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8-08-15 17:11:00

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

本节教材介绍了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两大类群。将这两大类群安排为一节内容,主要考虑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都具有“有口无肛门”的共同特征,具有相似性,适宜合并介绍。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是一类结构简单的低等多细胞动物

2、知道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3、识记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活体水螅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通过了解血吸虫的生活史,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讲究卫生和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水螅的观察,培养学生爱科学、勇于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2、通过了解日本血吸虫的生活史,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讲究卫生和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2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难点

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多媒体课件

一、回顾

1、 生物的特征: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身体内的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除病毒以外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 植物与动物的区别:能不能通过化合作用合成有机物。

二、导入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来学习动物。动物有千万种,如果一种一种来学,需要很长时间。为了方便研究,人们把动物按照共同的特征进行分类,一类一类的学。

首先,我们要学的是腔肠动物(课件2、3页)

举一个大家比较熟悉的例子,经常吃的海蜇就属于腔肠动物。

大家想一下,自己见过的海蜇是什么样子的?结构简单,没有内脏的分化。

思考:固着在海中礁石的海葵,看起来宛如艳丽的花朵,因此有人称之为”海中之花”.然而,他们却不是植物,而是动物.那么它们是如何捕食的呢?

我们通过腔肠动物的一种代表性动物来研究以上问题。

三、互动授课

(一)腔肠动物(打开课件第4页,了解腔肠动物水螅)

1.水螅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

水流缓慢、水草茂盛的清洁的淡水中

思考:如果一条小溪中原来有水螅生存,现在却采集不到,你认为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水体受到污染

2.水螅的形态有何特点?

(1)身体几乎透明,长约一厘米。

(2)螅体呈圆筒状,一端附着在水草上,另一端有口,口周围有5-12条柔软细长的触手。

(3)身体只能分出上下,分不出前后左右背腹,辐射对称。

辐射对称(课件第6页)

A、 定义:经过身体纵轴,可有许多个切面将身体分为对称的两部分,叫辐射对称。

B、 举例:人、鱼、鸟是辐射对称吗?除了腔肠动物,还有哪些是辐射对称的?海星

C、 作用:便于感知周围环境中来自各个方向的刺激,从各个方向捕获猎物,进行防御。

3.水螅身体结构(课件第7页)

(1)水螅的体壁是由两层细胞组成的——外胚层和内胚层。内外胚层之间还有一层没有细胞结构的中胶层,填充着它们分泌的胶状物质。

(2)由内胚层细胞围绕成一个空腔,叫做消化腔。消化腔是与口相通的,无肛门。

(3)外胚层有多种细胞,如刺细胞,在触手处尤其多。

4.生殖

出芽生殖(温度适宜、营养条件良好)或有性生殖

5.水螅如何完成捕食和御敌?(联系海蜇蜇人进行理解)

触手捕食,刺细胞受到刺激,刺丝囊内的刺丝发射出来,囊内有毒液。

6.推测水螅是如何消化和排泄的?

饥饿状态的水螅,触手伸长捕食水蚤送入口中。消化腔中有细胞分泌的利于消化的酶,可将水蚤消化为小的食物颗粒,然后再被细胞吞入进一步消化,没有消化的残渣经口排出体外。

引导学生对比各种腔肠动物,总结出主要特征。学生讨论并熟记。

7、腔肠动物的主要 特征:

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

8、腔肠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课件第10页)

1、海蜇加工后可食用。

2、珊瑚虫分泌的石灰质物质,堆积成珊瑚。礁,可形成岛屿,加固海岸。

3、珊瑚礁为众多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

4、珊瑚礁可烧制成石灰,制作工艺品。

5、珊瑚虫的石灰质骨骼,可形成石油。

(二)扁形动物

大家猜一下,扁形动物有什么特点(看课件11页)

1、涡虫生活在哪里?

洁净富氧的海水或淡水中

2、形态结构

(1)身体背腹扁平,形状像柳叶,体长1-1.5厘米,背面灰褐色;体前端呈三角形,前端背面有一对可以感光的黑色眼点;体后端稍尖。(2)用解剖针将虫体翻至腹面向上,可见其腹面较扁平,颜色较浅。(3)腹面有口,口内有一个管状的咽,咽可从口内伸出,咽下接肠。

(4)有口无肛门。

(5)两侧对称(左右对称)涡虫是首先出现两侧对称、三胚层的动物。

A、定义:经过身体的纵轴只有一个切面将身体分为对称的两部分。

B、特点:大多数动物,可以分出前后、左右、背腹,前端感觉器官集中,能够最先感知外界刺激,使身体定向运动,身体两侧或腹面通常有专门的运动器官。运动更加准确、迅速、有效,有利于动物运动、捕食和防御。

3、捕食和排泄

咽伸出口外,捕食水中的小动物。肠分泌消化液,使之溶为液状物,再吸入肠内,进行消化。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仍由口排出。无肛门。

大多数扁形动物不是像涡虫这样自由生活,而是寄生在人和动物体内。如华支睾吸虫病,绦虫,血吸虫。

华支睾吸虫

引导学生自学华枝睾吸虫的图片(课件17页),让学生看图并参考教材完 成以下问题。

1、它的消化器官有何特点?

口位于吸盘中央,食道短,消化道简单。

2、它的生殖器官有何特点?

雌雄同体,自体受精和异体受精。

3、它是怎样感染人体的?什么是寄生?

第一中间宿主为淡水螺类,如豆螺、沼螺、涵螺等,第二中间宿主为淡水鱼、虾。成虫寄生于人和肉食类哺乳动物的肝胆管内

有些人喜欢吃生鱼片等食物,你认为是否安全?为什么?

不安全。生鱼片中可能含有华支睾吸虫的幼虫,若不将鱼煮熟直接食用,有可能会感染华支睾吸虫病(课件18页)

猪肉绦虫(课件19页)

身体呈带状,由许多节片构成,身体前端有一个特化的头节,有吸盘、小钩等结构,用以附着在寄主肠壁上。感觉器官完全退化,消化系统全部消失,生殖系统高度发达,在每一个成熟结片内都有雌雄生殖系统,繁殖力极强。

有两个寄主。猪吃了含绦虫虫卵的食物后,虫卵在消化液的作用下孵出,钻入胃壁或肠壁,经血液和淋巴带到身体各部,多在肌肉中发育为囊尾蚴,俗称米猪肉或豆猪肉。人吃了米猪肉后,会被感染,发育成成虫。成虫寿命可达25年。

血吸虫(课件20页)

人感染血吸虫主意由于接触疫水,消灭钉螺是防控血吸虫病流行的重要环节。

虫卵——幼虫(毛蚴)——钉螺——幼虫(尾蚴)——水中,钻入人体皮肤

分析各种扁形动物,总结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

(三)课堂小结

总结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的代表动物及主要特征。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七年级生物学中学习了生物圈的概念,以及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和生物圈中的人,第五章《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是对七年级所学内容的补充和完善,使学生对完整的生物圈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按照动物的进化层次进行排版,内容由易到难,结构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学生通过比较与上一节中两种动物特点的异同,能更好的学习和掌握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特点。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结构和生理特点;

2、掌握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3、了解蛔虫对人体的危害以及预防感染的方法;

4、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和适于穴居生活的形态、结构、生理等方面的特征;

5、了解蚯蚓与人类的关系;

6、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对比及分析综合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蚯蚓的实验,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2、通过对观察到的现象分析与讨论,对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特征的概括,继续培养分析、归纳、综合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理解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以及蚯蚓适于穴居生活的特点,进行“生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教育;

2、通过理解蛔虫对人类造成的危害,使学生理解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意义;

3、通过了解蚯蚓与人类的关系,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教学重点

1、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结构和生理特点;

2、蚯蚓的生活习性和适于穴居生活的形态、结构、生理等方面的特征;

3、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多媒体课件、活蚯蚓、硬纸板、平面玻璃、镊子、烧杯、水

一、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 

教师口述导语:大家请看大屏幕上(播放课件第2页),大家知道这种动物的名字吗?学生回答 

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这种生物的生活世界来了解一下它。 师出示大屏,并板书课题 过渡:“大家刚才在短片中看到,医生把蛔虫从人的肠中取出。为什么它没有被人体消化液消化掉? 

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蛔虫的形态结构特点。

二、探究新知 

1、认识蛔虫的形态结构 

雌雄异体,身体细长圆柱形,两端逐渐变细。活虫身体为乳白色,有时微带线色。雄虫较小,体长15-25cm雌虫较大体长15-35cm身体表面有半透明的角质层,消化管十分简单,是一条纵向管道前端是口,接着是食和肠生端肛门。

教师:在大屏中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课件第3页) 

学生总结:蛔虫的形态

师:提出问题雌回虫雄蛔虫的大小一样吗形态如何? 

学生:通过观察总结蛔虫的形态结构特点。 

教师板书过渡,刚刚我们认识了蛔虫的形态结构特点。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蛔虫生活。 

师:出示图片(课件第4页),让学生通过了解蛔虫的生活史,思考并得出。蛔虫的生活方式。适于寄生生活的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给预提导。 

让学生通过预习和对蛔虫生活史的了解来总结,蛔虫的感染途径学生通过阅读,及预习谈谈蛔虫对人类的危害 

教师设疑:引导学生总结预防蛔虫病的方法。

2、线形动物的特征

过渡:刚才我们走进了蛔虫的生活世界。了解了蛔虫的形态以及生活。大家知道蛔虫属于哪种生物类群吗? 对线形动物。那你能从蛔虫身上总结一下线形动物的特征吗? 

让学生分组讨论,学生总结: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课件第6页)

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身体细长;消化管前端有口,后端有肛门。体表有角角质层。

常见的线形动物钩虫和蛲虫 

思考:家庭生活中,要求把切生肉、生菜的发和案板与切熟食的分开使用。你认为这样做有必要吗?说说你的理由? 

三、了解蚯蚓

教师口述导语:大家请看大屏幕上的动物(课件第7页),大家知道这种动物的名字吗?学生回答:蚯蚓

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这种生物的生活世界来了解一下它。 师出示大屏,并板书课题 

蚯蚓是人类的好朋友,对人类有许多益处 

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蚯蚓的形态结构特点。

四、探究新知-----实验 

教师:取出活蚯蚓让学生观察

认识蚯蚓的形态结构 

1、身体细长圆筒形,有许多相似的环形体节构成。 

2、靠近身体前端的地方有几节较大,这是蚯蚓的环带,依靠环带区分蚯蚓的前端和后端。 

3、可以感觉比较粗糙或刺手,用放大镜观察,蚯蚓的大多数体节都有些小突起------刚毛,刚毛朝向身体的后方。

提问(课件第8页):

1、蚯蚓的形态结构是怎样的?2、怎样区别它的前后、左右和背腹? 

师:提出问题 

3、用手指从前到后、从后到前触摸蚯蚓腹面,有什么感觉? 

学生:通过观察总结蚯蚓的形态结构特点。

观察蚯蚓的运动: 

将蚯蚓放在粗糙的纸上,观察发现,蚯蚓的身体不断的变粗短或细长, 并在粗糙的纸上快速的蠕动,这是蚯蚓刚毛和肌肉配合作用的结果  

蚯蚓的呼吸 

蚯蚓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其呼吸要考分泌的粘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来完成,故称体壁呼吸。所以用手触摸蚯蚓时,可以感觉到其表面有一层黏滑、润湿的粘液。

注意事项: 

1、 在观察时,应当常用湿润的是棉球轻擦蚯蚓的体表,使它的体表保持湿润; 

2、 实验结束后,应将蚯蚓放归大自然环境中。

通过自主学习,学生总结出环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课件第12页)

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  

环节动物和人类的关系 (1) 作为饵料 (2) 医学药物 (3) 蚯蚓可以疏松土壤,改善土质,消除环境污染等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一节内容主要包括“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两部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进一步学习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等一系列知识做好铺垫;通过分组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结构,提高观察、判断、推理及科学实验能力。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举例说明什么是软体动物,概述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2、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概述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3、了解软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阅读分析,养成良好的自学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2、通过分组实验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提高观察、判断、推理及科学实验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关注我们周围的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知道动物是丰富多彩的,培养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结构,概述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河蚌、蝗虫、蜗牛、乌贼、虾蟹图片,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打开课件第2页,让学生观察各种软体动物图片,初步了解。

二、推进新课

学习目标一:软体动物

1、常见软体动物的观察

打开课件第3页,让学生仔细观察河蚌贝壳的形状、花纹和年轮,柔软的身体,运动器官——足,内脏团和呼吸器官——鳃,还有外套一般的肉质膜。学生观察后思考以下问题:

(1)贝壳在身体外面起什么作用?贝壳是怎样形成的?

(2)你所观察的动物是靠什么结构运动的?又是靠什么呼吸的?

(3)它们是如何获取食物的?

2、其他软体动物

进一步利用多媒体提供石鳖、蜗牛、乌贼等三种动物的图片(课件第5页),并请同学们观察图片,思考以下问题:

(1)石鳖贝壳是什么形状?它靠什么运动?

(2)蜗牛生活在什么环境中?贝壳是什么形状的?它靠什么运动?

(3)乌贼生活在什么环境中?贝壳有什么特点?它是如何捕食和运动的?

3、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小组共同总结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课件第6页)

4、软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利用多媒体展示软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课件第7页),师生共同明确软体动物对人类的有益价值。

(1)水产养殖:贝类富含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低脂肪

(2)药用:鲍壳(石决明)、乌贼的壳(海螵鞘)、珍珠粉

(3)螺壳和珍珠是很好的装饰品。

(4)有些软体动物也对人类有一定危害:钉螺

学习目标二:观察蝗虫

观察大屏幕上的蝗虫图片(课件11页),并结合教材P15图5-16观察蝗虫身体的形态结构。

1、观察蝗虫的身体

通过观察完成下列问题:

(1)蝗虫的身体分为哪几部分?这几部分各有什么主要功能?

(2)说出1至9的名称。

(3)轻轻捏一捏蝗虫的身体,体会一下有什么感觉?

(4)教师进一步提问:坚韧的外骨骼对蝗虫有什么作用呢?

2、观察蝗虫触角、足及翅的特点

3、蝗虫的呼吸

利用多媒体展示实验(课件13页):将两只蝗虫分别放在甲、乙两支装满水的试管中,甲试管中的蝗虫头部朝下,乙试管中的蝗虫胸腹部朝下。提问:甲和乙两支试管中哪一只蝗虫先死亡?为什么?

学习目标三: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师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常见的节肢动物,这些动物有哪些共同特征?这些动物与人类有什么关系?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图片(课件14页),总结节肢动物对人有益及有害的方面。

(1)虾、蟹提供了动物蛋白。

(2)蜜蜂等昆虫为地球上几十万种开花植物传播花粉

(3)蝎、蜈蚣、蝉蜕等可以入药,治疗疾病

(4)果蝇是非常经典的遗传学实验材料

(5)困扰:蚊、蜱虫、螨 叮咬人并传播疾病。

三、课堂小结

通过思考题完成本课小结:

1、你知道美丽的珍珠是怎样孕育的吗?

2、蝗灾为何一般发生在干旱的年份,而且蝗灾一旦发生就很难控制?

3、在所有的动物类群中,节肢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是最多的,想一想这与它们的哪些特征有关呢?

鱼类是脊椎动物中较低等的终生生活在水中的一个类群。它的形态特征、生理特点都与水中生活相适应:体形一般呈纺锤形,体色背深腹浅,体表大多有鳞片,侧线能测定方向,感知水流的作用,用鳃呼吸,用鳍游泳,体外(水中)受精。鱼为人类提供多种用途,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动物资源。学好本节内容不仅为学习各类脊椎动物打好基础,也让学生体会到动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动物的分类

2.了解多种多样的鱼,知道“四大家鱼”

3.掌握鱼的形态结构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4.理解鱼的呼吸过程

5.理解与鱼的运动有关的结构特点

6.了解鱼与人类的关系。

2.通过鱼呼吸和游泳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鲫鱼形态结构等知识的学习,进一步确立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物体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通过观察鲫鱼的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同学间的合作意识

3.增强学生保护环境、保护生物资源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点

鱼的呼吸与运动。

教学难点

鱼的呼吸与运动。

挂图、鲫鱼、鱼解剖标本、水槽、剪刀、筷子、细线

一、导入新课

教师:什么是无脊椎动物?什么是脊椎动物?我们平常吃的鱼属于哪一种?(课件第2页)

二、合作探究

观看课件第3页,教师介绍:鱼是脊椎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个类群,占脊椎动物种类的一半以上。

提问:人如果要在水中生活需要解决那些问题?鱼等水生动物有时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打开课件第4页)

(一)游泳

1、鱼在游泳时,靠什么部分产生前进的动力?靠哪种鳍来保持平衡?靠哪中鳍保持前进的方向?

2、各种鳍的作用能够仅靠观察得出结论吗?

(二)呼吸

取一条活鱼,放在一个装有清水的玻璃缸中,根据“观察与思考”观察回答下列问题:

1、观察鱼的口和鳃盖是怎样交替动作的?

2、用纱布包住鱼身抓住鱼,然后将墨水滴在鱼的口前方,观察墨水会不会顺着鳃盖后缘流出来,这说明了什么?

3、观察鳃的颜色和结构特点,分析鳃为什么是鲜红色的?鳃丝为什么既多又细?

4、进入鳃和流出鳃的水中,溶解的气体成分会有什么变化?

5、鱼鳃的哪些特点对水中呼吸是至关重要的?鱼离开水后,很快就会死亡,原因是什么?

)总结鱼类主要特征

1.身体分部:请学生观察课件第6页的鲫鱼图片,找出身体各部分的界限。然后告诉学生正确的身体分部。

2.鱼的体形:鱼的体形象什么?学生仔细观察,并提问这样的体形对水生生活有何意义呢?引导学生联系船只、舰艇的造型特点进行思考并得出鱼的体形呈梭形,有利于减小游泳时的阻力。

3.鱼的体色:请两位同学配合观察鱼的背面和腹面,发现了什么?背深腹浅。这样的体色与水生生活有何关系?通过分析得出背深腹浅的体色有利于保护自己,不易被敌害发现。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的特性。

4.鱼的体表:引导学生用手触摸鱼的体表,较粘滑。因为鱼体表覆盖鳞片,上有粘液。鳞片和粘液对鱼的身体有保护作用,粘液可减小游泳时的阻力。

5.鱼的侧线:鱼如何感觉外界的各种变化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鱼的两侧,发现了什么?原来有两条线(学生会显得非常惊奇,因为平时不会去注意)。如果用放大镜仔细看,还会发现它们由鳞片上的小孔组成。这两条线是鱼的侧线,它们与神经相连, 有测定方向和感知水流的作用。

6.鱼的鳃:请两位同学配合,剪开鳃盖,对发现的结构进行描述。教师重点分析鳃呈鲜红色的原因和鳃的作用。通过实验观察使学生掌握鱼的呼吸器官是鳃。

7.鱼的鳍:问:鱼靠什么运动?请同学找一找鱼的背面、腹面及尾部的一些结构,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摆动。如果没有这些结构,鱼会怎样?激起学生的好奇心,面对各种回答(即假设),请学生自己动手验证(保留尾鳍)。教师巡回指导,由于人人动手,获得的知识非常直观和深刻。使学生分清偶鳍和奇鳍,掌握鳍的稳定和游动作用。

(四)鱼的呼吸

教师问:如果把水槽中的鱼取出,时间长它会怎样?

学生答:鱼会慢慢地死去,因为鱼无法呼吸了。

请学生设法验证鱼在水中的呼吸。

四人一组仔细观察(课件第8页):口和鳃盖的运动特点。通过观察和讨论得出:鱼在水中生活,其口和鳃盖做交替运动。

教师问:这种运动的结果是什么?

学生答:水从口入,从鳃孔流出。

请学生验证这一设想。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可把鱼的躯干部和尾部用筷子、线绑住,指导学生向鱼的口前滴一滴红墨水,观察有什么现象?经仔细观察,墨水随水流入口腔,当口闭合时,又从鳃孔流出 。

教师及时问:水从口流入,从鳃孔流出有什么意义?

学生答:在水中完成气体交换,即吸入水中的氧气,向水中排出二氧化碳。

教师继续问:鲫鱼通过什么器官完成水中的气体交换?它有哪些特点与气体交换功能相适应?

经观察,共同得出鳃的特点及作用。教师简单介绍水流过鳃丝时气体交换的过程。这时,教师可渗透情感教育:水是鱼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水环境?让学生各抒己见。

)鱼与人类的关系

教师播放课件第11页,请学生回答:

1.鱼的种类。

2.人类对鱼类资源的利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3.我国常见的海洋捕捞鱼类以及保护海洋鱼类资源所采取的措施。

4.淡水养鱼中的“四大家鱼”及淡水养鱼业的前景。

5.针对鱼类资源的现状,谈谈自己的看法(渗透保护环境和动物资源的思想情感教育)。

)小结

教师结合板书小结。

、板书设计

(一)鱼的形态特征

体形:流线型,减小水的阻力

体色:背深腹浅,有保护作用

体表:鳞片和粘液,有保护、减小阻力作用

侧线:测定方向、感知水流

鳃; 呼吸器官

鳍: 运动器官

(二)鱼的呼吸

水 口 鳃(气体交换) 鳃孔 水

(三)鱼的运动

尾鳍:稳定身体、推动前进、控制方向

骨胳:保护和支持身体

鳔: 帮助鱼在不同的水层间游动

(四)鱼与人类的关系

1.鱼的种类(2.4万种)及作用(食物、滋补品等)。

2.海洋渔业资源的现状及保护措施。

3.四大家鱼:鳙鱼、鲢鱼、草鱼、青鱼。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课程标准》中对本节课的要求是“概述两栖类和爬行类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两栖动物是一个从水生向陆生过渡的类群,具有初步适应陆生生活的结构特征,但受精和幼体发育仍在水中进行,幼体经变态发育后在陆地生活。爬行动物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其生殖和发育完全摆脱了对水环境的依赖。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青蛙的生殖发育及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青蛙的变态发育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师需要将知识形象化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描述青蛙的形态结构特点 

2、概述蜥蜴与陆地生活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特征

3、说出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4、举例说出两栖动物、爬行动物与人的关系  

5、说出两栖动物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形态结构特征与环境相适应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关注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生存状况,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1、两栖动物的概念

2、归纳出两栖动物、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3、青蛙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变态发育

4、蜥蜴的形态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

青蛙的变态发育

PPT课件,相关的视频资料。

一、 导入 

(打开课件第2页)青蛙和乌龟既可以在水中游泳,也可以在陆地生活,然而,青蛙属于两栖动物,而乌龟属于爬行动物,这是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内容。 

二、互动授课 

(一)两栖动物 

打开课件第3页,让学生结合教材第25页“观察与思考”的内容仔细观察,回答青蛙和蝌蚪的区别: 

1、蝌蚪:有尾无四肢,用鳃呼吸,生活在水中 

2、青蛙:无尾有四肢,用肺呼吸,水陆两栖生活

引出青蛙的呼吸:青蛙用肺呼吸,但肺的结构简单,不发达;皮肤裸露且能分泌黏液,湿润的皮肤里密布着毛细血管,能辅助呼吸。

3播放课件第5-6页,了解青蛙的结构 

学生找出问题并回答,教师总结。 

4、引导学生观察青蛙幼体,幼体用什么呼吸?像什么?指出两栖动物与鱼类的关系。 

让学生找出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并默记。 

打开课件7-8页,了解青蛙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提问:青蛙为什么既能在水中生活,也能在陆地生活?

(1)水生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头部呈三角形;

皮肤裸露且能分泌粘液;

后肢趾间有蹼等; 

(2)陆生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有鼻孔,陆地上呼吸的通道;

用肺呼吸;

有眼睛和鼓膜,感觉器官发达;

有四肢,适于陆地生活;

(二)爬行动物 

学生自学教材第27~28页并思考以下问题: 

1、蜥蜴生活在哪里? 

2、蜥蜴的身体分部有何喝点?有何好处? 

3、蜥蜴的四肢有什么特点? 

4、蜥蜴的皮肤是怎么适应陆地生活的? 

5、蜥蜴用什么呼吸? 

6、为什么说爬行动物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课件第12页)爬行动物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它们完全能够适应陆地生活。而鱼类、两栖动物的生活仍然不能脱离水的限制。主要表现在呼吸、生殖等方面。 

师:请同学们找出并记住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课件13页)。 

学生背诵,同桌互查,教师抽查。 

师:比较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说说他们有什么不同(课件14页)? 

生:讨论回答 

三、课堂小结 

(一)、两栖动物 

1、青蛙 

2、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二)爬行动物 

1、蜥蜴 

2、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通过本节学习,学生将知道鸟的主要特征是什么?鸟与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关系?本节侧重认识多种多样的鸟的形态结构是与其功能以及生活环境相适应的。探究“鸟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是本节重要的探究活动。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描述鸟类飞行的意义

2、阐明鸟类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与空中飞行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3、概述鸟类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能阐明鸟类适于空中飞行的特点;

2、通过对各种鸟的观察与比较,能概述鸟类的主要特征;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鼓励学生总结鸟的形态结构、生理行为与环境及空中飞行生活相适应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认识鸟类与人类生活关系,培养学生爱护鸟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态度及保护动物栖息地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学生能阐明鸟类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理功能特点

2、鸟类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理解鸟类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与其飞行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搜集和调查本地鸟类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的实例;多媒体课件。

一、新课导入

有些鸟能在南、北半球之间迁飞往返,有些鸟竟然能飞越珠穆朗玛峰!它们为什么具有这么强的飞行能力呢?也许你会回答:因为鸟有翅膀。那么,人在双臂上缚上人工翅膀,为什么还是不能像鸟一样飞呢?(课件第2页)

二、千姿百态的鸟类

师:(课件第4页)大家看屏幕上的鸟,你们认识几种?能否说说你最熟悉的鸟?

生:同学站起来说一说他们认识的鸟。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啊,说了很多种鸟类,说明大家的见闻还是比较广泛的,那么接下来请尝试总结图中鸟的特点。

生:完成课件第5页的表格。

师:试推测鸟喙的特征与鸟的食性之间有什么联系,鸟足的特征与鸟的生活环境有什么联系?提示:鸟的喙形状不同,都与其食性相适应。鸟的足特征不同也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

生:学生站起来回答相关内容(教师进行点评加分)

师:鸟在外部形态上有什么共同特点?提示:体表覆羽,前肢变成翼;有喙无齿。

生:回答

三、探究家鸽适应空中飞行的特征

说明:本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自己来探究学习,老师把相关问题提出来,通过多媒体放映图片、视频等,学生结合课本相关内容,思考并回答相关问题。

1、观察家鸽的外部形态(课件第7页)

师:家鸽有什么样的形态特征,这种形态特征与飞行有关吗?

生:思考并回答(教师点评加分)。

师:家鸽的羽毛有几种?分别位于哪里?有什么作用?(课件第8页)

生:思考并回答(教师点评加分)。

过渡:我们前面学习过水中的动物,鱼,鱼的身体也是呈流线型,但鱼为什么不能飞呢?

2、家鸽的胸肌(课件9页)

师:通过观察,同学们想一下,家鸽哪个地方的肉最发达?

生:思考并回答(教师点评加分)

师:家鸽发达的肌肉与翼的飞翔有关系吗?

生:思考并回答(教师点评加分)。

4、观察家鸽的骨骼(课件第10页)

师:家鸽的骨骼有什么特点?哪一块骨最发达?

生:思考并回答(教师点评加分)。

师:家鸽的骨骼比较轻与它的飞翔有关系吗?

生:思考并回答(教师点评加分)。

过渡:我们上学期学习了人类的消化系统及呼吸系统,现在也有所了解,那么家鸽的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有什么特点呢?

5、观察家鸽的呼吸系统(课件第12页)

师:家鸽的呼吸器官主要是什么?家鸽是怎么呼吸的?气囊有什么作用?

生:看书结合视频,思考并回答(教师点评加分)。

6、观察家鸽的消化系统(课件第13页)。

师:家鸽有牙齿吗?家鸽胃分为几个部分?分别有什么作用?小肠和直肠有什么区别?分别有什么作用?

生:看书结合视频,思考并回答(教师点评加分)。

四、鸟和人类的关系

播放课件第17页,总结鸟和人类的关系。

师:为什么说鸟类是人类的朋友?为了更好地保护鸟类,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生:一起讨论,各抒己见。

教师总结小组分数,看哪个小组分数最高,进行一定的表扬。

哺乳动物

本课主要研究哺乳类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种类及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八年级同学通过以往的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生物学知识。根据中学生好奇心强,课前设计问题引发思考,展示图片具有直观的特点。让学生在动眼看、动口说、动耳听、动脑想的活动中,去体验学习的乐趣,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成就感,从而增强自主探究的意识,符合现代生物教学理念。生物学属于自然学科,基于自然学科的特点,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从观察探究中总结归纳得出结论。增强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认识常见的哺乳动物;

2、知道哺乳类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等特征;概述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3、会区分家兔和狼的牙齿结构。

【过程与方法目标】

1、会阐明狼和家兔在牙齿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2、学会通过观察多种哺乳动物,总结哺乳动物主要特征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哺乳动物与人类关系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学科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性,进一步树立爱护大自然、保护哺乳动物的栖息地的观念,关注哺乳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重点

1、哺乳类动物的形态结构特征及其对环境的高度适应性;

2、哺乳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难点

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及其对环境的高度适应性。

1、教师教学资料准备:网络资料(哺乳动物的图片、文字);

2、教师自制课件准备(哺乳动物的图片、文字);

3、教师教学知识反馈资料(巩固练习);

4、学生自主预习。

(一)导入

展示猴子、马、非洲象、鲸、蝙蝠的图片(课件2-3页)

师:它们形态各异,生活环境也差别很大,为什么都属于哺乳动物呢?

生:思考什么样的动物是哺乳动物。

(二)讲授新课

1、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师:大家一起观察海狮、狗、绵羊骆驼的图片(课件第4页),说出各种动物的名称。

生:认识不同的哺乳动物。

师:观察他们有共同什么特点。

生:观察他们体表有什么特征。仔细观察回答。

a.除鲸等少数水生种类的体毛退化以外,哺乳动物的体表都被毛。体毛有很好的保温作用。哺乳动物可以维持恒定的体温,是恒温动物。

b.一般具有四肢

2、师:展示猴哺乳的图片(课件第5页),引导学生思考胎生哺乳的优越性。为什么胎生、哺乳提高了哺乳动物后代的成活率?

生:联系比较青蛙产小蝌蚪的数量存活率,小鱼产鱼仔的数量和存活率,以及哺乳动物产仔的数量和存活率,思考回答问题。

师:(1)胚生的方式,为发育的胚胎提供了营养、保护以及稳定的发育条件,减少了外界环境对胚胎发育的不利影响。

(2)哺乳使得后代在优越的营养条件下迅速的生长和发育,同时哺乳动物的雌性能较好地保护幼仔,因而哺乳动物后代的成活率较高,但与此同时,哺乳动物产仔的数量也显著减少。

3、师:展示狼和兔子的牙齿结构的图片(课件第8页),引导学生讨论课本38页的问题。

兔和狼的结构有什么共同特点?

兔和狼的牙齿有什么不同?这与他们的生活习性有什么关系?

牙齿的分化对摄食和消化有什么意义?

生:观察图片,思考问题。学生讨论,畅所欲言。

师:总结家兔和狼牙齿结构的特点和作用。

兔的牙齿分为门齿和臼齿,门齿适于切断食物,臼齿适于磨碎食物,与食草生活相适应;

狼的牙齿除具有门齿和臼齿外,还有犬齿,适于撕裂食物,与食肉生活相适应。

4讨论哺乳动物的其他特征

展示课件11页引导学生说出哺乳动物的其他特征

5、与人类的关系

师:展示课件12页,引导学生结合课本,从不同方面概括哺乳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师:总结:

(1)有利:提供动物蛋白;

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皮毛具有特有的经济价值;

人类得力的助手。

(2)有害:鼠类猖獗会对农、林、牧业造成危害,有时还会传播病。

(三)课堂小结

1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1)体表被毛、体温恒定;

(2)胎生、哺乳;

(3) 用牙齿撕咬、切断和咀嚼食物;

(4) 具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2哺乳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1)有利:

(2)有害:

(四)巩固练习

1填空题:

(1)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是: 体表被毛 ,_胎生_、 哺乳 ,牙齿有门齿、犬齿和臼齿的分化 。

(2)绝大多数哺乳动物的胚胎在雌体内发育,通过 胎盘 从母体获得营养,发育到一定阶段后从母体产出,这种生殖方式叫作_胎生_

(3)哺乳动物牙齿分化为_门齿 _犬齿 _臼齿 。这样的分化提高了哺乳动物_摄取食物_食物的能力,增强对食物的_消化_能力。

(4)哺乳动物具有高度发达的_神经系统__感觉器官 ,能够灵敏地感知_外界环境_的变化。

2选择题:

(1)属于哺乳动物的是( A )

A.鲸 B.娃娃鱼 C.甲鱼 D.鱿鱼

(2)与其他动物相比, 哺乳动物后代成活率较高的主要原因是( B )

A.用肺呼吸 B. 胎生、哺乳 C. 心脏四腔 D. 体表被毛

(3)食草动物牙齿分化的一般特征是( C )

A.门齿和犬齿发达,臼齿退化

B.臼齿和犬齿发达,门齿退化

C.门齿和臼齿发达,犬齿退化

D.门齿、臼齿和犬齿发达

(五)作业

讨论:以小狗为例说出哺乳动物哪些特征适于陆地生活?

动物的运动

《动物的运动》是《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的第一节内容。学生通过学习运动系统组成的知识,揭示动物运动的本质,巩固和理解动物适应生存环境的重要意义。同时本节内容也是后面学习动物行为的基础。因此,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可以达到进一步培养学生关爱生命,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目的。

【知识目标】

1、描述动物运动的结构基础

2、概述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

3、概述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能力目标】

探究实验的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养成细致观察和科学推理的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

1、认识关节的结构;

2、认识肌肉的特性。

教学难点

1、掌握骨、肌肉、关节的协调运动;

2、理解运动是各系统协调配合的结果。

多媒体课件、鲜活关节标本、屈肘伸肘模型、幻灯片、肌肉受刺激收缩实验装置。

一、导入:

打开课件第2页:同学们,这是什么

生:是吊车。

师:对,那么吊车的支架为什么能动呢?

生:讨论

师:支架由一根根“臂”所组成,是支架上的重要结构。“臂”与“臂”之间有连接的支点,以使“臂”能运动。大家可以做个简单而常见的动作——伸肘与屈肘运动。想想这个简单的动作是靠哪些结构完成的?这些结构如果部分受损是否会影响运动。

生:讨论

师:对!同学们想到了很多结构,这些结构的协调作用完成了运动的过程,那一部分受损都不能完成运动。其中,骨骼与肌肉组成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运动系统。

二、认识骨和关节:

出示课件3、4页:机械的动力来自电动机或内燃机。动物的运动需要支架的支撑。

运动系统的组成包括骨骼和肌肉,其中骨骼又分为骨和关节。

1、首先来认识骨。运动特征明显的动物都有骨。(出示课件第5页)我们来看看我们人体内的骨骼。在屏幕上的就是我们人体骨骼中的股骨骨与骨之间有连接的支点,以使骨能运动。

2、关节是指活动的骨连接。在我们的身体上有许多的关节。我们在运动场上打篮球、踢足球时,正是有了这些灵活自如的关节才能实现。大家想想,这些关节中哪个是最灵活的,活动范围最广的关节啊!对,是肩关节,垂直面上,肩关节能有360度的活动范围,水平面上有180度左右的活动范围。

现在屏幕上的就是一个关节(课件第7页),为了观察关节结构,这个关节已经剖开了。关节是有什么组成的呢?我们看看书上的关节结构图,屏幕上也有个一样的,我们的关节是由关节头、关节窝、关节腔、关节囊、关节软骨组成。关节窝中间凹陷象个窝正好容纳关节头,关节头与关节窝的相对面有关节软骨,关节软骨能缓冲运动的冲撞力,减少摩擦力。关节囊牢牢的包裹着关节头,关节窝,使之能在正确的位置上。关节囊所包围的空间就是关节腔,关节腔里面有滑液,也能减少运动中的摩擦。我们平时所讲的脱臼就是指关节头从关节窝中滑脱。

现在老师手中有个关节的鲜活标本,大家看看这个关节的形态,看看这个关节头、关节窝、关节软骨等这些结构。

下面请一位同学重新来填写这些关节结构名称,其他的同学看他填对了没有。好!这位同学都填写正确了。

三、运动系统:

学习了骨和关节后,大家想想:骨本身能运动吗?不能,要靠肌肉的牵引才能运动。

运动系统不仅有骨,关节,还有肌肉,肌肉主要是指骨骼肌,骨骼肌是指附着在骨上的肌肉。在我们的上臂上有着两块与伸肘和曲肘运动相关的肌肉,他们就是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课件第8页)

同样的,伸出手,掌心向上,上臂上,上面的是肱二头肌,下面的是肱三头肌。

一块骨骼肌是由肌腱和肌腹构成。肌腱是指骨骼肌两端呈白色的部分,肌腹是指中间鼓起的部分,肌肉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肌肉受到刺激会舒张,并且,只有收缩时才有力量,能牵拉骨,停止刺激会舒张。舒张时没力量,不能推动骨。所以,任何一个关节上都包裹着两块肌肉。(课件第9页)任何一个运动都必须要有两组肌肉才能完成。

在我们身体里面这种刺激是来自大脑发出的神经冲动刺激。骨,关节,肌肉,他们在运动中是怎么样协调工作的呢?同学们可以自己做做伸肘和曲肘的动作,想想这三个结构有什么样的变化,也可以看讲台上老师手中的模型,模型模拟了伸肘和曲肘,想想三个结构是怎么样的一个配合过程(课件12-15页)

思考:1.大吊车的哪些部位相当于动物体的关节?2.除哺乳动物外,其他脊椎动物的骨骼也有关节吗?

回答:大吊车的可活动部分相当于动物的关节,如吊车臂与车体的连接部分除哺乳动物外,其他脊椎动物的骨骼也都有关节。 如鱼鳍骨与躯干的连接部位;青蛙的四肢与躯干的连接部位,以及四肢骨之间都有关节。

思考:3.蚯蚓体内有肌肉,但是没有骨骼,这是它不能快速运动一个原因吗?

回答:蚯蚓体内有肌肉,但是没有骨骼,这是它不能快速运动的一个重要原因。骨的运动使躯体移动距离变化增大。

思考:4.人体都有哪些部位有关节?进行体育运动时,哪些关节容易受伤?应该怎样保护?

回答:人体的关节主要分布在四肢上,如上肢的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指关节等;下肢的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趾关节等。进行体育运动时,上肢的肘关节、腕关节,下肢的膝关节、踝关节等都容易受伤。保护措施包括充分做好运动前的准备活动,运动强度应当适当,以及佩带护腕、护膝等。

我们完成一种行动,能否仅靠运动系统呢?运动系统的正常运转还需要其他系统的配合,运动系统受神经系统的支配,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又是提供能量的保障,所以,人体内各系统也是相互配合才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的(课件16页)

四、小结:

通过今天这这堂课的学习,同学们了解了运动系统。动物在运动系统的基础上,进行着各种行为。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二节。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各种环境中的动物,对各类群动物的一些行为有了许多具体的了解,这为过渡到本节内容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同时学好本节内容为下一节及下一章打下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这一单元中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知识目标】

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说明这些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运用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探究动物行为的成因;尝试编写探究实验报告。

能力目标】

培养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表达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参加探究活动,培养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鼓励创新;在问题探讨中,认同人类学习或自身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动物行为对其生存的影响;认同人类学习和自身学习的重要性;探究实验的实施。

教学难点

探究实验材料的准备和操作过程。

教师准备:《动物世界》节目片段;经过整理的宠物行为观察日记及关键图片,并制作成课件;教材中资料分析中的图文制成的课件;动物行为相关资料课件;菜青虫卵的采集和隔离饲养关键步骤制成的课件,及采集和饲养资料;十字花科植物的叶片和非十字花科植物的叶片;布置学生准备。

学生准备:整理过的宠物行为观察日记;菜青虫卵的采集和隔离饲养及记录;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查找有关菜青虫的资料。

一、导入新课

打开课件第2页:一只刚出生不久的小狗,来到陌生的主人家,刚开始有点怕人,只会乖乖的吃饭、睡觉。后来经过主人的训练以后,它学会了到指定的地方去拉屎、撒尿,还学会了简单的加减法,它还经常在客人面前表演节目呢!于是,这家的主人对它是疼爱有加,每顿饭都有好吃的,还直夸它聪明呢。

生:议论。

思考:1、小狗一生下来就会吃饭、睡觉吗?

2、小狗一生下来就会到指定地点去拉屎撒尿吗?

3、小狗一生下来就会简单的加减法吗?

4、这三种行为一样么?哪两种行为是一样的?

5、前一种和后两种有什么不一样呢?

二、讨论

师:什么是先天性行为?什么是学习行为?讨论看看(出示课件第3页)

1:摄食行为,如鸡吃米。

2:运动行为,如跑、走、跳、爬等。

3:防御行为,如斑马看到狮子就跑掉。

4:繁殖行为,如母鸡孵蛋。

5:贮食行为,如蚂蚁将食物搬入洞中。

6:攻击行为,如雄象海豹为争夺领域而战斗。

师:说得都很准确。哪些是一出生就会的呢?

1:小猫吃奶,小鸡啄食,睡觉等,是一出生就会的。

2:母鸡孵蛋好象也是生来就会的。

3:老师,母鸡孵蛋不是生来就会的吧,应该是和其他孵蛋的母鸡学的。

4:不对,单独养的母鸡也会孵蛋呢,我家养的那只母鸡已经孵过一次蛋了,它不曾和任何孵蛋的母鸡接触过,这说明母鸡孵蛋的行为是生来就会的。

师:这是一场有价值的争辩,在争辩中我们找到了可信赖的答案,在学习方面我们需要这种探索精神。

三、学习新课

师: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有什么区别?请看课件4-6页寻找答案。

生:学习行为要以先天性行为为基础,通过环境因素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

师:回答得很好。那么先天性行为有哪些局限性?

生:先天性行为都是动物的本能行为,如果只具备先天性行为,动物就会因找不到食物或不能逃避敌害等而被大自然淘汰。

师:对动物维持生存的意义有什么不同?

生:先天性行为:简单的、出生时就必不可少的行为; 适应环境,得以生存和繁殖后代

学习行为:更好适应复杂多变环境,得以更好地生存和繁衍的重要保证。

师:不同动物的学习能力有差别吗?学习行为有遗传因素的作用吗?

生:有差别的,动物越低等,学习能力也就越差,动物越高等,学习行为越发达,占全部行为比例也就越大。学习行为会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

打开课件第8

师:1、“尝试与错误”是常见的学习行为;

2、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学会某种行为中“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少。

四、总结

类别

先天性行为

学习行为

形成

生来就有的本能

不是生来就有,而是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

获得途径

由体内遗传物质所控制的

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

适应性

适应相对稳定的环境

适应不断变化的复杂环境

进化趋势

低等无脊椎动物的主要行为方式

动物越高等,学习行为越复杂,在它们全部行为中所占比重也越大

社会行为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介绍动物的社会行为,八年级学生已经学过或掌握了一些动物行为的特征,这为新的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的基础。他们热爱大自然,对新奇的事物充满好奇。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很多,学生会很感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前给出更多的资料,或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课上进行讨论。组织好讨论很重要,要引导学生注意把握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即群体中的分工与合作,认识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理解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这一心理,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让学生自主地解决问题,掌握知识。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动物的社会行为的概念;

2、社会行为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认识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理解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

2、研究并阐明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重要意义,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积极了解并且掌握动物的社会行为,以便更好地利用和保护动物;

2、通过本节的学习,认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培养互助友爱的精神。

教学重点

动物社会行为的特征和意义。

教学难点

观察动物的行为;社会行为形成的本质和意义

教师:

1、搜集社会行为的动物的文字资料、图片、录像片。

2、录像片段动物世界

3、和学生一起到周围环境中观察动物的行为。

 学生

1、收集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的资料、图片、录像片。

2、仔细观察蚂蚁、蜜蜂等社会性昆虫的行为。

3、预习探究实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探究问题小组确定本组选题初步拟订探究方案。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播放课件第2页:火蚁是一种营群体生活的动物。火蚁需渡过河流时,一些工蚁将前后足搭在一起,形成“筏子”另一些将蚁后、雄蚁和幼蚁搬到“筏子”,最好,在水面上形成一个“蚁团”,组成“筏子”的工蚁常常会被鱼吃掉,一旦有缺口,总有其它工蚁义无反顾的补上去。 组成“筏子”的工蚁为什么宁愿“牺牲”自己呢?你怎样看待这种现象?

教师小结后引入新课,板书课题(第三节 社会行为)

二、问题引导,自主探究

1、联系生活实际,说出群体生活动物与独居的动物相比有哪些明显的特征?

2 蜜蜂的群体生活有什么特点?蜂王、雄蜂、工蜂的职能分别是什么?

3、白蚁群体中的首领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它会成为首领?它有哪些特权?

4、白蚁群体生活的动物与独居的动物相比有哪些特征呢?

5 为什么许多动物都要群体生活呢?群体生活对动物有何意义?

三、展示交流,释疑解惑

1、引导学生观看多媒体资料,并与同学交流对动物社会行为的认识。

2、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认识白蚁和蜜蜂群体成员的分工,他们各行其职,共同繁衍。

3、利用白蚁和蜜蜂群体成员的分工图,引导学生具体分析,并总结动物社会行为的特征:群体内部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社会行为的特征:

1.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

2.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如白蚁)

3.有的群体还形成等级(如狒狒、狮子)

总结:群居性的动物经常协同作战、共同捕猎、御敌。集群生活是动物长期以来形成的对食物、敌害以及生存环境的适应

四、问题引导,自主探究

1、群体生活的动物是依靠什么来进行交流的呢?是怎样进行相互交流的呢?举例说明。

2播放课件第6-11页,探究动物间是怎样进行信息交流的。

3除蚂蚁外,你还知道那些动物的通讯方式?通讯在社会行为中有什么意义?

4生活中人类如何利用干扰动物间的通讯来诱杀农业害虫?

5、你能说出人类的社会行为与动物的有什么相似和区别吗?

五、小结

1、回顾所学知识,构建知识体系;

2、谈谈本节课的收获与反思。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是生物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本章站在生物圈的高度,对动物作用进行概括,正与前两册教材突出人与生物圈的思路一脉相承。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并为第六单元中认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奠定基础。

【知识目标】

1说出生态平衡的概念及保护生态平衡的意义

2举例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的作用。

能力目标】

运用生态平衡的观点分析社会和自然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同动物与其他生物以及人类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教学重点

动物在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的作用。

教学难点

1、动物群体数量的消长对其他生物和环境的影响;

2、动物在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搜集相关资料和图片制作PPT

(一)导入

教师展示课件第2页各种动物的图片。同学们有去过动物园吗?动物园里有哪些动物?你为什么喜欢去动物园?学生讨论发言:能增长知识,培养爱护动物的意识,让更多的人关注环境保护。

生物圈中已知的动物约有150万种,动物园的动物只是其中一部分,我们从参加动物园活动中就可体会到动物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动物在生物圈中有什么作用呢?

(二)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1.学生分小组讨论:每组一个情境话题,结合问题进行讨论,讨论后展示结论。

资料1 麻雀啄食和糟蹋农作物,曾被列为主要的害鸟。20世纪50~60年代,我国开展了“剿灭麻雀”的运动。据有关资料记载,上海市曾在5天内就消灭麻雀686172只,获得雀卵265968只。现在,有关专家发出了保护麻雀的呼吁,这是为什么?

资料2 呼伦贝尔草原是我国最大的牧业基地。过去那里有许多狼,对牧业的发展构成严重的威胁。为了保护人畜的安全,当地牧民曾经组织过大规模的猎捕狼的活动。但随后野兔却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野兔和牛羊争食牧草,加速了草场的退化。想一想,野兔数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资料3 某种金合欢有大而中空的刺,蚂蚁栖居其中,并以金合欢嫩叶尖端的珠状小体为食。蚂蚁“侵食”金合欢,这对金合欢的生长有害吗?下表是用金合欢幼苗进行实验研究的结果。

金合欢幼苗生长状况

没有蚂蚁生活的金合欢

有蚂蚁生活的金合欢

10个月中的存活率/%

   43

    72

幼苗生长的高度/厘米

5月25日至6月16日

06.2

031.0

6月17日至8月3日

6.210.2

31.072.9

资料4 北戴河最近掀起一场保护6000亩松林、消灭“森林杀手”天牛的生物护林战役,10万只“护林卫士”肿腿蜂作为“特种兵”,被有关部门分批投放到联峰山景区。据北戴河园林局负责人介绍,此次以虫治虫生物护林的战役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其作用却是其他方法无可比拟的。它不但安全,也是最经济的杀虫护林手段。为什么这种方式安全而经济呢?

资料5 河北省北部地区,在麦收时节,据统计,每亩麦田约有50~100只青蛙,一只青蛙一天可食20~200只害虫。因此,依靠这种天然的“除虫剂”――青蛙,基本上可以控制害虫,保证小麦的收成。近年来,由于人们大肆捕捉青蛙,不到几年,该地区蛙类几乎濒于绝灭,结果导致害虫大肆繁殖,造成小麦等农作物受害。这就是人们出于眼前的利益捕捉蛙类,切断了小麦害虫蛙类之间的食物链,结果害虫四起,造成农作物减产的严重损失。后来使用农药,产量获得一些恢复,但随后继续大量减产,这又是为什么呢?

(1)通过对以上资料的分析,你认为人类能否随意灭杀某种动物?为什么?

(2)你认为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各种动物的数量能不能无限增长?为什么?

(3)你从上述资料中得到哪些启示?

2.师生共同总结:生物之间存在着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食物链。而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就叫做生态平衡。当食物链中一种生物的数量因捕杀或疾病等原因而大量下降的时候,往往其天敌的数量会随之下降,而被其捕食的生物数量会因天敌减少而繁殖增多,就会对其他生物产生影响,如植食性动物数量过多会使植物数量大量减少,严重的时候甚至会破坏生态平衡。所以,保护动物就是要保障既不能随意消灭,也不能任其肆意繁殖,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管理,对害虫害兽要科学防治。

【设计意图】学生明确保持生态平衡、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确立尊重自然就是尊重人类自身的观点。看问题要多角度把握动物的作用,而不能以偏概全,目光短浅。

(三)动物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干草堆放久了,会被分解者逐渐分解,如果被羊吃了,会在羊体内分解,你认为这两种方式哪种分解更快呢?学生很快得出结论:羊吃的草更能促进草的分解。

2.草中的有机物被羊体内的细胞吸收后是通过什么作用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的?二者如何能返回无机环境中?教师复习呼吸作用的反应式,展示碳的物质循环示意图。引导学生说出:二氧化碳和水可以通过动物的呼吸和排泄返回到无机环境,未被消化的食物残渣可以粪便形式排出体外,由分解者进一步分解。同时,动物的遗体也会被分解者分解成二氧化碳、无机盐等返回无机环境,再进一步供植物利用产生有机物。

3.师生共同总结:动物直接或者间接地以植物为食,是食物链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动物可以促进二氧化碳、无机盐等物质回归自然界。

【设计意图】从现象出发,不断深入探寻原因,最终揭示原理。通过画图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动物可以促进二氧化碳、无机盐等物质回归自然界的作用。

(四)动物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1.学生阅读教材上的图片或教师播放《动物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的视频,思考:如果没有动物参与,植物的繁殖会不会受到影响?学生能很快说出植物的繁殖会受到影响,但是理解不深入。

2.教师举例:毛里求斯岛上有一特有树种――卡伐利亚树,也称为大颅榄树。这是一种高大的热带乔木,树高可达100英尺,树围14英尺。该树木质坚硬细密,曾经是岛上大量出口的优质木材资源。几百年前,它们的踪迹遍布全岛,而今却已寥寥无几,且都是百年老树。1982年,科学家在岛上对卡伐利亚树作了几个月的深入研究发现,尽管此树年年开花结果,却没有一颗种子发芽,这种现象已持续了几百年。据记载,20世纪30年代,一些当地的植物学家担心卡伐利亚树会灭绝,曾采集这种植物的种子,用各种方法处理种子,试图促使它们发芽。可是,一切努力都失败了。人类眼看着这种珍贵树种走向灭绝,不知道究竟是为什么。后来,经科学家细心地测定了大颅榄树的年轮后发现,卡伐利亚树果核的发芽依赖于渡渡鸟的肠胃;渡渡鸟灭绝了,卡伐利亚树也因无法繁殖后代而走向灭绝。现在,毛里求斯已采用科学方法磨薄卡伐利亚树的果核或者让吐绶鸡来吃下大颅榄树的果实,以取代渡渡鸟。此后,这种树木终于绝处逢生。由此,学生更能体会到动植物的息息相关。

3.师生总结:动物帮植物传粉,使植物能顺利繁殖后代。动物帮植物传播种子,有利于扩大植物的分布范围。但当某些动物数量过多时,也会危害植物。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动物为植物传粉、播种的现象初步理解动物对植物生长繁殖的作用,同时,利用典型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动植物之间密切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五)总结和提升

1.教师展示资料:据报道,福州闽江公园沙滩岸边密密麻麻地散落10多厘米长的黄鳝,已全都死掉。当前市民在闽江放生鱼、龟等活动较多,但是被放生的动物被捕捞、死亡的情况也比较严重。我们如何对待这个问题?学生讨论认为保护动物是应该的,但是放生动物不能盲目,而要选择适合的自然环境,并要考虑水温、其他生物的分布等情况,否则,被放生的动物不能生活,或将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2.师生总结:动物不仅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也可以帮助植物。但是某些动物数量过多时,也会对植物造成危害。所以,我们要全面地认识动物、爱护动物,科学合理地管理和防治动物。

【设计意图】

引发学生思考正确保护动物的方法,树立用科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提升生物科学素养。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本节内容本节教材内容从宏观上介绍细菌和真菌的知识,实际生活联系比较紧密,仅靠教材上的知识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教师从学生身边和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情景,开阔学生的眼界,通过观察、分析、交流,达到突破重点、解决难点的目的,并适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知识目标】

1、联系日常现象,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的广泛性;

2、观察不同形态的菌落图片及菌落实物,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

3、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能力目标】

1、通过学生介绍,分析培养基的基本成分,了解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操作过程,尝试进行相关的实验操作;

2、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并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等。

【情感目标】

1、树立细菌和真菌无处不在的思想意识,从而养成讲究卫生的好习惯;

2、通过做细菌和真菌分布的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开拓创新、交流和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细菌和真菌的培养的实验操作过程、设计探究细菌和真菌分布的实验方案,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状况总结适宜细菌和真菌生长的条件。

教学难点

利用事实说明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状况,总结适宜细菌和真菌生长的条件。

1、教师准备:

1)课件;

2)自制的细菌和真菌菌落培养基以及配置培养基所需要的药品;

3)有关细菌和真菌的资料;

4放大镜。

2、学生准备:

1)查阅有关细菌和真菌的资料;

2)准备一些发霉的桔子、长毛的馒头、发馊的牛奶、腐败的食物、感染细菌和真菌的花卉或叶片。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观察课件第2页】:啤酒酵母、艾滋病病毒等。 

讨论:它们都是哪些生物? 

展示:长“毛”的馒头,提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的问题,从而导入新课。 

二、问题引导,自主探究

 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教材,完成下列问题: 

1、什么是细菌(课件第3页)? 

2、细菌的结构、营养方式、生殖方式是什么(课件第4页)?

3、细菌与人类的关系(课件第5页):促进自然界物质循环(分解动植物遗体)

益处:

1甲烷细菌——沼气;

2食品制造:醋酸菌—酿醋;

3乳酸菌——泡菜、酸奶、奶酪;

4根瘤菌有固氮作用(大豆、花生等)

害处:

1痢疾杆菌——痢疾;

2肺炎双球菌——肺炎

3软腐病细菌——蔬菜腐烂;

4枯草杆菌——食物变质

三、学习真菌

真菌的介绍(课件第6页):真菌种类多、数量大、繁殖快、分布广,与人类的关系极为密切。现在已经发现了七万多种真菌。包括单细胞的酵母菌,多细胞的霉菌和蘑菇。真菌已经有了真正的细胞核。 

1、酵母菌

形态:卵形

结构:单细胞个体;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成形的细胞核,细胞质里面有明显的液泡,与植物细胞区别的是无叶绿体。

生殖方式:出芽生殖

作用:缺氧时能把葡萄糖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

2、霉菌

霉菌是多细胞的真菌。食品、皮革、布匹等保存不好都有可能生长霉菌,引起发霉。较常见的霉菌是青霉和曲霉。

繁殖:孢子生殖

3、蘑菇

4、真菌的营养方式

大多腐生生活;少数寄生生活

5、真菌与人类的关系

1)食品:酵母菌——面包、啤酒、葡萄酒;蘑菇——食用

2)药品:青霉——青霉素;药用真菌(冬虫夏草,灵芝)

3)毒蘑菇——食物中毒

4)有利于物质的循环

四、实验

培养细菌真菌的方法(课件11页)

1、实验步骤: 

①配制好培养基。(分成两套,一套培养皿不做处理,为对照组,另一套培养皿在选

定的环境中处理,为实验组) 

②按要求在各种环境中采集细菌和真菌。 

③把对照组和实验组都放在恒温箱中或室内温暖的地方培养34天。

4 观察、填表。 

 2、你的结论是:细菌和真菌存在十分广泛。 

5 实施探究计划。(强调严格按照探究计划进行。) 

6 引导各小组得出结论: 

细菌和真菌是生物圈中分布广泛的生物。 

细菌和真菌的生存需要一定的条件:水分、适宜的温度、有机物

五、总结比较

类别

大小

颜色

形态

细菌菌落

多呈白色

表面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

真菌菌落

比细菌大几倍到几十倍

多种不同的颜色

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

六、视野拓展,感悟提升

请你解释:新买的豆腐放上一两天就会变质发黏,买来后如果用食盐腌制,则可以放置的时间长一些。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你还能想出那些可以防止变质的方法? 

菌类有好坏之分:在菌类家族中,坏的只是其中一部分,绝大多数菌类却是人类的朋友。馒头、面包蓬松香甜,是由酵母菌分解面粉里的淀粉形成的。泡菜、酸牛奶,酸溜溜的,营养

价值很高,这是乳酸菌的杰作。  

大量动植物尸体也要经腐败细菌分解,才能成为植物生长和所需要的养料。沼气可以用来煮饭、照明等。这些气体是麦秆、稻草等在无氧条件下由甲烷细菌分解产生的。    醋酸菌可以用于酿醋,制造葡萄酸等;还有酱油、青霉素也是由菌类制成的。至于蘑菇木耳更是有名的食用真菌! 

细菌

本节是本章的重点内容,细菌是生物界中一类非常重要的生物,作为分解者,它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教材从细菌的发现、形态、结构、营养方式等方面讲述了细菌的基本知识。了解细菌有利于更好地认识生物世界。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

2能够描述细菌的形态特征和结构特点;

3了解细菌的生殖方式和营养方式;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比较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观察电子显微境下的细菌图片,了解细菌的形态特征和结构特点并进一步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2 观看教师展示的细菌分裂的图片和课件 了解细菌的快速繁殖。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 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2培养学生爱国思想和对科学研究勇于探索的精神,意识到讲究个人卫生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

1细菌的形态特点和细菌的结构特征以及细菌的营养方式;

2 细菌的生殖方式。

教学难点

1巴斯德实验的理解;

2 细菌的结构及其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细菌的生殖及分布广泛的原因

教师:准备有关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殖等图片资料,CAI课件,显微镜,细菌永久涂片等。

学生:通过查阅书籍、网站,搜集与细菌有关的材料;加强课前对本节内容的预习。

一、导入新课

1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课件第2页):

1细菌的菌落一般呈什么颜色?它的表面有什么特点?

一般呈白色。表面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

2真菌的菌落呈什么颜色,有哪些形状?

有红、褐、绿、黑、黄等绒毛状、絮状、蜘蛛网状等

2.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

1培养细菌、真菌的一般步骤有哪些?

2)什么是菌落?细菌菌落和霉菌菌落各有哪些特点?

3)细菌、真菌生活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通过复习巩固上节课内容,突出了重点强化学生的记忆。

质疑:大家了解了细菌的菌落特点,作为单个的细菌,其形态、结构又是怎样的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探究的问题。

二、细菌的发现

17世纪后叶以前,人们并不知道细菌这样一类生物的存在。那么细菌是怎样被发现的呢?(课件第4-7页)

117世纪后叶,荷兰人列文·虎克是怎样发现细菌的?

2)法国科学家巴斯德是怎样证明肉汤内的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3)尝试回答人们为什么称巴斯德为“微生物学之父”?

4)读了以上的故事,你对科学的发现有什么新的认识?

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根据书中内容和搜集的资料,提取有用信息,对问题作出解答:

1列文·虎克制作了放大200300倍的显微镜,在观察各种微生物的时候,无意地从一位老人的牙垢中发现了许多杆状、螺旋状和球状的小生物,它们有的单个存在,有的几个连在一起,他将这些微生物绘制成图,发表在英国皇家学会的会刊上,从此,人们知道了细菌的存在。

2)巴斯德设计了巧妙的一组对照实验,把有无细菌进入作为唯一变量。教材59页图V30就是他演示的实验和作出的精彩说明。

3)巴斯德用鹅颈瓶证明了细菌是由原已存在的细菌产生的。还发现了乳酸菌和酵母菌(真菌的一种),提出了保存酒和牛奶的巴氏消毒法以及防止手术感染的方法,正是有了这些成就,后人称他为“微生物学之父”。

4列文·虎克能发现细菌,是因为他用了显微镜,所以科学技术的发展、观察工具的改进有利于生物学的进步;显微镜的出现离不开物理学的进步,因此,生物学的发展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将越来越来紧密。

小结: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同学们只有努力学习、涉猎各科知识,在平时积极训练自己科学的思维、严密的逻辑、做好实验,为将来报效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1细菌的形态

细菌很小,大约10亿个细菌堆积起来,才有一颗小米粒那么大。所以我们虽然时时刻刻在接触它们,却看不到,那么,它们的形态到底是怎样的呢?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细菌形态图片(课件8-9页),请部分同学到讲台前用显微观察细菌永久涂片,并引导学生对细菌的形态进行讨论、交流。

小结:细菌的个体非常微小,其形态主要有球形、杆形和螺旋形三种。例如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等。

2.细菌的结构(课件10页):

教师展示植物细胞模式图、细菌的结构图片,提出以下问题:

1一个细菌有几个细胞构成?根据“观察与思考”图示,请说出构成细菌的细胞有哪些结构?

2)有的细菌生有荚膜或者鞭毛,请推测它们有什么作用呢?

3观察植物细胞模式图和细菌结构示意图,讨论细菌与植物细胞相比有什么异同,请以表格的形式展示出来。

学生回忆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结构,观察细菌细胞结构,经小组同学讨论,先在小组内达成共识,然后班内展示。

回答:(1)一个细菌由一个细胞构成,细菌是单细胞生物。构成细菌的细胞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有的还有荚膜或者鞭毛等结构。

2)有些细菌在细胞壁的外面生有荚膜,主要起一种保护作用;有些细菌生有鞭毛,可在水中游动。

3植物细胞结构和细菌结构比较表(课件11页):

比较项目

细菌细胞

动物细胞

植物细胞

细胞壁

细胞膜

细胞核

无成形的细胞核

细胞质

特有结构

荚膜、鞭毛

液泡、叶绿体

小结:植物细胞和细菌结构都具有细胞壁、细胞膜和细胞质;细菌和动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是它虽然有DNA集中的区域,却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提问:1)植物是怎样制造有机物获得营养物质的?

2)植物制造有机物的条件是什么?

3从细菌的结构上看,细菌的体内没有叶绿体,你能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吗?

回答:(1)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获得营养物质;

2植物制造有机物的条件是具备光、叶绿体等。

3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必须条件,细菌内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大多数细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它们作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把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

教师强调:大多数细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这种营养方式为异养。

四、细菌的生殖

创设问题情景,教师展示课件13-14页,请学生思考并完成下面的问题:

1细菌的生殖方式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这种生殖方式的?

2芽孢是怎样形成的?芽孢的形成对细菌有什么意义?

3)细菌有哪些特点和它们的分布广泛有密切的关系?

4请你讨论分析并尝试回答形成的芽孢属于生殖细胞吗?

教师指导学生联想七年级所学习的有关细胞分裂的知识,观看大屏幕上展示的细菌的

分裂生殖图解,分裂过程的录像。理解细菌分裂的速度之快,经小组成员之间讨论后得出结

论,全班展示回答。

回答:1细菌是靠分裂进行生殖的,也就是

一个细菌分裂成两个细菌。长大以后又能进行分裂。在环境适宜的时候,不到半小时,细菌就能分裂一次,由此看出细菌具有惊人的增殖速度。

2)有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个体缩小、细胞壁增厚,形成芽孢。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能力。

3)环境不适宜的情况下,细菌能够形成芽孢,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能力。小而轻的芽孢还可随风飘散各处,落在适当环境中,又能萌发成细菌。细菌快速繁殖和形成芽孢的特性,使它们几乎无处不在。

4芽孢不是生殖细胞。因为一个细菌在环境不适宜的状态下只能形成一个芽孢,而一个芽孢在环境适宜时,又只能萌发成一个细菌。在这个过程中没有细菌数目的增加,所以芽孢不是生殖细胞,它只是细菌度过不良环境时形成的休眠体。

质疑:细菌具有惊人的增殖速度,但是我们的地球为什么没有被细菌所充满呢?

教师引导学生从细菌的适应性、环境的影响等方面思考讨论,师生共同得出结论:

细菌繁殖速度虽然相当快,但在一般情况下,由于营养、气体、代谢产物等影响,细菌很难快速繁殖;繁殖产生的细菌有的不能适宜各种环境,很快就会死亡,例如一般细菌在100℃的高温下几分钟就能被杀死,有些细菌甚至在阳光下照射一会就能致死。

五、课堂小结

真菌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第四章第三节《真菌》。本章第一节内容是《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第二节内容是《细菌》,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真菌分布十分广泛的概念,并通过细菌的学习了解微生物一些特点。但对真菌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和繁殖却模糊不清,通过本节学习学生可以在心中明确真菌这一类型生物的特点, 并为第五章的学习打下基础。

【知识目标】

1了解酵母菌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2介绍霉菌和食用菌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3介绍微生物在自然界里的作用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对真菌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学习,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习惯;

2、通过介绍我国人民利用真菌造福社会的事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认识常见真菌。

教学难点

说出蘑菇和霉菌的营养方式,描述青霉和曲霉的形态结构。

1、每组准备显微镜一台、放大镜一把、酵母菌装片一块、有霉菌的桔子皮和新鲜的蘑菇或金针茹;

2、酵母菌的结构挂图,酵母菌的出芽生殖挂图,青霉、根霉、曲霉挂图,蘑菇的形态结构挂图。常见真菌特点的投影片。

(一)引入:

师:课前播放音乐《采蘑菇的小姑娘》,谈话:同学们听过这首歌么?是什么名字呀?

生:听过,是《采蘑菇的小姑娘》

师:谁知道小姑娘会是在什么地方采蘑菇?

生:森林里,草丛中,树根下

师:她会在什么时候出去采蘑菇?

生:春天或夏天下过雨之后。

师:小姑娘采的这蘑菇有什么用处吗?

生:可以吃,可以炒菜。

师:同学们知道的还真多。我们在前面几课的学习中,我们依次学习了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里的植物、动物、细菌、病毒,有谁知道蘑菇应该属于生命世界里的哪一类?

生:真菌。

师:对,蘑菇属于真菌类,这是一类既不属于植物(板书)也不属于 动物的生物。我们这一节课就来研究生活中的真菌(板书)

(二)活动1可以食用的真菌:

师:我们都知道哪些可以食用的真菌(板书)?

生:木耳、银耳、金针菇……

师:让我们先来看一组真菌的图片(课件第2页),认识一些可以食用的真菌请大家仔细观察它们的形状、颜色等特征,看谁能辨认出这是哪些真菌,你在哪里见过?

师:播放课件,学生观察。

师:边放课件,边提问,这是什么真菌?

讨论交流:

师:好,同学们讨论一下,你们都辨认出了哪些真菌? 你们在哪里见过这些真菌呀?(每人说一种)

生:银耳 在夏日超市和农贸市场有场卖的。

生:木耳 妈妈买过木耳,用木耳做的菜可好吃了。

生:香菇 妈妈从农贸市场上买来香菇,做的香菇鸡,好吃极了!

生:我看到老师播放的图片中有灵芝,使我想起了爷爷喝过的灵芝茶。

生:还有冬虫夏草,它是名贵的中草药。

师:同学们观察得十分仔细,你们知道得也真多!你们太棒了!

师:这些可食用真菌都有哪些吃法?有什么营养价值?

生:用银耳做银耳莲子羹,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丰富,还有美容养颜的功效呢。

生:我做过凉拌金针菇,味道鲜美,营养丰富。

生:我吃过白灵菇鸡汤,听爸爸说:白灵菇可防治老年心血管病,儿童佝偻病,软骨病等疾病,它的营养价值、药用价值很高。

生:爷爷喝的灵芝茶,有提高人体免疫力的功效。

师:谁亲自用可食用真菌的做过哪些菜?

生:我做过香菇炒肉。生:我做过凉拌金针菇。

师:还有许多我们这里没有见过或是我们不熟悉的真菌,现在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下。

播放课件第3

师:这些可食用真菌营养价值丰富,有许多还是名贵的中草药,它们真是宝贵的生物资源(板书)

师:谁能总结一下为什么说可食用真菌是宝贵的生物资源?

生:可食用真菌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多数还具有保健作用,还有许多是名贵的中药草。真是我们宝贵的生物资源!

师:鼓励,总结得好!鼓掌!

师:可是,并不是所有的蘑菇都能吃,下面我们看一段资料。

(三)活动2食物发霉:

师:同学们知道么,生活中还有些真菌,常常令我们苦恼,因为它经常使水果、食品长毛,使衣物发霉。这是什么?

生:霉菌。(教师板书)

师:对!我们称这种真菌叫做霉菌(板书)。霉菌长什么样?

师:为了便于大家仔细地观察霉菌的外形特点,老师特意培植了几种霉菌,等会呢就请同学们先用肉眼看,然后再用放大镜观察,看看霉菌到底长什么样。最后还要请同学们把自己观察到的记在课本。(课件第4页)

师:青霉与曲霉在形态和颜色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共同点?

同学们猜想一下:培植霉菌时,在什么环境下食物容易发霉?

生:潮湿阴暗、不通风、温暖的环境下。

师:对!我们了解了食物发霉的条件后,就要想办法防止食物发霉。同学们讨论一下,怎样防止或减少食物或衣物发霉?为什么?

(四)食品保鲜: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食品保鲜的技术与工艺越来越先进了。以鱼为例:你知道它的保鲜发展史吗?各有哪些优点或不足?

看来,现在的保鲜方法也不甚完美。同学们,你还能设计出更好更方便的保鲜方法吗?

通过这一节课,老师发现同学们不仅知道真菌是让人又爱又恨的一种不同于植物,也不同于动物的生命体,还知道可食用真菌的营养价值,有些同学还会做几道真菌类的菜呢,有机会老师也想尝尝你的手艺;同时我们还知道了霉菌的形态、探究了霉菌生长的条件和食物、衣物等防止发霉的方法。看来,同学们经过学习,提高了不少科学知识,而且还懂得了学以致用。这才是我们学习的真正目的。

课后希望同学们继续完成霉菌生长条件的实验。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生物学》第五单元第五章《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这一章。  

本节知识点清晰,以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三大作用为主线,依次呈现细菌和真菌对于动植物的重要性。书中的大量图片符合中学生的喜好,内容看似简单,但是让学生辩证看待这些作用还需要教师的良好引导。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材料,合理规划教学时间,认真组织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思考。 

【知识目标】

1、说出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列举细菌、真菌对动植物及人类的影响

3、从多角度、多层次比较全面地认识自然界中细菌和真菌的作用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与思考活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从对不同的问题评价这一技能训练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和人类关系的认识,体验从正反两个方面辩证地看问题;

2、形成自觉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的思想。

教学重点

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共生的关系。

多媒体课件。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如果没有植物,地球将失去绿色,动物都会饿死。如果没有动物,生态平衡也难以维持。如果没有细菌和真菌,生物圈会是什么状况呢?板书本节课题: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任务一: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

【问题引导,自主探究】

让学生看课本,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以下问题:

1)枯草杆菌使梨和香蕉腐烂,它与水果有怎样的关系?

大多数细菌和真菌只能依靠现成的有机物生活,而梨本身含有大量的有机物,枯草杆菌就是靠分解这些有机物来获取物质和能量,它将梨分解成水、二氧化碳和无机盐,梨自然就腐烂了。

2)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起什么作用?请填图后说明。

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起分解者的作用,它使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为简单的无机物,这些无机物,如无机盐和二氧化碳又可以被植物利用,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出有机物,又为动物所食用。

3)细菌和真菌是怎样生活的?

细菌和真菌利用现成的有机物为食。

4)如果地球上没有细菌和真菌,生物圈会是什么状况呢?

动植物尸体堆积如山。

【展示交流,释疑解惑】

交流后梳理出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细菌和真菌把动植物遗体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这些物质又能被植物吸收和利用,进而制造有机物。可见,细菌和真菌对于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

过渡:细菌和真菌能分解动植物的遗体?那么它们和活的动植物有没有关系呢?

任务二: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

【问题引导,自主探究】

1、举例说明细菌和真菌引起动植物患病。

人的足癣是由真菌引起的,等等。

2、引起动植物患病的细菌真菌的营养方式与分解动植物遗体的细菌真菌的营养方式有什么异同点?

引起动植物患病的细菌和真菌营寄生生活,分解动植物遗体的细菌和真菌营腐生生活,都属于异养。

【展示交流,释疑解惑】

营养方式包括自养和异养,自养是指能够自己制造有机物,靠自己制造的有机物维持生活的现象,如绿色植物等;异养是自己不能制造有机物,靠现成的有机物来维持生活的现象,如动物等。异养又包括寄生和腐生,能够从活的动植物体或人体吸收营养物质的现象叫做寄生;能够从死的动植物体或人体吸收营养物质的现象叫做腐生。

大多数细菌和真菌营异养生活,有腐生种类,也有寄生种类。

【视野拓展,感悟提升】

有些细菌和真菌会给农作物带来危害,那么能否帮助生产呢?

掌握利用细菌和真菌作为生物杀虫剂的优点。

任务三:与动植物共生

【问题引导,自主探究】

1)什么是共生现象?

2)找出课本上有关共生的例子,并完成下面的填空:

地衣: 真菌

根瘤: (根瘤菌)

【展示交流,释疑解惑】

交流中,要重点梳理出以下要点:细菌和真菌之所以与动植物共生,目的是获取有机物,维持自身的生活。

【视野拓展,感悟提升】

1、生物固氮与工业固氮相比,有哪些优点?

根瘤菌可以固定空气中的氮气,使土壤中氮元素的含量增高。而氮元素又能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因此可以通过种植豆科植物提高土壤的肥力,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生物固氮”比工业固氮所需要的能量少,而且这种能量来自植物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中,归根结底是来自太阳能。所以,根瘤菌不仅具有固氮效率高、不污染环境等特点,而且具有成本低、收益高的优点。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认识生物的巨大作用,鼓励学生长大后能致力于生物研究。

2、白蚁成天啃树木和家具,它为什么不会消化不良呢?

这是因为白蚁肚子里有数以百计的得力伙伴,能够帮助白蚁将取食的大分子纤维素物质进行解,最终变成单糖类,才被白蚁吸收为营养。这些伙伴是在白蚁消化道内的各种各样的纤毛虫、鞭毛虫 和变形虫等等原生动物,它们与白蚁共生。白蚁就是依赖于消化道内的这些亲密伙伴--原生动物和细菌,将纤维素变成自己需要的营养的。

3 有些细菌和真菌可以寄生在动植物体内,使它们患病;有些细菌和真菌却能够与动植物共生,那么,应该怎样看待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的关系呢?

细菌和真菌是广泛分布在生物圈中的生物,一些细菌和真菌对动植物有利,有些细菌和真菌对动植物不利,还有些细菌、真菌与动植物共生。因此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细菌、真菌与动植物的关系。

设计意图:进一步体验从正反两面辨证的看问题。

【梳理总结,反思升华】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一、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

二、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

三、与动植物共生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本节内容位于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五节。本节内容主要涉及的是细菌和真菌对人类有益的方面,即人类利用细菌和真菌制作发酵食品以及如何控制细菌和真菌来保存食品等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极为密切。在本章第一节已经学习了细菌和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但接触的都是它们对人类有害的一面,学生容易形成片面的认识。本节主要从四个方面分析细菌和真菌对人类的益处,让学生学会辩证性地认识细菌和真菌,并从现实生活中体会到学习生物的兴趣。

【知识目标】

1、举例并尝试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

2、说明食品腐败的原因及食品保存的一般方法;

3、举例说出细菌和真菌与人类防治疾病的关系;

4、关注转基因技术在医药生产上的应用;

5、说明细菌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

1、通过做发酵实验和尝试制作甜酒、泡菜、酸奶等食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2、通过小组探究、收集资料、汇报探究结果等活动,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合作交往的能力、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学习和应用食品保存方法,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体验知识与技术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

2、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细菌和真菌在食品制作、食品保存方面的作用。

教学难点

甜酒和泡菜的制作原理,生活中不同食品保存方法的选择。

1、有关发酵实验错误操作的视频资料;

2、适合饮料瓶口大小的打孔橡皮塞,插入玻璃导气管,澄清石灰水;

3、学生制作的发酵面团、米酒或其他发酵食品;

4、其他视频资料和图片。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是不是所有的细菌和真菌对人类是绝对的有害而无利呢?

2、结合你们收集的资料和生活经验,说一说它们对人类有哪些好处呢?

3、对学生回答做总结,导入新课。(板书题目第二节,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任务一:细菌、真菌与食品的制作。

【问题引导,自主探究】

1、展示“发酵实验”过程、现象,讨论并表述出发酵的原理。

2、观察掰开的面包、馒头中的小孔,讨论、思考课本P75练习第一题。

3、通过观察、讨论,列举日常生活中的发酵食品。总结不同发酵食品的制作原理。

4、通过课本实践制作,了解制作甜酒的一般步骤,指导学生回答几个问题:

1酒曲在制酒中的作用是什么?糯米在制酒过程起什么作用?

2)制作过程中,为什么要将装置放在温暖的地方?

3)制作过程中,为什么要尽量少打开容器?

4)在糯米中间挖个凹坑的目的是什么?

5)怎么样判断甜酒制作成功?

【展示交流,释疑解惑】

1、发酵的原理:

2酵母菌细胞内含有大量的酶,它们可以把淀粉分解为葡萄糖,还可以把葡萄糖转化为酒精并产生二氧化碳。制作面包时,酵母菌产生的二氧化碳会在面团中造成许多小孔,使面包发大和松软,而面团中所含的酒精,则在蒸烤过程中挥发掉了。

3、其他的细菌、真菌与食品制作的关系。

4、制作甜酒,主要是利用酒曲里的酵母菌等微生物,将糯米中的有机物转化成酒精等物质。酵母菌是一种兼性厌氧性细菌,在糯米饭中间挖洞,有更多的空气和水,这样可以加强酵母菌的有氧呼吸,使酵母菌的数量增多,然后发酵过程中又是密闭的,而糯米饭洞中的氧气消耗完后,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从而能产生更多的酒精、总体来说就是,先通气酵母菌数量增多,后密闭产生更多乙醇、

任务二:细菌、真菌与食品保存

【问题引导,自主探究】

1、讨论并交流各种食品的保存方法。

2、积极讨论,互相补充归纳出保存食品的主要方法和原理,以及注意事项。

拓展反思:列举本地人们保存食品的一些方法,如腌制品、咸菜等,思考:怎样保存食品更有利于健康?

【展示交流,释疑解惑】

1、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2与学生总结食品保存方法及原理。

①蘑菇──脱水法;腊肉类熟食──晒制与烟熏法;果脯──渗透保存法,用糖溶液除去鲜果中的水分;咸鱼──腌制法,用盐溶液除去鲜鱼中的水分。这些方法都是依据除去水分防止细菌和真菌生长的原理。

②袋装牛奶、盒装牛奶、肉肠──巴斯德消毒法,依据高温灭菌的原理。

③袋装肉肠──真空包装法,依据破坏需氧菌类生存环境的原理。

④肉类罐头──罐藏法,依据高温消毒和防止与细菌和真菌接触的原理。

【视野拓展,感悟提升】

喝剩的啤酒很容易变酸,这是为什么?

任务三:细菌、真菌与疾病防治

【问题引导,自主探究】

1、请同学们查看自己收集到的各种药品说明书,特别是有关抗生素的说明书。

学生活动1:明确抗生素是由真菌产生的,用来杀死致病细菌的。

学生活动2:阅读了《阿莫西林胶囊说明书》,认识到阿莫西林胶囊是一种真菌——青霉菌产生的青霉素,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而发挥杀菌作用,可使多种细菌迅速成为球状体而溶解、破裂。如肺炎链球菌等,所以青霉素可治疗肺炎等多种疾病。

2、科学家是如何制造胰岛素的,运用了什么技术?

【展示交流,释疑解惑】

小组交流,教师点拨:

三、细菌、真菌与疾病防治。

1、有关抗生素类药品——真菌与疾病防治

2、细菌与疾病防治——有关转基因药品

【视野拓展,感悟提升】

为使同学们更深了解“转基因”这个新名词,老师找到了相关资料提供给同学们阅读:

资料一 我国抗虫转基因水稻研究获重大发展

据东方网2002816日消息,由福建省农科院与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共同承担的国家863计划项目——抗虫转基因水稻研究已获得重大发展,所培育的转基因水稻生长良好,无需喷洒任何杀虫剂就可以完全避免鳞翅目害虫的危害。该项转基因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资料二 转基因鼠蓝光下毛色变绿

2002926日《参考消息》援引英国《新科学家》周刊914日文章称,美国加州圣远戈市霍夫曼博士领导的研究小组把一个水母基因转入小老鼠的毛囊内,从而改变了老鼠的毛色。这个基因生成的一种蛋白质在蓝光下发出绿光,转基因鼠的毛色变绿。科学家认为,这项成果大大增加了人类变白的头发恢复原色的希望,同时还预示了将来治疗秃顶的办法,但目前的技术突破只是在使这些希望变为现实的道路上迈进了一步。

资料三 转基因植物

转基因植物指的是用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将外源基因插入受体植物的基因组,改变其遗传组成后产生的植物。随着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转基因植物及其产品已经进入商业化的阶段,日益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任务四:细菌与环境保护

【问题引导,自主探究】

细菌是如何参与污水净化的?

【展示交流,释疑解惑】

小组交流,教师点拨

细菌与环境保护

1、有氧条件下——细菌将有机物彻底分解

2、无氧条件下——可制成甲烷气体作为燃料

3、污水处理原理——利用微生物来分解有机物

【视野拓展,感悟提升】

康王河就在我们身边,它发出的臭味相信我们都很清楚,它污染着空气,给人们带来很多痛苦。谁能利用我们学到的知识向政府提出一些治理方案呢?

病毒

本节课是人教版第五单元第五章的内容教材在介绍动物、细菌、真菌后,本章介绍病毒。在学生学习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后,再学习病毒这种特殊的生命形式,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生物界的几大类群。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病毒的种类、结构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学生在七年级学习了“除病毒外,生物由细胞构成”、“生物的结构层次”、“细菌和真菌”,这是学习病毒的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没有细胞的病毒也是生物。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描述病毒的主要特征;

2列举几种与人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病毒;

3关注病毒与其他生物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病毒的主要形态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了解非型和关爱艾滋病毒,了解有关病毒的科研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病毒的主要特征及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难点

病毒的主要物征。

病毒的挂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2003年的春天,包括我国在内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出现了一种可怕的疾病——出血热(埃博拉病毒)。病人恶心、呕吐、腹泻、肤色改变、全身酸痛、体内出血、体外出血、发烧甚至死亡。科学家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发现这种疾病是由一种病毒引起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它吧!板书课题《病毒》

学习新课

(一)病毒的形态结构

1据统计,约有60%的人类和动物疾病是由病毒引起的,你知道哪些人类疾病是由病毒引起的?请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2同学们知道得真多!看来你们很善于获取课外知识信息,充实自己的头脑。病毒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生物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教科书图

3出示挂图,引导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病毒的有多大?形态有哪些?病毒的物质结构是怎样的?

4教师小结:同学们说得对,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无论病毒是什么形状的,其结构都基本相似。病毒的外面是蛋白质外壳,内部是遗传物质。

5知识扩展:学生阅读相关链接“病毒的发现”。

(二)病毒的生命活动

1学生阅读教材,教师出示图板,展示病毒的自我复制的繁殖方式。

2学生阐述病毒的自我复制繁殖方式。

3知识扩展:理解“寄生”。

寄生: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并且从这种生物体上摄取养料来维持生活的现象,叫做寄生。

4同学们,病毒的种类很多,但一种病毒通常只能侵染某种特定的细胞。我们如何把病毒分类呢?又可分为哪几类?

(三)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1观察与思考:根据图23-3,分析讨论病毒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1)病毒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有哪些影响?

(2)在与病毒作斗争的过程中,科学家发现了病毒有益的一面,请同学们举一些实例?

2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1)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都是病毒引起的。危害人体的健康。

(2)口蹄疫病毒、鸡瘟病毒给畜牧业造成巨大的损失

(3)水稻矮缩病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危害。

(4)利用病毒特性制成的许多疫苗,就可以有效地预防病毒性疾病。

课内小结

1病毒的大小,形态,结构有怎样的特征?

2病毒的生命活动。

3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是怎样的?

课外思考

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为什么说它属于生物?

2请你搜集有关病毒的确良资料,了解病毒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危害以及科学家对病毒的研究进展等。将调查结晶与其他同学交流,进一步认识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是人教版八年级生物第六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通过前五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对生物界的概貌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对各类群有了许多感性认识,学生已经了解了植物、动物以及细菌和真菌等主要类群的特征,这就为学习生物的分类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既是对前面所学的生物圈中的各类生物的回顾、总结,同时也对后面将要学习的认识生物的多样性的本质、意义打好了基础。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生物分类概念及依据

2、尝试对植物和动物根据其结构特征进行分类;列举植物和动物的主要类群

3、通过探究生物分类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比较、分析判断能力和严谨的学习态度。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以学生实践活动为基础,侧重自主探究式学习为主; 

2、教师主要用到实物展示法、激情激励法、启发式教学法、直观教学法;

3、学生主要用到观察法、比较法、资料收集、调查法、讨论交流法、合作学习、组间互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 通过做一个小小分类学家的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研究的乐趣; 

2 通过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生物的多样性,增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保护环境的意识,激发同学们保护大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怀;

3 通过观察图片,使同学们在欣赏自然界里形形色色的生物同时,受到美育教育,从而陶冶同学们的情操。 

教学重点

1、尝试根据生物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

2、探究并掌握生物的分类方法。

教学难点

 1、尝试根据生物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 

2、通过观察与思考,总结出生物分类的方法和依据。

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新课 

师:假如我叫小明同学去买酱油,你应该怎么样去买? :对,要到超市或商店去买而不是去水果店酒店去买。到了超市以后我们也不是每样商品都看一下是不是酱油,而是直接到摆调料的区域去找。超市里对物品进行分类摆放就为我们带来了方便。 

师:其实在我们生活当中,分类方法无处不在。因为他给我们带来了便捷。那我们初中已经初步的学习了一些生物的知识,我们能不能尝试一下对生物进行分类呢? 

教师:(打开课件第2页)我在屏幕上展示了四本书,如果你想进一步了解菜粉蝶的生长发育和行为,你会选择哪一本书去了解? 

学生:(相互讨论交流)  

教师:好,我们请小明同学起来回答一下。小明同学说要从昆虫学里面找,同学们认为从这本书里能不能把蝴蝶了解得最透彻? 

师:通过上面这些活动 ,我们已经在不经意中应用了生物分类的方法。 

教师:生物分类的主要依据是什么呢?请这位同学起来给我们归纳一下。 

生:…… 

师:生物分类主要是依据生物的相似程度即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方面的特征。分类的基本单位是种。 

 (二) 尝试对植物进行分类

教师: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植物,回顾一下:

1、植物体有哪六个器官?

2、所有植物都有种子吗?

3、种子的外面都有果皮包裹吗?

4、所有植物都有根、茎、叶的分化吗?

5、所有植物的叶脉都是一样的吗?平行脉和网状脉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 

教师:现在,就让老师带领大家进入安详宁静的植物王国,对植物进行分类吧!同学们请观察几组植物的图片(课件第5页),这些植物都有种子吗?

学生:有的有,有的没有。 

教师:我们能不能把这六种植物根据种子的有无将他们分成两大类呢? 

学生:葫芦藓、肾蕨、水绵没有种子;  玉米、油松有种子。 

教师:恭喜你们答对了。请同学们再想一想,葫芦藓、肾蕨、水绵都是没有种子的植物,还能不能将它们进一步的分类呢? 

学生:答。 

师:(总结)对,水绵没有茎、叶的分化,葫芦藓和肾蕨具有茎和叶的分化。 

教师:很好。葫芦藓和肾蕨都具有真正的根吗?我们请A同学起来给我们分析分析这个问题。 

学生:答。 

师:对了,葫芦藓不具有真正的根,只具有假根,肾蕨真正具有根、茎和叶的分化。 

教师: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同时还吸收水分和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而假根的作用只是固着植物,不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哪位同学能根据这三种植物的形态结构特征给它们找到家──它们分别属于哪类植物?

学生:D—蕨类植物(肾厥);E—苔藓植物(葫芦藓);F—藻类植物(水绵)。

教师:同学们已经成功地给无种子植物进行了分类。现在我们一起来观察玉米和油松。 

学生: 玉米种子有果皮包被,油松种子无果皮包被。 

教师:分类的方法很多,在刚才我们对上面植物进行分类的过程中,是依据形态结构来分的。 

师:分类完成后请同学们来完成书上的这个讨论题。 

(三) 尝试对动物进行分类 

教师:告别安详宁静的植物王国,让我们带着对生物分类的初步认识,一起来领略博大神奇的动物殿堂的魅力吧!

教师:在200多万种的生物界中,动物自己就独占150多万种。你能利用刚才我们给植物分类的经验,根据动物的外部形态结构正确的给他们进行分类吗?请尝试将老师给出的这几种动物进行分类。[展示课件第9页] 

学生:(尝试给动物进行分类①──根据动物的外部形态结构进行分类;汇报,互动学习。) 

教师:(点评)看来,仅凭动物的外部形态结构很难正确的给动物进行分类,往往还要比较动物的内部构造和生理功能。同学们来摸摸自己背后,我们人类有脊柱,蚯蚓有脊柱吗? 

学生:没有。 

教师:现在我们就根据脊柱的有无,重新对这几种动物进行分类。 

师:根据有无脊柱,我们首先把这些动物分成两组,每组里分别有哪些动物? 

生:有脊柱:鱼、青蛙、蟾蜍、蜥蜴、壁虎、鸟、猫、虎。无脊柱:蚯蚓、蜜蜂、蜘蛛。[课件第10

师:(点评)非常正确。看来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就非常关注我们身边的动物朋友。动物的种类繁多,分类自然也是格外的细,你们能不能根据“各种环境中的动物”中我们所学的知识,再度帮画面上的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找找家?想一想,它们在生物分类学上分别属于什么类动物?生:环节动物—蚯蚓,节肢动物—蜜蜂、蜘蛛,鱼类—鱼,两栖类—青蛙、蟾蜍,爬行类—蜥蜴、壁虎,鸟类—鸟,哺乳类—猫、虎。[课件第11页] 

师:(点评)同学们分得真是又快又准。通过刚才我们一起对生物分类的了解,我们知道科学家们给生物进行分类的目的是“弄清不同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 。那么,你能不能将这几种动物所属的动物类群再按照进化顺序从低等到高等进行排序哪? 

生:环节动物,节肢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教师:通过给常见的动、植物进行排序,你能总结出生物进化的顺序吗?

学生:生活环境──水生到陆生;细胞──单细胞到多细胞;结构──从简单到复杂。 

教师:除了以上几种动物涉及到的动物种类,你还知道其他动物的种类吗? 

学生:软体动物、腔腔肠动物、原生动物。 

教师:动物的种类远不止这些,如果你还想知道更多,课下请查阅更多有关动物的资料吧。 

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出色地完成了生物分类学家的使命,给动物也各自找到了家。现在请同学们追溯一下我们给动物分类的整个历程,一起来总结一下,动物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讨论) 

教师:动物的分类除了要比较外部形态结构外,往往还要比较动物的内部构造和生理功能。 

(四)小结

教师:祝贺同学们,你们都是成功的小分类学家。通过尝试给生物进行分类,我们一起更好地了解了生物界。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从种到界

本节是学生在学习了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生物之间相似程度的角度,将生物进行分类,从而初步弄清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为进一步学习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奠定基础。本节课与前面学习的分类原则紧密相连,并为指导生活中对生物进行分类打下坚实的基础,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很好素材。

【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

2、概述生物分类的依据和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并对提出的问题,练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与人沟通合作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

3、使学生初步具有怎样给生物进行分类的能力;

4、通过对本节学习,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实践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对本节学习,继续培养学生唯物辩证观点;

2、通过对本节学习,学生对课本图片的观察及教师的介绍,培养同学们爱护生灵、爱护地球的情感,提升自我素质。

教学重点

1、说出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

2、概述生物分类的依据和意义。

教学难点

1、说出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

2、教学组织对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的阐述。

此处是文字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提问导入:

1、在上一节课我们尝试对动植物进行了分类,我们将动物分成有脊椎的和无脊椎的两类,我们将植物分成有种子的和无种子的两类。那么我们能概括一下我们的分类依据是什么吗?(生物的形态特征和生物方式)

2、展示课件第2页。蜜蜂既是动物、无脊椎动物、节肢动物,又是昆虫。同一种动物为什么要冠以不同的类群名称呢?

第二环节:学习新知

1、提问

1分类的单位有哪些?

2类的最基本单位是什么?

3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列

学生讨论,回答:

1门、纲、目、科、属、种

2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一种生物就是一个物种。同种生物的亲缘关系是最密切的。

3属、科、目、纲、门、界

2、动作找一找                          

播放课件第5页,观看图中列出的所有动物,找出共同点最多的动物

老虎、牛、鱼、狗、猫、羊、马、蚯蚓、蛇、蚂蚱、沙猫、企鹅

学生讨论回答

播放课件第6页,揭示家猫和沙猫都属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食肉目猫科猫属

总结:分类级别越低,单位越,同级生物的种类数量越,相似性却越

3、延伸拓展

展示课件第8页:马和驴交配可以产生骡,但骡子没有繁殖能力。

总结:自然状态下,物种之间有明确的界限, 即互不交配,即使可以交配,也产生不可育的后代。

4、趣味提问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人在生物分类上的位置吗?答案在课件第9

5、生物分类的规律

第三环节:课堂小结,强化认识

教师总结(课件第10页):生物学家按照不同等级的分类单位对生物进行分类,可以弄清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更好地研究各种生物。

认识生物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赐予人类的宝贵财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本章的核心是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本章是在第一章《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的基础上进行的,并为第三章《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领会生物多样性的涵义,列举出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并概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2对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丰富和独特性有初步的认识

3说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对资料、问题的处理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整理、分析、归纳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了解家乡特有动植物,培养爱家乡的情感

2让学生了解国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关注生命,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1、生物多样性的三个方面内容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基因多样性

3、说明保护多样性的意义

4、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难点

1、生物多样性的三个方面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基因多样性。

1、教师准备:

有关生物多样性三方面内容的多媒体片断或图片。

2、学生准备:

(1)复习已学过的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的种类

(2)生物的性状是基因控制的内容收集

(3)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种类。

[创设问题情境,抓住重点,直接导课]

教师:请问“生物的多样性”这个词侧重于哪个字?

学生:“多”字。

教师:什么叫生物的多样性?生物的多样性只是指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吗?

学生:积极思维,讨论。

教师:自然界一共有多少生物?大家能举出你身边常见的生物吗?

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自然界里的生物远不止这些,到底有多少,请同学们看课件第4页表格。

学生:分析图表。

[概述生物多样性三方面内容及我国生物多样性现状及独特性]

教师:试分析生物多样性,从种类上看,多在什么地方?

学生:生物种类繁多,植物约有50多万种,动物约有150多万种,微生物约10多万种。

教师:在动物和植物中除上表所列出的类群外,还有哪些类群?除动物和植物外,你还知道哪些生物类群?

学生1:无脊椎动物中的腔肠动物、软体动物、甲壳动物、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等。

学生2:我植物中的藻类植物、苔藓植物。除动物和植物外还有细菌、真菌和病毒。

教师:我国哪一类生物在世界上所占百分比最高?哪一种相对较少?计算我国上述的几种类群总种数占世界的百分比是?

学生:我国总数占世界已知总数的百分比是14.96%。

我国是生物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我国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其中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仅次于巴西和哥伦比亚,居世界第三位;我国裸子植物是世界上最丰富的国家,被称为“裸子植物故乡”,我国也是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中脊椎动物中的鱼类、鸟类和哺乳类的种数都位于世界前列。

教师:也就是说,我国物种高度丰富,除此之外,我国的生物多样性还有其独特性,有许多生物是我国所特有的。比如……(课件第6页)

学生抢答:大熊猫、金丝猴、白鳍豚、扬子鳄、朱鹮、藏羚羊、丹顶鹤、蛙蛙鱼……

教师:植物有……

学生:银杉、水杉、珙桐、树蕨、苏铁……

教师:我国生物多样性特点是:

1、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居世界第三。

2、裸子植物种数居世界首位。

3、鱼类、鸟类和哺乳类种数居世界前列。

4、特有的和古老的物种多。

从事例出发,过渡到基因多样性的概述

教师: 请同学看课件第8页,同一个狗妈妈生的小狗为何颜色不同?

学生:因为基因不同。

教师:每种生物都是由一数量的个体组成的,这些个体的基因组成是有差别的,一种生物全部个体的基因的总和就是一个基因库

那么研究生物基因的多样性意义何在?

学生:结合课件11页分析。

教师:动物园饲养的华南虎产下的两只小华南虎眼睛是瞎的,科学家认为这是近亲繁殖的结果,你认为这与基因多样性有什么关系?

学生:有关系。因为近亲繁殖,会使亲代的雌雄华南虎以共同祖先继承相同致病基因的机会大大增加,这些基因遗传给后代,就会使子代出现遗传性疾病。

教师:这便是种内的基因多样性,为动植物的遗传育种提供宝贵遗传资源的反面例证。可见,基因的多样性对物种延续有着重要意义。基因多样性的减少会直接表达物种多样性的减少。

合理过渡,概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教师:在一定的区域内,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整体,便是生态系统。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及生物基因的多样性决定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同学们,你知道哪些生态系统的类型?

学生:有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湿地、湖泊、海洋、森林、城市等生态系统(课件13-15页)。

教师:咱们生活的地区有哪些生态系统?

学生1:我家住的附近有湖,湖泊里有鱼藻、鱼、浮游动物、水草等多种生物,构成一个湖泊生态系统。

学生2:我家附近有一块地,地里种有玉米、菜豆、各种蔬菜,还有各种杂草、害虫等多种生物,构成的是农田生态系统。

学生3:公园里有大面积的草坪,草坪里有蚂蚁、蚯蚓、小昆虫等多种生物群,构成了草原生态系统。

学生4:还有森林生态系统。

教师:同学们都很善于观察,陈述得也好。

总之,在各类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各种类型的生物群体。不同的生物群体要求不同生态系统。可见,生态系统是具多样性的。

好,到现在,我们已经明确了生物的多样性有三个层次内容,它们是……

学生:生物种类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教师:它们三者的关系,你如何理解?

学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1:每种生物都是由一定数量的个体组成,这些个体基因组成是有差别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基因库;比如刚才所说我国水稻有50000个品种,每个品种基因组成上有差别,它们便构成了水稻基因库。

每种生物又生活在一定的生态系统中,并且与其他的生物种类相联系。比如鱼生活在湖泊或海洋生态系统,湖泊或海洋里除了有鱼,还有鱼的各种食物,像浮游动、植物、水草等。鱼与其他生物种类是相联系的。

学生2:某种生物的数量减少或灭绝,必然会影响它所在的生态系统。比如湖泊里的水草大量减少,会直接影响以水草为食的草鱼的数量。过度放牧以及鼠害、虫害等原因,我国草原面积正在不断减少,有些牧场正面临着沙漠化的威胁。

当生态系统发生剧烈变化时,也会加速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的消失。如牧场沙漠化,许多牧羊、牧马、牧牛便会出现食物短缺现象,导致种类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的消失。

教师:可见,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共同认识了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的内容及生物多样性的意义,还有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内容的关系。

请同学们到大自然中去,做个有心人,继续关注生物,关注自然。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本节内容系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的第三章。通过该单元前两章的学习,学生对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和造成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有了一定的认识。学生从学习生物的分类,到认识生物的多样性,都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生物的多样性。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本章特别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新课标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对该部分要求“关注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说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意在使学生通过调查和资料的收集、处理、交流等活动,帮助学生领悟生物和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并积极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活动。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举例说明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

2、关注我国珍稀的动植物

3、说出保护动物多样性的主要措施

4、关注一项珍稀动物或植物保护的辩论和协商活动,提高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公民意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图片(或多媒体课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短时间内获得准确信息量能力;

2、通过参与“辩论和协商怎样保护白头叶猴”活动,锻炼胆魄、开发思维、认识到只有深入实际生活,处理调整好各种关系,才是解决各种生活实际问题的办法。同时也发展了决策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使同学们建立起来保护生物多样性观念,增强保护动植物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意识;

2、通过探究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培养学生自觉保护和宣传有关保护措施的意识;

3、通过参与“辩论和协商怎样保护白头叶猴”活动,锻炼学生接近生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4、通过本章学习,增强和完善学生法制观念,弘扬敢于同违法行为做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点

探究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

教学难点

有关“辩论和协商怎样保护白头叶猴”活动情况。

学习资源卡、学习指导卡、学习反馈卡、多媒体课件等

一、创设情境导入:

观看课件第2页,讨论我国有哪些濒危动物。

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过渡: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物种的灭绝是一个自然过程。

2、请看课件第3页: 哈佛生物学家威尔森说:“我们正走在第七次大灭绝的边缘上”,以前的灭绝是因为宇宙、天气的变化,而现在,人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现在物种灭绝的速度是以前的10010万倍,因为人口的过度增长, 破坏野生生物栖息地和过度利用生物资源,并且污染空气、水和土壤,每一天就有100个物种在地球上消失。专家分析,地球上有1000万种物种,而我们每年会令3万种灭绝,这一步伐正在加快,一些悲观者认为,50年内,所有物种都将灭绝,想象一下,我们生活的地球再也不会有大象、大熊猫、海豚、青蛙……我们将生活在孤独之中。每种生物都是一个丰富的基因库,物种一旦消失,基因也随之消失。

3、交流:从这段文字里,你收集到了什么信息?

4、除了自然灭绝的因素外,“人为因素”也大大加速了物种灭绝的速度。那同学们能不能尝试着提出一些你想探究的问题呢?让我们带着问题来学习吧!

三、资料分析,讨论交流:

(一)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

1、生物多样性面临着哪些威胁?请分析教材的图片资料。

2、交流: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

1 栖息地的丧失和片段化: 拥有全球50%物种栖息地的热带雨林比原有面积减少了一半。

2掠夺式的过度利用: 我国羚羊、野生鹿及珍贵毛皮动物,各种鱼类的物种数量大大减少。

3环境污染: 污染物沿着生态系统的食物链转移,对生物有很大的破坏和毒害作用,使敏感物种种类减少或消失,直接扰乱了生态平衡。

4外来种的引入: 1600年以来,全世界的两栖类和爬行类,由于外来种的引入共有22个种灭绝。外来种的引入还会引起生态系统发生变化。

(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

提问:有哪些方法可以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课件第6

1、建立自然保护区

人们把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种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这就是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主要有: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或珍稀濒危动植物的天然分布区。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

2、迁出原地,迁入动物园植物园

(课件第8页)举例:四川省卧龙自然保护区的大熊猫繁育中心

3、颁布法律法规、严格管理和保护

教师总结: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及其子孙后代共有的宝贵财富。

四、知识回顾:

欣赏视频资源,反思回顾所学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