂教学时抓住重、难点。

(四)培养学生课前自学的一般模式(非概念性知识的预习模式):

为了不要让学生的自学无从下手,就要给学生一个自学的方向,即自学的模式。

1、“课本的方法”----是要求学生把例题的解法独立再现一次,有困难的学生可按原题照写一遍。

2、“我的方法”----即要求学生思考除了例题的算法外,你还想到什么算法,并把它写下来。

3、“我的发现”----即要求学生通过认真的观察与思考,自己在自学过程中的发现写下来。开始的时候学生可能只会写出一句或半句,甚至所写的都是错的,但我们不要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在“我的发现”里,我们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发现”,应重点从哪些方面去“发现”。例如在预习计算方面,我们应教会学生从计算方法、计算顺序,以及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对比等方面进行“发现”。

4、“我的问题”----经过个人的自学如果还有不明白、不理解的地方,可让学生记在“我的问题”,在探究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共同自主地来解答。

5、“我的例子”----是要求学生通过自学,根据自己的理解举出相应的例子,并进行解答。

、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效

实践证明,在数学学科开展课前自学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1、实验班50位学生都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了本课题的实践与研究实验前,大多数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不浓,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没有养成良好的课前自学的习惯,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综合整张表格的调查数据看,大多数学生养成了数学课前主动自学的良好习惯,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开展数学课前自学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通过自学方法的指导,学生已不再视自学为简单的看书、做题。而是能够在预习时搜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一定的、恰当的方法来理解和分析知识。使得学生经过这样的练习,能够主动高效的学习新知识。

3、开展数学课前自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在自学时,对自己不懂的内容都做了标记。听课时,就会主动的、有重点的听课;教师在审阅学生的自学作业后发现学生较集中、较典型的问题,教学时也会有针对性的施教。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4、开展数学课堂自学提高了学生动手实践、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能力。

例如学习《三角形的面积》,课前自学使学生掌握了三角形面积=底×高÷2这个结论,这就给学生推导公式的形成提供了时间前提。在课堂上就可以把更多的时间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来验证这个公式,从而透彻地理解公式的形成过程。从表面上看,好像为了一个公式的推导花费了一节课的时间。但实际上,学生在充分活动的过程中提高了实践能力,形成了应用意识,感觉了数学发现的乐趣,增进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对学生学习面的知识作了铺垫。实践证明,正是由于学生在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时积累了经验和方法,轻而易举就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了。

八、课题研究的几点思考

通过实践,我发现初步培养小学生自学能力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1、指导学生自学要落到实处。

自学要求或自学题目的设计是否明确、是否有可操作性、是否能让学生“踮一踮脚够得着”,直接影响着学生自学的效果。因此,在指导到学生自学时要具体、要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要顺应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在设计自学题目时要有针对性、集中性、发现性,不要出现“自学课本第x页—第x页”这样的预习要求。

2、重视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和兴趣。

“少成则若性也,习惯若自然也”。可见,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学生将会终身受益。由于小学生初次接触自学,不仅对自学数学的方法不知道,更没有主动自学的习惯和兴趣。可以通过及时对好的自学方法和结果进行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设计形式多样的自学问题等方法来逐步养成课前自学的习惯、调动起预习的兴趣。甚至可以让学生在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后,自己设计自学问题。

3、允许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自学效果。

“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的自学效果存在差异,对自学效果不要强求学生都到达相同的水平。

【参考文选】:

1、《习惯决定命运 性格决定人生》 孙云晓 著漓江出版社出版2006年1月出版;

2、《透视课堂》(美)T.L.Good等著,陶志琼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1年版;

3、《自主课堂:积极的课堂环境的作用》(美)里德利等著,沈湘秦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4、《走出教育改革的误区》 (日)藤田英典著,张琼华、许敏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数学课题结题分析报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