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测试2019届高三11月测试(一卷)语文试卷(含答案)

发布时间:2019-01-08 18:32:33

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2018年11月测试语文试卷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诗经》研究领域存在一些长期未能解决的学术悬案,这些公案直接关涉诗经学的根基,但传世文献本身已无力解决,若想有所推进,唯有把眼光转向出土文献。“孔子删诗说”首见于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称“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为“三百五篇”。但是到了唐代,孔颖达编纂《诗经正义》时,开始对该学说提出质疑,其核心理由是“书传所引之诗,见在者多,亡逸者少,则孔子所录,不容十分去九”。此后,不承认孔子删诗活动者代不乏人,并陆续增加了诸如“诗三百”之名由来已久、孔子八岁时吴公子季札所观周乐演奏顺序已与今本《诗经》篇序相近、布衣孔子不得代表官方删诗、孔子本人仅自称“乐正”而未曾言过“删诗”、孔子若删诗则不可能留存“淫诗”等新的理由。肯定“删诗说”者则又对新的否定理由逐一驳难。但遗憾的是,对孔颖达的核心理由,始终无力颠覆,因为《国语》《左传》称引赋诵诗篇确实多见于今本《诗经》而少“逸诗”。有学者又变换思路,以刘向校理《管子》《荀子》等十去其九之例,类推孔子编订《诗经》十去其九的可能性,以回护“删诗说”,可惜也仅是间接推测而非实证。2012年清华简第三册《周公之琴舞》公布,为肯定“孔子删诗说”提供了经典实证。该组诗以周公还政、成王嗣位为内容,存诗两组,周公儆毖成王一组仅余前半首4句,成王自儆诗存完诗9首,每首8句。这9首半诗确为《诗经》“逸诗”无疑,因为第1首就是今本《诗经·周颂》中的《敬之》篇,而从第1首到第9首诗连续用音乐依次标识“元纳启曰”至“九启曰”,是一个有机整体。既然第1首是《诗经》作品,后8首也必然是删除之前的《诗经》作品。由两组诗前小序明言各为9章乐曲可知,该组竹简一次性贡献了8首“逸诗”文本和9首“逸诗”数目,可谓“逸诗”大宗,只是周公的9首作品仅保存前半首而已。更为重要的是,《周公之琴舞》组诗为“十分去九”删诗幅度和颠覆孔颖达否定“删诗说”的理由提供了经典范本。组诗9首被删除了8首,今本《诗经》仅留1首,九去其八不就是“十分去九”吗?九去其八的文本还启示我们重新认识司马迁“去其重”的双重含义,即不仅是删除不同版本的重复篇目,还是同时删除同一版本中的相近篇目。两个层次的“去其重”,孔子将“三千余篇”删定为“三百五篇”就在情理之中了。《周公之琴舞》组诗中的小序还说明,今本毛诗各首作品前的小序可能战国时代已有,汉代人只不过是根据时代需要作了增补完善而已。(摘编自徐正英《诗经学公案再认识》)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孔颖达撰写《诗经正义》,质疑司马迁的孔子“删诗说”,从此不承认孔子删诗者陆续增加。B.古代的学者由于思路问题,始终无力颠覆孔颖达否定“删诗说”的核心理由。C.孔子将“三千余篇”删定为“三百五篇”在情理之中,可由“去其重”的含义看出。D.《周公之琴舞》小序暗示,毛本诗前小序古已有之,汉代人可能只是增补而已。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就诗经学存在的一些悬案,先提出方法论,并没有直接显示观点。B.对于孔子“删诗说”,文章列举了正反面两方面的观点,并加入大量点评。C.文章以大量篇幅阐述清华竹简《周公之琴舞》,彰显了出土文献的非凡价值。D.文章通过对两组逸诗数据的分析,有力地证实孔子“删诗说”的正确性。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回护“删诗说”的人对孔颖达之后新增理由的反驳,实际上都是间接推测。B.成王自儆诗的第一首现存今本《诗经》,说明后8首也是《诗经》原来的作品。C.竹简《周公之琴舞》提供了将近20首逸诗,为再认识“删诗说”提供了新材料。D.周公儆毖成王诗一共9首,只剩4句,致使其验证功能丧失,这是很可惜的。(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唢呐王宋志军唢呐是这一带很有名的乐器,一支唢呐和一支笙,一阳一阴,恰如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合在一起,便可演奏出各种基调的曲目,欢快如百鸟朝凤,悲伤如雪梅哭灵,让观众随着不同的曲子时喜时悲,完全沉浸到乐曲的氛围之中。这一带有许多唢呐艺人,三五人聚到一起,便可组成一个唢呐班,他们走村串户,谁家有了红白喜事,便会请他们前去演出。这唢呐班不仅主人家请,有时候被邀请的亲朋也可以送,主人家办事,被邀请的亲朋不仅要备礼,有时还会请上一家唢呐班,吹吹打打送上门去,既是对主人家的尊重,也显得自己办事排场。唢呐王姓王,六十多岁了,是这一带最有名的唢呐艺人,打小就跟随父亲学艺,至今已吹奏了大半个世纪。他的真名很少有人知道,大家都喊他“唢呐王”,一是因为他姓王,另外也有称赞的意思。唢呐王一生未娶,只有一个捡来的儿子,大家习惯叫他“小唢呐”,也少有人叫他的真名。据说是唢呐王在演出路上于荒野偶遇的弃婴,便抱回家中,一直养在身边,视为己出,打小就教他吹奏唢呐,父子二人相依相伴生活。至于唢呐王为何一生未娶,有很多传言。流传最广的是一个大户人家的姑娘爱上了他,但遭到姑娘家人强烈反对,于是姑娘和唢呐王偷偷私奔,并生下一个男孩,就是小唢呐。后来姑娘和孩子还是被其家人找了回去,姑娘被逼远嫁他乡,从此再无音讯。孩子被扔到荒郊野外,任由唢呐王抱了回去。但这些传言终归没有证实,最后成了一个谜。吹唢呐算得上是一门不错的营生,不用种不用收,走到哪里都能讨口饭吃。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一切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个行当渐渐地不太为人看重了。如今社会上各种各样的演出团队多了,用的都是现成的音响里放出来的音乐,唢呐二胡这类“老把式”,便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面对这一切,唢呐王丝毫不为所动。在他内心深处,这把唢呐不仅是他的营生,还牵系着他一生的追求和深埋于心的不可言传的故事,任由别人去说。他终身不娶,唢呐就是他的一切。小唢呐年轻,思想新,几次和唢呐王商量,要唢呐王把积蓄拿出来,办一个歌舞团,去挣大钱。但唢呐王就是不答应,气得小唢呐冲他大吼,你不是我亲爹,把你的那些钱都带到棺材里吧!小唢呐决计和唢呐王分开,自己带了几个人另起炉灶。虽然还是演奏唢呐,可心里却总有不甘。这一天,南村的李伯过八十大寿,又派人来请唢呐王父子前去演出,让父子二人再唱一出对台戏。并许下重彩,谁若胜了,奖彩头十万元,当场兑现。小唢呐闻听,真是气不打一处来,同时心里暗暗较劲,发誓这次一定要赢。大概是年纪渐长,李伯打从前年起祝寿搞得很隆重,搭起五彩缤纷的舞台,请他们父子摆开擂台,连续让他们唱对台戏,吸引得四里八乡看大戏的人如山如海。李伯每次都拿出重彩,前两年分别是三万、五万,今年一下子增加到十万,前两次的钱都被唢呐王赢走第1页共8页第2页共8页

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测试2019届高三11月测试(一卷)语文试卷(含答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