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鬼节7月半活动金华

发布时间:2019-02-24 23:24:31

中元节鬼节7月半活动金华

【篇一:七月半里话鬼节】

七月半里话鬼节

话说我国共有三大鬼节,分别是清明、中元和寒衣,其中尤以中元为盛。同时民间还有三元节日的说法,又称正月十五上元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十月十五下元节,古时就有阳间过上元节(元霄节)阴间过中元节(鬼节)的说法。由此可见,鬼节历史之久,风气之盛。

对于鬼节的由来,认同最多的要数佛教的目莲救母。传说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莲尊者,惦念过世的母亲,他用神通看到其母因在世时的贪念业报,死後堕落在的恶鬼道,过著吃不饱的生活。目犍莲於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给他的母亲,但其母不改贪念,见到食物到来,深怕其他恶鬼抢食,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无法下咽。目犍莲虽有神通,身为人子,却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请教佛陀如何是好。佛陀说:七月十五日是结夏安居修行的最後一日,法善充满,在这一天,盆罗百味,供巷僧众,功德无量,可以凭此慈悲心,救渡其亡母。目莲遵佛旨意,于七月十五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其母,其母亲终得食物。

俗话说七月半,鬼乱窜,时间越是接近农历的七月十五,晚间路上的行人就越少。因为传说中七月十五是鬼门关大开的日子,各种孤魂野鬼蜂拥而出,是一年中阴气最盛的时候,所以晚上最好不要到处乱走,以免招惹阴灵。在我们家乡每到七月半,都要烧袱子,祭拜祖先。往往是一入农历七月,家里的老人就开始包袱子。用黄纸或白纸做成信封状的封皮,里面包着一叠黄纸,用浆糊封好,再在封皮正面分别写上收袱子的和烧袱子人的名字,背面接口处大书封号字样,也就是相当于封条的意思。一般比照从家中老人的最高辈分往上数三代的形式,烧给所有范围内的故去亲人。到了鬼节当天,看天断黑之后,在家中的堂屋中贴上写有特殊内容的象征祖先的牌位红纸,用白萝卜切成香座,插上烛点上香。堂前一定要放上一个八仙桌,摆齐八方碗筷,供上佳肴美酒,时下果蔬,由家里最年长的人敬酒添饭。堂下划一个特定的地方,将包好的袱子垒起来,用散黄纸点燃,一边烧一边说某某老人家这几封是你的,这几封是某某老人家的??大家过节收钱,要保佑儿孙??”,全家人都跪在周围一直等到袱子烧完。期间还不能拨弄火堆,看到燃尽的纸屑盘旋着飞起来,就说老人家收到了。最后是到门外去给各位过路兄弟”“原先住户烧点散纸,放鞭炮,然后回家吃饭。此外,还有很多其他的风俗。例如避免带红绳、铃铛、风铃等招鬼物,在屋门口不吹口哨,不去河边水塘,在外面不走墙根,不乱叫人名,有人叫名字不轻易答应,十字路口不说怪话等。

其实从鬼节由来就不难看出,鬼节之所以兴盛,撇开其他因素,更多的是节日中暗含的崇尚孝道的伦理传统。目犍莲尊者的出发点是怜悯母亲,各个年代的人皆缅怀祖先,所以不管时代怎么变迁,不管祭拜的物品怎么变化,不管地域风俗怎么差异,大家所共同都是对逝去的亲人无尽的怀念与哀思,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希望与憧憬。

if you leave me,please don’t comfort me because each sewing has to meet stinging pain.(离开我就别安慰我,要知道每一次缝补也会遭遇穿刺的痛)

no man or woman is worth your tears, and the one who is, won‘t make you cry. (没有人值得你流泪,值得让你这么做的人不会让你哭泣。)

one is always on a strange road,watching sreange scenery and listening to strange music.then one day,you will find that the things you try hard to forget are already gone.(一个人总要走陌生的路,看陌生的风景,听陌生的歌,然后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你会发现,原本是费尽心机想要忘记的事情真的就那么忘记了。)

【篇二:浅谈兰溪特有民俗活动-月半节】

浅谈兰溪特有民俗活动月半节

11艺术3 110114300301 柴璐珂

摘要:月半节是一项祭祖扬善的活动,虽有迷信色彩和浪费现象,是因它的时代背景不同。诞生月半节的时代是封建社会,人们接受的是封建迷信思想教育,统治阶级为了统一人心为己服务,制造了鬼神论,一切听命于鬼神,就像一副枷锁,枷在人们的灵魂深处。百姓通过这种宗教性质的祭祀活动,对祖先的崇拜,与死者灵魂的沟通,达到人们祈求生存繁衍的美好愿望,其民俗的内核是追求生存与繁衍,融合与兴旺,代表了民族的历史与情结,民族的文化与象征。

关键词:月半节;起源;活动内容;活动意义

一、月半节的概念

在中国,关于月半节的概念一般来说,是指元宵节(正月十五)和中元节(七月十五)。其中元宵节是中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人皆知。而关于元宵节的来历起源也是众说纷纭,不尽相同;各地庆祝元宵节的方式更是精彩纷呈。元宵节在经过几千年的沿袭演变至今,已成为中国的一个重要节日,而庆祝这个节日的仪式在各地也是各具特色,但不管存在那些不同,吃元宵(南方称汤圆)、赏花灯、舞龙、舞狮则是元宵节必不可少的内容。这些习俗刚形成之初并没有元宵节这一名称,而是到了汉文帝时期才下诏把正月十五这一天称为元宵节。

关于中元节,可能知道的人并不多,但是这个节日的其它名称可能较为人所熟悉。中元节的时间一般来说是在七月十五,南方有些地方是七月十四。中元节其实是道教的说法,佛教则把这一节日称为盂兰盆节(在日本至今沿用这一名称),而在中国南方称这一节日为鬼节,客家人则称为七月半。总之,中元节是一个祭祀的节日。她的内容除了祭祀以外还有放河灯、超度亡灵、校籍辰(这两项是佛道两家所特有);而祭祀的形式内容也是五花八门,但总的目的都是为了祭奠先人。 相比于上述两节,至今留传于浙江兰溪黄店一带的月半节就让人知之甚少了。可以这样说在这一带留传至今的月半节在中国来说都是独一无二的,在其它地方几乎没有类似的节日。所以这个节日具有她的独特性。

月半节又称大年月半、猪羊会。她最大的独特性就是节日的周期,在中国各个传统的节日每年都有,而月半节则不是年年都有,她的周期为8-10年一次。另一个独特性是这个节日并不是全民共庆的盛会,而是以村为单位庆祝的一种节日盛会。在这一带至今有以卢氏、王氏、刘氏、舒氏为主

的四个村庄有此节日。第三个独特性是庆祝的时间之长是其它节日所不能比拟的;这个节日的庆祝时间长达一年之久,可以说在中国各种传统节日中是极其罕见的。正因为具有这些区别于其它节日的独特性,所以到了月半这一年,当地会举行隆重的仪式来庆祝这一盛大的节日。

二、月半节的起源

由于不是全国性或大范围内的节日,因此并不能在各种史料中找到关于月半节的记载。而在当地也找不到关于它的起源记录,只能在祖祖辈辈口口相传下来的一些信息中了解月半节的起源。当地流传最广的说法是月半节形成于明朝前期,兴盛于明末清初。但据本人分析,月半节的形成可能在南宋时期甚至更早就已经出现。因为月半节有一个重要内容是纪念晚唐时期因甘露之变而被害致死的宰相舒元舆。

舒元舆祖籍东阳市上卢泉塘,在其祖父这一代徙居今兰溪市万罗山(今白露山北麓)下的见坦村。弟兄五人其为长,下有胞弟四个,兄弟五人皆中进士(亦说兄弟四人)在历史上传为佳话。唐文宗大和九年(公元835年),官至御史中丞(民间称丞相)的舒元舆为铲除宦官重正朝纲,同李训等人发动史称甘露之变的太平之策,后因计划败露惨遭腰斩。二十年后即唐宣宗大中八年(公元854)得以昭雪,晋封为光禄大夫上柱国乘仙公。同年十一月,敕建乘仙祠(今乘仙殿),以祭元舆之功绩。次年其孙舒锡将其遗骸由长安移归故里安葬,在今白露山西南棋盘石下,当地人称三相坟。 现今有此节日的四个村庄均分布在白露山麓周围,相距甚近。而这个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纪念舒元舆,因此从时间上来分析,应该早于明朝。这四村之中卢氏一族建村于宋绍兴年间,舒姓一族建于晚唐时期,刘氏王氏两族建村在宋之前。也就是说,在南宋时这些村庄就已存在,因此这种节日的形成年代估计在南宋时期就已经开始,舒姓一族可能更早就有这种祭祀活动。

三、月半节的活动内容

每次的月半节活动时间跨度长达一年,一般来说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认月半;二是:过月半(也称做月半)。认月半是指全村男女老少全部出动(在古代女人是不允许参加这种仪式的,现在为了体现男女平等故不分性别都可参加)迎举着銮架、旗帜,抬着香亭,敲锣打鼓去往乘仙殿(即乘仙祠)把乘仙公塑像迎接到村中的祠堂。乘仙公塑像迎接到祠堂后,每家每户拿着三牲到祠堂祭拜乘仙公。到了晚上,家家户户在乘仙公像前摆上供品,然后点烛守夜到天明。第二天用同样的方式把乘仙公塑像送归乘仙殿,至此,认月半活动正式结束。

做月半是在确定日子以后,在头一天家家户户开始杀猪宰羊。杀猪羊也是有讲究的,和平时的宰杀是不一羊的,首先要保证猪羊的完整性,因此在猪羊的尾部、脊梁、头部要留有毛,不能全部拨光;其次猪羊的头不能砍下,要和身子相连;第三就是猪羊的内脏也必须挂在猪羊架上一起祭祀,乃至于猪血和羊血也得处理后另行祭拜。就是猪羊身上的东西一样都不能缺少,以体现其完整性,同时也寓意人们追求圆满之意。杀好后的猪羊被放在特制的架子上,这种架子也称作猪羊架。然后

用饰品来打扮猪羊,每家打扮的风格和形式基本大同小异,只要表现出人们的虔诚敬仰祈福禳灾之情就可以了。

翌日一早,还是用认月半时的仪式把乘仙公塑像恭迎至祠堂,然后每家每户抬着装扮好猪羊到祠堂祭祀乘仙公。祭祀时先把猪羊抬进祠堂按规定的位置放好,然后再行祭拜,祭拜完后燃放烟花爆竹,以示庆祝。于此同时,邀请来的剧团也开幕献戏,同庆月半盛会。

而正因为祭祀时要用全猪全羊,因此月半节也被称作猪羊会;而月半这一年因为要举行隆重的仪式来庆祝盛会,当地人把这一年称为大年,因此也就有大年月半一说。猪羊在祠堂的供奉一般会持续一天一夜,所以在供奉期间,亲朋好友、外姓村民、邀请的贵宾都可以到祠堂参观各家的猪羊。而本村的人们也可以从别家的猪羊打扮中学习见鉴,期待在下一个月半节时把猪羊打扮的更漂亮。至于祭品为什么选择猪和羊,也有一种说法,猪肥为壮,羊大为美,即猪壮羊美,寓意着人们的生活丰衣足食,幸福美满;同时也祈福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在供奉一天一夜以后,各家就可以把猪羊撤回,撤回家中后,把猪羊的头割下,再拿到祠堂祭拜乘仙公,祭拜完后,就是把乘仙公送归乘仙祠,历时近一年的月半节活动也就宣告结束。

四、月半节的意义

月半节从民俗的角度来看,应该是一种地方性的民俗活动,而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节日。但当地人则已经把这一古老的民俗活动看作是他们的一个传统而又隆重盛大的节日,这也反应出月半节在当地人心中的神圣地位。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月半节是为了纪念晚唐丞相舒元舆,但经过漫长的历史变迁,现在的月半节与其说是纪念乘仙公,还不如说是人们通过纪念乘仙公这一形式来祈福禳灾、庆祝丰收、求保平安吉祥、祈盼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从猪羊的装扮上也可看出人们的这一愿望;比如猪羊都口衔桔果,寓意为吉祥;还有插在上面的状元花,也是祈求族中的孩子将来能登科及第,光宗耀祖,惠及桑梓;还有诸如元宝、百合花、柏枝等都可以看出人们对丰衣足食幸福美满生活的期盼。至于月半节这一名称的来历并不难理解,就是因为这种祭祀活动的日子在正月十五和十二月十五前后,久而久之人们就把这种祭祀活动称为月半节。

【篇三:七月半鬼节各地吃什么】

七月半鬼节各地吃什么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中元节又称七月节或盂兰盆会,为三大鬼节之一,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七月半。

1、吃濑粉

在中元节那天,东莞有吃濑粉的习俗,而且几乎在整个东莞都通用。当然,不同片区,吃濑粉的方法还是有所不同的。

2、吃鸭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这天,全国很多地方都会选择吃鸭子。为什么呢?原来就是,取其谐音,吃鸭子是为了压住鬼魂。东莞人一般会吃莲藕煲鸭。

3、吃粗茶淡饭

在山东的独陵县,中元节被当地人称为掐嘴节,家家都有吃粗茶淡饭的习俗。

4、吃扁食

在江苏省的东县乡,很多乡民在中元节当天都会吃扁食(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

5、吃饺饼

在浙江省台州市的天台,中元节他们会吃饺饼,一种类似于春卷的食物。

鬼节就吃吃粗茶淡饭、饺饼、鸭等等美食,每个地方的习俗不同,饮食风俗习惯也存在差异。

相关阅读:

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主要是祭祀祖先,所以又叫鬼节。供品中西瓜必不可少,因而又称瓜节。佛教传说,目连(目连为佛教人物,释迦十大弟子之一)的母亲坠入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化为烈火,目连求救于佛,佛为他念《盂兰盆经》,嘱咐他七月十五作盂兰盆以祭其母。

近代献瓜果、陈禾麻以祭先祖,固然有尝新的含义,也是盆祭的遗风。旧时,中元节为目连救母做盂兰盆会,后来逐渐演变为放河灯,祭祀无主孤魂和意外死亡者。德州

的中元河灯场面十分壮观。人们用瓜皮、面碗、纸张制成灯具,并以街巷为单位,制作特大纸船,纸扎目连站在船上,手持九环禅杖。

中元之夜,人们把灯具和纸船放入河内,顺流而下,河上顿时灯火通明,摇曳摆动,如同天上点点繁星。胶东沿海地区,由道士乘小船在海中放灯,并奏丝竹乐。德州运河两岸的百姓,纷纷拥到河堤观灯。

滕州也有放河灯的习俗,形式与德州大体相同,不同的是,放河灯前,摆香案,念佛经,佛师一边念经,一边朝台下撒小馍馍,小孩子蜂拥而上,一抢而光,据说吃了能消灾。

长岛渔民为了祭祀溺海而亡的亲人,用木板秫秸制成小船,船上供溺海者的牌位和祭品,如糖果、糕点,有的甚至装上棉衣、鞋帽及死者生前喜爱的生活用品,然后点燃蜡烛,由已经结婚的同辈男子将小船放入海中。中元节祭祖的习俗在山东较为普遍,一般都在午后带着祭品上坟祭祖。单县的祭品尤为丰盛,有竹子做的盂兰盆、纸做的衣帽和一桌素食等。淄川则把祖先请到家里祭祀,家家都在大门顶上插上五谷穗子,据说以五谷为马,祭祀完毕后,好让祖先跨着马回去。

中元节鬼节7月半活动金华

相关推荐