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的化工类专业就业研究

发布时间:2016-06-22 15:34:03

大数据背景下的化工类专业(化工、应化、高分子)就业分析报告

目录

一、毕业生平均月薪········································································2

二、毕业生行业分布········································································4

三、毕业生岗位分布········································································6

四、毕业生公司性质及分布····························································9

五、毕业生地区分布·······································································11

六、用人单位招聘需求···································································12

七、毕业生能力要求·······································································13

八、就业相关情况预测···································································13

九、毕业生发展空间与发展路径···················································14

十、学生就业创业存在的困难及解决问题的思路······················18

一、毕业生平均月薪

在北京发布了《就业蓝皮书: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调查显示,2014届中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为61%,2014届本科毕业生各职业平均的月收入为3773元。

据悉,这份报告分为本科篇和高职高专篇两部,由麦可思研究院撰写、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调查数据基于麦可思对于2014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以及2011届大学毕业生毕业三年后的调查问卷。

报告的调查显示,超六成的2014届大学毕业生对当前就业满意,就业满意度为61%,46%的被调查毕业生当前工作与职业期待的吻合。就月收入来看,2014届本科毕业生(3773元)比2013届增长了213元,比2012届增长了407元,三届增幅为12.1%;高职高专毕业生2014届(3200元)比2013届增长了260元,比2012届增长了469元,三届增幅为17.2%。

而针对2011届大学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显示,2011届大学生毕业三年后平均月收入为5484元(本科为6155元,高职高专为4812元),与其毕业时相比月收入涨幅比例为98%。报告称,这一增幅超过城市居民同期平均薪资涨幅(17.4%),大学教育的长期回报是明显的,读大学比不读大学在收入的长期提升中有较大优势。

除了平均月收入,这份报告的统计显示,在2014届本科大学毕业生中,有20.3%的人收入在5000元以上,收入在1500以下的比例为1.2%

我校毕业生月薪方面

二、毕业生行业分布

根据已经确定就业单位者的回答,近几年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分布状况如下:

第一,按就业地区划分:在京津沪地区工作的毕业生占12.8%,在东部地区工作的毕业生占46.0%,在中部地区工作的毕业生占22.2%,在西部地区工作的毕业生占19.0%。

第二,按就业地点划分:在省会城市或直辖市工作的毕业生占52.6%,在地级市工作的占33.4%,在县级市或县城工作的占11.2%,在乡镇工作的占2.2%,在农村工作的占0.5%。

第三,按工作单位性质分:11个单位类型按照比例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依次为:(1)私营企业占38.2%;(2)国有企业占30.2%;(3)三资企业占7.6%;(4)国家机关占5.8%;(5)其他企业占4.0%;(6)其他事业单位占3.9%;(7)医疗卫生单位占3.5%;(8)科研单位占1.6%;(9)高等学校占1.4%;(10)中小学占1.2%;(11)乡镇企业占0.6%。

第四,按工作类型划分:7个工作类型按照比例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依次为:(1)专业技术人员37.7%;(2)商业和服务人员16.2%;(3)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事业单位管理人员12.4%;(4)企业管理人员11.6%;(5)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10.9%;(6)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4.7%;(7)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0.9%。从分布结构看,毕业生就业的工作类型比较分散,有5个类型的工作比例达到两位数。

第五,按行业划分:在19个行业中按比例由高到低的行业顺序是:(1)制造业为13.9%;(2)金融业为13.0%;(3)建筑业为11.5%;(4)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为11.1%;(5)电力、煤气和水的生产和供应业5.5%;(6)教育为5.0%;(7)卫生、社会保障与福利4.9%;(8)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地质勘查3.6%;(9)房地产3.3%;(10)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为3.1%;(11)批发零售3.1%;(12)农林牧渔3.0%;(13)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3.0%;(14)采矿业2.2%;(15)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0%;(16)文化体育娱乐2.0%;(17)住宿餐饮1.5%;(18)居民服务0.9%;(19)水利环境公共设施管理0.7%。

前4个行业比例合计达到49.6%,接近一半。这4个行业分别属于以下两种类型:工业(制造业和建筑业)、新兴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金融业)。教科文卫体等事业部门合计占比为15.4%。

 毕业生就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各种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如何,应该从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供给和需求两种角度综合考虑,但是本次问卷调查对象只包含毕业生,因此统计结果只是毕业生的看法。问卷包含的影响就业的各种因素共有20种,调查统计结果中按照影响程度从重到轻的排列顺序为:1、工作能力强;2、有相关实习和工作经历;3、了解自己,扬长避短;4、了解求职岗位的要求及特点;5、形象气质好;6、学历层次高;7、应聘技巧好;8、就业信息多;9、学校名气大;10、热门专业;11、学习成绩好;12、老师的推荐;13、朋友的帮助;14、亲戚的帮助;15、往届毕业生的声誉好;16、学生干部;17、拥有就业地户口;18、性别为男性;19、是党员;20、送礼买人情。

上述统计结果表明,工作能力、实习经历、求职技巧等与就业直接相关的因素显得最为重要。学校名气、热门专业、学习成绩等与高等教育直接相关的因素的重要性一般,排在中间位置。亲朋好友、党员干部、性别等与社会资本、政治资本、人口特征等相关的因素最不重要。

下面是我校化工专业的情况

三、毕业生岗位分布

销售业务 7%

具体职位:
销售代表、客户代表、销售工程师、促销员/导购、推销员、业务员、销售服务部、销售员、电话销售、销售管理

所在行业: 
石油/石化/化工、贸易/进出口、环保、快速消费品、服装/纺织/皮革

采购/贸易 6%

具体职位:
外贸业务员、采购员、采购专员/助理、助理业务跟单、业务跟单、采购主管、外贸/贸易专员/助理、国际贸易客服专员、市场跟单、跟单

所在行业: 
贸易/进出口、房地产/建筑、石油/石化/化工、电子技术、互联网/电子商务

生产管理/运营 5%

具体职位:
生产主管/督导/领班/组长、生产操作班组班长、生产主操、生产主管、生产计划、生产车间班长、生产主管/督导/组长、生产组长、储备干部、生产操作主操、中控员

所在行业: 
石油/石化/化工、原材料和加工、快速消费品、服装/纺织/皮革、环保

技工/操作工 4%

具体职位:
普工/操作工、现场操作工、暑期工、操作工、车工/磨工/铣工/冲压工/锣工、现场操作工实习、电焊工/铆焊工、生产工、技工

所在行业: 
石油/石化/化工、原材料和加工、电子技术、电气/仪器/自动化、家具/家电/工艺品

其他 43%

具体职位:
兼职、实习生、研发工程师、其他、质量检验员/测试员、内控专员、工程师、技术员、加油站经理、促销员/导购

所在行业: 
石油/石化/化工、快速消费品、教育/培训/科研、原材料和加工、服装/纺织/皮革

四、毕业生公司性质及分布

我校2014届毕业生签约的就业单位性质主要是民营企业(63.25%)、教育单位(17.05%)、国有企业(6.66%)和升学(5.86%)。本科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主要是民营企业(75.21%)、国有企业(7.29%)和教育单位(5.89%);专科生就业单位性质主要是教育单位(40.04%)、民营企业(38.62%)、国有企业(5.37%)和升学(12.52%)。其中,我校毕业生就业的国有企业以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为主,本科、专科分别有181人和81人;毕业生就业的教育单位以中、小学校为主,本科、专科分别有282人和931人;本科毕业生的升学高校主要有中国科学院、澳门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工业大学、西南石油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等,专科毕业生的升学高校主要有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五邑大学、岭南师范学院、佛山科学技术学院、肇庆学院等省内高校

图4、2014年毕业生就业签约的单位性质统计表

五、毕业生地区分布

六、用人单位招聘需求

七、毕业生能力要求

7  2014年用人单位认为我校在人才培养方面需要加强的地方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我校就业服务工作的综合满意度为96.37%。 在对用人单位进行“认为我校在人才培养哪些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的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用人单位认为我校应在创新能力(36.79%)、实践动手能力(35.75%)、专业基础知识(30.05%)、

综合素质(28.50%)及管理能力(25.39%)等方面需加强培养。

八、就业相关情况预测

我校2014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95.30%,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94.61%);其中本科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为95.55%,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93.52%);专科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为94.80%,低于全

省的平均水平(96.06%)。

截至2014年12月10日,我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为99.21%,其中本科总体就业率为99.08% ,专科总体就业率为99.48%。近年来,在毕业生总人数逐年显著增加的情况下,我校总体就业率持续保持在

99%以上,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毕业生就业质量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图82012—2014年总体就业率情况

九、毕业生发展空间与发展路径

化学工程与工艺是研究化工类生产过程以及过程技术的基本规律,运用这些规律建立有关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解决与生产、研究、设计和优化等有关问题的工程技术学科;是现代科学技术中发展最迅速、应用最广泛的学科之一。它对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对材料、生物、能源、环境和资源等新领域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支撑作用。

  本专业拥有优良的教学和科研环境,治学治教严谨,学术思想活跃,国内外校际交流和科技合作广泛,具有工学学士、硕士和博士以及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建有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本专业以培养适应21世纪发展需求的高科技人才为目标,注重基础理论和工程技术知识的教学,注重全面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注重英语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以满足拓宽择业面和长远发展的需要。

  在学习高等数学、化学和物理等知识的基础上,本专业主要学习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反应工程、分离工程、系统工程以及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等专业课程知识,接受实验技能、计算机过程模拟与应用、信息获取、工程设计、科学研究方法等方面的能力训练。

  宽厚的专业知识与能力使化工专业的毕业生可在化工、石化、精细与日用化工、环境、医药、能源及动力等过程技术或产业部门从事生产、研发、设计、教学以及管理等工作,并为其进一步多方向的拓展与深造奠定了良好基础。

  1.培养目标

  使化工专业毕业生适应国家经济与科技发展的需求,成为具备宽厚的理论基础知识,通晓化工生产技术的专业原理、专业技能与研究方法,能够从事过程工业领域的产品研制与开发、装置设计、生产过程的控制以及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科技人才。

  2.化工专业学生的基本要求

  将系统地学习本专业必须的基础理论和工程技术知识,特别是以下方面的知识:

  (1)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的基础理论与实验;

  (2)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分离工程、化工生产工艺与设备的基础理论与实验;

  (3)化工技术经济分析和生产运行管理;

  (4)研究与开发新产品、新设备和新工艺的初步能力等。

  本专业毕业生的基本要求是:

  (1)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良好道德修养,具有为祖国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思想;

  (2)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

  (3)具有强健的体魄与健康的心理素质;

  (4)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表达与交往能力以及处理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5)系统地掌握化学工程与工艺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能够结合化工生产的社会经济目标,从事研究、开发、设计、生产与企业管理等工作;

  (6)富有求实精神、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和应变能力,具有一定的国际交往能力;

  (7)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通过国家外语四级考试;

  (8)具备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

  化学专业为本专业学生提供化学知识方面的职业才能,同时,还开设包括数学、物理和生物在内的辅助性的课程。除了使我们学生掌握具体科学基础知识外,该专业还提高学生判断力的思维、试验技术、解释观察以及清晰表达思维等能力。

打算从事化学职业的学生将会乐于独立工作。他们将有超出一般水平的科学和数学天赋,用自己双手劳动,使用技术材料和操作实验的灵巧性。坚韧、耐心、好奇心、独立、创造力和关心细节是职业化学家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

在双专业中,化工专业学生可能会选择生物与化学的结合。

就业机会:

  分析化学师 生物化学师 化学工程师 化学调配师 化学技术员 化学工艺师 临床化学家 化学顾问牙医 环境学家 酶化学师 食品化学师 地理化学 地理学家 无机化学家、生产商销售代理 医药技术师 冶金学家 营养学家 职业安全与健康专家 有机化学家 物理化学家 物理学家 医师 质保专家 放射化学家 科学信息专家 教师/教授 技术作家 毒理学家 兽类科学家 (一些职位可能需要额外教育和/或培训。) 

潜在用人市场 : 化学工厂 学院,大学 政府社团 保健服务 中学 医院,工业实验室 图书馆 医药公司 私人企业 实验研究所

十、学生就业创业存在的困难及解决问题的思路

近几年来,随着化工专业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多,化工生就业难问题日趋严重。面临这一状况,各市各相关部门不断及时地开阔新的思路,出台有利有力政策,大大缓解了因扩招带来的就业压力,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也纷纷使出浑身解数为化工专业的学生寻求更多的就业机会。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化工生就业不是相对性的,只要存在大量的非充分就业者,这就有可能成为社会问题,进而成为社会不和谐的潜在因素。 中国职业经理人行业领军人物,管理培训资深训导师,万学教育ACT职业能力名师牛锦儒老师提出,要解决这一问题,本专业学生首先要清楚:就业难,难在哪里?进而明确为什么难,理顺了这些关系,就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就业难问题。
  一、化工专业大学生就业屏障多,分层现象严重。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化工专业大学生根本不存在就业难问题,只要接受国家分配就行。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推进,就业市场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直到以市场为导向,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出台之后,化工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才浮出水面,并愈演愈烈 。化工专业大学生就业牵涉到市场供需的两端以及相关的服务引导中介。针对化工专业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教育学者杨东平指出,“高等教育即使扩张到目前规模,也还没到大学生过剩分不出去的地步”。

目前由就业市场引导的就业形势出现了分层现象,如学校、专业等因素成为主要影响因素。具体来说,首先,不同专业的就业形势不同。由于沿海城市发展迅速,自动化及信息化进程加速,与其相关的机械、化工、计算机等具体专门技术特质的理科和工科性的专业在近几年来还不在就业难的范畴。

其次,学校和学历依然是本专业就业生的屏障因素。从用人单位来看,大部分用人单位在某种程度上也一改印象中非名牌、高学历毕业生不用的状况,现在更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的培养。但是在选人标准方面依然存在倾向于名牌院校和高学历的现象。一些一般院校的化工毕业生几乎都没有面试的机会。
  二、化工专业大学生就业难,原因是多方面的。
  化工生就业难是多方面因素合力的结果。首先从供需双方来看,劳动力就业市场上供需双方的不对称势必导致一部分退出就业行列。化工生数量的迅速增加与化工生就业岗位增幅放缓成为本专业就业问题的主要矛盾。其次,用人单位择人标准依然较窄,而中小型单位与本专业毕业生期望不对接。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过程中以理性选择为本,他们基本上处于绝对的买方市场,选择人才的余地很大。一些比较好的企业如大型国企、外企等对学校和专业等依然倾向于名牌学校或高学历人才。万学教育职业能力事业部调查关于大学生发展报告显示,化工生更愿意工作的单位所有制按选率高低依次为:中外合资(28.4%)、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23.7%)、外商独资(21.9%)、自营(自己或合伙开公司)(12.8%)、集体(合伙制或股份制)企业(6.6%)、私营企业(3.0%),而对于能容纳较大就业人员的中小型企业虽然放松招人标准,但是本专业毕业生却不屑于这些单位。
  再次,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在职业能力培养方面投入的很少,高校不能有效地为劳动力市场输送高素质人才。一些针对市场需要而开设的专业,由于学科体系及管理不完善,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满足市场的要求。而对于社会需要的技术工人在学校很难找到,这样又形成了一些职位人才的缺位。最后,就业制度不完善。一是就业指导制度令人担忧。学校就业中专业性的化工专业就业指导人员少;对本专业就业指导课不够重视,只停留在请领导讲讲化工就业形势或请企业老总、成功校友举办几次讲座,化工专业毕业生不能接受系统的就业指导,对低年级的化工就业指导更无从谈起;此外,缺乏对化工专业学生求职的咨询与指导。不少学校没有专人做这方面的工作,特别是化工专业就业形势严峻的低层次的院校和高职、高专学校。二是注重学历证书制度,但学历证书不能有效反映化工毕业生的职业能力。三是自主创业制度门槛过高,宣传力度不大,很难有效扩大化工专业就业的岗位。四是公共化工就业服务缺位,包括本专业就业的培训、进行本专业就业供需洽谈会、发布本专业的就业信息、本专业的就业指导与咨询以及社会保障等。
  建议:多方合作共同解决化工专业的就业问题
  1.完善大学教育体制

 建议:多方合作共同解决化工专业的就业问题
  1.完善大学教育体制,积极推进产学合作目前高等院校依然是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注重素质教育,加大职业能力培养。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以来,学校的培养也需有所加重和侧重。一味地以市场为导向则学校演变成为公司企业快速供应技术员工的培训基地,而只侧重于学生综合素质的训练又使得学生很难快速进入劳动力市场。两者的结合则可以解决这一矛盾性问题。很多高校也在尝试产学合作这一办学模式,如实行小学期制,每个学生必须进行一定量的社会实践活动;还有的学校某些专业有固定的实习基地、合作企业等,促进了产学结合,形成了良好的产学相长局面。产学合作实际上是多赢的机制,一方面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学生毕业以后有较好的归宿;对产业来说,它参与了教育过程能够得到所需要的人才。
  2.完善高校化工毕业生就业制度的市场基础。从国家分配到进入劳动力市场,这两种制度之间必然需要一个缓冲层才能顺利过渡,而这一缓冲层就是要培养化工毕业生就业制度前期的市场基础。具体来说,高校应完善化工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高校要有专门的通讯机构、服务中心等,配备本专业的就业指导和就业心理教育等人才,加大对化工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力度。此外,高校要建立和健全公共就业服务制度。由于在社会转型期,化工就业模式的快速变化,作为有着传统优惠地位的化工毕业生,在思想和心理上毫无准备,一定时期内难以适应。因此,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提供必要的就业服务,帮助化工生尽快适应制度变化带来的不适应和不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设立就业信息网络系统、就业介绍所、就业心理教育咨询中心等,免费为化工毕业生提供翔实的就业信息,帮助本专业毕业生分析该专业的就业形势,掌握择业技巧等。整合就业服务资源,提供网上就业平台,提高资源利用。

大数据背景下的化工类专业就业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