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中的帕累托最1

发布时间:2012-04-15

婚姻中的帕累托最优
【摘要】人们都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但是本文通过阐述帕累托最优的原理,证明了并不是所有的婚姻都是爱情的坟墓,门当户对的婚姻是幸福率最高的。
【关键词】婚姻 门当户对 帕累托最优
【正文】我是一名大三学生,也是一名未婚人士,结婚这件事对我来说是说远不远,说近也没那么近。有人说过:婚姻就像鞋子,合不合适只有知道。但我觉得:没吃过猪肉并不代表没看过猪跑。我是一个没有经历过爱情的人,确实不知道爱情到底是否像书中写的和电视上演的那样山盟海誓、轰轰烈烈、可歌可泣。但是作为一个旁观者,看多了太多爱情在婚姻中分裂,在很多事情上反而更能看清一些当局者迷惑的问题。这些生活中的例子让我觉的婚姻就像是拉锁,合适的在一起就直接拉上了,怎么拉上拉下都没问题;不合适的就算合上了接口也是磕磕绊绊。写这个话题,首先是因为我在学习帕累托最优原则时联想到了一种传统的婚姻形式,其次是现实生活中的事情加上看过的电视和书籍让我产生了一些想法。
老妈的一个同事甲,来自城市,家庭条件优越,她的老公乙来自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他们是在大学里相恋的,结婚时在市里买了房子,每年寒暑假,乙的父母和姐姐及姐姐的孩子都要到他们的家里去住好长一段时间,很多矛盾就这样产生了。当不同的观念、想法汇集在同一个屋檐下的时候,婆婆、媳妇、小姑之间的战争爆发了。而受害者是谁呢?是甲和乙的爱情,甲和乙的婚姻。电视剧《新结婚时代》
《双面胶》等都比较真实的演绎了这方面的问题。从这儿来看,这种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根本无法提高整个家庭人员的幸福感,无法达到帕累托最优。
帕累托最优(Pareto Optimality,也称为帕累托效率(Pareto Efficiency帕累托改善、帕雷托最佳配置,是博弈论中的重要概念,帕累托最优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理想状态,即假定固有的一群人和可分配的资源,从一种分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变化中,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也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换句话说,就是不可能再改善某些人的境况,而不使任何其他人受损。 帕累托改进Pareto improvement),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能够在其他人福利水平不下降的情况下,通过重新配置资源,使得至少有一个人的福利水平有所提高,则称这种资源重新配置为帕累托改进,是指一种变化,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 一方面,帕累托最优是指没有进行帕累托改进余地的状态;另一方面,帕累托改进是达到帕累托最优的路径和方法。帕累托最优是公平效率的“理想王国”。 一般来说,达到帕累托最优时,会同时满足以下3个条件: 实现帕累托最优的条件: 1、交换的最优条件; 2、生产的最优条件; 3、交换和生产的最优条件;

由此理论所引发我想到的传统婚姻模式就是门当户对的婚姻。“门户”这两个字,笔画不多,言简意深,涵意无穷,以民间通俗的说法,就是:郎才女貌,俊男配美女。“门户”这东西本质上没有高低贵贱,但有差别,这差别包括各自所受的教育熏陶、学历学识、年龄相貌、情趣、爱好、观念、信仰、身份等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抛开“性”和其他一些短期、不确定因素)脱离这个范围的婚姻,不但给双方带来痛苦,而且难以长久的维持。但从现实情况来分析,个体为实现利益最大化,低质量(包括对社会阶层、个人财富、家庭背景等综合因素所做的质量评估)的还是希望与高质量的异性配成一对。《红楼梦》里的丫环金钗因为勾搭宝玉最后送了命就是一个血淋淋的例子。 现实中,很多女明星的豪门梦碎也让大家在呼吁爱情至上的同时冷静下来思考门当户对的婚姻的好处。
但从整体上看婚姻,资源最佳的配置模式应该是社会中每个适龄男女都达到帕累托最优。一般地说,如果一个社会的现状不是处在帕累托最优状态,就存在着帕累托改进的可能。相应地,如果没有任何帕累托改进余地,就意味着现状已经达到了帕累托最优的状态。 做一个简单的模型:假设某男婚前的生活质量用X表示,某女婚前的生活质量用Y表示,婚后一起生活,婚姻带来的共同所得为一个常量m,他们共同拥有双方的资源,婚后的每人所得分别是(XYm)/2
A.如果是一对门不当户不对的人,就是说XY相差很大。假X3,Y9,则婚后的各人所得为(39m)/2


m6时,婚后各人所得小于9。此时Y的状况变糟了,她对婚姻是不满意的。

m6时,婚后各人所得等于9。此时X得到帕累托改进,Y不变,此时,Y对婚姻不是很积极。

m6时,婚后各人所得大于9。此时XY都得到帕累托改进,皆大欢喜。

所以,两人的婚后所得至少要达到6,才能维持稳定的婚姻。 B.如果是一对门当户对的人,假设XY,那么,只要m0,两者都能得到帕累托改进。

在这个模型中,m是最有意思的一个常量,它的大小取决于负向搭配的成功与否。本来一加一只能等于二,但有了这个m人类才前仆后继、心甘情愿地跳入婚姻的围城。

如果两个都拥有较高生活质量的人结合,那么两人帕累托改进的可能性极大,就越能实现个人效用的最大化;而与境况稍差的人结合的话,则可能导致个人效用的减少。因此,从整体上看,门当户对的选择是较符合逻辑的。

不难看出,门当户对的人更易从婚姻中得到满足。这些例子在中国其实有很多,比如冰心和吴文藻夫妇,沈从文和张兆和夫妇,钱学森和蒋英夫妇,袁家骝和吴健雄夫妇等等,都是相知相守了一生,幸福甜蜜的让人只羡鸳鸯不羡仙。如是,则曾经被我们看来过时与老套门当户对的观念,自有其曾经存在的合理性。今天的人们,虽然摆脱了种种旧习俗的束缚,却一而再地止步于热恋之后的婚姻门前,
想来也正好印证了现象背后成本与收益的影响关系吧。

婚姻中的帕累托最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