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答题格式

发布时间:2019-03-29 18:54:17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第二部分  答题公式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一、体会文章表达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三)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四)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五)读出插叙的语段的位置及和全文的联系。
    公式:……采用了插叙的写法,既对文章……的内容加以补充,又突出了文章的……的主题(或丰富了主人公……的性格等)。

2、修辞的作用
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理解。   
①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②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③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④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答题格式:加强语气,强调对+对象+特性的认识。  
⑤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⑥反复:强调了……
1、读出佳句在文章中的位置及地位
2、公式:①比喻:……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地描写了……,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形象生动。②拟人:……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赋与人的情感与性格来写,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十分形象,生动(或栩栩如生,逼真)。③夸张:……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联想奇特,富于形象感。 ④反问:……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用反问的句式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语气更强烈,表达的思想也更强烈。  ⑤排比:……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的情景,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节奏明快,增强了语言的气势。⑥对偶:……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抒发了作者对……的感情,节奏明快,富于音乐美。

3、概括段意和归纳中心
(一)归纳段意
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二)归纳中心
    公式: ①写人为主:记叙了……赞扬了……表达了……  ②记事为主:记叙了……(批评了)歌颂了……表现了……  ③写景状物:采用了……手法,借助……描写,赞扬了……抒发了……  ④游记:描写了……表达了……感情  ⑤议论文:文章论述了……阐明了…… 

4、记叙的要素的作用
    公式: ①时间:以……的时间为序(或线索)来写,使记叙的过程更清楚。  ②地点:以……的转换为序来写,为人物提供活动环境。 ③事件:以……的事件来写,突出人物形象,使人物有血有肉,丰富鲜明。 ④人物:以……的活动来写,推进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五、描写手法的作用
    1、读出描写手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在语段中的位置及目的。
    2、明确描写类型及相关知识: ①外貌(肖像)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②语言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表露人物感情,提示了人物内心世界。③动作(细节)描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可使人物具有活力,栩栩如生。④心理(神态)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尤其是复杂的心理主刻画,更能提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3、公式:
    外貌:描写了……的样子,表现了……
    语言:……的语言,生动、传神地展示了……内心,表现了……
    动作:用运……的词语,生动、准确地刻画了……
    心理:……等词语写出了……,表现了……

6、环境描写的作用
    1、找出文段开头或中间及末尾的环境描写语句。
    2、公式: ①……的景物描写,写出了……的景色(或环境),烘托了人物……的性格和品质。  ②……的景物描写,结合人物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
3……的景物描写,反映了……的情景,为全文定下了……的感情基调。
    七、论证方法的作用
    1、在文段中找出相关的论证方法。
    2、明确知识:①例证法主要是增强说服力,通过一两个典型事例,可以使阐述的道理令人信服。  ②引证法的主要作用是充实内容,增强说服的权威性,极具力度和信度。  ③正反对比论证法的主要作用是使论证更为深刻。  ④比喻论证法的主要作用是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使论证更为具体生动形象。
    3、公式:
    例证法:采用了举例的方法,以……来说明……的观点,列举详实,说服力强。
    引证法:采用了引证法,以……的名言来说理,增强说服的权威性,极具力度和信度。
    正反对比论证法:采用了正反对比论证法,以……来论述,深刻。
    比喻论证法:采用了比喻论证法,以……的比喻形象地阐明了……

8、仿写句子
    公式:①数清例句的字数。 ②弄清例句所采用的修辞手法(没有修辞手法的除外)。 ③读懂例句与所要仿写的句子在概念和现象上的联系。
    九、对对联
    公式:①名对名,形对形,动对动;②山对川,日对月,天对地;③注意上下联语意的相关、相融。
    十、读图题
    公式:①分析画面构成要素。看清上中下或左中右各有什么,画面的主题词或标题是什么,画面中的人物语言有什么。②给漫画写题目的公式:题目+内容+启发。③结合画面含义,说自己的看法或得到的启示及提出自己的意见,要分要点来写(写成123)④给画面定标题,要不能离开画面含义或寓意。⑤说画面的寓意,也就是看到A联想到BAB具有共性。

11、探究题
    公式:①分析所给的语段从中得出的结论。②分析所给的图表数据变化情况,得出结论。③用一句话来概括你的结论,但最好分123来表达。④提出你的看法或建议时,要具体写明123点。
    十二、概括题
    公式:①分析所给的语言材料要找出几则材料的共性,然后用一句话表达。②分析所给的语言材料,找出每则材料所讲现象的重点,然后用一句话综合表达。当然也可以写成“我的发现是123点”。③分析所给的名著阅读选段内容,然后从中找出关键情节或人物语言,动作,再用一句语言来概括人物的性格。 
    公式:①要能写出16册名著导读内容相关章节里的人物特征性的语言。②写出人物的性格特点。③写出相关章节的故事情节。④写出主人公姓名及著作名称。⑤如果要求用精炼的语言从作品内容、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写作手法中选择一个方面对文学名著进行评点,最好考虑人物形象上下手答题。
    十三、名著阅读
    公式:①要能写出16册名著导读内容相关章节里的人物特征性的语言。  ②写出人物的性格特点。③写出相关章节的故事情节。  ④写出主人公姓名及著作名称。⑤如果要求用精炼的语言从作品内容、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写作手法中选择一个方面对文学名著进行评点,最好考虑人物形象上下手答题。

14、写信
    公式:①注意书信格式(开头称谓顶格写,“此致”、“敬礼”的位置,写信人的署名,写清年月日)。②用简明的文字写明材料的事实。③表示祝愿、希望等的内容放在书信内容最后面。
    十五、编短信
    公式:①用“沪”一类的字简写地名。②材料事实编写要抓卷面上句段主干内容来写。
    十六、诗文佳句赏欣
    公式:①推敲词语运用,注意用“生动”、“形象”、“逼真”等词语。格式为:……用运的好,描写了(或刻画了)……,十分形象、生动、传神。②从修辞格来赏欣,见前面修辞格。③从诗文整句的思想性来赏欣,要从诗文所具有的意境(思想境界,包含的哲理)上来写,类似于解释诗句。
    十七、说明文学家(或文学作品)风格
    公式:①写明作者所生活的年代。②写明作者作品的特征。③结合作者具体作品中的“诗文句”来说明特点。
    十八、文言句子划分停顿
    公式:1、带有“故”、“是以”等标志的句子,在这些词语之后画斜线。2、名词作状语的,在这个词语之前划。3、“可以”类实际是两个词语,在“可”后划。4、主语和谓语之间划。5、谓语与宾语之间划。

 十九、结合语境说加点词语在文中的特殊含义
    公式:1、先解释这个词的本义。2、……描写了(或刻画了)…… 3、……意思是……
    二十、前后照应
    公式:1、在文章开头、中间、结尾找出关键词。2、……与……相互照应,表现了……
    二十一、巧设悬念
    公式:1、在文章开头找出作者所设的悬念(关键词)。2、……,使文章情节曲折、跌宕起伏。
    二十二、文章开头写景语段的作用
    公式:1、分析所写景物的特色。2、……描写了……,为下文写……打下了伏笔。
    二十三、记叙线索
    公式:1、分析线索种类:1、以“物”为线索;2、以“事”;3、以“人”;4、以“时间”;5、以“感情”。2、以……为线索,串连事例,塑造人物形象,集中表现了主题。
    二十四、称谓变化
    公式:1、找出人物称谓的变化词语。2、采用第一人称,亲切、真实。3、称谓变化也反映了情感的变化。

二十五、常用写作手法(技巧)(加横线的为高考常考手法)
     第一类: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第二类:表现手法:对比、衬托(反衬),变换人称,联想想象,象征,类比,虚实结合渲染烘托
     第三类:结构方式:前后照应、铺垫,过渡(承上启下)、设置悬念、卒章显志,欲扬先抑、制造波澜,特定线索、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等),
     第四类:修辞手法:比喻、反复、对比、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借代:
     第五类:描写手法:
     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
     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二十六、基本题型题(非探究型和评价型)及解答思路
     题型1: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和表现力
     A、语句的含义题:还原修辞句的本义;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揭示句子的双关意;
     B、语句的作用题:要回答该句子在文章结构与内容主题两个方面起的作用。
     1、文首句:⑴照应标题(开篇点题);⑵渲染气氛(定下情感基调);⑶埋下伏笔
     ⑷设置悬念;⑸为下文(中心)作辅垫;⑹总领下文;
     2、文中句:⑴前后照应,⑵承上启下(过渡);⑶总结上文;开启下文;⑷为下文作辅垫
     3、文末句:⑴总照应开头或标题,结构紧密;⑵卒章显志,揭示中心;⑶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题型2:整理文章思路并归纳文章的内容
     本题重在弄清文章是怎么写的和写了什么:文章各段说的是什么内容,是从哪些角度说的;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相并,相承,相属),它们之间是如何照应的,又是如何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各段与中心的关系)。只要你把作者起承转合的行文思路看出来了,把文章的领起段、过渡段、中心段、归旨段、结语段分辨清楚了,文章的脉络层次与主要内容就在你眼前了。
     ▲叙述性文体的线索:看时间的变化,看空间的变化,看情感的变化,
     看故事情节的变化,看事物发展阶段的变化。
     ▲论述性文体的结构: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总分式。
     ▲说明性文体的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
     题型3:分析手法及作用(见前四大类13小类)。这里主要举例说明修辞手法的作用: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拟人:化物为人,拉近距离,亲切自然;便于对话,交流情感。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语气强劲,抒情强烈。
     7、反复:突出思想,强调情感;承上启下,层次清晰;多次强调,增强感染力。
     题型4: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归纳主旨
     解题思路:⑴快速读懂原文,深入理解文意(作者记叙、议论了哪些方面的事)→→⑵跳出文章外,整体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⑶舍末逐本,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真意和神魂(作者的真正意图是什么)→→⑷按照题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的信息

二十七、古诗阅读题模式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第三种模式   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第四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第五种模式   情感、主旨型
     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

附:易混术语区分
(一)“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段”的区分
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手段: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二)“情”、“志”的区别
在诗歌里,“情”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一般都是通过景物描写表达出来的;“志”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理想、抱负、情操、品格等,一般都是通过对物的描写表达出来的。例如,宋人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及对新事物的喜爱之情,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属于言志。
(三)“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四)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语文答题格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