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雨霖铃》实录

发布时间:2018-07-01 21:12:07

【设计思想】

  《雨霖铃》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专题第三板块“词别是一家”的第三篇。它是柳永婉约词的代表作之一。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离情别绪,令人叹为观止。而“点染”的艺术手法增添了这首词的鉴赏价值,从而使诗歌的形象更为丰富,意味更为浓郁。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即以“点染”艺术手法为主线,带领学生通过初读、深读,逐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意境,以期提高他们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学习目标】

  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意境。

  2.深刻体会《雨霖铃》中“点染”的艺术特色。

  3.通过赏析词句提高自己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长亭古道、芳草拂柳、晚风残笛、夕阳远山,生命中的悲欢离合在各处演绎着,那么一曲《雨霖铃》又演绎了一段怎样的悲欢离合呢?本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板书:《雨霖铃》柳永)

  二、目标展示

  三、初读,整体感知

  师:古典诗词只有在反复的诵读中才能理解它的内容,下面请同学们初读本词想想,这首词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生:本词主要写了在萧瑟的秋天里,词人和他的红颜知己告别。

  师:很准确,你们觉得本词的感情基调应该是怎样的?

  生:哀婉悲伤

  师:如将此情感浓缩到词中的一个字上,你会觉得哪个字最合适?

  生:伤!(板书:伤)

  师:所以我们读词时语速一定要怎样?

  生:慢下来,要读出“伤情”。

  师:下面老师给同学配上哀婉悲伤的伴奏,集体来读看看吧。

  (背景音乐:《凤凰台上忆吹箫》)生配乐朗读

  师:读得很认真也很整齐,但伤之味似乎还不够浓。要读出词的情感,还要深入理解全词。

  那么词中哪句话最能体现这份离别之伤?

  生: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师:什么意思呢?

  生: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就是离别,更何况是在这冷落、凄清的深秋时节。

  师:自古以来多情之人因离别而感伤的心情是普遍的,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表现离别的名言呢?请同学回忆一下,举几个例子。

  生: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李煜《相见欢》);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

  四、深读,体会手法

  (出示幻灯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师:这两句都表达离别之情,你更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生:更喜欢柳句,因他处直抒离别之情外,还用秋景来渲染。

  出示幻灯片,师讲解:

  清代文学批评家刘熙载在《艺概》中指出,柳永的词善于运用“点染”的手法。所谓“点”,指的是点明情感的内涵;所谓“染”,指的是用景物来渲染烘托所点明的情感。(板书:点染)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刘熙载的这个评论,把我们的这句赏析一下。

  生评论并用幻灯片展示:

  “多情自古伤离别”先直接说出离别之苦,自古如此,是“点”,“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用秋天萧条、冷清的景物来渲染自己的离别之苦,是“染”。(板书:直接抒情、寓情于景)

  师:“当秋而悲,胜于常情”这样也使作者的这份“离别之伤”有了别样的风情。

  师:所以我们在读“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读得稍重。试着读读看。

  (生齐声诵读)

  师:根据此句的赏析,请同学们再读一读《雨霖铃》,再找一找这样的句子。

  生自读,小组讨论后回答,幻灯片展示:“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师:下面我们进行小组分工,根据“点染”手法的定义并进行赏析。可以参照老师的表达形式来表述。

  1-3组赏析第一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生:“念去去”,先点明离别之情,是“点”;“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用“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空阔”三样景物来渲染、烘托远别的离情,是“染”。

  师:那么这三处之景都是作者眼前看到的实景吗?用了什么写法?

  生:“烟波”是眼前之景,虚实结合;(板书:虚实结合)

  师:怎么知道的?结合以前所学,想想还有哪些类似的字眼?

  生:“念”是想的意思;还有“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的“忆”及“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想”。

  师:所以我们在读“念去去”三字时,要读得稍重,“念”要有点拖音。试着读读看。

  (生齐声诵读)

  师:此句,在同学们的导学单中,有人提出了这样一个质疑。

  幻灯片投影:

  文本质疑:柳永是宋代词人中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其词多是曲折委婉,而此句为何要选择“千里烟波”、“空阔楚天”这类阔大的意象呢?

  生自主思考,小组合作讨论,无果。

  师:准确把握词人的思想情感,还要懂得“知人论世”。

  幻灯片展示写作背景:

  柳永,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他是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词作,据说他的词在当时很受欢迎――“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他不仅多才而且多情多义,他曾为红颜知己写下很多千古名句,据说他死后有很多女子来为他送葬,为了纪念柳永,歌女们每年还要集中在一起召开“吊柳会”。

  他像古代大多文人一样向往仕途,可宋朝皇帝没给他机会。一生穷困潦倒,最后是寄食在寺庙里,在贫困中死去的。

  请同学们先用四个词语概括柳永是一位(?摇?摇)的婉约词人。   生:才华横溢、多情多义、仕途坎坷、穷困潦倒。

  师:本词是作者在京城求官无望,准备去他处宦游求官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的话别之作。请同学们结合柳永的人生际遇及本文写作背景在思考。

  生1:烟波的千里、楚天的阔大反衬自己的渺小,云雾笼罩,让人感到周身迷茫,找不到出路。所以这一“伤情”除了离别之情之外还有一种对别后前途的迷茫之情。

  生2:我同意他的情感―别后迷茫,但不同意解释的内容,结合本词主旨内容“伤离别”及写作背景,我觉得作者是对两人何日再相见的迷茫。

  师:两位同学解释都有见地,但如结合文本,我个人觉得第二种更加贴近本文主旨,可用屈原《离骚》中的一句“望美人兮天一方”来概括。(板书:别后的迷茫)

  4-6组赏析第二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生1:“酒醒何处?”写出了离别之苦,是点;“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染。

  生2:“杨柳岸”“柳”――“留”谐音,古人有折柳送别之俗。“晓风”清晨之风,“残月”写出了月残人离。三种意象渲染了一种更加凄清的环境,从而让人更加深切地体会到词人的离愁别绪。

  师:此句三处之景都是作者眼前看到的实景吗?用了什么写法?

  生:是虚景,虚写,是作者想象之景。

  师:所以在诵读时要将“何处”读出疑问的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试着读读看。

  (生齐声诵读)

  生:老师,这一句我有一个疑问,上片第一句中说“对长亭晚”点明了离别的时间是晚上,前面“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说离别的季节是深秋,而现在又说“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前晚后早,时间出现了前后矛盾的地方,如何理解?

  生1:不矛盾:此句是作者想象之景,天马行空,思绪任驰。

  生2:我也觉得不矛盾,时间的变化是想说明过了一夜,这种离别的感伤之情没有一点点的消减,反而增添了一种离别后的孤寂。

  师:同学们的质疑和解答都很有思想和见地。(板书:孤寂)

  那么而这份增添的“孤寂”更在哪句体现了呢?

  生:“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师:此句进一步说明多年后这种孤寂的情感也没有消减,反而越来越深。所以我们在读“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读得稍重。

  (生诵读此句)

  师:通过分析、诵读,我们可知作者运用“先点后染”的手法将他的“离别之伤”层层抒发出来,那么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这种痛彻心扉的“离别之伤”,作者是如何落笔的?

  男生读:“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生:“寒蝉”“长亭晚”点明了时间、地点的同时,通过“凄切的寒蝉、傍晚的长亭、刚停的骤雨”这三组意象渲染了分别的氛围,属于“染”

  师:那么“染”之后呢?

  女生读:“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生齐说:用了“点”。

  师:请圈出相关点明情感内涵的词语。

  生:“无绪、泪眼、执手、无语”通过神态、动作、场景、事件的描写来点明情感的内涵。

  生:都门帐饮之所以无绪,因为词人的思绪正专注于恋人,一边留恋情浓,一边兰舟催发,在如此尖锐的矛盾冲突下,词人迸出了“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千古名句。

  师:“执手”能不能换成“拥抱”?词人为何“无语”真的无话可说吗?

  生1:“执手”可想到《诗经》:“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意味着要“分手”,又不忍分手。

  生2:“无语”是千言万语压抑着,是“相顾无言”,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切尽在不言中!

  师:所以,在读这三句时,我们要把握住词人分别时的那份难舍受难分之情。

  (板书:别后难舍难分

  师范读。

  五、小结

  本堂课,我们围绕刘熙载对柳词“点染”手法的评价对本词进行了赏析,下面让我们通过对本词“内容、情感、手法”的理解来再读一下这首词。

  生配乐齐读

  师:读的很好了,能不能把它背下来?

  生:能

  生配乐齐背一遍

  师:其实在古诗词中,任何情感都可以运用“点染”这一手法,下面我们来看下下面两首诗词,看看它是怎么运用“点染”的?

  六、拓展迁移

  ①韦应物的《闻雁》:“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答:前一句直接点明归思之情,是“点”;后一句用秋雨、雁声来烘托思归之情,是“染”。

  ②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答: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直接点明了游子思乡之情,是“点”;其余各句均渲染思乡之情的伤悲,是“染”。

  【教后反思】

  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朗读、吟诵是重点,通过朗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活力和人文精神。《雨霖铃》的教学中我特别突出了朗读,设计了自由朗读、指名朗读、跟读范读、集体朗读等方式,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理解文意,感受作者情感,体会诗词所描绘的意境。

  ★作者单位:江苏阜宁县第一高级中学。

优质课《雨霖铃》实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