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导学案(2)

发布时间:2020-04-05 03:12:11

第六单元复习导学案

主备:王萍

【单元学习目标】1.欣赏、背诵名家诗词,感受诗歌是的形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体悟诗歌中凝练、生动、含蓄的语言,从中受到感染。

3.学习在写人、记事中抒情,写出真情。

第一课时

一.语音

沁园春(qìn) 分(fèn)外妖娆(ráo) 成吉思汗(hán) 风骚(sāo)数(shǔ)风流人物 红装素裹(guǒ) 悬崖(yá) 稍逊(xùn) 机杼(zhù) 军帖(tiě) 可汗(kè hán) 鞍鞯(ān jiān) 辔(pèi)头 鸣溅溅(jiān) 鸣啾啾(jiū) 戎(róng)机 金柝(tuò) 阿姊(zǐ) 著(zhuó)我旧时裳刈(yì 荷箪(hè dān) 童稚(zhì) 饷(xiǎng)田  灼(zhuó) 秉(bǐng) 穗(suì) 吏禄(lì lù) 敝筐(bì) 云鬓(bìn) 岁晏(yàn) 挑(tiǎo)灯 的(dì)卢  麾(huī)下 炙(zhì) 霹雳(pī lì) 弦(xián)油馍(mó) 青荇(xìng) 荡漾(yàng) 河畔(pàn) 斑斓(lán) 笙箫(shēngxiāo) 烙印(lào) 炊烟(chuī) 体魄(pò) 哺育(bǔ) 梦萦(yíng) 萋萋(qī) 荒秽(huì) 征蓬(péng)

二.多音多义字。

【汗】成吉思汗(hán) 汗(hà)水 【朝】朝(zhāo)阳   朝(cháo)鲜 【折】折腰(zhé)       折腾(zhē)     打折了腿(shé)

【还】还看今朝(hái)还(huán)价 【卷】十二卷(juàn) 卷土重来(juǎn)

【帖】妥帖(tiē)       军帖(tiě)     字帖(tiè)

【可】可汗(kè hán) 可以(kě) 【骑】胡骑(jì) 骑兵(qí)

【燕】燕山(yān) 小燕子(yàn) 【转】十二转(zhuǎn) 转(zhuàn)圈

【的】的卢(dì)           的(dí)确           似的(de)

【荷】负荷(hè)  荷花(hé) 【肚】肚量(dù)  白羊肚(dǔ)

【铺】铺陈(pū) 二十里铺(pù) 】糜(méi)子  糜(mí)烂

【兴】晨兴(xīng) 高兴(xìng) 【屏】屏障(píng) 屏气凝神(bǐng)

【挑】挑(tiǎo)灯  挑(tiāo)选 【石】三百石(dàn) 石头( shí)

三.品析下列词语的语境义或表达作用。

1.引无数英雄竞腰:鞠躬、倾倒,这里有称颂、赞美的意思。

2.稍逊:原指《诗经》里的《国风》,《楚辞》里的《离骚》,文中指文学才华。

3.:红装,原指妇女的艳装,这里指红日照耀着大地。素裹,原指妇女的淡装,这里指白雪覆盖着大地。文中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

4花枝:俊俏,美好的样子。文中该词用得非常好,它既能表现梅花的俏丽,又能象征革命者面对困难坚强不屈的美好情操。

5.沙场点兵:秋季,点明战争爆发的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6.了却君王收复中原,实现国家统一大业的大事。

7.手黄土我不放,紧紧儿在心心窝上”是五指收拢持物的动作,这一动作所持之物竟是延安的“黄土”,这足以显示出作者对革命圣地的怀念之情是何等强烈。“”是紧紧靠近的动作,这一动作是将“黄土”与“心窝”紧紧靠近,显示出作者激动的心情有是由重返延安圣地而产生的。

9.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定宝塔山“搂”是用两臂合抱,用手臂拢着的动作。这一动作所搂抱之物竟是延安的宝塔山,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对延安的魂萦梦牵,感情之深。

10.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在亲人怀“扑”字形容作者见到延安的亲人是何等喜出望外,该动作迅速而且热烈,这是久别重逢特有的动作。

11.的在水底招摇“油油”写出河中的水草的飘忽肥美。

12.满一船星辉把星的光辉装满船舱,采用拟人手法,写出夜色的美好。

13.早已把我的一切“烙”表明这些印迹的程度之深,准确而形象地表达出了海外赤子跟祖国永远无法分离的血肉关系。中国印中国人的特征,包括中国人的外形特征、中国人的内在品性特征、风俗习惯等等。

14.大漠孤烟,长河落日 “直”字,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 “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个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15.衣沾不足惜,但使无违从字面看可以理解为多收些豆子,辛勤耕作当作期待丰收;若从作者的处境猜测那么他的愿望其实是指隐居躬耕,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第二课时

四.名句积累

1.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化静为动,气势奔放的句子是:“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2.《沁园春•雪》中在上下阕之间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词句是: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评论古代帝王的三个诗句分别是: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能揭示全词主旨的句子是: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上阕中具体写景时,运用比喻、对偶化静为动的句子是: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3.《木兰诗》中写木兰出征前紧张、周密准备的句子是: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描写她踏上征途和途中的感受的句子是: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写木兰从军后艰苦的战地生活的对偶句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能力不逊于男子的议论句是: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写木兰矫健雄姿的句子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写木兰一家人高高兴兴迎接她回家的情景的句子: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5.《木兰诗》中的“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一句,用对偶和互文的修辞手法,十分概括地描写了战争的旷日持久,激烈悲壮。成语“扑朔迷离”源于木兰中的“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一句诗文。

6.《观刈麦》诗中景物描写的句子是:“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对农家同情、关心的句子是:“闻者为悲伤”“今我何功德”“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7.《破阵子》中的对仗句是: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8.《回延安》中延安人特殊的居住条件的句子是:团团围定炕上坐;延安人喜爱的衣着的句子是:白羊肚手巾红腰带;延安人居室的装饰的句子是: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延安人待客的食物是:米酒油馍木炭火。《回延安》中通过对话和动作的描写来抒情的句子是: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白头发添了几根根。通过景物和场面的描写来抒情的句子是:一排排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通过想象和联想来抒情: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直接抒发内心的感受句子是: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9.《再别康桥》中写诗人荡舟河上寻梦的句子是: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10.《使至塞上》刻画奇特壮美沙漠景象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五.文学、文化常识

1.《沁园春 雪》《卜算子咏梅》《破阵子》都是词。词,又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

2.《沁园春•雪》《卜算子 咏梅》是毛泽东写的词(课文中附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沁园春”“卜算子”是词牌名,“雪”“咏梅”是词的题目。

3.“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的意思是说明这首词是运用陆游词的原题而作,但立意却和陆游的原词相反。

4.《木兰诗》选自宋代人郭茂倩编的 《乐府诗集》 ,是我国南北朝时北朝的一首乐府民歌  。它与长篇叙事诗《 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

5.《观刈麦》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与元稹齐名,世称“元白”。他的文学理论主张是“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有讽喻诗《秦中吟》、《新乐府》感伤诗《长恨歌》、《琵琶行》。著有《白氏长庆集》。

6.《破阵子》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所写, “豪放派”代表,与苏轼合称“苏辛”。

7.《回延安》选自《 放歌集 》作者贺敬之,当代诗人、剧作家。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剧本《 白毛女》(与丁毅等合作)。

8.徐志摩“新月派”诗人,有《花雨》《志摩的诗》《猛虎集》等。1918至1920年,先后就读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1925年和1928年,他出国途经英格兰,两次重访母校。本诗是他1928年故地重游后在归国的轮船上写的。

9唐代诗人王维《使至塞上》是一首五律抒情诗。唐代诗人崔颢黄鹤楼》是一首七律抒情诗,思乡名作。《归园田居》作者是东晋著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

六.修辞及文化常识。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它是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这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铺排】是铺陈、排比的简称。古代民歌中运用得极为普遍。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

【互文】在古文中,把属於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就是互文。

【比兴】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宋代朱熹比较准确地说明了“比、兴”作为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联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

【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俗语说:牡丹虽好,也要绿叶扶持。”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

【象征】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作用: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

(一)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

1.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对偶互文) 2.欲与天公试比高。(拟人)

3.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对偶、夸张)

4.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对偶、比喻 5.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拟人

6.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对偶、互文)

7.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拟人)

8.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比兴)

9.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夸张、比喻)

10.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比喻、拟人)

(二)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并说说其在文中的作用

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对偶、比喻的修辞手法,“欲与天公试比高”运用拟人的修辞。这句化静为动,既表现了作者精神振奋、意气风发的形象,也艺术地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英雄气概。

2.待到山花烂漫时中,她在丛中笑: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衬托的表现手法,表现了梅花崇高的精神境界:谦逊、乐观向上。

3.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运用铺排的修辞手法,极力渲染木兰及其一家紧张而周密地准备戎装的气氛。

4.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了木兰的雄姿。

5.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运用对偶人修辞手法,描写边塞夜景,烘托了战场上雄壮悲凉的气氛,写出了宿营戒备之森严,也点出战地生活的艰苦卓绝。

6.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运用对偶、互文的修辞手法,概述了战事的频繁,战斗之激烈,岁月之漫长。

7.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赞美木兰的谨慎、机智。

8.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运用对偶的修辞,形象描绘了农民辛苦劳动的情景。

9.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对偶修辞,形象描绘战争爆发前的情状。

10.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比兴手法,形象写出自己与延安母亲的血肉关系。

11.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运用夸张手法,豪迈的语气,再次抒发了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 

12.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运用比喻、拟人修辞手法,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

13.长江,长城,黄山,黄河:运用借代修辞,他们都是能够代表祖的“河山”,借代祖国,表达强烈的爱国之情。

14.为她富裕,为她兴旺:运用拟人修辞手法,抒发对祖国大地的一片深情。

15.你一泻千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运用比喻修辞,把黄河比喻成一个巨人,歌颂黄河伟大坚强。

第三课时

七.综合性阅读

诗歌是产生最早的一种文学体裁,一般具有集中性、精炼性、音乐性。诗歌分类按体裁可分为古诗和现代诗。古诗分为古体体和近体诗(古体体格律较宽;近体诗格律严谨,如绝句、律诗);按表达方式可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抒情诗用写景感怀等直接抒发感情;叙事诗有完整的人物和故事情节);按作者可分为文人创作的诗和民歌。从文学角度看,诗词曲都属于诗歌。诗歌发展最高峰是唐朝。

【关于“乐府诗”】

乐府是原来是中国古代掌管音乐的国家机关的名称从汉到唐各朝设立的专门搜集民间乐曲和歌词以及制作乐章的管理部门。这些个部门创作搜集的诗就叫乐府诗“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我国的采诗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流传至今的《诗经》,当初就要算是一部官方颁布并为社会认可的标准选本。萧梁时,社会上已经把“乐府”从官署的名称转变而为诗体。其中既有文人诗歌,又有民间歌诗,亦即凡是合过乐能够歌唱的歌诗,统统称为“乐府”。汉魏六朝乐府是中国文学史上一支奇葩,它不仅开拓出了五言诗的新领域,而且对七言诗、歌行体以至律绝,都起了桥梁的作用。

【民歌】民歌是诗与乐的高度结合。从诗的角度看,民歌具有紧贴人民生活、主题明确、形象鲜明、感情真挚的特点。民歌的歌词篇幅短小、通俗易懂,属歌谣体;一般句式整齐、押韵、平仄不严;以七字句为多,兼有其他句式,在结构上以两句体裁、四句体为多。民歌的作者在短短数句歌词中运用比喻、比兴、对比、夸张、叙事等手法,使主题思想得到鲜明突出的体现。

【现代诗】有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烈的抒情性以及和谐的音乐性,形式上分行排列。

【歌词】指现代歌曲中除曲调以外的表意部分的文字,它可以是诗、记号的内容,也可以另行创作。

【信天游】广泛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篇幅比较短小,是即兴创作的产物,可以根据不同情景自由吟唱。如村民们下地干活,上山放羊,进林子砍柴,赶毛驴拉煤炭,心有所感,便放开嗓子歌唱起来。它语言质朴,节奏明显,韵脚多变,一般为两句体结构,上下句押韵,不隔句押韵。以七字句或十字句为基础,上句主比兴或写景状物,下句多主点意,虚实结合,曲调悠扬高亢,粗犷奔放,节奏鲜明,韵脚和谐,抒情色彩浓。充分体现了陕北人的豪放性格。它两句一段,段与段之间可分可合,也可独立为一首,类似“散曲”。

主要内容及其要点

《毛泽东词二首》

1.《沁园春·雪》【主题】这首词以宏伟的气魄,生花的妙笔,写景论史,热情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歌颂无产阶级革命英雄,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鼓励人们为建设中国而奋斗。

第一部分:词的上阕,描写北方壮丽的景色,热情赞美祖国大好河山。

第二部分:词的下阕,评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歌颂当代无产阶级英雄。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承上启下。“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是全词的点睛之笔,亦是全词的主旨句。

【技法提炼】(1)这首词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

(2)这首词语言极其精警。

赏析“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示例】“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动态描写,前者舒展柔美,后者奔腾壮烈,让人联想到艺术表演和体育运动,美感丰厚,二者又都有奔放活泼的气势,显得神采飞扬。加上“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就更有一种奋飞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这样浪漫的想像实际上正是以冬云托雪,天地混沌一片的景象为基础的。这句化静为动,表现了作者精神振奋、意气风发的形象,也艺术地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英雄气概。

理解:“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为什么在作者的笔下都成了动态的景物了

【示例】第一,视觉的因素:作者站在高处,看得很远,由于山势和丘陵绵延起伏,视觉跟地势望去,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第二,精神的因素:作者精神振奋,意气风发,因而在他的心目中,大自然也生气勃勃,生动活跃。第三,时代的因素:中国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中国人民正在奋起抗日,运用比拟手法,赋予群山和高原以生命和顽强的性格,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英雄气概。

赏析“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示例】这两句在上文的写景与下文的抒情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江山如此多娇”,以承上为主,总括了上阕的写景;“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以启下为主,总领下文的抒情。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

2.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主题】这首词的上阕着重写梅花傲寒开放的美好身姿,下阕着重写梅花的精神品格,由外而内地表现了梅花不畏严寒、品格高洁的动人形象。表达了作者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战胜一切困难和决心和信心。

3.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主题】这首词上阕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下阕主要是托梅寄志。这首词主要表现出陆游标格孤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崚  傲骨。

陆游笔下的梅花是什么形象?【要点点拨】美丽寂寞、坚贞不屈,同时孤芳自赏。

比较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与毛泽东《卜算子·咏梅》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示例】共同点:其一,都写出了梅花不畏严寒的特点。其二,都表现梅花不与群芳争春的特点。其三,都赞了梅花的高尚品格。

不同点:其一,词中的梅花形象不同。陆游笔下的梅花是寂寞凄凉、饱受打击摧残的形象,表现了抗金抱负不得施展的孤寂心境,不与投降派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毛泽东笔下的梅花形象是傲寒俊俏、积极乐观的形象,表现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其二,两首词的感情基调不一样。毛泽东的词,感情基调是积极乐观、充满自信的,陆游的词低沉孤高的。

《古代诗词三首》

1.《木兰诗》【主题】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赏、辞官还家的故事,表现了木兰勤劳、智慧、勇敢、坚强和不贪图利禄的高贵品质,以及她爱国爱家的崇高精神。

【技法提炼】(1)全诗叙述情节详略得当。(2)运用多种修辞,语言丰富多彩。

整首诗大量运用了民歌常用的艺术手法,诗中采用了互文、反复、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语言丰富多彩,有口语、有工整的律句,句型有长有短,读起来节奏明快,声韵铿锵,富有音乐感。

【“木兰”的形象】《木兰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它以浓挚的感情和铺叙、对照、渲染的表现手法,集中地描绘一个平凡的女子——木兰替父从军和她解甲还乡的不平凡的经历。木兰的形象,集中地表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乐观的优秀品质。

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流传了一千多年,你认为木兰成为世世代代人们所景仰的英雄人物的原因在哪里?
    木兰是一位爱国的女英雄。她替父从军,是出于关心国家安危,体恤父亲年迈力衰;她不畏艰苦,勇敢作战,是出于保卫家乡、保卫祖国的坚强意志;她厌弃高官厚禄,而渴望过和平劳动的生活。这些都表现了人民英雄的本色,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意愿和理想。

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
铺排手法: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匆忙购置 急切准备出征)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木兰喜不自禁)
反复手法: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问者急切   木兰内心不平静)
夸张手法: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征兵催促急   父亲必须应征)
互文手法: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战事频繁   战斗激烈   岁月漫长)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欣喜若狂)
顶针手法: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反衬木兰机智谨慎    喜剧高潮)
比喻手法:双兔为喻(风趣亲切    赞美谨慎机警)

2.《观刈麦》【主题】这首诗通过描绘农民冒着暑热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一位贫苦的家妇之口,诉说了当时租税剥削的沉重和农民生活的痛苦,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技法提炼】(1)这首诗将叙事与心理揭示融为一体,写事与写心完美统一。

(2)该诗叙事明白,结构(按不同人物的情况并结合先叙后议的方式结构)自然,层次清楚,体现了的白居易朴实无华、通俗易懂的诗风。

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以寄之》【主题】这首词十分生动地描绘出一位忠勇的将军的形象,表达了词人抗敌报国、建功立业的宏大抱负及爱国志士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从侧面抨击了南宋王朝的投降国策。

【技法提炼】(1)这首词上下贯通,衔接紧密,所写壮与悲,理想与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从这一对照中,我们可以想到当时南宋朝廷的腐朽无能,人民遭受的苦难境遇,以及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苦闷心情。(2)渲染、夸张等手法的运用,增加了作品的表现效果。(3)节奏明快紧凑,绘声绘色,形象鲜明生动。(4)虚实结合,感情跌宕起伏。 (5)多用典故,寓意丰富。

《现代诗二首》

1.《回延安》【主题】这是一首以陕北民歌“信天游的”的形式写成的新诗,诗人以饱满的激情,回忆延安的战斗生活,赞颂延安的巨变,展望延安的未来,表现了作者思念“母亲”延安的一片赤子之心,抒发了诗人重游革命圣地的无限喜悦和对延安、延安人民及革命事业的无比热爱之情。

《回延安》在形式上的什么特别之处

采用了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全诗两行一节,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

《回延安》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全诗有五个部分,给每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到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祝延安(或到延安、忆当年、会亲人、逛新城、离延安)

《回延安》第一部分中“几回回梦里回延安”表现了对延安的无限思念;“千声万声呼唤你”表达了对延安的无比热爱;“母亲延安”的表达作用是充分表现延安与我的关系;“一头扑进亲人怀”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诗人回到延安时的无比激动的心情。

2.《再别康桥》【主题】以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在轻柔、明媚的旋律中通过对康桥秀美景色的描绘,赞美康桥的自然美和人文美,抒发诗人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1)人们都说《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如全诗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基本上六七字(间有八字句),参差变化中见整齐,具有建筑美。再如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轻轻”“悄悄”等叠词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使诗歌具有音乐美。本诗的绘画美体现在哪里

【示例】绘画美:七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诗人使用了色彩绚丽的词语给人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还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画面具有流动的美。

(2)为什么“我不能放歌”?【示例】从梦境回归现实,不忍心惊扰康桥的宁静。回忆的感受是幸福温馨的,现实的感受是伤感惆怅的。

《再别康桥》写离情别绪,但全诗并不哀婉沮丧,如“河畔的金柳”像夕阳中的新娘,抒发了对康桥浓烈的爱;“在康河的柔波里”诗人“甘心做一条水草,” 抒发了对康桥的无限依恋;“夏虫也为我沉默”交织着依恋、无奈、 惆怅等复杂感情。

《歌词三首》1.《我的中国心》【主题】作者通过一位海外赤子的深情告白,通过对长江、长城、黄山、黄河等极有中国特点的事物描写,表达海外赤子对祖国深沉似海的眷恋之情。

2.《在希望的田野上》【主题】作者通过家乡充满希望的田野的赞美,抒发了对美好生活的赞美,歌颂了新生活,歌颂了新时代,歌颂改革开放以后的新变化、新面貌,又憧憬着富裕、兴旺和幸福的未来。歌词把希望和未来巧妙结合起来

3.《黄河颂》【主题】“颂”本指中国古代一种体裁,多歌咏天子之德。在这首歌词中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作者借歌颂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歌颂了我们的民族和伟大坚强的民族精神,激发了广大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表达了中华儿女的坚定决心和一往无前的勇气。

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较易理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

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的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法宝。

把黄河比喻为一个巨人,黄河主流是巨人的躯干,黄河流域中的无数条支流就是“巨人”身上千万第“铁的臂膀”。其次,和上文结合起来理解,如此巨人,“一泻万丈,浩浩荡荡”体现了气势磅礴、勇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正足以激励民族的精神和信念。

《古诗三首》1.《使至塞上》【主题】这首诗,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经历和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守边将士爱国精神的赞美,也侧面表露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后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之情。

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示例一】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感受,叙事写景入画中,幽微难言内心情。

【示例二】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画面上的景物虽不多,但是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第三,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

2.《黄鹤楼》【主题】这首诗通过诗人在仕途失意之际来游黄鹤楼的所忆所见,抒发了吊古伤今之感和游子的乡愁。

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示例】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乡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3.《归园田居》【主题】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弃官回家后垦荒耕种的生活,充满了对田园生活细致传神的体味和对隐居生活的恬然自适。

“但使愿无违”如何理解“愿”?【示例】从字面看可以理解为多收些豆子,辛勤耕作当作期待丰收;若从作者的处境猜测那么他的愿望其实是指隐居躬耕,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第六单元导学案(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