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分析阿炳与刘天华二胡作品创作的异同

发布时间:2018-10-27 06:12:39

比较分析阿炳与刘天华二胡作品创作的异同

作者:王钰玉

来源:《世纪之星·交流版》2017年第01

        [ ]刘天华、阿炳同生于吴文化地带,但两者的风格却大相迥异。是什么因素导致同一文化圈中两人的差异?特定的历史背景,各自的生活环境,决定了他们的艺术道路和音乐行为。阿炳立足于以本土文化为主的创造;刘天华的创造建立在跨文化的基拙上。但都对中国音乐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关键词]刘天华;阿炳;比较

        二胡从它最早的雏形演变发展直至今日,已历经了一千多年的历史。在这一千多年二胡艺术发展的过程中,阿炳和刘天华是中国现代二胡艺术的划时代转型及其现代二胡音乐创作的重要奠基人,他们的创作理念对后人的二胡创作影响极为深远。因此研究刘天华和阿炳的创作风格的差异具有一定意义。

        一、相同点

        阿炳和刘天华都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从鸦片战争到1949年,是中华民族遭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座大山压迫的最为黑暗的时期,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反抗最彻底最坚决的斗争年代。然而并不是每一位善良正直的中国人都曾自觉地加入这个反抗斗争的行列。他们更多看到的是社会的无情、统治者的残暴和腐败,这些使他们内心充满了不平与愤懑。因此他们有了反抗意识,他们追求和平,追求希望,追求光明,他们热爱自己的国家,但又往往感到个人的力量微薄,于是矛盾、痛苦、失望等种种思绪交织在一起,形成那个时代一些人的典型心理状态。刘天华和阿炳又何异乎于此呢?综观刘天华和阿炳的代表作品,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点,他们的这些创作都与时代紧密结合,反映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以及作者对生活的感受。时代生活使刘天华和阿炳的作品都具有以表达内心世界为主的倾向,因此在二胡演奏风格上形成了具有共性的抒情性特点,都是以表现主观内心世界为主,动荡不安的社会,痛苦不堪的现实生活,必然引起有良知的人们通过自身遭遇对人生、对现实提出质疑。刘天华的《病中吟》就表现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和企图与之抗争而最终仍无法摆脱的内心伤痛,反映了军阀统治下的中国知识分子不甘寂寞而又看不到出路的苦闷、仿徨的心情。而阿炳的《二泉映月》用一个似乎没有结束感的征音来结束全曲,这正像一个问号提出自己无法解答的人生命运问题。

比较分析阿炳与刘天华二胡作品创作的异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